较量

出版社:郑奇 广东省出版集团,新世纪出版社 (2010-04出版)
出版日期:2010-4
ISBN:9787540543174
作者:郑奇
页数:396页

章节摘录

插图:建议2:让院士制度与个人名利彻底脱钩主持人:在我的印象里,院士都是一些非常出色的科学家,而且都是“泰斗级”人物。但是,最近几年的院士好像变了味,院士剽窃、造假的事时有不断。院士造假是什么原因?如何在制度层面避免院士造假?刘斌:一个是个人道德问题。个别院士受社会影响,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在私心的驱使下做出有损道德的行为。一个是院士制度自身存在的问题。如院士称号与行政职级挂钩、与某些地方的超高待遇挂钩,使得个别院士忙于社会交际、四处兼职,科研精力不足。一个是科研体制问题。一些高校、科研机构在科研人员发明成果、发表文章的刊物档次、数量方面都有要求,每年要求完成一定科研量,对包括院士在内的科研人员造成较大压力。而真正有分量的研究成果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的,是需要科研人员沉下心来进行研究的。陈小光:虽然近几年院士造假以及学术腐败的问题时有不断,但我觉得绝大多数院士还是很出色的,他们为我们国家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社会的趋利性,导致一部分院士不甘寂寞,功成名就之后也加入了追逐名利的行列中,而放弃了“院士”称号所包含的学术研究的内涵。从这个角度来说,可以认为这部分院士本身专业情操不够高尚,但不可忽视的是社会风气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当然,也有一部分的“院士造假”是他们在当选院士之前的学术不端行为。这就涉及到一个院士遴选制度的一些问题了。王蔚:目前看来,院士造假只是个人行为,但这不能掩盖问题的严重性。若是连院士的学问都是假的,那么就无异于法官犯了重罪,拆弹专家引爆了炸弹。我觉得除了要分析个别院士的个人原因之外,更多的还要看到内部体制的原因和外部环境原因。一方面,院士体制将院士首先与个人名利密切联系起来,无形中滋长了学者的急功近利思想,导致急功近利的行为。当然,还有更为细致具体的方面,需要认真审视。另一方面,社会在商业逻辑的冲击下丧失了传统秩序,这使得学术研究领域固守寂寞、坚守清贫、静如止水地进行研究变得愈加困难。这样,削减一些学术成果的深度,缩短一些成果完成时间,稍微走些捷径,成为一种研究队伍内部的潜规则。这种态度走到极端,就出现了造假现象。

前言

昨天。人类的大敌是饥饿。今天,人类的大敌是病毒。近年来,新型病毒越来越多,令人不寒而栗。SARS(非典型性肺炎)、H5Nl(禽流感)、H1N1(猪流感)等,一个个奇怪的名字,时不时冒出来,袭击人类,制造麻烦。不幸的是,学术净土也未能幸免。一种新型病毒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学术界侵袭、传播、蔓延开来。这种病毒,简称“SMV”,英文全称为“scienceMisconductVirus”,中文译为“学术不端病毒”。其感染的临床症状是,科研活动中存在大量的伪造、虚构、剽窃、抄袭、篡改、侵吞等违背公共科学道德的行为。SMV初现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20多年前,知识经济异军突起,科学技术高歌猛进,在名利双重诱惑之下,急功近利盛行,弄虚作假风起,科研人员免疫力下降,SMV乘虚而入,四处扩散,并呈蔓延之势,易感染人群为高校师生、科研工作者、学者官僚或高学历群体。编造取代创新,虚伪取代科学。学者不讲诚信搞投机,教授不做学问忙剽窃。学术不端快速演变为学术腐败,大批学术骄子沦为学术蛀虫。据不完全统计,发达国家科研人员SMV发病率为0.1 ~1.0%。由此推算,美国每年至少有150~1500例,欧洲每年至少有100~1000例,日本每年至少有60-600例。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公布调查说,39%和23%的博士认为学术不端行为“值得同情”和“可以原谅”,足见我国知识分子发病率之高。说到这里,大家已经明白,SMV只是一种比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病毒。但是,SMV却具有病毒的典型特征:体积微小,极难发现;复制迅速,生命力强;寄生性强,毒害宿主。SMV疑似具有研究群内、群体间传播的倾向,尤以师生、同学、朋友、夫妻、上下级之间最易交叉感染。这种无孔不入、反复发作的病毒,让很多人对是非失去了判断力、对创新失去了原动力、对科学失去了敬畏心、对未来失去了自信心。

书籍目录

引 言
第一回:祝教授实名举报 杨校长火速断案
第二回:讨说法一波三折 开博客一呼百应
第三回:恨剽窃大义灭亲 查真相穷追不舍
第四回:小把戏侥幸得逞 大灾难在劫难逃
第五回:揭盖子媒体放炮 挖病根网民怒吼
第六回:不知情不能服众 无动机无人相信
第七回:李院士出语惊人 天士力强硬回应
第八回:利益链迷雾渐散 报复说质疑再起
第九回:刀出鞘谁人主使 抓学贼责无旁贷
第十回:搭便车心安理得 排地雷打草惊蛇
第十一回:开两会专家献策 谈学风群情激愤
第十二回:斥流言寸步不让 树正气岂能护短
第十三回:工程院终下结论 教育部高调打假
第十四回:缺标准避重就轻 建制度防火在先
第十五回:回头看痛定思痛 往前走务必求真
第十六回:大跃进论文泛滥 零容忍任重道远
尾 声
附录一:媒体报道精选
1、浙江大学开除“院士造假事件”当事人(人民网广州2008年12月25日)
2、浙大院士研究组一成员论文造假(《东方早报》2008年12月26日)
3、浙大院士课题组涉嫌造假国际期刊撤销多篇论文(《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2月3日)
4、李连达回应论文造假:系检举人报复(香港《文汇报》2009年2月4日)
5、院士论文造假引出惊人内幕(中广网北京2月5日)
6、浙大校长杨卫:找不到李连达院士论文造假动机(《新京报》2009年2月5日)
7、“复方丹参滴丸”遭遇信任危机(《财经》2009年2月6日)
8、论文造假案举报者添新证当事双方陷药品利益门(《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2月6日)
9、院士论文也造假(《人民日报》2009年2月6日)
10、知名院士涉学术造假丑闻学术造假涉嫌诈骗可追责(《法制周报》2009年2月6日)
11、论文造假暴露学界致命弱点(《健康报》2009年2月6日)
12、“我没有做到一个院长应该做的工作”——对话李连达院士(《科技日报》2009年2月7日)
13、是否当院长“听从组织安排”——专访浙大校长杨卫、浙大药学院院长李连达(《科学新闻》2009年2月9日)
14、院士兼职为何这么多(《人民日报》2009年2月10日)
15、祝国光:打假不问动机(《科学新闻》2009年2月12日)
16、浙大论文事件迷雾(《中国新闻周刊》2009年2月12日第5期)
17、专访浙江大学校长杨卫:“我们会把这件事继续查下去”(《中国新闻周刊》2009年年2月12日第5期)
18、复方丹参滴丸副作用争论(《中国新闻周刊》2009年2月12日第5期)
19、解读院士“造假”事件(香港凤凰卫视2009年2月14日)
20、还学术界一片净土需将法律规定进一步细化(法制网2009年2月14日)
21、兼职院士涉学术丑闻谁来问责(《科技日报》2009年2月15日)
22、院士卷入“学术造假”风波(《瞭望》2009年2月16日)
23、院士课题组论文造假前后(《科学新闻》2009年2月17日)
24、“贺海波们”的后学术生活(《科学新闻》2009年2月17日)
25、透视浙大博士后论文造假事件(《光明日报》2009年2月17日)
26、院士涉嫌造假反思:中国研究生停留在工匠水平(《科技日报》2009年2月18日)
27、天士力风波全接触——探寻复方丹参滴丸风波内幕(上)(《大众生活报》2009年2月20日)
28、八方说法多数支持天士力——探寻复方丹参滴丸风波内幕(下)(《大众生活报》2009年2月20日)
29、院士李连达:道德风波(《北京科技报》2009年2月24日)
30、真相还有多远(《健康报》2009年3月2日)
31、学生造假根在老师(《健康报》2009年3月2日)
32、祛假“防火墙”该怎么建(《健康报》2009年3月2日)
33、中国的“学术造假”为何屡禁不止?(新华社2009年3月3日)
34、从撤稿看中国教授兼职体系(美国《科学》2009年3月6日)
35、学术道德的底线在哪里?——代表委员深度剖析学术腐败(新华网2009年3月9日)
36、《“多栖”院士的名与利》(中央电视台《新闻1+1》2009年3月16日)
37、浙大论文造假事件续:百万科研经费去向成谜(《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3月17日)
38、学术造假屡禁不止,凸显机制缺失(《新华每日电讯》3月17日)
39、“结果不满意,但是有进步”(《天府早报》2009年3月17日)
40、以求是之名——浙江大学论文造假事件调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2009年3月21日)
41、中国将目标对准学术界的抄袭文化(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2009年3月23日)
42、高校学术不端屡禁不止背后:学术考评片面量化(《法制日报》2009年3月23日)
43、院士制度应该怎么改(《科技日报》2009年3月25日)
44、海外期刊如何打击学术造假(《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3月26日)
45、浙大论文造假再调查:学术能人为何沦为论文机器(《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3月26日)
46、院士造假风波“尾气”(《科学新闻》2009年4月2日)
47、“贺海波论文造假事件”再调查(东方卫视《深度105》2009年4月7日)
48、不要用院士“装点门面”(《瞭望》2009年4月8日)
49、院士造假事件水落石出浙大忘羊补牢(《大地》2009年4月9日)
50、学术不端为何“升级”(《人民日报》2009年8月11日)
51、关注大学生态反对学术腐败(学术批评网2009年8月21日)
52、学术造假余波未平涉事院士成“中药界骄傲”(《新快报》2009年9月8日)
53、李连达院士又一篇涉嫌造假论文被海外杂志撤销(新语丝网2009年8月11日)
附录二:专家评论精选
1、“院士”学术造假不可姑息 钱建强(《光明日报》2009年2月4日)
2、面对质疑,涉假院士应该坦诚一点 郭之纯(《齐鲁晚报》2009年2月4日)
3、院士真的是被连累的? 侯江(《北京晚报》2009年2月5日)
4、学术腐败愈宽容愈泛滥 宋桂芳(红网2009年2月4日)
5、院士涉假,需要干净的调查 周云(《现代快报》2009年2月4日)
6、恭喜“中国学抄界”走向世界 司振龙(千龙新闻网2009年2月4日)
7、院士课题组造假是“麦当劳化”大学的悲剧 王聃(《辽沈晚报》2009年2月4日)
8、谁来响应学术打假的呼吁 冼兹(《西安晚报》2009年2月4日)
9、宽容学术造假势必让道德底线不断后退 叶祝颐(《工人日报》2009年2月5日)
10、论文作假,所有署名者都应承担责任 冰启(《东方早报》2009年2月4日)
11、李连达院士为何欣然接受论文署名 Rusvin(荆楚网2009年2月5日)
12、学海无涯无假作舟 冰启(《长江日报》2009年2月4日)
13、关于联署文章学术造假责任人的思考 黄安年(黄安年的博客2009年2月5日)
14、学术造假拷问大学的胸怀 刘海明(红网2009年2月5日)
15、论文造假事件不能止于真相缺席的“罗生门” 李星文(《北京青年报》2009年2月5日)
16、带毒“飞鱼”与闭目院士 三耳(三耳的博客2009年2月5日)
17、面对质疑,涉假院士能否像菲尔普斯那样坦诚? 郭之纯(《燕赵都市报》2009年2月4日)
18、学术造假还有多少真相没有公开 千古洲(网文2009年2月8日)
19、署名作者也要对文章负责 柏文学(新华报业网2009年2月5日)
20、“无关”的院士与“惯有”的替罪羊 陈一舟(中国网2009年2月5日)
21、剽窃即是剽窃,干举报人“动机”何事 于立生(荆楚网2009年2月6日)
22、造假与院士无关,功名却要共分 冷雪峰(南方报网2009年2月5日)
23、奉劝李院士反躬自问 葛剑雄(《南方都市报》2009年2月7日)
24、浙大该如何处理学术造假 陈云发(东方网2009年2月7日)
25、署名院士真的与造假无关吗 阙明坤(大河网2009年2月6日)
26、李连达院士应该引咎辞职 陈学雷(陈学雷的博客2009年2月7日)
27、问李连达院士几个小问题 三耳先生(敏思博客2009年2月7日)
28、高校,成了制假新“据点”? 鲁亚波(南方报网2009年2月5日)
29、如今造假吃香,科技造假更是吃香 落叶无尽(搜狐社区2009年2月10日)
30、院士,请勿随意“挂名” 徐敏(《解放日报》2009年2月12日)
31、学术腐败反思 王洪才(王洪才博客2009年2月9日)
32、评“院士课题组论文涉嫌学术造假”事件 李世洞(学术批评网2009年2月10日)
33、也说学术腐败与浙大院士课题组的学术造假 东方傲龙(央视网2009年2月11日)
34、李连达:做人要厚道 韩平(《羊城晚报》2009年2月14日)
35、学术不端可耻,举报打假可敬 评论员(《黑龙江晨报》2009年2月16日)
36、建议清理官员、院士、知名教授兼职现象 黄安年(学术批评网)
37、“知耻近乎勇” 北方可可(博客中国2009年2月17日)
38、中国名校“学术造假”事件为何频发? 七犀鸟(网络报2009年2月18日)
39、“院士涉假”事件不能没有下文 张显峰(《科技日报》2009年2月18日)
40、院士课题组论文造假为何成谜 熊丙奇(《新民周刊》2009年2月18日)
41、面对学术造假请收起“伪集体主义” 王传涛(千龙网2009年2月20日)
42、李连达文怀沙两先生之异同 潮白(《南方日报》2009年2月24日)
43、交大院士丑闻的面试题何以激怒浙大 曹林(凯迪网络2009年2月22日)
44、院士兼职:“双赢”背后的“两难” 苟德培(光明网2009年2月24日)
45、莫让学术信义和道德在法制身边散步 顾海滨(中国网2009年3月2日)
46、院士频繁卷入学术丑闻说明了什么 李星文(《北京青年报》2009年3月3日)
47、学术反腐应该敢在权威头上动土 阙明坤(大河网2009年3月4日)
48、用法律遏制学术造假风的泛滥 张效诚(《中华读书报》2009年3月8日)
49、遏止学术腐败还须制度化建设 何勇(《姑苏晚报》2009年3月17日)
50、学术搭车有风险论文署名需谨慎 杨于泽(《中国青年报》2009年3月11日)
51、兼职过多分身乏术院士不该是“花瓶” 施芳乔清(《人民日报》2009年3月16日)
52、学术丑闻折射制度缺失 郭立场(《人民日报》2009年3月17日)
53、对学术造假必须“零容忍” 钟进军(新华网2009年3月17日)
54、动机论怎样模糊了焦点 张建伟(《检察日报》2009年2月13日)
55、精英造假更应零容忍 刘长惠(《每日新报》2009年3月17日)
56、愿“不续聘”能告诫后来院士 潮白(《南方日报》2009年3月16日)
57、破除教育官本位,遏止院士花瓶化 陈壁生(《南方日报》2009年3月17日
58、从“贺海波事件”谈如何打击学术腐败 何勇(《人民日报》2009年3月18日)
59、学术道德纳入高校课程能否匡正学风 裘竹如(《中国青年报》2009年3月17日)
60、造假李连达署名称不知情民间说他是挨操打呼噜--装睡觉 邸确(邸确的博客2009年3月17日)
61、“杀无赦”应是为了挽救下一个贺海波 余人月(华声国际传媒网2009年3月16日)
62、“零容忍”学术不端须恢复学术常识 熊丙奇(《北京青年报》2009年3月18日)
63、学术研究要宽容而不是纵容 熊丙奇(博客2009年3月18日)
64、学术欺诈行为应纳入司法追究 社论(《新京报》2009年3月18日)
65、治理学术失范,下“猛药”还须“对症” 刘义昆(金羊网2009年3月20日)
66、治理学术不端不能抓小放大 丁东(《南方都市报》2009年3月21日)
67、打假制度与道德及人的尊严 原蔚(腾讯网2009年3月20日)
68、查处学术不端需要跳出利益圈子 谢湘(《中国青年报》2009年3月21日)
69、学术造假几时休? 闵良臣(闵良臣博客2009年3月27日)
70、学术打假更需堵源头陈月飞 任松筠(《新华日报》2009年3月29日)
71、对学术不端行为要“下猛药” 林新宏(《南方日报》2009年3月31日)
72、反学术腐败,从院士开刀 王大麻子(王大麻子的博客2009年3月18日)
73、学人、学问与时代 冯烨(《三晋都市报》2009年4月2日)
74、对学术违规应该“零容忍” 肖巍(《科学时报》2009年4月3日)
75、莫把院士捧杀 安慧(《中国青年报》2009年4月13日)
76、学术,魂去归来兮——学术腐败纵横谈 杨涛(杨涛的博客2009年4月6日)
77、论遏制学术的有组织不端行为 尤小立(《科学时报》2009年4月21日)
78、学术不端、学术规范与学术共同体 陈季冰(长江网2009年4月27日)
79、从“占地盘”反思价值观失误 戎国强(戎国强博客2009年4月5日)
80、我们该如何治理院士行为不端 熊丙奇(《西安晚报》2009年8月8日)’
81、杜绝抄袭亟需学术问责制 薛世君(《广州日报》2009年8月13日)
82、对于学术不端治理,高校已有了“耐药性” 熊丙奇(《南方都市报》2009年8月23日)

编辑推荐

《较量》:如果你有一秒钟,请看书名如果你有一分钟,请看序言如果你有一小时,请看《较量》如果你有一天时间,请看完《较量》!第一本揭秘学术打假与学术造假全面较量的书籍!

作者简介

《较量》内容简介:也许,用“牛年风暴”四个字,可以形容2009年中国学术打假的威猛势头。这一年,中国揭露学术造假的力度前所未有,中国构建科学诚信、道德、制度的力度也前所未有。从年初至年未,全国各地不断传来院士、校长、教授、博十等学术造假消息,舆论追踪,网民热议,席卷全国。其中,尤以“浙大院十研究组学术造假事件”引人注目,并同此引发了从中央到地方、从专家到民众对,学术诚信建设的高度关注。规范科研程序、完善教育机制、制订学术指引、打击学术不端的呼志高涨。《较量》以查处、“浙大院士研究组学术造假事件”为线索,采访相关人物,收集媒体报道;分析内在关系,力图还原这“典型”事件的真相,揭秘中国学术打假与学术造假力量的交锋,记录倡导科研诚信的学术共同体与制造学术不端的利益联合体之间的较最,目的是希望大家引以为鉴,重视科学诚信,求真务实,远离虚伪,、真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较量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