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画十六观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9
ISBN:9787301226094
作者:朱良志
页数:696页

内容概要

朱良志,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中心主任,北京画院外聘专家,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高级研究员。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艺术的研究,尤长于中国传统哲学和艺术关系的分析,并注意从艺术中剔发中国人的人生智慧。出版有《石涛研究》、《八大山人研究》、《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真水无香》、《中国美学十五讲》、《曲院风荷》等著作。

书籍目录

序言:文人画的真性问题
一观 黄公望的"浑"
一、
序:神性与理序
二、
真:莫把做山水看
三、
全:在山满山在水满水的境界
二观 梅花道人的"水禅"
一、"渔父"的话题
二、超越"隐者"的思路
三、破除"终极"的价值
三观 云林幽绝处

一、
幽深
二、
幽远
三、
幽静
四、
幽秀

四观 沈周的"平和"
一、
落花下的感伤
二、当下即成的感兴
三、心与天游的自得
四、倪和沈:寂寞的江滨和温暖的溪岸
五观 文徵明的"浅"
一、
听玉
二、往复
三、近物
四、真赏
六观 唐寅的"视觉典故"
一、关于视觉典故
二、古典与今典
三、旧迹与真性
四、用事与无事
七观 陈道复的"幻"
一 "殇"与"觞"
二 "景"与"影"
三 "病"与"冰"
八观 徐渭的"墨戏"
一、画人间戏
二、脱相形色
三、开方便门
四、奏千年调
九观 董其昌的"无相法门"
一、真性惟空
二、无法可说
三、懒写名山
四、无纵横气
五、放大光明
六、气韵不可学
十观 陈洪绶的"高古"
一、醒石
二、味象
三、缥香
四、寒沽
十一观 龚贤的"荒原"
一、忽有山河大地
二、为何总是荒原
三、有生命的笔墨
四、有新意的"画士"说
十二观 八大山人的"涉事"
一、"涉事"概念的提出
二、"涉事"的涵义
三、"涉事"与权
四、"涉事"与形
五、"涉事"与真
十三观 吴渔山的"老格"
一、渔山老格之建立
二、渔山老格之特点
三、天学与老格
四、渔山老格之于文人画传统
十四观 恽南田的"乱"
一、呈现生命真性的"乱"
二、"乱"的悲剧性
三、"乱"之美
十五观 石涛的"躁"
一、辟混沌
二、转动静
三、抹烟霞
四、弄恶墨
十六观 金农的"金石气"
一、把玩金石
二、参悟净因
三、管领冷香
主要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后记

作者简介

文人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奇葩,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对整个中国艺术史都有深远影响,是至今仍深具研究和讨论价值的一个问题。本书不是平面研究文人画,不是梳理文人画发展的历史,而是选择文人画内在精神的一个关键点--"真性"问题来集中讨论。这是文人画发展过程中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文人画发展初期就被提出来,此后又迭历讨论,成为文人画理论建设的重要一维。
本书共十六章,选择十六位画家,以他们的作品和艺术活动为线索,每章集中讨论一个关系文人画全局的关键性问题。如通过明代画家陈洪绶,集中讨论"高古";通过倪云林,集中讨论"幽绝";通过沈周,集中讨论"平和",等等。十六位画家,就是十六个观照点,合而形成对文人画追求真性问题的总体表述,引发对形成文人画的本质因素--人的内在精神气质的关注,富有理论深度和穿透力。


 南画十六观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宋元以来的中国文人画是世界艺术史上的独特现象,它并不像西方那样,与普通画家共用着同一种绘画技法系统,而是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绘画语言。文人画不但在画面意境,而且在图式、技巧上,都独出机杼。中国画史上文人画家与职业画家的这一区别,有一个风行数百年的固定提法,即“南北分宗”。根据董其昌“南北宗说”的划分,北宗是行家画,代表为李思训父子的青绿着色山水, 北画讲求写生与写实,以造型为中心;南宗代称王维首倡的墨色文人画,南画则笔墨写意重于造型。在提出此理论的董其昌看来,南宗画“宇宙在乎手者,眼前无非生机”。“高蹈绝伦”的南画,却在唯西方是瞻的清末以降,因重写意轻造型,与西方绘画不类,而被贬低为“在造型上无能”。20世纪30年代,徐悲鸿甚至严厉地说:“吾尤恨董(南北宗论说)断送中国画二百余年,罪大恶极。”《南画十六观》并没有提到中国文人画在20世纪的这一段心酸遭遇,但它也一定认为,文人画的无可奈何花落去对中国画而言,付出了笔墨写意之美,以及与落实其中的极为可贵的精神世界一并衰落的代价。此种景象,真可谓“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王阳明语)。北大哲学系朱良志教授沉潜多年写成的这部大作品《南画十六观》,正是为了寻回中国文人画艺术这一“吾家无尽藏”,去解读南画的艺术性,乃至背后所展现的那个精神世界,也即“真性”。书中所取径的解读方式,也颇似一种艺术式的体悟写作,而非跟随西方传来的一套学术写作体系亦步亦趋。所谓“十六观”,和佛教《观无量寿经》中的十六观之门有因袭近似之处,也即采取一种颇为中国式的取径方式,分别观看十六位元明清文人画家,从他们各自的艺术风格于南画的精神世界有所全景透视。西方学界对于中国艺术史有一个著名观点,认为中国画在唐代以前是形式准备阶段,唐至两宋是再现阶段,元之后是表现阶段。这种观点来自西方思想框架,也许适用于解读西方艺术品,但中国文人画背后所折射的是与西方迥异的对天地万物的感受方式,它的最高境界是即真即幻、心物不二的一种体悟。如临济宗黄蘖希运所言,佛不说,让世界说,满目青山,都在自在说。它们不是在说着抽象的道理,而是让世界本身自在显现,不依附于概念。显现是“山是山、水是水”的自在彰显,是生命自身的彰显。佛家有所谓的三界: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摒弃青绿山水而崇尚无色的水墨绘画,正是由色界向无色界寻求解脱的一种形式、心中廓然无一物,真实的生命直与宇宙自然真纯的元气淋漓混融,平淡到极处,才有宇宙万象的涌动。这便是现代人看来玄之又玄的“天人合一”美学境界。书中所讲述的十六位文人画家风格各异,但在审美上都贯彻此一艺术风格,不但文人绘画如此,从唐代的司空图,到宋代的严羽,再到明代的徐渭、胡应麟,从看重“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到追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诗境、书境,皆与南宗画的艺术境界一脉相承。因此作者在前言中感叹“中国传统顶尖大师的文人画,有一种无法以语言表现的纯粹的美。在这个世界上,或许只有宁静高贵的希腊雕塑、深沉阔大的欧洲古典音乐能与之相比”。在作者看来,文人画有着对艺术的超越。中国哲学强调人生如寄,世界是人短暂的栖所,人只是这世界的过客。在中国的文人画家笔下,绘画就是生命感的体现,是对当下即永恒的追求。 他们的艺术创作都不能单纯看做艺术,只是涉事(八大山人语)。黄公望雄浑华滋,吴镇渔父图无处归,倪瓒幽绝萧索,不爱不嗔。沈周平和温情,文徵明清浅如许,陈道复醉眼朦胧,即幻即真,徐渭墨色淋漓,董其昌“宇宙在乎我手,眼前无非生机”。陈洪绶高古幽眇,八大山人涉事涉尘,冥冥漠漠,吴历枯老平淡,石涛之躁与丑,龚贤之荒原,恽寿平之乱,金农朴古奇逸……他们的艺术作品,是对艺术界限的超越,也是对生命畛域的超越,讲述的是艺术家心中莲花不落的故事。用朱良志教授后记中的话来说,“这些文人画家面对纷扰人世,借一种莲花不落的智慧,来照亮生命的本相;依一种不生不灭的精神,来安顿萧聊寂寞的人生”。——这,也就是书中一再追索的南画之“真性”吧。

精彩短评 (总计15条)

  •     作者针对十六位画家绘画生命真性的探讨 逻辑性不算相当强 读着读着会有随笔散文的感觉 文笔优美 作者试图打破形式主义美学结合中国传统哲学探讨中国画境界问题从而深入画家内心和真性很赞的 有些感觉有些牵强 就像恽寿平那一观以“乱”试图切入主题 在我个人观感中,寿平的画还是精微的 没有特别的“乱” 有些比如龚半千就很好
  •     知人论画,观照十六位文人画大家,兼印刷精美,文采焕然。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     好失望。
  •     写的不好,充满了似是而非的印象,理论思维能力和历史感均有待加强。
  •     扫读…
  •     关于倪瓒和沈周真有趣啊,和另外一本书完全不一样
  •     还没读完。不过作者能深入画境深究哲思非常不易!
  •     十六观读了八观,现在还能记清楚的只有徐渭的墨写人生——墨戏,其余的只化成一个清晰的轮廓留在脑海,而细节所剩无几。纵览前八观,一个关于文人的终极思考便是将自身安放于何处的问题。无论是黄公望的浑,倪云林的幽,文征明的浅,亦或其他,他们至始至终都会是用艺术叩问命运,在纸上挥洒泼墨,孤绝傲然立于人世间,而绝不可能是同流合污,趋无用之物若鹜。起舞写生,超脱旷达的姿态淋漓尽显,这无关做作,也不是走路无门,而真正是在精神上寻找一个可供自我支撑的点,支撑于这飘摇的外部环境。如果这个点不存在,那生命与艺术的延续则无从谈起,关于文人的性灵追问也毫无意义。
  •     中国传统顶尖大师的文人画,有一种无法以语言表现的纯粹的美。在这个世界上,或许只有宁静高贵的希腊雕塑、深沉阔大的欧洲古典音乐能与之相比。
  •     装帧设计给满分,这书做得太漂亮了!
  •     陈老莲的画最得我心!
  •     朱青生老师的四年课下来...觉得这种强度还是差了好多
  •     中华古典文明该有的样子。匠心匠作。
  •     文字和画一样典雅优美。
  •     翻过。由文入史歧路多,但终归一条:)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