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的发展》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 > 人格的发展

出版社:国际文化
出版日期:2011-4
ISBN:9787512501690
作者:卡尔·古斯塔夫·荣格
页数:200页

黑塞&荣格的人格观

为什么我会把黑塞和荣格这两个人放在一起谈呢?黑塞和荣格是同一时代的人,几乎同龄,一个在德国一个在瑞士,他们的成长经历、受到的宗教文化影响和形成的世界观有许多相似点,且黑塞曾接受荣格的精神治疗,就此不提。有兴趣的可以自行维基百科。以下我依靠黑塞《德米安》和《悉达多》中的阐释,开始扯一扯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中的人格观。“我所渴求的,无非是将心中脱颖而出的本性付诸生活。为什么竟如此艰难呢?”——《德米安》 赫尔曼•黑塞一、未知的自己“啊,今天我知道,在世上,最让人畏惧的恰恰是通向自己的道路。” “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无论他的归宿是诗人还是疯子,是先知还是罪犯——这些其实与他无关,毫不重要。他的职责只是找到自己的命运——而不是他人的命运——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所有其他的路都是不完整的,是人的逃避方式,是对大众理想的懦弱回归,是随波逐流,是对内心的恐惧。新的境界在我心中冉冉升起,森然,神圣,我曾无数次有模糊的预感,甚至还曾将其以语言道出,但直到此刻,我才真正体会了它的意思。我是自然的尝试,是自然向未知世界迈进的一次尝试,或许它会打开新境界,或许会一无所成,然而,让这一尝试从远古的深渊中诞生,让我的心感受到它的意志,并将其转换为我的意志,这就是我的天职!”——《德米安》分析心理学家荣格在《未发现的自我》中提到,人在青年时期面对环境的压力,比如生存的压力、社会认可的压力,会把我们的精神世界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使我们费尽心力去取得成就,以期待得到社会的肯定。 但是,“这就意味着放弃其他的一切潜力”,“每个人都可以想起一些朋友或者同学,他们曾经是有前途有理想的年轻人,可是几年以后再遇到的时候,他们似乎变得索然无味了,被限制在一个狭窄的模子里”,“我们完全忽视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就是赢得那些社会所赞赏的成就,其代价是人格的枯萎”。人世间似乎总是有许多的“无奈”,使得我们不能如愿做自己想做的事。迫于生活的压力,平庸的人开始屈从于所谓的“现实”,甚至于放弃了理想,放弃了信仰。这些大多是因为内心的恐惧,我们害怕被孤立,害怕被称为异类。然而,荣格认为,人类最根本的理想应当是人格的发展,“所有人类的最终目标和最大愿望就是让生活中被称为人格的那个品质得到发展”。自古以来,英雄和奇才的伟大之处都在于他们敢于突破常规,他们充满智慧和探索精神,似乎有某种更高的力量指引着他们进入未知的世界,庸人无法理解他们,于是认为他们是具有某种魔力。荣格深知追求人格这一目标的不易,“人格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内在特质的最高实现形式。它是在生活中出现的一种充满勇气的行为,是对所有组成个人的充分肯定,是对生存的普遍状态最成功的适应,再加上在自我决定中具有最大的自由度。在我看来,要将一个人教育成这样绝非易事。可以肯定,这是现代人决心要做的最困难的事情。而且这还充满危险……在我们的身上带着不可预知的将来的种子”。追求人格发展的路途可能通向天堂,也可能导向阿鼻地狱,因此人们必须谨慎而勇敢地前行和做出选择。荣格把这种探索和追求人格的勇敢,归因于人类内心的召唤,这个召唤是来自他内心的心理需要,却又是属于整个人类和宇宙的,它是一种使命感,来自于更完整的生命、更广阔和宽泛的意识之中,我认为这是由荣格的“集体潜意识”上升而来。它是“本性”,是“天职”,是人格发展的心理需要。这个内心的声音使得个体能够把他自己的法则凌驾于其他所有的常规之上,把自己唯一的道路凌驾于所有可能的道路之上。唯有倾听和认同内心的声音的人,才能发展自己的人格。在自传中,荣格写道的他的童年是充满神秘与黑暗的,在严格的基督教氛围浓厚的家庭里长大的荣格从小就学会了拥有秘密,私底下他质疑作为牧师的父亲的对圣经的解读,甚至是对上帝的解读。他认为只能通过自身灵魂和上帝直接的接触才能正确理解基督教的思想,而非刻板地接受传教。后来回忆起来,他将幼年的自己分成了两个人格-一号和二号。一号人格是表现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此时的他就如同一般的小孩,上学念书、专心、认真学习;另一人格犹如一个成熟的大人,多疑、不轻易相信别人,并远离人群,靠近大自然。这后一个人格,似乎就是荣格所说的“内心的召唤”,使得他与别人不同,反思生命,反思自我。心灵是孤独的猎手。大多数是无法理解个人的“离经叛道”的,除了少数智慧且独特的人以外。所以,人格的发展过程总是孤独的。个人要承受来自集体和社会大众的压力。 “人格的发展从开始萌芽到完全形成意识,既会是一种魅力又是一种灾难。这是因为它首先会让他获得意识,并不可避免地让他和其他那些毫无差别的、没有意识的人群开来。这意味着孤立,而且得不到任何安慰。家庭、社会、地位,甚至最成功地适应环境,无论多么顺利,都无法使他免遭这种命运。因此人格的发展是一种恩赐,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我们所感知的世界,是由我们的内心世界所决定的。真实只是心中的真实。大多数人以为他们所看到的世界就是世界的原貌。他们因此而感到满足和快乐。但是一旦了解到事物的另一面,我们就再也无法重新选择那一条道路了。我们的视野被开拓了,通向黑暗与未知的大门向我们打开。我们知道前方的道路何其艰难,但那是唯一通向未知的自我、人格的道路,因而我们愿意走。个人意识与社会集体的折衷即为人格面具。“人格面具……是个人适应抑或他认为所该采用的方式以对付世界的体系。比如,各行各业都有其自己特有的人格面具……只是有个危险,即(人们)和其人格面具合而为一了——教授与其课本,歌唱家与其声音……。可以稍加夸张地说,人格面具实际上并非戴面具其人,但其他人甚至连自己都认为该面具即是其自己。”人格面具有双重功能,既能讨好他人所代表的集体和社会,又能让我们隐藏部分个人的真实天性。如何与我们所扮演的角色,如何与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不在通向个体人格发展的道路上走偏,成为我们日日都要与之抗争的问题。然而,令人叹息的是,荣格指出现今社会早已不时兴学习人格的发展,谁想去发展人格反而会被认为是疯子。自负的人们却把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下一代儿童的身上,企图通过教育,研究儿童心理学来实现人类的进步。这是错误的,也是不能够实现的。荣格表示,首先,自身人格没有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人,没有资格培养别人的人格;其次,企图让儿童人格臻善臻美,其是虚假的,也会扼杀儿童成长中的快乐。“人格是一粒种子,只能在生命的整个过程中一步一步地慢慢发展。……不是儿童,而只有成人,在经历了朝着这个方向的整个生命历程后才能收获到人格这一果实。获得人格决不亚于整个人的最好的发展。” 荣格认为一般来说,四十岁以后到晚年是个人的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或许和荣格脱离弗洛伊德,经历较长一段时间的迷茫和焦虑,而后充满勇气地自创门户,这一中年危机的经历颇为有关。俗语说,“人曾为僧,人弗能成佛”,悉达多不曾跟随活佛为门下弟子,独自探索自己的道路,最终得以大彻大悟,也就是这个道理。智慧的荣格,应该是深知自己的人格要得到发展,必须突破佛洛依德的限制,而且“皇子”的地位从来都不是荣格内心所真正需要的。不论怎么说,荣格告诉我们人格的发展应是人一生为之努力的事业。没有了理想和信仰指引的芸芸众生,难以实现人格的发展,最终会给人们带来许多内在的心理问题,不信任、空虚、颓废、痛苦接踵而至。“今天,个人和文化面临着同样的威胁,就是说被大众所吞没的威胁。因此,在许多地方出现了渴望基督再次出现的浪潮,甚至说看见基督再世了的谣言也不胫而走,这种情形表达了人们希望获得救赎。然而它所采取的形式,却与过去的任何事情均无法相比较,只是‘技术时代’的一个典型的产儿。这就是遍布于全世界的‘飞碟’现象”。荣格认为宗教就是精神治疗体系,是最精致的一种精神治疗法,其中包含伟大、真实的哲理。荣格提出“在宗教问题上,只有体验是最重要的。科学虽然打开了通向大量知识的大门,但在提供真正的顿悟方面却少得可怜。没有心灵,便不会有知识,也不会有顿悟。”人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心灵的慰藉,是救赎。然而当今“科学”的发展,带来不了人格的快乐。逻辑和思维,并没有让我们更接近我们的人格。金钱和地位,也买不了内心的平静。事实上,现代人思虑太多,却忽视了本心,或者说人格。信仰的缺失,心灵的迷惘,都是因为人们扭曲了内心,掩埋了内心的声音或者说召唤,没有遵从自己唯一的法则。二、人格即是道“我向来觉得,生命就像以根茎来维持住生命的植物。它真正的生命是看不见的,是深藏于根茎处的。露出地面的那一部分生命只能延续一个夏季。然后,它便凋谢了——真是一个短命鬼。当我们想到生命和文明那永无休止的生长和衰败时,我们实在无法不怀有绝对的人生如梦之感。然而,我却从来不失去在那永恒的流动中有生存着并永不消逝的某种东西的意识。我们所看见的是花,它是会消逝的。但根茎,却仍然在”。——荣格荣格虽然在耶稣和圣经的文化中,在人类的原罪的忏悔与祈祷中长大,他是受西方宗教和哲学文化浸润的。但,他毕生希望“要建立一种在东方和西方之间进行心理学理解的桥梁”。因此,他曾经远涉东亚南亚和非洲,深入了解当地传统文化,也曾悉心研究印度哲学与佛教。他还十分熟悉中国的《易经》和炼丹术,道家、禅学也是他感兴趣的对象。荣格说“人格即是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论述类型(《心理类型》)的这本书使我洞悉,单个的人所做出的每一判断是由他的人格所制约的,而且每一种观点都必定是相对性的。这便产生了必须对这种多样性进行补偿的统一性的问题,于是它便把我直接引导到中国的‘道’的观念上了”。人格是永恒的变化与统一,如同河流一般,河流还是那河流,但却日日不同。荣格认为人格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是潜意识与意识的统一。自我(the self)就是曼陀罗,是原始意向的中心,是次序的原始型,是人格的整体。其象征物为圆形、方形、四位形;儿童,曼荼罗等等。对于自我,荣格有如下的定义:“…真正的曼荼罗:‘成形、变形、永恒的心灵的永恒创造。’而这便是自我即人格的完整性,而如若一切顺利的话,自我是协调的,但它却无法容忍自欺欺人” ;“自我(the self)不仅是个中心,而且是个包含意识和潜意识的圆圈;它是这个整体的中心,正如自我(ego)是意识思维的中心”;“自我(the self)是我们生活的目标,因为我们正是把那一至关重要的整合所做的最完整的表述称之为人格”。“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而获得人格的果实,就是得道,也就是成佛,就是涅磐,亦即达到“天人合一”,与自然、与万物和谐共存的境界。荣格说这是一个理想,理想从来都是目标和方向而非准确的目的地,但我们依然能够获得人格的成熟,亦即实现个体化。那么究竟如何能达到人格的快乐呢?荣格没有告诉我们答案。荣格说过,“只有当你探寻自己内心的时候,你的视线才会变得清晰。在外部探寻的人在做梦,在内心探寻的人则醒来了。”在面对病人时,荣格也倾向于倾听病人自己的想法和解释。因为没有人能代替我们自己的处境,也没人能替我们自己做决定,我们每个人的人格都如此不同。一切都在道之中,一切都在“唵”之中。答案其实就在我们的内心。“而世界自身则遍于我之内外,从不沦于片面。从未有一人或一事纯属轮回或者纯属涅槃,从未有一人完全是圣贤或是罪人。世界之所以表面如此是因为我们有一种幻觉,即认为时间是某种真实之物。时间并无实体,侨文达,我曾反复悟到这一点。而如果时间并非真实,那么现世与永恒,痛苦与极乐,善与恶之间的所谓分界线也只是一种幻象……世界并非不完善, 或者正沿着通向完善的漫漫长路缓缓发展. 不, 世界在每一瞬间都是完美的: 所有罪孽都已然领受神恩, 所有孩童都是潜在的老人, 所有婴儿都已打上死亡的印记, 而所有的垂死者必获永恒的生命”——《悉达多》三、最后“世上最大的幸福应是人格的快乐!”——歌德人格的发展,即是个体化(individuation)的道路,是通向真正的自由的道路。人格的发展,是要求人与社会和集体保持一定的距离,来审视个人的生命的意义与使命,赋予个体人格的自由。真正的自由,是在了解环境所具有的限制的前提下,向着自身希冀的方向发展,尽量做出符合自我内心需求的选择,同时应用自己内心唯一的法则,有智慧地打破常规,从而实现个体化。然而这并不表示要求人脱离集体,脱离社会。人格是一个统一体。个体的精神来自于集体,最终又归于集体中去。这正如佛法修养身心,却从来不是教人厌世的一样。首先,“集体无意识”的理论,意味着荣格认为个体对自身人格的臻善,即使对人类事业的最大的贡献之一;再者,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个人人格的进步自然为他人的福祉带来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我们不能奢求,人人都能当“救世主”或是“英雄”,然而人格的快乐将给我们自身、乃至世界带来歌德所说的“最大的幸福”。


 人格的发展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