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心理学》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 心理百科 > 悲剧心理学章节试读

出版社:安徽教育
出版日期:1989-4
ISBN:9787533602543
作者:朱光潜
页数:259页

《悲剧心理学》的笔记-第4页

……现在我才认识到我实在是尼采式的唯心主义信徒。序,朱光潜写于1982年。

《悲剧心理学》的笔记-第123页

我们在理想中或多或少不自觉地把自己和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李尔以及类似的巨人般的人物等同起来,用崇高的力量去斗争,哪怕面对彻底的毁灭或死亡,也绝不屈服。
埃斯库罗斯所理解的世界苦难似乎不能完全归结为罪过或错误,而更多是伴随任何伟大创举必不可免的东西,好比攀登无人征服过的山峰的探险者所必然面临的危险和艰苦。
悲剧通过让人面对困难的人物而唤醒人的价值感。悲剧给人以充分发挥生命力的余地。

《悲剧心理学》的笔记-第18页 - 第二章 审美态度和应用于悲剧的“心理距离”说

一般审美经验主要特点的一些结论:
(1)由于审美观照是一种高度专注的精神状态,所以与概念的联想是不可调和的。
(2)审美态度和批评态度不可能同时并存,因为批评总要包括逻辑思维和概念的联想。
(3)审美态度与批评态度的区别动摇了所谓“享乐派美学”的基础。
(4)由于同样的原因,审美经验是独立于道德的考虑的。下道德判断就要采取一种批评态度,也就是脱离白热化的激情而像哲学家那样冷静地思考。这就又像概念的联想一样,引导思想离开对象本身而走向与之不同的东西。
从康德到克罗齐的欧洲美学思想的主流显然是形式主义的。从主观方面说来,它把审美感觉归结为先于逻辑概念思维,甚至先于意义的理解的一种纯粹的基本直觉;从客观方面说来,它把审美对象缩小到没有任何理性内容的纯感觉的外表。

《悲剧心理学》的笔记-第115页

悲哀的秀美
鼓舞的精神——英雄气概,而不是颓废
压倒的恐惧——并非消沉

《悲剧心理学》的笔记-第23页 - 第二章 审美态度和应用于悲剧的“心理距离”说

空间距离有利于审美态度的产生。时间距离的情形也是如此。年代久远常常使最寻常的物体也具有一种美。……“从前”这两个字可以立即把我们带到诗和传奇的童话世界。甚至一桩罪恶或一件坏事也可以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不那么令人反感。……这些古代人物曾经唤起激情,引出热泪和深沉的叹息,造成许多战士的英名,也招致许多都市的毁灭,然而对于我们,他们不过是头上罩着神话光环的一些历史的傀儡,离我们十分遥远而极富魅力。……一个普通物体之所以变得美,都是由于插入一段距离而使人的眼光发生了变化,使某一现象或事件得以超出我们的个人需求和目的的范围,使我们能够客观而超然地看待它。
布洛提出的“距离的自我矛盾”(Antinomy of Distance):
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是“切身的”,……(客体)愈是诉诸我们内心深处的欲望和本能,愈是与我们过去的经验和谐一致,就愈能吸引我们的注意,有助于我们的理解,并引起我们的兴趣和同情。如果它离人的经验太遥远,或太违背人情,人们对它就会不理解,因而也就不能欣赏。另一方面,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既然必须“有距离”,客观现象与主观经验的协调就不应当太完全,以致把主体束缚在实际的态度上,也就是导致距离的丧失。客体愈是激起我们的欲望,使我们回想起自己的个人经验,我们就愈会把思想集中在自己身上,想到自己的悲欢。自己的希望与忧患,而不是去凝神观照客体本身。
这很好地解释了一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影视书籍中拙劣的情节为什么依然能使人流泪叹息。它们幸运地激起了一部分观众对于自己经历的回想,使他们陷入自怜自伤的态度。因此,平庸市侩的主题思想、经不起推敲的逻辑发展、有违人性的感情走向都已经被视而不见,观众们被自己的悲欢所感,苍白无力的作者成为了声誉和财富的幸运儿。

《悲剧心理学》的笔记-第33页 - 第二章 审美态度和应用于悲剧的“心理距离”说

在悲剧中使生活“距离化”的几种较重要的手法。
(1)空间和时间的遥远性。——悲剧中形成“距离”最明显的手法就是让戏剧情节发生的时间是在往古的历史时期,地点是在遥远的国度。
(2)人物、情境与情节的非常性质。——空间和时间距离是一般艺术所通用的手法。悲剧中还有另一种“距离”因素,那就是人物、情境与情节的非常性质。悲剧英雄往往超出于一般人之上。……他们身上总有些不寻常的东西,从对实际结果的希望和担忧这方面说来,使观众不可能把自己与他们等同起来。这些特殊人物所处的情境也是特殊的。……一般人很少可能遭逢类似的不幸。最后,悲剧情节的异常性质甚至更为突出。我们普通人没有悲剧英雄那种超群的力量,我们也没有他那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弱点。许多悲剧情境如果换到现实生活中来,大概不会导致那么悲惨的结局。……的确,在大多数著名悲剧的情境中,普通人都会采取不同的行动,从而避免悲剧结局。所有这些因素——人物、情境和情节——都会使悲剧高于一般生活。
戏剧小说中的悲剧英雄具有三重悲剧,一重在于他们面对着异于常人的困境,二重在于他们通常走向使悲剧加深的道路,三重在于这一切都无法摆脱。作者为了使他们成为悲剧英雄,而令他们无视了一些更好的选择。
(3)艺术技巧与程式。
(4)抒情成分。
(5)超自然的气氛。
(6)舞台技巧和布景效果。

《悲剧心理学》的笔记-第14页 - 第二章 审美态度和应用于悲剧的“心理距离”说

康德曾强调审美经验的非实用性,称审美经验为“超功利的观照”。他写道:“与我们关于某一对象的存在的思想有关系的满足,就叫做利益。因此,这种满足总是与欲望的官能相联系,或者直接影响欲望,或者必然与影响欲望的东西有关。但是,当问题在于某一事物是否美时,我们就并不想知道,对于我们或对于别的任何人来说,是否有任何东西依赖或能够依赖于对象的存在,而只注意我们在纯粹的观照中怎样评价它。”
朱光潜的文字算得上明白干净,不过一旦引用外国先贤的译文,常常让我感到痛苦。

《悲剧心理学》的笔记-第2页

mark

《悲剧心理学》的笔记-第122页

我们感到的恐惧不是害怕自己会遭遇类似的不幸,而是面对命运女神冷酷而变化多端的面容时感到恐惧。

《悲剧心理学》的笔记-第50页 - 审美态度和应用于悲剧的“心理距离”说

空间距离的遥远性和人物情节的非常性质

《悲剧心理学》的笔记-第1页 - 2,3,6

第二章 审美态度和应用于悲剧的心理距离说
审美经验:超功利,对象的孤立,移情与内模仿
1)与联想之不可调和
2)与批评态度不可调和
3)动摇“享乐派美学”---审美快感的意识是一种事后的意识
4)独立于道德
批评:在抽象的形式中处理审美,脱离生活
1)没有概念联想,何来移情
2)道德感的随时侵入
---心理距离说
美的事物的“遥远”:空间,时间
爱德华布洛:1)忽然从寻常未加注意的另一面去看事物,带来艺术的启示
2)主客体间切身而又有距离的关系———距离的自我矛盾——中庸之道
戏剧
1)容易丧失距离感
2)真人演出,引起对真实个人的评判
3)悲剧更容易唤起道德感和个人感情
悲剧中距离化的手法
1)时间空间遥远性
2)人物、情景、情节的非常性质
3)艺术技巧与程式(统一,平衡,幕与场的分布⋯⋯
4)抒情成分(诗的音调伴随高潮来临而升高)——现代戏剧中语言写实化倾向,悲剧的衰落与诗的衰落同时发生
5)超自然气氛
6)舞台技巧与布景
写实主义与悲剧精神是不相容的。悲剧中可怖的东西必须用艺术的力量加以克制,改观,只剩美和壮丽。
第三章 悲剧快感与恶意
1)安全感(突出了观众比主角好的命运——优越感
2)对于流血和给别人痛苦的野蛮渴望
批评:混淆了审美态度和实际态度的区别,艺术悲剧与实际苦难的区别;
悲剧的效果并不与其恐怖程度成正比
第五章 怜悯与恐惧:悲剧与崇高感
哲学家们对“怜悯”的攻击(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悲剧“借激起怜悯和恐惧来达到对这些情绪的净化”
柏拉图只攻击了怜悯,为何亚里士多德加上恐惧?
怜悯的本质
1)主体对于怜悯对象的爱或同情
2)惋惜
有关怜悯与恐惧的关系
莱辛的一个谬误:“我们为别人感到怜悯的,便为自己感到恐惧”
真正的怜悯绝不包含恐惧:伯格森:怜悯的实质是自谦的需要,是与别人共同患难的愿望《意识的直接材料》
二者甚至对立:怜悯——靠近;恐惧——后退
怜悯在悲剧欣赏中的作用
由于突然洞见了命运的力量与人生的虚无而唤起的一种“普遍情感”----惋惜之情
悲哀的秀美,加上能唤起我们的惊奇感和赞美心情的英雄气魄,加上恐惧,自我扩张感
悲剧感与崇高感的类同:1)打动观者的是体积/力量上庞大的事物(悲剧是人类激情、行动及其后果的一面放大镜)---“市民悲剧”的兴起,与真正悲剧的消亡 2)使观者感到渺小无力。不可知力量的展现--多为“命运”(“那灵停住,我却不能辨其形状”《约伯记》)3)恐惧只是走向激励和鼓舞的一个步骤
使悲剧感区别于崇高感的即为怜悯,柔情
第六章 悲剧中的正义观念:人物性格与命运
《诗学》中排斥某些类型的悲剧人物:1)好人由福转祸
反证:普罗米修斯,安提戈涅,希波吕托斯⋯⋯
2)坏人由福转祸
反证:对于悲剧来说,致命的不是邪恶,而是软弱
弥尔顿的撒旦,歌德的Mephisto
心灵的伟大乃是悲剧关键,“审美判断与道德判断的矛盾”,纯粹的邪恶也能够激起悲剧的恐惧
浪费感所引起的“惋惜”之情
亚里士多德理想的悲剧人物:“他的遭殃并不由于罪恶,而是由于某种过失或弱点”
反思:人物性格与命运关系如何?亚里士多德似乎倾向认为悲剧的灾难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人物性格弱点或过失的惩罚
然而,希腊的大悲剧家们并不认同,相反,是命运的力量在主导一切
在亚历山大时代,命运观念已失去控制力,亚里士多德不愿让其复活,故从纯理性角度分析,引入过失概念
西方近代悲剧:以莎士比亚、易卜生为例---悲剧主要产生自个人与社会力量抗争中的无能为力
需要注意的是,正义观念在观剧中是不可能没有的。

《悲剧心理学》的笔记-第1页 - 第一章 绪论:问题的提出与全书提要

伟大的波斯王泽克西斯在看到自己统帅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向希腊进攻时,忍不住潸然泪下,他对自己的叔叔说:“当我想到人生的短暂,想到再过一百年之后,这支浩荡的大军中没有一个人还能活在世间,便感到一阵突然的悲哀。”他的叔叔回答说,人生还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人生固然短暂,但无论在这支大军或在别的地方,都找不出一个人真正幸福得从来不会感到,而且是不止一次地感到,活着还不如死去。灾难会降临到我们头上,疾病会时时困扰我们,使短暂的生命似乎也漫长难捱了。”
“人生固然短暂,但无论在这支大军或在别的地方,都找不出一个人真正幸福得从来不会感到,而且是不止一次地感到,活着还不如死去。”翻译腔太重,多重否定太艰涩。似乎应该是:“……都找不出一个人真正幸福得从来不会不感到,而且是不止一次地感到……”

《悲剧心理学》的笔记-第1页

中译本自序
前言
第一章 绪论:问题的提出与全书提要
第二章 审美态度和应用于悲剧的“心理距离”说
第三章 悲剧快感与恶意
第四章 悲剧快感与同情
第五章 怜悯和恐惧:悲剧与崇高感
第六章 悲剧中的正义观念:人物性格与命运
第七章 黑格尔的悲剧理论和布拉德雷的复述
第八章 对悲剧的悲观解释:叔本华与尼采
第九章 “忧郁的解剖”:痛感中的快感
第十章 “净化”与情绪的缓和
第十一章 悲剧与生命力感
第十二章 悲剧的衰亡:悲剧与宗教和哲学的关系
第十三章 总结与结论

《悲剧心理学》的笔记-第157页

无论结局是灾难还是调和,其道德含义都是一样:冲突力量的双方都被扬弃,重新达到和谐。理念在激起悲剧人物的个人意志和目的时,就超越其普遍性的平静状态而进入特殊性的领域,从而引起内在的冲突;也就是说,同一性转化为对立。但是,它不能永远停留在冲突状态中。对立要回到统一。
“永恒正义”是在个别力量的冲突中重新确认普遍和谐,或是为整体利益而牺牲局部。
读者说:相当于所谓命运就是一种叫做“永恒正义”的自然规律,注定要牺牲某一方。
恐惧不是对简单的不幸和痛苦而言,而是面对理念这一永恒不可违抗的力量时的感情,人如果反抗理念,破坏它的和谐平静,就会遭到毁灭。

《悲剧心理学》的笔记-第155页

悲剧的产生是由于两种互不相容的伦理力量的冲突。
这两种互相冲突的伦理力量就其本身而言,每一种都是有道理的。荣誉和爱情一样好,孝顺也和对国家忠诚一样只得赞扬。但由于它们每一种都是片面而排他的,每一种都想否定对方同样合理的要求。最后的结果它们或者同归于尽,或者放弃自己排他的片面要求(包括外在力量导致的和解和主观的内在的和解)。

《悲剧心理学》的笔记-第12页

例如圣·奥古斯丁在他的《忏悔录》里就说过这样一段有趣的话:
戏剧也曾使我迷恋,剧中全是表现我的痛苦的形象和激起我的欲望之火的形象。没有谁愿意遭受苦难,但为什么人们又喜欢观看悲惨的场面呢?他们喜欢作为观众对这种场面感到悲悯,而且正是这种悲悯构成他们的快感。这不是可悲的疯狂又是什么?因为一个人愈是受到悲惨情节的感染,就愈难摆脱这类情节的控制。

《悲剧心理学》的笔记-第132页

一个穷凶极恶的人如果在他的邪恶当中表现出超乎常人的坚毅和巨人般的力量,也可以成为悲剧人物。达尔杜弗之所以是喜剧人物,只因为他是一个胆小的恶棍,他的行为暴露出他的卑劣。他缺乏撒旦那种力量和气魄。另一方面,莎士比亚塑造的夏洛克虽然错放在一部喜剧里,却实在是一个悲剧人物,因为他的残酷和他急于报复的心情之强烈,已足以给我们留下带着崇高意味的印象。
对于悲剧来说,致命的不是邪恶,而是软弱。
“心灵的伟大”正是悲剧的关键所在。


 悲剧心理学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