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鸿生命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5
ISBN:9787020096435
作者:傅宁军
页数:357页

章节摘录

寻觅先贤    你知道徐悲鸿吗?    二十一世纪的某一天,我向身边熟悉或不熟悉的人,问起这样一个问题,人们都是不假思索地扔给我一个自己的答案。    徐悲鸿谁不知道,不就是画马的吗?    哦,就是那个很早把西洋画引入中国的人吧!    似乎不难回答,似乎又说不完全。    于是,寻找徐悲鸿就变得很有点意思了。    翻开最权威的辞典找吧。一代巨匠,静静地躺在《辞海》两千二百四十七页:“徐悲鸿(一八九五一一九五三),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画家、美术教育家。江苏宜兴人。少时刻苦学画,后赴法国留学。曾携中国近代绘画作品赴法、德、比、意及苏联展览……”    理性、简约、凝重、冷静的事实陈述。能在《辞海》占有一席之地,自然是一种人生辉煌,尽管无法概括这位艺术大师的一生,它们却如同指示牌,引导人们靠近他。    今天,人们对徐悲鸿的名字,确实并不陌生。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许多日常用品上,类似搪瓷盆、暖水瓶、饼干筒和各种器皿等,时常绘有徐悲鸿那独具风采的马与鹰。    我记得那时家里墙上挂着的月份牌——一天撕一张的日历本,钉于一块长方形的硬纸板,上面就是一匹墨笔酣畅的“悲鸿马”。    我还记得搪瓷脸盆里的图案。天冷时我把手伸进热水里,抚摸着凹凸不平的马的“肌理”:为啥靠近看是几条黑墨块,离远点儿看却是奔跑如风的骏马?    没有版权意识的时代,孕育了一个时代的奇观。从这个意义上说,徐悲鸿早已是家喻户晓的大众画家。    一位熟悉中国画坛的加拿大画家说,在中国,徐悲鸿画的马使无数招贴画、明信片、邮票、刺绣工艺品、壁毯等受到启发,并且时常得到未成熟的青年画家的摹仿。与徐悲鸿的马一起出现的惟一的问题是,人们如此经常地看到它们,以至于人们忘记了徐悲鸿除了画马以外,还同样能画其他的很多题材。    去徐悲鸿纪念馆吧。    在北京我坐上出租车,司机听我说的这个目的地,一脸茫然。我成了个引路人,把出租车引到纪念馆门前。司机恍然大悟,说长了见识。    其实,专门珍藏徐悲鸿画作以及藏品的纪念馆,并不在小街小巷,就坐落在北京新街口一条主干道上,闹中取静。    初来徐悲鸿纪念馆的人,会惊奇地看到,在徐悲鸿塑像的背后,也就是纪念馆库房的前面,站着武警战士。若干年前,时任国防部长的张爱萍将军专程来此参观。将军也是位著名书法家,他仔细观看了这些丰富而罕见的藏品,连连赞叹。当他询问纪念馆的馆藏状况时,担心地说,这么多的国宝,没有人守卫怎么行!随后,一个排的武警官兵奉命进驻,直到今天。春夏秋冬,日出日落,他们与徐悲鸿朝夕相伴。    这是共和国的历史上,第一个军人站岗的艺术家个人纪念馆。    据说,至今这里还是共和国的“惟一”。    活在孩子们稚嫩的声音中的徐悲鸿是幸运的。    二〇〇五年五月,我在北京东教场小学三(一)班的语文课上,看到粉笔在黑板上写出的题目《画马》,听到学生齐声朗读这篇课文:“四十《画马》:徐悲鸿是我国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他一生都酷爱画马,以擅长画马而闻名,徐悲鸿喜欢画马,是因为他爱马……”    二〇〇五年新版的全国小学三年级统编教材,将中国画坛上这位无法忘却的巨匠编入必读课本,使这段不应断裂的文化历史重新得到连接。经历了太多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人们似乎重新意识到文化传承对于一个民族本身的意义。    徐悲鸿一生浩瀚而博大,似乎很难让三年级的学生完全明白。然而,将徐悲鸿编入教材的意义不仅在于诉说一段往事,更是在讲述一种品格,一种风范。在种植无数梦想的少年时代,让他们认识中国的一位文化巨人。    真实的徐悲鸿是怎样的一个人?    似乎不成问题的问题,仍然令无数人心向往之。    廖静文写过《徐悲鸿一生》,在大陆引起轰动。    蒋碧微写过《我与徐悲鸿》,在台湾风靡一时。    她们写出的,是属于她们自己的徐悲鸿。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该如何重新认识徐悲鸿?为什么徐悲鸿在新中国诞生时已是一代大师,以往却总是回避徐悲鸿生存与成长的时代,以及与之交往的民国人物?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怀念徐悲鸿,他的魅力究竟在哪里?    二〇〇四年,在徐悲鸿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的前夕,我终于踏上采访之路,沿着这位艺术大师的生命足迹,苦苦地寻觅。    当初的想法很简单,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民族的文化复兴,而要复兴民族文化,就不能不去找寻我们文化历史上的那些先贤们。    很快我就发现,这是一本太大的书。徐悲鸿的生命包含了如此宽广、如此丰富的内容,几乎勾连着一部中国近代史和当代史。比如,在先生最初的人生旅途上,他的身边就已经站满了历史巨人,荟萃着一代大师。而先生早年生活在太湖之滨的江南宜兴,一个乡村僻静之地,他何德何能,竟可以走入这样的境界?    至于徐悲鸿与艺术、徐悲鸿与女人、徐悲鸿与这个纷纷攘攘的尘世,有着太多的话题。一个已为人所知的徐悲鸿,一个仍鲜为人知的徐悲鸿,急需从光环或泥淖中抖搂出来。无论徐悲鸿走得多远,成就多大,似乎他总是摆脱不了贫寒的出身、私塾的熏陶和早年经历所铸就的执拗个性,这又告诉我们一些什么?    徐悲鸿站在今人的视野里,他还是那么神采飘逸,魅力十足。一个被这么多人关注乃至议论的人,本身就有着未被遗忘的荣耀。    P1-3

后记

这部书稿,是我人生中的一个意外收获。    在徐悲鸿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前夕,我有幸作为总撰稿,参加八集电视纪录片《徐悲鸿》的制作过程。这是第一部全面推介徐悲鸿生平的电视之作,也是徐悲鸿故乡江苏的一系列纪念工程之一。我们几乎是白手起家,不带任何框框,也不带主观色彩,只是不停地追寻,用事实说话,用画面说话。等到首映式在人民大会堂开过了,片子在央视播出了,又在台湾播出了,我还沉浸其中,满脑子装着一个个的人与事。    其实,“苦苦寻觅”的第一步,是茫然而艰辛的。    在此之前,我并不比一般人对徐悲鸿了解得更多。我曾在北京街头不知所措,因为不止一次遭受冷遇,也曾在不信任的目光中怀疑自己。    我不是美术圈里的人,与徐悲鸿家族毫不沾边,只不过有一种弘扬民族文化的热情与执着,也许执着就是一份烛照人心的通行证。    我与众人一样,对徐悲鸿似乎熟悉,又似乎陌生。    说熟悉的,只是那些有关徐悲鸿的概念与符号,纷纷扬扬,不胜枚举。而陌生的,恰恰是一个寻访者大展身手的空白地带。人们熟知徐悲鸿,在我来说也是一件好事,因为不必再冠以任何头衔,就足以引来众多的关注。我与友人说到徐悲鸿,他们总是发一通议论,不管是对于他的画,还是他的私生活,各有各的说法,但没人说不知道。似是而非的熟悉,鼓舞我拨开重重迷雾,寻找一个真实的先贤。    于是,一个难点变成了一个起点。    徐悲鸿并非一个圣人,也有他的喜怒哀乐,有属于他自己认知世界、解决矛盾的方式,有他我行我素的个性。性格即命运,他的性格成就了他的辉煌,也曾给他种下不幸的种子。而他的伟大正是在于真实,在于他对人对事的坦诚。    如今在世的徐悲鸿的亲人和学生,大都年逾古稀,“抢救”刻不容缓。在这些发自肺腑的讲述面前,我用心地倾听。每一个讲述者的记忆中保存着一个徐悲鸿。我只是一个记录者,绝不是发明什么,而是在发现。其实所有的一切,已经存在,或者说早已存在,只是需要我们拭去尘埃,还原真相。    长达两个年头,我的生命在与徐悲鸿生命贴近。    数不尽的好话,打不完的电话,马不停蹄的追踪。随着采访的深入,线索越来越多。几乎所有的线索,我都不放过。一幅画、一首诗、一处景、一段已经逝去的往事、一个与他有关的人物,都可以牵动一段情愫,展开一幕逝去的画卷。    可以用“大海捞针”形容寻找的艰辛,有时一个线索引出另一个线索,一个人物引出另一个人物。然而耕耘与收获在此,是成正比的。    在国内外的深入追寻,给我一种跨越地域、纵横往昔的大感觉,审视与发掘徐悲鸿也有了历史视角。确实,展现健在的这些徐悲鸿学生的故事,也是一种真实。问题是仅仅就此止步,难以述说一个真实的徐悲鸿。因此,我们寻找徐悲鸿,不能被这条离我们最近的路所局限,还需要去走遥远的旅途。虽然有些当事人不在了,但可以寻找他们的后人与知情者、研究者,还有徐悲鸿一生走过的地方。    原先模糊的文字资料与一些片断的回忆,寻访之中越来越清晰。似乎徐悲鸿刚转身而去,我们这些后来的人就赶到了,与之心灵对话。    徐悲鸿生于十九世纪末,而我站在二十一世纪初。    其间相隔一百一十多年,又跨越了三个世纪。    这是一次举步维艰的长途跋涉。    还记得,我们所乘坐的国际航班,一大早到达巴黎戴高乐国际机场,随即驱车直奔塞纳河畔的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那是徐悲鸿就读的法国美术名校。八点多开始采访,档案馆、图书馆、老教室、艺术长廊、校园雕塑、大厅壁画……巴黎的纬度高,直到晚间十点了,天色居然还没有黑。我们连轴转,忙得不停,头昏脑涨,经陪同的翻译提醒,我们才想起法国与中国有六小时时差,其实当时已是中国下半夜四点钟了,难怪觉得这么疲惫。不过,盘点现场发掘的新内容,苦与累都值啊。    与我有过无数传真往来,而在巴黎头一次见面的旅法画家彭万墀先生,看着我与同事满头是汗,跑前跑后,非常吃惊地说:“外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还是一杯茶、一支烟,你们干活卖力,跟法国人一样,这么讲效率!”    我们的印度之行,有许多险象环生的经历。    走在这片土地上,时时感到的是那神秘的异乡色彩。    徐悲鸿应泰戈尔之邀赴印度国际大学做访问学者,画出《愚公移山》等鸿篇巨作,我在着力找寻老照片背后的往事。赶到第二大城市加尔各答时,离印度国际大学所在的圣地尼克坦(和平乡)还有三百多公里路程,而次天下午我们要离开加尔各答,只有连夜乘车赶到圣地尼克坦,次日上午才能将采访完成。    当地华人朋友劝我们三思,因为社会治安不佳,出加尔各答之后会有一长段偏僻之地,路两旁都是树丛,几乎没有人烟。    就在我们前一天去过的印度教寺庙,发生了惊人的爆炸血案。印度宗教纷争,我们弄不清复杂原因,危险确实就在身边。但我们如果不是连夜赶路,明天一早就不能开始采访,一个重要的机会也就失去了。说服了这位华人朋友,我们一行人冒着危险星夜上路,穿过那一大段黑压压的丛林,半夜到达圣地尼克坦。那位华人朋友说:“我不敢跟你们说,一路上都攥着一把汗,就怕哪个树丛中冲出人来!”    圣地尼克坦更让我难忘。半夜住进一个蚊虫飞舞的小旅店,窗户是木格的,居然不装玻璃。早上睁开眼睛,只见墙上竟爬着一只蜥蜴!    次日上午七点,天蒙蒙亮,印度国际大学敲钟上课,我们赶去采访,从中国学院到泰戈尔纪念馆,再到校长办公室,感受着徐悲鸿当年在印度的情景。我们本以为躲过了印度最热的夏季,不料赶上雨季,却也是燠热异常,酷暑未消。这所大学除了校长室,其他地方一概不装空调,我们衣衫被汗水湿透,几乎没干过。体格强健的摄像师中暑晕倒,我也摇摇欲坠,忙掏出藿香正气丸大口吞食,才算逃过一劫。    这就是徐悲鸿留下足迹的红土地。    徐悲鸿的成功并非一种偶然。除了他与生俱来的天分与勤奋刻苦外,人生的启蒙老师父亲徐达章、不乏中西渊博学识的康有为、聘请徐悲鸿到北大任职的蔡元培、为他争取留学名额的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傅增湘、在法国相识的江苏同乡周恩来、与徐悲鸿有君子之交的李宗仁、与徐悲鸿多次通信的毛泽东,以及许多一代大师与风云人物,都给予徐悲鸿以帮助与影响,并与之交相辉映。    至于徐悲鸿在时代转型时期的努力与困惑,我也作了真实记录。建立新中国到现在,已经半个多世纪,当年极左思想的伤害,殃及无辜者甚多,包括徐悲鸿,以及对徐悲鸿有成见的人。而秉笔直书,可以让我们了解一个时代的局限,也更珍惜如今开明的政治环境与学术氛围。    描述徐悲鸿一生,不能回避一个话题,那就是他的婚姻与恋情。否则,他的一生是不完整的。与徐悲鸿度过最后岁月的廖静文,在大风大浪有怎样的惊人之举?而曾经勇敢私奔、与徐悲鸿共度留学时光的蒋碧微,是怎样一个女中强人?曾经受到徐悲鸿赏识、同情、爱怜的孙多慈,又是怎样一个才女?徐悲鸿的情感世界如此复杂,犹如迷雾缠绕。而蒋碧微与孙多慈都去了台湾,人们知之甚少。    幸运的是,我不仅从历经风雨的廖静文口中,听到了徐悲鸿与她本人的情感故事,而且听到她对蒋碧微与孙多慈平静而客观的评价。后来采访时,我在无意中又遇到蒋碧微与孙多慈在台湾的学生与故旧,得知了她们离开大陆后的最后归宿。徐悲鸿的情感世界固然是私人化的领地,但是描述徐悲鸿,不能不触及,以便让后人能立体地了解徐悲鸿。他生命中的这三个女人,才貌出众,见地不凡,都是难得的知识女性。本着不回避、不猎奇、不渲染、不伤害的原则,还原真相,成为我的叙述主旨。    采访的过程就是寻觅的过程,寻觅的过程也是发现的过程。与一个个名人打交道,自然不会一帆风顺,但我绝非慕名而来,只是因为他们曾与徐悲鸿有过这样或那样的关联,有些名人当年并没有名呢。一旦话匣子打开,他们就像变了一个人,还原到最本真的状态,回忆着他们所了解所感知的徐悲鸿。散落在某个角落的细节会陡然跳将出来,惊喜在意外中不时地涌现,收获每每超出了我的预期。    随着零零碎碎的素材的整理,我对徐悲鸿从不可触及的遥远到有血有肉的亲近,感觉要写出一个真实的徐悲鸿,很难局限于常见的传记文学的体例。照理说,人物的生命线与事业线并行不悖,常常同时画上句号。而徐悲鸿的生命虽然中止,他的艺术与事业不曾画上句号,我想写出他的生前,也写出他的身后。徐悲鸿经历三个世纪至今,身后的故事与生前的故事相比,同样跌宕起伏,同样别有滋味。    在完成纪录片的时候,无法融入画面的内容,时常萦绕在我的心头。随后我有意识地深挖,使得有文学意义的线索,得以充分地展开。然而,我也有些担心,如此真实地写作,如此坦诚地直言,能不能被出版社接受?    欣慰的是,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二〇〇六年,经历了漫长写作与修改的这部书稿,终于被人民文学出版社选中。当时的约稿编辑彭沁阳、责任编辑杨渡表现出了编辑的专业素质,社领导对此书出版也给予了鼎力支持。报告文学评论家丁晓原的评论《行走中的历史本真书写》在《文艺报》发表。这本书还得到了李炳银、何西来、傅溪鹏、刘茵、田珍颖等诸位文学界专家的热情鼓励。后来,它荣获了第三届徐迟报告文学奖。    时隔六年,二〇一二年初夏,人民文学出版社拟重版此书。有意思的是,我的这部书稿修订重版的时候,仍是同一个作家,仍在同一个出版社,没出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大门,责任编辑已经从五。后、六。后,变为现在接手的七〇后,而编辑思想也从纯粹的文字叙述为主,衍生为图文并重的现代出版理念。记得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网站上,我读到一篇关于此书的评论,写得情真意切、文采卓然,对于史实与作品都有心得。经查阅,文章发表于《中国文化报》。事情总是这样有因缘,它的作者王一珂也就是现在这部书修订新版的编辑。    也就在二〇一二年盛夏,一年四季中最热的时节,南京成为赴台湾“自由行”的又一个城市。我和同事踏上了赴台湾的采访之路。与前一次赴台不同,我们此次走的是“小三通”,从厦门五缘码头乘船到金门水头码头,不到一个小时,四天后再从金门坐飞机到台北,也不过个把钟头。在台北坐车经过台湾师范大学,门楣上的繁体字激活了我的记忆,徐悲鸿在中大时聘请的国画大师黄君璧,就曾在台湾师范大学任职,而与徐悲鸿有情人未成眷属的孙多慈,也曾在这所台湾高等学府执教美术……    于是,我在重版修订中,增加了台湾与徐悲鸿有关的人与事。没到过台湾的徐悲鸿,在台湾有这么多的拥趸,确实绝无仅有。一个视艺术为生命的艺术大师,他的同事和世交在台湾,他的众多弟子在台湾,他的素不相识的崇拜者在台湾。可以说,徐悲鸿就活在当今的台湾,成为他的艺术生命延伸的一个重要分支。    这部书初版六年来,我似乎并没有离开徐悲鸿。    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持续升温,如火如荼地令人惊叹。徐悲鸿无疑在艺术上有足够的自信,他生前就有预感,他的画作会被更多的人接受与喜爱。然而,一生甘于清贫而执着于艺术的徐悲鸿,也许并不会想到,尽管他的画作流传在外甚少,精品更是罕见,但只要出现就一个劲地飙升,拍卖价从几百万元到几千万元,甚至突破亿元大关,成为投资者追捧的一大热点,也成为艺术品市场的风向标杆。    徐悲鸿目光犀利,远远地凝视着这个他所挚爱的世界。    当然,徐悲鸿的画作因为不可复制性,值多少钱都不为过,时常就是无价之宝。问题在于,当人们只是留意徐悲鸿画作的价格的时候,当徐悲鸿的画作变成某些人财富的象征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更多地关注徐悲鸿人生与艺术,他留下的是一个穿越世纪的精神世界,是一位艺术大师的思想、品格与追求。    在此,我感谢廖静文馆长的画作图片授权,感谢徐悲鸿纪念馆的理解与支持,感谢接受我采访的徐悲鸿亲属、学生、故旧与学者专家、海峡两岸帮助我的友人、与我一同完成电视片的同事。同时,感谢无锡市委宣传部、无锡市文联、无锡广电集团、宜兴市政府、宜兴徐悲鸿纪念馆、宜兴屺亭街道等来自徐悲鸿故乡的热情帮助。    在书稿上一版的后记末尾,我这样写道:“徐悲鸿生命的丰富与多彩,在中国艺术家中是少有的,我的追寻难免疏漏。我期待着得到读者的批评指正,以便今后修改完善。”这绝非是客套,而是由衷之言。这些年,不少读者在阅读后读出了书中的误差,包括时间、地点与用词的核实,辗转发到了我的邮箱,使我受益颇丰,意外而又感动。正是这份感动,给我以写作的动力,也给我以不竭的激励。    二〇一一年,历时近四年、耗资二十五亿元改扩建的中国国家博物馆,重新耸立在天安门广场东侧。在博物馆西大厅的正面墙上,一幅宽三十六米、高十二米的浮雕,迎接着来自世界各地参观者的目光。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这幅场面宏阔、人物众多、意境深远的大型浮雕,出自于徐悲鸿传世油画巨作《愚公移山》。    徐悲鸿体现着坚韧不拔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但愿,作者、编者和读者,我们都能成为徐悲鸿的知音。毕竟我们文化历史的天空中,每一颗璀璨的星座都是民族的骄傲。    二〇〇六年五月三稿于南京明故宫    二〇一二年九月修订于紫金山之麓

内容概要

傅宁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    著有长篇报告文学《大学生村官》、《悲鸿生命——徐悲鸿的生前死后》、《此岸,彼岸》、《李敖:我的人生不可复制》、《科学之剑:院士写真》、《走进澳门》等十余部.中篇报告文学《亲历震区:谁在感动我们》、  《生存之道》、《让微笑灿烂成春》、《苏通大桥:人生能有几回搏》等数十部,以及散文集《淹没在江涛中的书简》。    作品被收入《中国纪实文学年选》、《中国报告文学年选》、  《中国非虚构年选》、《中华散文精粹》等多种选本。    曾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全国报告文学大奖、徐迟报告文学奖、江苏紫金山文学奖、南京市政府文学艺术奖。    拍摄电视纪录片百余部.其中,担任总撰稿的8集纪录片《血脉》获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长篇纪录片奖”。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    南京市作协副主席。南京文联签约作家。

书籍目录

开篇  寻觅先贤/001第一章  万里云霄一羽毛  一  乡土的馈赠/008  二  千里良驹/015  三  私奔东瀛/025  四  京城砺志  /030  五  名校与名师/038  六  欢乐与痛苦/046第二章  耿耿星河月在天  七  喷薄欲出  /058  八  教授之家/064  九  美丽的悬念  /068  十  讲台内外/075  十一  新居悲欢/084  十二  热血男儿/097  十三  乱世离情/105  十四  伤心家国  /112第三章  坐看春尽落花时  十五  筹赈星洲  /122  十六  大师的痕迹/132  十七  印度觅踪  /138  十八  在泰戈尔故乡  /142  十九  喜马拉雅山  /151  二十  乱世之恋  /158  二十一  世事无常/163第四章  岂有蛟龙愁失水  二十二  嘉陵江畔  /172  二十三  漂泊归舟  /181  二十四  情感的归宿  /186  二十五  磐溪易水/196  二十六  离婚前后  /203  二十七  一展抱负/212  二十八  不拘一格/221第五章  百载沉疴终自起  二十九  多事之秋/232  三十  禀性难移/241  三十一  无悔的抉择/250  三十二  时代的呼唤  /258  三十三  甘苦自知  /270  三十四  大师远行/283  三十五  死而复生/292第六章  遗世独立,御风而行  三十六  未了的心愿  /304  三十七  一脉相承/316  三十八  大师与大师  /325  三十九  芳香如故/340后记/351

编辑推荐

跋涉于画坛艺海,纠葛于缠绵情爱,献身于民族国家!    傅宁军所著的《悲鸿生命--徐悲鸿的生前死后》完整载入徐悲鸿照片,精雅赏析徐悲鸿画作!最完备的徐悲鸿传记,带你走入艺术大师的动人世界!    还原徐悲鸿为人。告诉你,他对艺术的求索,对爱情的追寻,对祖国的挚恋!

作者简介

傅宁军所著的《悲鸿生命--徐悲鸿的生前死后》以细腻悠扬的笔触、翔实丰厚的史料再现了徐悲鸿动人的一生。《悲鸿生命--徐悲鸿的生前死后》中讲述了徐悲鸿的艺术生涯,解析了他的代表作品,评述了他的绘画思想;同时,作者还向读者真实展示了徐悲鸿坎坷的情感经历,彰显了他一以贯之的爱国主义情操。


 悲鸿生命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如今无论是徐悲鸿的纪实作品,还是关于他的文学创作,都从这本书吸取营养拿来细节,个中原因再简单不过了,因为作者为了写出中国近现代史上堪称大师级的这个人物,确实没有丝毫的懈怠,而是用自己拓荒般的勤奋和人格上的深邃,以丰富详实的史实为本,将大师活鲜鲜的生命意义呈现在字里行间......    徐悲鸿的生命是不朽的,相信这部力作也是恒久的。
  •     生前。死后。一个艺术家的启迪。一个时代的烛照。当人们只是留意徐悲鸿画作的价格的时候,当徐悲鸿的画作变成某些人财富的象征的时候,似乎可以看到徐悲鸿已经背过身远去-----他告诉我们,他留下的是一个穿越世纪的精神世界,是一位艺术大师的品格与追求。
  •     徐悲鸿是我的偶像,可惜知之不多。读它,一下子放不下,让我回到大师的年代,倾听大师的足音。一个了不起的艺术巨匠,也起于默默无闻的草根之家,也有甘苦倍尝的艰辛之途。那些久远的照片,使一个遥远的偶像,变得很近,很近。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内容新颖详实,图片丰富精美,装帧朴素而又典雅。物超所值!
  •     内容新颖详实,图片丰富精美,装帧朴素而又典雅。物超所值!十分喜欢,是我看过的徐悲鸿图书中最为精彩的一部。
  •     徐悲鸿的画中灌注了一种执着磅礴的精神力量,是的。
  •     随着时光流逝,大师的作品愈发珍贵,市场价格会不断攀高,但再高也能明码标出来,而大师的生命因为沉淀着一个时代、一种精神、一脉真情,因此那将是无价而永恒的,感谢作者把这样一份厚重的礼物奉献给我们。
  •     真正开始了解徐悲鸿——1他的爱情经历(所以他从来不笑)2他的绘画境界(a不为了卖画b熟悉解剖,中西合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