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宫

出版日期:2015-3
ISBN:9787532155285
作者:(俄罗斯)彼得鲁舍夫斯卡娅
页数:370页

内容概要

柳德米拉•彼得鲁舍夫斯卡娅(1938— ),俄罗斯戏剧家、作家,被认为是俄罗斯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彼得鲁舍夫斯卡娅出生于莫斯科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外公是著名的语言学家H.雅科夫列夫。由于残酷的战争,在亲戚的帮助下,很小就被送至乌法郊区的儿童福利院,度过了一个硝烟弥漫、食不果腹的童年。战争结束后,返回莫斯科。1961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新闻系,相继在杂志社、电台、电视台和剧团担任记者、编辑和编剧。1972年,在《阿芙乐尔》杂志上首次发表两篇短篇小说《讲故事的女人》和《克拉丽莎的故事》,正式踏上文学创作道路。由于其作品多描写苏联社会的生活现状,她长期遭到苏联主流文学的封杀。她继而转向戏剧写作,并在八十年代初得到公众普遍欢迎,剧作集《二十世纪之歌》《三位蓝衣姑娘》为她带来了最初的声誉,她被认为是万比洛夫之后俄罗斯最优秀的剧作家之一。
从八十年代中后期至今,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的创作主要集中在小说和童话领域。1991年,她获得第二届德国汉堡托普费尔基金会设立的普希金文学奖;1992年,中篇小说《深夜时分》被评为俄罗斯年度最佳作品之一,并获得首届俄语布克奖提名。以后她又相继获得俄罗斯国家奖、斯坦尼拉夫斯基戏剧奖。2002年,她因小说成就获得有“俄罗斯的诺贝尔奖”之称的凯旋奖。她的作品被翻译成三十多种语言在全世界发行。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她开始歌手生涯,为喜爱的歌曲重新填词。从2008年起,她定期在莫斯科进行演唱。近年来,她开始自己创作歌曲。她还以一个视觉艺术家而闻名,曾在俄罗斯的大型美术馆和私人画廊展出肖像画、裸体画、静物画。

书籍目录

迷宫
那加兰女子
改变的时间
迷宫
带喷泉的房子
离魂
幻影
闹鬼
新的灵魂

新鲁滨逊
歌剧幽灵
黑大衣
海神波塞冬
卫生隔离
两界
生命的阴影
月亮
灯光
新大佬
奇迹
东斯拉夫人之歌
发生在萨科里尼基的一件事
胳膊
母亲的问候
新区
妻子
在小楼里
复仇
黑卷毛狗
幸存者(童话)
白菜妈
父亲
安娜和玛利亚
妮娜·卡马罗娃
上帝的小猫
隔壁
老修士的遗嘱
小人儿和小小人儿
镜子的故事
幸存者
三个旅行或梅尼普体的表现力

作者简介

柳德米拉•彼得鲁舍夫斯卡娅常以另类作家自居,她将戏剧、寓言等体裁融进小说,将非现实的东西隐藏在一大堆现实的碎片中,塑造了当代俄罗斯的众生相。她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语言简洁、冷酷,充满黑色幽默,对人性黑暗的揭示毫不留情,甚至近乎刻薄;故事充满怪诞和奇迹,带有强烈的神秘色彩。如果说托尔斯泰是上帝,陀思妥耶夫斯基是魔鬼,那么彼得鲁舍夫斯卡娅就是女巫。
这本小说集收录了彼得鲁舍夫斯卡娅几部短篇小说代表作和童话作品,包括《迷宫》、《东斯拉夫人之歌》、《幸存者》(童话)、《三个旅行或梅尼普体的表现力》,其中十七篇曾于2009年由美国企鹅书店结集出版,题为“从前有个企图谋害邻家小孩的女人”,引起极大轰动,登上《纽约时报书评》畅销书排行榜,获选当年纽约杂志十大好书之一、美国国家公共电台五本最好的外国小说之一,2010年获得“世界奇幻奖”。
《纽约客》评论此书:“真出人意料——感觉像在读托尔斯泰后期的那些寓言,它有着与托尔斯泰这位大师一样的率直和蛮横的权威感……一本非常精彩的书。”


 迷宫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文/张猛(新京报书评周刊-20150926) 打开俄罗斯的书评网站,浏览读者对柳德米拉·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的作品评价,使用最多的就是“怪诞”、“残酷”、“精神错乱”这样的字眼。的确,在今日俄罗斯文坛各领风骚的女作家群落中,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的文本无疑最具有精神病理学潜质——从语言到人物性格再到故事结构,无不散发出精神科病房浓烈的药水气味。尽管文学评论家对于她的戏剧和小说的创作特点,使用了“异样文学”、“女性自我剖析体”、“后现代”等名称来命名;综合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的作品语言、情节冲突、艺术形象,或许这本作品集的名称“迷宫”,更为贴切地呈现了她构筑的文学世界。  底层叙事 极端化中透露出民主性  彼得鲁舍夫斯卡娅之所以被誉为“当代契诃夫”,并不是单单因为两个人都擅长写短篇小说、创作剧本,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两位作家都选取了具有平民身份的主人公,执着于细节描写,以及字里行间表现出彻头彻尾的中性立场。彼得鲁舍夫斯卡娅感兴趣的,是没有任何外部特征的路人、具有生理缺陷的胖女孩、早年丧母的年轻人、与邻居为敌的单身女人……她以坚定不移的公平公正态度,将社会最底层的人物囊括进她的小说,描写他们细如发丝的日常琐屑:一个少女思念在前线战死的未婚夫,每天如何神经质地去他的房子中缅怀(《在小楼里》);我们一家人搬到新的居住地,耕作、收拾房屋、获取羊奶,进行原始意义上的交换贸易活动(《新鲁滨逊》)。重复这些日常经验时,彼得鲁舍夫斯卡娅不加入任何评论,这一点也与契诃夫十分相似——叙述者的立场并不构成作品本身,文本仿佛自我讲述、补充、发展,后现代主义的意味是极为鲜明的。  日常叙事消弭了情节上的冲突,然而你又绝对不能说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的讲述本身是平庸的;相反,精神病态的主人公一定会做出某些超脱常理的举动,或者落入某种残酷的境遇,令人骇然。在小说《报复》中,一个单身女人因为邻居生了孩子,怀着强烈的嫉妒在周边制造危险,想要杀死这个小女孩;而邻居女人齐娜及时识破了她的阴谋,以另一种隐忍而冷酷的方式报复了她,直至她吞食安眠药自杀。这种极端的方式将人物形象如同橡皮筋一样拼命拉伸,实在挑战了读者的接受极限。事实上,整个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的创作谱系都是灰暗的,少有爱与牺牲的亮色,就连她那些具有完美结局的童话,也不乏流血、蔑视、自卑等令人沮丧的地带,令人从梦幻中猝然惊醒。  有俄罗斯评论家认为,彼得鲁舍夫斯卡娅在取材上,继承了高尔基奠定的“底层写作”传统,这也是新“现实主义流派”创作的典型特征。不过,当年高尔基勾勒底层劳动者群像时,多少受到了尼采思想的影响,赞叹人是多么骄傲的动物,对底层中具有高尚情操的精英分子抱以青睐;而彼得鲁舍夫斯卡娅对人物的社会阶层、思想旨趣并不加以区分,在这一点上,她具有彻底、无所不包的“民主性”。她曾接受采访,称“我的工作地点在广场上、大街上、海滩上面。那些人并没有意识到,他们在向我口授写作的主题,有时是某些句子……而我又是一个诗人,我看得到你们每一个人。你们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彼得鲁舍夫斯卡娅之所以如此不拘一格,是因为她真正关注的,并不是人对外在环境的改造,而恰恰是外部环境、人际关系在人物内心的投影,是他们精神内部蚕蛹一般的扭曲变形。  风格怪诞 异化的“存在主义”  无怪乎彼得鲁舍夫斯卡娅被读者称作俄罗斯作家中的“女巫师”,她虽然不会在小说里呼风唤雨,但贯穿全文的紧张和神秘气氛是显而易见的。譬如短篇小说《卫生隔离》,故事从一种类似寓言的结构中展开,字里行间弥漫着荒诞的气息,而潜伏其中的则是一种咒语般的邪恶力量:一个小伙子敲开了一户人家的房门,警告将有一场瘟疫到来,让大家备好足够的食物,并千万提防老鼠的入侵。一开始这家人并不相信他的预言,可是过了没几天大街上出现了军队,各家各户都被隔离了起来。为了维持生活,丈夫不得不去抢掠超市的食物,直到这样的抢掠已经不能满足日常生活需要。一天,外公外婆发现外孙女抱着小猫出现在客厅,而这只猫刚吃过一只老鼠。所有人惊慌失措,对小女孩和猫进行了隔离,尽管如此,所有人还是在无助的挣扎中,先后死于这场瘟疫。最终年轻人在猫叫声中打开门,面对一屋子的污秽和尸骸,而小女孩和猫“全神贯注地看着他”。  这一场名为“卫生隔离”的闹剧并没有所谓的高潮和结尾。彼得鲁舍夫斯卡娅和读者们一同坐在舞台下面,不为这种混乱做任何注解,也没有试图进行任何说教。《迷宫》所收录的小说中,几乎所有的主人公都生活在一种自我隔离的异化状态,他们几乎很少交流,情节的发展也不是为了展现冲突,仿佛自然而然,故事就走到了它的结尾,小说的意义完全被悬置了。彼得鲁舍夫斯卡娅这一系列的怪诞作品,与“存在主义”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在《新鲁滨逊》一文中,这种意味尤其明显。我们一家人选择了离开城市,在新的地方生活。我们建造房屋、寻觅食物、收养弃婴,虽然与人群隔离了,但是显然,我们的生活与之前相比,似乎并没有多少差别,只是更多地靠自己的双手,收获到更多关于积累、生产和创造的经验。小说的最后,“我”考虑到了我们的将来——生老病死。“可是在此之前我们还能活很长时间。而且,我们也没有睡大觉。我们跟父亲正在建设新的避难所。”读到这里,西西弗的形象在另一种语境里又一次跃然纸上。  结构穿越 时空关系紊乱的“越界”  就时空关系结构而言,彼得鲁舍夫斯卡娅无疑为日常经验提供了新的审视角度,启发读者对记忆与现实的分界、跨越生死的可能性等问题进行重新考量。《迷宫》这部作品集目录页列出的一些题目就充分暴露了彼得鲁舍夫斯卡娅在这方面的癖好:《离魂》、《幻影》、《闹鬼》、《新的灵魂》、《歌剧幽灵》、《两界》……生者在一种不知情的条件下,意外地进入了死者的场域,与过去或将来的某一段时光邂逅之后又返回现实。传统小说严格遵循的时间和空间规则被彻底颠覆了,彼得鲁舍夫斯卡娅通过这种方式给予生命以狂喜,又不断强调实现这种可能性的艰难。  例如短篇小说《迷宫》讲述了一个与父母相处困难的姑娘,意外得到去世的姨妈留下来的一套房子。这套房子坐落在一个名为“迷宫”的村子里。一天晚上,一个陌生的年轻人敲了房门,说自己来寻找一个叫奥丽佳的姑娘,结果迷了路。姑娘和他一起在村子里转来转去,四处打听这个叫奥丽佳的女人,无果而终。在她返回家里时,房间里的一本诗集让她恍然顿悟面前的年轻人正是诗人亚历山大·布洛克,而他口中说称呼的奥丽佳,正是姨妈的名字,只不过她已经过世,姑娘穿越时空,见证了一段凄美的爱情;小说《妻子》则更多地是在酝酿一种绝望的情绪:一个男人死了妻子,某天在路上捡到一只猫。这只猫来到家里,受到男人和他母亲以及女儿不同方式的对待,最终被寄养在楼上。一个晚上男人回到家门口,猫充满深情地向他告别。第二天他寻遍全城,再也没有见到这只猫。他终于明白,那猫便是他妻子的化身,如今再也回不来了……这种时空交错的奇幻感受相当程度上剥离了彼得鲁舍夫斯卡娅文字本身坚硬晦涩的外壳,而中国读者又总能从故事中寻觅到某些似曾相识的感觉,那是古典小说《聊斋志异》在读书人中间营造的对于异世界的持续幻想。  彼得鲁舍夫斯卡娅对于日常细节的把握,使她的小说具有了生活本身致密和繁琐的特点。那些事无巨细的铺陈和残酷的故事走向,以及文本意义的悬置,令读者时而困顿,时而惊喜。而生活本身正是具有这种蛊惑人心的本领。这是一种神奇的阅读体验,当作家最终带领我们回环曲折地走出经验世界的“迷宫”时,我们才突然发觉已经与故事中的人物交换了生命,而自己却浑然不知。
  •     黄夏/文俄罗斯女作家柳德米拉•彼得鲁舍夫斯卡娅(1938~)出道很晚。她在杂志上发表第一个短篇小说时已经34岁,且没几年就因作品描写苏联社会的现实而被封杀。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彼得鲁舍夫斯卡娅才重新回归小说创作。不过,封禁的经历倒是让她得以在戏剧、童话、绘画、作词和演唱事业上拓展更广阔的艺术天地。如今,她被公认为当代俄罗斯最重要的作家和戏剧家之一。事实上,较之索尔仁尼琴等作家,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的作品并不直接涉及重大政治与社会题材,而多琐碎庸常的家长里短和市民生活气息。同样,其批判的锋芒也并不似索尔仁尼琴那样仅限于苏联时代,而是延及至解体后所谓“自由”的当代俄罗斯。彼得鲁舍夫斯卡娅出版于2007年的短篇小说集《迷宫》就是其在新时代的代表作。《迷宫》2009年在美国出版时易名《从前有个企图谋害邻家小孩的女人》,翌年获得“世界奇幻奖”。对于中国读者而言,《迷宫》读来倒更有点《聊斋志异》的意味。这些黑童话似的寓言直指商业化大潮下价值观分崩离析的俄罗斯社会现实,以及载浮载沉的男男女女的多舛命运与内心世界。《那加兰女子》带有典型的“聊斋”风格。一个雾气弥蒙、淫雨霏霏的夜晚,男大学生被一个鬼魅样的女人缠上了。为了打发掉这个女人,大学生开始讲他一个叫伊拉的印度女友的故事,讲这个女友的印度家乡那些蛇与人之间恩恩怨怨的故事。摆脱掉这个女人回到家之后,邻居告诉他有人打电话通知他,有个叫比拉或者皮拉、姓“那加那”的印度女人死了。大学生突然想起伊拉回国前说自己不会回来了,“除非死后再回来”,到时候“我会尽量把你认出来”。这篇小说的奇妙之处在于,当我们以为那个鬼魅样的女人是专打大学生主意的烟花女,以及那些印度啊蛇啊之类的故事是纯粹的胡扯时,小说的结尾却赋予前者以叙事上的合法性、逻辑性和自洽性,让那些天方夜谭似的东西具有了惊人的真实魅力。更重要的是,它们完全祛除了我们在开读小说时,脑子里留下的阴郁、凄惨和邪恶的氛围,并且告诉我们,我们就如大学生那样,因为囿于自身有限的视域,而没有认出眼前美好的事物——是的,朝思暮想的女友找到了爱人,而爱人却与之擦肩而过——这个视域,是屏蔽了真、善、美,而让我们永远如瞎子那样寻寻觅觅却终不可得的。彼得鲁舍夫斯卡娅在标题小说《迷宫》中,提出了重建生活以找到自我的方式。Д 姑娘得到姨妈遗赠的一套乡下别墅,却在自己与父母之间爆发一场遗产争夺战。她跑到别墅避难,修理、清扫、整饬,把原本破旧衰败的别墅弄得干干净净。某日,一位神秘访客上门,说自己迷路一个多月,就是找不到一座黄颜色的大房子和一个叫“奥丽佳”的女孩子。Д 姑娘一合计,“奥丽佳”正是自己的姨妈,而这位访客,眼瞅着不就是姨妈阅读了一生的诗人亚历山大•布洛克(1880~1921)么。这篇小说建立了两个平行的世界,一个是外部的、以遗产争夺战为代表的混乱、堕落和人心麻木的世界,一个是以宁静、温馨的乡下别墅以及诗人布洛克为代表的内心世界。其实我们不用费劲就可以发现,后者是作者刻意营造的浪漫象征,暗示她对未来的美好想象,是建立在过往的、传统俄罗斯人文基础之上的。在这个童话一样的故事中,Д 姑娘认出了时隔80年后找上门来的布洛克,那么在现实中,有人会认出布洛克,并待之以礼、奉为上宾吗?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终究还是认识到,建立一座海市蜃楼般的天堂,不啻孩子们在海边堆起的沙堡,在《闹鬼》中,她亲手毁掉了自己堆起的这座沙堡。《闹鬼》全文不见一个鬼字,却处处潜伏着魑魅魍魉、群魔乱舞的鬼状。房间里放唱片的架子断了,引发孑然一身的女主人公一系列精神上的危机:眼下由惯性支撑的日常生活,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心理上的,都开始崩坏了。赶在自己被彻底击溃之前,女主人公“先下手为强”——就像以前她摔碎母亲那套珍藏多年的德国咖啡具中的一只后,母亲无动于衷地把整套咖啡具一件一件地摔碎——等到家什毁弃净尽,摔无可摔,女主人公离家出走,回来后就像一个在外饱经风霜的流浪汉发现一处容身之所,欣喜、雀跃,感到“全新的生活”展现在了她面前。《闹鬼》让人想起存在主义哲学,但它的心理机制却是建立在现实生活之上的。人为了抵御外在物欲世界的侵扰,守住自己风雨飘摇的心灵之烛,而索性打碎旧生活,把自己降低到人之为人的底线,离动物只距一步之遥。可以说,她的反抗既惊骇决绝,又让人心碎落泪。另一方面,描写人在所谓“正常”社会中如何扭曲变形,丧失自我,彷徨无依,始终是文学应当对准的焦点。彼得鲁舍夫斯卡娅没有为新生的俄罗斯三呼万岁,在她笔下,苏联时代的幽灵始终徘徊在当代,只是它们换了另一种音容,另一幅形象罢了。

精彩短评 (总计18条)

  •     故事很好,语言一般
  •     整本书都是关于死亡,像俄现代版聊斋,回忆集体性的“第二次别离”;阅读过程像憋气在水下浮不上来,依稀看到很多水妖,大概是那些难以言说或说得太多的民族苦难和黑历史的化身;还有一种文学体裁,那就是我们还没走的路。余华写《第七天》之前要是看看这书也许就能避免一场段子手的悲剧了……http://www.douban.com/note/503629798/
  •     值得反复读,回头买一本来藏着。目前才只看了一遍,故事记住的不多。
  •     前苏联市井怪谈,各种鬼魅怨灵忘记了自己已然死去,依旧徘徊于超现实社会主义国度。有割喉人妻重返人间,有海边重逢溺水母子,有杀婴邻居罪与罚,有挑战孤独死神的镜子,等等等等,最后是一篇先锋好玩的“梅尼普体”寓言。作者是歌手、剧作家、视觉艺术画家和寓言故事老太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确实有趣过瘾。不过,第一部分“迷宫”的翻译实在糟糕透顶感觉就是google翻译凑数,但之后的翻译质量还挺正常,不知以后能不能出再好一点的版本
  •     果然是个女巫…还是个带着猫到处游走的女巫…
  •     彼得鲁舍夫斯卡娅这个小说集以故事的奇特著称。她尤其着眼于时间和空间的穿插效果,描述活着的人与故去亲人的重逢。语言的乖张和荒谬,令人惊讶。这些故事的内核,大概与对于“孤独”和灵魂的“洁净”的认识是分不开的。
  •     一个带着黑猫,穿着黑色斗篷大衣的女巫,在俄罗斯郊外的铁路上走着,嗒嗒嗒。
  •     和风浓浓的俄罗斯奇谈/怪谈集。
  •     除了前期迷宫那蹩脚的翻译,剩下的部分真是太喜人了、惊叹作者对于幻想与现实的处理、最后的梅尼普体更像是作者的独白
  •     怪味十足的俄罗斯味道,展现了一股陈旧又悲惨的萧条之景,却是十分有力量。这也是我看的第一本俄罗斯文学。想来也惭愧。
  •     好书,诡异而又自然。
  •     志怪风下残酷的现实。离魂那篇,从里到外的冰冷。闹鬼那篇有一种摧毁的快感,一种废墟上的如释重负,一种新生的错觉与亢奋。如果不是因为鬼魅的阴森,这本书会毫不犹豫的打四星。现在,是犹豫过后,依然打了四星。
  •     每日睡前鬼故事,卡娅奶奶牛逼。翻译腊鸡到让我这个懒惰的俄语狗突然有了谜之自信。
  •     她非常喜欢在写到一半的时候再把主人公名字写出来,或干脆不写了。
  •     说是俄国版聊斋也无所谓(反正只要有点志怪情节就被说成XX版聊斋),可确实是俄国独有的美学啊。
  •     J.M.库切:彼得鲁舍夫斯卡娅在作品里不偏不倚地记录了苏联时代城市下层居民的悲惨生活,又以这种生活中少许的快乐进一步加深了其悲惨意味,她在这两者之间充满自信地前进。而她是通过自身坚定的道德准则和欢乐的行文做到这一点的。
  •     梅尼普体 幻想与现实 在第一圈 能与 老托 契科夫 普宁 在一桌的大咖级
  •     五星好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