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腳與西服》书评

出版社:智庫文化
出版日期:1998-6
ISBN:9789579553667
作者:張邦梅
页数:245页

要認命啊

看這本書, 當然是受了"人間四月天"的影響. 作者是張幼儀的姪女, 是個道道地地的abc. 這些在美國的中國第二代, 說著流利的英語, 在成長的過程中, 不斷地意識到自己與一般人的不同, 時而想逃避, 時而又熱情擁抱. 這種矛盾的想法總是揮之不去. 由美國人的觀點, 看傳統中國婦女的想法, 或許多了許多輕蔑與訝異. 但在作者的筆下, 他把張幼儀描寫的非常堅強. 仍守著傳統觀念的張幼儀, 在經歷過最心碎的對待時, 仍能走出一條自己的路, 毫不向舊社會悲劇人物的命運低頭. 這是相當令人動容的. 奇怪的是, 我認識的許多第二代中國人, 他們都傾向與白人或黑人結婚, 作者也是. 是因為外國人對亞裔特別有興趣? 還是他們太急著想當道地的美國人? 其中提到, 張幼儀告訴她的姪女--本書作者, 中國傳統的相親是有許多勝過自由戀愛結婚的想法. 我覺得相當有趣. 自由戀愛造就不少愛侶, 父母之命也造就不少悲劇. 但兩者一相較, 在父母之命下結婚的上一代, 共同扶持走過一生的機率, 似乎大於這一代的自由戀愛. 其實婚姻的維持不外二字: 認命. 2000

你拥有很多,灵魂却那么单薄

事实已经证明,所有的财富和地位,对她的痛苦并没有丝毫的助益。它们来自于她最深的绝望和最痛的领悟。那些痛和绝望一刀刀刻出了属于她自己的灵魂。于是,在离开徐志摩之后,张幼仪真正回到了自己该有的位置上。一个女人能得到的最好礼物是什么?不是一火车皮一火车皮的嫁妆,不是千山万水取回来的时尚单品,不是父母兄弟的显赫地位,更不是一个前程似锦的男人,而是她自己有自己的灵魂。

显然有假的成分耶

先说张二小姐的人品,乍看善良宽容,仔细推敲则不太好说,比如第五章《女子的教育》:“我是家里这四个女孩当中最在意教育的一个。大姊只在乎怎么讨人欢心和搓麻将,后来染上鸦片瘾;三妹喜欢食物和烹饪,所以她最胖...现在是服装设计师的四妹,把主要心思都放在艺术和设计上,在我们家经济状况改善以后,她每天都叫一位裁缝师来家里给她做新衣。”合着姐妹中就您一个孝女+贤媳+良母。大姊的小脚不是人家自个决定的。讲究吃是您老爸遗传下来的。四妹人好歹后来成了专业人士。二小姐您自个呢,念书就是在德国念了两年儿童教育,论女工也不像成天煮饭绣花的housefrau。追求教育的精神固然可嘉,可这么评论姊妹...还是当着侄孙女的面。再说徐家。钱有的是,贤夫良爹的传统没有。比起徐老爹在外面的女朋友无数(就凭这句,贤媳一条可休矣),徐大诗人后来的浪漫其实算不错的了。张四哥看了人家一篇作文加上听说徐家有钱,就把妹妹许给人了。农村目不识丁的老大娘一般也得面试才能定女婿吧?而张二小姐全书中最崇拜的家人,仍然是这位四哥。崇拜四哥的学识和社会地位也就算了。几十年后伊再嫁苏医生之前,居然还特别写信征求这个猪头四哥的意见,我倒。张二小姐记忆里最苦的日子,是被徐诗人丢在英国乡下之后到回国之前。那年头离婚确实不容易,一个人在国外怀孕当单亲妈妈不能说不苦。但值得注意的是每月还有公婆给寄的200美金。那年头,美国人民平均一年收入才1500块呀,换到一战后欧洲的购买力更高,所以后来吃住上学全解决了,外雇一保姆。考虑钱的因素,伊生孩子前后的一些事就不好怪在志摩头上了。被遗弃在沙士顿后,语言不通的伊去巴黎找二哥。结果二哥生活自理能力极差(“如果我待下来,就得替他煮饭打扫,结果累死自己”),于是住到二哥的朋友刘氏夫妇家里了。怀孕后期见到从德国来的七弟,嫌刘氏夫妇照顾得不好(“七弟像个女人,可以在我怀孕末期帮我煮饭、打扫,照顾我”),又去了柏林并在那里分娩。结果小孩还得暂时留在医院,因为没准备好婴儿用品...不缺钱,又不是生头胎,自理能力也不算高啊。七弟最倒霉。凭良心说,七弟是生彼得前后真正照顾了伊的人(那年头的男生,不容易了,徐大诗人再努力也表现不成这样。);他成为徐志摩的扇子则是伊结婚后N年的事了。伊不怪造成她婚姻悲剧的四哥,对七弟意见则极大。还口口声声说人家的男性气概都被自己吸去了...

小碎步踩出来的爱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家变。张邦梅作为张幼仪,徐志摩的第一任妻子的侄女,捍卫姑婆的姿态在书本封面就作了强硬的表率。书本十三个章节,以张邦梅和张幼仪回忆二重奏的形式展开。从张幼仪裹不成的大脚说起,以送走第二任丈夫后迁居纽约完完整整走完近九十载后落幕。潭家瑜的译笔也算出彩,读起来不觉倦怠。你要说张幼仪坚强,恩,她是坚强的。她在英国与徐志摩作伴时,冷言冷语相待,孤独若此不怨言,因为她是他的妻子,是必须遵守“七出”默默忍受的妻子;徐志摩离开后,她带着孕身只身前往德国,学习外语,自立更生到儿子夭折,她也熬下来;后期徐志摩家变,她能够顾全大局,委身照顾,其中的坚忍让人心酸。女人,你的坚强只能让你自己知道,让男人知道了,他就不心疼你了。你成了举旗呐喊的汉子,他佩服,但他远离。不过,我还是欣赏她能够在最痛苦的时候,为自己做了一顿简单朴素的晚饭;在最无奈的时候,还惦念着浪费了从老家寄来的冬瓜。她知道生活的细节,也在意生活的细节。这些在张幼仪晚年养生习惯上颇有映射。爱情其实就是细节吧。甜言蜜语听来悦耳,但我还是想要你最贴心的行动。我也想洋洋洒洒写下什么,可惜我累了。小脚与西服的搭配,病态地美着。张幼仪用小脚的碎步走完了一生,留给后人倔强的回忆,但是,没有温暖。唯有爱方能温暖。点点滴滴积累爱。

宁愿不读诗

这是新旧两个女性的对白,有事实与回忆的模糊,也有个人主观的体验与判定。有时候我会想,当一个人评价历史,无论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到底能有多客观呢?从来都不很喜欢徐志摩,当然也不讨厌,毕竟也曾经把那些著名的句子念过几遍。这里的回忆都是主观的,可我们并没有理由怀疑它们不准确。如果它们尚且不那么偏颇的话,无疑许多热爱徐的人会感到一点伤心了。张幼仪有传统女性的美德,善良、宽容,即使被伤害仍然坚强容忍。我甚至有点猜测,徐志摩的浪漫,有多少成分是被这种容忍纵容出来的。当浪漫建立在不负责任的任性上时,连美丽的诗句也失之轻浮了。或者不该用人格来臧否文章,然而我无法想象它们出自一个对亲人如此残忍利用的人手中。他大概就是那种所谓的矛盾,为自己的目的找出种种美丽的借口,取悦了自己也取悦了世界,独独伤害最亲近的人。如果诗人注定要生性浪漫,如果浪漫必定是热烈,如果热烈只能够短暂,短暂到不能也不愿承担责任,这样的人还是少些为妙。我有点希望这里面说的都是假的,否则,宁愿不读诗。

纵然离异。

基本上读完了《小脚与西服》,竖排的排版还是造成了一定的阅读障碍,当然,还有就是张幼仪和张邦梅两人交错的叙述了。当初想要看这本书,大约是有一回和人聊起林徽因和金岳霖吧。聊到了林徽因自然也就想到了徐志摩。无论当年那两个人究竟是什么关系,究竟用了多少情,这两个名字,却注定要被一直连在一起了。虽然和徐志摩可以算作校友,不过,隔了将近百年,的确没有什么交集。也曾读过他的几首诗,对与那首被盛赞的《再别康桥》并没有感觉,到更加喜欢《沙扬娜拉》——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对于徐志摩,已经他当年在杭初的同学——郁达夫,一直以来并没有好感。大半是因为长久以来,总是觉得,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从来没有在文学、政治、德行上都完美无缺的。而且,越是在文学或者政治上有成就,在德行上往往有各种让人无法无视的缺陷,文人尤其如此。徐志摩或许原本有投身金融、经世济民之志,但后来却终究成了一个文人。或许这也不是一个偶然。自古以来,文人,尤其是单纯的文人都有着格外敏感的心,并且随心所欲,或者说,在他们能够做到的范围内随心所欲。徐志摩不喜欢包办婚姻,但因为是独子,家中自然是非常重视这件事的。从今天的眼光来看,徐志摩和张幼仪的婚姻中,似乎徐志摩娶了张幼仪,是张幼仪高攀了这位诗人,但在当时的情形下,却正好相反。张家虽然搬离了老家,但是因为张幼仪的二哥张君劢在张幼仪和徐志摩成亲的时候已经颇有影响力了。若是从传统的出身上说,徐家是商人的出身,而张家是官宦世家,包括张幼仪那大宗的嫁妆,都可以看出,当时的徐志摩和张幼仪的婚姻中,张幼仪不该“占了下风”的。但是,徐志摩不喜欢张幼仪。或许,两个人的出身,也在这件事上有了关系。因为张幼仪家祖上出过官吏,世代收到的,都是士大夫的教育,自然对与传统儒家礼仪的要求更加严格。而徐志摩作为家中独子,长辈或多或少的会放松要求,顺着他的意思。他不喜欢张幼仪的老派做法。张幼仪和一个传统的中国正妻一样,孝顺公婆,对丈夫顺服,不轻易发表意见。这些都是她从小做惯的,而在一个新的环境中,可能更加小心谨慎了。张幼仪没有裹脚,但是由此而来的舆论压力却让内心希望能够学习西方文化的张幼仪只能按照古老的要求来行事。在徐志摩的眼中,这位没有裹脚的妻子和裹了脚的,自然也没有什么两样了。看起来徐志摩的做法都有道理。但一边看的时候,我也一边纳罕,为什么徐志摩就从来没有尝试过了解张幼仪呢?张幼仪或许会出于女性的害羞和传统礼仪的约束,无法和徐志摩有主动的交流。但徐志摩却从来没有想过要了解自己的妻子,或许,自从他觉得妻子是旧派的女子之后,他就从来没有想过要了解她了。徐志摩了解西方的文化,也更喜欢西方的一切,却独独不愿意让妻子也了解。但碍于面子和责任,他们有了孩子,而就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年,那却抛弃了妻子,远渡重洋留学去了。本来有机会有跟多接触的两人,却注定越隔越远了。早在张幼仪不曾去英国时,徐志摩就在她面前说过离婚的事情。而他们二人离婚的时候,徐志摩所说的那一番话,读来非但不能让人感觉到他的勇气,反倒觉得他是故意说出那些话来,给自己增添一点底气的。徐志摩离婚,或者说他突然非常坚持要离婚,并不是因为他觉得他和张幼仪之间绝对无法相处了,而是因为“林徽因要回国了,我非现在离婚不可。”在张幼仪签字的之后甚至说出了“你张幼仪不想离婚,可是不得不离,因为我们一定要做给别人看,非要开离婚的先例不可。”这便是号称为了给万千互不相爱的夫妻做典范的徐志摩。在离婚事定,恢复单身之后,说出这样的话来,怎能不让人觉得做作。所谓西方观念的话,不过是为了掩盖真是动机而找来的冠冕堂皇的借口罢了。徐志摩是诗人,因此任由自己凭着自己的感情行动。不喜欢张幼仪的老派做法,就不搭理自己的妻子,对自己的儿子不管不顾;喜欢上了林徽因,就不顾一切的想要和她在一起,逼迫刚刚生产的妻子离婚。徐志摩是诗人,因此对俗务一窍不通,在自己母亲临终,也不知道应当如何照顾,甚至也无法劝得自己当时的妻子,陆小曼回家料理诸事。最终还是要请张幼仪出面。到了最后,张幼仪还是应了徐志摩当年的话“做徐家的媳妇,不做徐志摩的妻子”。或许也不准确,连徐志摩的葬礼,也是她主持的,而非陆小曼。从头到尾,张幼仪都是徐志摩的妻子。徐家大大小小的事情,反倒是她在打理。和陆小曼一点关系也无。看到网上断章取义的说张幼仪自认为自己是最爱徐志摩的女人,不禁觉得可笑。我觉得,从头到尾,张幼仪对于徐志摩,对于徐家的一切,都是责任而已。因为她从小受到的教育,就告诉她绝对不能抛弃自己的责任。我不觉得这事张幼仪后来所找的托词。她所做的每一件事,都相当谨慎,而她最初对徐志摩的遵从,也不过是一个妻子对丈夫的尊重。婚后的交情,却也是因为两家的交情而起。但是,徐志摩改变了张幼仪的一生,确是事实。没有徐志摩,张幼仪或许嫁给他人,平平凡凡过完一辈子;又或者念完师范,做一个教师。如果没有徐志摩,张幼仪或许永远是那个坚持封建习俗的女子。是一个贤妻良母。因此,与徐志摩的相遇,或许是张幼仪的不幸,却也是张幼仪的幸运。这种事情,却也怎么也说不清楚了。

幼仪你还好吗?

刚刚开始读的时候,说实话还有点混乱,以为只是侄女回忆奶奶,后来发现是两个人穿插的在回忆徐志摩的故事。让我最深刻的是她幼在告诫下一代关于感情的事儿,特别是她和bangmei说到:“好姻缘是很难凭自己的力量找到的。”无论如何让现在的人是很难接受,因为现在已经是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的年代了。可是这样的自由能让我们反思到什么吗?大多数的不幸,已经对爱情的谈论越来越多。只有一样东西再越来越多的谈论的时候,拥有她的人才会很少。所以逐渐希贵起来。所以在这个年代爱情是希贵的,也是难有的真诚。在后来的文章中都有很多赞颂林徽因如何如何能干,陆小曼如何漂亮。可是说幼仪的却很少,似乎大家最终的定位就是在,徐志摩原配夫人,知性女性,宽容上。可是我想她也不想这样。因为她身上有太多的责任驾驶着她不得不这样做,不得不那样做。所以最后她成了最永恒的人。现在的学生,喜欢徐志摩,喜欢鲁迅。知道许广平,知道林徽因,陆小曼。却很少了解朱安和张幼仪。特别是在当代,却又更多的善男信女认为,林徽因和陆小曼才是辉煌。就是要这么精彩,人生才有意义。而我觉得,其实。人生清淡,也不是不好。特别是在爱情上。能够清淡,最好比工作,父母,淡一点。这样才能理智的学会更多东西。啊啊,这个写什么。感觉好乱啊。再说一句,张幼仪就是靠不断学习,才有今天的。所以我们知道该怎么做了吧。


 小腳與西服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