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门开

出版日期:2015-7
ISBN:9787108053047
作者:北岛
页数:234页

内容概要

北岛,原名赵振开,1949年生于北京。做过建筑工人、编辑、自由撰稿人。1978年在北京创办文学杂志《今天》,担任主编至今。自1987年起在欧洲和北美居住并任教。获得多种国际文学奖项及荣誉。作品被译成三十多种文字。现与家人定居香港。

书籍目录

序:我的北京
光与影
味儿
声 音
玩具与游戏
家具
唱片
钓鱼
游泳
养兔子
三不老胡同1号
钱阿姨
读书
去上海
小学
北京十三中
北京四中
大串联
父亲

作者简介

北岛的随笔集。追忆他生于斯长于斯的故都北京:城市的风物、童年的玩伴和游戏、青少年时期的读书生活、大时代的风云变幻……
北岛1989年去国,2001年回京探亲。中间的十年他走遍世界,浪迹天涯,而他的故乡却沧海桑田,经历了社会和文化的巨大变迁。他回到北京,却发现在自己的故乡成了异乡人:“北京已面目全非,难以辨认,对我来说完全是个陌生的城市。”为了留住记忆中的北京,也为了再现青少年时代曾经占有全部生命的点点滴滴,北岛用文字重建了北京:“在我的城市里,时间倒流,枯木逢春,消失的气味儿、声音和光线被召回,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和寺庙恢复原貌,瓦顶排浪般涌向低低的天际线,鸽哨响彻深深的蓝天,孩子们熟知四季的变化,居民们胸有方向感。”北岛重新打开了这座古都的城门,“欢迎四海漂泊的游子,欢迎无家可归的孤魂,欢迎所有好奇的客人们。”


 城门开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比远行更远——读《城门开》2005年冬天,我从浙江坐绿皮火车26个小时回到西安。那年冬天似乎特别冷,树都萧瑟,路都变硬,空气都干燥吹裂鼻孔。我和王一雯、张江舟、邓锴一起到小寨,目的地是我毕业的小寨学校。邓锴和王一雯高中毕业后留在了西安读书;张江舟独自一人去了海南,一年后回来负责黝黑,笑起来两排白牙分外整齐;我则去了杭州。冬季回来,每个人好像都多了一份惆怅。那时候的兴善寺街已经认不出,街越修越整齐、寺庙的门面越来越大——据说兴善寺是是长安密宗祖庭。记忆中寺里都是神秘的境地,成片的竹林密不透风,和尚穿着袈裟低头行走,谁都不会在乎几个孩子在路上东游西逛,随地小便。紧邻着兴善寺,我找到了小寨小学。我站在操场中央跟他们说,操场怎么变小了。好像一瞬间,我体会到一种漂泊感。2001年从洛杉矶到北京,北岛在回到北京的一刹那头晕目眩,也许会到的是一样的漂泊。两个故乡北岛在《七十年代》中,回忆78年末的变革,他们商量要把《今天》贴满北京,他说:繁星、树影、路灯的光晕、翘起的屋檐像航行在黑夜里,北京真美。从很多年前,我读到的北岛,北京就像一个影子,忽隐忽现在他的笔下。他最早的诗,他第一篇小说,他和曹一凡的友情,和《今天》,和生与死亡,都脱不开的是北京。《城门开》就是北岛专门为北京而写,不,与其说为北京而写,不如为自己而写,因为北岛一生的原点,都在这城门里,北京与三不老胡同好像是一个容器,他是在这容器中发芽,生发这一些从幼稚到青春到离开的抒怀。散文中我们能看到的是两个北京——那个拨浪鼓、豆腐脑、冬日光与影的北京和车水马龙、现代化、摩登的北京。这两个北京的格局,一直贯穿在北岛的创作底层。显现出来,我们能看到他用温情的笔触去描写记忆中的北京,你可以去感受晌午阳光照在脸上的味道、或者在周末的郊外,两个瘦长的南海背着红星的背包远足,脚下的回力鞋带却早不知去向;另一方面,我们也能看到多年之后他回到国内,面对城市变化而惊愕,“找不到”成为常态。在《光与影》中,北岛写到2001年重返北京,着实吃了一惊:北京就像一个被放大了的灯光足球场。而记忆中的北京夜晚很暗,比他见到的首都“暗一百倍”。再也不见的是一边骑车一边哼着下流歌曲的夜行人,手提着纸糊的提灯,从黑暗的街上晃悠走过。两个北京成为整本书的对立。表面上他好像是两个城市,一则动人,一则冰冷,北岛书写城市,怀念旧时光。进一步,他们更是时间,一则是童年的北岛,一则是衰老的北岛,在过往的四十年中,时间走过,给城市留下了不可逆的变化,不论好坏,北岛去看见,去发现,去接受;然而更深层次的是,我们两个北京更是书写困境。作为一个漂泊三十年的北京人,他心所归属是在北京,然而当他真的再见到,却发现这个再也不是记忆中的故乡。既然没有故乡,漂泊还有什么意义?对于北岛来说,终于回到北京,却发现自己已成“客”,才是无法解除的悲哀。与时间和解整部书中我最喜爱的篇目是《父亲》。在结尾,北岛写道:2003年1月11日,星期六,我像往常那样,上午十点左右来到304医院病房。第二天我就要返回美国了。中午时分,我喂完饭,用电动剃须刀帮他把脸刮净。我们都知道,最后的时刻到了。他舌头在口中用力翻卷,居然吐出几个清晰的字:“我爱你。”我冲动地搂住他:“爸爸,我也爱你。”记忆所及,这是我们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这样说话。好像是梦魇,一面是互相无法割舍的爱,一面是无尽的克制与伤害。这似乎不是北岛的矛盾,而是每个人的矛盾。北岛像我们所认识的无数儿子一样,无法与亲人表露心中的情感,特别是父亲。因为父亲拥有权力,在家庭中他是王,他手中是对母亲和自己的主宰。“其实,几乎每个中国男人心中都有一个小暴君……在家中小暴君必是主宰,无平等可言”。从北岛的记述中,我们能大致的看到北岛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北岛父亲赵济年是一个知识分子,喜欢读书,甚至偷偷写过剧本,喜欢电影家里长期订阅电影杂志,但书架最高层的一定是马恩列斯矛,而电影杂志永远在最下层;父亲有父爱的一面,“我经常抱他在屋里走来走去,拍他入睡,还变换各种角度给他照相。小家庭有了这个小宝贝,一切都有了生气”,却又有权威的一面,“父亲把着卧室门叫喊,母亲抄起花瓶扔过去,他闪身躲过,花瓶粉碎。作为惟一的目击者,我吓得浑身发抖,但还是冲到父母中间,瞪着父亲,充满了敌意。”父亲有威权的时刻,因北岛的不顺从,将墙上彭刚临摹的列维坦的《湖》撕毁,也有老了之后的言听计从。“父亲确有不同的颜色”。然而从北岛的笔下,我们能看到,这一生与时代的搏浪、与父亲的相处,似乎在最终都成为平静。北岛写道与父亲去北海公园散心,父亲放慢脚步,环顾有人,回头对他说:这里所有的人,一百年后都不在了,包括我们。很显然的是,父亲的话让小北岛非常震惊,以至于他对于生与死的思考,似乎从那时起萌发。宿命——一直存在与我能看到北岛创作与人生的底层。《城门开》中我们能看到与北岛生命相关的许多人,矛盾的父亲、善良的母亲、因救人投水而逝的妹妹、同学曹一凡、以及一个大楼上的形形色色人物,在几十年中他们与北岛发生着各种各样对的矛盾与融合、或机缘巧合、或顺水成河。在今天回头去看,我猜测北岛已经有足够的自省与判断,与人世和解,与时间和解。对于北岛而言,和解是唯一的归宿,因为他幼年即买下的宿命种子。这种宿命的种子并不会因为年轻的北岛写过墓志铭而消亡,而更因为时间的流淌越来越显现。它外化为一种平静,面对时代、面对人世、面对过往的纠葛与分离的平静。好像他站在一旁,看时间的流转却不在其中。北岛说父亲讲:人生就是个接送。百年之后,是否所有的伤害与复回都失去意义?我看到许多评论说北岛的写作越到后期越有一种“神性的光”。在我看来,这种神性就是一种超然,超然于时代的纠葛、超然于人世的变幻。用一种悲悯的心态去看待自己,看待身边,看待世界。回到北岛的父亲。北岛后期有一首诗,叫做《给父亲》,他写道:雄辩的风带来洪水胡同的逻辑深入人心你召唤我成为儿子我追随你成为父亲城门开每当走进书店,我们早已习惯的是,成排的畅销书,来自历史洪流中成功学、或对当下经济的指点江山。也许昨天放在最显眼处是奥巴马的成功人生,而今天则变成了地产大亨特朗普,然而早两个月前,摆在同样位置的也许是朴槿惠的总统之路。我们早已习惯的是,在现在的商业社会中,文化成为一种消费商品,他所需要极力去迎合的是时代中人心锁匮乏的,同时他也去极力迎合人们多变的口味。那么还有什么是在这个时代中,可以见自性而不变的。对于我们而言,读北岛“还有什么用”。这个时代缺乏伟大的人格。北岛在谈起俄国诗人曼德尔施塔姆的时候说,除了外在的命运,还有一种内在的命运,就是使命。外在的命运和使命相生相克。一个有使命感的人,必然与外在的命运抗争,并引导外在命运。商业社会的高速发展,必然导致每一个人成为整个协作体系中的一颗螺丝,一个分工飞快的转动。北岛的存在,对我而言就是在这飞速的时代洪流中一颗沉重的巨石。他的存在告诉我,在时代的变化中,依然有人在抗衡。依然有人怀有着时代的使命,去坚持与复兴文字的使命。年轻时候,我读北岛热血澎湃,当我读到回答,在夜晚的校园怒吼而向的是黑暗中的敌人,尽管我并不知道谁在哪里。当我走进社会,我在阅读北岛中寻找脱离社会的途径,他告诉我,这个时代不只是庸碌与成功,在浮满大地的雾霾下,依然有暗藏的溪流,尽管阴影下的溪水好像城市世界阴影下的孩童一般可有客户,但毕竟有一天,这些孩子会长大。回到《城门开》,北京对于北岛而言就像一颗钉子,钉子一头深深的定在大地,另一头连着若有若无的丝线,远远的拉着飘在空中的风筝。北岛一生在漂泊,他的一生也在回归。北岛说,写作的人是孤独的。写作在召唤,又是沉默,有事叫喊,往往没有回声。2016年的冬天,我再次回到西安,十几年西安似乎并没有变化。王一雯似乎已经失落联系,张江舟成了报社的名记者,邓锴博士毕业在大学教书。爬墙虎沿着高楼一步一步爬满。我回家的时候,老旧的建筑正在拆除,巨大的机器手臂拆除古老的墙壁。轰的一声,灰尘飞起很高。如果说,远行与回归,而回归的路更长。不悔于大隐2017.1.23
  •     这套书装帧真好。尝试去了解北岛,却无法产生欢喜。他就这样平庸的在我的意识里。许是不够真诚。他记述文革时,伙同同楼小伙伴斗一个邻居,他拿着推子怯于推出阴阳头。这不是良知在震颤他,就是他怯弱!他书写这篇文章时,也许自以为是赎罪,对待自己的作恶,想假托于时局。他无可逃盾,自我暴露。就算他在之后都躲着这位邻居走,也于事无补。那就是邪恶,在他的根源里。有这丝恶的人,肯定没有好作品。这种人,很难喜欢
  •     读这本书,首先要了解作者写这本书的原因作者-北岛,原名赵振开,生于北京,长于北京,因父亲身体问题,在阔别了北京13年后,又重新回来了。但是,当他回来以后,他才发现,故乡人成为了异乡人。所以作者有了写这本书的冲动:他要用文字重建一座城市,重建他的北京。在他的城市里,时间倒流,枯木逢春,消失的气味儿、声音和光线都被召回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和寺庙恢复原貌,瓦顶排浪般涌向低低的天际线,鸽哨响彻深 深地蓝天,孩子们熟知四季的变化,居民们胸有方向感。这是一本完整的书,但是严格意义上讲,我觉得更像是无数个回忆的片段一一拼凑出来了,按理说,这样的书会让人觉得琐碎,没有意思, 但我请却在他的文字里,身临其境.有人说,无数作家写过北京,而北岛的北京独一无二,不仅仅在于这是北岛个人的记忆,还在于,这几乎是一本以童年视角为主的书,这是一座孩子的北京.他带领着我们回到了他童年所居住的地方三不老胡同.(我在地图上查了一下位置,离郭沫若纪念馆有1公里左右的距离。之所以叫三不老胡同,是因为这里原是明初三保太监郑和府第,明代称三保老爹胡同或三宝胡同。清代改称三不老胡同,俗称三不老、三伯老胡同。)带我们重新感受五十年代末北京的夜景,回味儿北京冬天散发出来的大白菜味儿已经夏天淡淡的槐花气味,聆听着北平小贩的吆喝声,以及带领我们重走他的小学、中学和高中。以上是我对这本书整体的介绍,下面我以《声音》这一章节里面的一些文字来和大家分享:在声音这章里面,北岛开始向我们介绍了北平小贩的吆喝声,但我觉得现在很多的相声里面都会有这些描述,大家可以回去自己找一下对比一下,我个人比较喜欢这段:最想进入我们生活的是蚊子,防不胜防,人类用扇子、蚊香和敌敌畏试图保持距离,没用。夏夜充满蚊子的轰鸣。蚊子拐弯声特别,有金属硬度,夹杂着幽怨与威胁,放大一万倍,估摸就跟火箭追踪目标的呼啸一样。各种蚊香应运而生,可蚊子很快就适应了,甚至像瘾君子,在云雾中飘飘欲仙,发出陶醉般的叹息。当年《北京晚报》有幅漫画:床下放了四个点燃的蚊香,把人熏死了,一只蚊子照样叮在鼻子上。我手持蝇拍,在罗儿胡同副食店门口,借助一块臭鱼头打苍蝇。打死一只,用竹夹子捏起,放进玻璃瓶,数了数,只完成任务的三分之二,按学校规定,每人每天要打死至少五十只苍蝇。那群苍蝇嗡嗡叫,低空飞行,就像日本的神风特攻队冲向那鱼头,不惜粉身碎骨。当时读这段文字的时候我忍不住笑了,蚊子的声音被作者描述的惟妙惟肖,仿佛我现在就能感受到我躺在床上,然后蚊子划过我耳边的声音,而蚊香也是我们小时候的记忆,你能想象到点了蚊香以后的蚊子什么样吗?对,就是那种在云雾中飘飘欲仙的感觉,多么精准而又幽默的描述,这样的文字让我欲罢不能,而他的幽默继续……我仿佛看到一个孩子借助臭鱼头打苍蝇,一只只在数着到底完成50只的任务了没有,我想也只有那个时代,能交代如此的作业…….而现在的孩子只有无穷尽的作业,或者补习班……这本书的文字,细腻而又幽默. 北岛说:我打开城门,欢迎四海 漂泊的游子,欢迎无家可归的魂魄,欢迎所有好奇的客人们……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在我的城市里,枯木逢春,消失的气味儿声音和光线被召回…鸽哨响彻深深的蓝天,孩子们熟知四季的变化,居民们胸有方向感。
  •     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尤其对一个流亡的诗人而言#1117
  •     北岛打开依靠回忆重建的北京城,欢迎好奇的客人,无家可归的孤独灵魂,四海漂泊的游子。于无色处见繁花,于无声处听惊雷,另外求老司机送一本牛津版...
  •     北岛用自己记忆中的老北京取代如今的北京城,去老北京的胡同院子走一走。
  •     在时间和语言里,家总是回不去的远方。
  •     北京城里,零星古楼
  •     一家都是文化人啊
  •     最喜爱的作品… 用文字重建了我对北京的记忆…
  •     本书讲述的是作者北岛儿时到文革时期的在北京城生活的所见,所感,所经历,个人的力量历史的潮流中太渺小,但愿现世平稳,世事盛极必衰,未来的某天动荡仍会如昨日重现。
  •     这是一个重叠的北京城:有着来自赵振开的童年的快乐,青年的叛逆,和来自北岛的理性审视,辗转至中年的复杂滋味。所以北京城的每一个角落读起来都让我先带着笑,然后笑落下,最后在《父亲》的尾声中湿润了眼角。
  •     挺好的,然我想起我的童年,高三狗也挺感慨的,事事变迁,包括人
  •     北岛回故乡的一次回忆录,里面老北京的部分太喜欢,三不老胡同一定要去看看。最后的父亲,自己的回忆➕之以父亲的日记,两代人的内心小心思,最后的交汇。
  •     钱阿姨那篇很凄然
  •     不知道为啥下的版本只到养兔子,也懒得找后面了,感觉没有想象的好看,只有前面几篇讲北京,但是也不算特别北京的特色,应该几十年前都差不多吧。
  •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对北岛的初初印象,是这一句酷到极致的诗,其他的作品并没读过。在图书馆看到北岛的作品,当即借来看。 "……我回到了阔别十三年的北京。即使再有心理准备,也还是没想到,北京已面目皆非,难以辨认,对我来说完全是个陌生的城市。我在自己的故乡成了异乡人。 我生在北京,在那儿度过我的前半生,特别是童年和青少年——我的成长经验与北京息息相关。而这一切与这城市一起消失了。" 一篇序开启了这本回忆录。为我打开了一个不一样的北京城。我所知道的北京,已经是与中国大部分城市相似的模样了,很遗憾过去的味道未能留住,但是希望,现在还能感受到的味道,我们的后代也还能有机会感受。
  •     若干年后,回望个人的生命履历,时代的印记会显得异常清晰。从这个角度来说,记录是有意义的,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对于整个时代
  •     遗憾的是,再也买不到大红色的那个初版了。
  •     4.5,感觉北岛文集比诗集好看,写过去,主要是十年动乱的经历,真挚动情。
  •     想读北岛的诗。
  •     这本书是北岛在父亲去世以后写的算是回忆录吧,最后一章父亲让人看得实在是难过的不行,关于北京四中那一篇又让人觉得历史沉重得不得了。
  •     父亲说 人生就是个接送。 高中在一本杂志上偶然读到城门开的几篇 便一发不可收拾 北岛眼中的北京 如今再也回不去的北京 由外部环境写到家庭内部生活琐事 无一例外的深深的吸引着我 诗人的散文 也是很妙
  •     这是我高中就很想读的书,大一在图书馆看完。讲真并没有很惊艳很惊艳我,大概是在我心中北岛>赵振开。有印象的还是那句父亲说「人生是一场接送」。
  •     为北岛笔下的文字所感动,他脑海里的那些和北京有关的一切是那么的让人觉得怀念,特别最后一篇的《父亲》写的很是真切。
  •     北岛的关于北京成长的回忆散文。
  •     当一个小人物冲向大时代,有多少伤害埋伏左右。
  •     北岛年轻时还蛮帅也。散文记述的是少年赵振开的北京以及几个重要的时期,这家伙小时候也是个可爱的熊孩子嘛。然后年岁渐长,终于家人和亲友也都被时代磨砺和践踏了。这本书的文字比失败之书更活泼也更易读。
  •     “你召唤我成为儿子,我追随你成为父亲。”父亲说:“人生就是个接送。”最喜欢结尾《父亲》篇,关于父子之间的疼爱、磕碰和冲突,关于与父亲的对话、和解和告别,为这些又不单只为这些,唏嘘感慨。诚如北岛所说,他用文字重建一座属于他的北京城,他打开城门,欢迎四海漂泊的游子,欢迎无家可归的孤魂,欢迎所有好奇地客人们,进来看看。
  •     始于一个矫揉造作的童年回忆,转于一个风起云涌的血色青春,止于一个热泪盈眶的父子永诀。 可直接从68页读起,满满的干货都藏在了后面。
  •     本来只是随意翻翻,竟然一读就停不下来。这本随笔以后,我绝对是爱上北岛了。
  •     本来读着前几篇,没觉着什么,北京故逝而已。随便翻到一篇《钱阿姨》,与我来自同一故里,而也漂流居迂于北平。读至结尾“大街小巷,到处飘荡着钱阿姨讲的那种扬州话。原来这是她的故乡”,鼻梁渐酸。
  •     看了北岛两本散文了 越来越觉得北岛这个人特别好玩儿 不知道为什么不太提到妹妹的事情 是因为妹妹意外离世使得关于她的记忆太难碰触么?或是别的什么原因
  •     没想到图书馆有这本书 也没想到这本书这么贵 课间或者晚上回房间之后就会看一会儿都不想写作业了 挺好玩的虽然和我想象中的有一点区别 以及是不是姓赵的叔叔长得都很好看啊喵喵~~~
  •     四星半。起因是听杨立华老师的课,他经常提到北岛,对他的语言赞叹不已。读完应该说是名下无虚。有些地方还能看出来刻意求好、加以锻炼的痕迹,有些地方就看不到,而在看不到痕迹的语言更让人惊叹。北岛是不折不扣的逆子。然而人是没有办法一辈子作逆子的,想要背叛的对象消失了,连叛逆的自己也找不到了,都回不去了。可能这就是本书写作的动力吧。喜欢《养兔子》、《钱阿姨》、《父亲》。《北京四中》则给我很强的不适感,看得心里发毛。北岛抗拒权力,然而在叙述中又似乎对权力有着某种迷恋,在迷恋里又充满着警觉,好像被一个跳不出的框子框住了自己,不知道究竟应该怎么说才好。想到张育海的信里那八个字:“身不由己,往往错过”。
  •     最棒的两篇,是四中和父亲两篇。钱伟长给儿子的一句话‘上学的机会是受人控制的,但读书与实践才是获取知识的主要课堂,在这个学校中学习的权利只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是任何人都剥夺不了的。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的习惯,这比任何名牌大学的校徽重要得多!’令人感慨。
  •     北岛所热爱的那个年代,没有嘈杂的车水马龙,没有林立的高楼大厦。质朴的胡同小巷,就足矣用一生去怀念。
  •     我对回忆录或者描述童年趣事片段有些偏执的喜欢,我可以在等车,坐车,上厕所的间隙看一个片段,然后思绪飘零,也随之回到那个年代,或带微笑或带感伤,如果你想知道不一样的北京,那就看看《城门开》吧
  •     相较于大历史大叙事,我更愿意在不同人的回忆中自己去拼凑出时代的图景。很久没有读散文了,一直觉得年轻的时候读散文太困难,不过似乎自己也慢慢的不再年轻了。
  •     一百年后,这里的人都不在了,我们都不在了,可你的文字还在。看的是北岛老师在先锋书店的签名版,想到他签名时的样子,缓慢却坚定。
  •     故乡 回忆 遗憾
  •     辗转很多书店终于在美术馆的三联书店买到一本旧了吧唧的它,拿起来揣在怀里,沉甸甸的。一页一页的读,笑声穿插着纸页里盘飞着的哨鸽的声响,仿佛时间穿梭,又退回到五六十年代。很庆幸自己的读了和北岛一样的初中,依后海鼓楼而建,不同的年代里,穿插着或覆盖或颠覆的一个个故事,熟悉的街名不同的时空,叠加着的情感,很妙,仿佛活在时光胶囊里,隔了十年,来看看当今的世界。
  •     (027)
  •     “当一个小人物冲向大时代,有多少伤害埋伏左右。”
  •     老北京城和那段岁月,不慌不忙娓娓道来。其实最动人的不是回忆本身,而是回忆的过程
  •     诗人的北京城和他的童年回忆、少年时代的生活。男孩子小时候大多顽皮。赵振开也是这样。
  •     好奇为什么作者可以清楚的记得哪件事是7岁干的,哪件事是8岁时的,可能是因为我并没有那么认真的回忆过吧。印象比较深的是那张唱片,以及作者高中时挥斥方遒,再有就是与父亲关系的变化。。。
  •     —“城门城门开不开?” —不开!
  •     由此喜欢北岛~文字简练有张力,厉害。我写东西的时候能写十个字绝不写十一个,但是绝没有这种表现力,大师就是大师,佩服。
  •     ♥️
  •     每次读这类书,都不禁想着什么时候自己才能写出同样言浅意深的文字,像澄澈的大湖,有着难以望清的湖底和暗流。
  •     较差,像流水账。喜欢用比喻,但并不精彩。徒有虚名。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