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藩屏翰

出版社:张友庭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2-07出版)
出版日期:2012-7
ISBN:9787552000795
作者:张友庭
页数:328页

章节摘录

  成化、弘治、正德时期(公元1465-1521年),明朝沿边防线全面南撤至长城一带,蒙古部族重新占领漠南、河套等过渡地带,开始全面掌握蒙汉战事的主动权。而这一时期的山西北部地区,原处腹里的三关地区逐渐成为对蒙战事的前沿阵地,以大同、偏头关为中心形成了内外两道防线,以保卫省城太原及内地州县的安全:“三关者,偏、老为边,而宁为腹,大同居东北为左臂,偏头、老营居西北为右臂,此山西之极边也,外户也。大同以内为宁武、雁门二关并峙,而宁、雁以内为省会,故宁、雁重门也。”[1]就这一防御体系而言,大同居东北为左臂,以长城为边,镇城高拱完固,总兵携精兵驻防,而偏老居西北为右臂,副总兵驻守,防秋驻老营堡,防冬驻偏头关,由此,大同、偏老分列东西,互为犄角,构成了第一道防线。外有大同、偏头关,内有宁武、雁门两关,雁门关有勾注之险,宁武则筑城设险,山西巡抚每年防秋驻扎雁门关督战,形成了山西北部的第二道防线。在此基础上,大同、偏关两地互相策应,抵挡了蒙古小王子部、也先部、火筛部的轮番进攻,虽时有越过宁、雁防线且南下侵扰,但在一定程度上保卫了晋中、晋南一带的和平安宁,确保了边地的物资供应来源地的安危。但是,自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起,大同发生两次大规模兵变,偏关失去了掎角之势,这一防御体系就此瓦解。  嘉靖三年甲申,大同五堡军叛,杀巡抚张文锦、参将贾鉴,时总兵江桓坐视不能讨贼,朝廷罢桓以桂勇代之,令桂疾驱入大同,诛首恶,抚胁徒。且遣都督鲁纲、总兵侍郎胡锭提督军务,率兵屯阳和堡,候勇诛首恶抚定,即班师。勇已诛郭巴子等首恶十七人,锭、纲以为功非已有,起营而西。大同军复闭门,及骂勇倒鬼诳我,缚勇欲杀之。勇不屈,言:“汝等再杀我,阖城无焦额矣。”乃释勇,尽杀勇家。代王微服走宣府,锭等又妄言功奏捷,中朝皆知之,不得已召还京,是时,内阁费宏不欲再用兵,幸无事。余及瓯宁李然各上疏乞讨贼。李疏报闻。余疏乙酉正月十七日进,留中。蓟州总兵马来亦请自率兵讨贼,不听。以故大同叛军至今为边镇大祸。[2]  ……

内容概要

张友庭,男,福建漳平人,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书籍目录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卫所研究:从制度转向城市 第三节 研究路径:边疆、边人、卫所 第四节 研究框架与方法 第二章 分水岭:边疆地带的历史进程和文化图景 第一节 分水岭:宁武的地理和历史 第二节 夷夏之间:中间地带的文化意涵 第三节 天池、台骀之争:两宋辽金时期的边疆政治 第三章 宁武城的空间营造与观念世界 第一节 “常山蛇势”:凤凰城的选址传说 第二节 “建城为关”:宁武城的肇建及扩建 第三节 关帝、城隍、学宫:宁武城的空间营造 第四节 “文野之间”:宁武城观念世界的层级展演 第四章 卫所时代 第一节 “据险扼吭”:从千户所城到山西镇城 第二节 军兵与民壮:宁武关城的边疆戍守 ...

编辑推荐

张友庭编写的《晋藩屏翰——山西宁武关城的历史人类学考察》着力通过宁武关城的历史人类学考察,基于拉铁摩尔的亚洲内陆边疆理论,尝试全面呈现作为“整体性社会事实”的卫所形态:就城市形态而言,宁武城的空间营造虽遵循了传统城市的宇宙观模式,但也出现了其不同于州县城池的特殊之处;就生命历程而言,基于不同时期的边疆局势,宁武城呈现出从军镇到城市的发展历程,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长城沿线城市的发展模式。由此,作为“关系结合体”的边疆城市便“勾勒”出一个丰富而完整的世界,这对于经由“城市”来研究大的文明体系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作者简介

《晋藩屏翰——山西宁武关城的历史人类学考察》是一份关于卫所的历史民族志。基于宁武关城的田野调查,以边疆卫所的城市形态和生命历程为中心,通过历史人类学方法考量晋蒙边疆地带的文化图景及其历史进程,以期在一个大的文明体系中重新发现“城市”的价值。
《晋藩屏翰——山西宁武关城的历史人类学考察》由张友庭编写。

图书封面


 晋藩屏翰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山西都能算作“夷夏之间”和“文野之分”咩。。。那可是华夏腹地之一吖。。。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