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

出版日期:2015-2-1
ISBN:9787300205437
作者:鄢一龙,白钢,章永乐,欧树军,等
页数:228页

书籍目录

绪言
卷一 世界文明史视野下的中国社会主义
一、文明
二、中国
三、社会主义
四、中国共产党
卷二 制度自信与中国政治改革
一、全球化—信息化与“短期行为的专制”
二、中国做对了什么?
三、从“自主性”到“先进性”与“代表性”
四、授权机制与问责机制建设
五、意识形态与干部队伍的政治标准
六、结语
卷三 组织起来,再造人民
一、基层变局
二、基层失序之险
1.组织的弱化
2.失序的民主
3.劳动人民的主体地位不彰
三、基层重建之道
1.组织起来
2.落实基层直接民主
3.“再造人民”
四、结语
卷四 激活人民社会
一、从“单位”到“社会”
1.重新认识单位
2.单位退出,市场进入
3.社会治理面临挑战
二、中国式结社革命
1.内生的中国式结社革命
2.被低估的中国式结社革命
3.多元而矛盾的中国式结社革命
三、以人民社会包容公民社会
1.辨析公民社会迷思
2.什么是人民社会
四、如何激活人民社会
1.组织起来,人人参与
2.保护人民结社的主体性
3.到群众中去,激活人民团体
4.创造性发挥国家保护社会的功能
卷五 骑在资本头上的社会主义
一、资本获得了最高优先性
二、21世纪中国最大的危机
1.中国的浮士德时刻
2.马克思批判在21世纪
3.危楼还望,叹此意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益性”市场经济
1.顶层规划
2.公有资本
3.平台型地方政府
4.民生国家
四、社会主义中高级阶段:驾驭资本的社会主义
1.“资本社会化”
2.劳动者“主体性”的解放
3.非物质性劳动的兴起
五、进于大同


 大道之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我有一位正在仕途上努力的朋友,最近推荐我读一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书《大道之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主义》,作者是五位出身于平民家庭的清华、北大、人大、复旦的海归政治学学者,75-81年出生的人。据说,这本书为不少体制内的中青年官员肯定。好朋友此番推荐,必有他的用意,或许是他知道我对中共的执政能力和合法性都颇有疑问,认为此书能让我看到党内新生力量对类似社会疑问的回应,因此,我很认真的读了这本书,并决定做一份读书报告。一、这本书的价值取向我认为这本书的写法很有意思,它是什么性质的书,这对加深对这本书理解很有帮助。我读这本书,虽然事先有朋友就其内容观点作了简要介绍,但才阅读完绪言,已经有了深深的诧异,这不是一本单纯论述中共执政理念和策略的政治学研究著作,这是一部赤裸裸的向当今高层进言的策论,比较夸张一点讲,它的预定读者其实不出中南海。围墙外的人,你看不看,能不能看懂,怎么看,都无所谓。首先,它不和读者讨论什么执政理念的来龙去脉,有着准政治文件性质的霸气。它的政策建议的所有依据只来源于中共夺取政权和执政中的关键时期的文件,来源于当今领袖的政论。虽然也用到一些中国古文献和外国政治学经典理论,但只有前面两个部分是给出引用出处注释的,其余的文献都是拿来就用,无需解释。书中还有很多气势恢宏的起兴句子,但实在查不到自于哪本经典,哪位名家,真感慨作者敢用啊!好吧,我承认自己学识比较浅薄,无法理解文件的精神。其次,这本书的风格又给我一种特别拘束的感觉,作者刻意的去模仿当今领袖论述和中央文件的写法,试图避免出现文字的不平衡,很多文字与政治文件相近,完全没有尚在体制外的学者该有的锐气。也许作者认为当今领袖习惯于这样的交流语境和风格,倒更像一位向上级汇报学习心得四平八稳的幕僚。同时书中对民间状况的描述和解读与日常所见及常识差距颇大,感觉很不接地气。第三,这本书在执政理念,价值取向,理论依据方面没有任何的新意,甚至唯恐在这些方面与当今领袖产生不同见解。其实没有一点学术创新的勇气,不要说簇拥在幕僚群中的领袖会不堪老生常谈,就是对政治理论有兴趣的读者也无法产生读完这本书的兴趣。由此可见,作者在“道”的层面不敢越雷池一步,只在“术”这一层面有所发挥,目的很可能是刻意去迎合领袖,进而进身,也算是当前学者的一种经营途经吧。二、这本书提出的执政途径问题从题材来说,这本书无疑就是要回应当今中共的执政危机问题。我认为危机的核心问题是两个,一个是合法性问题,当今国民确实存有各种各样疑问,不是执政党自己说说“来自人民的选择”那样简单。另一个问题,中共执政60多年,枪杆子夺政权已经完全不适用,其统治力能否继续保持,能否适应社会的变迁。两个问题同样重要,互为依赖,但本书明显缺乏讨论前一个问题的勇气和智慧,让读者带着一肚子的疑问去看执政的法术。(不过,既然本书是专为领袖著述,前一个问题不讲也可以理解。)但即便是论执政之术,我认为也大有疑问。借用书中反复强调的一句活,“相信群众,相信党”,作者的政治诉求就是建立在这两个立足点上。只要我们客观观察社会运行格局,就能发现这两个立足点不是平行的,后一个“相信”才是绝对要维护的要点,前一个“相信”已经降格到方法论的次要地位上。两个主体当然有相当多的共同利益,但是对立和矛盾也是全方位的。在序二中,名流潘维着重讲了民心问题,试图证明“相信群众”的法宝还要用,还能用。但所举的历史例子都似是而非,缺乏严肃认真的党史研究基础,随着越来越多的党史战争史的资料解禁,中共夺取政权的“民心”说也在不断受到挑战。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曾经企图用做大蛋糕的方式改善大众的收益,但无法改变党对社会资源的垄断和掠夺本质,从夺取政权到巩固政权,依靠的都是通过“群众路线”来获取各种各样的资源,这才是“相信群众”的本意;这样讲,有些朋友可能不同意,那么我们换个方式,假设群众是一个缺乏资源又极其需要救助的群体对象,我们还需要“相信群众”吗?在中共发展历史上,凡是群众最困苦艰难的岁月,例如内战时期,抗战时期,人民公社大跃进时期,无不是让急需休养生息的民众进一步勒进裤腰支援中共来稳定政权。我们总不能掩耳盗铃说党的利益就是大众的利益,要这进行狡辩就没什么话好说了。我们在新闻报道中看到,凡是得到政府救济的贫困人民,必须要在镜头前表达对党和政府的感激,这样层次的群众,政府需要的是他们的感激和拥护,根本不可能去依靠他们,我们的各级大员什么时候向这些贫困人民询计问策了,比如扶贫政策是否有更好的建议?客观一点讲,没有资源就没有发言权,这才是中国政治的格局。执政的微妙之处在于处理好权利相关方的妥协,可惜我们在书中作者提出了几个方面的体制改革建议中,一直没有看到对各阶层政治势力的利益分析,这就是作者学术上的犬儒主义。执政运作,在操作层面上体现的是各色角色的职位和权利变迁,如何安排新生力量进来,怎样给老旧力量规划出退路,能不能让各方接受,方案要反复试验调整,而不是按本书那样凭空提出一个终极方案。没有任何试验基础上的提案,决策者当然是听过算数,甚至没时间听,如果这点判断力都没有,那领袖岂不是还不如以前紫禁城内的光绪皇帝。第13页,作者提出“重新激活党的创造力和战斗力”,这应该是领袖会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作者开出六条措施。我将这六条概括为两点,第一是进一步扩充党对社会的统治力,无所不在,无所不占;其次是加强对党员组织队伍的约束,高度统一,既有硬性纪律,又有潜移默化的感化,甚至还要请出专制时代的礼乐体系,使组织成员绝对服从。由此可知作者是信奉绝对的权威主义,他们实在太遗憾人生没有经历过苏俄时代和毛泽东时代,那时候一个大国里只要斯大林和毛泽东动动脑子就行了,其他人,包括党的各级干部,就是做好一个执行命令的工匠就好了,世界真清静啊,干净得让好些毛时代的遗老遗少怀念不已。对这六条的具体批判,我在后面展开。在卷三《组织起来,再造人民》中,本书给出了不少比较具体的基层工作建议,我对很多意见同样不能理解。怎样理解基层组织对中共的意义?作者说中共把基层组织起来,是要与基层分享权和利,这不是实话。我国的权力框架是自上而下的,而非根源于基层,基层对上层只有执行的义务,权力方面仅有建议权而没有否决权。在党的组织制度上的提法是“全党服从中央”,“下级服从上级”,基层没有保持独立主张的权力。中共在夺取政权的年代基层组织成效非常显著,主要体系在对战争的动员能力,将战争资源的潜力发挥到了极致,所有的基层组织都要为战争竭尽全力,硬要说基层工作是为民众争取权利,便不是无知就是漠视。(相反的,国民政府尽管控制的地域人口更庞大,却没有中共那样的战争动员能力,这是国民政府战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某些别有用心的史论喜欢用“民心所向”解释战争动员力,我觉得属于胜利者书写历史的优越感。)中共掌握政权后,对基层资源的控制与战争时期有了显著不同,更强调的是对经济资源的掌控,人力资源需求有所减弱。在大跃进时期,国家迫切需要从基层获得经济财源,因而地方大员们反复压缩人民的生活需求,甚至在农村可以牺牲一些人口来竭泽而渔。(某些别有用心的史论居然辩称中央和领袖为地方那些妄为的大员蒙蔽了,不了解民间真实情况,太贬低我国庞大的政情部门的工作效率了吧。)还有一个时期领袖感到经济太坏,几乎养不活城市全部人口,居然把最宝贵的千万青年流放到乡村,任其自生自灭。在80年代后,国家有了更现代手段的资源获取途径,其中之一就是印钞,有一点岁数的国民都亲身经历过,这个法子当然用不着在基层有太坚强的组织能力。人、财、物都是资源,在不同时期是有不同作用的,政权需要什么就从基层获取什么,基层的人不一定是基层工作的重点。在这一卷里,作者一再提及反对直接民主,诋毁基层直选,说来说去,要的就是实现党对基层无所不在的控制。基层组织如果不能成为民间权利的保障机构,其合法性终究是海市蜃楼。中共在乡村尝试村民直选,作者对这个路径大加指责,说群众不了解基层组织对自身利益的保障,这完全是污蔑。贪腐分子都知道要通过贿选获得权力,从而在掌权后加倍收获,这都是在拿村民自身利益做交换,村民即使受一时蒙蔽,又岂能永远欺骗。事实是,大多数情况下村民清楚愿意坚守民间利益的人选不可能得到上级任命,这才是他们拿选票进行交易的真相。中国乡村政治发生的正是劣币驱逐良币的运动,作者们,你们苦读的西方政治学教科书中就没有这一章?至于在128页中,书中说中共是新加坡人民行动党进行群众动员的祖师爷,这种说法也太过娱乐了吧?请问如此评论海外政党,依据是什么呢。中共倒真是俄共共产国际亲生的儿子,但中共似乎一向否认这个爸爸的基因,强调自己是中华土地上自我成长,摸石头过了河。三、这本书的理论基础问题五位有西方政治背景的年轻学者,他们不想从自己熟悉研究的西方政治学借鉴经验和依据,反而退回到中国传统政治学,更具体的讲是中共历史经验来作为立论的所有出发点,我也有疑问。中共历史是一条对俄国引进的革命理论和经验,进行中国化改造的道路,越到后面,摸石头过河的时间就越多,今天经济上基本成功(挑战也不少,先放下不论),政治能力则挑战从不休止,对外开放以来,越来越依赖强力手段,这是高层非常清楚,也是非常担忧的。对待历史,作者一味强调成功经验,我不知道是换一种说法呢,还是强调要遵循祖宗家法。不管出于什么考虑,我觉得都是约束了自己思路。况且,这些年轻人出身于草根,对高层的政治设计和具体策略,也实在缺乏历练,缺乏学习,没有国内政治熏陶,凭什么向领袖谈历史进建言呢?下面我再具体讨论对书中几个表述的疑问,说明一下自己的分析框架。在第003页,作者用了黑体字写道:“中国政治之秘诀在于:。。。。”,这样类似中共历史决议似的论断来得突兀,相信认真的读者一定会惊掉一地下巴,中共领袖在揭示执政依据和治国方略时,尚需鸿篇大论,在制定政策时,尚需如履薄冰,请问青年学者何来“气吞万里如虎”的勇气,你可知道这样的论断可是要影响中共7千万党员的政治人生的,就由你一言而决了?在第007页上,作者居然说“西方选举体制就是走一步、看一步的体制,不需要什么长远打算”,作为在西方拿了政治学学位的专家,你真该摘了你的有色眼睛啦,我想随便有点常识的孩子也不能这样评判吧,西方选民如果对各级民意代理人的“短视”有所不满,他完全可以不参见选举。人家能够当选,那是有法律规定必须达到多少投票率的,真不是我们这里圈定了候选人,不管你是否喜欢,都得选一个人民代表出来。另外,想来你们求学经历中一定也学过,英国、美国、法国,作为西方民主制度的典型,开国先贤那是殚精竭力,长远规划,可不是今天只看到明天那么弱智。退一万步讲,走一步看一步也没什么不好,政策总是要看反馈的,不能没有互动,中共不就是经常摸石头过河吗,民众经常抱怨我们的行政决策能不能看得远一点,不要老到河里摸石头走不上岸。中国的民众是短视的,但他们就是想知道,有些马路是不是可以不要三番四次的挖开填上,一些前后截然不同的政策能否相当稳当一点,政策在换届中多一些萧规曹随的情况是否更有利。你们这些洋面包说说,这些都是西方选举制度的后果?在第013页(绪言),作者着重列出了“重新激活党的创造力和战斗力”的六条重要策略,作为一个本书的重点论述。中共的执政危机是什么,你不针对性的加以论述和解决,却提出所谓的战斗力和创造力,这两个力是执政危机的根源吗?我认为是非常牵强的解释。在和平执政时期,有一个笑话一样的提法,国家的危机根源是“这届人民不行”。本书的这个提法简直就是“人民不行”的换一种说法。在这六条里,我略展开一下。第一条根本不能算问题,党的领导地位而且已经远远超过书中的指标,根本就是依党治国,法只是多少的问题,还谈什么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协同?第二条,作者创造出“人民主权“这个名称,但全党上上下下都不知道什么是人民主权,这一拳大概又打空了。第三条,是关于党组织深入介入到社会的思路,平心而论,当今党的介入程度与战争动员年代相比并不逊色,但问题是介入的人力成本非常高昂,效果却逐年降低。例如,中共建国后非常善用“政策喊话”一招,也就是说,只要空喊一句口号,就能鼓动人民听党的话,达成社会行动方向的一致,各层次的干部对这屡试不爽的招数吸毒一般迷恋,将其美化为“社会主义国家能办大事”。随着社会个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公民再也不愿无条件的盲从于政策,为政策失误买单,喊话的效果也急剧下降。因此所谓社会动员,如果没有党与社会利益的高度一致,那一定是事倍功半吃力不讨好的,往往需要利用国家的强力进行干预。换一种说法,如果不是要求民众为党的目标做出牺牲(即使是暂时或短期的),党有什么必要去做社会动员呢?第四条是谈“话语体系”,我认为非常重要,这个问题奥威尔在《1984》这本书里讲得非常到位了,这是一部好书。第五条,谈“礼乐”体系,事实上中共在1980年代后,转了180度的弯,开始重视借用传统儒家的一部分价值理念和礼仪。国家希望民众降低对个人价值和精神生活自由的诉求,固化民众的等级意识。同时以国家利益为价值旗帜,为党的精英阶层完成世俗化的财富积累赢得时间。但是这套道德追求太过虚伪,中国的精英阶层,无论是政界、商界和学术界,都不打算在自己身上实践,甚至屡屡带头挑战国民一般水准道德要求的底限,反而给了民众反向的价值导向。可见妄图推行这套“礼乐”体系,首先要改造的是精英阶层,而作者居然建议改造人民,这简直是颠倒黑白,对国民的莫大侮辱,也是注定要失败的。中国社会在为废除皇权为标志的等级制度努力了约100年之后,仁人志士付出了可歌可泣前赴后继的代价,居然有现代的学者希望把等级制度从历史垃圾里找回来,差不多就该迎接一位仁慈的明君了。第六条,谈党员修养,其实这些年中共的组织部宣传部天天在做这件工作,强调统一全党意志。这几位学者肯定没有好好学习过党史和近代史,全党意志的统一不仅赖于党的价值观为党员高度认同,还要在价值观不同的时刻,有党的纪律执行部门铁腕强制。你空谈学习和修养,完全象是生活在了空气了里,你知道延安整风是怎样开展学习的,你又知道当代的“三讲”教育是怎样开展学习的?丐帮还要设一位铁血的执法长老呢。在卷一《世界文明史视野下的中国社会主义》中,作者的理论基础依然非常混乱。其实作为一部策论,特定的读者为中共高层领袖,完全可以不写这个部分。但既然写了,我们也可以由此分析作者立论的出发点。可惜的是,作者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政体的来历是一知半解的,对毛泽东思想这个法宝认识是混乱的,对国家将来的走向恐怕自己也没有判断的信心。在此,我觉得摘录书中的硬伤意义已经不大,倒是可以分析一下这些错误的来源和解释。我大胆假设,第一,这几位年轻学者在出身上有缺陷,不属于中国政治生活最丰富的政治精英家庭,难以获得中共政治隐秘一面的熏陶。中共政治活动向来有公开报道的水上部分和只做不说的巨大水下部分,水上部分又可信度极低。研究者如果只采用公开部分资料,必须要有高华、杨奎松那样的毅力和专注,绝不可根据自己的偏好从中选一些资料。第二,这几位学者早年离家求学,进入应试教育体系,对基层政治生活的体验是非常肤浅的,家长也不可能对应试亚历山大的孩子作过多的政治经验交流,这是中国孩子成长的现实缺陷,责任不在他们自己。但是他们开始研究中国政治时,这一部分的缺陷是一定要用各种方式进行弥补,而且还不能单纯从官方公开的资料阅读中来补偿。第三,本卷是讲在世界文明史的视野,我从书中的资料引用来看,那些依据的引用质量非常不好,特别缺乏对东亚汉文化圈的仔细研究。马克思主义一路向东,到了东亚开始严重走形,根本原因就是几千年的汉文化积累。不能认识到这个因素,毛泽东思想的研究一定不过关。我花了不少时间读了这部书的大部分篇章,体验是非常痛苦的,但我想也算对我的好朋友有了一个认真的回应,希望他就不必再花冤枉时间去读这部供领袖阅读的策论了。草民读者朋友,除非你们有志于从事领袖职业,建议你们不如放下这部书吧。
  •     1、资本的全球化快于政治的全球化。资本追求财富,政治追求稳定,资本主义就是资本的力量大于政治的力量,那么是资本大于政治好,还是政治hold住资本好?如果资本统治世界,资本家就是世界的主人,过去我们认为这个时候资本家就会不断剥削人民的利益,形成阶级矛盾,资本家会考虑被统治者的感受吗?会形成反馈机制吗?当前,资本和贸易已经可以在全球流通,国家政治还没有实现一体化,还没有实现无缝对话。国家力量大于资本力量更有利于整个社会和人类还是资本力量大于国家力量更有利于社会进步?提出一个假设,一个国家很小,这个国家只有一个企业。那么这个国家要发展又要稳定,发展就要不断创造剩余价值,这是资本的力量,资本会去修路会去建医院保持劳动者健康,基础设施都会有。现实中的资本家分散在社会的某个领域,他只追求所在领域的利润最大化,只有把所有资本家都联合起来才能做对所有资本家都有利的事,就像把所有无产者联合起来一样,资本家和无产阶级的根本区别在于,资本家具有追求资本增值的天然动力,无产者没有,无产者只要劳动报酬。把所有无产者联合起来,消灭资本家,资本由无产阶级的代表掌控管理,代表就是国家,如果一般公务人员只是做好本职工作,就像无产者一样拿工资,那么也就没有使得资本增值的动力,顶层的国家官员为了国家利益想要资本增值,他们也想把增值的部分分配给全国人民,顶层官员以为这样无产阶级就有了让资本增值的动力,其实,在无产阶级看来,他们多付出与多获得之间并不能成正比,因为分配方式不可能公平到使得每一笔的多付出都能有多回报。那么,只有使得每个员工都占有一点点资本,他们才会拼命增值资本,当无产者都变成了有产者,其实也就消灭了阶级斗争。使得无产者都变成有产者就是私有制,全国都变成私有制也不行,国民经济的命脉必须掌握在国家所有,这样国家才有能力维护与部分私有利益相敌对的公共利益,也就是国家控制力。全民所有制就是全民占有国家的股份,那么问题就出在全民中的个体是不能变卖自己占有的国家股份的,就像不能变卖国民身份一样。如果将全民所有的国家股份化为可变现的无产阶级所在的企业的股权,那么就是全民所有的具体化,同时,通过股票市场,使得国有公司和上市公司变成全民所有的可变现股份,这就从某种意义上变成了真正的全民所有。但这也并不是全部的资产都全民所有了,还有一些资产是不可变现的全民所有,只能消费在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领域,这就是国家战略能力,比如国防等等。Ok,分析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占有资本越多的人越有使得资本增值的动力,无产阶级也在不断占有少量的资本,无产阶级也就开始勤奋起来,整个社会的财富就在不断增加。因此,最好的国家制度,应该是国家战略资本全民所有,只能消费不能变现。社会资本全民所有,可变现可增值,保护合法的私有财产。2、多党制与一党制。在形成了上诉好的国家制度之后,是多党制有利于社会发展还是一党制有利于社会发展呢?一党制更能够代表最广大人民和国家的利益,如果是多党制那么就会有竞争,有竞争就会有派系,就会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不是给全民分配的资产多一点就是国家占有的资产多一点,不是大资本家占有的多一点好就是无产阶级占有的多一点,所以从学术意义上讲并不存在绝对的多党好还是一党好,只要能够平衡好社会这块大蛋糕即可,共产党现在做的不错,既能够保护普通老百姓的利益,又能够扶持大资本家发展壮大,还能够维护国家战略力量,接下来要注意的就是在扶持强者的同时,要求大资本家把资本分给无产阶级,让无产阶级增加资产占有率,这样更有利于稳定,也有利于社会公平。为什么中国会存在地区之间的不平衡、贫富不均等问题,就是因为全民占有资本这一点没有做好,能给老百姓自己掌握的资产就还给他们,比什么都强。所以,现阶段中国并不需要多党制度,共产党干的还是不错的,等到那一天,中国共产党很明显地只代表一方利益时,他它就真的不复存在了。国家利益、大资本家利益、无产阶级,被代表的无产阶级和农民现在最需要共产党考虑,代表他们就要给他们资本,给他们资产,这样,我相信共产党是不会倒下的。共产党代表各方利益,不能只代表一方利益,这是共产党的生存之道。3、基层人民的政治参与感和经济获得感。基层人民现在时一盘散沙,为什么?因为最基层的毛细血管组织坏掉了,村社区居民,需要制度化地参与村社区治理,村社区通过文化建设重建伦理生活,通过节日庆典、公众聚会等传统活动,还有社区微信群、短信、手机报等形式组织基层人民形成生产生活共同体。人民都是集体生活的动物,当他们被打散后会变得很脆弱也很敏感。4、老百姓选出来的政治领袖VS一党专政的政治领袖。三个候选人供全体百姓选择,这三个候选人的宣传造势经费来自于不同的资本利益集团,代表不同的利益,不管把谁选上去经过一届任期后人民都是不满意的,因为这三个候选人代表的都是资本家的利益,来百姓沉浸在“领导人是我选的”的幻觉中,“自己选的不满意也认了”这是对人民反抗的最流氓的反驳。一党专政的领导人,是从党内产生了,他要维护的是同一个党的统治地位,那么他就要满足整个国家各个利益方的需求,老百姓、企业家、社会团体等等,因此这个党产生了领袖更加全面,更加对社会整体利益负责,那么一党专政情况下引入资本,必然产生阶级,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就会产生,在民主体制中,无产阶级所有的不满都用在选举票上,在一党专政体制下无产阶级的不满无处发泄,就会找到党和政府。这样的党和政府是没有退路的,而多党制的党政是有退路的。没有退路就要解决无产阶级的诉求,就要改革。
  •     本文为两篇文章的合集,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现代资本主义研究”。原文链接1原文链接2欢迎阅读我们的另一篇书评:《重读马克思》:一部荒谬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在1847年,所谓社会主义者,……是指形形色色的社会庸医,他们凭着各种各样的补缀办法,自称要消除一切社会弊病而毫不危及资本和利润。这两种人都是站在工人阶级运动以外,宁愿向“有教养的”阶级寻求支持。只有工人阶级中确信单纯政治变革还不够而公开表明必须根本改造全部社会的那一部分人,只有他们当时把自己叫作共产主义者。——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篇一】社会主义的“奇行种”《大道之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主义》由几位作者分工写成,我们对于其他作者所撰写的章节并无太大的意见。然而,其光彩夺目的第五章令我们不得不提起笔来。因为在这一章中,鄢一龙先生以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精神,臆造出了一条通往“社会主义”的“大道”。正如卡夫卡在《午夜的沉默》中写的那样:如果有人惊讶地发现,他在永恒之路上走得何其轻松,那么他其实就是在向下飞奔。在《大道之行》的“大道”上,社会主义与资本的对立解决得何其轻松!如果说《重读马克思》毫无根据地发明“马克思的”观点,属于挂羊头卖狗肉的话;那么《大道之行》就是在带领人们走向“坠往天国”的单行道。在《大道之行》中,鄢一龙先生不仅重蹈了韩毓海在理论上的覆辙,还重弹了百年以前就已遭到批驳的陈词滥调。只不过,其“创新精神”依然值得称道:他破天荒地发明了一个伟大的概念,一个社会主义的“奇行种”——“不消灭资本的社会主义”。这个概念之所以伟大,在于它立刻解决了困扰世界多年的难题。有同等功效的概念还有:“不消灭独裁的民主”、“不消灭战争的和平”、“不消灭剥削的平等”……显然,从内容的“创新”程度来看,《大道之行》的第五章绝不逊于《重读马克思》。其卓尔不群的逻辑使这部著作不再是一个严肃的学术作品。然而,若从文学作品的角度来看,其文笔又远远不及中文系韩教授的水平。所以,我们实在是不好给它做一个归类,或许“童话”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由于鄢一龙先生的创见实在太超出凡人的常识,我们不得不把这惊人的创举分成五次向大家介绍,主题大致为:利润与资本的神秘化,雇佣劳动与工资,所有制与股份公司制度,市场与逐利原则,社会福利与阶级。本次就让我们谈谈,不谋而合、惊人相似的鄢一龙先生与韩毓海教授,作为新世纪的亚当夏娃,如何缔造了一个更新奇的“奇行种”——“不是资本家的企业家”。这个概念与“不消灭资本的社会主义”一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留下了创造新世界的可能:不是上帝信者的基督徒,不是富人的土豪,不是病人的疯子,不是社会主义的特色社会主义……鄢一龙写道:“相当一部分富人致富的原因是他们对于社会的贡献大于一般的劳动者,对于这部分人我们应该恰如其分地尊称他们为企业家、这个时代的英雄,要保障他们的合法财产神圣不可侵犯。”[p185]在这里,鄢一龙同志以亲身实践证明了“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共产党员”的存在。显然,按照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利润的唯一源泉是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这些富人致富除了靠较高的“狡猾程度和钻营能力”[《资本论》第3卷,p419]之外,就只能靠从劳动者手中无偿拿走的那一块。鄢一龙接着写道:“相当部分的富豪事实上不是通过作出社会贡献,而是通过寻租而发家致富的,对于这部分人我们同样应当恰如其分地尊称他们为‘资本家’……大地产商不需要为社会创造财富、仅通过囤地就可以谋取巨额收益……金融大鳄……通过掠夺型借贷和滥发信用卡,让穷人和不知内情的人成为他们牟取暴利的牺牲品。”[p186]老实说,对于企业家与资本家的拆分,韩毓海至少进行了一点(错误的)理论抽象,而鄢一龙则毫无抽象意识,显得更为庸俗。这回,就连新自由主义者也不得不站出来反对鄢一龙先生了。我们的货币资本家难道没有努力地为社会“作贡献”么?利润是“贡献”,利息为何就不是呢?寻找合格的基金经理、银行经理、投行操作员,难道不需要努力么?难道他们不是接受职能资本家(所谓“企业家”)的委托,来保管职能资本家的闲置资本并为他们赚取更多利息么?什么是掠夺型借贷呢,难道货币资本家愿意看到人们还不起债造成坏账吗?同时,又有多少“企业家”加入了囤地炒房的房地产大军呢?囤地无非是利用时间偏好倒买倒卖,和利用空间距离倒买倒卖的商人有何不同?归根结底,鄢一龙先生不仅没有理解资本的神秘化,也没有理解信用制度。先让我们考虑资本家“人格分裂”的情况,即他既是“企业家”又是“资本家”的情况吧。这在信用制度不发达的时候是社会的一般情况。在鄢一龙先生看来,我们的企业家的利润显然不是来自于他手下雇佣的工人,因为他的产品在市场上按照平均价格出售,他的利润是依照他所付出的资本量获得的平均利润,他支付给他雇佣的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市场的平均工资。由于市场经济中资本流动带来的平均化趋势,一切资本“不管它们本身生产多少剩余价值,都力求通过它们的商品的价格来实现平均利润,而不是实现这个剩余价值,也就是说,力求实现生产价格”[《资本论》第3卷,p194]。在这里,产品的生产价格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资本家投入的预付资本(包含不可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另一部分是市场给出的平均利润。由于平均利润受市场供求状况以及我们的“企业家”的“狡猾程度”影响,实际上是不确定的。对资本家而言,确定的部分——商品的成本价格——就被当作了商品的真正价值。这样,剩余价值作为利润的来源这一点就被掩盖了。 [如图,第一层表示商品的价值,第二层表示商品的生产价格。需注意,根据劳动价值论,可变资本不转移价值,它作为支配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消费掉了]进一步地,“一个商品的生产价格,对它的买者来说,就是它的成本价格”[同上,p184]。于是,在特定部门的资本家看来,其商品的生产价格的两个组成部分——成本价格(=上个部门生产出的原料的生产价格)和平均利润(难以确定)都成了与本部门的劳动毫不相关的东西。资本的第一步神秘化也就完成了。由于未能认识到这一神秘化的过程,我们的鄢一龙先生没能看到:被其尊称为“企业家”的那些人,是靠着雇佣劳动者的辛勤劳动,而不是靠着自己“大于一般的劳动者”的“对于社会的贡献”而发家致富的。相反,他们越是成功,只能代表他们从劳动者那里拿到的越多。我们在后文还会论述这一点。那么,在信用制度发展后,尤其是股份公司制度产生后,情况又如何呢?[职能资本家,即能动资本家]支付给贷出者的利息,表现为总利润中属于资本所有权本身的部分。与此相反,属于能动资本家的那部分利润,现在则表现为企业主收入,这一收入好像完全是从他用资本在再生产过程中所完成的活动或职能产生出来的,特别是从他作为产业或商业企业主所执行的职能产生出来的。因此,利息对他来说只是表现为资本所有权的果实,表现为抽掉了资本再生产过程的资本自身的果实,即不进行“劳动”,不执行职能的资本的果实。[同上,p421]这正是鄢一龙先生产生幻觉的原因——似乎企业主收入与利息收入的根本来源是不同的。鄢一龙先生忘了重要的一点:利润究竟是表现为所有者的利息还是企业主的利润根本无关紧要,因为无论何种利润(剩余价值的表现形式)都是由劳动者生产出来的。鄢一龙先生可能会问:“企业家”不也是“劳动者”吗?马克思早就看穿了这类替“企业家”所做的辩解了:在资本家的脑袋里必然产生这样的观念:他的企业主收入不是同雇佣劳动形成某种对立的,不仅不是他人的无酬劳动,相反,它本身就是工资,是监督工资,是高于普通雇佣工人工资的工资,1.因为这是较复杂的劳动,2.因为是资本家给自己支付工资。[同上,p427]然而,企业家自己付给自己的这份“工资”是怎么来的呢?鄢一龙先生对此视而不见了:资本家作为资本家,他的职能是生产剩余价值即无酬劳动,而且是在最经济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生产……人们[看来是指鄢一龙先生]忘记了,二者[企业主收入与利息]不过是剩余价值的不同部分,并且它的分割丝毫不能改变剩余价值的性质、它的起源和它的存在条件……人们[还是鄢一龙先生]忘记了:能动资本家只有作为生产资料的代表同工人相对立,才能执行职能,才能使工人为他的利益而劳动,或者说,使生产资料执行资本的职能。[同上]总之,企业主收入也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鄢一龙先生口中的“企业家”要想致富,必须要执行资本的职能,即必须剥削工人。鄢一龙先生口中的“资本家”(资本所有者)要想致富,必须由“企业家”代他剥削工人,将剥削获得的利润在他和“企业家”之间分配。所谓剥削工人,是针对资本与工人相对立的关系而言的。因为资本要“在最经济的条件下”“生产剩余价值”,即追逐利润最大化,就必须支配工人,从而与工人相对立。当生产资料为了保存和增加其交换价值而支配工人——而不是由工人支配生产资料,生产资料就具有了资本的属性,并与工人对立起来。马克思指出:指挥和监督的劳动[鄢一龙先生所谓的“企业家”的劳动],只要它不是由一切结合的社会劳动的性质引起的特殊职能,而是由生产资料所有者和单纯的劳动力所有者之间的对立所引起的职能,——不管这种劳动力是象奴隶制度下那样同劳动者本身一道被人买去,还是由工人自己出卖劳动力……这种由奴役直接生产者而产生的职能,常常被人们用作替这种关系本身进行辩护的理由,而对他人的无酬劳动的剥削即占有,也同样常常被人们说成是资本所有者应得的工资。[同上,p433]在这里,马克思讽刺地引用了一段奴隶制拥护者对黑奴与奴隶主关系的论述:自然本身已经决定黑人要处于这种奴隶状态。他身体强壮,干活有劲,但是,给他以这种强壮身体的自然,却既没有给他以统治的智慧,也没有给他以劳动的意志。……而没有给他以劳动意志的同一个自然,却给了他一个主人,把这个意志强加于他,使他在适合于他生存的那种气候条件下,成为一个既对他自己又对统治他的主人有用的仆人。……这并没有什么不公平。[同上,p433-434]按照鄢一龙先生的逻辑,“企业家”产生了更大的社会贡献,想必是因为其管理工人有功,理应获得一个“监督工资”。潜台词是,工人无法管理和支配生产资料,只能被管理和支配。我们的工人除了要生产自己的工资,还要生产一个“监督工资”,从而“为他的主人提供正当的报酬,来报答他的主人为统治他,为使他成为一个对自己又对社会有用的人而花费的劳动和才能”[同上,p434]。既然如此,等我们的公众号拥有了百万粉丝——这也许是我们几十年慢慢积累的,也许是祖传公众号继承下来的,也许是走后门让腾讯强制关注的——我们一定要雇佣鄢一龙先生替我们写10000篇文章。假设每篇文章获得相同的赞赏,鄢一龙先生可以拿走其中的5000篇作为自己的工资,剩下的5000篇作为我们监督鄢一龙先生,并“使他成为一个对自己又对社会有用的人”而理应获得的“管理工资”。毕竟,他只能选择被管理:届时一般用户的订阅量已经饱和,鄢一龙先生自己创号永远也得不到多少赞赏了。这时候,鄢一龙先生还得夸赞我们“对于社会的贡献大于一般的劳动者”,并应该“恰如其分地尊称”我们为“企业家、这个时代的英雄”,他不能要求自己这10000篇文章的全部著作权,也不能要求微信号的所有权和支配权,因为他要保障我们的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我们相信,鄢一龙先生作为清华校友,一个发明了此般“大道”的开拓者,届时当然愿意亲自一试。毕竟,我们的校训是“行胜于言”嘛!★ ★ ★【篇二】空想家的呓语在“社会主义中高级阶段:驾驭资本的社会主义”这一节中,鄢一龙继续以韩教授为榜样,把资本看作历史中始终存在的生产资料[1],他说:“资本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利器。资本要服务于人民,而不是人民服务于资本。”[p211]老实说,在这一观点上,鄢一龙倒强于韩毓海——至少他没把这一观点说成是马克思的!在这里,鄢一龙又富有创意地运用了“社会化资本”这一概念,他向劳动者许诺了一个美好未来:当“公有和社会化资本的比重占据主体”,“劳动者的主体性”就得到了“真实意义上的释放”。[p211]我们很想了解:究竟什么样的“资本”,居然能给劳动者带来“主体性的解放”呢?鄢一龙先生紧接着就为我们给出了他的解答。鄢一龙详细论述了所谓“资本社会化”的内容:在社会主义的中高级阶段,除了“国有资本”和“集体资本”,还有“合作资本”、“社会资本”以及“小微资本”具有公有或社会性。国有资本将掌握战略领域,占据社会总资本的三分之一,并将自己的30%收益上缴,补充社保基金——作为“社会资本”的社保基金也将通过入市、划转国有资本、社会筹集等方式,占据社会总资本的15%-30%。至于集体资本,在鄢一龙笔下指的就是乡镇企业;“合作资本”指的就是员工持股的华为、农民合作社、律师事务所一类的“合作制企业”;小微资本就是淘宝网店一类的“小型合伙型经济”,这种“屌丝经济”是“劳动和资本协作的经济”、“大家一起致富的经济”,必将大量涌现。这三类资本将各自占据10%左右。剩下的就是外资和私有资本。[p212-216]作为社会主义者,我们当然赞同将大多数的生产资料归于全民或者劳动者集体所有。但是,这种生产资料恰恰不可能是“资本”,否则就与“公有”产生了根本上的逻辑矛盾。“资本”意味着“资本-雇佣劳动”的生产关系,在这样的生产关系中(本质上是权力关系[2]),劳动者对生产资料即使拥有名义上的所有权,实际上也并没有支配权,对企业没有民主管理的参与权。在这种关系下,即使企业名为“国有”,员工拥有“股份”,也无法改变雇佣劳动者被剥削、被资本所支配、丧失主体性的事实。可惜的是,由于我们的鄢一龙先生压根没有考虑过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所以他根本不能正确地理解什么是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从而在对现实问题的处理中陷入了空想:似乎只需要将国有企业、社保基金的比重扩大,将员工持股企业的比重扩大,劳动者的主体性就解放了。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国有企业中的基层员工有大量属于派遣工、外包工,他们遭受着同在私营企业里一样的剥削。现实的例子数不胜数:环卫工人、建筑工人、加油站工人等等都有涉及[3]。让我们来看看下列材料:据《法制日报》9月13日报道,最新发布的《2005-2015农民工法律援助十年变迁调研报告》指出,国有企业热衷于使用派遣工应受到关注。根据《报告》,164名获援助的劳务派遣农民工当中,用工单位是国有企业(或事业单位、政府)的有115人,占比超过70%。[4]2011年两会前夕,全国总工会将完整的“国内劳务派遣调研报告”上报至全国人大法工委。该份报告显示,全国劳务派遣人员总数已经达到6000多万,远远超出人保部之前公布的2700万。尽管人保部并不承认全总的统计结果,但不容置否的是,国有企业成为劳务派遣用工泛滥的重灾区,在石油、化工、电信、金融、银行、航空、铁路等系统最为严重,部分央企甚至有超过2/3的员工都属于劳务派遣。[5]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周长征坦言……劳动法对国有企业规制能力越来越弱,很多国有企业甚至在极力规避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劳务派遣、劳务外包等形式将原有企业职工排挤出企业,使他们不再享有国有企业职工的各项权利。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劳务派遣的用工比例甚至超过60%。[6]今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劳务派遣暂行规定》,划定了用工单位使用劳务派遣工比例的“红线”……董福荣教授表示,在对广州市的一些企业调研中了解到,不少大型国企的劳务派遣人数远远超过了正式员工,比如移动、电信、中石化等企业。“有些央企分公司,派遣员工高达80%,要将派遣工逐渐压缩,有企业就通过转正、外包、裁员等等方式来适应新的政策,减少派遣用工的数量与规模。”教授认为,企业这种处理方式也会带来新的社会矛盾。[7]这里所说的“新矛盾”,以下几个报道可以印证:中国移动最多可以保留5万劳务工,其余29万劳务工岗位必须要在剩余的1年之内全部调整。而岗位调整之后,必然会有随之而来的保险、福利等等诸多难题。也正是因此,移动集团很难拿出详细的执行方案。在福建三明,管理者对于C类(派遣工)转B类(合同工)的员工,也只能给出了“转正之后,一切不变”的规划。[8]也就是说,对于部分派遣工而言,即使身份“转正”了,福利待遇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将劳务“外包”出去的结果恐怕也是如此[9]。至于裁员,带来的问题则更大:中国移动全国范围人员调整,今年6月山东率先裁员,全省17市裁员超过6000余人,大部分为劳务派遣人员。由于没有提前通知、强制裁员、没有发放任何补偿款等原因,菏泽、枣庄、泰安等地被裁员工自发组织示威抗议。据21世纪经济报道,山东菏泽移动并不承认裁员的说法:“你们是华博(劳务公司)的人,不是移动的,是华博裁的你们。”……一位滨州移动劳务工称:“省公司要求压缩劳务工比例,我们这些没被裁掉的,工资压缩了很多,已经有人主动离职了。”[10]甚至,国有企业里的在册职工也同样面临着难以参与企业管理、维持劳动待遇的问题,广州以及黑龙江某市近期的事件就是证明[11]。我们想指出,这些现象绝不是偶然,也绝不是靠所谓“加强监管”就能解决。这些行为的动机根植于资本的本性,是国有企业“资本化”的结果。我们并不是说国有企业必然同样产生对劳动者的压迫,我们只是想强调:当国有企业开始按照“资本”的逻辑运作,使劳动者丧失了民主管理的权利,国有企业内的生产关系就必然变为剥削性、压迫性的“资本-雇佣劳动”关系。根本就不存在什么“人民支配资本”,因为资本本身就只在劳动者被支配的关系中才存在!△[1]在《〈重读马克思〉:一部荒谬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一文中,我们已经论述过:马克思强调,资本在本质上是一种关系。就像价值表现了商品经济的生产关系一样,资本所表现的关系,就是雇佣劳动的生产关系,即积累起来的劳动支配活劳动以增殖的生产关系。只有处于雇佣劳动关系中的生产资料,才能被称作资本。而消灭了雇佣劳动,自然也就消灭了资本。读者们可以参考马克思的《雇佣劳动与资本》一文。[2]王峰明. 历史唯物主义——一种微观透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258-259. 对这一权力关系的经验研究参见迈克·布洛维的“生产政治”理论:李洁. 重返生产的核心——基于劳动过程理论的发展脉络阅读《生产政治》[J]. 社会学研究, 2005(5):234-242.[3]参见:范璐璐. 环卫项目外包,谁来维护环卫工人的利益?[J]. 中国工人, 2014(11). 此事件中的广州广电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属于国企。北大学生与讨薪工人:同情有多少,距离就有多远[EB/OL]. 澎湃新闻, 2015-10-31. 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91086.此事件中拖欠建筑工工资的北京住总集团属于国企。 2015年11月广州花都中石化加油站员工联合维权事件[EB/OL]. 新青年, 2015-11-28. http://www.youth-sparks.com/bbs/viewthread.php?tid=4544&extra=page%3D2. “锤子之声”公众号和“新生”公众号就是因为报道中石化派遣工的维权抗争而被封禁。[4]一周大小事:国企热衷使用劳务派遣工[EB/OL]. 中国工人网, 2015-09-17.http://right.workercn.cn/893/201509/17/150917082452801.shtml. 该数据为“北京致诚农民工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所提供援助的数据。[5]王舒扬. 论国有企业劳务派遣用工“泛滥”成因[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旬刊, 2012(5):128-130.[6]一些国企劳务派遣用工比例超60%[N]. 法制日报, 2014-05-20.[7]东莞1650家劳务派遣公司 仅657家有经营许可证[N]. 东莞时报, 2014-12-01.[8]中移动调整劳务工部分可获转正[N].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4-11-18.[9]参见:上市银行16万派遣工出路异化:转为外包工保障更差[EB/OL]. 财经网, 2013-09-03.http://finance.caijing.com.cn/2013-09-03/113250908.html. 银行低端岗位整体外包 派遣工与正式工收入相差3倍[N]. 证券日报,2013-07-16.[10]中移动“大裁员”背后[EB/OL]. 中国经营网,2014-08-20.http://www.cb.com.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22&id=1078546&all.[11]参见:广州钢铁工人罢工:抗议减薪、买断工龄[EB/OL]. 尖椒部落, 2016-02-19. http://www.jianjiaobuluo.com/content/4855.SY山事件:直面煤矿工人的“中国痛”[EB/OL]. 破土网, 2016-03-13. http://groundbreaking.cn/archives/12334. 更丰富资料:http://wickedonna.blogspot.com/2016/03/201639_21.html.△至于所谓的“集体资本”,我们不否认,像曾经的西班牙蒙德拉贡工人合作社、中国周家庄农民合作社这样的集体经济[12],在未来可以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样的经济恰恰不是资本属性的,因为这里的工人、农民民主参与生产管理,劳动成果由劳动者共同所有,按劳分配,因而其中不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支配关系——当然,在资本主义逐底竞争的恶劣环境中,能发展壮大的合作社寥寥无几。不过,鄢一龙所谓的“合作资本”则不然,它们是名副其实的剥削剩余劳动的逐利资本。鄢一龙声称:“合作资本经济成为劳动者拥有企业的重要形式,就是让企业的员工成为集体企业主。华为就是一个成功的典型案例。”“员工持股98.6%的华为的成功是15万华为员工向心力的见证,‘要活一起活’的企业理念,使得这15万人成为和任正非一同卖命的‘部队’。任正非使用了中国企业史中史无前例的奖酬分红制度,98.6%的股票都归员工所有……员工拥有的股票不能出售,没有决策权,但是参与分红。员工的薪酬体系大体会出现‘工资(基本努力)+奖金(团队和个人超常努力)+红利(公司整体利益)’的结构。这种薪酬体系……使得员工既是个人利益最大化的雇员,又是团队协作者,还是‘资本家’——企业利益的维护者。”[p214-215]在这里,鄢一龙先生充分发挥了文学家式的天才创造力,而全然无视了事实。在鄢一龙的描述中,似乎华为15万员工都持有企业的股份,实际上华为仅有8万员工持有股份[13],更别提为华为服务的数万派遣、外包工[14]。我们也无法想象,华为会为组装生产其手机的流水线工人提供什么股份——这对其资本积累没有丝毫帮助!在“员工股东”没有任何“决策权”的华为,“资本积累”依然是企业运行的主导规律,劳动者仍然处于被资本支配、被剥削的处境中。有一位华为前员工这样描述:[15]“996”(意思是朝九晚九一周干活六天)之类的都是小意思都是常态,像神马连续干活个把月没休假,干到凌晨几点直接在公司的被褥睡了然后八点起来继续干,领导亲切而温暖地发短信提醒员工“这个月冲刺,不得早于十点下班”等等,笔者都还是亲身经历过的~而且和一些真正的工作狂相比,委实是小巫见大巫了,比如笔者曾经听闻,某版本经理凌晨两点撑不住打算回家了,结果被一老大叫住训了一番——“不是说好四点钟过进展的么,怎么现在就走了?!”成都研究所曾经搞了一个“感动华为”人物评选活动,选出来的人与事迹基本都是放弃自己生活、放弃家庭、一门心思呕心沥血为公司奉献,笔者印象最深的是有个连续加班多少多少天、妻子生产了也不过去看的——遭到了广大内部论坛上各路屌丝的各种吐槽,大家纷纷表示根本没被感动到……华为内部有一些非常有趣的口号(多为老总们所提出),比如“不让雷锋吃亏”、“烧不死的鸟是凤凰”、“板凳要坐十年冷”……所有相信了这些东西的人们,一定没听说过“幸存者偏差”这个词…那些“被烧死的鸟儿”们、“吃亏的雷锋”、“坐了十年冷板凳还没上场的球员”的事例绝不会被拿来宣传,甚至大多数都已经离开了公司,最后能出来谆谆教诲别人的人,只会是适应了华为这个环境,有幸在多年后身居高位获得足够利益的“幸存者”罢了。而像笔者入职导师这种甘于坐冷板凳、埋头搞技术的人,却是公司“提高研发效率”、“转型”、“丢包袱”的牺牲品。刚进公司的“小鲜肉”自然容易被这些口号搞得热血沸腾,但有了通宵熬夜累死累活到吐血一年考评仍得B,身边干上十年的老员工被公司解聘等经历后,终究会明白所谓的“上升通道”对大多数人来说不过是幻想而已。与其相信公司的允诺,不如照顾好自己的身体——这也是工作两三年有许多人离职的原因。除了上文提到的一些口号外,华为还有不少自己公司内部的有趣黑话,其中最著名的莫过这“奋斗者”一词了;出处在于每个进入华为的员工,都可以“自愿”提交一份“奋斗者申请协议”,内容不固定,但有些必须出现的关键词如“自愿”、“放弃带薪年假”、“放弃非指令性加班加班费”等。放弃了上述这些以后的诸位“奋斗者”将会享受到“升职、加薪、年终奖、配股”等等方面的倾斜!升职加薪出任CEO迎娶白富美的康庄大道就在眼前,为自己能够拥有这来之不易的的开挂机会而欢呼喝彩吧!对了,唯一美中不足的在于,华为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九九的员工都是“奋斗者”…在此,我们必须提醒大家:每月加班超过36小时,无论自愿与否,都是违反劳动法的。而各种所谓的“自愿放弃”,则属于钻法律空子,利用新员工高估晋升前景的心理,持续榨取新员工更多剩余价值的一种手段。在内部论坛中,员工们还整理出了华为的“四大名著”,有兴趣者可自行查阅。大意就是,一方面声称员工要努力工作以提高收入,相比于工作而言,孩子生病、家里有事都是次要的,也不要对公司提太高要求;一方面对于过劳死的员工,将责任归咎于其自身不注重身体,周围人提醒不够,而无视公司营造的高强度劳动的氛围带给员工的压力。有业内人士指出,华为员工的平均收入的确较高,是业界平均的1.5倍。然而,这是建立在华为员工的平均劳动时间是业界平均劳动时间的2.5倍的基础上的![16]华为员工获得了更高的收入,并不意味着其分享到了更多的剩余价值,而仅仅意味着其为资本生产了更多的剩余价值。所谓“员工持股”,跟“奋斗者协议”的变相强制一样,无非就是资本迫使劳动者接受更繁重劳动的套路之一。更令作者的论点站不住脚的事实是——华为现在也要放弃员工持股制度了。不仅因为市场衰退使其丧失了吸引力,更因为其妨碍了资本积累!随着2012年初的银行个人创业扶助贷款被叫停后,华为的虚拟受限股制度已成为员工心目中的鸡肋。由于自2010年以来的全球通信市场的下滑,华为虚拟受限股分红利益增幅远落后于房价上涨,许多员工宁可将手中的虚拟股离职套现。……他进一步补充,前些年的分红特别多,虚拟受限股就很受到员工欢迎,然而到现在分红一少就不行了——在高速增长期设计的制度,如今在行业的衰落期就不一定适用了。据记者调查,华为内部比较主流的观点都倾向认为,虚拟受限股还是要逐步退出。老员工曾经是公司的核心和骨干,但当公司越来越大,坐享前期所成的老员工就成为一种阻力,新员工没有足够的激励,哪怕同样贡献,老员工的收益远大于新员工,极大地挫伤了新员工的积极性、忠诚度。……王明向记者介绍,TUP制度是公司一个非常重要的改革,长远看,员工现有的股票也会逐步转为期权,最后一定是(定期清零的)期权进行激励。[17]我们不知道鄢一龙是明明知道却刻意隐瞒了这些事实,还是压根不了解这些事实——这说明他根本没有到华为做过实地调研,至少没有做过充分的职工访谈——那么他到底哪儿来的自信,在一本本应严肃的读物中夸夸其谈、大肆吹捧?△[12]蔡昉, 费思兰. 蒙德拉贡合作公司的发展绩效与制度创新——兼论现代合作制度的外部环境与治理结构[J]. 中国工业经济, 1999(9):67-73. 潘毅,等. 社会经济在中国——超越资本主义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3] “华为公司99%股票由80000名员工持有(目前华为约有150000名员工),这一数字在2011年12月为65596名,2012年12月为7.43万名。……绝大多数员工的持股量为数万股……而极少一部分人的持股量达到了数百万股。”华为再披露股权结构:员工持股99%,每股收益率26%[EB/OL]. 虎嗅网, 2014-03-04. http://www.huxiu.com/article/29010/1.html.[14]【扫盲贴】华为派遣员工、外包员工、正式员工、子公司员工的区别[EB/OL]. 通讯人家园, 2015-10-19.http://bbs.c114.net/thread-857947-1-1.html.[15]在华为工作是什么体验?[EB/OL]. 破土网, 2015-11-29.http://groundbreaking.cn/archives/14258.[16]思科为什么要搞华为?[EB/OL]. 速途网, 2012-11-02.http://www.sootoo.com/content/358288/?order=-date_created.[17]华为有疾在“股”里? [N]. 商界:评论, 2014(3).△这种夸夸其谈在鄢一龙文中比比皆是。比如,说什么小微资本经济将大量涌现——丝毫不考虑其在工业大生产中的不适用,以及服务行业也在趋于垄断,或被垄断资本所支配(比如阿里巴巴)的事实;说什么社保基金完全有条件持有30%以上的资产——丝毫不考虑是否有那么多企业愿意让社保基金持股(华为可以吗?);说什么律师、设计、咨询等合伙型企业将广泛兴起——丝毫不考虑律师事务所等机构也普遍存在着不平等分配或“剥削”[18];说什么农业合作社将成为重要经济形式——丝毫不考虑现存大量农业合作社都是打着合作社招牌以获取补贴的私人企业[19];说什么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将进一步上升——丝毫不考虑改革以来集体经济比重不断下降的事实;说什么国有企业利润全民共享——丝毫不考虑面对着激烈国际竞争的国有企业,如何在保证其资本积累的同时实现利润共享。在论述这一切时,鄢一龙先生也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一问题:面对经济危机,这些资本将如何对待劳动者[20]。最重要的是,在抛出这些观点时,鄢一龙先生都从来没有给出过充分的周密严谨的论证。我们不禁要问:鄢一龙先生的自我定位究竟是社科学者,还是文学家?!在2001年,法国政治学教授安德烈阿尼就对雇员股东制的各种形式——即《大道之行》所吹捧的企业员工持股、养老基金等,做出了深刻地批判:[21]雇员股东仅能够起到与自己对立的作用:如果他们不能掌握企业的全部权力的话,他们所赚到的股息和剩余价值,也正是他们在工资上所失去的部分数额。即使假设雇员拥有全部的股票,股票不均等的分布推动那些拥有股票最多的人去压低工资以便把红利和剩余价值储存起来(例如,人们可以在美国航空公司里观察到这种现象)。……雇员在期权股票上是不平等的。而早在100年前,列宁就已经给了这类观点一个响亮的耳光:虽然资产阶级的诡辩家和机会主义的“也是社会民主党人”(现在可以改为:“也是共产党人”)都期望(或者要别人相信他们期望)股票占有的“民主化”会造成“资本的民主化”,会加强小生产的作用和意义等等,可是实际上它不过是加强金融寡头实力的一种手段而已。[22]革命导师早已批判的谬论,在百年后总能以种种形式花样翻新地被提出来。我们不禁感叹,这些“学者”的创造力是多么的匮乏!鄢一龙在吹捧“社会资本”,即作为资本的养老基金或社保基金时,还兴致勃勃地引用了管理学家彼得·德吕克的一句话——“如果社会主义被定义为劳动者以这种方式占有生产资料,那么美国就是第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可笑的是,鄢一龙这位青年才俊还是不知道(或装作不知道)这些论调早已被批驳得体无完肤,正如安德烈阿尼所说:美国享有养老基金的雇员……只有微薄的收益,因为从股票15%的红利中,他们只能得到1/3,其余都到了基金管理者以及基金本身所委托管理的机构的手中。实际上,雇员在管理中起不到任何作用,因为他们无法控制投资,……养老基金的管理或者其代理人的管理越严格,被置于代理人控制之下的企业雇员受到的压榨就越厉害,他们的退休金就越少。社会主义意味着一种建立在联合劳动基础上的社会关系……社会主义的原则不可能是资本收入——即便是雇佣劳动者的资本收入的最大化,而是劳动收入的最大化。……人民资本主义和合作社的区别已很明显。……合作社的基础是……所有劳动者无论拥有社会份额的多少, 与其他劳动者一样都是平等的(一人一票)。……伴随着人民资本主义的,是劳动服从资本,资本把它的逻辑和特有的限制强加给劳动。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鄢一龙所提出的高论恰恰是安德烈阿尼当年所批驳的。鄢一龙说:“社会主义并不是消灭资本,……而是要真正做到‘耕者有田,劳者有资’,……实现劳资一体。”[p216]“社会主义不是要推翻资本家,而是要让全体人民都成为‘资本家’。劳动人民获得主体性是要让全体人民都变成有产阶级,个人收入一大部分都来自财产性收入……即使不出卖劳动,也可以维持基本的生存。”“社会主义不是消灭资本家,而是要让每个人都成为大大小小的资本家,从而根本上改变劳资对立的经济形态。”[p219]鄢一龙牌“社会主义”的基础,即“资本的社会主义化”,本身就是一个自相矛盾的词汇,就像“蓝色的红苹果”一样。而在之前的论述中,我们也已经批判了“资本社会化”的种种形式——这些形式中没有半个社会主义的原子。在鄢一龙看来,我们似乎只要完成了资本的社会化,就可以静候生产力发展,最终达到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他压根没有想到:所谓“资本社会化”的社会,既然仍旧以资本-雇佣劳动的生产关系、劳动者受资本支配的权力关系为基础,就依然遵循着与资本主义同样的经济规律,同样限制着生产力的发展。我们不知道,当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使得阶级矛盾激化,当劳动者要求对生产资料的支配权时,鄢一龙等先生们将对此作何反应。鄢一龙等先生们或许会高喊着“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将工人们的抗争一一碾碎吧?!为了避免国内矛盾的激化,鄢一龙等先生们或许会选择其他的方案,正如安德烈阿尼所说的那样:人们由此会看到这样一个惊人的非正常现象, 即由公共基金负担的美国公务员却由私营企业的雇员来支付他们的退休金,同时,私营企业雇员的收入也同等程度地下降,这就减少了财政收入,而正是财政收入才使得这些公务员自身得以存在,除非他们的退休金由基金所投向的另外一些国家的雇员来支付(正如一位法国社会党议员坦率或厚颜无耻地说的那样,20 年后将由中国的雇员来支付我们的退休金)。是啊!我们国家的退休金为什么不能由非洲、东南亚国家的民众们支付呢?李世默、宋鲁郑他们不是已经在说“中国要主导亚洲!”了吗?既要“共同富裕”,又不要“消灭资本”,那么共同富裕所需的资源就不能从资本家手里争回,而只能从别的国家掠夺,这难道不是逻辑上的必然吗?!所以,我们现在要问:鄢一龙先生所谓的“大道之行”,究竟是通往共产主义社会的康庄大道,还是对内实行法西斯主义统治、对外进行帝国主义扩张的黑暗道路?!这就请鄢一龙先生自己回答吧!最后,我们再来问候一下这部著作的推荐者、吹捧者们。王绍光说:这本书奉劝西方观察家们学一学中国共产党人的实事求是。在此,我们也奉劝这些学者,在自诩自己实事求是而别人应当学习之前,先找面镜子照照自己。《人民日报》说:对于如何看待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他们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看来《人民日报》也信服“社会主义是要让每个人都成为大大小小的资本家”的高论。至于各级党委的领导干部们,他们将《大道之行》和《重读马克思》列进党员、积极分子的推荐书目,也已经说明了他们的理论素养及思想倾向。奇谈怪论本身并不值得讨论,值得讨论的是广受吹捧的奇谈怪论,更值得深究的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吹捧这一奇谈怪论。这一问题的答案,当然还得从马克思主义中寻找——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23] △[18]如何规范合伙制律师事务所内部管理体制[EB/OL]. 中国律师网, 2013-08-12. http://www.acla.org.cn/meiti/10675.jhtml.[19]晏国政, 周楠, 陈刚,等. 农民专业合作社谨防“肌体病变”[J].决策探索月刊, 2015(7):46-49.[20]“这些人甚至自称为社会主义者,……叫嚷说:人民资本主义是通往社会主义的真正道路。他们说,请看看,资本主义国家的职工现在变成象百万富翁和亿万富翁那样的资本家。他们有股票,现在有权称为工厂和其他股份公司企业的主人。可是,那些上了当的工人和职员,他们用自己的劳动储蓄购买了若干小额股票而成为股东,成为资本主义企业的‘主人’,实际上他们的情况究竟怎样呢?当危机现象来临的时候,真正的主人就揪住这些‘主人’——股东的耳朵,把他们从那些有他们股份的企业中抛出去了。”杨重光. 在“人民资本主义”幌子的背后[N]. 红旗, 1959(11).[21]陈露. “人民资本主义”是骗局[J]. 国外理论动态, 2003(9):4-6.[22]列宁.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M]. 人民出版社, 1959.[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32-33.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位卑未敢忘忧国。书卷气还是太浓。
  •     近年来读过最好的理论书籍
  •     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 好的是对国内外的各种形式,各种政治见解比较深刻 不好的是提出的建议似乎没那么容易得到落实执行
  •     信仰人民?呸!你们从来只信仰愚民!
  •     很难打分
  •     这本书的精华在序言一和序言二
  •     从学术角度讲,行文的滥用概念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并且所有的描述论证都以意识形态作为前提,预设立场是不学无术的表现。从宣传的角度讲又过于“学术化”,而且话说不到点子上,不敢批判又做了一些批判。好在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份作者名单。
  •     虽然比较佶屈聱牙,但是论理还是清楚,史实基本正确,但是还是观念前置,不过还是值得一看。
  •     深入浅出,一本初学读物!可浅读,可深究!
  •     在区图书馆看的,三星半吧。
  •     这个学科感觉肾上腺素太高啊,不如那些经典的撰写者那样既沉稳又热情。
  •     老马看了可以气活过来,可咱党妈喜欢呀。
  •     入党必看,可是整本书看下来脑海里存留的东西太少了。说的的确很有道理,是我理解的特别浅显了。
  •     作者,想跳舞我和你来啊。哈哈 我告诉你,这没有玫瑰,还跳么。
  •     和我读过的韩毓海的《五百年来谁著史》一样,越看越搞笑,误人啊
  •     总的来说作者的观点很实事求是,有理有据,很有说服力,不是一般的公知的乱喷所能比的。这本书对解释当今我党的问题和寻找解决的方案很有启发性
  •     贵院政治系已经被这种垃圾们占领了
  •     大屌之性
  •     “不自信无以立根本,不批判无以识当下,不创新无以图将来。”
  •     分析的很深,但给出的建议可商榷讨论
  •     五个年轻的学者写的一本书,原本应该和自己的立场很接近的,但是觉得还是有点naive,有时候会忽视社会现实。
  •     作者水平不一
  •     每一年的个人工作总结在说不足之处时,第一点总是理论学习不足,看来今年我可以去掉这点了,毕竟这是我自己掏钱买的,利用空余时间去看这种书,够自觉了吧。然而我也不怕说实话,此书正文220页——出自5个75后年轻理论家,完全不如那篇8页纸的序言——一位香港的老教授的作序。偏偏是,我看了序言就掏了钱……
  •     总之,竟然不是全然官样文章啊我说!不打出来一个四星难以表达我的惊讶之情啊我说!【然后抄几段读书笔记去了
  •     书中不少观点带有启发性,也免不了学究气与书生意气,随处可见的黑体加粗不时出现,刻意宣告作者们的“重要观点”,看着不太舒服。
  •     主义之类的我可不懂,我只想说,乔布斯2011年就去世了,奥巴马想在2012年与他说话,只能去见鬼了------
  •     共产党员
  •     想為當局開闢新的論述,搞個大新聞,但是姿勢水平不夠。最後所謂的頂層規劃+公有資本+平台型政府+民生國家的論點其實就是儒家王道國家+社會民主主義,沒有什麼爆點,也證明不可行。類似的論述1949年之前一抓一大把,而且從分析的深度和邏輯的縝密上不知道比這本高到哪裡去了。不過這種書騙騙小老百姓還是夠了。
  •     这部书的几位作者,都试图给当下的党国号脉诊断,开出自己的药方,虽然有老一辈王绍光、潘维的揄扬,但是毕竟不是马哲出身,写官样文章还是不够火候,总觉得有一种命题作文的意味,缺乏自主研究的流畅感。当然,几位作者为了写好文章,还是尝试拿捏火候,生怕把文章写坏了,所以显得四平八稳,缺了一种年轻人的活力。如果,不是见过真人,真不敢想到是他们写的。
  •     青年学子的佳作,位卑未敢忘忧国
  •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     为了写个东西翻了一下。
  •     感觉这类书第一次读 有读下去的吸引点
  •     “全世界的屌丝联合起来”?wtf?学者能否慎重自己的措辞,毁了一本书的严肃性
  •     直接,清晰,深入,全面!
  •     此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大学里的改进版的毛中特课本,不过最大的亮点还是提出了一些现实的问题,但毕竟不是专门的研究文章,解决的方式始终太原则。个人认为书中宣扬的所谓“评议式民主”制度也许是个比较好的思路,但太过于想当然。
  •     想给0星,但是看在写了这么多漂亮话的份上还是一星吧。。。 上架建议居然是:畅销书。。。 有些想法还不错。。。
  •     新锐的一本书,里面对当代社会弊端开出了药方,很是振聋发聩。
  •     中国梦总结为屌丝逆袭梦……还是潘维教授作的序更耐读:相信人民!
  •     大道之行,值得一读,通俗又深入的政治读物
  •     至少是理论体系的正经思考,对于毫无理论体系来说是进步。然而一遍忘的智商伤不起。
  •     就章永乐关于中国政治改革的一章写得还不错,也敏锐,也中肯,可惜某党未必会有行动上的自觉。
  •     人有知学,则有力矣
  •     任何不基于事实的笔触都会让我有撕书的冲动。
  •     读完之后,就知道这书在豆瓣绝对是能引起口水战的一本书,一看豆瓣的评价,好吧,果不其然。但还是力荐,毕竟,这更像一本政策建言的书,不论阅读者是否支持,中共的态度摆在那,它的执政方式摆在那,中国现在的成绩也摆在那,当然,问题也摆在那。
  •     唯有牢记:中国共产党再人数众多,再强大无匹,再劳苦功高,一旦失去人民,也必将成为虚弱无力的泥足巨人。
  •     连读了两遍,做了写读书笔记。了解中国和共产党很好的书籍。
  •     作者的笔力、锋芒与坦诚值得尊敬;文章的好坏乃是见仁见智的事,观点和立场当然也是强求不得的,不评也罢。但有一件是我难以忍受的——书中随处散落加粗的黑体字,黑压压、直刺刺的,生怕读者眼瞎看不到自以为是的“高论”。有这个必要吗??
  •     几位年轻学者,分别从文明、政治、基层、社会、经济的视角,直面中国道路、中国制度和中国治理的现实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回溯历史,展望未来,大胆探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主义应如何克服危机与挑战,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政治理论著作。
  •     视野独特,Big很高,哥一直觉得对"三个自信"需要一种具有世界性和普遍政治性的解读,习大大"七一"讲话刚说了嘛,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