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蔭下》章节试读

出版社: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1-7
ISBN:9789576385773
作者:许烺光
页数:333页

《祖蔭下》的笔记-第224页 - 第十章 文化与个性

尽管在喜洲镇父亲的权力很大,范围也很广,但它并不是一种单向的“子从父命”的形式。这是喜洲镇的父权有别于其他文化背景中父权的一个特点。实际上,父子之间的责任是双方的,相互的作用如此之大,以至于用“同一”这个词来形容父子之间的关系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祖蔭下》的笔记-第262页 - 第十二章 中国的血缘、个性,及社会变迁

我们认为社会上层较大的变动性造成了有能力有抱负的普通百姓得以上升的机会,从而减少了社会动乱的可能性,使得中国的统治政权能够比其他社会政权持续较长的时间。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的家庭和亲属体系在个人身上产生的向心力是不可忽视的。

《祖蔭下》的笔记-第303页 - 文献选读

一、关于共产党执政之前的中国社区或农村生活的英文书目1. Fei, H.T. , 1939, Peasant Life in China, London, Routledge&Sons
费孝通,1939,《中国农民的生活》。作者选择了长江流域的一个村子,集中研究了那里农民们的家庭,亲属关系和他们的经济生活。
2. Fei H. T. and Chang, Chih-I, 1945, Earthbound China, A Study of Rural Economy in Ynna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费孝通和张之毅,1945,《乡土中国——云南农业经济研究》。关于云南西部三个村子内的家庭财政、消费、土地使用、人口迁移及工商组织的研究。
3. Freedman Maurice, 1965, Lineage Organization in Southeastern China, London, Athlone Press
弗里德曼·莫里斯,1965,《中国东南部的世系结构》。运用社会人类学的术语对特定地区农村的社会结构的论证,多采用书籍、文章中的数据。
4. Freedman Maurice, 1966, Chinese Lineage and Society: Fukien and Kwangtung, London, Athlone Press
弗里德曼·莫里斯,1966《中国的世系和社会:福建省和广东省》。研究东单沿海世系和宗族的著作,搜集了未发表的数据,尤其是关于英属殖民地香港的九龙和新界的数据。
5. Fried Morton H., 1953, Fabric of Chinese Society: A Study of the Social Life of a Chinese County Seat
弗莱德·莫顿,1953,《中国社会的结构——一个中国县城的社会生活》。关于中国东部楚县的人类学研究著作,研究家庭、世系和非世系关系,以及对中国人生活的影响。
6. Gallin Bernard, 1966, Hsin Hsing, Taiwan: A Chinese Village in Change,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加林·伯纳德,1966,《台湾新兴:一个变化中的中国村庄》。唯一一部英文台湾乡村研究的著作。
7. Hsu, Fracis L. K., 1952, Religion, Science and Human Crises: A Study of China in Transition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the West, London, Rutledge and Kegan Paul
许烺光,1952,《宗教,科学与人类危机——过度时期的中国及其对西方的意义》。分析喜洲居民在一次严重的流行性霍乱病中所采用的传统保护措施,他们对这次疾病的解释,对现代医药和卫生常识的反应,以及所有这一切与社会结构和长期形成的价值观之间的关系。
8. Gamble Sidney D., 1954, Ting Hsien, A North China Rural Community, New York, 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
甘伯·西德尼,1954,《定县,一个中国北方的乡村》。社会调查而非人类学的专门研究。河北定县是1937年日本入侵中国前国民政府开展的乡村建设运动的中心,并以此著称。
9. Kulp Daniel H., 1925, Country Life in South China,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Bureau of Publication
卡尔普·丹尼尔,1925,《中国南方的乡村生活》。中国南方广东省的凤凰城,研究重点在家庭,世系,祖先崇拜,以及其他宗教习俗。
10. Osgood Cornelius, 1963, Village Life in Old China, A Community Study of Kao Yao, Yunnan, New York, Ronald Press
奥斯古德·克纳留斯,1963,《旧中国的乡村生活——云南高峣村研究》。共产党革命之前国家仍处于日本人侵略之下时期对于中国生活的重要记载,包括家庭、经济活动、统治权、生活周期及宗教。当时中国大部分铁路、工业中心和沿海城市均控制在日本人手中,而云南乡村的生活并没有受到很大的影响。
11. Yang, Martin C., 1945, A Chinese Villag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杨懋春,1945,《一个中国村庄》。中国北方山东半岛台头村生活研究,关于家庭、亲属、宗教及村社生活的一些其他方面。
二、关于1949年之后中国大陆村社的研究1. Crook Isabel and David, 1959, Revolution in a Chinese Village: Ten Mile Inn,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克鲁克·伊莎贝尔和大卫,1959,《一个中国村庄内的革命:十里店》。该书的研究实际上在1947年或1948年完成,十里店地处河南省西北部,当时处于共产党管辖区内。
2. Crook Isabel and David, 1966, The First Years of Yangyi Commune, New York, Humanities Press
克鲁克·伊莎贝尔和大卫,1966,《杨宜公社的初年》。作者十年后重访十里店,当时十里店已成为杨宜公社的一部分。
3. Myrdal Jan, 1965, Report from a Chinese Village,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米达尔·简,1965,《来自一个中国农村的报道》。1962年的一个月内作者采访了陕西省北部一个农村中所有健在的男女,收集了近三十篇口述自传。在艺术家兼摄影家的妻子甘·克索尔的协助下进行调查。
4. Yang, C. K., 1959, A Chinese Village in Early Communist Transition
杨庆堃,1959,《共产党过渡初期的一个中国村庄》。中国南方城市广州郊区的一个村子,实地考察时间是1948-1951年。描述了在共产党执政初期这个村子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变化。
三、关于1949年前后现代中国家庭的变化的两部英文著作1. Lang Olga, 1946, Chinese Family and Societ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兰欧阁,1946,《中国的家庭和社会》。依据很多问答、实地考察以及文献资料的一部社会学分析著作,在家庭组织、家庭类型、恋爱婚姻、宗族、夫妻关系、童年老年以及友谊各方面提供了数据和讨论。
2. Yang, C. K., 1959, The Chinese Family in the Communist Revoluti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杨庆堃,1959,《共产党革命中的中国家庭》。该书运用结构和功能的概念分析了共产党革命初期他所亲眼目睹的情形:婚姻和离婚形式上的变化,年龄性别作为家庭地位和权威标准的变化,家庭功能的衰弱和宗族内部的松散,以及祖先崇拜的衰退。
四、自传或口述1. Chiang, Yee, 1963, A Chinese Childhood, New York, W. W. Norton
蒋逸,1963,《中国童年》。一位享誉海内外的艺术家在中原大地童年生活的故事,他的家庭经济条件优裕,且系书香门第,但不做官。
2. Pruitt Ida, 1945, A Daughter of Ha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普瑞特·伊达,1945,《汉的女儿》。一位老女仆的口述史。普瑞特生于中国北方,父母均为美国传教士,她写的这部传记讲述了老女仆谋生的艰辛,以及其众多雇主,包括西方传教士们的家庭和不同的个性。
3. Pu Yi, Aisin-Gioro, 1964, From Emperor to Citizen-The Autobiography fo Aisin-Gioro Pu Yi
溥仪,1964,《从皇帝到公民——爱新觉罗·溥仪自传》,描写了许多宫廷阴谋,中国军阀和外国势力(主要是日本)的狡诈,以及1911年以来中国的社会和政治情况。
*
书末的索引很强大,许多乡村研究的专用词汇可以找到对应中英文。

《祖蔭下》的笔记-第243页

富裕人家和书香门第之家常常比穷人之家更为执著地追求在整个社会得到确认的大家庭理想。这一点清楚地解释了富裕之家作为一个整体与贫穷之家作为另一个整体之间的差别。这种制度完全剥夺了年轻一代人的独立性,但同时又使年轻一代能够承袭他们祖先父辈的财富和荣誉。……这种教育还使中国年轻的一代比欧美青年更早地进入成年人的世界。朱见深,一团和气图为了保证大家庭理想的实现,必须注重两个因素,一方面要有集体精神,另一方面目标要一致。集体精神产生于共同分享荣誉以及家庭内部能够和谐相处。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要在家里、宗祠里、墓地里以及所有的祭祀时节供奉同宗祖先,显示祖先荣誉以及其他的功绩。这就是为什么当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的孩子们打架争吵时,社会推崇的是父母们应该对别人的孩子示以更多的关心的缘故。目标一致表现为利益和物质资料的共同占有。这就是为什么在一个家庭分家之前所有的收入都归整个家庭所有,任何偏差都足以引起家庭分裂的缘故。这就是为什么理想的家庭形式是一个财产公有,家庭成员世代居住在同一个屋檐之下的大家庭。在清朝时期,那些未经父母同意便擅自分家离开父母的忤逆之子将受到罪犯一样的惩罚。对于男性,命运只不过是一个暂时的避难所。对于女性,命运却通常是她们永久的栖息地。这部分地解释了为什么喜洲的女性较其丈夫及儿子对宗教祭祀和其他一些宗教活动表现出更大的热情。

《祖蔭下》的笔记-第196页 - 学习祖先的方式

讲商号雇佣同乡和亲属,因为社会压力和亲情避免了可能由裙带关系滋生的腐败,而官场正好相反:其实说的是国民党政府……

《祖蔭下》的笔记-第7页 - 第一章 序论

从喜洲镇的文化看来,在祖先庇荫下,对人格有着重要影响的两个因素是权威和竞争。第一个因素包括父子同一的关系和大家庭的理想这两个概念。第二个因素包括以下三点,或为其中一点所作的努力:1、为共同祖先的荣耀,2、为宗族内某一支系的荣耀,3、为祖先们最宠爱,最有才干的后代的社会地位。

《祖蔭下》的笔记-第94页 - 第五章 家族的繁衍

人们常常误认为实行长子继承制是实现大家庭理想的必要条件。实际上,它们二者互相排斥。
在喜洲镇,社会习俗所鼓励的是大家庭的理想,强调家庭的整体性,而不是提倡长子继承权。
这种家庭一体化并非通过不同个性的人互相适应来达到,而是通过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逐渐适应亲属关系来实现。

《祖蔭下》的笔记-第6页 - 目录

《许烺光著作集》中文版代序
《许烺光著作集》转移经过与特色
1967年再版序
目录
图例目录
第一章 序论
研究方法
田野
第二章 阴宅和阳宅:灵魂和凡人的居所
墓地
家中的神龛和宗族的祠堂
第三章 祖先屋檐下的生活与劳动
家庭成员的关系
谋生的活动
第四章 续香火
好的与不好的婚配
订婚和婚礼
“上门”
再婚与娶亲
第五章 家族繁衍
大家庭的理想
同宅分家
宗族和宗族团结
第六章 祖先的生活
灵魂的世界
人与灵魂世界的关系
死亡与葬礼
客死他乡
第七章 与祖先进行交流
上坟
祭祖节
全镇的祭祀
第八章 学习祖先的方式
婴儿的出世和抚养
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方法
学校与学问
第九章 祖先的庇荫
安全阀
庇荫边缘
第十章 文化与个性
权威与竞争
基本个性结构
地位个性结构
小结
第十一章 更加广阔的中国
第十二章 中国的血缘、个性及社会变迁
附录一 三家住宅分布图
附录二 几例娶妾的情况
附录三 家庭的人口和分布
附录四 关于家庭显赫的研究
附录五 关于中国社会变迁的更多资料
文献选读
索引

《祖蔭下》的笔记-第234页 - 喜州的女性

女性个性结构表现出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女性比男性极大地受制于命运。
女性个性结构的第二个明显特征是她们的个性与男性之间缺乏明显差别。在西欧和美国,至少在上层阶级的头脑中,理想的女性可以概括为那些典雅的天使般的女子。她们有独立的见解、温和善良,看到流血便会昏倒,爱护她们宠爱的小动物,在各方面需要保护。她们与其丈夫和儿子之间个性上的差异是质的差异,而非量的差异。
在喜洲,女性的个性结构并非如此。在这里,人们没有意识到女性较之男性具有更加细微的感情,她们能够魔术般地治疗男人们的创伤。她们不知道诸如托尔斯泰在评论契诃夫小说《爱人》之中描述的那种女性完美。


 祖蔭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