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政治

出版社:中国发展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1
ISBN:9787802349797
作者:周海燕
页数:408页

内容概要

周海燕,1972年生人,社会学博士,1990年进入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后进入新华日报集团任记者和编辑,现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南京大学传媒教学示范中心新闻采编实验室主任。
《记忆的政治:大生产运动再发现》、《调查性报道:采访与写作》、《十处乡村、百年中国》、《民本成就公信力》、《重读刘涌案:公共领域内的司法与传媒之争》等。
长期以来致力于新闻教学实践及改革,在实践教学方面曾经获得国家教育部教学实践改革成果二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南京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青年新闻奖“最佳教育贡献”等多个奖项,指导学生采写的报道发表于《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凤凰周刊》、《南风窗》、《瞭望东方周刊》、新浪网、江苏电视台等多家国内媒体,其调查成果则先后于2005年、2007年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比赛一等奖、二等奖。

书籍目录

第一章导论
1南泥湾叙事:记忆建构与认同塑造
2话语、社会记忆与权力:社会史研究的一种路径
3大生产运动:既有结论与“再发现”的可能
第二章红色政权的合法性危机
1厚土之上的凋敝古城
(1)征战之地
(2)地理、经济与社会发展
2陕甘宁边区的政策制定与民众认同
(1)认同聚合的基础
(2)政治动员、民众参与与基层组织建设
(3)意识形态的输入
3繁荣下的危机
(1)公粮危机
(2)合法性基础的动摇
第三章“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危机下的紧急政治动员
1“大生产运动”的提出与神圣意义的赋予
(1)边区危机的真实起因
(2)政治议题的神圣性赋予与认同建构
2议题的政治动员
(1)劳动竞赛:规训与激励
(2)典型生产:红色偶像的诞生
3红色符号体系的形成
(1)红色民歌的符号生产
(2)秧歌剧中的符号生产
(3)延安木刻中的符号生产
第四章南泥湾精神:核心记忆代码的形成
1“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的记忆
(1)两场战争和一条出路
(2)“自己动手”:从“出路”到“道路”
2“组织起来”的记忆
(1)改造二流子:游民规训与惩戒
(2)变工与扎工: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先声
(3)“生产—整风”双重规训:知识分子的道路
3“鱼水情深”的记忆
(1)“拜师”
(2)“纳谏”
4“官兵一致,人人平等”的记忆
(1)领袖干部的生产传奇
(2)家国同构的红色叙事
第五章模范是如何塑造的
1“南泥湾政策”:鱼水情深的屯垦传奇
(1)从“烂泥湾”到“南泥湾”
(2)三五九旅的集体人格塑造
(3)生产与战斗,不朽的神话
2吴满有方向:首个“典型人物”的诞生与遗忘
(1)谁能成为“吴满有”
(2)翻身、感恩与革命
(3)被符号化的吴满有
(4)记忆的系统性剥夺及其民间抗争
3赵占魁运动:工会整风中竖起的红旗
(1)清查“坏分子”
(2)发现“好人”赵占魁
(3)新式劳动者的政治人格塑造
(4)整风中的思想改造与社会记忆重构
第六章话语即权力:大生产记忆的三次重构
1“人定胜天”:1960~1966年的《人民日报》大生产记忆话语分析
(1)话语对象和话语主体
(2)话语主题及其阐述模式
(3)话语的社会影响
2“到农村去”:1970~1978年的《人民日报》大生产记忆话语分析
(1)话语对象和话语主体
(2)话语主题及其阐述模式
(3)话语的社会影响
3“艰苦奋斗”:1989年6月~1996年的《人民日报》大生产记忆话语分析
(1)话语对象和话语主体
(2)话语主题及其阐述模式
(3)话语的社会影响
第七章作为地理实在的南泥湾:红色记忆与中国现实
1空间叙事中的红色记忆建构
(1)精心复原的“革命遗产”
(2)被安排的叙事史
(3)行动者的四种模式
(4)生产劳动体验教学:一次完整的记忆建构
2村落记忆与中国现实
(1)饥饿、生产与斗争
(2)三次“新农村建设”的记忆
(3)分裂的村庄
(4)红色记忆经济学
结论大生产记忆与中国道路
1作为战时紧急政治动员的大生产运动
2作为政治合法性资源的大生产运动
3作为规训手段的大生产运动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该书是南京大学周海燕副教授历经七年、通过多次多地实地研究和扎实文献研究完成的博士论文。
Elizabeth J. Perry(哈佛大学政治系讲座教授、哈佛燕京学社社长)、 Nicola Spakowski(德国弗赖堡大学社会学教授)、周晓虹(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三位 先生为该书作推荐并代序:
就当代中国政治及社会史研究而言,周海燕关于大生产运动的著作,有着杰出的贡献。关于党治如何掌控民众对复杂历史事件的记忆,周著阐明了它的基本模式与诸种内涵,其意义远超个案研究。
这一运动的过程,是关于威权统治与政权合法性的宝贵课程;对毛时代的中国如此,对后毛时代的中国亦复如是。
——哈佛-燕京学社社长、政治学教授Elizabeth J. Perry(裴宜理)
大生产运动是中国共运史的一个转折点:在战争中形成的政治结构和政治模式,后来成为战后中国社会的核心特征。然而,我们对这场运动知之甚少,甚至于那些我们笃信不疑的事实,也不过是在宣传“南泥湾精神”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诸种神话的一部分。
周海燕的著作改变了这一状况,她用关于政体合法性和记忆政治的分析框架,向我们叙述了一个真实的大生产运动,以及党是如何将“南泥湾精神”作为政治工具和政治建构、以动员民众达成诸种目的的过程。
从三五九旅,到英雄的模板化、政治口号的创造,再到历次唤起“南泥湾精神”的热潮,直到当下作为商业工具的“红色旅游”,周著还延展了南泥湾的完整叙事。
通过展现一场著名政经运动的建构与再建构,《记忆的政治:大生产运动再发现》透视了共产主义中国的历史。该书堪称学术著作之典范:言其中肯,察其关键,思之明悟,读之愉悦。
——弗莱堡大学汉学系主任、历史学教授Nicola Spakowski(史明)
以社会记忆和话语分析理论为基本框架,围绕1940年代初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及其后形成的各类叙事文本作话语分析,周海燕厘清了有关“大生产运动”的社会记忆不断被建构的过程,揭示了权力和话语在其间相互纠缠的关系,并对大生产运动及其相关记忆进行了相当深刻的解读。
凭借丰富的田野资料和历史文献,作者确证了一个堪称精湛的解释框架。在这一框架之下,“大生产运动”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为解救因经济困难而面临的政治合法性危机所做的战时应急性政治动员,同时也是运用“劳动”手段对人群进行社会改造和社会控制的基本过程。在此基础上,作者揭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组织起来”、“鱼水清深”和“官兵一致、人人平等”等核心语义代码,是如何建构大生产记忆的核心——“南泥湾精神”的。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周晓虹


 记忆的政治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周老师这个作品是毕业论文改的,可惜附件没加上略感遗憾。对老红军GWS的采访有点意思,现在敢调查这个的人不多,G老爷子胆子也不小。另外书中也是有错误的,比如把人名搞错了,写日记的不是吴玉章,是谢觉哉。

精彩短评 (总计32条)

  •     套用理论概念的痕迹太过明显,从史学角度看可观处相当有限。
  •     记忆的政治?or 政治的记忆?
  •     本書運用集體記憶(社會記憶)、權力和話語三個目前社會史研究中常見的概念體系,研究了「南泥灣大生產」的記憶是如何生成、流傳、變動與重構的,并旁涉論述到整個中國紅色記憶的變遷脈絡。
  •     主要解决的是“怎么做”的问题,就是用福柯的话语理论来讨论权力如何建构红色符号来推动大生产运动、随后又将其神话化的过程。结构略奇怪,穿透力一般。不过史料丰富,确实下了苦功夫啊。
  •     关键在于选题选得好,写作并无新意,只是给一些材料套上了社会学理论和新社会史的帽子,而且我怀疑作者根本就没读过她引用的社会学经典,很多援引都是莫名其妙的。还有错误,比如p90提到勒庞的“群体精神统一性的心理学规律”(赵鼎新将其翻译成“心智归一法则”),英文标注竟然是“law of the mental tmity of crowds”(明明应该是mental unity),这个要么说明作者没读过原著,直接复制别人二手文献的引用,复制pdf的时候出现了转换错误,要么就是作者笔误。越往下读越觉得前者可能性更大一些。
  •     历史的部分做得很用功,包括人民日报的话语分析,在红色记忆研究中应该算是典范之作了。给五星还有一点私人原因,本科的时候因为想当记者听了周老师一学期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视为女神,研究生的时候想要读博了,看到她又写了这么一本扎实的博士论文,一路都是偶像!
  •     非常帮的博士论文
  •     还好。传播学作品,非史学作品。
  •     重读加星,时势使然。个案老套维度出奇,观点熟悉素材新颖,框架清晰行文生动。显新传本位,重话语分析,措辞颇大胆,结论你懂的。呈现记忆操控机制未免完美,田调歧异模糊之处尚可挖掘。理论资源二手偏多,福柯康纳顿权力等直接套用,叙事认同等相关思路欠缺。章三节3高能。
  •     强烈推荐这本,去年读书会上我讲给小伙伴们听的呢!也是研究生阶段读得最认真的一本。写不出论文的快看,我什么时候憋住了就会翻开抄一段。
  •     选题绝对是很有意思的,但是“议题的政治动员”与"红色符号体系的形成"两节算是现下能做的做大历史还原之努力了,可还不够。还有几处注释错了,有些材料的引述和来源略微随便,有点扣分。
  •     瑕不掩瑜,窃以为这本书能够代表大生产运动研究的最前沿了。
  •     史的部分比论的部分强(瑕疵也不少) 国内学者还是基本的理论和哲学修养欠了火候,总有亦步亦趋,捅不破那层窗户纸的感觉
  •     凯鲁比诺你要勇敢!你的前途很远大!
  •     两位导师在关于此书的评价上出现了截然相反的观点,我取折衷意见。至少在这本书中普及了一些社会学和政治学的东西。做政治史,多重研究视角很有必要。
  •     作者是南京大学周海燕老师,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本书从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深入分析了红色记忆与政治的关系,裴宜理推荐,很值得一读。
  •     虽然理论框架的构建稍嫌薄弱,然后材料过分丰富以致内容的组合稍嫌芜杂,颇有点历史学的色彩,但整体还是相当精彩的。只是这个领域,要真搞出点什么创见来,似乎的确很困难啊……
  •     本书运用社会记忆以及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展现了权力与话语相互纠缠的过程。本书论述了大生产运动/南泥湾精神这一集体记忆带来的紧急政治动员、政治合法性资源、规训手段三重作用,当权者通过控制记忆来共享价值,维护政权的合法性、稳定性。是一本扎实的博士论文,但仍然觉得有些观点先行,带着预设去演绎理论,不断证明“什么是对的”,创新不足。
  •     很好看,这样的书竟然可以出版感觉像是一个奇迹
  •     周海燕老师的传播社会学博士论文,采用社会记忆理论和话语-权力分析理论的研究框架,在运用非结构观察、非结构化访谈、频数分析、文献分析等多种定性与定量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为读者完整细致地展现出抗日战争时期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从一个历史事件被政治权力建构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记忆的全过程。无论是对各种研究方法的运用,还是理论与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的紧密结合与交织,抑或是对这一社会记忆建构过程中,权力和话语彼此之间相互纠缠关系的精准还原,都堪称是社会科学博士论文的典范。
  •     着力于大生产的规训、权力对记忆的操纵,很福柯,而作为记忆政治中被刻写的一方却只在第七章略过,或是学科所限,乡村的回忆与官方的书写之间,记忆之争又是如何展开?
  •     启发很大
  •     如何基层动员…革命话语的建构、模范的塑造、竞赛模式的推广与道德舆论的施压…
  •     严密的论证,精湛的问题意识,广阔的视野,大胆的言辞,实打实的苦功。第五六章全程高能。向周老师致敬。
  •     理论、方法新意有限,史料、田野丰富可羡,路径持中平稳,结论发覆钩沉
  •     想读博
  •     国内很好的博论标杆,平稳周正。写法并不高级,文献也显生硬,独占性材料不多。但程度正适中,没有一些海外博论那种好到高不可攀的绝望,让人感到努力跳一跳就能够着,给人希望,反而更适宜我等土鳖学渣模仿学习。
  •     话题敏感,用社会记忆和话语理论分析,记忆深刻,但很多地方重复总结的有点多…
  •     作為博士論文,確實是上乘之作。作者新聞學出身,功底扎實,材料豐富。而南大以近現代史見長,作者也有這方面優勢。但是在理論上運用略顯吃力,許多強制闡釋之處,又未能運用所有材料,有點遺憾。
  •     康子曰:“《记忆的政治》讲的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一个典型,维度出奇,素材多样。理论资源并不复杂,但足以呈现记忆的政治操控机制和历史书写效果。读完或许你会想,网络吐槽轻松而无益,风雨如晦的时代,太多事情值得你去记录,去辑录相关的记录。”周的这本书堪称博士论文的标杆,能看出作者下的功夫。虽然理论不复杂,但史料的丰富、真相的复杂使得理论不那么重要。清晰地把故事讲好已经能让读者震撼了。延安的大生产运动不仅解决了经济匮乏的问题,而且挽救了政权的合法性危机。同时,在这一经济实践中开始了政治神话的书写,同时也开始了对农民个体的规训。建国后的做法常能在延安时代找到源头。同时期进行的延安整风运动与此相得益彰。通过对官媒的分析,则发现对大生产记忆的资源调用,每次都发生在政权合法性危机的背景之下。记忆的操纵与政治。
  •     观念无甚新意,材料较丰富。有框架先行之嫌。用福柯很多,但角度单一,文献二手为主。行文欠节制。不过这有可能与话题和作者预设有关。总体而言很清楚,其实用不着写这么长。
  •     多线叙事和考古,宏大但是有血有肉,敏锐、勤奋又勇敢,这太棒了太自豪了周老师您快展开写"生产-整风"的部分吧TwT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