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奈和他的眼睛》章节试读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3
ISBN:9787544746496
作者:张佳玮
页数:204页

《莫奈和他的眼睛》的笔记-第161页

……美国评论家大大方方地承认了:“我们感到,印象派画家们是抱着确定的意图从事创作的,如果说他们不注意创造规则,这是因为他们已经超出了规则之外;如果说他们不理会较小的真实,这是为了更好地研究更重要的东西。”
一语中的。

《莫奈和他的眼睛》的笔记-第62页

“依据个人的印象,而非借用普遍感受的规则,来完成绘画。“这是他的理想、
”一个人能够画出他所见到和了解的东西,靠观察和思考来活下去“

《莫奈和他的眼睛》的笔记-第18页 - 欧仁·布丹

可是文艺青年都有股执拗劲儿。布丹画诺曼底的海岸,方法诡异,大多数画,结构都相似,让人怀疑他使了印刷机:画的下半部是人流、海岸、波浪,上半部是大片横无际涯的天空。这很容易让买画人不快:每次买幅画,倒有半张是天空?这就是布丹的文艺青年气息了:半辈子在诺曼底海岸观看天空,他对云流、阳光、空气、风极其敏感,穷极无聊,他开始在天空上做文章。他开始用一些极细的笔触,细细密密描绘深深浅浅奇形怪状的天空。这份执拗,终于让他的偶像、号称“天空之王”的卡米耶·柯罗,也不由点头赞叹:
这天空,着实画得好。

《莫奈和他的眼睛》的笔记-第111页 - 印象派

艺术史上许多伟大名词,最初都出于嘲弄。“哥特式”一词,曾是南欧人民称呼中北欧蛮族的,以为有别于罗马式,是为非正统;“巴洛克”初指扭曲怪异的珍珠贝,毕竟巴洛克风格刚出来时,对看惯了几何与对称的文艺复兴那一代,实在太卷曲太花哨了。20世纪初,马蒂斯、马尔凯们放肆的用黄绿黄蓝涂抹平面构图时,法国记者群流行的娱乐就是拿他们开涮,编各种“野兽派”俏皮话充版面。至于“立体主义”这词,总绕不开这个故事:马蒂斯初次见毕加索的画,一愣:“这不就是堆方块儿(立体)么?”——“立体主义”。

《莫奈和他的眼睛》的笔记-第64页

雷诺阿和莫奈每日吃两样东西度日:一四季豆,二扁豆。幸而莫奈穿得阔气,能够跟朋友们骗些饭局。每次有饭局,莫奈和雷诺阿两人就窜上门去,疯狂地吃火鸡,往肚子里浇香贝坦红葡萄酒,把别人家存粮吃罢,才兴高采烈离去—雷诺阿后来对他的女儿说:
“那是我人生里最快乐的时光!”

《莫奈和他的眼睛》的笔记-第99页 - 第四章 突破

对《日出·印象》的描写:初出现的太阳铺影于海水中;松弛的笔触以灰、黄、蓝、白、青、黑自由自在地交列于天空,大体由土黄与蓝绿色块构成;海水被晨曦染成蓝绿色;帆影与船影影绰绰,是略深一层的青色涂抹而成;海浪由厚薄长短参差的笔触构成;渔人的身影也不再是黑色,而是与绿色、青色、黄色一起散布于海水中,小船黑色,游离于阳光之旁。海水中星点红光,是橘黄、褐、白三色构成,而远处的房屋都还朦朦胧胧,因为日尚未出。在左下角的波光里,签下了“克劳德·莫奈”的名字。

《莫奈和他的眼睛》的笔记-第117页

重新回顾历史:如果仅仅以“画得如眼睛所见”为标准,西方绘画经历过一段漫长历史。早年的埃及人,壁画相当程式化,人物大小常依身份地位而定,法老就是比仆从高,不问青红皂白,但地位直观,于是一目了然;中世纪文盲多,所以宗教绘画的首要宗旨并非逼真,而在意“让大多数不识字的教民,也看得懂,受教育”;文艺复兴前后,焦点透视法盛行,欧洲人开始崇尚“画的一如眼睛所见”,有透视,有明暗,事无巨细,越工越好。荷兰黄金时代的卡尔夫、维美尔们,对物体材质的细节可以细至毫发,如照镜子。
这段总结很精辟。

《莫奈和他的眼睛》的笔记-第70页 - P70

拉斐尔当年画完《该拉特亚》,有个官员看傻了,问他:世上哪里有如此美丽的模特?拉斐尔答说,他并不模仿任何一个具体的模特,而是遵循着他心中已有的“某个理念”......这话被拉斐尔大拥趸安格尔奉为圭臬,认为“美就是要修饰出最理想的形象”。

《莫奈和他的眼睛》的笔记-第31页

《莫奈和他的眼睛》的笔记-第115页 - 革新

“我们可能画到和照相机一样逼真,但是……‘画得像’已经是个连机器都能制造的事情了;艺术家是人,我们还有必要跟机器竞争吗?“
如是,艺术家们,或出于自尊而主动,或出于压力而被动,都开始探索摄影技术无法效仿的领域。一如留声机永远改变了现代演奏音乐会的地位,摄影技术让画家们的地位从此发生了改变。

《莫奈和他的眼睛》的笔记-第111页 - 印象派

莫奈因为《日出 印象》而成为这批人的靶心,被挂上十字架,任公众刺击嘲弄。然而,罗马使诗人奥维德为他的《变形记》收尾时所道:吾诗已成。无论大神的震怒,还是山崩地裂,都不能把它化为无形!——莫奈的话已经完成,无论世界怎么嘲笑他的画“完整度还不如墙纸”,他已经把该表达的表达完了。

《莫奈和他的眼睛》的笔记-第95页 - 第四章 2 “你还是去荷兰吧”

“你,不是来当探子、刺探地形的吧?”噗~

《莫奈和他的眼睛》的笔记-第21页 - 第一章 少年

对勒阿弗尔海边景色的描写:破晓之前,诺曼底天空浅灰色,布满海边惯常的云气与雾霭。海潮起伏,吐气如叹,波影如默。闻得见海水的味道。曙光初起,天空被点亮。自上至下,海天铺开一线线一粼粼的光芒。教堂里响起钟声。渔人的身影被熹微晨光,勾勒得如黑陶罐上的古代英雄。有贵人开始散步,踏沙而行,被逐渐蓬勃的阳光晒到要手搭帽檐。海边的歌声随阳光升起,向前几步,你可以听见风吹饱早帆的毕剥之声;退后几步,你可以看见阳光、天空、流云和海洋的调情游戏。嫣红、纯白、金黄、碧绿、浅灰、淡紫,广阔的深蓝、明净的淡蓝。然后是黄昏时分,太阳尊贵的金色像帝王退位一样流逝。海边薄暮时分惯有的淡雾升起,来往的人影逐渐变暗,面目模糊,只看得见背后的波光闪动。天空的暖色调变冷,绿、青、褐渐次覆盖,然后星辰如钉,敲在深蓝泛灰的夜幕上。

《莫奈和他的眼睛》的笔记-第79页

1867年 《圣阿德雷斯的花园》的灵感来自于日本浮世绘大师葛饰北斋的名作《五百罗汉寺荣螺堂》。这幅画中莫奈达到的目的是永远把握“当时所见的一切”。他长时间在户外漫长劳作,为的是看到阳光覆盖于这一切之上。他又用短而小的笔触,犹如树影间隙的碎点阳光一般,洒在画布上。但他到底,是在一步步地,探索属于自己的风骨。

《莫奈和他的眼睛》的笔记-第29页

赞助人总是眼望过去,希望获得经典的复制品;而艺术家在眺望将来,想开辟一些未经发现的天地

《莫奈和他的眼睛》的笔记-第26页 - 巴黎

去了几次美术馆,只能凭借自己的喜好来看画,看不出画的深意,就看了这本书,总算是对绘画有了一定了解。书中说“绘画不是看你所看的事物,那种真实感是照相机可以做到的。”才明白一个好的作品不应该只是像,而应是带入人们去想象,感受那个气氛与情绪。那是的艺术家都很穷困,但是他们坚持自己的理想很值得人尊敬。

《莫奈和他的眼睛》的笔记-第86页

《莫奈和他的眼睛》的笔记-第28页 - 第二章 1 世界的模样

要不是太太家有钱,供得起他画自家厨房玩儿,他可能也得去到处拍富人马屁呢。好可爱~

《莫奈和他的眼睛》的笔记-第155页 - 新时代

实际上,这也是最后一次印象派联合举办画展(1886年的印象派第八次联展)。这一年后,修拉的朋友费奈翁出版了《1886年时的印象派》,提出了”新印象派“这个词,认为修拉和西涅克已经足以开山立派——换句话说,旧印象派这一代人,可以就此结束了。
1886年前后,除了第八次印象派联展,还有以下事件:1885年,雷诺阿当了爸爸,开始玩线描法;1886年,凡·高除此访问巴黎,看了德拉克洛瓦的画,开始描绘花卉,并学习点彩技法;同年塞尚得到200万法郎遗产,解决了经济问题,终于可以不考虑谋生,集中精力于绘画;1887年高更在布列塔尼和巴拿马找到感觉,与印象派决裂。时代之轮轰然前进,这些年轻的天才将被后世称为”后印象派“,而且将为20世纪初的表现主义、立体主义等诸多流派提供灵感。可是印象派,确切说,是莫奈这一代人,真正走向结尾了。这些在格莱尔画室相识,在落选作品沙龙崭露头角,随后与马奈、莫里索、毕沙罗、卡耶博特们一起开辟时代的年轻人,在19世纪60年代后期离经叛道,从巴比松画派获取灵感,在盖尔布瓦咖啡店高谈阔论,在19世纪70年代初找到新概念,在1874年被集体评价为”印象派“,之后十二年间联展八次的人,这批被后世认为”印象派“的画家们,到此终于结束了群像的演出,真正各奔前程。(第155-156页)

《莫奈和他的眼睛》的笔记-第111页

莫奈因为《日出 印象》而成为这批人的靶心,被挂上十字架,任公众刺击嘲弄。然而,罗马使诗人奥维德为他的《变形记》收尾时所道:吾诗已成。无论大神的震怒,还是山崩地裂,都不能把它化为无形!——莫奈的话已经完成,无论世界怎么嘲笑他的画“完整度还不如墙纸”,他已经把该表达的表达完了。

《莫奈和他的眼睛》的笔记-第117页 - 革新

为什么欧洲绘画,总要求把一切形象事无巨细地画出来呢?日本版画里,北斋和歌膺都可以把任务画的横云遮月,写意挥洒啊!
重新回顾历史:如果仅仅以”画得如眼睛所见“琟标准,西方绘画经历过一段漫长历史。早年的埃及人,壁画相当程式化,人物大小常依身份地位而定,法老就是比仆人高,不问青红皂白,但地位直观,于是一目了然;中世纪文盲多,所以宗教绘画的首要宗旨并非逼真,而在意”让大多数不识字的教民,也看得懂,受教育“;文艺复兴前后,焦点透视法盛行,欧洲人开始崇尚”画得一如眼睛所见“,有透视,有明暗,事无巨细,越工越好。荷兰黄金时代的卡尔夫,维美儿们,对物体材质的细节可以细至毫发,如照镜子。
但早在15世纪,艺术家已经遇到过一个问题:如果真的事无巨细把眼前所见素描下来,很容易生硬呆板、毫无生气。伟大如达·芬奇,才使用了”渐隐法“——也就是处理《蒙娜丽莎》眼角与嘴角的技法——才算对画儿点石成金。然而,对这一代印象派画家而言,他们太依赖自己的眼睛了,他们发现阳光和露天下,那些细微的眼角阴影根本不存在。他们要画户外,要急速,于是不得不把轮廓画模糊。如是,对那些贴近了看、挑剔细节的观众来说,这些画统统未完成。
如是,印象派是用更快的速度,以求更确实的完成”眼前所见之印象“。

《莫奈和他的眼睛》的笔记-第84页

在这一切困境里,莫奈从来没有考虑过对运投降。他甚至把自杀都列到了计划里,但就是不愿意画些违背心志的事物。库尔贝有那句著名宣言——我希望永远用我的艺术维持我的生计,一丝一毫也不偏离我我的原则,一时一刻也不背我的良心一分一寸也不画仅仅为了取悦于人、易于出售的东西——莫奈没说过类似的话,他只是倔强地活着,绘画,用行动兑现了库尔贝那句话的精神。

《莫奈和他的眼睛》的笔记-第21页 - 第一章 3 欧仁·布丹

破晓之前,诺曼底天空浅灰色,布满海边惯常的云气与雾霭。海潮起伏,吐气如叹,波影如默。闻得见海水的味道。曙光初起,天空被点亮。自上至下,海天铺开一线线一粼粼的光芒。教堂里响起钟声。渔人的身影被熹微晨光,勾勒得如黑陶罐上的古代英雄。有贵人开始散步,踏沙而行,被逐渐蓬勃的阳光晒到要手搭帽檐。海边的歌声随阳光升起,向前几步,你可以听见风吹饱早帆的毕剥之声;退后几步,你可以看见阳光、天空、流云和海洋的调情游戏。诺曼底海滩,好想去。

《莫奈和他的眼睛》的笔记-第111页

艺术史上许多伟大名词,最初都出于嘲弄,“哥特式”一词,曾是南欧人民称呼中北欧蛮族的,以为有别于罗马式,是为非正统;“巴洛克”初指扭曲怪异的珍珠贝,毕竟巴洛克风格刚出来时,对看惯了几何与对称的文艺复兴那一代,实在太卷曲太花哨了。20世纪初,马蒂斯、马尔凯们放肆的用红绿黄蓝涂抹平面构图时,法国记者群流行的娱乐就是拿他们开涮,编各种“野兽派”俏皮话充版面。至于“立体主义”这词,总绕不开这个故事:马蒂斯初次见毕加索的画,一愣:“这不就是堆方块(立体)么?” —— “立体主义”。
莫奈,因为《日出·印象》,而成为这批人的靶心,被挂上了十字架,任公众刺击嘲弄。然而,一如罗马诗人奥维德为他的《变形记》收尾时所道:吾诗已成。无论大神的震怒,还是山崩地裂,都不能把它化为无形!——莫奈的画已经完成。无论世界怎么嘲笑他的画“完整度还不如墙纸”,他已经把该表达的表达完了。1874年4月,他,他的《日出·印象》,以及“印象派”这词,永远地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

《莫奈和他的眼睛》的笔记-第136页 - 第六章 战斗

对《散步,持阳伞的女人》的描写:画中卡米耶撑阳伞被风吹起裙摆,身旁站着儿子让·莫奈,形容优雅,节奏轻快,是印象派史上乃至美术史上最经典的女性肖像之一。在卡米耶身后,明亮的阳光染白了她的阳伞尖梢,她飘动的裙摆和绿草地、黄野花交接处则是另一番色调。这幅画里,莫奈的技巧娴熟得令人感动:她的笔触自由挥洒,毫无学院派的细腻拘束之风,让全画从情景到笔触都有风飘云泻、一家郊游的欣快感。画里鲜活动人的情致,全市打热情的笔触和鲜活的颜色来的。

《莫奈和他的眼睛》的笔记-第77页 - 第四章 突破

花园中的女人 1866—1867 1866—1867 年,莫奈完成了《花园中的女人》。他只有卡米耶一个模特,怎么画“女人们”呢?嗯,那就让卡米耶先后扮演三个女人吧…… 实际上,模特还不是大事。为了他偏执的“户外完成”理念,这幅255 厘米长250 厘米宽的大画,他是挖了条壕沟、嵌进画的下半部,才好画上半部的。为了等候阳光,他可以坐着傻等半天。当阳光来到,他就用大号笔,以迅速的笔触来完成厚涂层,靠不透明的厚颜料来表现光影。这幅画明亮到了这个地步:马奈后来的弟媳、当时正在他们小圈子里交游的女画家贝尔特·莫里索过来看了,叹说:
“看这幅画时,我都觉得,该把阳伞移过来了!”
这是莫奈第一幅独立完成的、成型的大幅户外光影作品。虽然比起莫奈后来的画作,这幅画的色调远不够明亮而丰富,但至少,他已经能制造阳光效果了。

《莫奈和他的眼睛》的笔记-第55页


……安格尔们奉为神明的传统艺术,乃是发明了这么种手段:在人为的条件下,再现一些景象。在画室里,画家让模特在适当的地方,寻找合适的光线,摆好姿势,利用明暗变化和透视法则,画出立体感。安格尔手下的学生,接受的都是这样的教育:绘画的基础,乃是线条和明暗交互作用。于是他们千辛万苦,把毕生心血花在石膏模型上,这里浓一点,那里淡一点。人们习以为常,相信他们所画的就是正统。
但马奈已经注意到,这一切并非理所当然。谁规定了阴影都是黑色的?谁真正看清过阳光下的明暗对比是什么样?走出画室去看看好了,石膏雕塑那么圆润完美的事物,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而光影也从来不是灰色或黑色。在画室里想象的户外光芒,不过是纤毫微末。真正的阳光,比画室里明亮变幻得多。
这是在绘画史上长久以来的误会。远在埃及时期,埃及的画工已经习惯于“人类应该是这样的,于是我们这样画”的概念,而自希腊时代开始,西方艺术开始大规模应用透视法。漫长的中世纪,拜占庭的艺术里充满了不成比例、姿势扭曲、怎么看怎么不真实的马赛克人像,而文艺复兴就是重新告诉人类:我们应该依照所见的一切来绘画,有明暗对比,有透视。安格尔固然是拉斐尔的忠实信徒,但他那“只要是美的,拉长三节颈椎骨也无妨”的画法,却是抛弃了文艺复兴的科学精神——想一想米开朗琪罗精确的素描、达芬奇那些科学的画稿吧。
走出户外是印象派的一个特征。

《莫奈和他的眼睛》的笔记-第98页 - 《日出 印象》

如果你已经看过了所有的风景,看过了枫丹白露,看过了巴黎,看过了阿让特伊,看过了塞纳河口,看过了伦敦,看过了荷兰......最后,你最想画得,会是什么?
1872年,莫奈32岁了,他画过了人,画过了树,对阳光、水、天空、冰雪的材质都有过细致的研究。他反对过安格尔,赞美过库尔贝,被米勒震惊,钦服容金德,学校透纳和康斯特布尔,热爱过柯罗......但一切的师傅,又都以革命性的绘画生涯告诉他:
不要就此停止,不要被任何人影响。
如果可以选一个地方,重新坐下来,作户外画,你会选择什么地方?什么地方时最美丽又最熟悉的,能让你迅速地、饱满地、热情地而又放松地画完?
莫奈回去了勒阿弗尔的故乡。
在一切开始之前,在去荷兰之前,在流亡伦敦之前,在与巴比松派郊游之前,在遇到容金德之前,在去巴黎之前,甚至,在遇到布丹之前。
甚至,在还没有”成为画家“这个念头之前。
回到那个时候,回到那个时候的勒阿弗尔。

《莫奈和他的眼睛》的笔记-第135页

《莫奈和他的眼睛》的笔记-第161页

P11:晴天时,勒阿弗尔的阳光甜浓到可以饮用,铺陈在漫长的海岸线上,海岬的折缺和阴影,绿树的起伏和线条,最后,还有在诺曼底阳光下,蔚蓝的、深蓝的、浅紫的、深绿的、灰色的、白银色的海洋。
P36:库尔贝“我希望永远用我的艺术维持我的生计,一丝一毫也不偏离我的原则,一时一刻也不违背我的良心,一分一寸也不画仅仅为了取悦于人,易于出售的东西。”(莫奈没说过类似的话,他只是倔强地活着,绘画,用行动兑现了库尔贝那句话的精神。)
P55:安格尔手下的学生,接受的都是这样的教育:绘画的基础,乃是线条和明暗交互作用。于是他们千辛万苦,把毕生心血花在石膏模型上,这里浓一点,那里淡一点。人们习以为常,相信他们所画的就是正统。
但马奈已经注意到,这一切并非理所当然。谁规定了阴影都是黑色的?谁真正看清过阳光下的明暗对比是什么样?走出画室去看看好了,石膏雕塑那么圆润完美的事物,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而光影也从来不是灰色或黑色。在画室里想象的户外光芒,不过是纤毫微末。真正的阳光,比画室里明亮变幻的多。
“这画结构如此稳定……背景如此光鲜又如此坚实……这广阔的集合,氛围饱满……充满了自然与简洁……”
P62:莫奈不相信一切既定规则。他学习了库尔贝、柯罗、布丹、容金德,但又不全然相信他们。他最后相信的,只有自己的眼睛:“依据个人的印象,而非普遍感受的规则,来完成绘画。”这是他的理想。
P69:这像一种奇怪的悖论:莫奈师从的这些人物,都是些天才的革新家;他们都在鼓励莫奈,抛弃一切影响,拒绝跟从任何人;可是,对革新家们的遵循,会成为另一种跟随。
P85:"我过着最宁静的生活,而且希望一生都如此度过。“
P101:很多年后,评论家会如此解读这幅画:比起物质实体,这幅画更重视描绘色彩与气氛。你无法忽视那朦胧的雾气,氤氲模糊了水上一切的色彩和线条;甚至前景的两艘船也漂浮在雾<原文开始></原文结束>里,就像史诗传说的景象。他的笔触迅速宽阔,果敢绝伦——这是勒阿弗尔的海,他最熟悉、最不需要犹疑的景象。
P115:实际上,照相技术和浮世绘,在19世纪70年代不只推动着莫奈,也刺激着这一整代艺术家的灵感。
P125:他喜欢浮世绘,于是所画的一切,也在日益“浮世”,熙熙攘攘的红尘——实际上,他在不知不觉把握住时间的秘密。
就是如此:莫奈成为了一个时间和空间的漂流者。不在任何地方靠岸,只是描绘所见的一切。他背上了“印象派”的标签后,就已经和传统决裂,无法回头,无法如马奈般成为沙龙的宠儿。他没有固定居所,没有根基,没有经济来源,没有任何可以援引的传统论据。他只有自己:在19世纪70年代中期的船上,描绘一切。

《莫奈和他的眼睛》的笔记-第8页 - 1 眼睛

戴贝雷帽的自画像 油画 1886年

《莫奈和他的眼睛》的笔记-第30页

一部分艺术家继续循规蹈矩,满足公众需要;一部分艺术家大刀阔斧去开拓历史,遗世而独立

《莫奈和他的眼睛》的笔记-第28页

《莫奈和他的眼睛》的笔记-第87页 - 突破之困境

1866-1870这些年,盖尔布瓦咖啡馆里,聊出了一大片影响未来艺术史的友情。
世上最大的鼓舞,莫过于逆境之中,身旁有一群同样鲁莽但天真的男人们,一起逆流奋斗。

《莫奈和他的眼睛》的笔记-第3页

这双眼睛闭上这一年,1926,世界艺术正进入一个狂欢时代。这一年,马格利特快要完成他的《受威胁的凶手》,全面体现他的超现实主义风格。奥德出版了《荷兰建筑》开始总结阿姆斯特丹派与鹿特丹派的成果;格罗皮乌斯在《艺术家与技术家在何处相会》一文中说:“物体是由它的性质决定的,一切东西必须在各方面都同它的目的性相配合,就是说,确实能够完成它的功能,是可用的、可依赖的、便宜的,也是合理的。”亨利·摩尔开始以墨西哥玛雅文化中托尔特克神庙大门口的雨神雕像为原型创作《斜倚的人体》;伟大的毕加索于十年前结束了自己的立体主义时期,开始试图玩超现实主义;亨利·马蒂斯早在二十年前就玩腻了他的野兽派风骨,正把他的不朽才能推广到雕塑、壁画、插图和版画方面。
那是个伟大的年头,20世纪只过去1/4,但艺术家已经打起了他们的旗帜:他们不满足于简单地表现“他们的所见”。他们几乎反对研究自然形象。大多数批评家们已经相信了这一点:唯有最彻底地摆脱传统,才能带来进步。
但在这双眼睛初次看见世界的年头,却并非如此。那是1840年这双眼睛初次看见巴黎的天空。那一年德国画家帕斯卡尔弗雷德里希谢世。而此前三年英国史上最好的风景画家之一约翰·康斯特布尔过世,与他齐名的威廉·透纳则在公众的一片不理解声中,认真地画雨水、蒸汽和雾霭,并谋划去瑞士风景佳妙处,做他钟爱的水彩画。在法国,伟大的让—奥古斯特·安格尔已经完成了新古典主义的丰碑,正在广纳门徒,营造学院派美术的壁垒;而“浪漫主义狮子“欧仁·德拉克洛瓦则在狂飙突进,他已经画完了《肖邦像》和《乔治·桑像》,他已经完成了《十字军进入君士坦丁堡》,他正在竭尽全力嘲笑安格尔的“线条即是一切”,一边在他的画里任笔触挥洒如长发,一边怒吼“色彩即是线条”!

《莫奈和他的眼睛》的笔记-第125页 - 第五章 印象派

日本装的莫奈夫人 1875 ……1875 年,他还让卡米耶着一身红色和服,持折扇,侧头微笑,做日本艺伎状,背景墙上挂满扇子,来了幅231 厘米高142 厘米宽的超级大幅《日本装的莫奈夫人》:他就这么喜欢日式风格。
……他喜欢浮世绘,于是所画的一切,也在日益“浮世”,熙熙攘攘的红尘—— 实际上,他在不知不觉把握住时间的秘密。

《莫奈和他的眼睛》的笔记-第7页 - 第7页

在1840-1926这漫长的86年间,这双眼睛见识了多少事呢?无人能够真正得知。能够用来做证据的,是这双眼睛曾经端详过的一些画,一些风景。这双眼睛曾看着一双手涂满了无数画布,最后在角落里署名,这双眼睛主人的名字:奥斯卡-克劳德·莫奈。

《莫奈和他的眼睛》的笔记-第1页 - 1

年轻的血气足以弥补一切,所以那时节,莫奈很是自豪,常自夸自赞”画画时从来不去思考任何一个画家,模仿任何人的风格“。但自我赞美到底没法换钱。为了谋生,他托巴齐耶卖画,未遂。马奈的画已经够离经叛道,让买家望而却步,何况比他更激进的莫奈?
在故乡,莫奈找不到合适的画布,于是异想天开地通知好哥们巴齐耶:年底,拜托你,把我留在巴黎的那些画,送一些来!巴齐耶照办了。莫奈遂将画布的颜色刮掉,在画布上二次、三次地创作。巴齐耶看不下去了,提出要求:“我给你2500法郎,你把《花园中的女人》卖给我吧!”如果这段话还不够兄弟的话,下一段话才见真情:“可是我只能按月付,每月给你50法郎……” 和莫奈一样,巴齐耶那时也是个穷光蛋。惟其如此,这穷帮穷才显得够义气。
库尔贝有那句著名宣言——“我希望永远用我的艺术维持我的生计,一丝一毫也不偏离我的原则,一时一刻也不违背我的良心,一分一寸也不画仅仅为了取悦于人、易于出售的东西”——莫奈没说过类似的话,他只是倔强地活着,绘画,用行动兑现了库尔贝那句话的精神。

《莫奈和他的眼睛》的笔记-第123页 - XYZ


算不得什麽筆記,不過一點好奇心幾行備忘罷了。涂塗改改,心煩意亂。
喜歡的畫:
阿讓特伊的罌粟 油畫 1873年 (P113)
持陽傘的女人 油畫 1875年 (P137)
卡米耶在殮床上 油畫 1879年 (P142)
草垛 油畫 1888年-1889年 (P163)
睡蓮(聯畫) 油畫 1903年-1909年 (P174)

3/29要去上海看展,特此做功課。

《莫奈和他的眼睛》的笔记-第55页

谁规定了阴影都是黑色的?谁看清过阳光下的明暗对比是什么样?真正的阳光,比画室里明亮变幻得多。
这是绘画史上长久以来的误会。远在埃及时期,埃及的画工已习惯于“人类应该是这样的,于是我们这样画。”的概念,而自希腊时代开始,西方艺术开始大规模应用透视法。漫长的中世纪,拜占庭的艺术里充满了不成比例、姿势扭曲、怎么看怎么不真实的马赛克人像,而文艺复兴就是重新告诉人类:我们应该依照所见的一切来绘画,有明暗对比,有透视。安格尔固然是拉斐尔的忠实信徒,但他那“只要是美的,拉长三节脊椎也无妨”的画法,却是抛弃了文艺复兴的科学精神。

《莫奈和他的眼睛》的笔记-第98页 - 印象

《莫奈和他的眼睛》的笔记-第111页 - 印象派

艺术史上许多伟大名词,最初都出于嘲弄。

《莫奈和他的眼睛》的笔记-第82页

《莫奈和他的眼睛》的笔记-第143页

《卡米耶在殓床上》与四年前《散步,吃阳伞的女人》,构成了美术史上最残忍的对比;当年的明媚阳光,流云浮动,芳草鲜美和裙摆飞扬,与此时的秋寒凄悲、青紫绿灰,其生也媚,其死也寂。

《莫奈和他的眼睛》的笔记-第40页 - 第二章 1 世界的模样

枫丹白露平原上的风暴(柯罗作) 油画 1822年“天空之王”哦!

《莫奈和他的眼睛》的笔记-第18页 - 第18页

布丹画诺曼底的海岸,方法诡异,大多数画,结构都相似,让人怀疑他使了打印机:画的下半部是人流、海岸、波浪,上半部是大片横无际涯的天空。
半辈子在诺曼底海岸观看天空,他对云流、阳光、空气、风极其敏感,穷极无聊,他开始在天空上做文章。他开始用一些极细的笔触,细细密密描绘深深浅浅奇形怪状的天空。

《莫奈和他的眼睛》的笔记-第33页

弗朗索瓦•米勒(著有拾穗者),他和库尔贝一样,都属于巴比松画派。他们在荷兰和英国风景画的影响下,拒绝像安格尓那样,“将风景美化”,而寻求对自然的真实临摹。他们细微而诚恳地观察风景,对光线的变化效果至为关心。和库尔贝一样,米勒也决意画出当下的、眼前所见的一切,而不计较其题材是否高贵典雅,会不会让沙龙里的贵人皱眉。实际上,米勒在各种场合宣称过:“我就是个农民!”

《莫奈和他的眼睛》的笔记-第160页

(莫泊桑)“我经常跟着克劳德·莫奈去寻找印象。他已不再是画家,而是猎人。他走着,身后跟着一群孩子,他们帮他提着五六幅同一题材但在不同时刻画的,因而有着不同效果的画。他随着天空的变化,轮流拿起它们。这位讨厌弄虚作假和墨守成规的画家,面对着他的画,等待着,窥伺着太阳和阴影,他几笔就把洒落的光线和飘过的云朵采集下来,快速放在画布上。我曾亲眼目睹他这样抓住一簇落在白色悬崖上的灿烂阳光,把它锁定在一片金黄色调中,使这难以捕捉的,耀眼的光芒产生令人惊异的效果。”

《莫奈和他的眼睛》的笔记-第69页 - 第69页

对库尔贝影响的敏感,让他有些自我烦恼。他决意不受任何人的影响,但多多少少,布丹、容金德、柯罗和库尔贝,都在左右着他的情绪。这像一种奇怪的悖论:莫奈师从的这些人物,都是些天才的革新家;他们都在鼓励莫奈,抛弃一切影响,拒绝跟从任何人;可是,对革新家们的遵循,会成为另一种跟随......

《莫奈和他的眼睛》的笔记-第86页

库贝尔有那句著名宣言——“我希望永远用我的艺术维持我的生计,一丝一毫也不偏离我的原则,一时一刻也不违背我的良心,一分一寸也不画仅仅为了取悦于人、易于出售的东西”……
用姜文的话来说,要站着把钱给挣了。
心向往之。


 莫奈和他的眼睛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