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丛书

出版社:管志光、李卓、 赵璇 海燕出版社 (2012-12出版)
出版日期:2012-12
ISBN:9787535048035
作者:管志光 编
页数:95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例如,古川第三小学就因为安装了地震预警装置,在地震前10秒钟,校内就响起了地震预警广播,正在上课的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马上跑到了附近的安全地带。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在地震预报不过关的情况下,面对地震灾害的不断发生,一些多震的国家利用高科技手段,积极开展地震预警系统建设,为人类减轻地震灾害带来了一缕曙光。 地震预警不是通常所说的地震预报,二者的根本区别是:地震预报是对尚未发生、但有可能发生的地震事件先发出通告,而地震预警是破坏性地震已经发生,而对即将到来的灾害抢先发出警告并紧急采取行动,从而防止或减少地震带来的灾害。 尽管地震预警为人类减轻地震灾难带来了一缕曙光,但就地震预警的原理而言,又有必然的缺陷,具体有以下两点:一是受预警范围和时间的限制。预警系统的原理决定了其提供的应急时间是有限的,一般在10秒左右。在这段时间内,我们可以停止高速列车、从电梯撤离、终止或保护关键仪器和设备、将人员撤离到安全地带等,但也仅限于此,不能把预警的作用一味夸大。越是接近震中,能提供预警的时间就越短,甚至预警与强地震波几乎同时出现;离震中越远,提供的预警时间越长,但意义也随之削弱。二是迟报、不报或误报。目前,这种系统还处于发展阶段,地震预警因为求“快”,对地震大小、震源等信息的判断不一定完全准确,存在很多迟报或不报等情况。但是,由于地震预测、预报尚处于科学探索阶段,特别是短期与临震预报的水平与社会需求仍相距甚远。相比之下,地震预警的时间虽短,但其准确率却相对较高。 我国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在地震预警系统建设方面相对滞后。城市和重大工程尚未建立地震预警系统,仅在少数重大工程建立了小规模的地震报警系统或地震人工紧急处置系统。其中,广东大亚湾核电站于1994年建成地震预警与紧急处置系统,当大地震动超过给定的限值时。

书籍目录

第一板块认识地震 一、地心之旅游 二、板块边界多地震 三、地震的元凶——活断层 四、地震的速度——纵波与横波 五、地震的大小和远近 六、地震的种类 七、地震灾害 八、影响地震灾害大小的因素 九、地震的另一面 第二板块多震的中国 一、中国为什么地震多 二、中国哪些地区地震多 三、中国地震之最 第三板块地震能预报吗 一、我国的地震监测 二、我国的地震预报 三、我国地震预报的发布 四、地震预报仍是世界难题 五、地震谣言不可信 第四板块地震的预防 一、地震预防措施 二、地震预警 三、人类有办法控制地震吗 第五板块地震应急 一、家庭避震 二、学校避震 三、室外避震 四、公共场所避震 五、自救互救要领 六、应对次生灾害 第六板块震后生活 一、警惕余震发生 二、预防病从口入 三、注意防震棚里的安全 四、重新找回自我 五、用爱心援助他人 第七板块为生命安全奠基 一、积极参加示范学校的活动 二、认真对待地震应急演练 三、牢记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标志 四、准备应急包和联络卡 五、争做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员

编辑推荐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丛书:小学高年级防震减灾知识读本》编辑推荐:在该丛书编写中,更多体现了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和建设地震安全农居的新理念、新成果。对一些基本概念,采用了已经颁布的地震国家标准及防震减灾术语,而对其内涵的解释,则用科普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及说明性的事例,力求让读者一看就懂。根据社会参与、全面预防、共同抵御的理念,突出了社会公众在震前预防、震后自救互救的作用及地位,增加了震前应急演练、震后心理治疗等内容。在章节设置、标题拟定、内容论述、图文配置等方面,力求体现其文化内涵、科技含量和人文精神。该丛书的出版,对于在全社会广泛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提高人们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丛书:小学高年级防震减灾知识读本》是一本科学严谨、通俗易懂,针对性和实用性很强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图书。从表现形式上既有深入浅的文字描述,又有生动活泼的卡通漫画,集科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在知识体系设计上,既讲授了地震以及地震灾害的基本概念,又介绍了地震监测、震灾预防、应急救援方面的基础知识,并针对不同的读者各有侧重,结合近些年国内外几次大地震的经验,增加了震前的应急演练、震后的心理治疗等内容。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丛书:小学高年级防震减灾知识读本》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目的为宗旨,大力普及防震减灾科学知识,扩展防震减灾公共文化服务,使科学减灾、全面预防的理念深入人心。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丛书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