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

出版社:沈阳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2
ISBN:9787544149082
作者:阿弗雷德·阿德勒
页数:208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人生的意义 人类生活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类体验事物一般不会抽象进行,而是以自身的角度去观察,最初“经验”的产生亦是如此。例如:“木头”的含义与人类有关,而“石头”也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可悲的是,有的人总是排除事物的意义而去思考周围环境,表现为:孤立自己,脱离同类,其所作所为于己于人皆无益处。总而言之,人的存在无法脱离生活的现实本义,自我封闭的行为毫无意义。体验现实的人只有将现实放大到人生和生命存在的高度,来解读其意义和价值,而不是局限于事物本身。因此结论应当是:这种意义总有遗憾和缺陷,当然也不可能永远正确。因为,这个看似饱含意义的世界的一大特征就是充满了各种谬误和荒诞。 如果你向人问道:“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多半都不知如何回答。多数人都不想自寻烦恼,更不愿探求问题的本源。但是,从古至今,这种问题一直相伴在人类的左右,直至今日,也有人时常提起,无论年长或年幼,有时还会被问道:“人为什么而存在?”“人生的含义是什么?”客观地说,只有在人们遇到某种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才会问诸如此类的问题。相反,那些人生之路平坦顺畅、几乎没有遇到过困难的人,大多不会产生这个念头。但是,这些问题在我们的人生经历中总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也必须直面应对。我们发现对人生的某种解读似乎影响着人的行为举止,每个人在言论之外的行动上,都在对“人生意义”进行不同的诠释,而且此意义与其观点、态度、举止、表达、癖好、志向、习惯以及性格特征的表现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先对世界和个人进行总结,然后暗暗贯穿于每个人的行为之中。“我是这样,宇宙是那样”就是思考得出的结果,是对自己和所理解的人生意义的一种判定。 如前所述,对人生意义的解释不一定全部正确,但有多少个人就会有多少种理解。其绝对意义上的“正确真理”是什么则无人知晓,因此只要是相对有效的任何解读,就不能判定是“绝对错误”。其实正是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包含了人生意义的全部内容。然而,我们可以分辨这一区间中的不同点位哪些有效,哪些次之;哪些是小错,哪些是大错。从中可以发现,较好的解读是大同小异、不约而同的,相反那些不尽如人意的解读则总是难掩其伪。如果能从中得出普遍的标准和意义,则对揭开有关人类问题的现实之谜很有帮助。同时,必须牢记这个真理的标准是相对人类目的而言,是相对真理。此外,无其他绝对真理存在,即便还有,也与人类无关。因为我们根本无从了解掌握绝对真理,所以它对人类而言,也没有现实意义。 人生必须面对的三大问题 人生所面临的所有困难或问题,都源自于在生活中受到的三大制约。因为这三种制约构成了人生和现实的内容,并且经常使人们遭受困扰,还迫使人们作出应答和处理,所以每个人都必须予以重视。我们可以从对这些问题的不同解答中,看出每个人对人生意义的解读。 第一种制约:我们必须生活在这个小小的星球(地球)上,除此别无选择。人类与地球上的各种资源必须共存,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善待地球。身心健康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因为这是延续地球生命的重要因素,同样也能使人类得以延续。这是我们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人人都需要迎接其挑战。不管我们做什么事,都是对人类生存状况的解答,我们可以从中知道哪些是必需的、适当的、可能的或希望的。

前言

阿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出生于维也纳郊区一个中产阶级犹太人家庭,然而,富裕的家庭环境给他带来的并非快乐的童年,而是不幸和磨难。他在幼年时期便患上了佝偻病,看上去又矮又丑。这致使他在兄弟们之间感到非常自卑。不幸远远还未结束,在5岁那年,他又患上了几乎致他丧命的肺炎。这一切都让阿德勒的生活笼罩着恐惧和悲伤。然而,也正是童年时期的种种经历,让阿德勒在很小的时候就下定决心做一名医生,以便“与死亡作斗争”。    最终,生活的不幸并未让阿德勒消沉下去,他凭借自己超人的毅力赢得了众人的赞许。1895年,他获得了维也纳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并成为一名医生。由于对性格心理特征的特殊兴趣和关注,阿德勒水到渠成地进入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领域。此后,他凭借着对人性特征超常的洞悉能力,在此领域如鱼得水地施展着才能,并写下了《缝纫业健康手册》和《器官自卑感及生理补偿研究》等著作。    1900年,阿德勒阅读了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一书,对书中的观点颇为赞同,并与弗洛伊德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02年,阿德勒受弗洛伊德之邀参加每周举行的研讨会,后又加入了心理分析社团,成为一名积极活跃的社团成员,并参与编辑《心理分析学报》。接着被弗洛伊德任命为接班人,担任雏也纳心理分析学会主席。但最终由于观点上的不合,两人矛盾日渐显露,分道扬镳。    之后。阿德勒率领其追随者一同成立了“自由心理分析研究学会”,并自称其研究为“个体心理学”。“个体心理学派”是阿德勒与同事对自己所创新学的命名,之所以用“个体”这个词,主要是为了强调个性的唯一性和不可分割性。    一战期间,阿德勒也曾在奥国军队中当军医,战争结束后退役。随后他在维也纳开始从事儿童心理学的辅导工作,同时将他的专业技能向大量专业和非专业的人士进行展示和传授,从此声名大振。    随后阿德勒他开始到各国游历,到处讲学。1926年,他抵达美国,并受聘于哥伦比亚大学;1932年,受聘为长岛医学院教授;1935年,在美国创办了国际个体。理学学刊;1937年,受邀到欧洲讲学,终因疲劳过度、心脏病突发离世。    阿德勒一生为人类的个体。理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其留下的大量著作为后世研究个体心理学提供了便利。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他的理论是否能被事实证明对社会有所贡献和价值,并有助于营造人人平等的环境氛围,让每个人都能意识到在某些方面自己虽与他人有所区别.但在人格和尊严上与他人是平等的。然后在实际工作上能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    阿德勒先生虽然离开我们已经数十年,但是我仍然希望读者潜心阅读他的文章,并希望读者能够从中获益。    由于翻译水平有限,译作中难免有瑕疵,望大家见谅。    李青霞    2012年2月15日

名人推荐

“阿德勒的心理学在心理学历史中是第一个沿着我们今天应该称之为社会科学的方向发展的心理学体系。”——心理学家墨菲

内容概要

作者:(奥地利)阿弗雷德•阿德勒 译者:李青霞阿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出生于维也纳郊区一个中产阶级犹太人家庭,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学家,维也纳医学博士,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之一,同时也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弗雷德•阿德勒一生阅历丰富,磨难颇多。他在幼年时期患上了佝偻病,看上去又矮又丑,又曾在5岁那年患上肺炎险些丧命,不幸的童年也使得他在兄弟们之间常感到自卑。但生活的挫折并未使他消沉,相反,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超越自己,1895年,他获得了维也纳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并成为一名医生;1902年他加入弗氏集团,并成为维也纳心理分析学会的主席及《心理分析学刊》的编辑;一战期间,他曾在奥国军队当军医,战争结束后退役,随后在维也纳从事儿童心理学的辅导工作。同时,将他的专业技能向大量专业和非专业的人士进行展示和传授。从此名声大振;1926年,他受聘于哥伦比亚大学;1932年,受聘为长岛医学院教授;1935年,在美国创办了国际个体心理学学刊;1937年,他受邀到欧洲讲学,因疲劳过度,心脏病突发离世。阿弗雷德•阿德勒著作颇丰,主要著作有:《自卑与超越》、《生活的科学》、《人类面临的挑战》、《神经症的性格》、《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的研究》、《神经症问题》、《理解人类本性》等。

书籍目录

译者序 第一章 生活的意义 人生的意义 人生必须面对的三大问题 社会情感 童年对人生的影响 梦对早期记忆的影响 合作的重要性 第二章 心灵和肉体 心灵和肉体的联系与冲突 情感的作用 身心的不同特征 第三章 自卑感与优越感 自卑心理 对优越感的追求 第四章 早期的记忆 个性塑造 早期记忆的作用 第五章 梦 梦的解析 弗洛伊德对梦的观点 个体心理学对梦的研究 梦境分析  第六章 家庭的影响 母亲的作用 父亲的作用 偏爱孩子还是平等对待 家庭中的排行 第七章 学校的影响 教育的变革 教师的角色 课堂里的合作与竞争 先天因素与后天培养 个性发展 对教学工作的观察 第八章 青春期的引导 青春期的特点 自我挑战 青春期问题 青少年性心理健康 第九章 犯罪及预防 了解犯罪心理 犯罪的类型 合作的重要性 合作的早期影响 如何解决犯罪问题 第十章 职业问题 平衡人生难题 早期培养 影响择业的因素 解决之道 第十一章 个体与社会群体 增进合作 兴趣缺失与沟通障碍 社交兴趣与社会平等 第十二章 爱情与婚姻 爱情、合作与社会兴趣的重要性 婚前准备 婚姻中的合作 友情是婚姻的保证 维护婚姻幸福 附录 阿德勒生平简介

编辑推荐

《自卑与超越(最新经典完整译本)》是一本最值得一看的心理学著作,其作者在心理学发展史上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也拥有相当高的低位。愈来愈多受它影响的人认为,阿德勒对心理学的贡献超过了弗洛伊德,这不仅是因为其提出的自卑与补偿作用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能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实际作用与直接影响,还因为其心理学在心理学历史中已成完整的体系,如心理学家墨菲所说:“阿德勒的心理学在心理学历史中是第一个沿着我们今天应该称之为社会科学的方向发展的心理学体系。”相信阅读本书,您一定会对阿德勒及其心理学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并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有一个更全面的理解。

作者简介

《自卑与超越(最新经典完整译本)》是人类心理学先驱阿弗雷德•阿德勒的巅峰著作,全书立足于个体心理学观点,从教育、家庭、婚姻、伦理、社交等多个领域,以大量的实例为论述基础,阐明了人生道路的方向和人生意义的真谛,帮助人们正确面对缺陷,正确对待职业,正确理解社会,理解生活,理解性。具有极深的哲理性和巨大的学术价值。
《自卑与超越(最新经典完整译本)》语言朴实,译文精练、流畅,结构严谨,不仅不仅对心理专业人士具有借鉴作用,对普通读者也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是值得拥有的一部心理学经典作品。

图书封面


 自卑与超越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2条)

  •     在书架上下几层横躺、竖站的纸质图书中,关于心理学方面的,数量比我家的灯泡还要少(有必要补充:我家不卖灯泡)。每当翻起它们的时候,都带来痛苦的阅读感受。每读必苦,屡试不爽,灯座可鉴。我觉得:读心理学书时,心理问题最大。当然,不管读不读它们,我都是心理不健康人。例子可以随便举:1、自制力差。只要睡眠稍微对我招手,我就要忍不住跑到它的堡垒——被窝——中,探出脑袋压住枕头,全情投入对方,义无反顾地守着阵地对抗剩余的整个世界。2、虚荣心盛。太行、王屋二山从愚公家搬走后,就迁居到了我的肩上。在每一次参与竞争的过程中,都能感受到它们足斤足量的分量。总是看重成败,永远找不到平常心。成了,要骄傲很久一会儿,当场骄傲完了还要回忆补充几遍骄傲。败了,要难受很久很久,觉得没脸见人,连隔壁小区花园遛狗的陌生人都没脸见。连那小狗都看透了我开始瞎嚷嚷欺人。3、孤僻孤独孤身,能孤的全孤。有到花园跑步能认识一个女朋友的,有摇微信能认识很多女朋友的。我在它们跑步和摇微信的时候,去超市买了6包水饺,在家里过了一个“假期七天乐”。期间与我有关的电话、短信、微信、QQ有多少不用统计,反正手机可以整整两天不用充电。只能暂停,实在不忍心再举更多例子。举多了,跑题太远是其次,心理又要出大问题。因为心理问题比较大,所以找几本心理学书来看。一看,心理问题更大。首先,看不懂伤自尊。让我对自己的逻辑能力产生严重怀疑。看不懂为什么一个人做了A事,就能证明这个人心理有问题。给我的大脚趾一锤子,它会变的又大又疼。这样清晰的因果关系我能明白能接受。比这更隐形的关系,看不懂。只觉他说的太多,废话太多,矛盾太多,虚的太多。其次,搂不住火想愤怒。稍微读上几段就觉得,自己有问题,问题很多,处处是问题。一个周身是问题的人,爆发愤怒也是可以理解的。一个愤怒的人,想点把火把这书给烧了,也是自然反应。到结果唯一制止我鲁莽行为的仅仅是——我不抽烟,没打火机。最后,发疯。为什么发疯?一个发疯的人是没有足够逻辑能力回忆分析他为什么发疯的,当然也无法做到有序枚举发疯理由的1、2、3条。他只是,发疯!如果北墙上没有防盗门,他早就穿过北墙跳下楼去了。如果站在南墙窗前往下一看没有恐高的话,他也早就跳下去了。他没有跳下去。不,我没有跳下去——请原谅我已经开始分裂的不正常精神状态。在翻阅一本心理学书之前,我是知道自己心理不健康的。这时候可以勉强地支配大脑和四肢,感知自己和周围:能按步骤解答数学题;能把《神探夏洛克》的故事理个来龙去脉;能听着《when you say nothing at all》美的在床上打滚;能做仰卧仰卧不坐;能跟人聊天;能起床上班。在阅读完一本心理学书之后,我只想到——我完了!我完了,脑中一片空白。当我把心理学书扔掉,任由自己不健康的心理控制着自己的行为在被窝中沉入梦中9个小时后,知觉突然恢复,判断突然跳出:读心理学书时,心理问题才最大。管它对错,趁能感知,喝杯奶,再睡觉去。
  •     自卑人人都有,人生就是一个超越自我的过程,阿弗雷德.阿德勒所创立的个人心理学,《自卑与超越》是其领域的巅峰之作,我有幸拜读,有种渴求精义入神的执心(打碎了吞下,把骨头也消化了),全书四平八稳章法布局,学科层次内容逐层介绍,平和易懂的表达,没有玄奥,少有生涩难懂的心理学名词。从人生意义,自卑感、优越感、家庭、事业、梦、个体社会人际、婚姻、情感与性,科普般地按分类一一展开描述。独成篇张,读者自如取舍章节研读。同时所涉板块内容在逻辑论述上,从童年、青少年的心理成因,到成年的个人心理形为表现、精神分析及不多的对治方法,形成严谨的结构论述。又紧紧地围绕人类个体心理学的学术内容,简单而精典。《自卑与超越》内容在书中仅是其中一个篇张“自卑感与优越感”对应。其余广泛多层次地内容构成个体心理学体系 .全书开篇宏大直击人生意义,以整个人类社会为背景再从个体心理学角度看问题,高度归纳提出人生三大问题职业、交际、两性,主题鲜明地指出人生只有关注他人、关注社会、与他人合作中才能体现真正人生意义,即人生的真谛在于合作与奉献,此观点至始至终贯彻全书。阿弗雷德.阿德勒所主张,所持观点,我不时地站在他侧旁,认识理解,甚至以批判的姿态看待他,试图也证明他的偏颇,苦奈所学苍白,无力以图,想别,肆意的批判反对者他们的否定之词,不会仅是一种感觉吧。观点内容,深深扎根在个人的人生各阶段,在时间、空间做了许多个切片,例举个案丰富详实,做了一个个的链接,用精神分析告诉我们来龙去脉。家庭与学校;个体与社会;心灵与肉体;爱情与婚姻;自卑感与优越感;记忆和梦,俨然像教科书一样,引导我在个人心理学里航行。传教科普个人心理学,同时我想他也应该是心理学专业工作者的得心应用。阿弗雷德.阿德勒在平淡中,用平实的口吻,表达了一个个朴实的观点,慢慢的咀嚼越发味道,若能举一反三,那可就是经世致用,“我们使笨手变得灵活的方法不是总想这只手要怎么办”,转移注意力,不过份关注自身完善,大胆地制定目标,在追求过程中完善自我。 实际上人生航海中没有什么绝对的正确与错误,都在阿弗雷德.阿德勒所说的职业,交际、两性三个问题的海洋中游泳弋,用你的情感掀泄于个体上,并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表达,形成你的个性。处理好人际也顺理成章地处理好职业问题。也有助于两性关系和谐。当然阿弗雷德.阿德勒在书更复杂的是用精神分折剖解成因、机理、表现等等,我们一般的读者完全可自如取舍,甚至不加理会。只不过我们可不能忽略,平衡人生的难题,即如何平衡人生三大问题,人类生存本身受到环境的局限,但又必须适应环境。阿弗雷德.阿德勒强调这三种问题是人类的束缚,都不能被单独处理,三者问题都是互相影响的,利益他人,关注社会,形成友谊,培养责任感与他人合作。较高的道德水准,是乎过于理想,其实这是最智慧的人生态度,宗教取向角色用精神分析呈现。回头再来看了看阿弗雷德.阿德勒爱情观,肉体的吸引,是爱情与婚姻的必不可少的,爱情不是人的一种本能,而性行为可以说是人的一种本能,但爱情婚姻却不只是满足性的欲望。婚姻就是合作,是平等合作,要找到婚姻的幸福,必须努力为对方付出,对方认为被需要,才会有安全感:“你是最有价值的,是很优秀的,你是我的伴侣又是我的朋友”。这是一种需要用行动来说明的感觉。你感受到了吗--婚姻同样需要合作。人在面对无法解决的问题却深信自己能够解决时,是自卑的成因,人们努力地寻求优越感来替代自卑感,战胜自卑感。追塑童年,心智幼稚但渐已经形感知认识,不确定的现实世界随机经历,不同程度的经验冲突影响,会有不正确的认知方法与态度,从而导致对自我的否定意识,进而累加形成自卑的心理,不用悲观,在这种渐已形成尚属幼稚的感知,遭遇沉重经验又欠缺理性能力,而形成的自卑情结。同时给我们留下了不少空间去改变去超越,用理性的力量去面对,去认识,避免错用优越感来释放自卑。有意思的是阿弗雷德.阿德勒又宽慰我们“人类文化的基础就是拥有自卑”。自卑人人都有,自卑并非一无是处,它推动改变我们的生存环境,让我们适应环境,认识自卑,积累经验聚集理性的力量,完全能超越自卑。那么怎样才能在追求优越感中避免自卑的形成呢?阿弗雷德.阿德勒又告诉我们,只有在追求优越感中包含很大的责任感,也就不会犯很大的错误,这又回到一个构建智慧的取向问题。人生态度是心理学中永远值得研究的话题,一个人只要确定了自己追求目标,他的人生态度就会为此服务,所有行动也会与这一目标相一致。我们经常解决人的行为问题费九牛二虎之力,还按下葫芦起了瓢,不是就是忽略了对人生态度的了解吗,只有改变人生态度来改变行为模式才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案。最后我们要归根得旨地确立一个正确的人生态度,明白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并依照合作认知勇敢行事,独立解决问题,奉行自立的合作精神。我相信,这不是高调的道德要求,这是智慧的人生态度。
  •     书的作者是心理学家,创立了所谓“个体心理学”。。。好吧,看完整本书,也没搞清楚“个体心理学”是怎么样一个概念。看来作者并不是来给他的心理学派做传教士的。书的中文书名是《自卑与超越》,然而原英文书名是"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当时看到就觉得这两个书名差距有点大啊。看完以后再回过头来看这个书名,发现真是他妈坑爹啊!这本书不是讲自卑的好吗,更不是讲怎么超越自卑的好吗???书的开头先是提出了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三大约束“,接着提出”一个人的生命的意义在于他对周围的人和这个社会所作出的好的影响“。在这两点前提下,人需要有”合作精神“才能活的更好点,不至于误入心理方面的陷阱。全书的内容主要是介绍各方面的因素(身体,家庭,教育经历等)对一个人的心理成长会产生的一些影响。着重介绍了一个人小时候的经历的影响,在这方面很多书都有类似的观点,比如说大名鼎鼎的《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除了介绍产生的影响及后果,还介绍了对应措施。不过看下来,也就只有一招,那就是“合作精神”。。。对这本书的翻译很不满意,同样的一个词语(三大制约)在书中不同的地方居然以完全不同的形式出现。在豆瓣上,看了这本书另外一个版本的评价是8.4分。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原因,对这本书的内容并不是非常欣赏,不过,光从书名看来,我就决定以后除非赶时间,否则再也不看翻译作品了。

精彩短评 (总计69条)

  •     阿德勒的经典之作,学心理自我赶脚,必备
  •     好主流好鸡汤好正能量,一心要把人们往正路上引,像是爹妈拿给孩子读的青少心理教育读物。将近100年前的作品,倒也可以理解。
  •     支撑着自己在自我检讨中度过16年初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
  •     不止有对自卑的开解,包括成长、亲密关系、家庭和发展的解读全面而带来裨益。
  •     入门级的读物吧,并且观点过于主观了。
  •     磨磨蹭蹭地看完了。书的内容说不上精彩,但也不是很深奥。作者通过案例辅助,较为清晰地分析了一些个体心理的成因,结论也基本令人信服,对于理解部分人性和处理人际关系还是挺有帮助的。另,从本书的内容可以看出,幼年期是人的心理成型最关键的时期,所以可以把本书当成育儿心经来阅读。
  •     略显啰嗦,但值得一读,不论你是什么身份。
  •     你害怕一件事,也许只是你因为你缺乏应对;你自卑你自己,也许只是你根本不了解自己。知道事实真相,探究真相,再做什么都无所畏惧,棒棒哒!
  •      合作和追本溯源还是很喜欢的……但=。=总结下来感觉看了一本育儿经,并不是我想看的阿德勒。
  •     凑单买的书,号称是一本心理学经典,总体⭐⭐⭐半吧,觉得还是有点泛泛之谈,不够深入。当然,作者的某些观点还是挺有启发性的,读完还是挺有收获的,尤其是讲述家庭影响的部分,父母们读读这本书书会大有裨益。但某些观点也有偏颇之处,可能这就是时代的局限性吧。另外,这本书的英文名叫《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中文名却译作“自卑与超越”是什么鬼,很影响第一观感啊。
  •     整本书贯通下来,作者就想表达“合作”从工作到婚姻。有些观点我很赞同,有近半数的论述,我不敢沟通,特别是婚姻和爱情。不知是不是作者那个年代和现在社会相聚太远,时代不同了,如果按照作者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     《自卑与超越》是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的通俗性读物。但通俗中包含着极深的哲理和巨大的学术价值。在本书中,作者提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时的地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职业、社会和性,在于正确理解生活。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娇纵、被忽视的儿童,以后在生活中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家长和教师应培养他们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本书大大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论的精神分析观,开辟了精神分析的新阶段。
  •     12.12-12.18
  •     薄薄的一本书,但是对人生问题,尤其是从个体心理的角度,对人生成长和发展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对正确认识自己的精神活动,以及恰当地开展合作很有帮助。
  •     前面读着还算有点收获,提醒自己一直忽略了合作的重要性,原来一直以自我为中心,只消耗资源,不产生价值。后面咋越读越变成了育儿书籍,我要是下半年要生孩子了,我一定再看你。
  •     看了前面一点 觉得有点枯燥 好像有点太专业了 还没看完 看完再说 相信这是一本好书
  •     别被书名误导了,其实我认为是一本很好的育儿书,答疑解惑而且满满的正能量。“个体心理学发现人类的所有问题都可归于三类:职业、交际和两性问题。” “真正的人生是懂得关注他人、让自己成为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并积极地为人类的福祉做贡献。”
  •     原本以为仅仅在讲自卑就讲了一本书。其实不是,有关教育、爱情、人际关系阿德勒都提出了独特的看法。
  •     其实是读过沈阳出版社的这本自卑与超越。5星推荐。对我有用的是自卑感与优越感,与人合作的交际,职业发展,爱情与婚姻。好书~透过行为去解析心理问题,帮我了解自己,了解他人,发现问题然后也解决问题,不做一个苦恼者,抱怨者和麻木者。
  •     我们所谓的优秀往往只是来自他人的认可
  •     缺少方法论
  •     刚到手,简单翻了一下,对比我正在看的电子版(2000年版的,周朗译,译名《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电子版本译得非常好,通俗易懂,很贴切,读起来很轻松,读读停停,边读边思考。这个版本读起来不爽,感觉也不到位。建议换个版本读。
  •     这个印刷和纸质,真的是正版吗?
  •     才读完,满脑子里都是他所强调的合作。合作真的如此重要吗?
  •     此书的重点一直放在“关系与合作”上,过于贬低个体。
  •     并没有太看懂的心理书。
  •     得再品味才行
  •     好书,包装精美,送货及时。
  •     心理学老师要求阅读并做读书笔记 感觉一般
  •     这本书,感觉还可以。
  •     文中过多地使用绝对肯定句,让人实难接受这种论调。另外,个人主观意识强,多文学性描述与论断,可能并不能合格地称一门学问书籍。
  •     阿德勒在反复强调个体间的合作和紧密联系,选择孤独就是选择死亡。我不否认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只是觉得这些联系大部分时候都是被动存在的,人始终是孤独的个体,孤独和死亡都是必然的,无解...
  •     之前看过陈海贤老师在知乎的一个回答,什么是心理咨询师的核心竞争力。他说曾经困扰自己很久但最后成功解决的议题就会成为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核心竞争力。阿德勒就是如此。一个命途多舛,但是始终与死亡抗争,活出生命的意义的心理学家,整本书最重要的关键词就是自卑、优越感以及合作。他非常的强调教育,强调教师的社会性及重要性,教育可以弥补家庭中众多的疏忽和创伤。每个人都是社会人,都将不得不面对职业、人际交往和婚姻的三大议题。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具有合作精神的人,才是完整的人。而我想,在这中间,也蕴含了无穷的创造的勇气。
  •     推荐这本书但并不十分推荐这个版本。 推荐的原因是:1.这本书的内容用其英文标题解释更合适——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作者用心理学家的观点阐述了他对人生方方面面的观察与解读,并给出心理学上的指导,令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许多启发;2.作者是弗洛伊德的门徒,但因双方观点不一致而分开独自研究,因此作者既延续弗洛伊德对梦进行研究,同时也给出了自己自成一派的理解和解说,我们可以从中对比两人的观点,进而结合自己的经验思考;3.作者对孩童的观察很深入,所以此书对孩童的教育也很有指导性。 缺点有:1.翻译不够准确,虽然未与英文原著对比,但从行文与用词可知翻译应该可以做得更好;2.书中有个别错别字以及语法错误,校对工作不仔细;3.这本书的墨水、合页比较廉价,因此阅读的感觉不佳。
  •     最低分的一本书,印刷有问题。其次,我无法分别出他与佛洛依德和荣德的差别。
  •     内容充实,适合反复阅读
  •     自卑与超越:人类个体心理学最卓越的作品(经典完整译本),以后做老师用
  •     首版到如今有百年了,个体心理学认为人类的所有问题都可归于职业、交际和两性这三个问题。每个人对于这三个问题的反应,都明了地显现出他对生命意义的深层次诠释。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变得重要、有价值,但如若不能搞懂个人的成就建立在对他人做出贡献的基础之上,那就太容易走上歧途。人的理想和行为,同样遵从这一原则:对于他人有意义的,才能算是意义。还是以人融入社会来实现人的价值,取舍全凭个人。
  •     存在这个世界上,就必须学会合作。有社交关系,觉得有爱,世界美好,就不会觉得孤独和自卑,也不会走极端行为。婚姻关系同样是合作。
  •     这是我比较完整的读的第一本心理学方面的书籍。读完全书后,有几点认识:一是对合作有了更深入更广泛的理解,二是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很大,竟影响到个人的人生态度,三是真正地正视了人生态度的问题,认识到人生态度竟然有如此大的作用。
  •     人活着就是要合作,为人类做贡献。
  •     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文中很多观点太过肯定,暂时还不能认同。不过,也知道了自己不善于合作的背后原因。
  •     整本书字数不多,语言有较强的口语化,读起来容易理解。
  •     合作精神…
  •     还是喜欢看弗洛伊德的书,他会解释发生的机制。可是这本书内容有点泛泛,例如讲到一个人喜欢的运动和性格有关系,可是并没有进一步列举喜欢什么运动体现什么性格。
  •     翻译的没有那个台湾佬的水平高,不过台湾版的买不到纸质书。
  •     心理学选读
  •     社会心理学,个人与外界的联系通过合作来体现。从职业、友情、爱情三方面论述,值得一看。
  •     觉得全书不能算励志类图书,只适合搞心理学研究或教育工作者看,全书就是告诉人怎么预防心理疾病,告诉怎么让青少年健康成长,适合当爸妈的人看...
  •     很妥帖的人性关怀,里面直指我们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真正好的大师就应该是这样的。
  •     缺乏实证的心理学和异想天开的哲学有什么区别
  •     因为看了日剧《被讨厌的勇气》而对阿德勒产生了一些兴趣,从而买了这本书。看下来感觉比较空乏,科学性的东西较少,而心灵鸡汤式的空话比比皆是。要说书中核心观点也就是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人不能只关注自己,要与别人合作,还有家庭教育很重要,然而这些东西谁不知道呢?
  •     京东凑单买的,果然单不能乱凑。可能作为入门书籍还不错?已经有一定了解的人就可以不用买了,并没有任何新意,连作为书名的那一章也是如此。
  •     浅显易读
  •     对的起这个价格,不过书纸的量不好,要买还是买本贵点的,看起来还会舒服一点
  •     朋友推荐的,买来读读,通俗易懂。
  •     2015-10-28
  •     才刚看,感觉还不错!
  •     为什么只有这个版本的评分这么低,让我们来看下面这段:防止神经性疾病产生的唯一方法就是培养合作精神。所以,让孩子学会与人合作,并让孩子在日常生活或游戏中学会自己处理与同伴之间的关系是极其重要的。不管阻碍怎样的合作方式,都会产生不良的后果。再来看另外一个版本:合作也是我们拥有的防止神经病倾向发展的唯一保障。因此,儿童应该被鼓励及被训练以合作之道;在日常工作及平常游戏中,他们也应该被允许在同龄儿童之间按自己的行为方式做事。对合作的任何妨碍都会导致最严重的后果。顺便说,后一个版本是汕头大学出版社的。
  •     最深刻的观点是,做人应该以奉献社会为目标,正由于要奉献社会,所以需要提升和发展自己。一个人的眼光不应该停留在个人的得失上,应该放眼社会,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奉献社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有影响力的人。如果每个人都这么想,社会更易于和谐。
  •     标题党和自卑没啥联系,个体心理学著作。可以当做一本育儿书来看,全书重点强调两个字:合作!
  •     竟然买了本12年的,刚开始读的时候以为在传教,看到中间觉得还可以接受,再后来就满脑子的合作,还有些思想应该是过时了。 突然觉得这本书还挺适合我们经理看的,年会哭诉自己辛苦,找领导谈话哭诉自己努力了但是没成功,各种场合各种哭,活了大半辈子了还这样,也挺厉害的
  •     2️⃣0️⃣2017
  •     这本书真的很经典很值得一读
  •     依旧受心理学基友推荐买的......恩 = =看起来不错╮(╯_╰)╭
  •     作者与自己很多关于家庭的观念都很相似。关于小时候的阴影方面,觉得作者理解的更为深入和客观些,小时候的阴影是对人有影响的,但是也是你的决定是否要让这影响残留来责备他人,还是自己努力克服消除影响,可是事实上是,这种影响就像活跃的互相碰撞的分子一样悄无声息的渗透进了你的血液中,你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察觉的让你变成了现在的自己,即使自己再大部分时候会有所发现,可是还是会时不时的 进过他人的参考系,发现另一面的原来的自己。此书比较适合新婚或即将结婚的夫妇看。。
  •     跳读 写作方式过于学术 阅读效果不佳
  •     非常直白,又有说服力的一本书。我惊讶在阿德勒那个年代,他的理念竟是如此前卫,放到今日依旧适用。刚看了开头的时候,也真心觉得太圣母了,后来渐渐竟被他说服,认为只有如此圣母人生才能幸福…… 真是洗脑。
  •     经典在于超出历史限定的思想或理论的洞见,本书虽然陈旧,论据多为个人经验,略显不足,但是其内在关于人类个人心理规律的探索较为创新,关注社会对个人心理的影响,还探讨了生活的各个领域,如婚恋、工作、教育等,总体上对弗洛伊德的泛性论进行了科学的批判,自己提出实现个人价值的心理动力,强调社会影响,有行为主义启蒙的意味,也有人本主义的味道。其中对人类合作有极高的赞语,在现代博弈论研究中,认为合作是人类进化在自然选择中必要的一环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