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书评

出版社:獨步文化
出版日期:2007
ISBN:9789866954719
作者:東野圭吾
页数:384页

父母死后,与哥哥相依为命,努力学习,考上了当地竞争率最高的公立高中。因为哥哥,不至于在父母去世之后流落街头,但也是因为哥哥,那么多个摆在自己面前的可以成功的机会就那样流走。甚至自己的妻子孩子也要和自己共同承受别人的歧视。但是,没有歧视和偏见的世界,那只是想象中的产物。人类就是需要跟那样的东西相伴的生物!就算是隐瞒着,也是不会改变现实的。不管你怎么挣扎着逃脱也没有用。那样做,还不如面对它更好些!对于刚志来说,灰色的高墙阻断了他与外界的联系。墙的那边,一点也看不见。只能看到蓝色的天空。即使憧憬着外面,在这里也只能在里面想象。

無題

如果;我身邊也有這樣的人,我會怎麼對他呢?我想;我會努力地做到不對他另眼相看,禮貌地與他往來看完了「信」以後,我才知道;這樣的我,也正在無形中給予了歧視,因為當自己想「努力」、「盡量」的同時,就已經是對這個人以不尋常的態度對待了在不知不覺間很多時候,我們做的是我們不想做的事很多時候,在沒有察覺之下對某些人成了傷害很多時候,跟著群眾的吶喊不見得正確然後我覺得了;做人真難~~我突然之間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該同情直貴與剛志?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該去譴責對他們歧視與差別待遇的人?因為我可能也在沒有發現的情況下,成為了默許、或者是執行歧視的人只能說;這個世界就是如此,它雖然有一個應該是正確的道德正義,但是卻無可奈何地必須要在某些情況下去漠視它,不對,該說是集體選擇漠視如果不這麼做,反而會覺得惶恐與焦慮了從這點來看,其實能夠理解到一件事情,就是所謂的「犯罪」責罰因為這個世界是這樣的,不是只因為你遵循法律途徑贖罪,就代表已經洗淨罪愆,「罪」的烙印不單單在於法律的定義,法律是一個規矩,制定出來的規矩,但不是只要一切照法律中的處罰來做,就是一切沒事了「信」的後段,直貴工作的公司社長;平野社長親自和直貴談了一番話,是「信」裡面以社會人角度去剖析這個事情,大意是如此;「我們必須要歧視犯罪者,這麼做是為了讓罪犯知道;犯罪會使自己的家人痛苦,他們被法律宣判了罪行,而他們的家人則是被社會宣判了罪責」這是把歧視合理化的一番說詞,但奇異的是;我竟覺得還是有道理的,雖然也許所有的人做起「歧視」這件事並沒有想到這麼多,也不是本著這麼大的理由才去這麼做,可是,結果還是就像這位平野社長說的「犯罪會使自己的家人痛苦」一樣,確實地,這些話可能是粉飾自己歧視的不正當性,但從結果論,並非沒有道理直貴在哥哥入獄後,在社會上忍受著歧視痛苦前進直到最後,他決定要斬斷與哥哥剛志的關係,因為「殺人者的弟弟」這個身分讓他被壓得喘不過氣,不只是工作,喜歡的女孩、樂團主唱的夢想犯罪者所遺留的罪,傷害了自己唯一的親人,然後;連這親人也只能做下放棄的選擇就從這個部份來說;「信」這本書的警視意味相當沉重,它提出的警告十分沉重,罪惡的枷鎖是如此地緊密,制裁罪惡的不只是法律的刑罰,整個社會都會給予制裁,不但只及於己身,甚至是連週遭的親族也要背負如斯之重所以,怎麼可以犯罪?也許社會世界這樣的歧視對待是畸型不公平的,可能造成更生者走向回頭路再度犯罪,而成為了一個輪迴但是;追根究底還是在最前面的犯罪所引起,是根本所在原來;這就是罪惡的重量啊~~

真的宿命和假的宿命

这次我想把《信》和《宿命》(http://www.douban.com/subject/1488490/)放在一块儿说,豆瓣怎么没有这种一起谈好几本书的功能呢?这两本书我是连着看的,先是《宿命》然后是《信》。《宿命》在东野圭吾的写作生涯中算是一个转折点式的作品,表示他开始从本格往偏社会派的方向发展。其实他的这个转变不是那么的好定义,因为他从来也没有放弃谜团,没有放弃意外性,我们看到他明显的把重点放在人性的刻画上,但是这种关注在某种程度上反而对结局的意外性起到了推动作用。所以东野的作品和社会派还是不太一样,媒体称他为“人性侦探”,我们姑且也跟着这么叫一下。《宿命》为誉为东野“人性写作”的开端,不过在我看来,它还是比较像一本披着人性外衣的本格小说。两个从小就处于特殊敌对竞争关系的孩子长大后相遇,分别变成了警察和嫌疑犯,又要来一次致命对决,其间还穿插一个女孩子神奇不可解释的人生。这三个人的生活被一条看不见的绳索紧紧联系着,很多时候当事人也不明就里。在这部小说里除了一桩命案,还有就是这奇怪人生背后的原因。那桩命案的处理其实我相当喜欢,可以看到完整的警察程序,对一个问题的深入分析,结局很阿加莎。这也是为什么我说这本书不脱本格的部分原因。至于人生的部分,在那样的事件里头,你会有很多奇妙的感受,好像被一股不知名的力量推着走,但是就安于此也没什么不好。就像随机播放歌曲,机器给你安排曲目,选到哪儿算哪儿,这么听他的安排其实是挺有趣的事。换句话说,平常生活,不可掌控的事情太多,外在环境有时候变成决定性的因素,只是结果没有那么戏剧化。另外就是生活中“看不见的手”可能只有一只,《宿命》里面是一只手的背后还有一(几?)只手,命运的操控有点像螳螂捕蝉,但这不是宿命,这是较为极端化的人生。《信》就比较不一样。它有一种努力想要做什么,却永远徒劳无功的无力感。事件背后没有什么神秘的力量,仅仅一个在监狱服刑的大哥,便成了弟弟怎么样都逃不开的宿命枷锁。事情总不如想象,每一次以为自己已经逃出牢笼,却原来只是外面那个牢笼更大一点而已。我不太清楚东野写书的时候心中有没有替弟弟想一个生活下去的方法,但至少读到最后我找不到答案,然后我自己想破脑袋,也还是找不到答案。这比较接近我心目中宿命的含义,而这件事我从来没想过,原来世界上还有这样无出口的谜题。当然,特殊族群的问题,这应该是作者写作的原意,希望大家开始关注受刑人家属这个议题。不过我眼睛看到的总不仅仅是一群受刑人家属,世界上好多人在自己的漩涡里打转转,好像和我们活在不同的世界里的这些人,一不留神我们就忘记了,连同他们巨大的痛苦。看到这些故事让我们常常保持清醒,原来自己的悲伤根本不值一提。《信》里面是没有传统推理小说里的悬念这件事的。看推理小说是世界上最安心的事情,因为你总是知道小说的最后侦探或者别的什么人就会给你一个完美的解答,也许有时候不那么完美,不过没关系,反正一定有答案给你。《信》是没有的,看到最后一页还是惴惴不安,非但如此,他还留给你一些问题。这本书是我看过东野离本格推理小说最远的一部。从《宿命》到《信》,或者说,从《放学后》到《宿命》再到《信》,我们看到东野的放弃跟坚持,他在十数年的探索中找到自己的书写方式和思考方式,技术性的谜团带来的震撼不再重要,因为真实的生活不是游戏,你总有更大的谜团要思考,虽然可能穷极一生都解不开,可你总得腾出手来想一想。

东野圭吾 《信》一句话这家伙终于放弃写什么推理小说了,这本小说一点都不推理四星,本来打算随便翻翻结果罢不了手,好看

最近這段時間能讓我一口氣從半夜讀到臨晨的小說目前就是這本了。東野大神是偶必買的幾位日系作家之一。故事其實說穿了也就是那麽回 事,并不算是很吸引人,但是在東野的筆下能讓你有種身臨其境,感同 身受。記得之前有人說好的小說是要通俗,通俗只是好小說的前提條件,還要 加两個條件:融入和共鸣。

震撼非常大~

这本也完全跟推理没有关系,是纯社会小说,虽然对此类比较沉重的题材已经有所觉悟,但看完之后带给我震撼却仍旧非常大,而且还非常地感动,东野圭吾之所以会成为当今最畅销作家的原因已经很明晰了,他实在太会抓住人心了,而且写作功力厚积薄发,自《白夜行》之后,他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身为犯人的弟弟,承受着人生的歧视与不公,追寻着得到救赎的途径与答案,而哥哥从牢中所寄来的一封封信作为贯穿整个故事的纽带,透示出各自的心路旅程和最后的选择。但各自的选择没有所谓的正确与否,在小说之外,此书给人的沉思会更多……

歧視是理所當然的。

P235大門關上后,直貴仍然坐著。一天當中發上了許多事,許多人來了又走,最後只剩自己一個人。他告訴自己,只是走到了固定的終點。自己已經習慣了放棄,今後肯定也將繼續放棄。反復這種過程就是自己的人生......p367大哥......,直貴在心中呼喊,大哥,我們爲什麽會生在這世上呢.....?大哥,我們能有幸福的日子嗎......?我們能對彼此傾吐心聲嗎?就像我們替母親剝栗子殼時那樣......直貴凝視著那一點,佇立於麥克風前。全身仿佛麻痹般動彈不得,就連呼吸都很勉強。「喂,武島.......」寺尾反覆彈奏前奏的部分。直貴總算開口唱歌。但他發不出聲音。怎麽也發不出聲音......歧視是理所當然的。排斥罪犯和罪犯的家人,是非常正確的行爲。我們必須歧視你,這麽做是爲了讓所有罪犯知道自己犯罪會使家人連帶受苦。 --------------------------------------------------------------------------------最好的贖罪 不是道歉 而是甘心忍受歧視我要貼一下陳國偉大人書後解説的最後一段:東野圭吾在這樣的結局裡,寫出了生命的困頓與深度,也寫出了難得的「境界」,當人必須爲了生存,而斬斷唯一的至親血緣時,那件事這個世界最大的嘆息與哀傷。但也正因爲那樣的無可奈何,讓東野的小説,不再那麽理性冰冷,也少了點疏離冷靜,多了些人味,也多了些溫度。雖然只是那麽一點小小的溫度,卻也足夠讓我對《信》,久久低佪不已,而那份感動,始終難以散去。--------------------------------------------------------------------------------我不能再説什麽了,這樣的作品怎麽樣去評價都是多餘的。只是想說,即使你對前半部分直貴遭遇的不平歧視難以忍受,也必當看完全書。每一次我們做錯了,我們所認爲的贖罪,原來遠遠不夠。有一些事,是一生一世都不可能去償還乾淨的,對受害者來説,加害者的道歉懺悔也許只能追加苦痛。這一本完全不推理的東野小説,顛覆了留存於我頭腦中俗成的贖罪與寬恕、自由與人性的關係概念。從《單戀》到《信》,東野展現的不是他的推理小説技巧,而是異於常人的深邃的人文思考。牢獄之災,也許遠不及書中最後一封信帶給那些做錯了事之人的心靈震撼。而贖罪,對於心的懲罰可能永遠比牢獄來的強大有力。

《信》这本书我还有很多东西要思考,暂时还没有一个确定的想法,也就是还没想明白。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本,暂时看过的唯一一本东野不是推理的小说,一本书名就很不吸引我为了看而看的小说,确实最打动我的东野小说。我还在想到底怎样才是对直贵最好,也许我的思路本身就是错的,根本就没有最好的方法,让直贵可以开心幸福的生活,而生活的负担对他,就是哥哥犯罪之后带来的惩罚。当直贵什么都不做时,他的生活会因哥哥的入狱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找不到工作,唱不了歌,无法和白富美女朋友结婚,这个时候,我以为,直贵以为,只要回避哥哥的存在,就可以侥幸过下去,但那些阻碍出现的时候,打破了他的幻想。于是,他开始坦诚的活着,如果别人知道了,那就知道了,迎着困难去,可是他依然过得不好,自从同事都知道了,严重影响他的生活,甚至影响了他的家庭。社长说,以为自己堂堂正正过就可以的想法是不对的,那只不过是一种让别人接受自己的做法,oh!点通了我,第一种想法是希望别人不知道,然后自己胆战心惊地过,但别人终归是要知道的,第二种想法是就算别人知道我也不管,那其实是幻想别人的改变,但别人是不会因为你的意志而改变的。也就是说,错就错在,你逃避哥哥,避免直接拒绝他而伤害到他,这种想法就是既想不伤害他又能自己过得很好,错,第二种,你接受哥哥,也是避免伤害他的感情,错,那么第三种来了。第三种,直贵写了一封信跟哥哥断绝关系,这个过程是痛苦,但早就应该做了,其实应该是为了自己做的,但为了自己做不了这个决定,终于到了有自己家人的时候,有了勇气,为了家人,也要跟他断绝关系,这个决定就是既和哥哥断绝关系,又要回避知道的人,这是更辛苦的一条路,所有要承受的压力,社会的压力,全都要自己一个人承担。可是这个决定呢?恩,我的思考就到这个地方就停下来了,我总觉得,应该有一个答案,可是我想不到那个答案。有一点是对的,社长说的,你没有做错什么,作为一个人,只是做了自己认为对的事,可是实际上,什么是正确的,没有统一的标准。直贵将继续走下去,哪怕前方是痛苦的,但他成长了,比起那个骚年,他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有了自己要守护的家庭,也开始了自己的人生。

终于纯社会小说了啊····

不过不知为什么,读这篇小说并没有被感动的感觉,一个原因是东野写的小说总是太平淡了,总是不能真正触动人心,另一个原因是我认为既然犯罪就要付出代价,抢劫杀人的罪非常恶劣,不管你有什么原因,为了私利夺取别人的姓名,付出这样的代价也无可厚非。弟弟一开始就断绝关系好了。因为歧视是必然的,怪不得别人。

Imagine

这个故事的主体很套路,但细节很精彩。细节成就了整部作品。从创作上讲,关键词就是是二重奏。无论是从人物(兄与弟)、场景(牢内与牢外)、音乐的两次对应、能言的与不能言的(书信与歌唱)、爱情的二重奏、人生明师指点的二重奏、主题(施害者家属与被害者家属的对应)……等等等等——直到最后,二人“想像”的二重奏。看的过程其实并不是一个强烈吸引你的过程,很多地方你能猜得到如何发展。但就这样,书中人物的时间与生命慢慢在你眼前流逝而去,残酷无情、现实无比,让人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与共鸣感。讨论的话题也很实际,让人感触良多。东野就是擅长用朴实的手法表现一些被我们忽略的细节,挖掘一些被我们掩盖的问题。而在结构上的精心设计,使小说于平淡中产生强撞力。直到最后一章,华彩升起,“我們爲什麽會生在這世上呢.....? ”,是拷问,是悲悯,也是叹息。伴随着Imagine的音乐声,真是为之泪下。

face to the destiny

刚看完《恶意》,还沉浸在东野精彩的推理结构中,带着更大的期望去看《信》,却是失望的。没错,《信》压根不是推理小说,如果不以“推理”的标准去衡量的话,它确实是一部很不错的情感小说。遗憾的是:我以“推理”的类型去期待的它。东野展示了他推理外的写作水平,同样娴熟的技巧和顺其自然的故事,是非常适合改编的影视作品母本。精彩:以罪犯亲属的角度体察社会对犯罪的歧视,借用社长之口指出:歧视来自于人性的自私和正当防卫。为了对罪犯起到警示作用,歧视是必要甚至必须的。作为罪犯的亲人,歧视是不得不去面对和接受的。——第一次看到有人将这样的观点堂而皇之地表达出来,推翻了以往人们对于“株连歧视”不公平的想法。故事的结局是直贵断绝了跟哥哥的关系,作者对他的决定给予了充分的理由。“即保持与哥哥的感情又能堂堂正正的活着”这两头兼顾的活法被证明是不可取的,于是直贵只能忍痛舍弃一方。从结局上看,东野似乎传达了另一个意义:人要学会向宿命妥协。不足:情够了,悬疑不足,没有超越情感与悬疑兼具的《白夜行》。

终于写了一部“情”书

不满意的地方:有点冗长,有点拖沓,情节设计的痕迹比较明显,没有推理没有罪案显的好平淡。不过通过大量心理描写勾勒出的犯罪者及其家属在社会上的生存形态,还有结尾作者借社长之口道出的对于歧视存在必然性、必要性的态度,以及弟弟在成长道路上的一次次碰壁、或默默忍受、或吸取教训、逐渐领悟生存之道、最终迫于现实做出的无奈选择,这些为作品的内涵提升了一个层次,留给读者很多自行思考探讨的空间。读完整本书的感触是:东野作品里遭大罪的永远是些烂好人!

现实有时无力还击

这是读的第一部东野圭吾的书从未接触日本推理文学想到推理两个字,脑子里只有烟火气的福尔摩斯或者是推理女王阿加莎 (大爱Oriental Express...)想到日本两个字,脑子里只有高中时看过的[莉莉周]和前一阵子刚度过的[情书]岩井俊二有水般的灵气和清新的画面感,可是残酷的青春路线就不那么销魂了..跑题了 :p想找有故事性的书来消遣...[信]十足是没圆满我这个小计划。[信]的故事架构其实很简单,封面上的几行小字几乎可以涵盖全书可是涵盖不了的是东野圭吾堆砌出的那种手足间的深情和捆缚人心的盛大的礼遇和冰凉的冷酷社会的包容和排斥...所有的矛盾, 纠结,挣扎...都淡淡的被揭开...却又有重创的深刻其实[信]对我来说是很催眠的一本书(表揍我)一翻开折好的书页接着读下去,那种面对现实人无法还击的无力感就会从头发丝灌到脚趾尖...遮掩,颓废,愤怒,龌龊,失望,懊悔,奢望,自卑...就连选择都没有对错之分怨人不得,怨己不得...这种无力感只能让我闭上眼睛,切断想象,然后逃避。从前可以把一切想的很美好,现在我知道,任何人,都会触礁。现在,从[信]里开始浅浅的感受什么是真实,什么是人性美剧里常讲:We are not going to judge.世上很多事都不能简单的用对或者错去评判。刚志看似可以谅解的无心之过,就是无法被社会包容直贵明明没犯过错,可却就是那个挣扎不得的受害者想要还击,却连还击的对象都找不到因为那个始作俑者,是隐身的人性。而这东西,融在我们每个人的血液里。有时会想,如果我是直贵身边的一个过路人,我会变成那众多脸谱中的哪一张?:( 这个问题又让我有睡觉得冲动了...推荐给那些活在充满美好幻想的象牙塔里的孩子,[信]可以浇一盆透心凉的凉水...

不一样的生活——读《信》有感

普通人生活在平常的社会,一年365天,天天如轨迹似的生活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轨道,也有各自的身份与定位,仿佛一切都是这么的自然。从未想过,作为罪犯的家属,他们的心理是如何,生活是如何。《信》这部小说讲述的就是抢劫杀人犯的弟弟的生活历程,东野圭吾将他的心路历程以及艰难的生活描写的非常细腻,看着他写的文字,感觉身临其境,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为着他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而通心,为着他不得不放弃自己梦想而伤心,为着他每次撕碎哥哥写的信而无奈,为着他三番五次屈服在命运之下而愤慨。哥哥因一时的歪念受到了法律的制裁,而弟弟却因着哥哥而终身被贴上了抢劫杀人犯的标签,无法正常上课,无法正常工作,无法公开出唱片,无法得到初恋家人的认同,无法受到周围人的公正待遇,他其实受到的是社会性的惩罚,挺残酷,可这就是现实,挺揪心的现实。所以说嘛,一个人犯罪,其实牵扯的很多关系网络,很多最亲近的人可能因此改变了生命轨迹。看了东野圭吾的其他两部作品《嫌疑犯X的献身》和《放学后》,本以为这部也是推理小说呢,谁知道不是,挺有意思的,写犯罪家属的生活,写的真实而感人。

信,人性

 由于之前读过几本东野圭吾的小说,所以刚刚拿到这本书时,心里早已经理所当然地把它归类为了日本推理小说。可是当我看完导读以后,就隐隐感觉不是那么回事儿了,于是从开始抱着一些好奇与新鲜感,我踏上了阅读这本书的旅行。   东野圭吾果真是“作风多变多样”,那种强烈的想冲破“青春校园推理”枷锁的念头展露无遗。这部小说应该是没有任何的推理,没有任何的诡计,完完全全只是在描述哥哥刚志为了让弟弟贵直有钱念大学,一时糊涂犯下强盗杀人的滔天罪行,在哥哥被囚的十多年光阴里,弟弟因为这样一个被贴上了“强盗杀人”标签的哥哥,受尽了种种折磨与歧视。因为这样一个哥哥,他成为职业歌手的梦想破灭了,他忍痛割舍了自己心爱的女人,他找工作时处处受阻,甚至这个噩梦还延续到了他的妻儿身上,以致处处遭人歧视和冷遇。但是一直以来,哥哥都坚持每个月写一封信给弟弟,开始时弟弟还亲笔回信,可是渐渐地,弟弟觉得这些信总是会给自己带来不幸,会让他回忆起痛苦的过去,怨恨在内心逐渐累积,他无法面对这样的自己,他恨世界上为什么要有他哥哥的存在,但是血脉亲情却又总是让他对哥哥难以割舍,即使后来表面上他显得冷冷冰冰,不回信也从不去看望哥哥,甚至断绝兄弟关系,可是那内心深处的感情却从来没有被剪断过,只是他总选择刻意回避,就像他总回避去被害者坟上上香一样。可是最后,他还是站在了监狱的临时舞台上,他想让哥哥看自己最后一面,他想唱歌给哥哥听,然而当他的目光触及哥哥渺小的身影和闪烁的泪光时,最终他还是哽咽了,一句歌词都唱不出来......   看这部小说的时候,真的感觉被深深触动了,罪与罚,爱与恨,放逐与救赎,一切的一切,都融入了文字当中。当血脉亲情遭遇残酷现实,当过去的岁月成为束缚灵魂的沉重枷锁,你将如何选择,又将何去何从?你抱着天真的幻想走进这个冰冷畸形的社会,结果理想、爱情、生活被逐个打破,你不得不承受世人歧视的目光,没有人愿意与你扯上关系,你就像一个病毒,孤独地游走于世界,每个人都对你敬而远之避之不及,但又会在背后把你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你在一道道冰冷的墙壁上撞得鲜血淋漓,却又无可奈何,仿佛那就是你的宿命,无法逃避。可是正当你心灰意冷之时,属于你的那一半奇迹般地出现了,接着随之而来的你们共同创造的新生命,你觉得你似乎得到了重生。可是,命运的磨盘残忍地磨碎了你所有的美梦,因为噩梦仍在继续,它将不断轮回。   如果,处于这种情况下的你,突然有一天发现,只有彻底抛弃过去,抛弃亲情,抛弃那个让你又爱又恨的人,才能彻底得到救赎,你会怎么做?我这样问自己。   多么沉重的问题!   在冷酷现实的摧残下,我们的人性最后还会剩下多少呢?   东野圭吾仿佛正在暗处,直视着我的双眸,等待着我的答案。   说实话,我很心虚,我想尽可能避免回答自己这个问题,当亲情成为自己人生中的致命羁绊,我会选择抛弃亲情吗?会?还是不会?   小说里,弟弟选择了抛弃,再也无法忍受生活的重压,他选择了屈服,但是就像文章中写的,那是物理上的抛弃,可是精神上的呢?心灵里的呢?那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怎么能这么轻易地说断就断呢?   文中也有提到哥哥每月也会写一封信给受害者家属,但是受害人家属还是难消恨意,对他不断来信感到万分厌恶。   文末哥哥在信中说,弟弟与自己隔断兄弟关系,让他彻悟了自己写信的愚蠢,那只是为了他自己心理上的满足,却让收件人陷入了无止尽的痛苦,他不是在赎罪,而是在继续犯罪,在伤害更多的人...   于是,兄弟关系断绝,常年书信来往也随之断绝,然而讽刺的是,这仿佛也是罪恶之根的断绝。之后弟弟在关怀演唱会感受到从那熟悉身影传来的暖意,因此不能自已,哽咽以致难以出声,那一刻他似乎已经消除了对哥哥的所有恨意;哥哥在暗处双手于胸前合掌,像是在表达歉意,又像是在祈祷,在这一刻,哥哥的灵魂仿佛也得到了救赎。就如圣乐奏响,天使从光芒里翩然走出,兄弟俩的灵魂都在此刻得到解救,然后相互交融。弟弟问,大哥,我们能有幸福的日子吗?我们能对彼此倾吐心声吗?就像我俩替母亲剥栗子壳那时般......   东野圭吾没有继续写下去,我无法得知之后发生的事,我无法预料哥哥出狱后将面临怎样的考验,弟弟又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这一切都如同具有神奇的魔力一般吸引着我,逼着我去思索。可是我必须承认自己仍然不够成熟,无法解答这一系列的谜题。如果弟弟接受哥哥,那么是否意味着噩梦又会重新开始?那么这一次弟弟是否又会再次抛弃哥哥?如果选择抛弃,是否还会和上次一样终止这次噩梦呢?如果弟弟不接受出狱的哥哥,那么他的灵魂就仍然没有得到救赎,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会获得幸福吗?世人会接受这样的他吗?会不会又产生新的歧视?还有,如果这样的话,哥哥又将何去何从?获得救赎的灵魂到底有什么作用?   我有点头疼。我找不出答案。塞满脑子的只有一大堆的谜题。   这本书折射出的社会深度真的是发人深思!让人久久不能平静。之后的社会将怎么对待受刑人与受刑人的家属呢?人的本性到底是怎样的?   在现在的这个社会里,“歧视是理所当然的。排斥罪犯和罪犯的家人,是非常正确的行为。我们必须歧视你,这么做是为了让所有罪犯知道自己犯罪会使家人连带受苦”。   我对此难知可否。我不敢反观自己内心的想法,我害怕我也会遭到这个诅咒。我真的很害怕!   不过,客观的说,这本书里也不乏亲情的温度。   如果家境良好,有爱自己的父母,有一起玩耍的兄弟姐妹,或者说有属于自己的小家庭,生活虽然不算绚丽多彩,但在平淡中饱含温情,每日里和邻居们亲切地打着招呼,和同学或同事利用午餐时间开心地聊着八卦,晚上回到家可以吃到香喷喷的家常菜,可以冲热水澡,然后就躲在温暖的被窝里打着呼噜,做着美梦,那真的就应该知足了。不,何止知足,应该要心怀感恩,好好珍惜这样的每一分每一秒。也许我之前不懂得,年少轻狂的我认为那只是陈腐之言,于是这也不满那也不满,现在想来多么可笑。也许有人会反驳年轻人不满现状是理所当然,因为这样才会有动力去拼搏,以求改善自己的人生。但是我想说,我这里所说的,不是改善人生,而是珍惜人生,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因为这幸福也许很脆弱,一不小心,就会彻底破碎,取而代之的,将可能是无止尽的噩梦。

东野圭吾 信

这部关注犯罪者家属生存的问题的作品,跳出类型、流派的格局限制,并兼得犯罪小说、成长小说、言情小说、社会问题小说之趣,因此被东野圭吾研究者认为是其集大成的作品。作为犯罪小说,小说本身描述的重点确是杀人犯的弟弟。弟弟的生活因为有一个杀人犯的哥哥而变得异常艰难,弟弟也因为哥哥犯的罪而受到了一定的惩罚。我想,这个问题是很多作者都没有关注到的一个问题。

无法分割的亲情

东野的这部被贴了“纯社会”标签的小说,依然是平淡的语言,却仍然让我有想读的愿望。读的过程中,竟然想到了药家鑫的父母,不知道这样的家庭,今后将如何生活。也会像书中的主人公直贵那样“从你离去之后,这个社会开始对我复仇”吗?因为哥哥的犯罪,而受到的百般冷遇,看的过程一直很怕,怕他受不了而和哥哥一样走上不归路,可是优秀的作品就是有这种能力,结局可以说平淡,但决不可猜测。看完让我想起了余华的《活着》和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都是苦难的人生,却仍然坚持着。这部小说一气合成,并没有给读者太大的情绪起伏,但读最后一句的时候,眼泪流出来。。。东野就是有这种魅力,总在最后一句然你潸然泪下,虽然不是他最著名的推理,还是强烈推荐一下。


 信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