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映日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2
ISBN:9787545806694
作者:张晓欧
页数:264页

章节摘录

插图:

前言

电影观念的颠覆者——世界电影短片创作趋势初探短片是电影艺术中具有相当历史的一个类型,创作、传播短片正成为近年来国际电影界的一个热门现象。所谓的“短”,并无特别规定,从一分钟到半小时不等,都可能成为观赏一部短片的精彩旅程。虽然篇幅明显不及传统上在影院中放映的长片,但优秀的短片作品,在震撼力、感染力上并不逊色。一般而言,对电影类型的划分多是从内容出发,如警匪片、歌舞片、爱情片等等,以长短来区别只是一种篇幅体量的标明,然而,当我们认真审视那些风格迥异的短片佳作之后,便会改变这样的认识,短片之体格,确有其独树一帜之处。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与长片相比,短片既然独立存在,它在情节的完整性、主题的鲜明性以及表现手法的全面性方面均无问题,但如果简单地套用长片的分类法,必然降低它的独特美学价值,因此,有必要对短片的概念加以廓清。众所周知,电影史上最初的作品便是一些短片,如《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水浇园丁》等,这是由当时的技术条件决定的。作为一种全新的娱乐样式,没有人规定它应该多长,我们今天在影院中所欣赏的电影长度,是电影发展成为具有独特技术、叙事规范化之后约定俗成的。我们这里所说的短片,作为一种类型,是在长片的美学成型之后才真正出现的。作为一种选择,它不是被动的短小。所以,那些初期的令人目瞪口呆的作品虽然也有艺术与技术上的追求,却并非学术意义上的短片。在电影诞生的最初几十年,短片在美国得到了发展,每个大型电影公司都有负责短片生产的部门,但那时的短片往往是作为正片的“加片”存在的。在二战时的欧洲,如法国,制片人也对短片发生了兴趣,因为它可以保证电影人在资金缺乏的情况下继续从事职业活动,并可以较小的成本发现、培养年轻人才。有人甚至说:只有短片代表真正的电影。一种规则的确立往往与市场需求相关,最初,短片不过是片商或艺术家偶一为之的小玩意儿,当被观众接受后,它便成为一种常规的类型。奥斯卡奖项的设置与评选无疑是世界电影的一个风向标,前四届没有电影短片的评比,短片的列入是从第五届(1931-1932)开始的,当年的获奖短片包括动画片《花儿和树林》、喜剧片《百音盒》、真人真事片《箭鱼摔跤》,历经数十载,如今,奥斯卡奖的最佳真人短片奖(Best Live Action Short Film)仍然是广受大众关注的一个奖项。奥斯卡的短片门槛非常高,在一类电影节得过奖的短片才能送选。电影时间长度须在40分钟以内,并用35mm或70mm的胶片或是非录像带公开放映过。每年,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公布最佳真人短片初选名单,约有10部短片入围,它们来自于上百部作品,这10部短片将争夺3—5个提名名额,最后只有一部影片可以夺冠。奥斯卡的短片评选对推动美国乃至世界短片的发展功不可没。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及其分支机构、电影节、大都市纷纷邀请国际知名导演进行命题创作,出现了《巴黎我爱你》、《地铁故事》、《戛纳60年》、《九一一事件簿)》等一批广受影迷追捧的短片集萃。全球范围内的优秀短片集中于此,各异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各具魅力的故事令人心驰神往。这也是近年来短片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电影艺术教学中,短片是一种被频繁使用的形态,未来的电影工作者以这种低成本的训练来锤炼自己的技术,短片无拘无束,便于驾驭,使得他们可以天马行空,进行各种各样的实验,一些人即便入行后,仍不愿意轻易放弃这个类型。纵观近二十年的世界短片创作与生产,正由一个简单的长片压缩为短片,或作为长片“横截面”、碎片存在的样式,逐渐成为具有独特文体感,多元化美学品格的电影大家族新的成员。 短片在题材与表现上并未因其短小而受到任何限制,从历史到现实、从生活哲理到政治隐喻,短片的内容包罗万象,但因为要在有限的时间长度内完成表达,短片也形成了它独特的美学,即叙事的浓缩化、影像的象征化、表达的杂糅化、主题的多义性等,这些都帮助它成为电影观念的颠覆者。一、叙事的浓缩化短片美学的形成基于“短”,一个短字,是它全部的出发点,因其短,无法过多铺陈,故事必须单刀直入,呈现的不过是一个切片而已。但短小并不等同于单薄、简单,就仿佛中国古典诗歌的绝句,虽只四句,却可通过起承转合这样几个环节,呈现出跌宕起伏、短小精悍的艺术效果。如唐代诗人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清人沈德潜评价道:“只四语,已抵一篇《长恨歌》矣”。白居易的《长恨歌》是长达千字的宏篇巨制,元稹这首小诗总共不过二十个字,当然不可能像前者那样铺张渲染,只能将一段轰轰烈烈的历史高度浓缩,加以典型化的处理,从而让读者自己去回味咀嚼。从叙事技巧上说,短片与绝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获得2006年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奖的《超市不眠夜》(《Cash back》)是一部有关人类对“时间”肆意想象的片子。美院学生本,因为失眠无处消耗比别人多出的时间,到超市去打工。超市的夜晚无聊又漫长,每个员工面对枯燥单调的工作都创造出自己的一套消磨时间的招数,本凭借意念奇迹般地冻结了时间,他同时也有了某种随心所欲的超人神力。影片全长17分钟,创作者以超常的想象力,惊艳的画面,控制适度的节奏,娴熟、流畅的剪辑技巧,夸张、另类又不失分寸的镜头语言,表达了耐人寻味的哲学思考。这部短片大获成功后,导演西恩•埃利斯(Sean Ellis)在原故事的基础上又将其拍成了一部长片作品。无独有偶,获2008年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提名的《在夜晚》(《at night》)后来也被作者将39分钟的短片扩充为96分钟的长片,显然,这需要增添新的人物、情节,但如果不是短片本身具备完整的结构与扎实的故事、思想内核,气球吹到后来,爆炸是难以避免的。还有一些短片,在对时空关系的把握上更加极致,匈牙利导演伊什特万-萨博(Istvan Szabo)的《十分钟后》(《Ten Minutes After》)便是这样一部佳作。全片几乎依靠一个镜头完成,表现了在十分钟内,妻子从深爱丈夫的女人成为刺杀丈夫的女人,这巨大的反差以及偶然的细节却造成猝然而轻易的崩溃。导演仿佛一个旁观者,将现实中的悲剧展示给人们。命运的无常,生活的脆弱,令人唏嘘。虽然长片也能够将这种感悟成功表现,但短片却显得如此凝练,给人震撼。二、影像的象征化象征是电影重要的视觉语言,马塞尔•马尔丹将象征分为三类:造型的象征、戏剧性的象征、意识形态的象征。在长片中,象征的手法只是局部的,而短片创作却往往将一类或几类象征贯穿始终,作为几乎是绝对唯一的、不可替代的依赖。英国导演彼得•穆兰(Peter Mullan)创作于1995年的《冰箱》(《Fridge》,曾在多个电影节获奖,《冰箱》中的人物身份卑微,生活在肮脏的垃圾场,小男孩乔纳被两个小混混朋友恶作剧地关在一个旧冰箱里,氧气即将耗尽,乔纳渐渐失去意识,酒鬼鲁迪与其女友爱丽丝想尽一切办法也无济于事,他们四处求救,但住在楼里的人要么放出恶狗撵他,要么悄悄窥视着发生在他们眼皮底下的这一切。这台一直停在镜头中的冰箱是个象征,冰箱门如果打不开,毫无疑问它就将成为男孩乔纳的棺材。而开启冰箱门,社会则变成一个更大的冰箱,就在这怪圈般的循环下,积攒着逐渐消亡的人性。当两个卑微的人撬开了人们内心幽暗的禁室,面对冷漠,除了控诉,他们还能做什么?短片的批判色彩与对社会的控诉通过一台冰箱表现得尖锐又犀利,入木三分。“电影里象征的运用,在于依靠一种比单纯领会明显的内容更能启发观众的画面。”短片导演为了使自己的作品更能深入人心,常常通过极端的视觉形象来结构故事。获得2002年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提名的奥地利电影《复印店》(《copy shop》)只有12分钟,导演通过匪夷所思的复印行为,展现了对人类及人类社会的深刻思考和终极关怀。在复印店工作的中年男人每天重复单调的生活,起床、洗脸、梳头、上班、复印……有一天他不小心将手放在了复印机上,手掌被清晰地影印下来,随后他的生活开始错乱起来。复印机源源不断印出他的生活,他自己也不断地被复制。“复制人”侵占了他的家、街道、复印店以及他的整个生活,惊恐万分的男人拔掉复印机电源逃离,而成批的“复制人”却如影相随,最后他从高空坠下,结束了这场荒谬的复制。这部颇具象征主义风格的影片从头至尾没有一句台词,全片黑白色调,主客观镜头流畅自由地穿梭,晃动的画面,粗糙的画质和凌乱的逻辑,无不透露着人类在荒诞世界中的自我迷失与自我毁灭。而机器复印的声音被放大使用,则形成影片的听觉主力,配合复印机工作的光影画面,有一种强烈的撕碎感,而急促的音乐又造成了情绪上的不安。 三、表达的杂糅化最近十年来,短片向多种风格融合成为一个明显的趋势,这与观众不断更新的欣赏口味密切相关,也是电影观念愈加多元的表现。表达的杂糅化成为许多短片创作者的美学选择。德国导演沃尔克•施隆多夫(Volker Schoendorff)的《启发》(《The Enlightenment》)让一只苍蝇做领路人,引导观众逐步走向灵魂深处。故事是这样的:夏日露营地,家庭聚会正在举行,身怀六甲的女儿突然带新男友回来,却备受家人冷落,情侣之间产生矛盾。故事结尾,一只苍蝇引发了一场意外事故,导致父亲触电而死,而那只罪魁祸首的苍蝇最后也撞上灭蝇灯。故事没什么好议论的,关键是影片的视角很特别,它是以苍蝇的视角讲述这一切的。在这种超现实的结构下,影片的叙事却是写实的。此外,影片中还加入了大段的富有哲理的诘问,承载了创作者的哲学思考,所有这一切,达成了一个巧妙的平衡,这样一部复杂风格的电影给人的冲击与震撼是可以想象的。在杂糅化的美学选择之下,不少短片表现出晦涩的剧情设计趋向与浓厚的实验色彩,对人生、社会等终极问题进行“微言大义”的影像解构,日本导演岩井俊二的《阿里塔》(《Arita》)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全片18分钟,是一部具有强烈奇幻色彩的作品,整个故事都由一个女孩的独白来讲述。这是一个喜欢画画的女孩,她信手涂画在课本、试卷上的东西总是有一只长鼻子的小怪兽,女孩叫它“阿里塔”。她记不清楚“阿里塔”从何而来,总之,这个形象仿佛自己的影子,伴随她长大。大学毕业,女孩开始跟人约会,在她对镜梳妆的时候,阿里塔竟然跑到了她的额头上,擦也擦不掉,阿里塔是谁,它从哪里来?它有生命吗?它会疼吗?她从笔记本里撕下一页有阿里塔的纸,点燃了它。阿里塔被烧着了,它痛苦地尖叫着上蹿下跳,最后钻进一本厚厚的旧笔记里,变成黑黑细细的人形,蜷缩着,一动不动。女孩由此醒悟:“可能,阿里塔就是我的灵魂,或许那天我点火的时候,我的灵魂就被烧成了灰烬。” “阿里塔“显然是不存在的虚拟之物,岩井俊二以假乱真,用独白的方式讲述了一部青春寓言,影片没有对话,完全是主人公在网站上的“发帖”。全片在影像与情绪上笼罩着斑斓与柔美的意蕴,手绘的笔记、真人与动画的结合、滤镜的柔化处理增添故事的吸引力和童话气氛。整个短片前半部,只是通过展示儿童画、小学生的鞋子、吃点心的小手、书包等形象来讲述故事,充满童趣。而作为真人的女孩第一次正面出现,已经是片子过半之时。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电影理论家斯坦利•梭罗门就指出,现代精神等于全部有趣的现代技巧的总和,“从本质上看,现代主义主张采取一种适应现代生活观的方式来讲述电影故事” ,杂糅化的表达是短片对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与光怪陆离的世相的回应,在有效综合各种表现手法方面,短片因其形制短小,具有天然的优势。四、主题的多义性主题的多义性,简言之是指一部作品的主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把握,从而产生截然不同的释义,在视听语言、内容读解上追求多义性和探索性,是当下短片的又一重要特征。从接受的角度来讲,“解释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通过选择一定的词语,使‘解释’朝任何方向发展。”美国导演格雷格•德宾(Greg Durbin)的《边界》(《Boundaries》)讲述一位美国女子前往墨西哥和美国的交界处看望好友,归途中护照被偷无法离境,这时,她遇见了一位奇怪的吹长号的男子,号头用海绵包裹着,一边吹,一边毫无理由地用长号戳她的头。起初她以为对方是一位流浪艺人,但男子不停地戳她,并且寸步不离,无论她乘公交车还是走路,无论她走到哪里,他都一直跟着她。她骂他、打他,男子还是不断地用长号戳她。当她非法越境,回到了美国,长号怪人也一路跟着她进入美国。从此,日复一日,吃饭、睡觉、甚至如厕时,长号怪人都没有放过她。她愤怒暴躁,冲他大喊大叫、手打脚踢,但不管她怎么样,那个男人始终一个劲儿不停地戳人,也不生气,也不解释,甚至都不说话。没人知道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就像从事某种崇高的使命一样,直到女子开始逐渐习惯了被他戳,并且一点点开始产生了依赖。短片的故事情节夸张、离奇,一个极端怪异的行为,让人哭笑不得。吹长号的男人是谁?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戳人这个行为本身意味着什么?有人将这部短片称为“政治寓言”,暗示美国与墨西哥之间微妙的关系,也有人认为它讲述了“习惯”的孕育过程。创作者似乎在卖关子,只考虑通过这个荒诞的故事传达自己的某种审美意识,却不给人一个有结论的现实,而是让观众结合各自的生活经验、文化背景对影片内容作出各自解释,这就是主题多义性的妙处,能够多层次多方面反映人生与社会。不少导演喜欢用短片这一形式来实验自己的某些观念,表达自己在商业电影中很难抒发的情绪,除了由于短片相对投资较小、风险较低以外,更主要的是,短片是一个可控的类型,由此造就了更多短片的主题带有多义性和朦胧性特征。英国导演克里斯多夫莫利斯(Christopher Morris)的《错乱8245-8249以及117》(《My Wrongs 8245-8249 and 117》)于2003年被评为“英国电影学院奖”及“电视艺术科学院最佳短片”奖,这是一部充满奇特幻想并且晦涩难懂的短片。它整体虚幻,局部写实,大的故事结构不着边际,但局部细节比如生活场景、男子的苦恼、所有人的表演等都是现实的。影片以错乱的名义,表现了人类大脑时常会出现的臆想。导演异想天开地让猫、狗、鸭子都能够说话,而人则卑微地变成了它们的传声筒,在短片里连名字都没有的男人还不如一只狗。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世界,你永远搞不清楚他们在想些什么。短片清晰自然的拍摄方法更凸显了这个离奇故事的混乱,个中原委也许只有创作者自己才能搞得明白。“影像符号的丰富内涵使影像语言有了多义性的特点,而多义性的特点,又使影像的阅读效果,并不拘泥于简单的能指和所指的对应和匹配而有了广阔的联想空间,每个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挖掘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主题的隐蔽、多义,使作品更具吸引力。多义性成为许多短片的自觉追求。无论是长片还是短片,所有的表现手段,说到底还是为创作者表达对世界、人生的态度服务的。进入21世纪,世界电影潮流呈现出新的特征,互联网的兴起与新兴娱乐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大众的娱乐方式,也对短片创作产生影响。即便在还缺乏短片力作的中国,短片也正从一种专业教学方式成为独立的艺术样式,诞生了类似“微电影”这样的与艺术短片有交集的、更多依托视频网站传播的影像类型,可以想见,一个短片艺术风起云涌的阶段即将到来。技术革命时代,受众需要更加新鲜的视觉传达,即使是主题性创作、公益平台上所呈现出的短片集锦也要符合短片基本的美学范式。此外,短片的繁荣,还需要学术研究、赛事催生与市场追捧的撬动,20世纪的许多电影节,如里尔国际短片和纪录片电影节、莱比锡国际纪录片和短片电影节、克拉科夫短片电影节、毕尔巴鄂国际纪录片和短片电影节、韦斯卡国际短片电影节等都以促使优秀短片更多地在电影院作商业性发行放映为己任,但迄今为止,除了一些大牌导演的短片无传播之虞,一般短片的生存与发展仍不容乐观。“短句时时得,何人细细论?”(黄公度)——与短片创作的热潮相比,对短片艺术的研究却鲜见,开展对短片创作、生产与消费的学术探讨有助于丰富、拓展电影艺术理论研究,使更多人更好地把握这一艺术形式,从而促进中国电影短片创作,也是一件迫切需要开展的工作。

后记

《首映日——世界优秀电影短片赏析》交稿了,也算做完了一件事情。说起来,这项工作拖拖拉拉了好长时间,当然,前面花的精力主要还是在搜集遴选上。电影研究如今已成热门专业,这当然与世界电影工业的突飞猛进有关,于是,相关的书籍也就汗牛充栋,令人目不暇接,只是想从里面找寻到一本关于电影短片的著作来,比登天还难。这一热一冷,颇可以说明很多问题。当然,也就给了如我这般的愚钝者一个新的疆域。短片被列入奥斯卡评奖范围已经80年,获得“合法身份”的时间并不算短,这些年,一些短片还颇受影迷、网友、文艺青年追捧,但是为什么很难吸引研究者的目光?大概是片源过于零散,资料也极其匮乏的缘故吧。此外,某些短片的创作者过于强¬¬¬调个性美学所带来的欣赏阻隔,甚至导致难辨良莠,也使得它一时难获青睐。毋庸讳言,在一个多元的传播时代,小狗大狗都有叫的权力,短片自然也有它的春天,当下国内炙手可热的微电影现象,便是短片艺术生命力的一个绽放。目前国际上重要的电影节与电影市场,对四十分钟以下的电影仍然使用“短片”这个朴素的叫法,至少“微电影”的概念还无法替代“短片”。而中国的微电影更多的还是通过互联网传播,并无在影院商业放映的案例,此外,其功能也更多的是做品牌推广、植入营销,即便是公益片也难得一见,这种脱离艺术与思想追求的“创作”能走多远还是未知数。微电影的定义尚有待明晰,作为一种样式,似乎还需要时间的检验。而短片也者,是与长片相对的一个划分方式,具有天然的稳定性。短片研究还是一片处女地,系统、深入的研究有赖于资料准备的充分与理论工具的明确,这些具体又具体的基础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在万能的互联网时代,想找到几篇完整的、关于短片的中文影评还不是件容易的事,这是挺让人懊丧的一个情形。这本小册子所论及的短片起于20世纪90年代,讫于2011年,包括了20年间的50部作品,基本上代表了这个阶段世界短片艺术的发展。对我个人而言,这只占了我所搜集和观看短片的约十分之一。同文学作品的“选本”一样,选择的标准当然与编选者好恶有关,但还是尽可能做到风格的多样化,地区、年代的均衡,目的也是避免偏颇。《首映日》的目标并非是一部世界短片史,它只是个人通过对一个时期各国短片的观摩记录下的一些思考与感受。不过,在影像面前,文字往往苍白无力,其中是否生动、准确,则有待读者检验了。这本书能够出版,要感谢姚扣根教授,感谢他的鼓励与点拨!同时感谢编辑计敏女士,感谢她的细心与耐心。本书写作中,一些外国电影研究资料令我获益颇多,体例关系,未能一一注明,一并致谢!

内容概要

张晓欧,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学士、硕士。戏剧与影视学博士在读。曾任上海歌剧院导演。现任教于上海戏剧学院电影电视学院。研究方向:戏剧(影院)表导演理论、戏剧文化学。导演作品:话剧《仲夏夜之梦》、《危险关系》、《与网络无关》等。并有多篇学术论文发表。

书籍目录

《双面镜》:爱情关乎不可能
《尾声》:一丁点的错位
《弗兰兹·卡夫卡的美妙人生》:事情如何能不坏?
《冰箱》:开启它,看到世界
《<特写镜头>的首映日》:不放弃说话的机会
《聊天》:上帝没有愈合人类的孤独
《黑暗之光》:弥天黑雾漏晨光
《小偷》:就像一场过了头的玩笑
《男孩八岁》:面对大海,不要忧伤
《选举之夜》:谁是和平主义者?
《家》:匪夷所思的蓝调之外
《郁金香》:人牛情未了
《红色绶带》:错误敲响了你的门
《咫尺天涯》:瞬间不能的永远
《我爸爸撒谎》:这里是伦敦
《一首歌》:午夜离奇的音符
《边界》:长号的另类功能
《复印店》:没完没了
《狗没有地狱》:一片耐人寻味的阴影
《十分钟后》:残酷的时间
《启发》:时间是什么?
《11分9秒01》之法国:于无声处响惊雷
《等待下一个》:只因太认真
《错乱8245-8249以及117》:白天不懂夜的黑
《迷人的男子》:缘分,只因一阵风!
《阿里塔》:青春残酷寓言
《黄蜂》:啊,美好的约会
《火蝴蝶》:当火花飞舞的时候
《超市夜未眠》:别样的风景
《失控》:一条鱼太孤单
《最后的农场》:最后的爱情
《桑格姆》:回到童年
《上衣》:阳光随你而来
《六响枪》:枪声为谁而鸣?
《了不起的赞比尼》:完美地消失
《一个也太多》:将错就错
《马海区》:爱情不需要语言
《埃菲尔铁塔》:美丽人生
《乔纳森》:活在那个黎明
《扒手莫扎特》:黑暗有趣的地下巴黎
《海默父子》:非常父子
《在夜晚》:那一片漂亮的海滩
《上帝原谅我》:人类的角落,上帝的叹息
《精彩的一天》:还没有开始
《在黑暗中》:三分钟力量
《探戈舞之恋》: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宾馆客房》:白色“谜”情
《新房客》:邻居们的最后一秒钟
《米娅》:波澜不惊的真相
《调音师》:坍塌的泰姬陵
后记

编辑推荐

《首映日(世界优秀电影短片赏析)》由张晓欧著,主要内容:    短片是电影艺术中一个具有相当历史的类型,创作、传播短片正成为近年来国际电影界的一个热门现象。    所谓的“短”,并无特别的规定,从一分钟到半小时不等,都可能成为一部短片的精彩旅程。    在电影诞生最初的几十年,短片在美国得到了发展。在欧洲,有人甚至说只有短片代表真正的电影。    纵观近二十年的世界短片创作与生产,正由一个简单的长片压缩为短片或碎片式的存在,逐渐成为具有独特文体感、多元化美学品格的电影大家族新的翘楚。

作者简介

本书是从中外影视短片创作基础的角度切入,以清晰而详尽的方式对影视短片创作的基本技巧如剧本、剪辑、色彩、光影、声音进行了较全面的探讨,同时重视在共同创作基础之上的不同之处,即短片与长片的区别,增加在短片创作实务中的技巧解析,针对不同模式的短片创作形式,从构思开始到前、中、后期全过程的创作实务分析。


 首映日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浓缩是精华,短片有其独特魅力。在微电影狂轰滥炸的时代,更应该欣赏以及学习下优秀短片。一部分看过,一部分没看过,列好清单。
  •     很好的角度,很有见解,看过的短片和没看过的各占一半
  •     短片的评判标准还不确定,这本书里选的大多都不怎么合味口。尤其居然还有阿里塔这种。
  •     分不清“个人”与“个人主义”这点能看出作者水准真不高,收录的作品也良莠不齐。不过这类索引式书籍本来就是坑爹型,肯出一本“短片”赏析可比编写“微电影”分析良心多了。
  •     2014年11月23日阅。收获多多。看到某篇,写下了微电影《外套》的剧本梗概。
  •     (未完)看目录。
  •     里面的好作品现在大多都有途径能看到了,评论写得不错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