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院里最好的座位

出版日期:2015-11
ISBN:9787564920114
作者:[美] 安·帕奇特
页数:361页

内容概要

安·帕奇特,1963年生,美国小说家、传记作家,现居田纳西州的纳什维尔。美国当代最受瞩目的小说家,作品被译为30多种语言,先后荣获福克纳笔会奖、柑橘奖、卡夫卡奖、国家书评奖、幼狮奖等多项荣誉,2012年凭借作品《失落的秘境》获选《时代周刊》全球百大影响力人物。
译者简介 :
金晓宇,1972年生于天津,自由译者,从事英语、日语翻译十余年,有译著《写作人生》《嘻哈这门生意》《船热》《诱惑者》等。现居杭州。

书籍目录

非小说,一个引言
圣诞故事
逃跑汽车
离婚圣事
巴黎约会
爱犬玫瑰
剧院里最好的座位
我到地狱的路已铺就
田纳西
责任

事实与虚构
我的销售人生
“这两个女人之间的爱不正常”
阅读的权利
请勿打扰
《2006年美国最佳短篇小说选》序言
爱的支撑
书店反击战
这是一个幸福婚姻的故事
我们的大洪水
永恒之狗
慈善修女

作者简介

安·帕奇特在写作生涯早期,曾靠为时尚杂志撰写非虚构作品谋生。《剧院里最好的座位》一书正是这些经过悉心打磨的非虚构作品的结集,也包含了她对早年撰写非虚构作品,以及非虚构写作对她的小说创作的滋养的总结与回顾。
推荐语:
帕奇特这样的作家令人欣慰。——《泰晤士报》
帕奇特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擅长将普通人置于极端与异乎寻常的境遇中,去观察他们的反应。——《出版人周刊》
一部光芒闪耀的散文集。——《纽约客》
耐读且坦诚,帕奇特的散文集是一场关乎生命、爱以及文字的盛宴。——《柯克斯评论》
我已 被帕奇特精彩的故事折服,被她倾诉的声音诱惑,都忘记自己是在工作。……和所有最优秀的自叙传文章一样,帕奇特的散文集就像双面镜,同时反映出作者与其读者的影子。——《纽约时报书评》


 剧院里最好的座位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在安·帕奇特随笔集《剧院里最好的座位》里,我读到了对写作最为受益的一条建议:“既然写书这一伟大的梦想,仿佛房屋失火一般令他们心急如焚,那么不妨每天抽出少的可怜的一小时,坚持微不足道的一个月。”说来惭愧,正像帕奇特所给出建议的那些人一样,我也从未每天写作一小时并坚持一个月过,看起来我的那些构想并不如我所想象得那么迫切。想到这一点,我感到一丝恐惧,一直以来我引以为豪的可以拿出来向人炫耀的事情,如今显得那样不堪一击。帕奇特在《剧院里最好的座位》里颇为讽刺地批评了像我这样的人。在《逃跑汽车:有关写作和生活的实用回忆录》中,帕奇特说经常有人告诉他,他们有一个极佳的创意,可以写一本书,仿佛有数不清的百万遗产在等着她。而帕奇特也很明确地说:“我同情这些人,虽然他们认为我不够聪明,不能理解他们的困境。”在另一次聚会上,有个人告诉她“每个人心里至少有一部伟大的小说”。她极不情愿地反问道:“每个人心里有一大束插花吗?”“一个代数证明呢?”“橄榄球超长距离传球?五分钟跑一英里?”帕奇特的反问当然是漫不经心的,但又带着强烈地想要摆脱作为小说家所带给人的标签。这种强烈的感觉,使得她的反问显得很有讽刺性。我就是帕奇特的故事里,那类说有着极佳的创意可以写成一部大书的人,那类认为每个人心里至少有一部伟大的小说的人。我的电脑里,我的笔记里,记录了不止一个可以写成非常优秀的小说的想法,但是真正成篇的少之又少。所以,当我在编辑这本书时,当我回读这本书时,对于帕奇特缘何会成为一个成功的作家心怀敬意。我很庆幸自己在这个人生阶段编到也读到了这本书,尽管我再起步的时候,比帕奇特在杂志上发表文章的年纪要晚很多。
  •     找资料时候翻知乎,忽然看到宋石男揭潘采夫老底,说当年约稿不给钱,搞得他为了一千多块跟在丫屁股后面要,好像自己倒不大气,委实憋屈。这是讲理还是撒娇我不想细究,那文字里倒突然有一行特别扎眼:中国国内纯靠勤奋写作一项技艺维持生活的,大约有一千人,这一千人也只能说过得还行,买麻绳买不起粗的,所以还都没上吊。混不吝的玩笑语气,说起来特别有心酸味道。很自然地想起“书得起”刚开通打赏的时候,恰好撞上我生日推文,各位亲朋好友一顿爱护,着实赏了不少。于是端木打趣我:你这是要发啊~~也点头,也笑,也承认,也欢喜。但也在更早之前明白:码字为生,至少对于我,是件尚远的事。离我比较近的事是频繁地买书,五六月稍算懈怠,实在因为手头上的未读之书甚多,且多为动辄五六百页的“巨著”。食得盆菜亦要饮得冰茶。大部头一般睡前细看,薄一些轻省一些的就随身带着,零碎时间看。已经记不清是哪里被人安利了这本安·帕奇特的书,总之是个眼生的作家(原谅我孤陋寡闻),一般不会自己留心去买,但稀里糊涂,竟出现在了待读清单上。读了,然后惊了。最近让我惊着的书倒也有,可《万物的签名》是本已得到赞许无数的热销书,不像这一本,截止记者发稿前,在豆瓣也只有26人评价过。孤独的书自有它孤独的道理,这本书,写出来的时候,本也野心寥寥。“我永远成为不了战地记者或者深入调查的记者,但我承袭的传统也是可敬的,有时还是令人生畏的。我最引以自豪的随笔中,许多都是就地取材——写作和爱,工作和失去。”嗯,一本很简单的书,讲讲生活在田纳西的青少年,说说搬进搬出纽约的体验,谈谈婚姻与幸福的非必然关系,讲述最好的朋友如何在经历残疾、性爱与毒品之后度过了39岁但美好的一生……以及,最日常的,作为作家的日常生活。但你怎么如此迷人呢,Ann?It is glass,but it isn't wine.It is a bottle,but it isn't a plate.It 'a rabbit,but it's not a box.It's a tree,but it's not a leaf.It's Woody,but it isn't Mia.It's pretty,but it isn't shoes.It isn't stop or go or wait.It is traffic.句子太美了,不是吗。已经美到让翻译有些手足无措了,他只能老老实实地写下这一段,然后,意会了作者当时的处境:“在塔耶旺的那次吵架,成了我俩恋爱关系上的一枚刺青。我俩谁都不会忘记那事,然而,现在想来我只觉得可笑。遗憾的是,那菜肴永远想不起来了。这是我们大脑的过错,记得吵架,却忘了鲽鱼。那是鲽鱼吗?我知道我刚说了啥,可我现在只能梦想当时的滋味。”你知道的,要夸一位女士美丽温柔,多学些比喻句就好了,但你要夸一位女士有趣又有品味是很难的,那需要心照不宣的颔首低眉,需要目光交汇间的意会心领,你一猛烈,那滋味就都没了。你有把握,被她看上吗?“我喜欢大白天躺在沙发上读普鲁斯特的男人、孩子气和一文不名的男人、固守过时的学生身份的男人、一边骑自行车一边吸烟的男人。卡尔对于他的人生是否有意义,没有存在主义的焦虑。”事实上,安不是什么妙龄少女了,她出生于1963年的洛杉矶,她勤勉写作并以此为生,热情交友广泛恋爱,喜欢歌剧也喜欢房车,她对离开文明社会和成为流浪汉无所谓,也会规划充实的度假旅行,接受意料之外的婚姻。我想我不能剧透太多了,但我似乎也并没有说出什么刺激性内容能够让你立刻动身去找来这本书看一看。安就是这样。安总是这样。她不用对太多的事情负责,除了几盆绿植,爱犬和祖母;她鼓励26岁的女生忘掉结婚以获得持久魅力;她和大一新生的父母“开战”,以讲演激发青年们的独立思辨……她的头脑与身体毫无止息,做的却全是不打紧的“小事情”,在高尚与庸常之间,她的准星总能停在最适当的那一节。“如果我在城市长大,我或许会感到早年生活的丢失。我或许会看着一幢建筑,向往它曾经是其他东西时的美好时光。可我在田纳西长大,我指的是乡村,那里的一切和我记忆中的一模一样。植物是执法官,它们维护着这种状态。它们唯一感兴趣的是自己的故事。”听音乐节目,主持人说到一成不变的雷光夏,说到风格陡变的陈升、王若琳,说到如何慢慢找到自己,忽然耳边同时响起儿时捉迷藏的那个声音:你躲好了吗?我要来抓你啦!动心动笔,一口气在朋友圈写了好些话:人生就是捉迷藏,小时候找别人,长大了找自己。找到就没意思啦,且找着吧。要保持蹦蹦跳跳走路的恶习。要拥有不时想吃苍蝇馆子的欲望。不要嘲笑自己十五岁时听的歌。不要让冰箱里永远只剩一罐啤酒。向收伞时不会乱甩水珠的人问路。好看的街景多看五秒,少拍照。…………写作是件悲惨、可怕的事。坚持下去。它比世上任何事情都要美好。Ann Patchett
  •     文/张猛彼时钱钟书先生这样回应《围城》的读者前来拜访的请求:“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作家对于私人的生活拼命防守着一个底线,然而读者总是会试图了解更多。这种情况下,读一读作家的随笔或许是不错的选择,尤其是像安·帕奇特这样坦诚,又很会讲故事的作家。她的非虚构写作丝毫没有一般作家乐于凸显的优势地位,也很少使人产生繁冗拖沓的印象;并且,在她的随笔中,作为“虚构”的写作和现实生活之间的界限并不明显,它们被一种天然的真诚组织在一起,似乎时刻在提醒你:是的,这就是我,作家安·帕奇特的真实生活。  安·帕奇特的散文集《剧院里最好的座位》在《纽约客》那里获得“光芒闪耀”的评语,《柯克斯评论》更是认为它“耐读且坦诚”,“是一场关乎生命、爱以及文字的盛宴”。的确,如果按照内容给这本随笔集的23篇文章分类,可以清晰地列出下面如下关键词:写作、图书、地域/旅行、爱。最令人觉得意外的是,作为书名的那篇《剧院里最好的座位》,反倒成为所有随笔里最孤立的一篇,放到哪里好像都不太合适。也许,出于完美主义的考虑,我们姑且可以将这一题目当做一种隐喻,就像幼小的安和其他小朋友们坐在后台欣赏演员们的演出,阅读这本随笔,我们终于有幸来到了作家的工作车间,选择了一个最佳的位置,看她如何笔走龙蛇,把自己亲历的生活演绎成优美的故事。  “兜售”写作技巧  安·帕奇特从不吝于向人兜售自己的写作技巧,甚至在引言部分,她就迫不及待地与年轻小说家分享抵抗经济危机的谋生方式:为杂志撰写书评和随笔。在规定期限、规定字数的条件下完成命题作文,多少有点带着镣铐跳舞的味道。但比起这些工作,随之而来反复地修改删减可能对于一个自信的写作者来说打击更大,帕奇特从中学会了乐观:“我即使看到自己最好的句子从文章中剪掉,因为它们没有推进故事的发展,我也学会只感觉到最微弱的、最隐秘的、有如刀割般的疼痛。最终,这种技巧也有益于我写小说。”除此之外,帕奇特还针对小说情节设定、真实与虚构的比例、如何解决作家心理阻滞等问题,提出许多建议。读完这部分文章你会发现,帕奇特就像公益机构里的一位慷慨的志愿者,对每个有志于写作的青年人都毫无保留。  读到安·帕奇特讲习班上的那些个性鲜明的写作导师(《逃跑汽车》),读到她为了写作去警察局体验生活(《墙》),结果收获了比预期多得多的东西,我忍不住羡慕她的阅历,其实更令人羡慕的是她的耐力,她对量体裁衣、缝缝补补这样零碎工作矢志不渝的热爱。在描写作家与编辑的关系时,她举了这样一个例子:编辑心中对于理想的稿件有一个标准,但他却无力向作家描述这一标准,只能凭借感觉判断,因此递交来的稿件经过“印证”后,被无数次要求返修。“这好比有人让你一遍一遍地挪动起居室里的家具:让咱们看看沙发放在窗子下怎么样;不,不,我不喜欢它在窗子下,让咱们看看放在门边如何。”也许,安·帕奇特能取得后来的成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她搬了那么久的家具,却从来都没有厌烦。  打响图书保卫战  与《真实与美丽》相关的几个文章在这个随笔集中十分惹眼。安·帕奇特为病逝的好朋友露西写了一本书《真实与美丽》,以缅怀露西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也向读者分享两个女生之间真挚的情谊。这本书受到克莱姆大学的青睐,并将其列为学生必读书目。出人意料的是,这本书被一位参与竞选的校友拿来作为争取选票的靶子,他扬言该书有伤风化、教唆年轻人犯罪,并组织了一批人聚集在该校门口,抗议前来演讲的帕奇特。  一个作家因为书中的“道德问题”而被迫接受审判,这种在司汤达、福楼拜等经典作家身上发生过的情节,突然降临到安·帕奇特的头上。她也确实无愧于这样的境遇,在《事实与虚构》、《“这两个女人之间的爱不正常”》以及《阅读的权利》这几个短篇中,她用紧张而又略带幽默的语调,描述了她遭遇“围剿”的前后经过。  当然,这个故事也可以延伸出许多有关作品价值观导向、影响与接受等方面的讨论。能不能因为女主人公搞婚外情最后卧轨自杀,就将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列为青少年的“禁书”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不过,如今阅读圈里愈演愈烈的却是看似相反的情形:一些图书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故意挑出书中的性描写作为噱头,使得严肃文学作品越来越接近街头书摊上的成人图书。难道读者喜欢上一首诗,仅仅是因为某人“跨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无论是“阉割派”还是“暴露狂”,对于文学之外符号的消费都不应该成为审美的中心。  用写作打破“地狱”  帕奇特对于自己生活的纳什维尔怀有十分谦卑的热爱,她在《田纳西》中追溯了童年时在这里的农场度过的快乐时光:捡胡桃、采摘蘑菇、吃毒葛,那是每个孩子都曾向往过的、与大自然最亲密的接触。她住在这个小城市里恬然自得,对于能够看到银幕歌剧已经心满意足,甚至同情银幕中出现的纽约观众,“他们买票花的钱是我们的十倍,有的比这还多”。然而,她又完全不属于那种死宅的作家,她开玩笑“虽然我喜欢自己的工作,但我永远感觉像一条想到门那边去的狗”。她接受写作任务,和丈夫一起驾驶房车去旅行(《我到地狱的路已铺就》)。通过一辆29英尺狭小的房车——这本来是安十分排斥的交通工具——她见识到了广阔的美国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也遇到许多有意思的人,最重要的是,通过这次旅行,她与自己的丈夫卡尔重归于好。  读到末尾,我们不禁感叹安·帕奇特是讲故事的高手,回头再看,我们才能发现她的叙述中埋下了多少夫妻冷战的伏笔。“房车”换种说法,也就是 “移动的家”。文章一开始与熟人的偶遇就曲折道出她和卡尔发生了矛盾,正处于半冷战的状态。因此这里的“地狱”就不能单单理解为对“压抑局促的房车旅行”所做的注解,这里其实还同哲学家萨特扯上了关系:一个人如果不能同身边的人友好相处,那么周围的人对你便构成了“地狱”。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安·帕奇特与丈夫选择了一场冒险的旅行。所幸的是,这辆捆绑式的房车没有真正把他们带到地狱,足够狭窄的空间终于让他们发现了彼此。  “爱”是随笔的支撑  有关“爱”的几篇随笔是整本书最重要的支撑。在这里,帕奇特回顾了自己在母亲再嫁后的重组家庭中生活的往事,披露了自己的两次婚姻,也勾勒了慈善修女晚年生活的群像。但笔者认为,这些文章中写得最流畅、最能引发同感的,应该是作家追忆爱狗玫瑰以及外祖母的几篇作品(《爱犬玫瑰》、《责任》、《爱的支撑》、《永恒之狗》)。其中,在《责任》中安·帕奇特有十分出色的表现:她将生病的外祖母和患病的爱犬糅合在一起进行描述,穿插外祖母与狗平日相处的碎片回忆,折射许多相似的特点,给读者带来哀而不伤的观感。  “每星期二,我将外祖母带到自己家里,请她吃中饭,她总是说自己太饱了,吃不完三明治,这样,她可以将剩下的一半给玫瑰,在其他时候,玫瑰是吃不到三明治的,特别是直接从餐桌上。外祖母轻声对我的狗说:‘别担心,她没看见咱们。’这时,我装作什么也不知道。外祖母渴望再有能力宠宠什么人。我的狗是唯一因为她的陪伴,而无条件感到兴奋的哺乳动物了。”  这种对于细节的捕捉,让平淡的情节获得了丰富的阐释空间。她在写自己陪伴爱犬玫瑰走完最后一程时,同样穿插了大量细节描写。“我”用手推车推着生命垂危的玫瑰晒太阳,遇到一个戴高尔夫球帽的老人。老人忍不住追忆起自己的狗临死之前的表现。“我”多次打断他,请求他不要说下去,而老人受制于感情的冲动不得不讲下去。阅读这段文字简直就是一种煎熬:两个当事人一个为过去揪心,另一个为即将到来的结局痛苦,人类面对死亡时深深的恐惧和焦虑感透过纸张弥散开来。  随笔毕竟不同于虚构作品,安·帕奇特在写作中流露出对家人、陌生人、居所以及自己的职业深沉的关注。即使是读她关于写作经验的文字你也不会觉得无味,飘然而至的贴切比喻或俏皮话,会让你莞尔一笑,可见帕奇特绝不是一个刻板的人。《泰晤士报》评论她“这样的作家令人欣慰”。而我们要说,不管是作为写作者,还是作为生活家,帕奇特总是能够做到“令人欣慰”。发表于《新京报·书评周刊》2016年4月9日

精彩短评 (总计24条)

  •     一个讲故事的高手,散文写得和小说一样曲折精彩
  •     看第一篇的时候在笑 看到最后一页却哭了
  •     推荐
  •     初读时对作家这样的散文随笔颇有些读不进去,总觉得这样的文字既少美感,也没有多大的触动。可是将整部作品集读下来,发现许多有趣的事情,其中有很多对于阅读、对于写作是很有启发的。与作者的小说相比,散文更加不拘一格。其中提到的作者最初练习写作时候的经历、作者驻馆写作的经历、作者的不结婚的爱情等等,平淡之中见长。
  •     2016读完的最后一本书,跳序读完,并以《这是一个幸福的婚姻故事》为结尾,还记得拆开包装时候嫌弃书的装帧和纸张,读完后则因它厚实温暖的内容而陡增好感度,那些引起共鸣以及给予启发的句子,那些成长的故事,将在未来的某一时刻流泻出来,喜欢《墙》、《逃跑汽车》以及《幸福婚姻》的故事,期待作者更多作品~
  •     有干货,没什么才华
  •     任何有志于写作的人都可以读一下《逃跑汽车:有关写作和生活的实用回忆录》
  •     讲故事的高手
  •     我的写作圣经
  •     刻意的体贴
  •     是的,感觉被编辑算计了www若是用原书名窝的确是没有兴趣看一看的,基本上把原本的营销点完全倒置了,损失了很大一部分可以吸引女性读者的卖点,然后格位就被提升了,哈有意思~
  •     《逃跑汽车:有关写作与生活的实用回忆录》那篇大好。书名同篇《剧院里最好的座位》和《墙》也不错。
  •     根本无法读出是写出美声的那位作家。。。
  •     三星半。读到一半处终于明白,(我认为的)Patchett全部的优势和缺陷,行文间显露的娴熟/老套/自信/缺乏灵气……归根结底在于她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职业化」的作家。不过2000年后她写得明显比从前好很多。写到自己家庭的几篇也比较突出,比如写警局(父亲)那篇《墙》。读过这本再想想她16年的小说Commonwealth, 那基本就是自传了,完全按照Patchett自己家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她最终还是难挡诱惑书写了家族故事,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其实是一条应慎重对待的捷径。PS: 不太认同拿弗兰岑那本和这本比较的观点。所谓“干货”,不是把技巧一条条列出来喂到你嘴边才算。
  •     《逃跑汽车》那篇 受益匪浅
  •     已购。看了书评买的,作者就是写《美声》的那位,顿生好感~~原以为是讲写小说的随笔,其实是作者各种随笔的集合,不过其余内容也挺有趣的。她的随笔特点是以自我经历为基础的,所以读起来格外平易近人~~写得最好的是三篇:《逃跑汽车:有关写作和生活的实用回忆录》、《墙》、《我的推销人生》。其中《墙》很有意思,是讲作者有个退休的洛杉矶警察老爸,作者为了给写作取材,就去锻炼身体、参观警局、跟警员出警,最后参加警察考试~~
  •     17年2月4日-3月10日,有意思的很有意思,但不是所有的都有意思
  •     “习惯不容易改掉,不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 “离开一列失去控制的列车的唯一途径是跳下去。”
  •     小说家最真实的一面往往就是他或她的散文、回忆录与创作谈,本书恰恰如此。于是我们看到了关于帕奇特的成长与创作,生活与情感,以及潸然和愤怒。
  •     帕奇特这本随笔让人感受到了她讲故事的能力,自然又不流于随意,看似不经意地描写,最后你发现她想讲的东西一样也没漏下。个人偏爱那几篇关于“爱”的文章,如描写她的爱犬玫瑰、外祖母的段落。帕奇特真的是一个让人欣慰的作家,无论是写文章,还是做人。
  •     关于写作、生活、婚姻的随笔
  •     喜欢逃跑汽车hhh和卡尔的幸福婚姻那篇看得好感动qaq
  •     比弗伦岑的那本《如何独处》有货。《逃跑汽车:有关写作和生活的实用回忆录》提升了全书的逼格。
  •     喜欢这本书,如果不是书里有两篇不太喜欢,我会给她五星~就像书里说的:就影响力而言,时机最重要。这本书正好在一个恰当的时机被我看到,就像当年的《月亮与六便士》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