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评传

出版日期:2015-5
ISBN:9787540771704
作者:Peter B. Lewis
页数:224页

内容概要

彼得•刘易斯(Peter B. Lewis,1933-2013),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曾任爱丁堡大学高级哲学讲师,著名艺术赞助人。除本书外,还编著有《维特根斯坦、美学和哲学》(2004)。
译者沈占春,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现任长春师范大学国外历史文献译介研究所所长。主要译著有《人权的发明——一部历史》(商务印书馆)、《香奈儿——举世无双的传奇女性》(上海译文出版社)、《成吉思汗传》(吉林文史出版社)等。

书籍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父之罪
第二章 高山之路
第三章 叔本华博士
第四章 巨著
第五章 艺术天才
第六章 神秘的同情
第七章 法兰克福的哲人
第八章 “后人将为我树立丰碑”
参考书目
致谢
叔本华年表

作者简介

本书记述了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作为哲人的一生。叔本华的思想不仅对19世纪后半期以来的哲学和思潮有着重要影响,他的著作也深受作家、艺术家和普通读者的喜爱。本书通过对叔本华代表性著作的精辟分析,展示了叔本华所创立的生命意志哲学的价值与意义,以及柏拉图、康德哲学和古代印度思想与叔本华哲学的密切关系,叔本华与同时代德国哲学家之间的分歧,等等。同时,作者在叔本华思想的观照下,分析了这位哲学家性格上的特点与弱点,他与家人的关系以及他的处世之道,为这位奇特而伟大的哲人勾画了一幅生动传神的思想肖像。
叔本华通常因其悲观主义哲学和文风优美的作品而被世人铭记,在他去世后一个多世纪以来,他的思想受到了杰出知识分子、作家和艺术家的赞颂,其名字成了伟大哲学的代名词。除了深受其影响的尼采、瓦格纳和维特根斯坦,叔本华的粉丝名单上还有托尔斯泰、托马斯•曼、博尔赫斯、屠格涅夫、麦尔维尔等一长串熠熠生辉的作家大名。
本书作者对叔本华的著作可谓了如指掌,在分析叔本华哲学观念时做到了叔本华式的明晰,既逻辑井然又明白易懂;作者还自己翻译了大量叔本华的家书,从这些第一手资料中刻画叔本华的性格,既生动传神,又机智幽默。这是一本深度与可读性兼具的优秀评传。


 叔本华评传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为哲人立传,可能是所有传记写作中最难的一种。为此,作者既要照顾到传主的思想,也不能忽略了他的生活,尤其是在二者之间达成一种关联。这最末一点,也许最为困难。叔本华生平轶事材料颇多,在这一点上的确为传记写作减轻了不少繁难。尼采对所有伟大哲学家特质的断言,在他们那里,诚实是最可贵的美德,而“伦理学和形而上学合二为一”。《叔本华评传》作者彼得•刘易斯对叔本华的评价是:“他的哲学的目的不是在抽象理论的光芒下忽视我们的经验世界,而是彻底去解释这个世界。”(P63)叔本华的思想私淑康德颇多,但二者分道扬镳的地方却不在思想,而是落实于思想与生活的联系本身:生活是思想的动因,思想是生活的映衬。叔本华终其一生表现的,正是他发端于现实生活之困惑,从而执意对世界进行一番彻底观察,再潜入理念世界加以沉思,又返还生活世界予以解释的一种来去与一种调和。形而上学的客观认识最终要服务于伦理学的主观解释。叔本华所受康德与柏拉图之影响,起初体现在他单纯地将意志、物自体与理念对等,但在其最终确立的世界构成体系中(虽然他极度排斥黑格尔式的哲学体系),康德对本体世界和现象世界的区分与柏拉图对存在世界和生成世界的区分则被置于不同范畴。叔本华区分的意志世界与表象世界本质上与康德无异,只不过他将整个世界的根本质料规定为意志,这是康德未尝涉足的。柏拉图的二元论在叔本华那里只被用来作为表象世界的一个结构予以发挥。至于他的非理性倾向,则源于其将意志视为世界的始基,并且这一意志在他看来,只是一种生命意志(the will to life)。这是学理上的追溯;倘若按照尼采哲人心理学的看法,即将一切理论都视为对生成世界的解释,那么本书作者为我们提供的传主生活背景,无论是常年遭受排挤,还是与家人友邻的恶劣关系,都可以用来理解为何叔本华对人类行为看似理性的动机去魅念念在兹。彼得•刘易斯提示我们的,是叔本华身上有一种“习惯性的不容置疑的好斗”性格,他曾经数次挑衅似的去一家致力于复兴基督教艺术的咖啡馆,然后在那里大声赞美希腊的多神文化;他前后两次与黑格尔在同一学年的同一时间开课,但自己的学生没有一次能抵得上黑格尔课堂的零头。诸如此类的事情在叔本华一生不胜枚举,可能正是其强大影响,导致了他对人世悲凉有着深刻体会,而这也促成了他关于意志世界与表象世界的构想,以及对表象世界达以洞观的渴慕。意志世界——“作为物自体的世界是一种不知其所欲的强大意志”——仅仅是一种意志体验提供的构想。这一构想主张意志的世界虽然无法被认识,但还是可以通过与知识的对象——表象世界——的勾联,将自身揭示为恒定不变的意志。因为意志世界是形而上学的主要范畴,而表象世界则是伦理学的言说对象。表象世界区分为两个子域:作为表象世界永恒结构的理念,以及大量对理念的不完善模仿的表象。从这里也能看出,叔本华其实是设置了一个根据的序列,即:意志——理念。“意志的充分客观性是理念”。(P96)这两个子域中也暗合了他由形而上学向伦理学,由认识向拯救转变之机缘:理念是认识主体的客体,表象是意志主体的客体。叔本华哲学的最终指归是要回返至表象世界,以“解释生命的悲凉特征和他已认识到的世界”。(P100)这个世界既是作为意志主体的人类经常停留的生活世界,也是叔本华力主人们应当逃遁的欲望世界。因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醒悟就是‘意志永远不能被满足’”。(P95)那么,究竟应该如何逃离?或者说,人类怎样才能摆脱被意志役使的达那伊得斯或伊克西翁的命运呢?这才是叔本华关于命运真正谈论的题旨。首先,他反对自杀——叔本华反对他父亲的命运。拯救的真义在于否定意志,而否定意志即是平息意志。然而自杀恰恰是急于对生存意志作出否定,以至反倒弄巧成拙为一次盲目肯定的表达。其次,这本书里记载了大量他早年接受艺术教育的背景。叔本华对柏拉图理念论的发展,尤其表现为他对知识效力的高扬。知识,亦可说艺术,都属于理念的静观,都是为了揭示表象世界的永恒所在而进行的尝试。环境所能做的最坏的事情便是迫使人性不去(也无法)承担文明,而只能努力地降低到其最本质的那一点:求生存。也是为此,我觉得叔本华对人的理解要更为现实,而尼采的高蹈则不免近于浪漫。但除此以外,前者对同情,对自杀等诸多现实的洞悉,毫无疑义地表明了他自身哲学的严肃旨趣——“出来如花,又被割下,飞去如影,不能存留。”(《约伯记》14:2)——起于认识的必当归于拯救。叔本华的哲学,最终的归宿乃是人间伦理。(作者徐兆正,刊于2015年7月12日《羊城晚报》,原标题为“起于认识归于拯救”)

精彩短评 (总计10条)

  •     作为一个从事自然科学的,已经建立了很强的唯物辩证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只能用来了解一下叔本华的经历。
  •     学术性上严谨通透,可读性上关于叔本华生活轶事的槽点被如此整全地展现出来。。
  •     很有吸引力,一定会看。
  •     叔本华,德国伟大的哲学家,读这本书能从中学到了好多东西
  •     可读性极强的一本叔本华传记。
  •     在国图三小时看完,可读性极强的一本传记,便于初识叔本华。
  •     本书的内容,很好地映证了书名中的“评传”二字,将叔本华的生平经历,跟他的思想学术发展状况结合起来加以介绍,夹叙夹议,较好地还原了这位德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的人生与思想面貌,值得一读。
  •     “世间若没有书,我早就绝望了。”——叔本华。很多人觉得悲观主义是一个贬义词,一个人如果悲观,那么这个人就是“心理”或“精神”有问题。这实际上是一种强迫,强迫人们打开笑颜。心理咨询我觉得应该开导的不是一种作为悲观的思想、行为本身,而应该与咨询者共同探讨这个世界的“真相”。虽然我并不赞成这个真相就是“世界意志”。
  •     叔本华认为, 人生就像钟摆,在苦痛与倦怠间徘徊… 苦痛并不是意志的否定,人生有如欲望之惊涛骇浪中的一叶扁舟,人的一生,就是用尽其自由意志寻觅人生的真谛。
  •     物自体在表象中将自身揭示为意志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