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白·少年游》章节试读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1
ISBN:9787549549733
作者:张大春
页数:359页

《大唐李白·少年游》的笔记-第199页

赞叹古人的想象力和闲逸之心! 《神异经》相传为东方朔所作,李白并未通读。但是这狂客所问的一节,并不生僻,李白的确从赵蕤处听说过,西海之外,有一号称“鹄国”的地方,男女老小,身长不过七寸。其为人好自然,有礼节,喜读经纶,日常多跪拜揖让,人人寿三百岁,行步如飞,日千里,倏忽便不见踪影,百兽不敢近犯。
这鹄国人其所畏惧的天敌,便是鹤。海滨之鹤,一过即掠而吞之,则此鹤也就有了三百年的寿数,也能一举千里地飞行。而在鹤腹中的鹄国之人并不会死,只是没有书读,极之困顿无聊赖,常会吟诵先前所记忆的典籍诗文,杂于鹤鸣声中,便不易辨读。古人谓读书不熟、反复期艾,即称之为“鹤吞”。

《大唐李白·少年游》的笔记-第35页 - 一二、琼草隐深谷

衷怀热切,满心自雄,天地世人皆不知,而亦不在乎除我之外还有天地世人。

《大唐李白·少年游》的笔记-第3页 - 序言

诗,本来就距离他们相当遥远,有如一触即破的浮泡,有如不能收拾的幻梦。
P59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大唐李白·少年游》的笔记-第106页 - 人尚古衣冠

李白一直带着《兔园策》,怪不得诗写得那么好。敢情是有参考书呢~

《大唐李白·少年游》的笔记-第35页 - 一二 琼草隐深谷

天地世人皆不知,而亦不在乎除我之外还有天地世人。

《大唐李白·少年游》的笔记-第80页

这是他想象中的巨雕,于翱翔了不知几度春秋之后,来到这荒郊野岭,俯视山川云峦,猛然看见了当年在狂风暴雪之夜结识的少年,想要就近相认。孰能料得,上林一箭堕西风,着心滴天真的野物,竟然在顷刻间被那不能相识的旧识横夺了性命。看到这里眉心揪着痛。难怪少年明月「眼角泛着泪光」「似有无限的讶异,与无限的懊悔」。

《大唐李白·少年游》的笔记-第114页

芣苡,又名车前,也叫当道喜,多生于路径之上的牛马蹄印之中。这一句以车前、当道为喻,就是一份欢喜迎接赵蕤归家的情绪。含桃,樱桃也。许慎《说文》以为“莺之所含食,故曰含桃也”,所以也有“莺桃”之名。花开于梅后,果最先熟,都是春天乍然降临的证据。

《大唐李白·少年游》的笔记-第36页 - 琼草隐深谷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疾,深切的忧虑。是的,他也忧虑。然而他却以为应该忧、应该虑的,不是历代俗儒所说的‘称扬名声’与否,或者名与实相副与否,而是,人这般蜉蝣朝菌也似的短暂一生匆匆逝去之后世道喧嚣如常,则身为一君子人,恰如猿鹤虫沙,能够为后世所留下的,还真只是大大小小好好坏坏的声名,且又是不为人所知其实、得其理、同其情的空名。”
“不过,千年以来之儒学而仕宦,却正相反,都是在“立名”一语上盘空求索,扶摇直上。至于近世谈空名、道空名者比比皆是,先考功名、再作学问的已经是凤毛麟角;考得功名、抛去学问的,大约也只好以未能免俗自嘲而已。”
深深的无奈:心中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却由于客观原因无法实现。“学而优则仕”的前提似乎是学问要做得到优秀,可是不管在哪个时代都有腹中无物者为官的,现在好像更多。至于我自己,不求成名不求显赫只求平淡生活中能做自己喜欢的事。

《大唐李白·少年游》的笔记-第17页 - 五 结客少年场


一开始,月娘想到的是留下一部《幽忧子集》的卢照邻。他的那一首《结客少年场行》是这么写的:
长安重游侠,洛阳富财雄。
玉剑浮云骑,金鞭明月弓。
斗鸡过渭北,走马向关东。
孙宾遥见待,郭解暗相通。
不受千金爵,谁论万里功。
将军下天上,虏骑入云中。
烽火夜似月,兵气晓成虹。
横行徇知己,负羽远从戎。
龙旌昏朔雾,鸟阵卷胡风。
追奔瀚海咽,战罢阴山空。
归来谢天子,何如马上翁?
但是,月娘立刻忖道:诗中的少年散金仗义,玉剑雄才,义气昂藏。可是出关入塞之间,岁月消磨如驰,一生一世便付诸流水了。运势好的,千万中不得一二,偶建奇功,或能保全了性命。尽管归来之后,致君王以太平,却只是皤然一翁而已!这绝对不会是赵蕤所期待于任何人的景况。
所以她才一转念,接着想起了虞世南也有题为《结客少年场行》之作——虞世南官至秘书监,致仕之年以八十一翁而卒,人称“虞监”的便是。只这老虞监的一部题为《伯施咏》的集子,她忘却了题目。月娘所记得的,倒是那一首《结客少年场行》:
韩魏多奇节,倜傥遗声利。
共矜然诺心,各负纵横志。
结交一言重,相期千里至。
绿沉明月弦,金络浮云辔。
吹箫入吴市,击筑游燕肆。
寻源博望侯,结客远相求。
少年怀一顾,长驱背陇头。
焰焰戈霜动,耿耿剑虹浮。
天山冬夏雪,交河南北流。
云起龙沙暗,木落雁门秋。
轻生殉知己,非是为身谋。
月娘猜得不错——赵蕤所想的,正是这一首诗。日后他作育李白之始,也是此诗。

《大唐李白·少年游》的笔记-第106页

身家、身家,身外无家;而曰家不离身者,唯有积学而已矣。

《大唐李白·少年游》的笔记-第95页

他依老翁之言,将竹杖投进葛陂之中,再一看,杖竟化为一龙。而这时的费长房居然也就有了些许神通,能够行医于市,还可以鞭笞百鬼。据说他曾经向他的徒弟桓景预言:“九月九日,汝家有灾厄,可作绛囊盛茱萸系臂上,登高山,饮菊花酒,祸可消。”桓景如其言而举家登山,当日黄昏归来,看见一家的牛羊鸡犬都暴毙了—这故事,也算是重九插茱萸登高的来历之一。

《大唐李白·少年游》的笔记-第56页 - 一七 亦是當時絕世人

“為官使,則絕代風情,芳菲錦簇,怎麼看都是繁華;為仙使,則滿園枯槁,鐘鑼清涼,怎麼看都是寂寥。不過——煙火後先,俱歸灰滅而已。”

《大唐李白·少年游》的笔记-第5页

有桃花时赏桃花,没桃花的日子长,还可以看竹烟天水--这是另外两景,终年不负人约。

《大唐李白·少年游》的笔记-第38页 - 一三 一医医国任鹪鹩

他是在逆旅之中遇见那贵妇的,“逆”者,迎也;“旅”者,行客也。那么,“逆旅”正是赵蕤对于浮生居停所在的一个精切的譬喻——毋论他取得了什么,毋论他拥有了什么,也毋论他还想追求着什么;都像是暂寄于逆旅的行客,小歇片时,大梦一宿,随即挥手别去。

《大唐李白·少年游》的笔记-第12页 - 于无可救药之地,疗人寂寞,是菩萨行

默默攒出来的声名呐。
李白生平往来下僚,其数不知几倍于贵官。也正是这些地方上的县尉、县令、参军、别驾、司马,在一位游踪遍江湖的诗人行屐所过之处,得其片纸而为之欢踊呼传,乃成天下之名。
<原文开始></原文结束>李白也并不因为这些中下层文官之名爵不显而横眉冷对,看来凡有一得之见、一器之珍、一才之长、一席之贶者,便秉笔抒情,倾心相待,而留下了堪为作品中绝大多数的赠、送、赞、寄、留别、酬答;几占篇什中之八九。

《大唐李白·少年游》的笔记-第5页 - 代序 一首诗,能传几条街

“这条街上也许还有诗人,如果他们都只剩下了名字,也就没人会知道:一个个号称盛世的时代,实则往往只是以虚荣摧残着诗。”
有一点不理解:什么叫做只剩下名字?上文提到“他却在风中迷失了自己的身影,他对于成就一番‘达则兼济天下’的追求,也因之全然落空。”只是如此吗?可能在当时只是如此,在现在,我觉得是人们丢失了精神上的某些东西,能够去赏析和理解的就只剩下了古人的名号而已。

《大唐李白·少年游》的笔记-第49页

這是恃才任性啊,其志必不得伸。
基于这一份通透的识见,颜獨全身而退,《战国策》的编撰者刘向称许他:“反璞归真,则终身不辱。”可是赵蕤,以及赵蕤悉心培育、教诲的李白,却打从一开始就没有追随颜躅的脚步而行。
赵蕤刻意省略了反璞归真的这一节。这正是他与颜躅不同的地方。他之所以推崇颜躅之幽峭自赏、平视公侯,傲睨群卿,并非出于“清静贞正”的信仰,而是为了赢得大吏之好奇与留意的身段。
这是一个身段,也是一种手段。赵蕤的《论士》借颜斶之语,所欲推陈的,实则是这一段话:“尧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汤有三辅,自古及今而能虚成名于天下者,无有。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能够经由惊诧君王、冒犯上官而为秉持大权者带来一切经国济民之学的人,终将改变那“慕君而不得于君’’的热中处境,左右天下。

《大唐李白·少年游》的笔记-第9页 - 壮心惜暮年

“狂生或要老来,才悟得这狂之为病”求仁得仁,此不幸哉?

《大唐李白·少年游》的笔记-第161页

关于“人”的这些论理,都相应于“三时”而成立。信行认为:他所处身的这个时代,已经是第三阶的末法时代,善根普灭,正见不存。纵使研读佛经,辗转注释,也无济于僧俗两界。反而由于各持经义,别持偏见,因是因彼,乃生爱憎之心而各执一端;一旦言辩,不免谤法。

《大唐李白·少年游》的笔记-第82页

“汝自是一凤,何须作鸡鸣?”赵蕤看李白一眼,将先前所说的话再说了一次:“然——藁草都是心血,莫丢弃。”

《大唐李白·少年游》的笔记-第112页

点赞! ,赵蕤在这样的夜课里,培养了李白“学而不学”的根骨和器性。
李白之诗,常于首尾处互见冲突,后人常以“良由太白豪俊,语不甚择,集中往往有临时率然之句”按之,其实大谬不然——许多看似自相扞格的意念与情怀,正是这种纵横家挥矛弄盾的知见故习使然。用之于诗,岂能骤以“临时率然”诬之?

《大唐李白·少年游》的笔记-第43页

自古詩言志,好詩啊!三尺氍毹八尺招,一医医国任鹪鹩。
去来随意宁朱紫,冰炭满怀空冻烧。
怜有余丝缫欲尽,恨无霸药论犹萧。
回眸青碧将秋远,共我林深听寂寥。

《大唐李白·少年游》的笔记-第5页

身为星宿,发为仙音,客心无住,余响不发。

《大唐李白·少年游》的笔记-第103页 - 二七 卜式未必穷一经

高宗在科举科目上巧立名目,以求宽纳各种人才。

《大唐李白·少年游》的笔记-第150页

150页的汉高祖立储,寻来的道理非常实用。名这个东西,求之而得,未几或败。求之而不得,则身价不坠,历久弥新。

《大唐李白·少年游》的笔记-第37页

十分想知道口訣是啥!就在即将淹没于树海之时,赵蕤立身于密林边上。他停下腳步,弯身找了株荫扁草,顺了顺一束尺许长的柔软叶片,打上三环活结,口中念念有词。荫扁草的结打成了,口诀未了,又摸着一株丝茅子和沙星草,将两者再绾成个四环活结,这一结打成,口诀也诵完了。
他环视群山一过,接着瞑目静听,端的是万籁俱寂。
他知道:方圆十里之内的大小蚺蛇之属,就在口诀诵毕的当下,都已经默然僵固、不能蠕动了。

《大唐李白·少年游》的笔记-第28页 - 我独不得出

“‘学一艺、成一业、取一官、谋一国,乃至平一天下,皆佳!’”
“若是学了一艺,而不能成就一业,抑或成就一业,却不能掠取一官,抑或掠取一官,但不足以谋事一国,而谋事一国却搅扰得天下大乱,可乎?”
李白到这一刻才索过壶来,徐徐而饮,并不在意浮沫,片时便将余酒饮尽。他抬起袍袖擦了擦嘴角的酒痕,忽然答道:“亦佳!”
“‘不经商,恐亦不肯力田,不甘匠作——说来也还就是不耐烦。汝岂不知:士人行中可不只吟咏风月,也要作许多鄙事,足令人不胜其烦?”
读到这里突然觉得李白不愧为“诗仙”,有魄力够洒脱。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道”,但是我觉得此时李白的“道”似乎不太明朗,是否就奠定了他以后的道路的确不太明朗呢?虽做过官,但官职甚小不足挂齿,虽名满天下但似乎他并不受用,虽往来尘世间但似乎确实是“仙人”更适合他。也难怪人人艳羡,但“坐花间药当酒无事一样,怎知我胸臆间沸水扬扬。”

《大唐李白·少年游》的笔记-第72页

历来以「魏」之名开国的有三个。三家分晋之魏,揭起战国之帷幕;三分鼎立之魏,衔接汉、晋之关节;至北地鲜卑族人崛起,为五胡之中最晚进入长城逐鹿的政权。为了与前两者区别,史称北魏。

《大唐李白·少年游》的笔记-第150页

富贵之畏人兮,不如贫贱之肆志。——商山四皓《紫芝歌》

《大唐李白·少年游》的笔记-第171页

带来生命之人,竟也是取走生命之人;取走生命之人,竟也是带来生命之人。以此为变喻,则见出万事万物相生相害、因离因合,这正是阎浮提世界的本质;也是七情六欲得以上演之境域。唯于生死大别之际,才能催动旁观者略识浮相。

《大唐李白·少年游》的笔记-第3页

他们知道:诗,本来就距离他们相当遥远;有如一触即破的浮泡,有如不能收拾的幻梦。

《大唐李白·少年游》的笔记-第13页 - 序文 于无可救药之地,疗人寂寞,是菩萨行

“李白也并不因为这些中下层文官之名爵不显而横眉冷对,看来凡有一得之见、一器之珍、一才之长、一席之 者,便秉笔抒情,倾心相待。”
“李白是将干谒之作,普成布施,聊以抚慰那些盘桓于士大夫阶级边缘的人。
于无可救药之地,疗人寂寞,是菩萨行。”
最耐人寻味的就是这句“于无可救药之地,疗人寂寞,是菩萨行”了。可以说李白本就是不屑权贵之人,那些士大夫同李白又有相同之处——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但是以作者的看法,应该是李白的才华格调于大唐,算是布施抚慰那些孤独的世人。

《大唐李白·少年游》的笔记-第9页 - 壮心惜暮年

“‘溪午不闻钟’是何意?不就是说我怠慢了他么?狂生、太狂生!”
“‘狂生或要老来,才悟得这狂之为病。’月娘刻意把个‘老’字说得重了些。”
莫名觉得有些萌。也映照了题目,“壮心惜暮年”,两个人都狂。我在看书的过程中并没有感觉到李白这个中二少年对老师有一些敬重,只有在几个瞬间才会猛然觉得自己有个好老师,后生可畏。狂生,我又学会一个词。

《大唐李白·少年游》的笔记-第56页

为官使,则绝代风情,芳菲锦簇,怎么看都是繁华;为仙使,则满园枯槁,钟锣清凉,怎么看都是寂寥。不过——烟火后先,俱归灰灭而已。

《大唐李白·少年游》的笔记-第1页 - 1

为官使,则绝代风情,芳菲锦簇,怎么看都是繁华;为仙使,则满园枯槁,钟锣清凉,怎么看都是寂寥。不过-烟火后先,俱归灰灭而已。
微漪相触,层层递出,更不知道会鼓涌出什么样的波光。

《大唐李白·少年游》的笔记-第138页

可惜了李白,学了一脑花儿的仕、隐对立,痛苦了一辈子。玉不自言如桃李,鱼目笑之卞和耻。
楚国青蝇何太多,连城白璧遭谗毁。
荆山长号泣血人,忠臣死为刖足鬼。
听曲知宁戚,夷吾因小妻。
秦穆五羊皮,买死百里奚。
洗拂青云上,当时贱如泥。
朝歌鼓刀叟,虎变碡谿中。
一举钓六合,遂荒营丘东。
平生渭水曲,谁识此老翁,
奈何今之人,双目送飞鸿。
这首诗的起首六句徐徐描述卞和献玉的故事。其下以两句、四句、六句的句式,由促而缓,渐增铺陈,点染宁戚、百里奚和姜子牙的遭际。末二句戛然止于孔子见卫灵公而不为所重的情景,回头呼应了开篇。元代的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撰谓:“太白此词,始伤士之遭谗毁弃,中羡昔贤之遇合有时,末则叹今人之不能如古人之识士,亦聊以自况云尔。”可以说几乎全解错了。
本诗从卞和的遭遇展开,典实见于刘向《新序》。
卞和得一玉璞,献于楚厉王,但是却为玉尹所谮,诬璞为石,定罪以谩(欺罔),而断其左足;厉王薨,武王即位,卞和二献其璞,再受谤,而断其右足。及楚共王即位,卞和奉璞哭于荆山之中,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共王还是将卞和召入,问他:“天下受刑人多了,你为什么哭得如此凄怨?”卞和道:“宝玉而名之曰石,贞士而戮之以谩,此臣之所以悲也。”
贞士遭毁弃与璞玉不见宝,本是一义之互证,而李白犹不以为足,中间“鱼目”之笑用的是西晋张协的《杂诗十首之五》“瓴甋夸璵璠,鱼目笑明月”;“青蝇”则取《诗经·小雅·青蝇》“营营青蝇止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谗言”的用意,比蝇为谗佞,“蝇之为物,污白使黑,污黑使白”,旁注了小人颠倒善恶的祸乱。
至于宁戚之所以能令齐桓公修官府、斋戒五日而拜相的故事,出于刘向《列女传》。说的是管仲的侍妾田倩读出了宁戚吟唱“浩浩乎白水”的用意,来自一首管仲前所未闻的古诗:“浩浩白水,鯈鯈之鱼。君来召我,我将安居。国家未立,从我焉如?”这是进一步暗示:关于士人的居心用志,齐桓、管仲是无知的,其识见还比不上一个小妾。
以下则反用事典,讥诮了百里奚被公孙枝识拔、为秦穆公不次擢用的故事。原初史载:百里奚自虢国出奔,流落到秦国牧牛,是看出了虢公之贪利近愚,是一个有先见之明的贤者。而公孙枝以五张羊皮为价,居然就“买得”了此人,秦穆公则原本也不以为五张羊皮的代价能够值得何等贵尚的人才。李白在此处巧施妙讽,“买死”二字恰恰锐利地点明君侯用士的居心,不外是势利而已。
仅以宁戚、百里奚为“士之遇”而与卞和的“不遇”相对照,仍有不惬;李白更进一步,以较长的篇幅,绵里藏针地“刺说”姜子牙。
姜子牙在纣王治下的朝歌,不过是一个“鼓刀而屠”的隐沦之士,年届耄耋而不能为用,只好“西钓于渭滨”。等到周文王梦得圣人,拜姜子牙为国师,这一向是士君子遭遇名主的典范,而“太公望”以姬昌“望公七年,乃今见光景于斯”的名言而流传千古,几无可翻之案。
未料李白还可以操其驰骋捭阖之笔,把“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这样一桩裂土封疆的策勋之业,转说成放逐于不毛之地,戍守荒丘,就显然是蓄意点染、巧为罗织了。
由此,李白横笔扫出孔子见卫灵公的一幕,作为结语。“奈何今之人,双目送飞鸿”,语出:《史记·孔子世家》:“(卫灵公)与孔子语,见蜚(即飞)雁,仰视之,色不在孔子;孔子遂行。”——孔子一瞥而知机,发现卫灵公居然能因为一只过眼的大雁而分心,可见此君根本无意于向他请教“俎豆”(也就是礼乐的象征)之事,他也就飘然远引,离开了卫国。
在李白看来,士之“遇”与“不遇”,本无差别,这正是他绾合赵蕤“是曰非曰”、奇正纵横之术的一个范例。他是要借此点出,无论士人在蹇阨穷困之中是否得以夤缘遭逢知之而用之的王侯,不过是秉政掌权之人随兴亲之疏之、随机贵之贱之、随时收之弃之的器具而已。

《大唐李白·少年游》的笔记-第3页 - 代序 一首诗,能传几条街

他们知道:诗,本来就距他们相当遥远;有如一触即破的浮泡,有如不能收拾的幻梦。

《大唐李白·少年游》的笔记-第1页

突然感觉《大唐李白》的写作方式在一个层面上和扬之水的《诗经名物新证》很像。比如对《诗经》中《七月》一篇,扬之水会用温婉贯通之词写出七月所表现的朴素自然的生活情怀,也会细致入微地找到“七月流火”之中的“火”是指天上哪颗大火星,还会用图形来表示那”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的小蟋蟀到底是哪种,它们到底怎样鸣叫发声。
同样,《大唐李白》中也可以把这种抽死剥茧的方法在历史的时间轴上展开,在相关的名词阐释上推广。无论是唐代的各项制度、李白身后的西域传奇、还是看似遥远的一只巨雕、一匹汗血宝马,只要有千丝万缕关联,都会在李白这一主线之外不断游离盘旋,不时被牵引过来。

《大唐李白·少年游》的笔记-第125页

李白也并不因为这些中下层文官之名爵不显而横眉冷对,看来凡有一得之见、一器之珍、一才之长、一席之贶者,便秉笔抒情,倾心相待,而留下了堪为作品中绝大多数的赠、送、赞、寄、留别、酬答;几占篇什中之八九。
今人未必读李白而俱能道其姓字,称其才华,艳其格调,崇其声誉;不过,也可以多想想:李白是将干谒之作,普成布施,聊以抚慰那些盘桓于士大夫阶级边缘的人。
于无可救药之地,疗人寂寞,是菩萨行。



就如初来问诊时,赵蕤(ruí)替他把过一回脉,问道:“比来饮酒乎?”
李客即笑道:“午时后尚未。”
赵蕤已觉得此人容止坦易,不像寻常的估客负贩,复问:“可安寝?”
李客答:“睡得不稳,死去两更次。”
赵蕤再问:“死即死矣,死后焉得知?”
李客复答:“见牛头马面来。”
赵蕤也笑了:“见过牛头马面,竟然还能来见某?”
“神仙说笑了,”李客道,“是某摩挲那牛头道:行色匆忙,不及扛着鼎来,烹这大好牛头。他便送客还阳了。”
李客就是这么自报家门的。



蜃,传说中由海底巨蛤幻化而成的龙,吐气成楼而造作迷景,使海上望归之人误以为廛城市井竟在眼前。



为官使,则绝代风情,芳菲锦簇,怎么看都是繁华;为仙使,则满园枯槁,钟锣清凉,怎么看都是寂寥。不过----烟火后先,俱归灰灭而已。



身家、身家,身外无家;而曰家不离身者,唯有积学而已矣。



《列子》:渤海之东,实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

《大唐李白·少年游》的笔记-第28页

这时,他见少年李白得意,忽然起了玩心,操弄起对方的语句:“若是学了一艺,而不能成就一业,抑或成就一业,却不能掠取一官,抑或掠取一官,但不足以谋事一国,而谋事一国却搅扰得天下大乱,可乎?”
吴指南又灌了几口酒,每饮一口,都小心翼翼地吐去酒渣,他看来比李白还年轻些,却能从容地对付这种新醅的浊酒,可见已经是个相当熟练的饮者了。李白到这一刻才索过壶来,徐徐而饮,并不在意浮沫,片时便将余酒饮尽。他抬起袍袖擦了擦嘴角的酒痕,忽然答道:“亦佳!”

《大唐李白·少年游》的笔记-第78页 - 光辉歧路间

就在明月半迷睡、半挣扎的时刻,弥漫暴雪之中,一黑影从空中飘忽而来,自远而近,形貌渐明,居然是一雕。此雕不受风雪所困,仍能自在翱翔,双翼展翅如云脚,所过之处,密雪为之一开,就近可闻,还发出哔哔剥剥的撞击之声,而雪片应声融却,雕飞所过之处,视野便敞亮了些。
明月蓦然有了精神,冲身而立,抖擞着甲胃上已经冻结的坚冰,一振则琳琅铿锵,便对那雕道:“汝来将我识路否?”
雕之为物,焉能应答人语?然而它也恍如有灵通之性,竟逡巡再三,不肯离去,只在明月头顶盘旋。如此一来,明月之身就好似被那雕身所掩,天上落下的大雪遂不能及身。霎时间,明月微微明白了那雕的意思,当下拉起缰绳,翻身上马,绕地三匝,令坐骑仰蹄朝天,前后腾挪纵跃了几步,甩落埋身的积雪,顺着雕喙之所向。接着,明月扬起一鞭,冲雪而去。
于是,飞雕在上,奔马在下,雕向东则马驰于东,雕欲南则马奔乎南。大雪依旧纷飞,却恰恰都落在雕背上,这雕,有如一伞盖,给了明月一席屏蔽。就在明月奔驰返本营之时,风歇雪住。倒是那雕,像是了却了一桩不甚费力也毋须挂怀的差事,继续前行,一径飞入前面刚刚升起的一轮明月之中。
战马奔于巨雕之下,以其翅翼为荫蔽,所以不畏暴雪狂风,凭其眼喙为司南,一路畅通,好不苍茫自在。其劫后重生,有什么可比策马扬鞭更能抒发心中之喜悦,而雪原丛中,一雕一马绝响之中必有圣灵指引

《大唐李白·少年游》的笔记-第82页 - 乍向草中耿介死

他的战场应该在长安,原本只能迢递悬望、帷幄运筹的京城,可是如今出现了一个可以替他远征千里、万里之外的少年。
赵蕤明白:自己或许注定将要老死于蓬草岩穴之间,身名两埋没,功业一荒芜。而经由当今皇帝特别重视的茬举,却得以让这个天资秀异而不耐烦冗的李白在功名上出一头地。李白会带着赵蕤的魂魄,扬长直入大唐帝国的殿堂。
一番少时问道被张大春演绎得不禁些许悲凉。缘少年天才背后总有枯木做枝,故花朵绽放须如星河灿烂,心中如画江山。

《大唐李白·少年游》的笔记-第42页

遥想山中诸蛇大约也都在霎时间醒来,对于凭空消失的几个时辰了无知觉……

《大唐李白·少年游》的笔记-第151页

這名之為物,本有一理;求之而得,儘管名噪一時,未幾或敗;求之而不得,則聲價不墜,歷久彌新。

《大唐李白·少年游》的笔记-第24页

举世如静夜沉寂渐于酣眠而诗之为道,似在其中:在其数何止万千、蝼蚁也似的众生里,就算极少数醒着的人还能矫首仰视,所能看见的不外是一轮明月,以及那些闪亮的明星;星月之光虽然熠耀,其光芒不也遮蔽了夜幕吗?

《大唐李白·少年游》的笔记-第4页 - 代序 一首诗,能传几条街

“诗,原本可以如此自由。”
“街坊们若是听见某诗人吟唱‘一任喧 绕四邻,闲忙皆是自由身’的句子时,只会明白:他现在没有官职了。至于诗的自由,更不为人所知所贵,看来那只是一种不为经营现实功利而拘守声律的意图,这意图竟然又开向更古老的风调,返回数百年前,当歌咏只维持着最简朴的音乐感性,而仍然动摇性情,引发感悟。”
不由得想起某位音乐家说的“音乐是自由的”,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电视剧小说动漫中,《四月是你的谎言》中,女主角也用了这句话。然而这种本来就有形制的东西,想要真正自由起来似乎是很困难的。然而我认为有无格律是否符合标准都不能成为判定它们的标准,难道所有后世的钢琴家在弹奏贝多芬的《第九》时只能像机器一样重复?但现实往往是:一模一样毫无差错才是最“优秀”的。看来画画要稍微好一些?我的脑洞又再一次大开了。

《大唐李白·少年游》的笔记-第23页

這句極贊成。後世看,再瀟灑、曠達的詩人、文人,也是過不去這道梁。
這個詞,堪稱是大唐一代士行的特徵,人人熱中,遂有那樣深沉厚重的悵惘不甘,堆疊出無數偉大的詩篇。

《大唐李白·少年游》的笔记-第164页 - 道会和尚——《与诸远僧别》

去住俱为客
分悲损性情
共作无期别
时能访生死

《大唐李白·少年游》的笔记-第35页

得吾心。
生如野畜,死如薤露;惯看病苦,牵挂了无,数十年来所累积的学能、所充盈的知见,都将在数十年后还诸无言天地,他也从来不以为可惜。

《大唐李白·少年游》的笔记-第53页 - 一六 樂哉弦管客

『李白愣住了,不覺發出一聲悠長的“噫——”;在這一刻,也可以說是從他生小以來,第一次恍然大悟:在他的生命之中,的確得有個像樣的師傅。』
讀到此句,不覺放聲大笑。


 大唐李白·少年游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