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火枪手》书评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6-3-1
ISBN:9787532718214
作者:大仲马
页数:757页

金庸和大仲马

现在可以说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位外国作家的名字了:大仲马。早在大学时代我就看过我能够找到的所有他的作品,当然是中译本。《三个火枪手》这本书更是作为床头书在寝室放了很久,直到过了借阅期才恋恋不舍地归还,第二年又借出来一次。 法国的金庸——这是比较直观的形容。按照先后与文学史上的地位,或者应该说,金庸是中国的大仲马。读他的书是相当愉快的经历:引人入胜的情节,轻松幽默的对白,疏密相间的场景描写,还有让人快活的人物。没有沉重的哲学思考,没有刻意要反映的历史与现实,就是讲一个有趣故事。在这一点上,他比金庸更加纯粹。小说=好故事这个观念,就是他最先带给我的。 这也是大仲马被很多人不屑的理由,尽管他们中的大多数也曾津津有味地捧读过《基督山伯爵》。毫无价值的通俗小说——我所尊敬的一位朋友这样评价过。但并不妨碍我自己的喜欢,总而言之,我就适合这一类粗浅读物。 金庸自己也曾提到大仲马,我记忆中大概有两处,一是说到《侠隐记》(《三个火枪手》或《三剑客》的旧译),二是复述了大仲马的名言:历史是用来挂小说的钩子。可以看出他的确受到了这位法国作家的影响,《鹿鼎记》中周旋于皇室与天地会之间的韦小宝,有达达尼昂的影子;而《连城诀》里牢狱一段,明显承袭了基督山伯爵中的描写。不同的是,金庸的作品更加社会化,有隐含其中的政治观点,大仲马则要轻松得多,诚如他所言,历史与观点只是钩子,故事与人物才是最重要的。 说到这里大约就要提到中国与法国不同的民族特点。宗法制度下的大一统的中国,历史与社会的大背景无处不在;相对而言法国尽管也经历了集权时代,却始终保留了注重自由与尊严的骑士传统和市民精神。最周密最黑暗的宫廷阴谋,也可以用一种轻松有趣的笔法来描写,并没有什么必须要为之牺牲的主义,自由、爱情、友情才是最重要的。 和多数人不一样,大仲马的小说里最喜三剑客,其次玛戈王后,基督山伯爵倒不是很喜欢。三剑客最让人动心的是友情,玛戈王后则是爱情,收藏断头台上爱人头颅的情节在《红与黑》中曾被提到并效法。铁面人的故事被一再拍成电影,对历史出人意料又丝丝入扣的假想令人拍案叫绝,此外还有那些充满机智以及不动声色冷幽默的对话,每部小说中都可以找到让人哈哈大笑的细节。 不得不说中国的翻译出版事业实在太滞后。大仲马的小说,国内翻译过来只有寥寥几部,而且很少再版。就连三部曲,除了三剑客之外,后两部也难觅芳踪。前一段时间无意中在书店看到《二十年后》,赶紧买下来,《布拉热隆子爵》却遍寻不得。不能理解的是,为何要将同一部书翻来覆去作出无数译本,却不考虑寻找更多的书源?是保守偷懒的心态还是引进的限制?在我,还是希望这位拥有世界最多读者群的作家能够更多被介绍到中国来。写完之后,在网上找到一段金庸与池田大作的对话,其中一段:“《侠隐记》一书对我一生影响极大,我之写武侠小说,可说是受了此书的启发。法国政府授我骑士团荣誉勋章时,法国驻香港总领事Gilles Chouraqui先生在赞词中称誉我是‘中国的大仲马。我感到十分欣喜,虽然是殊不敢当,但我所写的小说,的确是追随于大仲马的风格。在所有中外作家中,我最喜欢的的确是大仲马,而且是以十二三岁时开始喜欢,直到如今,从不变心。”如此说来,金庸果然是大仲马的追随者。看到我所喜爱的作者如此褒扬另一位,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啊。

法国“武侠”小说

初中看的,应该不是这个版本,故事情节紧张有趣,类似于法国的“武侠小说”。刀光剑影,蛇蝎美人,宫廷阴谋,很好看。

欢乐英雄

看到《二十年后》一开始交待达达尼昂别后经历,有一段是他如何在小酒馆里留下来,并且成了代理老板的,忍不住大笑。尽管勇猛、灵活、聪明,达达尼昂始终都不是真正的贵族,那种市民气的朴实和精明深入骨髓。    同样的事情换在阿多斯身上——不对,根本不可能发生。阿多斯不会爱上小店老板娘。波尔朵斯在意的是律师夫人的钱袋而不是她的人,至于阿拉宓斯,或许只会冷淡地耸耸肩,说一句模棱两可的俏皮话。这是四个性格迥异、成长历程也完全不同的人。不管少了谁,都不会有如此鲜活、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    野心与侠义,现实与浪漫,这几个词都可以用在达达尼昂身上。他年轻的、充满生机的头脑,以及极强的行动力和决断力使得他成为了故事的主角。从一开始的乡下小子到最终的法国元帅,整个故事充满惊心动魄的阴谋和难以置信的好运。这是法国式的浪漫主义,然而如果没有四人之间的友情,故事或许就不那么引人入胜。    在四个朋友中,真正的灵魂人物是阿多斯,他英勇沉着,优雅高贵,遵循古老的贵族道德准则,几乎代表着最完美最纯粹的骑士风度。可以猜想大仲马是喜爱并尊敬这个人物的,正如达达尼昂对他的喜爱和尊敬一样。在书中有关他的描写几乎都是正面,少有提到其他三人时那种调侃笔调。达达尼昂可以心安理得地欺骗波尔多斯,可以口是心非地对抗阿拉宓斯,但他却永远不可能欺骗阿多斯,也决不会对他刀兵相向。《二十年后》中王家广场一节,四个朋友因为政治观点不同分为两个阵营,剑拔弩张之际是阿多斯首先折断了自己的剑,用这样的行动弥合了彼此之间的敌意。对达达尼昂来说,阿多斯不仅是好友,甚至还充当了导师与父亲的角色。打个不恰当的比方,阿多斯之于达达尼昂,便像是陈近南之于韦小宝。    从另一方面来说,在平民力量日渐抬头的大革命前期,阿多斯的形象代表了对那个逝去年代的缅怀和追想。当然,这也注定了他必将逆时代而行的悲剧。这也是大仲马自身内心的矛盾。从政治上来说,他是支持共和政体的,却对逝去年月的浪漫英雄主义抱持着孩子一般真诚热烈的赞美。三部曲最后一部《布拉热隆子爵》,将阿多斯的养子拉乌尔当作故事的主角。拉乌尔之死,或许正是以阿多斯为代表的贵族时代覆亡的象征。    至于阿拉宓斯,我一直觉得他是一个“表面上的贵族”。四人当中他心机最深,也最为表里不一,尽管那些小花样往往逃不过达达尼昂精明的眼睛。他外貌斯文秀气,像女人一样注重仪表,大谈诗和玄学,一副冷漠矫情的厌世模样,暗地里却是情圣、复仇者、阴谋家。这种个性从他当上火枪手的原因中可以略知一二:因为一个火枪手羞辱了他,他便潜心钻研三年剑术,最终杀死了仇人。换句话说,这四个人里最不能得罪的,正是这个表面温和无害的诗人阿拉宓斯。    如果仅仅如此,阿拉宓斯这个人也就没什么光彩可言了,他吸引人的地方仍然是对待朋友时显露出来的另一个截然不同的自己。无法想象自私的阿拉宓斯能够为了掩护朋友出生入死,冒着枪林弹雨冲出关卡,但他确实这样做了。达达尼昂评价阿拉宓斯是“做得多,说得少”,某个方面来说,阿拉宓斯的确不善于表达自己感情,无论爱情还是友情,所以才要用诗歌和经文把自己真实想法隐藏起来。有关他最有趣的段落是达达尼昂去找失散的三个朋友时,以为情人不再爱自己的阿拉宓斯心灰意懒,大谈人世无趣,一心要遁入空门,而当他看到达达尼昂带来的公爵夫人的情书之后——    ——阿拉宓斯腾地一下蹦了起来,抓起信便看,或者不如说抓了信用一双眼睛吞噬着,他的面容发出光彩来了。  “那个侍女似乎文笔很优美。”带信的人随口说道。  “谢谢,达达尼昂!”阿拉宓斯差不多发狂了,大声喊着:“她是被人强迫回到都尔去的;她没有背叛我,她对我的爱是坚贞不渝的。来吧,朋友,来吧,我要拥抱你;幸满把我的喉咙都堵住了!”  在这之后这两个朋友绕着那本倍受尊敬的《圣克利梭斯多姆集》快乐地跳起舞来,地板上已摊满了论文的底稿,他们无所畏惧在上面践踏着。正在此时,巴汕端着波菜和炒鸡子儿走进了屋。  “走开,倒霉的人,”阿拉宓斯边向他脸上扔小帽边嚷道:“把这些怕人的蔬菜和讨厌的炒鸡子统统给我带走!去叫一份油煎野兔肉、一只肥阉鸡、一份大蒜煨羊腿和四瓶步尔郭尼的陈年葡萄酒!”    这是小说中阿拉宓斯少有的真情流露,抛开了温和假面、阴谋家的心计,踩着圣经论文跳舞的阿拉宓斯快乐得像个天真的孩子。    第三位波尔朵斯则完全相反,单就出身而言,波尔朵斯与达达尼昂相似,都是地主小贵族阶层。但大力士性格中虚荣、贪财的那一面和达达尼昂年轻浪漫,爱好幻想的心不尽相同,而论起对世事的天真程度,波尔多斯在四人中最单纯。他的梦想也最简单:大地主,大庄园,可以在邻人面前吹吹牛,显摆自己的大老爷身份。他和阿拉宓斯之间,或许是四人中性格差异最大的,也经常爆发出小小冲突。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波尔多斯的性格在三部曲中有微妙变化。三个火枪手中突出了他土财主似的虚荣心,肩带事件以及欺骗律师夫人的时候,这个人的表现让人忍俊不禁,相当性格化。大仲马那种幽默的写作方式在他和他的仆人穆斯格东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表现渠道,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们是《三个火枪手》里轻松自在,令人会心一笑的存在。但到了后两部,他就变得越来越像个符号,单纯到了没头脑的程度,找不到当初那点小算盘式的聪明劲。或许也是要写出四个性格迥异的主角实在太难,作者便偷懒,将这个人物简化了。三部曲最后,最令我唏嘘的不是达达尼昂的结局,甚至不是阿多斯的,而是波尔朵斯。或许是觉得这样的人就应当快快乐乐做他的土财主,在阳光下心满意足地巡视他的领地,而后在绕膝的儿孙面前吹嘘自己年轻时的功业吧。连这样的愿望也要打碎,作者够残忍。    三部曲都是在大学图书馆里看的,后来买回了前两部,唯有最后一部《布拉热隆子爵》始终没有找到。某种程度上我将这看作天意:即使买了回来,大概也只会在书架上放着。直到现在,我也会怀着一种固执的想法:只要不翻到最后那一章,我喜爱的人们,我的那些朋友们就会永远活着,在他们的世界里一起行侠仗义,一起喝酒吹牛,做他们的欢乐英雄。故事的结局,阿拉宓斯为波尔多斯流下了眼泪,作为四个朋友里唯一的幸存者,阿拉宓斯是幸运的,也是孤独的。    而有关作者大仲马的结局,流传最广的版本如下:68岁那年,放荡不羁的大仲马爱上了一个年轻的美国女演员,不幸的是,这个女子在一次演戏时从飞驰的马上掉下来摔死了。埋葬了心上人之后,喝得醉醺醺的大仲马在晴空下打着一把蓝色雨伞,来到与自己一向不和睦的儿子小仲马家里,一坐下就大声说:“我的孩子,我是到你这儿来等死的。”半月以后,大仲马去世了。2002年,大仲马的遗骨终于被转移到了先贤祠。在那之前,他一直因为通俗小说作者这个身份为法兰西文学院所贬斥,认为他的小说只适合平民消遣,不登大雅之堂。一生之中,大仲马写了上百部作品,有不少甚至是枪手所为。无论如何,他的那些故事还是在我的记忆里留下痕迹了。

大仲马的文学特色

大仲马有句名言:“什么是历史?就是给我挂小说的钉子啊。”他的小说大多以真实的历史作背景,情节曲折生动,往往出人意料,有历史惊险小说之称。结构清晰明朗,语言生动有力,对话灵活机智等构成了大仲马小说的特色。大仲马并非小说的唯一笔者,有一位中学教师奥古斯特·马凯也参与创作。马凯经人介绍,把三幕剧《狂欢节之夜》送去请大仲马修改润色,改名为《巴蒂尔德》,在巴黎舞台上公演获得好评。马凯又写历史小说《老好人杜韦》,将手稿送给大仲马过目。大仲马把内容单薄的《老好人杜韦》改写成《德·阿芒达尔骑士》,在《新闻报》上连载大获成功。大仲马从此欲罢不能,一生写下数百部的小说。英国学者、诗人安德鲁·兰说过:“大仲马在一展歌喉之前,先得有个音叉定一下音;而他一旦认准了音高,就能一泻千里地唱下去。”一本大仲马的传记说:“如果您只要读一本大仲马的小说,那请读《三剑客》;如果您有时间读上三本,那么请加上《基督山恩仇记》和《玛歌王后》;如果您要读五本,再加上《二十年后》和《蒙梭罗夫人》;如果您选择十册大仲马的作品,那么便再加上《大野心家》,《四十五卫士》,《我的回忆录》,《安东尼》和《波治伦子爵》。如果这十本书您都看过了,那么您铁定已经上了瘾,毋需我们推荐您阅读其他的作品了……”大仲马生活侈华,为了还债,雇用文人写出不少作品,大仲马的小说有好几百部,极大多数是别人所写,有些作品大仲马连看都没看过。因此被攻击为“小说制造工厂的厂长”。

很过瘾

这本书上初中的时候就看过简装版的了,后来又仔细阅读过一遍,大仲马不愧是优秀的作家,能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描绘的生动活泼,这本书倒是没有什么深刻的教育意义,作为写作的指导还是值得一看的

没有看到好的译本

世界名著可能只能看原文了,我不懂外语,只能看中文,所以,只有向往那种境界了,中文译本没有一个像样的

三个火枪手,四位侠骨柔情!

还记得这本书从买到看完也才不过一个月。也是一鼓作气的看完的,每看完一部分就有那么连贯的情节浮现在眼前,每个火枪手的性格迥异,最喜欢的还是阿托斯的性格,沉默但是思维最冷静,最正确,阿拉密斯内心还是教徒,但是忍不住爱上情妇,波尔托斯则是真正的爱上了繁华的一切,我们的主人公达达尼昂就像一个血气方刚的少年正好在适合的时代展现了他的勇敢,智慧,包括他的爱。他们在决斗中相识,在决斗展现贵族的气质,在决斗中更了解朋友,一起酒肉,一起患难,甚至牺牲,虽然他们都很爱自己的生命。他们可以为了火枪手的尊严教训红衣主教的卫队,达达里昂为了证明爱情,阻挠了红衣主教的计划,避免了王后的屈辱,三个火枪手为了朋友也不问原因就给予帮助,为了拯救被劫持的康斯坦丁,达达里昂多番打听,也几乎爱上了米来狄,也在意外中发现了她的秘密,发现这样一个恶魔在世界上存在。米莱狄作为红衣主教的效忠者,在拉罗舍尔围攻中要杀害白金汉,凭借魔鬼的声音蛊惑了狂热的教徒来完成。这样的魔鬼也被审判了,最后故事才告诉我们,这个魔鬼身上背负的罪恶,也让我们想起了有因有果。这本书让我领略了一个初出茅庐的少年展现了他丰富短暂的经历,就像结尾说的也是他甜蜜的回忆。四个朋友间亲密的友谊,也不忘三个追随者的忠诚。让我们看到仇恨与复仇的魔鬼所做的一切,也有因为爱,可以做任何事情,愿意付出任何东西的兴奋。说说作者吧,大仲马仿佛让我回到了“金庸的武侠世界”。

欧版的武侠

本计划用一周看完《三个火枪手》,结果断断续续用了12天看完。感觉这本书有点像武侠,很有味道。书中人物的形象很鲜明,是非观有些混论,或许那个时代的法国本就没有绝对的善与恶。我看的是上海译文版的,感觉翻译很准确,但是读起来很不流畅,有点佶屈聱牙的感觉。明年再看一遍。

大仲马还是金庸?

金庸的小说,客观的说,我看过一部分,就是说一本没有看完,原因忘了,大概是太长了吧。刚才看见有人说仲马是法国的金庸,很难理解。不过,大仲马就是大仲马,这和金庸有什么关系,难道非要拿金庸来比较你才能知道大仲马有多么好?不过话说回来,你干嘛非得说大仲马有多么好,这样有什么意思,你看的是小说,至少说,我看的是小说。这本书我看了三遍,不过我只知道他是一个法国人,有个儿子叫小仲马,天啊,好像是个儿子都是叫小仲马,那我知道的就太少了,不过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因此我看这本书就不比你有意思了吗,不见得,或者是一定不会。看的是小说不是八卦,你需要知道的是达达尼昂的情妇怎么样而不是大仲马的情妇怎么样。你看的是小说就不必管别的,甚至没有必要让大家都说这书多么好,你拿起书,欣赏它,还不够吗?

四个火枪手

勇猛、勤勉、智慧的达达尼昂,沉静忧郁、颇有大将风度的阿多斯,才华横溢的阿拉米斯,风流倜傥的波尔多斯。冲动、感情脆弱的达达尼昂,消沉、固执的阿多斯,意志徘徊不定的阿拉米斯,喜欢吹牛、头脑简单的波尔多斯。这就是我们的朋友,四个火枪手。大仲马把他们介绍给了我们。告诉我们“团结”的真正含义,也告诉我们,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战争带来了牺牲。白金汉之死,救赎了安娜的痛苦,和法国的兵火之危。费尔顿之死,证明了他的信仰之坚定,而正因为坚定,才容易被人不折不扣地利用。波那雪太太之死,一个纯洁而过于简单的灵魂终于不再受折磨。经过了这么多的事故,我们的朋友,终于感到厌倦,相继离开了火枪队,只剩下了达达尼昂一个人。这部极少有景物描写的小说,象谁?象金庸。让人捧起来就舍不得放下,十分酣畅。读完后,我又开始读《永别了,武器》。不知道这个职业,达达尼昂又能干多久?

妙趣横生

这是一部妙趣横生的故事,乡下青年武艺绝伦怀着建功立业的心情带着父亲的介绍人找已经飞黄腾达的老乡谋取前程。这个故事写的妙趣横生,很有意思,奇怪当年我小学的时候怎么会觉得太无聊了而当时没有看下去~~我觉得法国人和英国人真是不可思议,当时的决斗也真是不可思议,以三个火枪手加上达达尼昂和英国的那位勋爵及其同伴间发生的决斗为例,居然死了一名同伴就那样大家比试过之后就放下了,没有后续的打击报复什么的,以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看起来简直是不可思议。更不要提那些乱七八糟的王室桃色新闻了,一国的王后和外国的贵族有私情。。。这种状况不能理解啊~~虽然这本书的主人公是四位勇气 剑术都非常高超的骑士,不过全书他们都笼罩在一位蛇蝎女人的阴影下,这个女人的魅力集中表现在她被自己的小叔子软禁时策反了他小叔子的忠贞的下属,并唆使他刺杀了白金汉公爵,看的真是让人觉得谛笑皆非。。。。。最后这个女人获得了让人痛快的下场。大仲马先生实在是一位不错的说故事的人。

折戟卸甲,英雄陌路

我看的是傅雷的译本,当代的应该都差不多,浏览了一下伍光健的译本才觉得这样才算是妙趣横生啊,当代的译本太罗嗦了,语言缺少美感,过于冗繁,人物也少了很多魅力。    本着回味童年的想法看的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人物非常轻浮简单,原本描写为非常刺激的冒险也是那么的缺少必要的目的性,原本在我心目中非常伟岸的四位侠客原来是如此庸俗和不堪一击,如果要和金庸笔下的侠客相比的话,他们是难以称之为"侠"的人。    他们遵守着一套属于那个时代的绅士条款:一,贵族与平民等级森严,仆人就是仆人,主子就是主子,贵族得到尊重,平民受到轻视;二,情妇与情夫无所谓单方面的忠诚,最简单的例子就是阿拉米斯有很多神秘的情妇而情妇们也有多个情夫,这仿佛还形成了一个令人羡慕的关系网;三,荣誉至上,面对挑衅必须豁出性命,即使是最沉着的阿托斯也无法冷静地对待毁掉他声誉的米拉迪;四,君子不爱财,取之有道,散之有理,波尔托斯为了出征的装备骗取律师妻子的同情心并装作其表弟来到其丈夫家中,受到他的冷嘲热讽,还尝到了非常经典的一桌吝啬的晚餐,阿托斯在与温特勋爵的朋友决斗之后杀死敌人并发现了他满满的钱袋,在自己非常窘困的时期并没有取走钱财而是散于这位敌人的奴仆。    对国王、红衣主教、王后以及白金汉公爵的态度也是那么的令人费解。两国征战,他们并没有一心为国上阵杀敌,经常趁着空隙吃肉喝酒,当得之红衣主教给米拉迪刺杀白金汉公爵的任务并想报复康斯坦斯之后马上通知王后和温特勋爵严加戒备,差点保护了自己的敌人白金汉公爵。和红衣主教一直是敌对的达达尼昂,最后接受了红衣主教的任命。    而接上“达达尼昂三部曲”的后面两部,发现很多疑问都豁然开朗。    相对后面两部的沉重,第一部就是一部充满阳光的年轻人的冒险喜剧,虽不算无邪但算得天真,拿太多的天平来度量这些年轻人是无谓的,因为此时此刻一切争斗比起兄弟和酒肉显得如此的不值一文。    他们不是绝对意义上的侠客,他们是四个有血有肉光明磊落的男人。二十年后,中年的他们开始分道扬镳,三十年后昔日并肩作战的朋友分居两派,在朝廷斗争的漩涡中彼此成为了牺牲品。    最让人心中一凉的是他们经过岁月的洗礼变得棱角冷峻,失去了往日对世俗的举重若轻。但他们一定会在不经意中记起那个在拉罗舍尔围城战中阳光明媚的早晨,四个年轻人在危机四伏的圣热尔韦棱堡一面谈笑风生地吃着早饭,一面肩并着肩地和敌人火拼,一不留神就会葬身弹雨,却还潇洒地拿着餐巾当大旗,在此刻的他们看来,人若蝇营苟活不如从容一死。    到最后,情人,兄弟,毒妇,仇敌,忠诚,热血,背叛,苍老,变成死前的淡淡一笑,在米拉迪的处决中,我曾在狂风暴雨的夜晚为正义举剑,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当你死去,我会原谅你在人世间的一切罪恶,如同原谅此刻的我。

下次再读我一定···

读了三次,每次都是大部头的全译本,每次都津津有味不能自拔,但也每次都没过几天又基本忘记了情节。难道这也是一种大师?还是难道这也是大师的一种不为人知的密术袭倒了我?嘎容易中招,太不幸了。再读再读!

最爱阿托斯

只有了解阿托斯,才能更好的理解一句话:低调才是最牛逼的炫耀!他是勇敢的 面对困难从来都是迎刃而解 他是冷静的 哪怕险象环生 也能正襟危坐临危不乱他是足智多谋的 每逢绝境之时 总能另辟蹊径 他是仗义的的 对待朋友从来是慷慨大方 不拘小节对达德尼昂来说 他是朋友 是老师 是慈父他的神秘身世 他的沉着 他的言出必行 让人爱不释手 疼爱有加“对阿多斯来说,这太多了;对拉费尔伯爵来说,又太少了。”从需求欲望方面,把自己放在阿多斯的位置,将自己看低,满足于自己已经得到的东西,不贪,无欲;而从精神的方面,把自己放在拉费尔伯爵的至高位置,唾弃自己不屑为之的事情——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可以战胜?他是火枪手 是值得信赖的朋友 是人生的导师 他就是阿托斯 最爱阿托斯!

折戟卸甲,英雄陌路

我看的是傅雷的译本,当代的应该都差不多,浏览了一下伍光健的译本才觉得这样才算是妙趣横生啊,当代的译本太罗嗦了,语言缺少美感,过于冗繁,人物也少了很多魅力。本着回味童年的想法看的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人物非常轻浮简单,原本描写为非常刺激的冒险也是那么的缺少必要的目的性,原本在我心目中非常伟岸的四位侠客原来是如此庸俗和不堪一击,如果要和金庸笔下的侠客相比的话,他们是难以称之为"侠"的人。他们遵守着一套属于那个时代的绅士条款:一,贵族与平民等级森严,仆人就是仆人,主子就是主子,贵族得到尊重,平民受到轻视;二,情妇与情夫无所谓单方面的忠诚,最简单的例子就是阿拉米斯有很多神秘的情妇而情妇们也有多个情夫,这仿佛还形成了一个令人羡慕的关系网;三,荣誉至上,面对挑衅必须豁出性命,即使是最沉着的阿托斯也无法冷静地对待毁掉他声誉的米拉迪;四,君子不爱财,取之有道,散之有理,波尔托斯为了出征的装备骗取律师妻子的同情心并装作其表弟来到其丈夫家中,受到他的冷嘲热讽,还尝到了非常经典的一桌吝啬的晚餐,阿托斯在与温特勋爵的朋友决斗之后杀死敌人并发现了他满满的钱袋,在自己非常窘困的时期并没有取走钱财而是散于这位敌人的奴仆。对国王、红衣主教、王后以及白金汉公爵的态度也是那么的令人费解。两国征战,他们并没有一心为国上阵杀敌,经常趁着空隙吃肉喝酒,当得之红衣主教给米拉迪刺杀白金汉公爵的任务并想报复康斯坦斯之后马上通知王后和温特勋爵严加戒备,差点保护了自己的敌人白金汉公爵。和红衣主教一直是敌对的达达尼昂,最后接受了红衣主教的任命。而接上“达达尼昂三部曲”的后面两部,发现很多疑问都豁然开朗。相对后面两部的沉重,第一部就是一部充满阳光的年轻人的冒险喜剧,虽不算无邪但算得天真,拿太多的天平来度量这些年轻人是无谓的,因为此时此刻一切争斗比起兄弟和酒肉显得如此的不值一文。他们不是绝对意义上的侠客,他们是四个有血有肉光明磊落的男人。二十年后,中年的他们开始分道扬镳,三十年后昔日并肩作战的朋友分居两派,在朝廷斗争的漩涡中彼此成为了牺牲品。最让人心中一凉的是他们经过岁月的洗礼变得棱角冷峻,失去了往日对世俗的举重若轻。但他们一定会在不经意中记起那个在拉罗舍尔围城战中阳光明媚的早晨,四个年轻人在危机四伏的圣热尔韦棱堡一面谈笑风生地吃着早饭,一面肩并着肩地和敌人火拼,一不留神就会葬身弹雨,却还潇洒地拿着餐巾当大旗,在此刻的他们看来,人若蝇营苟活不如从容一死。到最后,情人,兄弟,毒妇,仇敌,忠诚,热血,背叛,苍老,变成死前的淡淡一笑,在米拉迪的处决中,我曾在狂风暴雨的夜晚为正义举剑,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当你死去,我会原谅你在人世间的一切罪恶,如同原谅此刻的我。  

我的小说哪?

我记得我初中的时候买了很多的书,包括三个火枪手。还有很多。但是现在却找不到了。每次回老家我都翻箱倒柜的找啊找。好多的书,都跑哪去了?我的书哪?

武侠?游侠!

是从小最喜欢的一本书,老实说,我是把它当作武侠一样来看的。一本很侠气的书,非常喜欢男主角,智慧勇气,永不屈服。权力与金钱再加上勇气和友谊,使得一切仿佛都无所不能。邪恶的红衣教主最后也为主人翁折服的一面。

随想

明知道自己不会写出什么有意思的东西,还是要尝试一下。最近很少看书了,三个火枪手是我装逼去旧书店买书淘回来的其中一本书。从来没有看过大仲马的作品。我却非常喜欢作者在描述任务心理时那种准确细腻和调侃的语言达尔达尼央,一开始我觉得他是勇某双全的一位斗士,谁知道在遇到自己的爱情时却变了个样子,他对那位mclady的迷恋在遭到报复后的表现其实真的让我对达尔达尼央这个人没有任何好感。阿多斯在达尔达尼央成功的道路上绝对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人物,可以说要是没有阿多斯的帮助,达尔达尼央就绝对没有可能可以活下去。。阿拉斯是一个希望成为教士却迟迟不肯舍弃凡尘的人,波尔多斯是一个贪恋物质的小白脸。我没有办法理解当时的大背景是怎么样的,所以我对他们的某些作法是感觉到非常的不可思议的。就像是决斗,怎么会有人因为一时的面子或者什么就不惜放弃自己宝贵的生命?贵族的诚信是什么?为什么贵族许下的诺言就必须要相信呢?为什么在那个年代说到情夫这样的事情时要把所谓的爱情写得那么的伟大什么的?唉,愚昧无知如我就只想到些这些东西了。很久没有看书,看完三个火枪手都已经好几天了才记得写一点东西,什么都忘记了!

伴我成长的另一部重要的书

需要说两点,首先我看的不是这个版本,是商务印书馆的早期译本,带有文言感觉的白话文,读起来更津津有味一点。第二,三个火枪手的故事不是这么一部,其实是三部曲,之后还有《二十年后》和《布拉日罗纳子爵》。绝大多数人不喜欢后两部,因为第一步情节更轻松活泼没那么沉重,达达尼昂和他的四个伙伴总能履险如夷、逢凶化吉。而后两部中,历史背景的影响巨大、英雄迟暮。但我还是很喜欢。一方面结合大的历史背景的小说是我最喜欢的题材形式,另一方面英雄迟暮是必然的,不老的是妖精。苍凉也好悲凉也罢,坦然接受就好。不好意思,我有武士情节。总觉得和平虽然是好事,但战死还是非常诗情画意的。基本上三个火枪手三部曲和三亨利之战三部曲就是我儿时最重要的读物了。

挂在历史的钉子上

一件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被大仲马写成了一段个人恩怨,虽然与历史相去甚远,但是在小说中确显得合情合理.阿多斯不幸的婚姻,泼尔多斯与诉讼代理人夫人的暧昧,阿拉密斯的风流韵事,王后与白金汉公爵的爱情...都可以当成独立的故事确又让小说充满趣味悬念,又反映了当时时代的风貌,这一点让巴尔扎克也逊色了许多

概述

从来没有一本书能让我如此着迷。这本书绝对值得收藏。《三个火枪手》是以法国国王路易十三和手握重兵,权倾朝野的首相黎塞留红衣主教的矛盾为背景,穿插群臣派系的明争暗斗,围绕宫廷里的秘史轶闻,展开了极饶趣味的故事。书中的主人公少年勇士达达尼昂,怀揣其父留给她的十五个埃居,骑一匹长毛瘦马,告别双亲,远赴巴黎,希望在同乡父执的特雷维尔为队长的国王火枪队里当一名火枪手。在队长府上,他遇上阿托斯,波托斯和阿拉米斯三个火枪手,通过欧洲骑士风行的决斗,四人结成生死与共的知己。

才知道这部书居然是三部曲

》历史是用来挂小说的钩子据说金庸受大仲马影响颇深。我一直喜欢金庸的武侠小说,后来看到大仲马作品的时候自然感到相当亲切。金庸的很多武侠小说都是历史与虚构结合,让自己笔下的人物参与到那些野史轶闻、风流韵事中去,又显得如此自然生动,使人忍不住怀疑他们是否真的存在过。三剑客也是如此。作为一个文盲,我对欧洲历史一无所知,对书中表现的当年的某些价值观也无法赞同,但是看这本书依然觉得很有趣,小说能做到这点大概就算成功了吧。据说大仲马的作品一直被批低俗,三剑客估计也逃不了这个帽子,不过它依然是一部有趣的作品,而且流传至今,这就够了,更何况它采用的手法如此经典实用。》关于《二十年后》和《布拉热洛纳子爵》我是看评论才知道居然还有这两部后续,貌似很难找的样子,大概查了查简介。。。算了还是不看了,我无法忍受那样的结局。我知道青年们总会成熟然后老去,热血也总会变冷;但是我依然不想看到这四个朋友玩阴谋搞背叛,最后孤独的死去。或许后两部更加的深刻,更加的“不低俗”,但我还是希望,以后我回想起这四位朋友,想到的是他们手挽手高歌前进,他们死皮赖脸的轮流蹭饭,他们豁出性命闯去伦敦,他们举着餐布在敌人围攻的堡垒里吃饭。。。我希望故事能停留在最好的时候,他们都报了仇,升官发财当教士。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无题

一部小说总会有吸引人眼球的一两个经典的人物形象,而我独独钟爱米拉迪与阿多斯。米拉迪:一个拥有魔鬼之心的人,却不小心拥有了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的美貌。如美杜莎般心狠手辣却不小心拥有着雅典娜的智慧,这是多么生动而有意思的一个人物!让人对她咬牙切齿的同时也为她倾心不已。阿多斯:一个冷静而高贵,潇洒而沉默,遇事从不慌张的骑士。或许只是经历得太多,这样的一个人,是多么适合作为一个忠诚的朋友。这是我最喜爱的俩人,并不是说其他的人物不具特点或是不生动形象。只是这两个人物可以堪称经典。小说对这俩人性格与过往的逐步剖析是本书带给我的最大的欢愉。或许,这俩人才是最为登对的。说实话,该小说引人入胜却并不让我觉得特别精彩,没有让我印象深刻的段落与语句。故事的衔接上仍旧存在着漏洞,比如达达尼安对米拉迪态度的突然转变,似乎过分夸大了米拉迪的美丽,而且是在达达尼安清楚这样一个女人是一个魔鬼,正是她送他心爱的女人入狱的这样一种情况之下,达达尼安仍旧爱上了这个女人,仍旧对她动了心;即使只有一瞬,也让人厌恶,因为由此可以推断达达尼安对班纳西尔夫人的爱并非那么坚固。所以这场冲突的戏是被我所唾弃的。再比如最后的结局是否有太多而偶然因素?里尔的刽子手却恰好在那附近,这个人物并且和米拉迪有着交集,虽然无巧不成书,但我却不喜欢这个刽子手的登场方式,像是太过突然,生硬的插入的一个人物。至于骑士的精神,我是毫无感觉的,骑士精神在某种程度上有着不平等,有着虚伪狡诈的成分,而他们视之如同生命的荣誉是否真的是如此的重要?颁发荣誉的却也仍旧只是一个人类。自由平等的精神才是我所追求的。不管如何,穿越在全书中的历史事件却是让人进入小说世界的绝妙之笔,这让人相信在那个时代的欧洲曾有过这样的一群英勇二千在现如今看来还有些愚钝的骑士们,让人相信现在看来或许有些可笑的对话,在当时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让我们看到那个时代的人们的奇怪而美妙的精神状态,并为之击节赞赏。大仲马还原了一个骑士时代,这是伟大的。我想下一本要看的大仲马的书应该是《基督山伯爵》吧。

那年中二

初中二年级的暑假,人去楼空,从图书馆借来了《三个火枪手》《二十年后》《布拉热洛纳子爵》,盘腿坐在教室的桌子上看。白窗帘在飞舞,温热的风充满整个教室,我忘了时间。打更老头儿推门进来,说:哎该回了喂。我说好,看完这本就走。那是记忆中最快乐的一天。

行走在风中的骑士之魂

喜欢《三个火枪手》,是从喜欢动画里的阿拉米斯开始的。 于是那年十岁的我就天天抱着这本厚厚的书。 也是因为动画的原因,所以看小说的时候,对阿拉米斯就有种先入为主的好感,虽然知道,小说里的“他”,完全不是动画中的“她”。但还是对涉及到阿拉米斯的情节读到几乎要背下来的地步。 十岁那年,看小说的我,就觉得很困惑,为什么一本书看完,三个人的形象在我心里都清晰起来,只有我最爱的阿拉米斯,却始终模模糊糊。 阿多斯的幽默,高贵和权威感。 波尔多斯的单纯,可靠和爱慕虚荣。 达达尼亚的冷静和略带着私心的忠心。 阿拉米斯。。。。。。 似乎其他三个人的特点他都占一些,可是,又似乎都没有那么彻底。 于是我使劲的翻书,希望找到能概括出他性格的章节,可是,却发现大仲马耍了我,他只说:“关于阿拉米斯,我想全面已经介绍的够多了。” 胡说,是你自己也不知该怎么总结,才偷懒的吧。 于是,我便归结于那时候,我年龄小,理解力不够。 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却发现,重读那部书,阿拉米斯的形象并没有清晰起来,反而越来越模糊了。 于是,在我的脑海里,从十岁开始,四个火枪手,就保持着这样的形象:有三个人肩并肩在微笑,而第四个,却始终背对着我,潇洒的离去,越走越远。 说不出来的原因,我越来越喜欢这个让人捉摸不透的角色了。 十年后,我偶然在书店找到了《二十年后》。 可以说,一开始,这本书,我是边读边责备着阿拉米斯看下来的。 阿拉米斯变了,变得心机重,杀气重,对友情的珍视程度似乎也比其他三个人轻。唯一没变的是他还是游走于巴黎上层的贵妇人之间,像阿多斯说的:“干着二十岁那样的蠢事。” 可是,看完书的最后一个字,我又突然发现,我不但完全不想再责备阿拉米斯了,反而变得比以前更喜欢他了。 掩卷思考,我才发现,原来二十年来,其实大家都变了,相反的,只有阿拉米斯,只有他还是二十年前的样子。 是的,他的形象依然不清晰,不过,我不会再徒劳的要概括什么了,因为那种飘忽不定,其实才是他本来的最真实的面貌。阿拉米斯的性格里,包含了其他三个人所没有的东西,就是那种毫无特定目标的感觉。 达达尼亚奋斗,是为了他的爵位和军衔, 波尔多斯奋斗是为了他的地位,财富和面子。 阿多斯,看起来他似乎什么都不在乎,因为他高贵的地位,让他在哪里都会让人不由得拿出尊敬的态度。 不过,在二十年后,我认为他说出了他心底在乎的东西:“让我们维护君主制吧,有了它,才有我们的地位。”没错,君主制,这就是阿多斯在乎的,他的高贵的地位,他由此所得的一切,就是在靠这个维系着。 所以在阿多斯的漫不经心中,其实是有种他认为很牢靠的东西在维持着,同时,他也会为了这个而奋斗和效忠。第一部里维护王后的名誉,对抗黎赛留,第二部里拯救查理一世,反对马萨林,第三部里帮助查理二世,其实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这个原因。 但是阿拉米斯呢? 在他当火枪手的时候,我始终就弄不大清楚,他究竟是为什么而战斗的。 人人都知道,他退伍后要当教士,要是这样,那在军队的时候,他只需老老实实服役,默默无闻走人就可以了,为什么他要参与很多和他基本不相干的冒险呢? 当了教士以后,他又不干于寂寞,向往着火枪手的生活了。相对于达达尼亚和波尔多斯帮助马萨林带有的明显功利性,他和阿多斯帮助投石党人和查理一世的时候,我看不出他还是他是为了什么。再后来他们把马萨林绑架谈条件的时候,达达尼亚和波尔多斯的条件毫无悬念,阿多斯也毫无悬念的什么也不要,这是当然的,君主还在,他就没什么再需要的了。 而阿拉米斯的条件,看似处心积虑,不过我倒觉得是随机应变,如果投石党人成功了呢,他又会提出什么要求呢?我想不出。 看来看去,我都始终没有弄明白,阿拉米斯效忠的信仰的究竟是什么。 原先我觉得,除了自己,他什么都怀疑,后来发现,他好像连自己都会怀疑。 所以他的世界里,无谓忠诚,无谓信仰,大有一种“既然做了亏心事,就乐呵等着鬼叫门”的潇洒心态。在阿多斯和波尔多斯的身上,其实体现着一种需要安定的感觉。 与之相反,阿拉米斯和达达尼亚却更喜欢漂泊和刺激的生活。 同达达尼亚带有强烈目的性的冒险不同,阿拉米斯的冒险多数简直只是为了刺激。如果他觊觎主教的位置,他大可通过别的方式拿到。在这方面,笔应该比剑有用。 他是埃尔布来骑士,可是,很少听他自己谈起这个称呼。或者说,他似乎并不在意自己的贵族头衔。和阿多斯有意无意的提起不同。他的不在乎,是一种完全的漠视。其实在这一点上,没有包袱的他,比其他三个人,更像是个骑士。 对于友情的态度,在我看来,阿拉米斯其实珍惜朋友的程度完全不逊于其他三人,只是他的表达方法不一样。达达尼亚对待友情的方式,是让三个朋友和他一起冒险。而阿拉米斯对待友情的方式,是远离朋友,一个人承担风险。在二十年后的冒险中,他甚至都不愿意让巴赞放弃自己满意的生活状态,跟他一起走。 就像在阿多斯拉达达尼亚和波尔多斯一起拯救查理一世时,阿拉米斯说:“我想把这两个出色的朋友拉进来是不妥当的,先生们,放心吧,我们死的时候,不会给你们丢脸。” 阿拉米斯不怕死,也不怕自己孤独的面对死亡。可是,他重视朋友们的生命。 君子之交淡如水。在我看来,在对待朋友的问题上“并不得法”的阿拉米斯倒是给了这句话最好的诠释。就像达达尼亚说的,他可以为他们流干血管里的最后一滴血。想到了这句话,也就想到了阿拉米斯心里角落里,达达尼亚做梦都想知道的秘密:他的情妇们。其实在这一点上,达达尼亚是羡慕阿拉米斯的。 阿拉米斯对待女性的态度,在我看来,是四个人中最讨人喜欢的。 就像阿多斯的介绍:“他打倒一个男人,又向一个女人行礼,那准是阿拉米斯。” 这样的男人,就算知道他是花花公子,也会有女人投怀送抱的。 在女人问题上,阿多斯是幼稚且脆弱的,他自从认为被米莱迪欺骗以后,就再也没有追求爱情的勇气,或者说信心了。 波尔多斯则更看重女人背后的东西,按他的水平,这东西不会像阿拉米斯可以看到的那么深邃,一般也就是钱和立即就能得到的爵位。他和律师夫人的结合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达达尼亚也许是真心爱过伯纳雪夫人的,但是从他后来的恋爱观,可以看出,情妇对于他来说,更像是一种证明男人地位的必需品。 而阿拉米斯,对女人的态度,是一种难得的欣赏和保护。他是四个人中最懂女人的。那是一种在男人把女人当工具的年代里,很难得的心态。 这一点,从阿拉米斯对于他的情妇们的秘密的保守程度就可见一斑。 阿多斯没有秘密。 波尔多斯如果有秘密,他一定会让全世界人都为他保密。 达达尼亚呢,比对一下自己的情妇和阿拉米斯的情妇身份地位的差距后,我估计他是考虑到,如果情妇拿不出手,还不如让人以为没有。 阿拉米斯呢,大家都记得,达达尼亚第一次和他的冲突,就是因为一个贵妇人的手绢。为了一条手绢,原本温文尔雅的阿拉米斯变得怒不可遏。甚至于闹到决斗的地步,因为他认为达达尼亚有冒犯手绢主人的名誉的嫌疑。这是他不能忍受的。 二十年后,当他知道达达尼亚又偷偷知道了他和情妇来往的秘密后,他生气的声音都变了。我没有一次在书中看到阿拉米斯因为纯粹自己的事情生气到这个地步。 在伤心镇养伤期间,阿拉米斯的爱情观,算是比较全面的体现在读者面前。 不能说他的爱情观有多科学,那种一失恋就求助于上帝的心态,还有动辄就放诸如:“世界是一座坟墓,男人和女人都是些影子,爱情,哼!”之类的狠话的习惯确实都值得推敲。不过,至少有一点,他认为爱情是需要一个女人从心底在乎他,他也在乎那个女人。而不是简单的互相占有。 阿多斯不会这样想,身份高贵的他不屑于理解爱情。 达达尼亚的功利心理妨碍他理解什么叫真正的爱情。 波尔多斯干脆就不需要理解什么不能当饭吃的爱情。 所以阿拉米斯的女人缘,决不是只靠英俊的外表得来的。贵妇人真正喜欢的,是那种可以为了她们的名誉和利益不顾一切赴汤蹈火的骑士精神。这种精神,其他三个人身上都是没有的。 在保护女人的这方面,他倒更是个全体巴黎女性的骑士。和看前两部一样的心态,我又是一边责备着阿拉米斯,一边看完了第三部。 也是同样的感觉,书看完了,突然觉得阿拉米斯又没有什么地方可以责备了。 第三部里,他似乎成了野心家,同时似乎也变得更加残忍了。 因为大仲马四五次的用“凶狠”来形容阿拉米斯的眼神。 这个词在阿多斯和波尔多斯身上从未被用过,在达达尼亚身上只用过一次。 阿拉米斯真的就那么残忍和贪婪么? 就是一个连朋友都可以随意利用而不想到后果的野心家和阴谋家么? 一开始我也以为是的,但书看完了,这个想法也被推翻了。 是的,他利用了波尔多斯, 可是,他和阿多斯解释过,那是因为他认为自己的计划万无一失。而且,就算失败后,他也想过让波尔多斯去西班牙做公爵。 《二十年后》达达尼亚不也用相同的利益说服波尔多斯跟自己干么? 况且,马萨林的信用,谁又信得过呢?难道说达达尼亚的许诺就更保险?就没有为自己着想的成分?不尽然吧。 是的,他还耍了达达尼亚。 可是,在各为其主的情况下,他那样做是迫不得已的。 如果换成达达尼亚呢?遇到同样的情况,他又有什么两全其美的解决办法呢? 如果说阿拉米斯是不坦诚的,那么,达达尼亚在这方面做的就那么无可指摘么?《二十年后》他拉拢三个伙伴的时候,不也是先试探一番么?而后来,不也是跟三个人分别谈话了么? 况且,对于菲利普的问题,达达尼亚后也来说过:“我觉得这是个不详的秘密,碰触这个秘密的人都得死,会死得很惨。” 那么,阿拉米斯选择自己一个人背负秘密,恰恰是对朋友的保护。 况且,他同菲利普说过,他日后会对达达尼亚和盘托出的,只是现在时机不对罢了。 是的,他还在逃走的时候扔下了菲利普。 可是,菲利普毕竟是亲王啊,连达达尼亚都没有想到路易会这么残忍的对待自己的弟弟,阿拉米斯又怎会料到呢, 况且,他想到叛逃到西班牙后,会劝西班牙借借菲利普这个借口,对法国开战,但是法国不会同意,那么,路易就必须对菲利普作出承诺。 没错,他还说了不少狠话: 菲利普:“您有兄弟么?” 阿拉米斯:“我在世上是独来独往。” 菲利普:“您有心爱的人么?” 阿拉米斯:“没有,或者说,我只爱您。” 这些话,让看书的我生足了气。 阿拉米斯,他难道连朋友也忘了? 可是,说完这话的时候,阿拉米斯和菲利普经过了“一阵难忍的沉默”。 后来在谈条件的时候,阿拉米斯向菲利普说了这样一个条件:把被路易十四拐走的拉瓦里埃尔还给拉乌尔。 没有想到,“心已干涸”的瓦恩主教会想到这一点。 哈,原来,阿拉米斯,你撒谎了。其实三部曲读下来,发现四个人的性格其实在慢慢的变化着,只有达达尼亚算是比较稳定。 在第一部中,阿多斯没有那么善良,两次给米莱迪判刑的,都是他,毫无怜悯,对一个女人尚且如此。在第二部里他怎么又会对米莱迪的儿子一放再放呢? 第一部里波尔多斯没有那么愚蠢,跟戈格纳尔夫人的交往过程,就算没体现出他有多聪明,也至少说明他很有心眼。那么到第三部里,他怎么会傻到要跟“春分”比试骑术呢? 第一部里阿拉米斯没有那么阴险和心狠手辣,圣日耳韦梭堡里,他怎么说的——“我真不忍心开枪打这些城里人。”那第二部里,他怎么会变得一手拿枪一手拿剑,嗜血一般的到处拼杀呢? 也许可以简单粗暴的概括一下阿拉米斯的变化轨迹: 20岁的阿拉米斯温文尔雅。 40岁的阿拉米斯心狠手辣。 60岁的阿拉米斯老奸巨猾。 看书的时候,发现人物的性格在第一部的时候并没有那么清晰,或者说,那么一维化,每一个人都具备了很多复杂的特征,想要总结的时候,只能够跳出一两条稍稍突出的特点。可是在第二部里,人物的性格特点变得十分明显。 阿多斯善良的让人无可奈何。 波尔多斯傻的让人五体投地。 阿拉米斯阴险毒辣的让人不寒而栗。 而第三部当中,人物性格明显的对于第二部是一脉相承,只是愈演愈烈。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据智商有限的我不自量力的揣测过大仲马先生的想法后,得出了一个哪说哪了的猜想。 大仲马本人在写《三个火枪手》的时候,并没有要写续集的决定,是在小说反响强烈的情况下,《二十年后》《布拉热罗纳子爵》才相继出版。 那么,在构思《二十年后》的时候,大仲马的想法也许就和写作《三个火枪手》时不一样了,写作《布拉热罗纳子爵》的想法,也许就在那时已经成型了。 《二》在我看来,更像是一个过渡的作品。 原因是,大家可以看到阿拉米斯已经变得有些狡诈,似乎总在酝酿着什么,可是,到书的最后他并没有什么惊人之举,而直到《布》他才有所举动。所以我认为第二部是为第三部做了一个铺垫。 因为第一部的故事中,角色性格的塑造,大仲马先生其实都是留有余地的,那么第二部、第三步中的改变,就不显得有多么突兀。只需要人物随着他的情节表现出符合自己性格的举动就可以了。 那么如果铁面人的故事已经想好,就需要一个可以和四个火枪手实力相当,又难以对付的人物了。 那么与其另外塑造这么一个人,不如从四个朋友中挑选一个走向对立面。 那么这个人能是谁呢? 不能是高贵的藐视一切不正统手段和思想的阿多斯。 也不能是傻到不知阴谋为何物的波尔多斯。 当然更不可能是身为主角的达达尼亚。 我似乎可以想象这样一个画面, 大仲马先生正在抓着头发冥思苦想,而阿拉米斯从背后拍拍他的肩膀,微笑说:“没关系,我来吧。"阿拉密斯城府很深,这是大家公认的事实。但是矛盾的是,大仲马在描写他的相貌的时候,用了这样几个词汇:天真坦率。 所谓面由心生这样的观念,虽然不一定完全准确,但毕竟有一定的道理,那么一个城府如此深的阿拉密斯,又怎么会长出这样一张坦率的面孔呢?或者说,会不会阿拉密斯的城府并没有看上去的那么深刻呢? 阿拉密斯有野心,从开始我们就知道,他刚刚出场就向大家透露了这个信息:“听说白金汉公爵在巴黎呐。”这样一句话,再加上后来的那一抹令人很难不产生遐想的微笑,已经昭示了他在政治上的野心。但是这种野心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呢? 第一部中,他除了混迹于巴黎的贵妇中以外,似乎在政治上也就没有什么别的作为,到结尾,则终于“如愿以偿”的进入了修道院。 第二部中,他活跃于投石党和保卫查理一世的斗争中,这之中,前者是他自己主动的选择,而后者几乎是找上门来的差事,而他却也欣然拼命。 第三部中,他的终极野心终于水落石出了,毒死耶稣会原会长,做了新任会长,而且又策划了铁面人的所谓“阴谋”。 这三部之间,有承前启后的联系么? 阿拉密斯得知有关于菲利普的事情,应该是在第一、二部结束之后,在此之前,阿拉密斯的政治野心大多表现在与上流贵妇的微妙关系上。而他一步步的升迁,从埃尔布来神父到瓦恩主教,当然也包括耶稣会的会长,似乎都有着某种偶然的因素,没有富凯就没有瓦恩的教区,没有菲利普的秘密就没有耶稣会会长的头衔,而这些人物的出现都是带有很大偶然因素的。而阿拉米斯的厉害之处,就是能够巧妙的抓住这些因素,为自己的政治前途服务。相对于对于他来说,比较普遍的“处心积虑的野心家”这一评价,我更倾向于认同达达尼亚的评价:“为什么阿拉密斯总有王国里最有势力的人做后台,莫非是他的运气比我好,或者是我比他蠢,呸!” 聪明,运气,好人缘,低调行事,加随机应变,这就是他的城府么,真的很深么,或者说只是含有太多未知因素的东西。对于未知的深度,姑且认为它不浅吧。阿拉密斯非常有才华。 这个似乎没什么可说的,大家都公认的,可是问题是,似乎在大家的眼中,这些已经被他的“野心”给屏蔽掉了,那么还是再细数一下吧。 从小说开头,他对掉在地上的手帕那所罗门王似的处理,我们就知道了他的机智。 接下来,对于各种语言的通晓,又是令人相当佩服,粗略统计,除法文之外,他会说英文,拉丁文,西班牙文,估计为了和从古到今都不认得国王,而只认得自己王公的布列塔尼人相处,他还得会说克尔特语,总之,这个人大概无论到哪里,只要他愿意,都可以滔滔不绝。 或许这不算什么惊人的本事,毕竟《二》里拉乌尔审士兵的那一手,也让大家领教到了当时贵族的语言教育是多么的发达,而阿拉米斯只不过是这种教育的受益者,不过,想一想,若不是聪慧如他,又怎么能让这种教育达到预期的效果呢? 他是个诗人,也是个有点造诣的神学家,算在文学内吧,他的水平到什么程度呢?俗气一点的评价,他可以靠卖诗给达达尼亚弄一套火枪手的装备,也可以靠诗歌来赢得几个贵妇人的芳心,那时他还只是个小小的火枪手。除此之外,他还可以用被阿多斯评价为“首相般的笔”,在那个英法关系紧张的非常时期,写几封给英国公爵的信,给他足够暗示,挽救他生命的同时,还不会有让同伴落下被牵连治罪的把柄。 他是个出色的工程师,美丽岛几乎坚不可摧的防御工事是他最好的证明。最新的建筑理念加精确的计算。一个让国王都提心吊胆的工事,已经是相当高的评价了吧,原来除了耍耍文字,阿拉密斯还是有绝对的硬功夫的。 他是个了得的政客,从小小的骑士一路升为西班牙公爵,从火枪手到神父到外交官。从被路易一路追杀不共戴天,到一起心平气和的共进晚餐。政客阿拉梅达公爵让大家开足了眼界。啊,对了,他还是个火枪手,对如萨克那场,他是唯一一个一人对付两个对手的。做了教士以后,他还是没有放下枪和剑,反而变得更好斗了,没关系,艺高人自然胆大,既然每一次的战斗都可以胜利而归,那做个拿剑的教士也乐得潇洒。 差不多了吧,那么阿拉密斯是何以做到如此这般的? 毋庸置疑的天生好脑袋,加上风流倜傥的外表,良好的教育,到位的待人接物。自然这些硬件是很多贵族子弟都具备的,但是阿拉密斯却只有一个,所以总会有不一样的地方,在我看来,这不一样的地方,差不多就是卓越的眼光,随遇而安的心态,某种程度上的无神论和一点野心。 “杂家” 的身分,注定阿拉米斯会是个很难定位的人物,注定他是个念着神学专著的不称职的火枪手,也会是个天天想找茬打架的道念不坚的教士。 无论用成功还是失败来形容,阿拉密斯的人生毕竟丰富灿烂的不可一世。差不多了吧,哦,还有一点,还很重要的,阿拉密斯的泪。 眼泪这种东西,之于男人,总是有一种特别的含义吧。毕竟男儿有泪不轻弹这种理念,东西方还是有一点共通之处的。 那么在大仲马的小说里呢。 第一部是在小时候看的,记忆有一点模糊了,如果没有记错的话,男人中,谈到哭泣的,排除不是火枪手的普朗歇,似乎也就只有波那雪夫人被毒死时,达达尼亚的那次嚎啕大哭了。 那时候,阿多斯说:“女人为死人哭泣,男人要为死人报仇,朋友,你得做个男人。” 说这话的阿多斯,在第二部里,泪阈明显的降低了。不知道是不是慈父的心态让他变得温柔和多愁善感。那么除了他以外的人呢,达达尼亚也许还好,波尔多斯有时的泪也让人觉得巨人的整体思维模式在儿童化。 似乎这里也就只有阿拉密斯没有变了,第二部里阿拉密斯也是一滴眼泪都没有流,最多只说了一句:“阿多斯,您要叫我流泪了,如果我流的出泪的话。”这句话让喜欢多想的我琢磨了很久。 毕竟看起来,在大仲马先生的眼睛里,男人适当的流泪似乎并不能和软弱划等号。但是为什么瓦恩主教却如此吝啬自己的眼泪呢?后来又发现第二部中,大仲马多次明显强调了阿拉密斯不容易激动的性格特征。有时甚至是有点突兀和做作的。 也许还是应了那个第二部是为第三步做铺垫的猜测。 那么第二部里阿拉密斯莫名其妙否定了自己哭泣的功能,是不是也为了铺垫第三部里瓦恩主教那一次让所有人为之震撼的流泪呢。 第三部里,除了阿拉密斯以外的三个人,阿多斯流了多少眼泪我已经记不清了,这并不是说他流泪次数有很多,只是我觉得,变成慈父的他,眼泪已经不显得突兀和不合适宜了。并且有了第二部的适应,很多时候我也没有太过在意阿多斯的眼泪了。 而波尔多斯更加儿童化的思维方式让我觉得这个角色有些苍白化,很不严谨的,我似乎有意无意间放弃了很多对他的注意力。但是,到最后的那封遗书,让我很惭愧的对他改变了一些看法。并且,他的离去,也是让另外两个人让我有深刻记忆的流泪的原因。 达达尼亚,听着波尔多斯的遗书的时候,我记得是这样的,佩剑掉在了地上,一滴泪从他的眼睛里流出,顺着他的鹰钩鼻子滑落。老实说,读到这里时,虽然很感动,但是却没有多少震撼的感觉。大概是因为,按照达达尼亚的性格,大家都差不多会猜出来,他应该有这样的表现。 而阿拉密斯的眼泪,却给了我很大的震撼,首先是因为虽然猜到了阿拉密斯会流泪,但是确实没有想到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再有,无论什么时候都没有忘记风度换句话说就是随便一站就是一个pose的瓦恩主教,在那个船上的夜晚,目不转睛的望着美丽岛的方向,一整夜都俯在船舷上。所谓的目不转睛,其实和眼神空洞区别也没有多少了吧。 然后就是阿拉密斯的眼泪了,在我看来,那是全书最精彩的描写之一: 第二天,伊万走到他的身边,发觉昨天晚上大概潮气很大,因为主教的头靠着的那块木头都湿了,好像浇上了露水似的。 有谁知道呢?这些露水也许是从阿拉密斯的眼睛里第一次滴下的眼泪! 哼哼,阿拉密斯,也许是这一生唯一的一次流泪,都没有大大方方的在大家面前滑落。也许这样的处理,才符合他的性格。因为这一次的流泪,大家知道了,或许以前就知道了,但是现在更加确认了,其实瓦恩主教的内心跟干涸这个词语根本就没有什么关系。 也许以前大家都觉得似乎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在他的心里占有确定的位置,但是,这一次的泪水,至少让我知道,其实阿拉密斯先生没有表面上所见的那么潇洒的不可一世,他的心里是有弱点,或者说牵挂的,就是那三个朋友。很少激动地阿拉密斯,应该是大多数时间都藏的很好的阿拉密斯吧。 不知道大仲马先生是否要塑造这样一个外冷但心里其实是有温度的阿拉密斯,至少,他对阿拉密斯的泪水是评价很高的:善良的波尔多斯!什么样的墓志能跟这个相比! 写这么多,也不是为了要求证什么,只是想试着捕捉一下,那个从开始到现在一直行走在风中的身影。 也许这一次,又没有准确的分析出什么,也许风中的那个骑士,嘴边还是一直挂着不屑却又无法让人生气的微笑吧。

奇书

本书我拜读了2遍,每次都有不同的发现和体会!书中情节紧紧扣着读者的心弦,让人忍不住的读下去,主人公和3个性格迥异的火枪手演绎了一段传奇!大场面,大手笔,大气魄!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似乎突然想到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在整本书中,可以概括为达达尼昂和他的小伙伴们的冒险故事,与红衣主教的战斗到最后的和解与册封,与米拉迪的战斗到最后的死亡和很多朋友甚至情人的死亡。达达尼昂从事毫无保留的去对待朋友,王后以及情人。所以,每当有困难的时候,总有人会给予帮助。整本书,达达尼昂都是勇敢、机智、对朋友忠诚、对上属忠心、对情人细致呵护的人。不用去奢求别人会给你什么,在此之前,你需要给别人什么,别人才会回报你什么。没有凭空的支票,没有掉下的馅饼,你需要做的,就是先付出再求回报。 当然,不是所有人的想法都跟我们一样,总有那么些人或恩将仇报,或当做理所当然。

感觉不像大仲马完全执笔的作品

刚开始是在学校看到有同学在阿里推打折网http://www.alitui.com/remai/买了这个版本,我翻了下质量蛮好的之后就开始迷恋了大仲马一生的作品太多,有些作品他自己也没有读过。这部作品虽然很有名气,但感觉不像大仲马完全执笔的作品,可能是别人写了大部分,他做了修改而已。

历史不过是订书钉

这是大仲马对自己的历史小说的评价。法国的大仲马类似中国的金庸,将恢宏的故事架构巧妙的融合到历史事实里面,亦幻亦真。三个火枪手的人物塑造现在看来过于性格化,标志化了。仿佛是为了突出不同而故意区分开的三人~~~

三个火枪手

鬼斧神差的买了这本书,不知道为啥。无赖和正派人笑的样子绝对不一样,伪君子和诚实人哭的样子也绝非相同。一切虚伪的表情都是假面具;假面具无论掩饰得多么巧妙,只要你稍微仔细观察,就能看出它与真实面孔的不同之处。因为他深信,要维持一个人的友谊,就是不能捅破他的秘密,尤其是当这个秘密与他的自尊心有相当大的关系时;其次呢,你对别人的生活非常了解,在精神上对他们就有某种优越感。阿拉米斯:等你有了伤口时,一定要深藏他。沉默是不幸者最后的快乐,无论如何不要让任何人发现你的痛苦,好奇的人会吸吮我们的眼泪,如同苍蝇吸允受伤的鹿的鲜血。

学生时代最爱的一本

上海译文出版社曾经在90年代初期出过世界文学名著的简装版本,到现在都记得我那时初中,为了收集全套藏本,每天都省下自己的零花钱买书的日子,每本书看的时候全部包上书皮,从不外借。它们到现在都已经陪伴了我10多年,这本《三个火枪手》每章都可以单独阅文,拿来做话剧短剧也可以独立成篇。也是唯一一本翻到烂的书。也是从这本书开始,知道什么叫做“浪漫主义小说”:)

第一本读通宵的书

第一次为了读书彻夜未眠,初一,仲春,周六,结果周日睡了一天,老爸老妈以为我病了。当时虽然生活清贫,现在想来,确实简单而享受,没有那么多俗事缠身。可惜,时光不再了。就书的内容来讲,大仲马的书必须要有好的翻译才好看,不过《三个火枪手》一般般,当时支撑我看通宵的动力,估计就是完全不同的情节和对当时欧洲风俗人情的描述,尤其是看到女反派的结局,觉得挺shock的。当然更shock的是,男主角咋能和女坏蛋上床呢,可惜当时还小,不理解,现在想想当时的自己,挺逗的。也是从这本书开始才对自己的阅读速度有了一个真实的了解,看书快就是好,省时间过瘾,不过到目前为止,也没有证实,是不是看的快就理解的要差呢?慢慢想了。。。 。。。

不是每个“名著”,都值得浪费时间

大概是鄙人的欣赏水平有限,真的理解不了这样的泛泛之作为什么会成为名著。也可能是因为我对于有“名著”头号的书预期太高。非要说点什么的话,这书里,我唯一喜欢的人物就是火枪队长特雷维尔先生,剩下的四个火枪手以及他们的仆人,都有些故意而为之的做作。


 三个火枪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