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综合论》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 > > 形式综合论章节试读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
ISBN:9787560954486
作者: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
页数:136页

《形式综合论》的笔记-第1页 - 全文脉络

全文脉络:
序言
作者认为,这本书最重要的发现是一个极为简单的想法,即,有可能逐一建立这样一种抽象关系,并通过整合这些关系来创造整体化的设计。
图解,或者说模式的观念非常简单。它是一些具体关系的抽象模式,这些具体关系把一个具有相互影响和冲突的小系统分离开来,独立于其他所有影响和冲突,以及可能存在的其他图解。
(用机器人设计解释:以往人们设计机器人,总是从总体出发进行整体建构,但现在研发者们发现从层级角度出发构建会更加有效,先低层建构,后高层涌现,详见《失控》。从演化论的角度,所有物种的奇妙都是从最简单的开端演化出来的,而物种的精妙构造让设计者们叹为观止,那又是什么创造了这种奇妙?简单的自然选择而已。总而言之,让设计适应环境,层级设计是个不错的思路)
第一章 导言:理性的必要性
如今越来越多的设计问题已达到难以解决的复杂程度,同时信息量和专业经验的复杂性也在增长,变化也比以前快了。这不同于以往,以往文化缓慢变化,不需要设计者有太大的思维跨度。
形式建构者自己要做的决定越来越多,很明显,有很多设计超出了设计师的极限认知能力。当一个设计师不能够清楚地理解问题,并因而找到问题真正要求的秩序时,他回头向某种任意选择的条理化秩序求助,而问题本身却因其复杂性而并未得到解决。
我们或许需要用逻辑结构来表达设计问题,虽然这会导致一个严重的后果,即天真的丧失——设计将不纯粹是一种用直觉的过程,或者更需要彻底的理性去面对深奥的问题。
但我们必须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即我们正处在时代的边缘——人类可在此时扩张其智慧和创造能力,就像19世纪运用机器来扩展人类体力一样。
第二章 良好的适合
设计的最终目标是形式。
形式是我们能控制并希望去塑造的一部分世界,而世界的其他部分则自行运作。环境是对形式提出要求的那部分世界,包含任何可能的事物,适合反映了形式与环境之间一种相互接受的关系。因此,当我们谈到设计时,真正讨论对象不仅仅是形式自身,而是形式及其环境所组成的整体。当以一定方式把这个整体分为形式和环境时,良好的适合就是我们想要得到的品质(第一次接触这种思想,是在《设计心理学》中看到的)。也因而,形式的正确性都取决于它对整体其他部分的适合程度。
但面对复杂的事例,我们不应指望真的能作出一种整体性的环境描述,否则设计就不成问题,只是技术的问题。使现实中的设计成为一个问题的原因,在于我们试图画出这个作用图解,但其作用的领域却是我们不了解的。由于环境的模糊性,使得塑造良好的形式完成这个任务成了一个难题。
为了应对模糊性,我们需要一种反向思维。即我们应该把形式适合其环境的过程,视作为消除导致不合适的不和谐、刺激因素,以及各种作用力量的过程。
这么做,是在于我们感受一个整体时,不和谐是首先并最容易感受到的信息。环境描述可以无限的,如何从无限的描述中提取有限的需求?这就得利用反向思维。
第三章 良好适合的来源
哪里去寻找成功创造出适合的过程呢?
作者首先引入了“不自觉文化”和“自觉文化”。两者的区别在于教育方式的不同,不自觉文化依赖于初学者缓慢地逐步接近有关技巧、通过练习来模仿的能力,以及对认可、惩罚和明显的微笑或皱眉的不同反应;自觉文化则是试图建立清晰的规则。
作者接着对比了“不自觉文化”和“自觉文化”,并在思考发现,之所以“不自觉文化”比“自觉文化”有时有更好的形式建构,是因为不自觉文化中的形式建构者应对细微变化的方式:它允许子系统在由各种不适合所组成的系统中独立发挥作用。而想要在有限时间内使一个系统达到适合,就必须先使每个子系统分别达到适合,而子系统之间要相互独立。
但这种改变是不自觉的,不能有序地逐个发生于各个子系统,这种方式导致的形式是任意的,所以我们或许需要更加有效的设计方法。
第四章 不自觉的过程
我们先来关注一下不自觉的文化。
不自觉文化包含了一种具体的内在稳定性——神话、传统和禁忌抵制着有意的改变。这是其形式建构系统的特征之一。只有在现存形式中出现了要求改变的有力(和明显的)刺激,形式建构者才会在强大的压力下作出改变。
这些改变不会引起剧烈的全方位变化,而是限制在一个子系统中的改变。通过不自觉文化对传统的抵制,使传统具有一种粘稠性,防止微小的错误产生巨大的影响和波动。这样就能确保任何轻微的干扰发生时,都可以重建平衡。
这样一种过程的运作几乎不需要工匠的个人能力,建构形式的人仅仅是一个中介者,形式的发展对他没什么要求。中介者所要做的仅仅是意识到错误的产生并作出反应,而这一点即使是思维最简单的人也能做到。但这种改变并非总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但它也不必都是好的,因为过程的运作只允许保留好的变化。
第五章 自觉的过程
在自觉的文化中,形式建构的方式大不相同。不同的地方很多,总结起来就一点:我们在不自觉过程中看到的、对稳定性其作用的那些最重要的特点开始消失了。比如,曾经直接面对错误的反应现在变得越来越不直接了;再比如,传统的稳固性衰退了,越来越难以抵制有意的改变,而为了改变而改变也成了可以接受了。
结果是,自觉文化使设计越来越个人化,而不仅仅只是中介。但个人化设计带来巨大的难题,因为对于一般设计师而言,仅花几小时就想在图板上得到过去需经几世纪适应和发展的结果,就突然创造出一种完全适合其环境的形式,这是几乎不可能的,成功的几率会低的无需尝试。
造成巨大难题的原因之一,是个人难以处理分散而难以归类的问题,仅仅设计一个简单的茶壶就需要列举21种以上的变量,更不要说更加复杂的事物。缓解这个问题的方法之一,是建立概念的层级范畴,但只有这些概念正好和系统的子系统相符,才能帮助设计师寻找达到良好适合的方案。但概念真的可以做到吗?
每个概念都可通过互补的两种方式来定义和理解,一种是可以把它当成某一类事物或次一级概念的命名,另一种是思考它的含义。当明确了同一类别相关的所有元素时,我们通过外延来定义一个概念。当试图借助同一层级的其他概念来分析和解释其意义时,我们则通过内涵来定义一个概念。通过外延来看概念的方式有利于数学上的清晰性,然而在实际情况中,作为一种规范的概念却是通过外延生成或定义的。概念生成于内涵,也就是说,只有通过让一个新概念的意义与现行通行语言中其他词语的意义发生联系,我们才能使这个新概念符合日常语言模式。(结构语言学的部分观点,也有点认知语言学的味道)
简而言之,我们想要描述问题的语言,是因为通过其在语言中的作用产生的,因而无法对问题进行准确的描述。
我们被困在自己所发明的语言之网里,高估了语言的公正性,从而把描述错设成标准。最终,概念控制了我们对适合与不适合的理解,最终,除了教条化的成见外,我们什么都视而不见,丧失的不仅仅是能动性,甚至还包括更恰当地表达问题的心智环境。
第六章 问题的提纲
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要设计出良好适合既定环境的、构思清晰点的形式。我们还已经知道,只有使变量的独立子系统分别达到合适才能实现这个目标。这种适合在过去不自觉文化中自动发生,那时候设计者只是形式和环境的中介。但现在这种时代过去了,变量的数量大增,摆在人们面前的信息开始让人眼花缭乱,而我们以自觉过程取代不自觉过程的尝试则失败了,因为我们试图借助的根本思维方法会曲解问题,使它更加令人困惑且不易解决。我们该如何应对这种日益增加的认知负担呢?
某些类型的问题,诸如国际象棋、逻辑或管理,是可以转化为选择性问题。但通过选择来解决问题需要具备两个必要条件:
1、必须能生成一系列范围足够广、符号化的可选答案;
2、必须能以同一符号体系来表达问题的评判标准。
很显然,设计是无法通过选择来解决问题的。因此按部就班计算出的决定是不能取代训练有素的设计师德作用。与此同时,如果仅凭设计师自己来成功解决设计问题,其个人的创造能力又太有限了。如果指望通过理论来发明形式,那么怎样才有可能对设计师有用呢?
我们或许可以借助集合理论来呈现设计问题的画面。即通过表达由G(M,L)所代表的问题来进行特定的分解,并将这种特定的分解当作一种提纲,为设计师提供方向和指示。
第七章 提纲的实现
为一个具体的问题找到正确的设计提纲式设计过程的第一阶段,称为分析阶段。后一阶段则是提纲的实现,称为综合阶段。提纲通过将一个需求集合逐次分解成下一级更小的集合而生成,而实现它则需要提纲的指引来处理一个个小图解,把它们集合起来,得到越来越具有综合的图解。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学会把提纲中德每个需求集合对应于一个相应的图解。(简而言之,设计与实现是两个方向的行为,一个有大到小,一个由小到大)
第八章 清晰的定义
现在我们已经粗略看出可以怎样试着用图示G(M,L)的方法来表达设计问题了,分解集合M可以得到一个设计提纲。我们也粗略看出这个提纲的作用了,通过建立其在基础上的图解可以开发出形式。现在我们要分析那些定义提纲的精确细节。这一章,确认共同带来图示G(M,L)的集合M和集合L的确切特征有哪些方面。
M中的元素必须具有的性质。它们的选定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有同样的作用范围;(2)尽可能合理地彼此独立;(3)尽可能合理地缩小作用范围,并因此而精确、详细、数量多。
第九章 问题的解决
任何复杂的实际事物都有层级化的组织。如果我们愿意,当然可以认为这种观察结果不是由人脑所产生的、用于以联系和层级的观点看世界的幻像。我们一般有理由相信,世界的层级划分特征是一种客观事实。许多试图理解现实世界的科学家的确都注意到,他们必须首先确认世界的实际构成成分。如果不知道分子由什么组成,就不能理解化学;如果不把星系认定为宇宙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不能宣称深刻理解了宇宙。
科学家意欲识别已有结构的构成成分,设计师意欲为新结构的构成成分赋予形状,寻找恰当的构成成分和正确的方法来构建形式,是设计师实际面临的最大挑战。我相信,如果层级化的提纲能得以充分运用,它就会指出解决这个最根本问题的关键,并事实上指明形式组织中实际应有的主要构成要素。

《形式综合论》的笔记-第38页

看完了 第一编,收获有二:作者创造性的用"形式与环境"的概念框架重新描绘了 那个(发现式)的设计过程。这个描述超出我原先对于设计过程的理解。第二点是 关于概念的不良使用对问题结构的理解与解剖产生的巨大阻碍。 btw,人的自觉性有时候和虚荣心离得很近,特别是 道行不够的时候。

《形式综合论》的笔记-第1页

序言:
当本书写完后,我发觉采用如此复杂和条理化的方法去寻找独立图解的必要性不大。
只要你所采用的定义方式能使被定义的系统具有强烈的内部相互作用,而与其整体中其他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很微弱,你就可以通过研究有限系统的内部作用所蕴涵的意义而创造出抽象的形式,还可以通过这些模式的自由组合而创造出新的形式。
——
第一章 导言:理性的必要性(第二次天真的丧失)
本书针对设计过程,即物质实体的创造过程进行论述。
实际上一般的设计师碰到什么信息就关注什么,遇到非常特殊的困难时才偶尔咨询一下有关顾问,将随意选择的信息引入形式设计,或在艺术家工作室中闭门造车,凭空想象出一种形式。
一个卓越的天才可以冲破任何局限。
(掩面痛哭)
虽然一般意义上的逻辑事实上注重推理,但广义上说,逻辑可设计更为普遍的东西。
逻辑的任务是创建关于元素及其关系的纯人为结构。有时候这些结构中的某一种会非常接近真实事物,此时就可以用这个结构来表达它。接下来,由于逻辑的导向是如此严格,我们就可从中洞察到以前所不能看到的真实。
自觉与天真
第一次丧失:接受机器和它所伴随的天真的丧失。
第二次丧失:这一次丧失天真不是由于机器而是由于理智。
18世纪晚期的欧洲,建筑师把形式创造建立在一些法则之上,而这些法则的依据是各种各样的手法和风格。
依据风格来作出建筑上的决定避免了因怀疑而导致的困难,……依赖某种正确性能减轻作决定时的负担。想要有效地摆脱责任,模仿就必须精确。
现代设计师越来越多地站在其“艺术家”的立场,用流行语、个人习语和直觉,因为这能减轻他做决定时的某种负担,使其认知问题变得容易处理。
在这种氛围中,设计师的最高天分——组织实际形式的直觉能力在面对大规模设计任务时变得不值一提,并被“艺术家”的成果所嘲讽。
我们的天真如先前一样再一次丧失,而天真一旦丧失无疑就不能恢复。这种丧失需要我们的关注,而不是否认。
—— 第一篇 ——
第二章 良好的适合(形式的正确性取决于它对整体其他部分的适合程度,整体的无限需求使得我们只能把适合理解为“没有不适合”)
形式与设计:
设计的最终目标是形式。……一个不规则的世界试图通过自身的协调来抵消这种不规则性,于是就呈现出形式。形式是这种不规则性的“作用图解”。
形式与环境:
形式是问题的解答,而环境限定了问题。
当我们谈到设计时,真正的讨论对象不仅仅是形式自身,而是形式及其环境所组成的整体。
在都市生活研究中,我们面对的整体是城市及其特性。在这个整体中,城市成长形式的环境由两部分共同组成,一是限定新建筑需求量的人类环境,一是可用地所提供的自然环境。
* 形式是我们能控制并希望去塑造的一部分世界,而世界的其他部分则自行运作。
环境是对形式提出要求的那部分世界,包含任何可能的事物。
适合:
形式的正确性取决于它对整体其他部分的适合程度。
适合反映了形式与环境之间一种相互接受的关系。
多重分界(多重适合):
形式和环境在一个整体中的划分有多种。在大多数事例中,设计师有必要同时考虑多种不同的划分方式。
一个优秀设计师关注整体中每一处可能发生的变化。一旦确定了要做什么,他能立即敏锐地关注整体中各种适当的分界。
在一个非常和谐的整体中,不管使用任何分界方式,形式和环境均是相互适合的。
适合是对各种不适合可能性的选择判断:
使现实中的设计成为一个问题的原因,在于我们试图画出这个作用图解(即形式),但其作用的领域(即环境)却是我们不了解的。
因为环境具有模糊性,我们就无法为各种想要达到的适合性提出一个完全一致的标准。
所以——“适合性良好”这种感觉该如何去体验?
不适合的方面表现为负面形式,而这些形式能被确切指认出来。描述不适合比说明适合容易。
对于使形式适合其环境的过程,应该始终从反面把这一过程视为消除导致不适合的不和谐、刺激因素,以及各种作用力量的过程。
把适合理解为“没有不适合”。
从无限需求中挑选有限需求:
无法对环境作出整体性描述。
我们只需从形式和环境的关系中选择那些最突出、显然最需要注意的,以及看上去最容易出错的部分。
结论:
设计的任务不是创造一种满足某些条件的形式,而是在整体中建立一种秩序,这种秩序就是所有变量都为 0(即没有不适合,取 0 或 1 的变量值描述的不只是形式自身或环境自身的状态,而是二者之间的关系)。
——
第三章 良好适合的来源(分解复杂系统,先使每个较为独立的子系统分别达到适合)
为何向简单文化(即“不自觉”文化)学习:
与环境一致也有自身一致性的双重一致性形式在简单的文化中很常见。
设计师经常在开发某些功能时以牺牲另外一些功能为代价,其原因却是他们唯一所知的一种能清晰地组织形式的方法,就是运用某种相对简单的概念来控制设计。
这些形式的清晰性仅仅来自于对问题的简化,所以它们无法满足所有的环境要求。
但是不要忘记:简单文化从未面对过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复杂问题。因为简单的状态具有较好的品质而羡慕它,并非意味着我们希望回到同样的状态。
“不自觉”与“自觉”的文化:
被我选来称为“不自觉”的文化在过去曾有过许多称谓,无论哪种称谓都表达了各自的使用者在对比不同文化时最想说明的一面。如称其为“原始的”,是将其区别于社会结构中血缘关系不再起重要作用的文化;“乡土的”,是将其区别于城市文化;“封闭的”,是考虑到今天更加开放状态下的个人责任,“匿名的”,是将其区别于存在“建筑学”这一专门学科的文化。
如何达到系统的适合:
想要在有限时间内使一个系统达到适合,就必须先使每个子系统分别达到适合,而且子系统之间要相互独立。
相互联系的不适合变量显然不能孤立地逐一调节。但另一个方面是,并非所有变量间都有着同样紧密的联系。(子系统)它们原则上可以独立运作。
* 适应性最根本的原则建立在达到平衡的过程不可逆转。不适合为变化提供起因,适合则不为此提供什么。从理论上说,一个过程最终一定会达到具有适合形式的平衡状态。(熵?)
——
*不自觉与自觉二者之间的区分始终是人为的。
第四章 不自觉的过程(内在稳定,抵制改变,随时调整,限定变化,动态平衡)
不自觉形式建构的特征:1. 内在的稳定性
不自觉文化包含了一种具体的内在稳定性——神话、传统和禁忌抵制着有意的改变。这是其形式建构系统的特征之一。只有在现存形式中出现了要求改变的有力(和明显的)刺激,形式建构者才会在强大的压力下作出改变。
不自觉形式建构的特征:2. 失败和整改并行不悖
形式的错误或不完善直接导致了行为发生,意识到错误和对它作出反应无需深思熟虑(爱斯基摩人看到屋顶开始融化就去挖一个让冷空气进来的洞)
暂时性材料及不固定的生活方式使房屋需要被不断重建修缮。——灵敏的反馈
传统使系统具备了粘滞性。这种粘滞性能抑制变化,使其不向形式的其他方面扩展。
总结:一方面,对于不适合的直接性反馈确保立即纠正发生的错误,使每次变化只限制在一个子系统里(特征 2)。另一方面,通过抵制没必要的变化,传统的作用使发生变化的子系统之外的所有变量都保持稳定,并防止来自这个子系统之外的轻微干扰(特征 1)。在抑制所有其他变化的同时,对单个错误的快速反应允许过程作出一系列的小调整,而不是剧烈的全方位变化:各个子系统能够分别调整,因而其调整过程可以比文化转变的频率更高。
形式不仅仅很好地适应其文化,还与文化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中。(合)
虽然很少有人具备足以创造清晰形式的综合能力,但我们所有人都有能力批判现存的形式。这样一个过程中的中介者无需创造性,他不必具备改进形式的能力,只需在发现错误时能作出某种改变。改变不必都是好的,因为过程的运作只允许保留好的改变。
——
第五章 自觉的过程(形式构建者自身的个性,被高估的语言的公正性,概念的教条化成见)
对稳定性起作用的那些最重要的特点开始消失了:曾经直接面对错误的反应现在变得越来越不直接了;传统的稳固性也衰退了。
自觉的高温稀释了使不自觉过程在没有错误的时段内保持稳定的那种粘滞性。
所有的发展起因终归不过是熟练工匠控制形式创造活动的现象。
自觉形式建构的特征:形式构建者崇尚其自身的个性。
清晰而表达明确的法则引起了批判和争论。争论所引起的不确定性使建筑学中的自由引发了进一步的自觉。
自觉性为形式带来挣脱束缚的欲望,对个人品味的表达,从传统和禁忌中的解脱,以及获得自主性的意向。可是,这种欲望受到了人类创造能力的局限。……成功的几率很小,因为必须同时应对的因素太多。
自觉系统的失败并非主要由于个人能力匮乏,更重要的原因是自觉的个人在克服这种匮乏时所做的努力。不自觉形式创建过程中的变量与子系统自觉形式创建过程中的变量与子系统设计师发明概念来涵盖性质的变量,然而,这些概念总的来说来自历史自身的不确定性,因此没法指望它们能与这些子系统相符合,它们很可能还涵盖了系统的另一些部分。
例如:住宅设计中,通常当做功能范畴的声效、流线和设施便捷等概念就很不恰当。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通过外延来看概念的方式利于数学上的清晰性,然而在实际情况中,作为一种规范的概念生成于内涵,也就是说,只有通过让一个新概念的意义与现行通用语言中其他词语的意义发生联系,我们才能使这个新概念符合日常语言的模式。
虽然每个问题都有自身的结构,又存在着许多不同的问题,但我们用以描述各类问题组成部分的词语却是通过其在语言中的作用,而不是通过问题而产生的。因此这些词语的数量相当有限,并且无法准确地描述大多数情况。
被高估的语言的公正性:
设计师试图图解的诸如“邻里”或“流线模式”这类实际概念比语言概念并没有更多的普适性,它们依然局限于绘图者同样概念有关的习惯。
当一个设计要考虑许多问题才能决定时,最容易得到清晰表达的问题会不可避免地得到最高度的重视,也会最圆满地反映在形式中,而其他同等重要却不那么容易表达的因素却得不到同样充分的反映。
每个概念在其被发明的时候都不过是一种概括多个问题的简明手段,但却很快变成一种规范。我们太容易走出把描述转变为标准这一步了,所以它由最初是一种有效工具的东西,变成了一种顽固的预设成见。
例如:维特鲁威发展出功能主义学说之后,古罗马人对功能主义和工程学的偏好才达到顶峰;古希腊人发明了“美”这个概念之后,才会伴着这个美学问题的城建创作出帕特农神庙;在有了“经济”概念,金钱的价值被明确赋予重要意义之后,才会设计出 19 世纪的英格兰低造价贫民窟。
完全依赖概念后果:
按照这样的过程,自觉的个人对问题的把握不断被误导。除了不确定和不恰当外,人的概念和范畴还是自我赓续不衰的,在概念的影响下,他不仅依据偏颇的观点行事,还同样偏颇地看问题。这些概念控制了人对适合与不适合的理解,最终,除了来自概念的教条化成见外,他什么都视而不见,丧失的不仅仅是能动性, 甚至还包括更恰当地表达问题的心智环境。
—— 第二篇 ——
第六章 问题的提纲(线型拓扑结构:集合 G)
无法选择时才需要设计:
某些类型的问题(经济、国际象棋、逻辑或管理)能够得到澄清并按部就班的解决是因为,我们足以使其转化为选择性的问题。通过选择来解决问题需要具备两个必要条件:
1. 必须能生成一系列范围足够广的、符号化的可选答案。
2. 必须能以同一符号体系来表达答案的评判标准。
只有无法通过选择来解决问题的时候才需要设计。
引用原则也需要创造性。
集合 M:可以包含任何要求
集合 L:集合 M 中元素的相互作用,由一些无方向、有正负、一维的、被称为连线的元素组成
集合 M 与集合 L 共同确定出一个线性图示或简单拓扑结构,我们把它表示为 G (M, L)
——
第七章 提纲的实现(分析的阶段,什么是“建设性图解”)
图解:
分析阶段以需求为起点,最后成果是一个提纲,即一个各种需求集合的树状图。综合阶段则以这个图解为起点,最后成果是问题的展示实现,即一个图解的树状图。
柯布的光辉城市设计是一个图解,表达了对两个十分简单的基本需求的特定见解:人们应采取整体高密度的居住方式,同时还应均等并在最大限度上享受阳光和空气。
建设性图解:
图解可以具备下述两者之一或两者兼具的特征,但两者并未得到同等重视。
1. 通过城县某种实际组织的构成模式(光辉城市)来概括其结构的某些方面——形式图解,描述形式特征;
2. 概括一系列功能特性或限制(箭头,人口密度表)——需求图解,主要说明问题
需求图解只有包含了对实效的暗示时才是实用的;形式图解只有在可预示其功能效果,即同时含有需求图解的元素时才是实用的。只有在一个图解既是需求图解又是形式图解时,我们才能把它称为建设性图解。一种建设性图解的示例:十字路口交通状况图解统一描述,建设性图解的抽象等价物:
建设性图解的双重性本身就是我们的形式知识的特征。每一种形式都可以用两种方式来描述,一种基于它是什么(形式描述),一种基于它会怎样(功能描述)。
多数情况下很难把两方面的描述联系在一起,因为我们对许多事物还没有透彻的了解。
统一描述:建设性图解的抽象等价物
科学的目标就是为我们所知道的任何事物和现象提供这样一种统一描述。
不仅能解决问题,还要阐释问题:
一个好的建设性图解对我们的帮助,有助于理解那些需要这个图解的功能表达方式。
设计师从未真正充分理解过环境。一个好的设计师所创造的形式应该很深刻,以至不仅能解决问题,还要阐释问题。
柯布的房屋新形式,代表了试图理解 20 世纪新生活方式的一些新尝试。
类似于直觉,先于理论的建设性图解:
发明是以一种能使理解问题变得较为容易的直觉为基础,建设性图解类似于这种直觉,常常先于能够理性地阐述一种形状的那些精确知识(机翼对流线型理论做出贡献;密网格穹窿对承重结构的不同方式做出贡献)。
形式的基本组织可精确地产生于先于设计的建设性图解中。
——
第八章 清晰的定义(设计师的个人偏见:不同的价值权重与两个变量间存在关系的方式)
所需要的形式或许被赋予了一个名称,如“茶壶”或“小镇”,这使问题具体化,但设计师的首要任务是把问题从这些命名所导致的先入之见中剥离出来。
变量所描述的整体是完整的,从来不仅仅是形式自身(如茶壶是“昂贵”还是“可接受”取决于我们能支付多少钱),这一事实导致了以下重要原则:决定一个形式是否满足要求的关键是我们必须把它具体化,把它与其环境联系在一起提出问题,并检验在这样的整体中是否会发生不适合。
很多的不适合无法用尺度衡量,还没人发明有关不快、不适或不安的尺度,因此也无从为其建立性能标准,而这些不适合确实设计问题中至关重要的一类。
设计问题不是一个最优选择问题。
不同的价值权重:
设计过程必须被视为一个改正错误(消除紧张)的过程。
某人认为的重要错误在其他人则未必,因此,任何由被消除的错误或不适合组成的列表,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人色彩。
设计师可以按自己选择的任何方式来看问题,而我们能做的只是在他看问题的观点上加一个有效的结构限制。
设计师无法达成共识的是不同需求的相对重要性,应体现为给不同的变量加上某种价值权重。
同样带有个人偏见的集合 L:
两个变量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前提,是设计师必须为自己找到一些有实际意义的理由(或概念模型),并说明它们为何如此。
这个过程着力于研究结构,可以把分离的片段组织成连贯的新整体。
M 中的元素必须具有的性质:1. 有同样地作用范围(层级相当);2. 尽可能合理地彼此独立;3. 尽可能合理地缩小作用范围,并因此而精确、详细、数量多。
——
第九章 问题的解决
设计提纲的作用是,每个需求集合都使人关注一个主要实际功能问题,而不是某种语义性或预见性的问题。
一旦辨别出了需求的一致性,这个集合就引向一种单一的实际茶壶组成成分。
设计师的最终任务,是使每个图解既是一个单元也是一种总体模式特征。作为一个单元,它适应于上一层级的更大构成部分;作为一种总体模式特征,它规定构成其自身的、下一层级的更小构成部分。附录 I 中最终村子的形式图解
注释:
第一章 12:逻辑手段至多重新安排了个人偏见介于问题的渠道。
第二章 1:形式的资源蕴藏于世界试图尽可能补偿其不规则性这一事实中,这种原则有时被称为最低作用原则。
第二章 16:人们非常不愿意并很慢才能接受需要选择这一概念。被告知一些东西不是什么,几乎无助于知道这些东西是什么。


 形式综合论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