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丝在拧紧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7
ISBN:9787020045181
作者:(美)亨利・詹姆斯
页数:252页

章节摘录

温特博恩站在那里,目送着他们。他真的搞糊涂了。他在湖畔又逗留了一刻钟左右,反复琢磨着年轻小姐突如其来的放肆和任性。但他得出的惟一明确的结论是,陪她出游定会其乐无穷。两天后,他同她去了希永城堡。他在饭店大厅里等她。那些随从、侍者还有外国游客晃来晃去并目不转睛地盯着他们。让他选的话,他是不会选这种地方的。但她指定要在这里碰头。她轻快地走下楼来,身着一套十分精致、完美无缺的旅行服,将收拢的阳伞紧紧贴在漂亮的身上,边走边系着长手套上的纽扣。温特博恩是个富于想象和——正如我们祖先所说——敏感的男人。他看着她的打扮以及她在宽大楼道上迅疾又自信的步伐,觉得仿佛有什么风流韵事即将发生了。他甚至都会相信他将要同她私奔。他同她一道,走过聚集在大厅里的那些闲散的人群,来到门外。他们全都瞪大眼睛使劲瞧着她。一见到他,姑娘就开始喋喋不休地聊了起来。温特博恩更愿坐马车去希永城堡。而黛西则热切地希望坐小汽船去。她声称自己特别喜爱汽船。湖面上游客如云。一阵阵微风不断吹来,多么令人愉快。航程并不太长,但温特博恩的同伴还是利用时间说了许许多多的事。在小伙子看来,他们的旅行极像一次越轨行为,一场历险。即使考虑到她习以为常的自由意识,他也多多少少准备看到她也流露出相似的看法。然而,必须承认的是,在这一点上,他大失所望。黛西•米勒异常活跃,心情极为愉快。但表面上她既没有一点儿激动,也没有丝毫不安。她不回避他的目光,也不回避任何其他人的目光。无论是她望着他,还是感到有人望着她时,黛西都毫不脸红。人们不断地打量着她。漂亮女伴不同寻常的气质使温特博恩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他曾稍稍有些担心,她会不会大声喧哗,会不会笑得太多,甚至会不会在船上不停地走来走去。但没过多久他就将自己的顾虑忘得一干二净了。他面带微笑,坐在那里,两道目光久久地盯着她的脸。与此同时,她一动不动,发表了不少高见。这是他所听过的最最迷人的闲聊。他曾同意有关她“粗俗”的说法。但她果真如此,还是他已经习惯于她的粗俗?她所谈的大都是玄学家称之为客观的那类事情,但时不时地也会带有一点主观色彩。“你这几天总是闷闷不乐,就是为了这个吗?”“我一点也不知道自己闷闷不乐呀,”小伙子回答。“你一副神魂颠倒的样子,肯定是在想什么心事。”“那依您看,”他问道,“我在想什么心事呢?”“你在想那位小姐——贝克小姐,还是钱得勒小姐——她叫什么来着?哦,米勒小姐和那位小理发匠之间的勾当。”“这么一种在光天化日下发展的关系,您认为是勾当吗?”温特博恩问道。“这是他们的愚蠢,”科斯特洛夫人说道,“而不是他们的美德。”“不,”温特博恩以某种他姑母所说的忧郁的口吻反驳道,“我并不相信他们之间存在着所谓的勾当。”“我已听到不少人说起这件事了。据说她已完全被他迷住了。”“他们的确非常亲密,”温特博恩说。科斯特洛夫人又一次用镜片察看了一下那对年轻人。“他很英俊。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她肯定把他当做世上最最优雅的男子,最最出色的绅士了。她以前从未见到过像他这样的男人,他甚至比那位随从还要令她欢喜。兴许正是那位随从将他引见给她的。如果他能娶到小姐的话,随从会得到一大笔酬金的。”“我想她不会答应嫁给他的,”温特博恩说,“而且他也不会指望娶到她的。”“可以肯定她的大脑一片空白,就这样一天天瞎混日子,就像黄金时代的人们那样。我再也想象不出比这更庸俗的生活了。”接着科斯特洛夫人又加上了一句,“同时,毫无疑问,她随时都会告诉你她已‘订婚’。”“我觉得乔万内尼不会有这种非分之想,”温特博恩说。“谁是乔万内尼?”“就是那个小个子意大利人。我打听过他,了解了一些情况。他显然是个很正派的人。我相信,他是个俭朴的律师大人。但他还没进入所谓的上流社会。您刚才说,也许是那位随从将他引见给她的,我觉得这并非完全不可能。他显然深深迷上了米勒小姐。如果说她把他当做世上最最出色的绅士的话,那他也从未接触过这么光彩照人、大富大贵的小姐。再说,在他看来,她一定极为漂亮,十分动人。我怀疑他连做梦都不敢想要娶她。他一定觉得这样的好运自己是绝不可能碰上的。他除了一张漂亮的脸蛋,什么也没有。而那片神奇的美元世界里却有一位财大气粗的米勒先生。乔万内尼知道自己没有任何头衔。要是他是个伯爵或是侯爵,那该多好啊!他没料到他们竟然接纳了他,一定为自己的鸿运而惊叹不已哩。”无论怎样,这是一个充实而完美的时期。当我回忆事情的发展经过时,我感到现在需要尽量把它解释清楚。当我回首往事的时候,我惊讶地看到我居然接受了这样一种地位。我和格罗斯太太,已经决定要坚持到底,显然,我是处在一种魅力的影响之下,它能够减轻与这种努力相连的所有艰难险阻给人带来的痛苦。我被一片迷恋和怜悯的巨浪抛到了空中。由于我的无知和糊涂,或许还由于我的自负,我以为我完全能够和一个不过刚刚开始上学的小男孩打交道,我觉得这件事很简单。我今天甚至记不得我为他假期结束后的生活制定了什么计划,对他今后的学习有什么进一步的打算。在那个迷人的夏天,他的确跟我上课,我们都认为他应该如此;但是我现在感到,在那几个星期里,与其说是我给他上课,倒不如说是在给我自己上课。我学到了一些东西——当然首先是——以往我那种可怜而令人窒息的生活所没有教给我的东西;学会从别人那里得到快乐,甚至使别人快乐,而且不为明天而发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我第一次懂得了什么是空间,什么是空气和自由,第一次懂得了夏天的全部音乐和大自然的全部奥秘。我受到人们的尊敬——而受人尊敬是甜蜜的。哦,对于像我这么一个喜欢幻想,感情敏感脆弱,也许还有一点虚荣心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陷阱——它虽然不是人为设计的,但这个陷阱对我来说却很深很深;然而它对我的内心中的某种东西来说,却又是最让我激动的。准确地说,我已经完全放弃了任何戒备。那两个孩子简直没有给我造成什么麻烦——他们的行为举止非常文雅礼貌。我有时候常常想——多么坎坷的未来(因为未来都是坎坷的!)在等待着他们,他们将会受到怎样的伤害。他们像盛开的鲜花那样健康而快乐;我好像在照顾一对小贵族,出身高贵的小王子小公主,他们的一切都应该受到隔离和保护,这是理所当然的。在我的想象中,多年后他们的生活只能是很浪漫的,是一种在真正的皇家花园和猎场中的生活。当然,很可能正是那突然爆发的事变使我觉得前一段那种宁静的日子格外迷人——那种静谧中聚集和潜伏着某种东西。变化实际上就像一只突然跃出的野兽。在最初的几周里,白天显得很漫长,那两个孩子非常乖,经常使我得到我所渭的“我自己的时间”。在我的学生吃茶点或睡觉的时间前后,在我每天睡觉以前,我总是有一些短暂的独处时间。虽然我很喜欢这两个孩子和府邸里的其他人,但是这种时间是我在白天中最喜欢的东西。而我最喜欢的时间是,当天光变暗——或者说,白日将尽的时候,在一片红彤彤的天空中,从一些老树林里,迟归的鸟儿们发出最后的呜叫——这时我能够到花园里转转,并且几乎怀着一种拥有它的愉快感觉,欣赏着这块地方的美丽和威严。在这种时刻,感觉着自己的平静和实在,真是一种喜悦;无疑,我也会想到由于我的谨慎、我的宁静理智和高尚行为,我正在给予别人以快乐——但愿他想到这一点!——正在把快乐给予那个我感觉到他身上压力的那个人。我正在做的,正是他曾热切地希望和要求于我的,而且,我毕竟能够干好这件事,事实证明我得到的快乐比我预料的要大得多。简而言之,我认为自己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年轻女人,而且我相信这一点将会在更多的人们面前显露出来,这种想法使我得到了安慰。我要成为出类拔萃的人,因此在一些很快就要发生的不同寻常的事件中,我要拿出我的表现来。我确信,只要我鼓起了勇气,我就能切实搞清那个鬼魂的身份。这时,我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把目光转移到小弗罗拉身上,她此刻大约离我有十英尺远。我的心脏由于好奇和恐惧已经停跳了一小会儿,因为我不知道她是否也看见了那个鬼魂。我屏住呼吸,等待着她将发出怎样的叫喊。她突然看到的意想不到的景象,究竟是令她感到有趣还是震惊,她的喊声会把一切告诉我。我等待着,但是,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然而在这当中我却感到一种更加可怕的东西,首先我意识到,在片刻之内,刚才从她那里发出的所有声音都沉寂下去了;接着,也是在这段时间里,她在游戏中转过身来,把后背冲着湖水。当我终于看着她的时候,她的态度就是这样——她的表情说明她确信我们俩一起正处在那个人的注视之下。这时她已经捡起一小片木头,那木头上碰巧有一个小洞,显然这使她产生了一个念头:在那儿插上另一根样子像桅杆的小木棍,就可以把这个东西做成一条小船。当我看她的时候,她显然正非常热心地试图把小木棍紧固到它的位置上去。我看明白她正在做的东西,这使我受到了鼓舞,几秒钟以后,我感到我的准备更充分了。于是我又移动了目光——去正视那我不得不正视的鬼魂。

前言

亨利•詹姆斯(HenryJames,1846—1916)是美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小说家。他生于纽约一个富裕的宗教哲学家家庭,从小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大学毕业后,他多次游历欧洲数国,对欧洲情有独钟,最后索性决定移居欧洲。詹姆斯一生创作了不少文学作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有《黛西•米勒》、《一位女士的画像》、《螺丝在拧紧》、《鸽翼》、《使节》、《金碗》等中篇和长篇小说。此外,他还写过许多颇有见地的评论文字。对于一生穿梭于欧美之间的亨利•詹姆斯而言,欧洲,古老,高贵,但又不免保守,世故;美洲,年轻,质朴,但又十分开放,粗犷。这种对照恰恰是他走上创作之路的原动力,也是他众多作品的基本主题。《黛西•米勒》(1878)表现的就是这一主题。小说中的女主人公黛西•米勒是个典型的美国姑娘。她年轻,漂亮,热情奔放,无拘无束,同时又略显粗俗。作者在塑造她的动人形象时,花费了不少笔墨。当她身着洁白的平纹细布裙,撑着一把饰有绣花宽边的太阳伞,睁着闪闪发亮的大眼睛,出现在旅居欧洲的美国青年温特博恩面前时,小伙子一下子就动心了。于是,他的眉光自始至终追随着黛西•米勒的身影,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就是这样一个美丽动人、天真活泼的姑娘,在欧洲游历期间,由于单纯,直率,不拘小节,无视上流社会的礼教,处处遭人物议,最后不幸染上恶疾,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为自己的自由奔放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黛西•米勒》是詹姆斯的早期代表作。小说手法简单、朴素,语言自然、亲切,读起来甚至让人感觉这是作家娓娓道出而不是写出的一个故事。这样也就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可读性。显然,在《黛西•米勒》中,小说家肯定了黛西•米勒所代表的天真和朴实,抨击了科斯特洛夫人所代表的世故和虚伪。美国式的纯真同欧洲式的世故之间的冲突以悲剧告终。这一悲剧性的结局颇具象征意味,极易打动人心。“出乎意料的是,这位小姐一生遭人白眼,死时却有这么多人前来送葬。”小说结尾处的这句话包含了作家巨大的嘲讽和强烈的憎恨。那些送葬者中就有刽子手!这部小说创作于一八七八年,最早发表在《康希尔杂志》上。据说,小说发表后不久,就在美国轰动一时,甚至掀起了一股“黛西•米勒热”。作家塑造的颇具反叛精神的“新女性”形象深入人心。尽管之后詹姆斯又向世界文坛奉献出了二十多部长篇小说、一百余部中短篇小说和十余本文学艺术论著,但广大读者念念不忘、津津乐道的依然是他的《黛西•米勒》。这充分体现了这部现实主义杰作的恒久魅力,詹姆斯本人也把它称做“我所创作的最最幸运的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亨利•詹姆斯逐渐从现实主义转向现代主义,一反早期通过情节和人物的刻画来反映生活的创作手法,更倾向于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力图通过揭示人物隐秘曲折的内心活动来反映人对生活和外部世界的微妙感受。《螺丝在拧紧》(1898)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媒体关注与评论

前言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1846—1916)是美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小说家。他生于纽约一个富裕的宗教哲学家家庭,从小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大学毕业后,他多次游历欧洲数国,对欧洲情有独钟,最后索性决定移居欧洲。詹姆斯一生创作了不少文学作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有《黛西·米勒》、《一位女士的画像》、《螺丝在拧紧》、《鸽翼》、《使节》、《金碗》等中篇和长篇小说。此外,他还写过许多颇有见地的评论文字。    对于一生穿梭于欧美之间的亨利·詹姆斯而言,欧洲,古老,高贵,但又不免保守,世故;美洲,年轻,质朴,但又十分开放,粗犷。这种对照恰恰是他走上创作之路的原动力,也是他众多作品的基本主题。    《黛西·米勒》(1878)表现的就是这一主题。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黛西·米勒是个典型的美国姑娘。她年轻,漂亮,热情奔放,无拘无束,同时又略显粗俗。作者在塑造她的动人形象时,花费了不少笔墨。当她身着洁白的平纹细布裙,撑着一把饰有绣花宽边的太阳伞,睁着闪闪发亮的大眼睛,出现在旅居欧洲的美国青年温特博恩面前时,小伙子一下子就动心了。于是,他的眉光自始至终追随着黛西·米勒的身影,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就是这样一个美丽动人、天真活泼的姑娘,在欧洲游历期间,由于单纯,直率,不拘小节,无视上流社会的礼教,处处遭人物议,最后不幸染上恶疾,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为自己的自由奔放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黛西·米勒》是詹姆斯的早期代表作。小说手法简单、朴素,语言自然、亲切,读起来甚至让人感觉这是作家娓娓道出而不是写出的一个故事。这样也就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可读性。显然,在《黛西·米勒》中,小说家肯定了黛西·米勒所代表的天真和朴实,抨击了科斯特洛夫人所代表的世故和虚伪。美国式的纯真同欧洲式的世故之间的冲突以悲剧告终。这一悲剧性的结局颇具象征意味,极易打动人心。“出乎意料的是,这位小姐一生遭人白眼,死时却有这么多人前来送葬。”小说结尾处的这句话包含了作家巨大的嘲讽和强烈的憎恨。那些送葬者中就有刽子手!    这部小说创作于一八七八年,最早发表在《康希尔杂志》上。据说,小说发表后不久,就在美国轰动一时,甚至掀起了一股“黛西·米勒热”。作家塑造的颇具反叛精神的“新女性”形象深入人心。尽管之后詹姆斯又向世界文坛奉献出了二十多部长篇小说、一百余部中短篇小说和十余本文学艺术论著,但广大读者念念不忘、津津乐道的依然是他的《黛西·米勒》。这充分体现了这部现实主义杰作的恒久魅力,詹姆斯本人也把它称做“我所创作的最最幸运的作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亨利·詹姆斯逐渐从现实主义转向现代主义,一反早期通过情节和人物的刻画来反映生活的创作手法,更倾向于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力图通过揭示人物隐秘曲折的内心活动来反映人对生活和外部世界的微妙感受。《螺丝在拧紧》(1898)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

内容概要

作者:(美国)亨利•詹姆斯 译者:高兴 邹海仑

书籍目录

黛西•米勒螺丝在拧紧真品

作者简介

《螺丝在拧紧》收的加一个中篇《黛西•米勒》被作家本人称之为"我所创作的最最幸运的作品"。它讲述了一个年轻漂亮的美国姑娘的动人故事,结局令人扼腕叹息。而《真品》则是一部短篇杰作。在美国文人中,亨利•詹姆斯的写作年限最长,数量最多,影响最大。他的中短篇小说风格独特,技巧娴熟,偏重于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其代表作就是《螺丝在拧紧》。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惊心动魄的闹鬼故事,其实小说蕴含深废物道德寓意。


 螺丝在拧紧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螺丝在拧紧》是一篇著名哥特小说的名字。以此标题为文集题目,国内出了个哥特中短篇小说的集子。这本文集的序言告诉我们,哥特小说最流行的时候应该是上个世纪了。它诞生于十八世纪中叶,是一种风格独特的小说题材。“这种小说通常以古堡,废墟或荒野为背景,故事往往发生在过去,通常是中世纪;故事情节恐怖刺激,充斥着凶杀、暴力、复仇、强奸、乱伦,甚至常有鬼怪精灵或其他超自然现象出现;小说气氛阴森、神秘、恐怖,充满悬念。”这本书的序言还告诉我们,哥特小说的出现是对当时的理性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反抗。它对读者的感染力建筑在对恐惧这一人类最古老的情感的唤起之上,并以壮美为其美学基础。因为这些因素,哥特小说对读者有强烈的吸引力。最终,哥特小说所要表达的是上帝与魔鬼之间的冲突,也就是善与恶之间的冲突,并藉此进行道德探索。 这篇序言写的非常好,能够让对哥特小说一无所知的读者掌握哥特小说的缘起、社会背景、影响、意义等。在开始读哥特小说之前,我强烈推荐读一读这篇序言,帮助我们了解哥特小说的前世今生。接下来,是我的读后感。哥特小说对恶的描写,震撼人心,摄人心魄。它和作者的道德探索一起,构成了哥特小说独特魅力的来源。然而,不同哥特小说作家,偏好的写作手法、想要表达的主题也不甚相同。在这篇短篇集子中有许多风格迥异的作者,能够供读者发掘自己到底喜欢的是什么样的风格、在小说中所寻求的是什么样的刺激、希望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思考。既然集子的名字选的是《螺丝在拧紧》,作为读者的我们显然就能明白,这篇《螺丝在拧紧》是这本集子里收集的所有作品中最著名的,或者是文学意义最重要的。上知网搜一搜,我们能发现《螺丝在拧紧》确实是一篇久负盛名的文章,有许多正经的中文论文分析其写作手法等等。如果在中文学界都这么受关注,不难以想象在西方学界中这篇小说的地位啦。《螺丝在拧紧》这篇小说读来,也确实勾魂摄魄。在这一点上,我承认这篇小说魅力极大。多年以来,它依然在持续地引发对作者写作意图、小说中故事的真相的争论。小说中,家庭女教师和两个鬼魂对受命看管的两个年幼儿童的争夺,究竟是真的,还只是发疯的家庭女教师的幻想?鬼魂真的存在吗?这些问题至今悬而未决。然而,对这篇小说的争论和分析已从对故事真相的探求转向了对写作手法、乃至作者写作时的心理状态的探寻。这篇小说手法奇妙,笔力惊人。不过,勾魂之后呢?在作者本身的写作魅力之后,这篇小说究竟有多大的社会意义呢?有一种解说是,家庭女教师的想象是出于对贵族阶级的男主人的没有希望的迷恋,及随之而来的性压抑。这样的解说倒是体现出了作者对社会的思考,令这篇小说显示出了现实意义——但,这样的解说只是一种解说而已,并未得到公认。再说,从小说本身来看,这样的隐喻即便存在,也太隐晦了。一般读者只能看到一个扣人心弦的鬼故事,是看不出这层复杂的表现社会中阶级差异乃至无产者性压抑的意思的。倒是这篇集子的最后一篇小说,《拉扎勒斯回来了》,由一个相比起来名气小得多的美国作家盖伊·恩多尔所著,令我印象极为深刻。私以为,这是一篇极优秀的作品。盖伊·恩多尔这人,在中文世界里显然没有什么名气。我用网络检索寻找他的信息,发现除了被收录到这个《螺丝在拧紧》的一篇小说以外,他在中文世界里什么也没留下,连个介绍都没有。可是他的这篇小说,给了我大大的惊喜。啊,真好!我私以为,即使是一篇恐怖小说,也应该和正经的小说一样适用同样的评价标准。一个优秀的鬼故事,读的过程中,抓住你的不只是精彩的情节,还有作者对人情世故的入木三分的描写,令你看到、或再发现平素生活中你体验过却无法归纳出、描述出的东西。一篇好小说,应该直指人心。读完之后,余音绕梁的不只是恐惧鬼本身,而是恐惧于恶的本来面目——恐惧于人能够表现出的恶,恐惧于人心之恶。这恶绝不只是凶杀暴力鲜血淋漓,而是富有意义的,发自人心的恶,即人性之恶。人性之恶,才是最令人恐惧的东西。在我看来,盖伊·恩多尔的这篇《拉扎勒斯回来了》,就是一个符合上述标准的优秀作品。故事是这样的。一个贫穷的化学系男研究生,与美丽的女同学相爱,但苦于两人都一贫如洗,无法结婚。困境之下,该生想到了自己的巨富叔叔——传说这个叔叔是靠贩卖东欧少女到南美妓院发财的。该生的父母认为这个叔叔道德败坏、恶贯满盈,从不许该生与这叔叔交往。但是,该生自己对这巨富叔叔充满了向往,并或多或少地觉得,父母那一辈的人对他的评价只不过是对出于对他财富的妒忌罢了。并且,父母去世后,他成了这叔叔在世唯一的亲人,还收到过叔叔呼唤侄子的信。为了得到结婚的钱,他决定和恋人一起去叔叔那里寻求资助。拜访叔叔是个令人恶心的旅程,这叔叔肥胖、跛脚、抽烟、喉咙嘶哑,喜好咬指甲,咬出血来了还用嘴吸血。这些事情恶心到了他的恋人。但对他来说……他看见的,是巨大的财富!叔叔对他恋人的美貌垂涎三尺,对他提议做一个交易:以全部的资产,交换这个美人!听到这个交易的一瞬间,他神飞天外:想到了游艇,豪宅,挥金如土的生活……叔叔趁机去猥亵女生,三人不欢而散。但暗地里,他挺恼恨自己的恋人:为何不使点手段,虚与委蛇一下,弄点叔叔的钱呢?叔叔突然暴毙而亡。机会来了,遗产! 太出乎意料了,叔叔留下遗嘱,将几乎全部财产留给侄子,条件是:侄子要和恋人结婚,要搬进叔叔留下的宅子,住满三个月。另外,叔叔留下了一封给侄子的信:“我没有取消那个交易。”葬礼由一位正直的远亲主持。远亲不屑于这叔叔的为人,提到了一个细节:这叔叔死时,双手攥得紧紧的。这位远亲说:人出生时,双手紧握,寓意将紧握住生活提供给他的东西。死时,双手张开,寓意将把在人世得到的一切还给世间。可这个人,双手紧握着离世。一个死人,还想从人世带走什么东西???恋人非常反感住进叔叔的宅子,但该生迫不及待。得到遗产!他们住了进来。夜里,出现了恐怖小说的常见桥段。他们听见敲门声,敲窗声,敲便了家里每一个房间,一直到停留在他们卧室的门上,敲个不停……他们忍耐了几天。远亲来访,听闻了此事,告诉该生千万不要说“进来”。到了又一个夜间,该生听着由远及近的敲门声,越来越感到克制不住的想大喊“进来”的冲动。他的妻子想阻止他,但他已趋近疯狂。他终于大喊!!!“进来!!!进来!!!!”妻子哭了。敲门声就此平静。第二天,他的喉咙开始痛了。他开始读叔叔留下来的希伯来文书,这是叔叔在世时最喜欢的癖好。接着,叔叔的老仆人回来了,像叔叔在时一样为这座大宅子做家务。再接下来,他开始抽烟。远亲来访,看到他突然开始抽烟,感到诧异;又问到:还有敲门敲窗声么?该生得意地回答:没有了。事实上,你说不能说的那两个字恰恰起到了作用……远亲大为惊骇,拔脚逃跑:“白痴!!!如果得到允许进门,谁还会敲门!!!”接下来,事情变糟。他开始发胖,抽烟,不出门,跛脚,言行举止越来越像他已故的叔叔……他的妻子发现了,她的丈夫不见了!面前的分明是那个人!她想逃!他和老仆人一起抓住了她,拘禁起来。她抓住一切机会逃跑!在一次追逃中,他把她推下了楼梯,摔破了头。他突然清醒了过来。但是,她已经将死了。她将死了。临死前,她回光返照,告诉他:你叔叔来了。你和你叔叔做了交易,你把我卖给了他。现在,他要来了,带走我……最后,他在法庭上论辩。事情不是他做的,但是判他死刑并没有关系。他做了交易,他有罪过。判他死刑,他将去那个地方,在那里,她需要他的帮助。我个人觉得,这篇小说的写作手法虽然比较传统,相比手法新颖的《螺丝在拧紧》来说,是篇中规中矩因而不能在手法上出彩的作品,但表现的主题丰富多彩,不但具有社会意义,对人性和关系的挖掘也入木三分。记得看完这篇小说之后,我久久不能平静,不但由于小说本身恐怖——其实这个故事中的恐怖势力是指向明确的,并不是常见意义上进行无差别杀戮的恶鬼,对一般人构不成威胁——但却令人心寒。令我无法平静的,是作者所描写的极恶。一个叔叔,要买侄媳的命;一个叔叔,要害死自己唯一的侄子!我们总以为,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但这个叔叔,在死前、死后,都谋划好了要完成最后一桩极恶!他的极恶是无差别的,哪怕对自己的至亲、唯一的亲人,也一样下手,毫不迟疑。他的恶不是普通的恶,而是极恶,还在于他所犯的恶行,没有任何理由,纯粹是为了个人享乐。为了享乐,他毫不犹豫地要行极恶!常言道,虎毒不食子,再恶的禽兽也会怜爱自己的骨肉。但这个叔叔,丧失了全部人伦。他谋害自己的侄儿和侄媳,做的一气呵成,毫无内心波动。并且,他这样做的缘故完全是出于个人的享乐欲望。为了得到一个美人,他要暴死,要将鬼魂附身于侄子之上,借侄子之手杀死侄媳,将她带到阴间!再想一想,这叔叔曾经寄给侄儿一封“风烛残年的老人,真挚地呼唤唯一的亲人侄儿”的信。这信是真的么,还是一个诱饵?这叔叔做的生意是贩卖东欧少女到南美妓院。他是如何做这生意的?想一想,这样的人犯下了多少罪孽?并且,他是心情愉快地、乐此不疲地、迫不及待地去犯这样的罪孽!他这一生,爽极了!我相信,作者在他所处的时代和社会中一定见到、听闻了许多许多的恶贯满盈之事。无独有偶,遍及全球的色情业贩卖人口的罪孽,在今天依然如火如荼地昌盛。当年大学时,我在一门课上读到了泰国色情业人口贩卖的文章,知道了色情业人口贩卖如今不但昌盛、普及,并且还呈逐年增加之势,当时的感觉是,所在非人间。我震惊了很久,难以相信、难以面对,我们生活的世界中有这么多罪过、有这么多悲惨的被贩卖到妓院的奴隶与我们共存。他们中的许多都还是儿童。他们中的许多人是被父母所卖。我生活在阳光之下,但是与此同时,世界上有多少人生活在暗不见天日的恶中?那时候我还小,心理承受能力差,读到的故事、知道的事情,深深打击了我。过了很久很久,我才从这样的打击中缓过来。我不知道是怎么缓过来的,怎么接受这些现实的。时间久了,我说服自己人性本恶,我们本性上就是和黑猩猩一样残忍嗜血的生物,人类历史就是一部彼此杀戮的历史,和平是稀缺的珍品。这是我们人的生物本性。因此,发生那样难以想象的恶,并不奇怪。这就是人的本性。对不起,有人生活在那样的恶中,被同类那样欺凌谋害。生如此。人如此。怎么办?怎么办?就算是是如此,但我自己怎么接受这样的事实?为了活下去,我只能令自己脱敏,和这些事情保持情感隔离。情感隔离,就是我的做法。我只有这样做。如果在今天人类文明已经前进了不少的时候、西方社会已经号称进入了后现代的时候,色情业贩卖人口的罪孽依然遍布全球,更不难现象,资本主义刚刚产生,“每一个毛孔都流淌着鲜血和肮脏的东西”的时候,在作者生活的时候,色情业、资本主义、资本家、野心勃勃者,更是怎样的穷凶极恶。这恶必定进入了作者的心灵。用这样一篇小说,他举重若轻地描绘出了这样的恶。他的这篇小说里,没有写到鲜血,写到杀戮,写到残肢,写到凶器。没有吃人,没有食肉寝皮,没有电锯,没有食人鱼,没有任何血腥暴力凶杀的东西。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讲述了一个附身的故事,其中最恐怖的也只是夜间的敲门声,但却描绘出了世间的极恶,基于当时社会状态的极恶,在生活中有原型的极恶,乃至,当时的社会中常见的极恶。能描绘出这样的恶,真是只有哥特小说才能做到的事情。也只有它们,才旨在正视淋漓的鲜血,直面惨淡的真相。哥特小说的作者不是心灵变态,而是一些敏感者。他们看到了别人习以为常的恶,世人已习以为常,没人在意他们出于道德良知的指责。于是,他们不得不大声呼喊,不得不以笔为刀,写下这个时代的荒诞和罪恶。最后,说一些这篇小说其他写得好的地方。作者盖伊·恩多尔对文中侄子的心理描述非常自然,于润物细无声间展现了人物的心灵和价值观,展现了一个暗地里爱慕金钱的年轻男人是如何一步步将爱人和自己都推下深渊。全文没有任何评论出现,全靠侄子的第一人称讲述来推进故事进展,作者笔力堪称深厚熟练。并且,作者对两性间的互动的描述也很出彩,尤其体现在妻子试图阻止丈夫对敲门声喊出“进来”的这一段上。两个人虽然相爱、在一起,但毕竟是两个人。人有自己的意志。你们荣辱与共,休戚相关,但谁也无法完全掌控另一个人。另一个人总会按照自己的意志做错误的事、有害于你们两个的事,你却无法阻止。尤其是男人,往往会表现出突然的疯狂。谁能按住一个疯狂的伴侣?谁能捂住一个发了狂了的人的嘴巴?最终,在敲门声越来越近、越来越渗入人心的压迫中,男人终于受不了了,突然爆发大喊:进来!!!身为他的妻子,明知恶运当头,却无法阻止!作者是个构造氛围、描述互动的高手。出场的正直远亲戏份不多,但一个场景几句话就能让形势突变、令意味深长。叔叔下葬时远亲对攥紧双手的评论,提示了忧心忡忡的读者会发生可怕的事;远亲来访时对敲门声的关切,进一步警示了读者,书中主人公的厄运就在不远处等待;远亲的建议“不要说进来”,就像一个诅咒,令我们知道了主人公必定会说出“进来”,必定会自寻死路!最后,远亲知道主人公已经说了进来之后面露惊恐、拔脚就跑,明明白白昭示着主人公虽还活着,却已进入了必死之境!我们就随着作者的脚步,看着主人公一步一步陷入圈套。虽然表面看着他生龙活虎,但是恶魔取命就在不远处!读完这篇小说时,是深夜了。我被这样的恶震惊了、吓坏了,到处找好朋友读这篇小说,希望有人和我讨论一下,一起分担一下这部小说给我的冲击。我没找到,他们都不肯读恐怖故事。啊,我必须自己消化。我们必须找出自己的应对恶的方法,尤其对于敏感的人来说。对我来说,写出来,也是一种消化。这样一篇优秀的作品,名气却这么小,作者也不太闻名,真是太可惜了。最后的最后,希望我的这篇文章不仅能帮我本人消化一下读它的冲击、也能向读者推荐一下这位作家和他的作品,盖伊·恩多尔的《拉扎勒斯回来了》。 读完后,我猜作者的标题有深意,去查了查,发现果然如此。拉扎勒斯,是圣经中一个死而复生的人物。这样的作者,这样的作品,值得被阅读。当然,他所展现的关于“恶”主题,更值得被思考——我相信,唤起读者对恶、金钱对人的腐蚀、人性的思考,也是作者盖伊·恩多尔的意图。
  •     《螺丝在拧紧》 【美】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著 高兴、邹海仑译心理描写的扛鼎之作,跟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描写皆属一流,不同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更倾向于对人的思想斗争思想挣扎的描写,而亨利·詹姆斯倾向于对人的心理悸动以及思维动势的把握。所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描写好像哲学论辩,而亨利·詹姆斯的心理描写更像是剧情片,更适合去拍成影视作品。正如故事正题前讲故事的那位先生说的那样,这个故事的紧迫程度就好像用扳手将有如螺丝的紧张气氛,拧了一下,再拧一下,气氛就越来越紧张,让人透不过气来。个性心理描写和压抑气氛的建构就是这部小说最出彩的部分,毕竟这些都是需要作者的想象力和读者的感悟力的。故事最让人争议的地方就是究竟那个女教师究竟有没见到鬼?而那些鬼在剧情发展过程中究竟担任了什么样的角色?窃以为女教师深深迷恋上她的主人,但主人却提出让她照看两个小孩,永远不能相见这样可怕的条件。作为一个从乡村出来,不懂得世事,对世界充满着期盼和幻想,对主人日思夜念的怀春少女,长时间处于单调乏味的乡村环境中,心理出现幻觉和紊乱也并不出奇。因为既然常规的方法是无法见到自己爱慕的主人的话,那唯一能见到主人的办法就是,小孩们出现了极其大的、需要主人亲自前来解决的困难,有鬼想夺走小孩的灵魂怕就是最好的托辞了。当然了,这也许只是她潜意识里的想法,所以她才会认为自己是在拯救那些小孩,而不是一步步地逼迫小孩走向绝路。至于说她能描绘出昆特和前任女教师是相貌,其实也不难解释,有可能是她收拾什物的时候看过照片,或是听其他佣人说起过他们的相貌,而她紊乱的心绪有意地过滤掉了。故事就是围绕着女家庭教师与两个只有她看得到的鬼魂斗争,争取对小孩的控制权(在她看来是保护小孩)中展开的。结果到了最后,两个所谓的鬼魂都没有能勾引到小孩。女的那个小孩最后给女教师说是跟鬼交流,给送走了。男的小孩给老师说逼得神经错落死去了,自然没能给鬼得到他们,但女老师自己也没能留住他们。其实,也许最可怕的并不是鬼,而是人的一种疯狂和偏执。可以看到,到了最后女教师都已经思维混乱了,有种逼迫小孩承认见到鬼以让着魔的事情成真的味道了,不断疑神疑鬼,然后就硬是说女孩看到了前任女教师。然后强迫小孩说出为什么给退学以证明自己的判断正确,这已经到了一种过分偏执的状态,要让别人无条件听命于她,并且从别人的身上得到对自己身份的确认,享受着一种迫使人家承认失败、承认错失的快感了。描绘出一个心理逐渐从思慕、到偏执、到最后的疯狂,就是亨利·詹姆斯这篇小说里最出彩的地方了吧,虽说并不能作为一个心理分析的案例,但是读上去还是很真实的感觉。《螺丝在拧紧》 【美】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著 高兴、邹海仑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年7月一版一印http://www.viyami.com/myblog/user1/pires043/archives/2008/2008619233754.html
  •     这是一本心理恐怖小说:闹鬼的故事。早在6、7年前,我就在图书馆翻过本书,04年的人民文学版。由于时间关系,只对书名很有印象,最终也没读成。这次出了新版,感谢多看赠阅,又让我想起这部“The Turn of the Screw”。鉴于本书情节比较离奇,对其表达意图的解读也很多,在此简述一二:1.认为闹鬼是实写,表达无论采用何种方式也无法阻挡孩童走向邪恶。2.认为闹鬼是虚笔,将其看作女教师精神不稳定的一种表现(具体请参照电影中对于人格分裂的阐释),因此导致对孩童教育的扭曲,对孩童天性的压制,也表达了一种成人永远无法理解孩子的观点。只是,如果仔细探究原文文本,这两种看法总有不相吻合之处,具体表述意图恐怕连作者自己都说不清楚,据说亨利·詹姆斯写本书的时候精神并不太稳定。虽然我比较赞同第2种看法,可在读的过程中,仍旧觉得自己已经见鬼了,寒。

精彩短评 (总计29条)

  •     大学时读的,很多情节忘了,但是当时还是觉得惊悚了一把
  •     有点不知所云!
  •     完全没读懂!
  •     开放式的结尾
  •     什么玩意儿。。无聊到死啊。。再一次对美国小说没有任何好感
  •     以前读过《黛西•米勒》和《真东西》,每次读不到一页就能入睡。前几天读了《螺丝在拧紧》,我只有一个想法:我以后再也不会读亨利詹姆斯了。就算所有我喜欢的作家都发表声明,说他们爱亨利詹姆斯,我也不会再读他的书了。亨利詹姆斯,就算整个世界都爱你,我也没法爱你。
  •     我只是想读一读亨利·詹姆斯。
  •     小亨亨=333=
  •     我喜欢其中的黛西米勒。。。
  •     还行,作为收藏。
  •     亨利詹姆斯的小说 早于弗若伊德的精神分析 觉得拿来分析这本小说还是太先入为主。里面体现出来人物性格变化与这种单维度的意识流见鬼体验更像是美国早期黑人中流传的巫术。单纯从写作上看这拎紧的螺丝就已经够好的了。黛西米勒的故事太过久远了,据说在当时引起了美国社会的轰动,但现在看当时这种社会观念太过落后,从中还是看到亨利詹姆斯超前的远见。
  •     最近看完的.陪我坐飞机的书.惭愧,这竟是我读的第一篇亨利詹姆斯.这里头的复调用法我喜欢.
  •     真品有点意思。
  •     小孩儿书
  •     伪装的纯洁比魔鬼可怕
  •     这本书在研究上很有值得深究的地方,内容上倒觉得不怎么恐怖。
  •     就是这套书,尼玛我读完中国课标读美国课标
  •     写作天分确实是天生的,而伟大作家的前瞻性更是.他这个写心理写得非常好而且基础牢固,比很多理论的提出早好多年呢.文章虽小却五脏俱全,在所有方面都很完美,如果能读真的要看英文版,他的技巧都太好了,光看文字就可以感受那每拧一下的紧张,能把人吓个半死.
  •     HENRY JAMES的文章不好翻。文字他偏爱用极其复杂的长句,当然,也因为如此,文字有种惊心动魄而精致的美感。而文字下隐藏的比喻和透射,更难用精确的字句来表达。可是抛开这些不说,这本书的翻译水准都实在很勉强。很多字句明显感到译者自己读不通透。如果作为一本普及教科书来说,只能随便翻翻内容,但就好像是买了一只鸡只能用骨架来熬点汤汁拌饭,精华全没有了。
  •     小说的技法是上乘。故事紧张,悬疑的顿点也很好 。不过第一篇《黛西米勒》不大喜欢,第二篇以闹鬼作背景的《螺丝在拧紧》有点长,最后的《真品》反而最打动我。
  •     烧脑的不行了。反倒更喜欢前后两个中短篇。
  •     电影The Innocents的小说原著-------
  •     说不上喜欢与否,很难读就是了。
  •     美国婴宁
  •     你看到的也许并非是真相
  •     当时找henry james 的小说就找到这一本,意识流的艰涩难懂,真真在他身上发挥到了极致。
  •     Henry James的东西确实不好翻,不过翻成这幅样子也是太活丑了吧
  •     黛西米勒,文字散溢出鲜明的动人;螺丝在拧紧,略有失望。
  •     不知道翻译的好不好,有些地方看起来很吃力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