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秘密

出版社:京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06-01
ISBN:9787806006887
作者:玛丽亚﹒蒙台梭利

书籍目录

对幼儿之谜的探索(代序) 儿童是一个社会问题(序言) 第一部分 精神的胚胎 第一章 今日的儿童 1 儿童的世纪 2 心理分析 3 童年的秘密 4 控告 第二章 精神的胚胎 1 生物学序曲 2 新生儿 3 天赋本能 4 实体化 第三章 形成中的心理 1 敏感期 2 心理生活 3 外部秩序 4 内部定向 5 智力发展 第四章 成人对儿童的阻碍 1 睡眠 2 行走 3 手与脑 4 有目的的活动 5 节奏

作者简介

编辑推荐:《童年的秘密》是一本风靡全球的幼儿教育名著,以幼儿之谜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和解答。它是现代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1936年7月在英国牛津召开第五次国际蒙台梭利会议之际出版的。 通过蒙台梭利对幼儿之谜的探索和解答,父母和教师可以清楚地意识到:儿童并不是一个只能从外表上进行观察的陌生人。实际上,一个人的个性正是在他的童年时期就形成的。正因为如此,父母和教师必须努力去了解尚未被自己认识的


 童年的秘密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42条)

  •     《童年的秘密》确实不错,但是是否就真的揭示了事实的真相也未可知。全书都是在作者的并不算太过于有普遍意义的观察上得出结论的,还充满了浓浓的宗教热情,还是要带着质疑的精神看吧
  •       最唯恐遇见却总忍不住做的事,就是越俎代庖。看见评论性的新闻栏目里说,曾被逼婚多年的剩女剩男们,一旦婚掉,又忙不迭地去逼迫别人结婚。这种“我的幸福可以复制”式的愚蠢难道是一种类似创造吸血鬼的把戏?被吸血的再去吸下一个是有多有趣?
      
      单身的时候,明知爱情是难以强求的际遇;恋爱的时候,明知婚姻是流水随缘的难题。为什么最不确定的日子都可以维持着理性度过去,一旦相亲相依,却要开始指手画脚一厢情愿地恨他人不能婚娶?中国式强词夺理。
      
      其实并不想指责谁,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不想太累。随着大多数者的生活方式亦步亦趋地跟紧,他们吃饭我不喝水,他们生娃我也准备,只要想好几岁干什么,人生可以很快有份计划书,一次动脑,一劳永逸。活着的本意是优化,却不知被谁按错键变成简化。
      
      简化了的日子再容易不过,我们上学是为了适应社会,上班是适应社会,应酬是适应社会,婚丧嫁娶都是适应社会。好像有一张网,笼罩我们的前方,踏踏实实活着,不会再出什么岔子的。安全的网,其实就是我们提心吊胆左右提防卸不下的防备。
      
      把自己裹太严,最后竟绑牢了腿。张大惊惧的眼,光明到极致就是变黑。
      
      我们不止这样恶待自己,也如此这般恶待了下一辈。
      
      在一个求上不得比下有余的“心理中产阶级”社会,唯一可供任意驱使的,竟然就只有我们的孩子。他们吃我们的穿我们的,物质决定论决定了他们就得无条件听从我们的。这种神坛之上的优越感让成人们再也下不来,他们享受着颐指气使,享受着家长权威,享受着先验的评判权。儿童在他们眼中本身就是一个作业本上的错误习题,橡皮擦擦,涂改液抹掉,很快可以写出更漂亮的式子。
      
      这一切,只是成年人因为自卑而过度渴求的炫耀。整个成长过程中,他们恨不能拎着孩子飞跑,因此很容易说出孩子们都是被“拉扯长大”,这样的语义本身,就包含了一种显而易见的粗暴:他们太慢了,学的太少了,聒噪太多了,太不像我们自身了。这种念头本身,就是法西斯式的不容异己的思维。可这样想的人很少吗,不,可怕之处在于,这样想着的就是我们每一位。
      
      在孩子专注于自我世界的时候,是一种近乎纯粹的天性,不顾忌矫作文雅的礼仪,不理会多数决的压力。在我们成长过程中丢弃的,是他们在用整个童年向我们提醒和展示的。在我们好为人师之前,儿童就是弥赛亚,就是上帝。他们的存在设定了世界的雏形,我们却昏了头地板起脸来教导他们:来我们这里,要把手背到后面去!
      
      他们无措,惊慌,哭闹的时刻,我们仍只想着我们自己:太丢脸了,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哦,快闭嘴吧,瞧这孩子什么都不懂还瞎说的傻样。
      最后孩子望着我们笑了。为什么不呢?世间的人物里,我们谁都不能掌控,我们唯一以为控制了却正是无法真正控制的就是孩子。他们的天性就是无人可以阻碍的上帝。
      
      作者以诗化的语言叙述了这种状况:“我意识到,儿童没有羞怯感,在他们心灵和环境之间不存在障碍,他们的成长是充分和自然的,好像莲花打开白色的花瓣,完全伸出心蕊,吐露着芬芳,沐浴着阳光。”他接着说出真相,“他们没有障碍,这就是事实。”
      
      瞧瞧那些撅着屁股忙东忙西的徒劳吧,儿童喜爱的,只是安静坐在角落里拧好一个瓶盖再打开的快意。重复的乐趣是焦虑的大人们无法体会的,他们只觉得事情做不完,美食吃不够,还想绕地球自以为享受游玩般奔走。他们写很多书讲很多道理,拼命告诉别人要从容要淡定。偏偏不知真正参禅的就在自己家里:那个小家伙已经坐在窗口一下午了,就是晒晒太阳,看看小鸟怎么衔食哺育。
      
      能允许孩子去玩泥,去捡垃圾,去淋雨,一定要好过你抱着他,坐着豪华潜艇看玻璃外面的鲸鱼。
  •     单教授翻译真的很烂,很多地方不知所云!
  •     写的很好,转了
  •     这个写得好。我家儿子就在蒙氏主导的幼儿园,老师要求看的。
  •     楼主看来很敬仰蒙特梭利啊,每本都看过。。
  •     所以劝每个指望学校教育的家长趁早死了心,还是自己多读点育儿书籍,身体力行来的更有效力。再说,三岁看大,3岁以前,孩子也却是在家里接受的家庭教育。
    这句话非常有道理,您可以再推荐多一些书籍吗?我的小朋友现在3岁,刚刚去幼儿园,3~6岁的阶段,有什么经典的书籍可以看的?我自己已经有一些书籍《卡尔威特的教育》《蒙台梭利教育法》等。谢谢您的指教
  •       
      他对我的意义不在于教会我怎样跟孩子相处,对待孩子应该以一种什么态度,更重要的是他有一点重新恢复了我对社会的希望。
      
      我们的孩子应该可以被更好的对待,他们应该有一个更好的未来;我们成人本来可以更好,本来可以有一个更好的现在。
      
      在这本书以前,我越看书,越了解事实,越了解事实,越感觉绝望;这本书,也让我更了解事实,却充满希望,人还是应该被崇敬的。
      
      
  •     如果有人妥协··
  •     @mangliu 的评价很中肯
  •     卓越网上说,霍力岩的译本好~~
  •        正如自然界动物幼崽会本能地自我发展以适应物竞天择的规律一样,孩子也会在生理和心理上自我发展。成人需要学会从孩子的角度思考,如何适应孩子的成长规律,而不是从成人的角度去看待和对待孩子。
       书中举了很多与儿童心理发展相关的例子。
       比如,有个小孩将鞋子放在床上,一位成人看到,赶快把鞋子拿下来,嘴里说着“脏”,然后用手将床单上的脏污扫了扫。后来这个小孩看到鞋子,说“脏”,然后会到床单上摸一下。
       此类现象说明,大人的行为会给孩子强烈的暗示。
       儿童天生有种对秩序的热爱,这不同与大人的秩序感。比如儿童认为熟悉的环境应该与他平常见到一样,任何一个小变动都有可能引起他的不安。比如玩捉迷藏的时候,幼小的孩子总喜欢藏到固定的地方或到原来发现某人的地方找某人,因为他们认为就应该在那里。
       成人对孩子的阻碍。“儿童不应该到处乱跑,不应该碰我们的东西,不应该大声说话或喧嚣。”这是大人的想法。当你的孩子捧着你最珍贵的瓷杯来搬运水,你担心的是什么?其实儿童在做事时,并没有大人的价值概念,如果大人一些替代物品让儿童可以继续做他想做的事,往往是可行的。
       摘自书本85页:能够给予儿童心理发展帮助的方法之一,就是给他一张适应他的需要的床,以及不让他睡眠的时间过长。儿童应该具有这样的权利:他疲倦的时候就去睡觉,当他睡够了就醒来,当他想起床时就爬起来。应该给儿童一张矮床,实际上他是贴在地板上的。
  •     供家长们 观摩学习: 土豆网视频:蒙台梭利教育 http://www.soku.com/t/nisearch/%E8%92%99%E5%8F%B0%E6%A2%AD%E5%88%A9%E6%95%99%E8%82%B2
    内容包括:
    视频: 蒙氏教育之日常生活教育;
    视频: 蒙氏教育之感官教育;
    视频: 蒙氏幼儿教育之音乐教育 ;
    视频:蒙氏幼儿教育之数学教育 ;
    视频:蒙氏幼儿教育之自然人文教育
    蒙特梭利教学视频 幼儿教育合集
    (非常赞!非常赞!非常赞!非常赞!~\(≧▽≦)/~)
  •       儿童承载着秘密使命来到世上,她秘密地按照自己的计划,节奏,方式成长着。
      
      我们父母是她的监护人,我们无权加工她,因为本质上,我们不是一种物种,我们不能彼此深度理解,甚至在她幼年时,我们都不能彼此正常沟通。在所有以爱的名义下的指导和纠正都是干扰。
      
      我们能做的只有三件事:1. 把我们的成人世界公开给她,欢迎她加入,而不是拒绝,更不是迫使她加入;2.谦虚宽容地同她相处,不要用我们的标准来衡量她的活动,在我们眼中,她的举动是笨拙,低效率的,而对她,可能她正在不屈不挠地逾越一个障碍,以到达平静崇高的心灵港湾;3.提供工具,我们可以提供并且慢慢地示范怎么拧好一个瓶盖,不要手把手教她,甚至不要说:“来,我给你示范”。她会看,或许她不会做,但是在她心灵留下的印记终有一天会重启,她会不厌其烦地拧瓶盖,直至学会。
      
      关注她的敏感期,这是上帝赋予她的超人阶段,在某一敏感期来临时,我们要知晓,了解,提供环境,然后就是耐心地欣赏。
      
      她的工作目的,性质,方式同我们截然不同,我们如果不能全面了解,至少要保持虚心接受。
  •       14:57 2011-4-21
      前言:那些主要由直接教学所构成的教育通常妨碍,而不是有助于人的自然发展。那些看似无价值的岁月对人的一生发展来说恰恰是十分重要的,缔造出人的心灵和发展人的行为。这个过程的发生是由于儿童本身的自我创造而并非出于成人教学。
      
      序:如果要理解蒙特梭利尽力想让人们看到的东西,就必须从“帮助生命”这个角度来进行思考,这样就可以得到一种比仅仅研究某一种教育体系深刻得多和宽广的多的观点。
       重复就是要获得理解,表现出注意力集中,显示出人的智慧力量。
       有吸收力的心理与它的功能,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重复的重要性,需要一种适宜的环境,造成内在纪律的自由,注意力集中,工作中的快乐,社交的发展——蒙特梭利方法的这些原则已经被证实是普遍适用的。
       儿童选择的工作似乎总适合自己的精神需要,他们的秩序感,他们的惩罚或者奖励毫不在乎,他们理解并喜爱安静,他们的尊严感、自发的纪律、对书写和阅读的探索,是“应成为教育的首要基础的自然规律”。
      
      第一章 儿童时期:精神病可能起源于婴儿期。儿童纯洁的心理状态所遭受的这些创伤是缓慢而持续的,人们从来没有认识到它们色成人精神病的潜在原因。儿童纯洁心理状态所遭受的创伤是由一个处于支配地位的成年人压抑儿童的自发活动造成的;通常跟对儿童影响最大的成年人,即儿童的母亲有关。
      
      第二章 被告:人们对自己错误的态度总是矛盾的。我们往往对有意识的错误感到愧疚或者是悲痛,但却被无意识的错误所迷惑。
      
      第四章 新生儿:实际上对于一个婴儿来说,衣服并非必需之物,即使在他最初的一个月里也是如此。对婴儿来说,最好的是有一个听不到喧哗声的、安宁祥和的、亮度和温度可以控制和调节的房间。
       儿童生命的第一个月中所遭受的困苦和压抑会影响他未来发展的整个进程。
      
      第七章 心理的发展:当这个敏感期消失之后,对工作的厌倦导致了麻木与迟钝。这就是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心理区别。如果儿童在他的敏感期里遇到障碍而不能工作,他的心理就会紊乱甚至变得乖戾。
       当儿童生机勃勃的活动遭到外界的阻碍时,儿童会有强烈的反应,他会表现出悲哀。由于这种反应的原因不明,它们就被认为是一种无理取闹,是对我们试图要他们安静下来的一种反抗;对实际上毫无共同之处的各种现象都加上了“任性”、“乱发脾气”、“胡思乱想”等罪名。这种所谓的任性会更加恶化。
       儿童敏感期内的需要未得到满足的外部表现就是发脾气,这是对某种危险的警觉或是感觉到某些事情处置不当。儿童心理学的发展是受短暂的敏感性的引导,这种敏感性,其实就是与获得某种特殊品质相关的暂时性本能。它不是偶然发生的,也不是由外部刺激所引起的,虽然这发生在外部环境中,但环境本身主要是一种场所,而不是一个原因。
       不要给婴儿吊挂的物品。在努力吸收来自环境中的印象时,由于儿童不能转动他的头,他就用眼睛盯着那摆动的物品。这让它处于一种不自然的姿势和运动之中,因此他的努力是不自然的和有缺陷的。较好的办法是把儿童放在有点倾斜的平面上,这样他就可以看见他周围的整个环境。更好的办法是把儿童放在花园里,这样他就可以看见自然。要在不同的时刻把儿童放在同一个地方,这样他就可以重复看到同样的东西,并学会如何识别这些东西以及它们相应的位置,学会如何区别有生命的东西和无生命的东西。
      
      第八章 秩序:儿童对秩序极端敏感的时期是一个很重要和神秘的时期。在儿童出生后第一年就出现这种敏感,并一直持续到第二年。成年人如果任意搬动和布置环境里的东西,儿童所看到的这种紊乱就可能成为他发展中的一个障碍,成为变态的一个原因。秩序感在于认识到每样物品在它的环境中所处的位置,记住每件东西所放的位置,这意味着一个人的适应环境,在所有细节上都能支配它。心灵的适宜环境就是如此:一个人闭着眼到处走动,但是闭着眼就能拿到他所想要的任何东西。若要有快乐平静的心境,这样的环境是不可少的。在儿童出生后的第二年,他们就要从他们以后必须适应的环境中得到适应的原则。
       儿童具有两种秩序感。一种是外部的,这种秩序感从属于儿童对他自身与身外的环境的关系的感知。另一个内部的,使儿童意识到自己身体的不同部分和它们的相对位置。这种敏感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内部定向”。
      
      第九章 智力:当成年人鲁莽的打断儿童的思维或试图分解他的注意力时,就可能阻碍这种内部的艰苦工作。由于这种无知,成人就可能压抑儿童的本性。儿童保留他所得到的清晰印象是绝对必要的,因为只有当这些印象清晰,并且对它们进行了区分之后,他才能形成自己的智力。
       从出生的第二年开始,儿童就不再被一些漂亮的物体和鲜艳的色彩搞得不可自制(这种喜不自胜正是敏感期的表现之一),转而开始对我们不甚注意的一些小物体感兴趣了。天性会在儿童1岁时候的某一个时期,引导智力逐渐通过一些阶段,直到他获得所有事物的知识。
      第十章 生长的障碍:跟成年人环境不合步调的儿童行为将无可避免的被阻止,尤其是因为成年人没有意识到他自己的戒备心态,却冠之以爱的名义和牺牲奉献精神。
       能够给予儿童心理发展最大的帮助之一,就是给他一张适应他需要的床,以及不要让他超时间的睡眠。应该允许儿童在感到疲倦的时候去睡觉,当他睡够了就醒过来,想起床时就爬起来。应该废除儿童小床,给儿童一张矮床,矮到甚至于贴在地面上,那样他就可以随心所欲的躺下或是起床。
      
      第十一章 行走:放弃自己的优势心理,这是成年人所应遵循的行为方式。这样他才能使自己适应生长中的儿童的需要。
       1岁半到两岁大的儿童可以走好几里路,爬斜坡和梯子等有一定难度的物体。如果成年人要帮助这个儿童,他必须放弃自己的步速和他自己的最终目的。
      
      第十二章 手:给儿童活动和工作的自由,不要什么都帮助他。
      
      第十三章 节奏:不要阻止儿童缓慢的动作,不要取而代之。接受儿童的慢节奏。
      
      第十五章 运动:由于只有通过运动,意志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当儿童企图把意志施展于行动时,我们应该帮助他。儿童有一种自然的欲望,要自由自主的掌握运用他的运动器官。如果他没能这样做,他就不能使他的智慧成果外在化。
      
      第十九章 观察与发现:重复练习,一项练习的各种细节越是教的详细,它就越可能成为不被厌倦的重复练习对象。
       儿童自己所做的自由选择,使我们能看到他们的心理需要和倾向。其中最为有意思的一个发现是儿童并不总是接受我们给他们的各种教具,而只选择某些同一类型的东西。对儿童来讲,每一样东西不仅应该井然有序,而且要跟自己的需要相适宜;只有在消除了教具混乱的情况并且去除了不必要的教具的时候,儿童的兴趣和专心才会油然而生。
       每一项含有能纠正错误活动的练习,对儿童来讲都是极有帮助的。重复这种练习能使儿童表现出完美的行为,而这仅仅通过言教是难以收效的。
       在儿童内部有一种自发的和自然的发展,当他们在精神生活中升华时,会自愿拒绝一些无用的、外在的乐趣(比如游戏、糖果、奖励)
       儿童具有一种强烈的个人尊严感,通常成年人意识不到他们是很容易受到伤害和遭受压抑的。
       假如我们急不可待的对儿童解释这些文字的含义,可能会扼杀他们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究能力。过早的强求他们通过阅读来识字也会产生一种消极影响,追求这些并不很重要的东西会削弱他们生机勃勃的心灵的能量。
      
      第二十章 方法:首先把儿童置于一个愉快的环境,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他自己的。第二是成人中立的特征,具有一种理智的沉静。
       他喜欢的东西:重复练习、自由选择、控制错误、运动的分析、肃静练习、社会交往中的良好行为规范、环境中的秩序、个人整洁的照料、感官训练、与阅读分离的书写、书写先于阅读、复述、自由活动中的纪律
       他抵制的东西:奖励和惩罚、拼字课本、共同的课程、教学大纲和考试、玩具和糖果、教师的讲台
      
      第二十二章 教师的精神准备:摒弃暴虐,变得谦恭和慈爱。
      
      第二十三章 歧变:儿童会设立一种意志完全无法控制的心理防御,无意识的阻碍儿童理解和接受来自外界的观念。这种被延长了的防御,使儿童的行为看起来就好像他已经不能运用他的自然功能,那同时也将不存在意志好或坏的问题。这些防御物一般被心里分析家称之为抵触,常常会伴随孩子的一生。
       占有欲、权力欲、自卑感、恐惧、说谎
       行为的连续顺序依赖于一个内部事先设想好的计划,这对儿童的发展是极具重要性的。因此不要随意打断儿童的活动。
       人深信自己没有能力做某些事是造成沮丧的最大根源,而成年人不仅仅阻止儿童的活动,还不断说:你不能做那件事。这会使得儿童相信自己的行为是无价值的,是无能和笨拙的。胆怯,作决定时迟疑不定,面临困难或批评就退缩,经常流泪,绝望的神态,这一切都伴随着由自卑感造成的痛苦心态。
       有助于儿童摆脱恐惧心态的是能使儿童接触现实、体验和理解他的环境的任何东西。要让他获得一种谨慎,使他能够意识到和控制危险,进而能生活在危险的境地之中。
       儿童的谎言有时只是表达想象力的纯粹创造,除了编故事之外无任何其他意图。这些谎言不同于因为儿童懒惰和对发现真理不感兴趣而说的谎言。软弱和退缩的儿童是出于一时的冲动而编造谎言,这种反射性防御很容易被识穿。
       欺骗属于在儿童期出现的一种智能现象,它随着成熟而变得条理化。
       最显著的隐瞒之一就是成年人虚伪的对待儿童。隐瞒一个人的真实情感的习惯是一种精神上的谎言,有助于使他适应有组织的强大的社会不正常的状态,但是它也渐渐的从爱转变为恨。这是潜伏在潜意识中最深处的可怕的谎言。
      
      第二十四章 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许多身体的失调都起因于心理,甚至于某些似乎跟身体密切相关的缺陷,根源都是心理问题。(比如消化不良)
      
      第二十七章 两种不同的工作:当儿童提出要干什么的时候,应帮助他而非阻止他。
      15:55 2011-4-27
  •     你要生孩子了么?。。
  •       在图书馆借的
      睡前时间,断断续续看了一个月
      
      思想大概是明白了
      
      儿童成长靠自我驱动力,成人需要的只是给给予一个适合成长的环境。
      
      有时间再看一遍。
  •     我的是单中惠的版本,感觉翻译的很乱。有点难懂
  •     蒙氏教育诞生有一百年了吧,有没有培养出这样一个人呢?
  •     “这书可能很多人一开始看不懂,特别是那些新妈妈、新老师们。没关系,多读几遍,总能明白。也可能会有很多人对里面的观点持怀疑态度,但是作为一个带过两届蒙氏毕业班再回过头来读这本理论著作的人,很多孩子很多事例很多细节,确实能证明蒙特梭利女士的想法。 ”
    你的这段话给了我信心。这本书不容易读,很多内容涉及哲学,我看的上海人民的版本,相比翻译的更加流畅。我觉得这本书其实应该先看第三篇,那是蒙氏的世界观,我非常喜欢她用自然界的主导本能来论述儿童与成人的差异。
    希望能有机会进一步交流。
  •       在孩子15-16个月的时候,每天睡前,看完了这本书。读的时候,有很多共鸣。这是一本值得做母亲的人,安静阅读,认真思考的一本书。
      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理清孩子与成人世界的差异,还给孩子以秩序,让孩子“工作”,让孩子自己完成自己能做的事,等等,受益良多...... 这是一位伟大早教先驱的经典作品。值得反复再读。
      反复读的原因,除了温故而知新,也在于翻译的书,有时候需要从翻译的句子中感觉原文的状态。
  •     亲爱的,蒙台梭利是我读的最轻松的心理学家……
  •     有反思 才有改变!相信家长们好好学习!孩子们一定会天天向上的\(^o^)/~
    我整理的帖子,与君共勉:
    【胎教、早教、幼教】 视频教程&好书推荐 分享,需要育儿资料的可以联系我噢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8862585/?start=0&post=ok#last
    学习成长,是家长 和孩子们 共同的 成长_( ̄0 ̄)_[哦~] ! 加油!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8862585/
  •       
      
      在这个思潮纷繁的教育领域,各种成才之路,成功教育的书层出不穷,看得人眼花缭乱,但其中很多书是火爆一时,风靡一阵,终究是昙花一现,但是这本《童年的秘密》却渐渐从角落里被人发现,并在实践中逐渐显示出她的光茫来。
      教育历来都和一个国家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要评论一种教育的好坏,适必要讨论该国文化的好坏。然而我们要杜绝简单的二元论,对“文化”这一概念来说是不可以简单的好与坏来评价的。文化是多元的,我们不能肯定其中一种,而对其它的文化加以否定。但是,文化是可以根据是不是符合当前社会形势分为先进的和落后的,文明的和庸俗的。例如,我国家文化悠久,渊源流畅,有很多优良的文化传统,但是我们要正视也的确有一些文化的糟粕,如俗语“枪打出头鸟”教年轻人做人要甘于平庸,明哲保身的中庸之道,“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教人要自私自利的利已主义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欠缺一些东西已被一些有识之士看到了眼里,如在中国人身上普遍表现出的一些缺乏公德心,年轻人少有创造力及冒险精神等。
      当我们面对一种外来文化时,如蒙台梭利教育,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谦虚的态度,学习的外来文化的精髓,不要因为它根植于基督或天主教就对它怀有偏见。鲁迅也提倡“拿来主义”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最近又提出要加快素质教育的步伐。何谓“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而蒙氏教育的很多教育理念正与素质教育不谋而和。它以科学的态度分析了儿童,儿童并不仅是‘小’的成人,而且作者提出儿童是成人之父。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儿童创造我们成人。
      在心理的发展一节中,蒙台梭利提到了她的重要发现,那就是敏感期,在敏感期意味着儿童具有积极的接受,交流和创造性的官能。这是一个重要的发现,在接下的论述中,她还分析有关敏感期出现的时间和特点,如秩序的敏感期,会给读者很多启发。
      在本书的第二十三中谈到了儿童的歧变,其中包括神游、幛碍、依附、恐惧,我觉得分析得很有道理,它把我们原来以为理所当然出现在儿童身上的行为分析得十分透彻。使我们明白,这些行为原来是一种个性的歧变。例如她分析依附的孩子时说,本性较弱的孩子尤为不能抵制成年人的影响,对此我们要特别提防。,
      怎样教育孩子,使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呢,在本书二十六章里,她提出了“工作本能”她指出儿童工作的愿望代表着他们一种生机勃勃的本能,人是通“过工作来构造自己的,没有工作他就不能形成自己的人格。不存在工作的替代物,无论是慈爱还是身体的健康都不能取代它。在本书的精神胚胎一章中曾谈到过“实体化”,实体化是基督教最深的奥秘之一,“化为肉身并存在于我们当中”,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把所有的他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闻到的,做过的工作所有这些“吸收”进来组成了这个充满活力的、日渐聪明的儿童。
      一个儿童首前得是精神独立人格健全的人,其次才能要求更高的目标。蒙氏教育正是基于这一点的,培养“正常化的儿童”,未来的有素质中国人。蒙氏教育是一种教育体系,也受一些文化、制度的限制,有一些遗憾,但是蒙氏教育作为一种科学的教育虽不能担当拯救中国教育的重任,但它至少为我们的教育打开了一扇窗,所以我向家长老师推荐这本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好书。
      
      
      
      
      
      
  •     哦 好的
  •        由于这本书在说理方面比较难以理解,很多时候都会有点没有理解到其中的内涵,也许是因为一方面是译者并非从原著即意大利文直译而是从英文版中翻译过来的,另一个原因便是我自己本身的阅历不够,故领悟得不太深刻。但是总而言之,阅读完一本书或多或少都会有所收获,只是这本书没有我想象中收获的大。
       在这本书上我觉得收获了以下几点:
       1、关爱婴儿,不要过分的抚摸他。另外要认真对婴儿说话,虽然他不会说但是却听得懂。
       2、给儿童一个适宜的环境成长,包括物质的环境与精神的环境。首先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提供给孩童一些属于他自己的物品;其次是精神上给予帮助与支持,大人不要打乱孩童的生活秩序,放慢自己的脚步与孩童一起前进。不要过分的阻碍他的成长发展,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大人要给与他支持与关爱。
       3、劳动即所谓的工作。这一点在《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也一再强调儿童必须在劳动中获得成长。不同的是蒙台梭利这里讲工作会给儿童一个发展其内在自身规律的台阶,引导儿童按着其最初的规律成长。总之,劳动在成长中至关重要。
       4、我们当前国家与社会给予儿童的关注与帮助还太少,从而让儿童无处可去。尤其是学校与家庭之间。家庭把孩子赶往学校把教育工作交给儿童,而学校又一再强调家庭的教育地位,从而使儿童遭受着来自两方面的进攻。让原来的教育目的使儿童更好的发展与现实更加背道而驰了。
       这本书上讲了很多有关生理,尤其是关于生物进化的一些知识,在这些方面阅读起来就先得没那么有趣了。另外,在一些问题上并没有实用的方法,它主要的一个作用是给我们读者一个提示,至于确切的方法与论断貌似还有待进一步去延伸。
       无论如何,作为中国少有的一些关于幼儿心理学的专著之一,还是很值得一读的。
  •       这本书有很多版本,这个版本虽然最老,但也最好。翻译质量高,中间的彩色插图也非常棒,和整个书的风格很配。
      虽然这是一本偏学术的书,但因为其理论功底,让我受益更深,明白了更深层次的逻辑和道理,而不仅仅是“术”。向所有的父母推荐!它帮助我们理解孩子,理解人类本身
  •       如果说经典就是晦涩难懂,那么这本书确实是经典。
      部分原因可能还是因为翻译的原因。这毕竟是一本比较深奥的学术著作,翻译成中文后,很多文字更人难以理解。
      
      全书是让我们这些成年人去理解儿童,理解他们的行为和心理,其核心思想就是:儿童的成长有着其内在的精神驱动和规律,儿童的成长需要依靠他们自身的不断的有意识的、自主的、独立的与外界环境进行活动(书中称为工作)来获得。成人如果想促进儿童成长,最重要的是要给他们创造一个充满爱的安全的环境,尊重并理解孩子的行为,对他们的行为尽量做最少的限制和“指导”。儿童自然会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该如何做。在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中,他会逐渐成长起来。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观念:
      1.儿童对待工作(见上文定义)的态度不同于成人。他们有着内在的心理驱动投入到他们愿意进行的工作,并从中获得能力的提高。他们乐此不疲,充满精力的去工作并不是因为为了获得成人世界的功利性目的,他们没有目的。然而客观的结果是他们通过这样的工作而获得了发展。
      2.敏感性:在文中的意思是儿童对“秩序”具有天然的敏感。如果这种秩序被打乱,可能会引起他心理上的不安。这一点很有意义。有条理、东西放在固定的地方,这些都被认为是成人的美德,其原因是因为这样有助于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和谐,而许多成人并不具有这样的习惯,他们更喜欢随意丢弃物品。而事实上,在我们童年时期,是有着这样的天性的。如果我们让自己的孩子一直保持这种天性,那他将受益终生。而孩子也会因为成人尊重他的敏感性而找到安宁。
      3.重复性工作:儿童喜欢重复性的进行某项操作,对于他们喜欢的工作,他们会十分专注的、安静的反复进行。很有可能有些操作对成年人来说是没有意义的,或者是好笑的,比如反复给一个瓶子盖上盖子又打开。但儿童正是在这种反复的操作中获得他自身的发展。他之所以专注的反复进行,是因为在每一次的练习中都可能存在着让他感到不满意可以改进的地方,比如对肌肉的控制,这些对成人来说太过简单以至于成人总有一种取笑或者中止儿童工作的冲动。事实上,我们不应该去打扰孩子的活动。
      
      当然,该书有部分章节是作者大段的发挥,作为读者可以跳过,专注于那些具有创造性发现的部分。这些部分对当今的儿童教育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在许多幼儿园的实际教育过程中都有具体的应用。但是身为父母,我们更应该熟知和了解这些理念,因为我们是孩子最亲近的人。
      
      当当上的评价说这个版本是最好的。
  •     哈哈,好早啊。。
    生孩子很痛的喔。。晚一点吧。。
  •        “终于有一天,我满怀一颗真挚的心,想着那些多么可爱的儿童,激动地用手捂住自己的胸口,自问道:你们是谁?”哦,亲爱的蒙台梭利!
      
       已存人类,你凭什么阻止,一个儿童要认识大自然的热切?你何德何能,说要去教育儿童,把他们培养成你希望的样子?你以为儿童什么也不知,其实是你对自己一无所知。
       儿童是独立的个体,任何人都别想扭曲这个事实。他是一张白纸,是宇宙派来教导人类,帮助人们认识人类的天使。他有与已存人类类似的生长图谱,亦有不为人所知的心理图谱。他来世上不是为了获得已存人类竞相追逐的名和利,而是要做一个能平和地与当下共处的健康的人儿。
       哦,亲爱的蒙台梭利,我能听到你的倾心交谈,是几辈子修来的福分?那天清晨,你对儿童如对圣灵的尊重与感恩,叫我抽身现实世界,怀着一颗颤抖的心,出现在宇宙面前。你说儿童是成人之父,是宇宙托付给我们的神灵,我们却一直本末倒置。你说人自无声无光的液态环境中来,借由婴儿时期来适应生存环境的巨变,他就是那样去创造,不为人所知,也无从回忆。你向我揭示童年的秘密,让我看到人类成长的真相。
       哦,亲爱的蒙台梭利,你让我看到天国的摸样:
       “他们会马上集中精力在一种劳动上,那种幻想和无秩序的行为随即消失了,一个安静平和的儿童投身于现实,开始在劳动中自我发展和完善。正常化因此得到实现。他们的运动器官也马上脱离了混沌的状态,最终得到内在心灵的引导,从此成为获得智慧的工具,渴望去了解和深入到现实环境中,这样,飘忽不定的好奇心理也就转变为一种获取知识的努力。”
       也让我看到新世界的摸样:
       “有那样一些地方,人感觉需要抛弃一贯的性格,能够领悟到维系生命最重要的部分不是斗争,斗争并不是来自内心深处的真理,胜过他人也不是生存的秘诀,抛弃自我才能得到真正的重生。是的,的确存在着这样的地方。在那里,人不再感觉必须获取,而是需要净化和单纯,因此人渴望简单和祥和。在那种纯洁平和之中,人寻找生命的复兴,一种来自压抑世界的重生。是的,在人类之中,应该有伟大的情感,他应该与平凡生活中的情感截然不同。这是神圣的声音,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将它平息。他在召唤人们,召唤人们聚拢在儿童身边。”
      
  •       懵懵懂懂的做了好几年蒙氏教师。
      
      这期间,接受了所谓的给蒙氏教师评定级别的培训、断断续续听过很多蒙氏讲座、也给不同的群体培训过蒙氏。
      
      却一直未曾有心思读过此书。
      
      在我刚接受完蒙氏培训,接手一个全新的蒙氏班时,我没有读它。在我带着孩子们闭门造车般建立一个蒙氏班时,我没有读它。在我到处搜集资料,用贫瘠的知识给家长们召开蒙氏讲座的时候,我没有读它。在我终于积攒了些许阅历,给老师们开展系列蒙氏培训的时候,我也没有读它。
      
      那个我,和绝大多数推崇着蒙氏,进行时着蒙氏的讲师与老师们,我们更多关注着的是些什么呢?
      
      那些所谓的敏感期,所谓的正常化、所谓的操作内容与延伸教具,甚至还有现单位闹眼子的所谓的蒙氏与主题的相结合。
      
      还是,仅仅以此为赚钱的噱头?
      
      这,就是我们所宣扬的蒙氏。也是大多数中国家长以为了解的蒙氏。
      
      更不提,那些误以为,蒙氏就等同于蒙氏数学,或,蒙氏仅仅就是亿童出版的那一套蒙氏数学操作手册,而已,的人。
      
      我们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的进行着暴殄天物般蒙氏的中国化,并美其名曰,任何国外教育思想的引入与借鉴,都必须结合我国国情。
      
      而我国的幼教国情,依然是混乱的、处于多种极端的进行时状态。
      
      那些资质深厚的公办园,死抠着纲要与规程,那些拿着编制福利的公办教师,精力大多付诸于作秀般的赛课,放大过程的教研,以及女人之间的宫心计。
      
      那些财力雄厚的民办园,高举着各种噱头诱惑家长掏钱进来,自吹自擂,那些尚且青涩自己都还是孩子涉世未深的民办园教师们,更多的想着衣服和男人,烦恼着写不完的备课本,填不完的表格资料,以及加不完的班。
      
      那些圈块地盖上三层房子就自称托儿所的地方,那些租几个房间房墙上画几幅儿童画就算是早教机构的地方,不说也罢。
      
      这些年的我,读过的N多文字里,很少有涉及专业的书籍。许是从未想过要一直在这行走下去的缘故吧。
      
      工作那么累,工资那么低,琐事那么多!
      
      无论是在国家,在教育领域,还是在本单位,甚至是自己本人,都觉得这不过是一份营营碌碌混日子的工作。算得上是够安稳,却远远算不上是一份可以长期追求的事业。
      
      这期间,看着很多人离开,也看着很多人离开了又回来。很多次想过远离,却又最终因为惰性留守了下来。
      
      我想,终究还是不舍的吧。因为这确是一份可爱的工作。无关乎任何,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群世界上最可爱的人——孩子!
      
      惭愧的是。很多个我们,与很多个无知的家长一样,不懂得怎样去爱孩子,更谈不上所谓的幼儿教育。
      
      我不想说,这个群体里,更多的是抱怨与无奈,少有人真正用心的研究孩子的心理,或是用师者之心以不变的真诚平等态度去对待每一个孩子们。
      
      因为,这个不断扭曲的社会,对身处这个行业的从业者们,本身就是不够重视不够公平对待不够认真理解的。
      
      但这些老师们,却是我见过的社会万花筒里鲜有的具备美丽、善良、勤劳、与爱心的一群可爱的女人们。
      
      她们还特容易满足,不然不会拿着低收入坚守在各自的岗位。我相信留下来的她们,当然也是爱孩子的。从她们聊天内容10句话就有7句离不开孩子就可见一斑。她们爱笑也爱闹,这份童真自然而然的感染着孩子,又从孩子处汲取更多纯真的快乐。
      
      只是有时候,她们如同很多爱孩子却不懂得如何去爱孩子的家长们一样,缺少了一些对孩子心理的了解,以及科学引导的方法。所以,如此这般的下游干涸,又何尝不怨上游没有得到足够的疏导与灌溉?
      
      这问题,一说,就大了。由上至下,不是三年五年就能解决的事。
      
      好在,现在已经有更多的人竖起了足够的意识。如混这行多年也我,也突然,想要觉悟一般。
      
      于是,就有了一个午后,蓦地想起办公室的书柜里有这样一本书来时即刻翻出来如饥似渴的读了起来的我。
      
      一本胆敢说“儿童心理学和儿童教育学都是从成人的角度,而不是从儿童的角度来研究的,因此,它们的结论必须从根本上重新审查。”的著作,在国内风靡了这么些年,却没有人站出来质疑蒙特梭利女士在一百多年前就质疑的《儿童心理学》与《儿童教育学》。可见,大伙读的都是些什么?还是,这诟病太根深蒂固,大伙都懒得站出来指责?
      
      有次去教科院开会,黑压压一片人头坐满了幼儿园的园长们。一读过点小书的领导在发言中说了一下他的某个看法,大意是这样的:都说,一个人一生的发展,幼儿教育阶段是奠定基础的时候,这也是我们大伙正致力于的工作。前段时间莫言不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了吗,但是他并没有接受过幼儿教育,甚至没有接受过国内所谓的高等教育,他如果真是接受中国当下的幼儿教育长大的,或许根本不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那次会议各个领导噼里啪啦的灌输了很多,只有这段子,我记得最清楚。
      
      同行们太明白其中的诟病与难处,知道问题在哪里,却无奈无从下手去根治——这肿瘤太大。
      
      所以劝每个指望学校教育的家长趁早死了心,还是自己多读点育儿书籍,身体力行来的更有效力。再说,三岁看大,3岁以前,孩子也却是在家里接受的家庭教育。
      
      这书可能很多人一开始看不懂,特别是那些新妈妈、新老师们。没关系,多读几遍,总能明白。也可能会有很多人对里面的观点持怀疑态度,但是作为一个带过两届蒙氏毕业班再回过头来读这本理论著作的人,很多孩子很多事例很多细节,确实能证明蒙特梭利女士的想法。
      
      现在各行各业的所谓谈发展都是扯淡,什么时候能全民一心足够重视国家的早教和幼教,真正做到从娃娃抓起。那些从生产大国到创造大国从出版大国到文学大国的跨步,就不会是天方夜谭了。
  •        作为儿童权利斗士的蒙台梭利认为孩子具有独立的意志去行事,成人(主要是父母和老师)不该去压抑他们的思想和本能,干涉他们的行动。而最好是信任他们、放手让他们去做,甚至应该以他们为师,才能体会到生命的活力和意义。如果成人对孩子压抑得太多太久,便会影响他们的健康,不论是精神还是身体,也不论是现在还是未来。精神分析学派也认为成人的诸多心理问题来源于童年生活的受压抑因素,蒙台梭利在书中多次提到佛洛依德和他老师的研究成果,意在表明人类在婴幼儿时期已经具有完整意识,是可以进行独立思想的人。但是直到如今,还有许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不承认这一点,他们认为孩子只是白纸,成人可随意书写、设计,从而左右他们的意志,引导他们的未来。而在现实教育案例中我们也常常看到,成人总是夸大自己的作用,贬损孩子个人的力量,导致孩子产生自卑心理。由此可见,成人的傲慢与偏见是教育孩子的大忌。
       每一种流行理论都有它的道理,经典文本更有它流传于世的价值和意义。本书向我们揭示了作为成人究竟该如何看待儿童的诸多“不听话”行为,那些作为父母、老师、保姆等孩子们所崇拜尊敬的成人,完全不了解孩子的心,对孩子能够发展个人能力、提升人格的行为完全不理解,从而横加阻拦,甚至责骂呵斥。成人的这些行为深深伤害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有的孩子在长大之后还走不出这些阴影,导致各种不幸和遗憾。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理解比爱更重要。 建立在不理解基础上的爱不是完整的爱,而是父母对孩子实行的强权统治,这种爱不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还会让他们失去价值判断和决策能力。当然,尽信书不如无书,此书也有不妥之处,译者指出的是明显谬误,细读的人自然还会发现别的问题。任何书中的个人观点都受时代背景与个人价值观影响,有的人目光长远,局限性自然就少,但谁也不能肯定自己掌握了最终真理。
       教育子女是大工程,没有捷径、不能速成,只有缓慢坚持。简单粗暴只适用于不长记性的成人自己,对孩子最有力的武器还是温柔耐心。谁能否认自己孩子的特点不是来自遗传呢?无论孩子的优点、缺点,最初和最终的来源全在父母。对自己孩子都不能耐心去理解的人,你还能指望他做什么别的呢!
      
  •     “没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这孩子还有想象力吗
  •       我们的孩子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有尊严而守纪律,礼貌,举止得体,有自发性,热爱学习,喜欢做有意义的事,良好的控制行为和情感的能力,自信地面对环境,有信念,对自己有把握。用谨慎代替恐惧,没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善于思考并问有价值的问题。
      
      没有恐惧、占有欲,不一味顺从,不争吵,不过多幻想,不迷恋玩具,不说谎。。。。。。
      
      这是蒙台梭利在本书中给我们描绘的“正常”儿童。她所描绘的儿童简直就是天使,有一种宗教般的神圣。孩子可以成为这样,只要我们用正确的方法。
      
      这本书从第19节开始是精华,振聋发聩,触目惊心!告诉我们孩子应该是这样子的!如果说蒙氏的教育思想可以塑造这样的孩子的话,我们是不是应该付出最大的努力来实践它呢?
      
  •     很好,要找来读读
  •     我读过四种译本的《童年的秘密》,感觉最差的就是单的译本。此人号称教授、专家,看过他的这本译作,才明白为什么如此多的专家教授都成了卖羊头挂狗肉中的那块狗肉。
    向大家推荐霍力岩教授的译本,那才叫学者风度,和单中惠的一比就知道人跟人的差距了。其次是金晶和孔伟的译本,这个译本也很流畅,除了个别地方误译,整体上算第二好。
  •     同意您的观点。幼儿园的影响是有限的,孩子的那么多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当然学校也有功劳,他教会我们背答案了,或者算个小九九,写个变形了些的答案在纸上,还美名曰锻炼了学生的灵活性。
  •       开了很多眼界,惊叹很多现象。更可贵的是,这都是100年前的人就发现的规律了。更奇怪的是,这100年世界变化这么大为什么幼儿教育却进步不大。哪位高人给推荐些当代的好书,有劳了。
  •       1、这个版本翻译欠奉,感到晦涩,冗长。
      2、版本字体的颜色也有好几种,正文。
      2、这篇只是摘抄。
      
      
      △使人难以理解的事情是最幼小的婴儿已经有心理活动了。因为婴儿幼小的身体确实表现出实体化的特征,我们婴儿可以设想,人的心理隐藏在婴儿孤弱无助的身体之中,这种与生俱来的心理发展尽管是无声无息的,但却非常敏感。
      
      △新生儿自身内部早已有一种完整的语言,但说话的运动器官还不能去表达,而所存在的仅仅是一种构建语言的 倾向。 幼儿是世界上一个迷失方向的人。
      
      △儿童的敏感期和一些特殊的敏感性相一致,这种敏感性可以在生物的发展过程中可以找到。生物学中,德佛里斯第一次研究了这些敏感期。典型的敏感期是在存活的生物通过变形而达到成体的过程中被发现的,昆虫就是这样。蝴蝶的幼虫必须吃非常嫩的叶子,当这些幼虫钻出外壳时,是什么东西告诉它们这些食物嫩芽在哪里找到呢?
      是光线。幼虫对光线非常敏感,光线吸引着它,似乎有种不可阻挡的力量在召唤它,而幼虫会沿着树枝蠕动,爬到最亮的地方哪里它们能找到滋养的嫩芽。
      当幼虫经过它的第一阶段时,它们长大能吃到其他事物,它们对光线的敏感性就失去了。
      
      △儿童心理的发展不是偶然发生的,也不是由来自外部世界的刺激所印成的,而是受短暂的敏感性,即与获得某种特性的暂时的相关本能知道的。尽管这种发展依靠外部世界,但外部世界并没有决定性作用。
      
      △我们了解婴儿的敏感状态的唯一外部特征就是他的微笑。当我们用同一种清晰而简短的语句和她说话时,他会明显表现出高兴的样子。因此,他能区分不同的声音,就像我们能区分教堂的钟声一样。还有,当成人在夜晚对儿童唱催眠曲时,一遍又一遍重复相同的歌词,我们可以看到他慢慢地安静下来,并处于一种天使般的安静状态。正式这样的快乐之中,他进入了梦想,
      
      △我们为什么要用爱抚的语言与儿童说话,其原因就是要使生活中充满微笑。从远古时代起,人们一道傍晚就会对子女讲故事或唱歌,以满足其在这方面的渴望,并给予心灵上的安慰。
      
  •        很冒昧地在评价一栏选择了还行,心里很虚,因为当初看这本书时赶时间,也没有细细地品,所谓的评价,也是自己粗略的第一感受。
       之所以在书堆里看发现这本书,是因为它的标题很吸引人。对于儿童的成长过程一直很好奇,企图通过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来同清楚自己是怎么长大的。
       蒙台梭利是一个很体贴的人,在想象中把她当成是和有南丁格尔一样人文关怀的人。
       她很仔细地观察孩子的行为,思考他们的想法、习惯等等。读完后,感觉成年人和孩子很多不同,是因为节奏不一样。
      孩子喜欢用自己的方式行事,执着。成年人也喜欢按照自己的节奏行事,教导小孩也是一样。于是这样就有矛盾了。孩子小,拗不过大人,于是只能在这样的“教育”和“指导”下成长,于是有了成人不理解的诸多现象(不停哭泣的孩子之类的)。
       其实很多的问题都是因为节奏不合产生的,只要是超过一个人的场合,都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个时候,如果有人妥协,可能还会好一点,但是一旦大家都不愿意调整原有的节奏,就很麻烦了。
  •     赞啊! 谢谢楼主总结、分享哦!
  •     打算生了呢哈哈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