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准文集》书评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4-9
ISBN:9787221034267
作者:顾准
页数:447页

永远忘不了的顾准

这本书,是九八年在三联书店买的,书上还盖了“三联书店店庆50周年售书纪年”印章。济南的三联书店最早在文化东路,后来搬到了珍珠泉门口,再后来到了数码港,两个月前再去数码港又搬走了,去向没有人知道。在珍珠泉门口时,书店是一仿古建筑,与原来的明王府很协调,很有味道。林毅夫来济南去过书店,印象很好,晚上吃饭时对我提过两次,大意是有三十年代的感觉。在数码港时也不错,外表现代内里宁静。老板似乎对这份事业还是很执着的,这么多年搬来搬去维持着,应该不容易。没有了三联,现在去得最多的是致远和东方学林。好了,该说说顾准了。林毓生读完《顾准文集》,热泪盈眶。了解顾准境遇的人,不仅他的子女、亲友、同事,还有许许多多的读者,都要流泪。顾准一生从骨子里还是彻底的理想主义者,知道不该说,还是要说;知道不该想,还是要想。没有丝毫的现实。闻一多说:当鲁迅受苦受害的时候,我们都在享福。当时如果我们都有鲁迅那样的骨头,哪怕只有一点,中国也不至于这样了。朱学勤说:幸亏有顾准,才挽回了这个民族的思想界在那个可耻年代的集体名誉。对顾准的丝毫不敬都是难以容忍的。顾准对我们对后人最重要的是精神。他把肋骨拆下当火把。动你一根毫毛你试试。

读《顾准文集》有感

与生俱来的光芒,伴随的也是一生的艰难。——题记深夜里翻开这本《顾准文集》,才看了几页,便已觉作者的才气逼人,有种“相见恨晚”之感,其思想果真能在人的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记,如喝了杯兴奋剂,很快便上瘾,先前许多困惑似乎能在此找到答案。这本书如同昏暗的海上的一座灯塔,指引着后来人前行,使人豁然开朗。一、天才与苦难孟子曾提出过“知人论世”,想要读懂一位作家,应回溯其生平经历,才能在逝去的岁月里窥见其心路历程,而一部几乎言必称希腊的《顾准文集》,若不知作者的写作背景,恐怕难以产生更大的共鸣。虽然时至今日,顾准已被誉为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理论第一人”,也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两位思想家之一”,但在当时,他却遭受着极其不公正的待遇。他的学生张曙光在谈到他时,不止一次地感叹道“顾准是在苦难中悟道”。早年的顾准有着传奇般的经历,自幼家境贫寒的他在上海立信会计学校做学徒,通过自学,初露锋芒,在这一领域显示出其惊人的天赋,19岁就撰写出了会计学著作《银行会计》,成为国内第一本银行会计教材,时人以“奇特的天才”来形容早年的顾准。但顾准放弃了本应锦绣的前程,接触了马克思主义之后毅然投身到了革命事业中。当事业成就之后,在发生了一些背离当初理想的事情时,头脑清醒的纯情革命人如顾准者便不免痛苦,据理力争中他选择了坚持真理,从此伴随着天才的是不平静的生活,是常人难以忍受的苦难,是孤独的探索前行。“受难使人思考,思考使人受难”,马克思如是说,正是这样一场残酷的浩劫,造就了这样一位从体制内的经济学家跳出体制成为伟大思想家的转变。顾准的身躯在苦难中变得愈发羸弱,但他的思想、他的灵魂却如浴火般重生,坚定而崇高。与其说是被这本书的内容所吸引,倒更多是被书背后这位作者的历程而深深感动。透过历史的烟云,他的文字给人一种来自理想主义覆灭之后的寂静与安宁。二、《圣经》与先知顾准是十分喜欢阅读《圣经》这部西方经典,这一点可以在一段关于他的下放事迹中得到证实。在当时,《圣经》被认为是用来麻痹人民思想的精神鸦片,遭到怀疑和抵制。而在下放的劳动闲暇之余,本身就不允许读书的严酷气氛中,顾准却捧着《圣经》阅读,并对刁难他的参谋长以“一碗红豆汤出卖长子权”的典故反唇相讥,令对方无地自容。我更倾向于认为,顾准读《圣经》,某种意义上毋宁说是读着他自己,描绘过耶稣受难的《圣经》何尝不是隐喻着同样身为先知的顾准的命运?在那个知识分子集体迷失的时代,顾准的出现既是偶然又是必然,他的思想太过于超前,以至于其同事张纯音惋惜道:“如果顾准能再活二十年,就能够得到人们的理解和认可了”。先知是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烛照后世,为人类带来幸福的,顾准不免身陷于这样的悲剧性宿命中,使我一次又一次想起鲁迅,想起那篇《药》和用先驱的鲜血制成的人血馒头。活在那样一个价值观颠倒,被鲁迅称之为“暴君统治下的暴民大抵比暴君更残暴”的时代,终于将顾准引入到了彻底的经验主义道路上去了。三、理性与关怀理性是读《顾准文集》给我的一个最大的感受,全书分希腊城邦制度——读希腊笔记,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和经济文稿等几个部分,力图弄清为什么革命胜利之后局势会逐渐演变为与革命的初衷相反。顾准是有着非凡的洞察力与深刻的预见性的,在文革开始时,他就在红卫兵勒令他张贴布告的白纸上写下了“读史”两个大字,以回应他对这场运动的理解。而许多人却是在文革结束之后才逐渐反思这段历史及自身的,不能不说顾准的眼光之独到深远。再者,他没有停留在感性的呻吟中,他绝不是一位多情的文学家,与他同时遭受灾难的巴金、戴厚英等人都以感性的笔触宣泄心头的冤屈与悔恨,而他走得更远,妻子的含恨自杀,儿女的不相理解,朋友的疏远冷漠反而让他能够以清醒的态度远距离审视着这一惨象,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思索着灾难的根源,于是从更为遥远的西方文明进程中找到了答案,提出了令人拍案称奇又证据确凿的观点。坚持独立思考,关注民主问题,追问“娜拉走后应怎样”的顾准,确实如李慎之所评价的那样“是拆下自己的肋骨当作火把,用以照亮黑暗”。但这仅就其书中所显露的科学主义与批判风格所言,顾准的内心终究是温热而敏感的,在读《茵梦湖》时想起天人两隔的亡妻,想到自己孑然一身,他不能不触景生情,失声痛哭;在被下放到贫困的信阳,目睹过一家几口于一日内相继离世的人间惨状,也在其日记中写道“我的心禁不住一阵阵绞痛啊!”。清代学者胡文英在《庄子独见》中写道:“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端”,虽然顾准对庄子颇有微词,但“眼冷心肠热”何尝不是同样指向这个晚年极其凄苦的老人呢?他逐渐抛弃了昔日的旧业,转而在思想领域中探索,贯通古今,只为找寻一条出路:一条振兴民族的前进之路。他忘却了自身的不幸,舍弃小我而拯救大我,这是一种无声的感情,也是一种对苍生社稷最大的怜悯。从顾准身上,可以看到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品格,以“天下兴亡”为己任,故其文集所言并非希腊,正如言不及中国实所言全在中国。四、信仰与重建我常常认为国人是没有信仰的,尽管西方有尼采喊出“上帝死了”的惊天之语将人们从蒙昧的神学中拉回现世,但西方人依旧是有过信仰的,而中国人却从来不知信仰为何物。没有信仰的个人是迷茫的,没有信仰的民族是悲哀的。五四新文学时期,先驱鲁迅就一直在思索着这一问题,充满过希望的他又在革命失败后陷入绝望,最终他提出了“反抗绝望”这一发人深省的哲学思想,而若干年后,顾准也提出了相似的答案,他的信仰——人的自觉性是最高的神,与鲁迅的“这世间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遥相呼应。但起初的顾准并非是这样的信仰,早年的他也对宏大、神圣的唯一性和整体性深信不疑,对革命充满了期待与理想主义,而随后的计划经济体制带来的一系列盲从与不尽如人意,以及自身遭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让他逐渐从理想主义走向经验主义,最终重建了自身的信仰。顾准提出了一个足以回答身处不同时代,却在头脑中有过相似困境的人们的答案:社会没有什么终极目的(诸如共产主义),有的只是进步。就社会而言,如果革命家树立了一个终极目的,而且心里又相信这个终极目的,那么,他就会不惜为了这个终极目的而牺牲民主,实行专政;而就个体而言,追求所谓的终极关怀,反而容易陷入形而上的深渊中,很难有所作为,最终沦为虚无主义。世界上并没有神明,神明只是人类幻想出来用以安慰自身的偶像,真正能够拯救自身的仍是个体自己,所以人的自觉性是最高的神。读着《顾准文集》,内心久久不得平静,想到一句名言:“苦难是天才的垫脚石”,从顾准的一生就能看出人的心灵和头脑并非全是天赋,它们是一步步变得强壮的。尽管在那个黑暗的年代,像顾准那样遭受非人折磨的人不在少数,但限于才力与胆识,鲜有人能像他这般在苦难中求索,在苦难中悟道。今天,历史已给顾准以正名。“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他的生前是寂寞而萧瑟的,死后却获得了迟来的礼赞。由于疾病,未能将一生的心血来得及公之于众,仅存的和整理的文集、日记却已让后人惊叹,其思想仍旧在当代有着重大的意义。然而,一如鲁迅,一如王小波,他们生前反对着造神运动,死后却被当作偶像崇拜,掀起一阵阵研究热潮,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莫大的反讽。顾准若有幸活至今日,大概也不愿看到如此热闹的景象吧?遇罗克说过:“所谓的不朽,就是在后代的心中引起共鸣”,因为顾准,二十世纪的思想荒原上开出了一朵白色的小花。

顾准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思想的水平,是境界,是人格。

顾准不是一生做学问的人,他早期主要的工作是财会和经济,算是入世很深的了。他主要的研究成果,在人文方面,主要是最后十几年取得的。顾准的思想,究其本质而言,有些接近西方的卡尔波普尔。一言蔽之,没有理想国,没有铁律,矛盾永远存在,只有进步。听过一个故事,在一个人文方面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有外国学者挑衅的问道,六十到七十年代,大陆可曾有像样点的人物。一片沉默和尴尬,有个老学者起身回答说,有,有一位,顾准。在那个极左的封闭的环境里,顾准几乎是独自一人思考了西方和中国文化起源的不同以及对后世政治制度人权民主等的影响,思考了黑格尔历史哲学的问题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和黑格尔的关系,思考了创造一种主义来指导现实社会的思维源头的错误,等等。我们很难说,顾准的观点和研究里没有什么错误,但单单就他提出的问题,他涉及的高度和深度,现在的中国学者,有谁敢拍胸脯说他超越了顾准。更不用说,在当时环境下,顾准冒着生命的危险和在有限的资料中踽踽独行的精神和人格。可以放心的说,顾准的思想水平和研究成果早晚会被超越,或者已经被超越,但是他所达到的作为一个学者,一个思想者的境界和人格的高度,将永远是一座丰碑。

不仅仅是发现

今天再来谈顾准似乎己经过时,因为在部分人心里这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话题。经陈敏之、李慎之等人的努力,《顾准文集》辗转的在1994年由贵州人民出版社走向公共,思想界颇有沸腾的迹象,品读顾准的文章到处都是,大有开篇不读顾准文,读遍思想是枉然的意思。不独于此,整个九十年代都在不断的发掘旧的遗产,有陈寅恪、张中晓,当然也有胡适、周作人以及前几年兴起的殷海光和雷震。这或许是八十年代新启蒙运动的一个延续。当然如果我们要以一个更广阔的图景来看待这个问题的话,无疑可以扯上“中国问题”意识下的现代化、现代性等问题,而这些则在思想界一直喋喋不休。但对顾准等人的这种热情来的猛烈,退去的也快,一波一波的代表人物被抛出来,又迅速的消失在下一个目标中。就眼下来看,己经很少有人再主动谈起顾准,去年顾准的九十周年诞辰也无声无息的,这不仅仅有政治上压制的因素,也有时下学术界和公众浮躁的原因。在做近现代史研究的过程中,相当部分的论文和成果都份属废纸,他们或者臣服于官方话语下来论证政权合法性诸如“反帝反封建”、义和团的合法或历史必然等等,或者就是停留在掌故、言说,只言片语不成系统。何家栋、李慎之等人曾试图在思想史的坐标上将顾准等人串连在近现代以来的知识分子谱系上,这或许有些影响,但并不是很大。一来这个工作并没有持续下去,除了有限的几个人外,参与这个工作的人很少;二来从这个角度展开的叙述很容易落入主义之争,徒增口水。更何况在当下这个政治经济形势迭变的时候,谁都不肯静下心来仔细的考虑这些问题到底是怎么回事,往往是遇到讨论便一轰而上,有如泡沫最后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顾准的作品影响了很多人。很多人因为读过顾准的书而改变以前的思维方式。他们不一定信服顾准的观点,但确实,他们很多的僵化观点被改变了,这为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打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中国的九十年代初期,新启蒙止步,思想界沉寂,那时还没有什么经典的书可以读,顾准这样一本书的出现吸引了众多求知者的眼球。在这种境况下,他是对读者影响更多的是对原有固化思维方式的破坏。这在被意识形态笼罩的当下无疑是很紧迫的事情,而他所起的作用也就是柏拉图洞穴隐喻中所说的“洞穴中人”或者鲁迅所说铁屋中的呐喊,虽然他己去世。当时代对未来无知的时候,未来的状况依赖于我们今天的行为,尽管今天可能走错路,但在这种情况下则更应该为人类创造新的生活方式的努力提供充分自由。在这个意义上,无论怎样强调顾准对于时代的重要性都是不过分的。但相当一部分人指出顾准的思想在学术上毫无价值,从材料到概念无一不有致命的漏洞,其中还包括中国历史方面知识的理解错误。这或可讨论,因为顾准所处的时代背景在先,如果以今天的眼光看过去,自然处处是漏洞;其次顾准所处的环境不可能接触到更专业的原始材料,如果忽视这一点,我们将不可能对顾准的学术水平做出一个公平的评价。第二,所谓的学术并不是空中楼阁,不仅仅是从理论到理论的逻辑,它要和现实有相应的沟连,说到底,思想是要有实践功能的,而不是屠龙之术,韦伯在二十世纪初所做做“以学术为业”和“以政治为业”两个讲座,他明确的区分了两者的关系,指出学者不应该参与政治而保持独立,但政治家的思维则多半是受思想家的影响。作为思想家出现的顾准在七十年代的思考不仅仅有他的道德勇气在里面,更重要的是他远远的领先于时代,也领先于有相同经历的李慎之、韦君宜等人对时代的反思。顾准的发现是思想界在八九十年代转型后的一面旗帜,不仅有顾准,还有重新发现的胡适等民国人物以及近代史的展开,但仅仅发现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是继承和研究。透过当下的历史文本,我们己经不能看到过去,因此还原真实的历史史实显得犹为重要。而这里中山大学桑兵的一些工作如主编的“近代中国知识与制度转型丛书”、北大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戊戌变法史事考》等,他们代表着当前史学界部分学者的一种态度,从具体的历史事件或问题入手,用精确可靠的史料重新构建历史,而这样的工作无疑是思想史的基础,如果思想史只是空对空的宏大叙事,并且如果像古语所说“人生程朱之后,百法具备,只遵守规矩做功夫,自不得有差,如吃现成饭。”的那样,很自然,即便再多的顾准被发现,也改变不了被抛弃的命运。

冲击的是思想

其实我对顾准的作品感兴趣是来自于经济学家吴敬琏。当时央视在采访他时,他说到自己做人的目标就是向老师顾准学习。这话引起了我的兴趣。于是自己到处去找顾准的书,可惜一直找不到。偶尔有一次在淘旧书的时候,我却发现了《顾准文集》这本书。回家以后自己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他给我带来的冲击就是他对现实的思考,他的那种冷冰冰地思考,甚至于是冷酷。坦白说对于那个疯狂又暴躁地时代我没有任何真实感受。只不过从我父亲那听到过他被批斗的经历和那个时代的许多怪事。在现在中国都还不是一个言论自由度很高的国家里,何况是在那个疯狂地时代,他能做到有这样的冷静真是让人钦佩。喜欢他的作品并不表示要追随他怎么样。如果真是这样地话那就和他的思想就背道而驰了。他让我们要明白的就是:不管在什么时候保持一个独立思考的头脑有多种重要。这一点在王小波的书中倒时常出现。

一本书也是一种力量

纪念顾准先生诞辰90周年- -这个标题是在报纸上看到的,才知原来今年顾准先生诞辰90周年了。心下只是叹息:南方周末曾经热闹的讨论过他,而今,时过几年,东方早报,作为一份上海地方发行量不大的日报,却也专版拿出来谈此事。而此时又去1994年《顾准文集》出版已有11年了!我原来曾有一本,我当作圣经一样随身携带的,很旧,还被水泡过的,现在辗转搬家几次,居然找不到了!是顾准教诲我们不要崇拜偶像,放弃那种窒息科学和艺术的一元论。但我却无法遏制自己的崇拜着先生。以至于发现此书失踪的时候,我彷佛丢了魂——每当我跌入人生的低谷,我就读《顾准文集》,后来连《顾准日记》都一起看,这几乎成了我精神家园的圣地!而今,当我在东方早报上看到大副的顾准像,那很熟悉的就像阿拉伯的劳伦斯一样抿着的坚毅的嘴角,我手中却失去了他的文集。我是很对不起大学时代理想主义的我,虽然我借着顾准的思想走出了理想主义的怪圈,却一直对那理想之力量恋恋不舍(罗曼罗兰所说的“理想也是一种力量”,之于我,那就是:一本书也是一种力量)。- 作者: ccc0907 访问统计:20 2005年07月6日, 星期三 21:28 加入博采

读《顾准文集》

人们都是现实主义者,都在为利益而生存,而人类的历史上总有少数人肯为了理想,为了信念,而抛弃自己的利益,这些人永远让我们敬仰,顾准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命运只有一个——在现实中毁灭,他倒下之后,蒙田立了一块石碑:最勇敢的人一定是最不幸的人。理想主义者的理想不可避免地,最终成为现实主义者为了获取自己利益的旗帜,一面被鲜血染红的旗帜下,现实主义者得到了太多。所以每当看到那些为了理想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谁能够不肃然起敬呢。


 顾准文集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