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睡了81個人的沙發》书评

出版社:遠景
出版日期:2010
ISBN:9789573909002
作者:連美恩
页数:224页

她,睡了,81个人的沙发

她叫连美恩,她睡了81个人的沙发在Couchsurfing China Group里面,有个小组,叫做TaiwanLocation: Places >> Central Asia >> China >> Taiwan里面只有一个帖子,叫做“Please see instead Places >> Central Asia >> Taiwan”台湾人自己建的小组。。。最后人家不忘加一句:“Indeed, I would close and archive this currentPlaces >> Central Asia >> China >> Taiwanhttp://www.couchsurfing.org/group.html?gid=23871 group.”......第一次发现,美国人做的沙发客把台湾归类成country了......于是让我们来看看这位连美恩。。http://www.couchsurfing.org/people/dghair/主页装饰没有,内容空洞,本人相片不过10张,vouch 4个,我都比她多一个,positive reference 65个,随便在台湾翻翻排她前面的要有不下百人,关键是人家的主页不在Taiwan啊,废了我好大的劲,我是先在台湾整个岛搜索个人主页,半小时搜索未果,最后没办法在整个世界按条件搜索,最后在伦敦搜到了这位,豆瓣书评过8/10,大言不惭被媒体说成华人沙发客第一人的我们的mei-en lien。。。不对,人家主页上管自己叫"ROSE"……应该是麻辣的那种吧?~只是这位6周未登陆coucusurfing了,连最基本的会员都应该义务做的,为了这个公益网络做的5美元捐款人家都没做啊~也好意思管自己叫沙发客"该书记述了24岁的台湾女生连美恩,穿着最破的大衣,借无数人家里的沙发作为落脚点,在欧洲流浪14个月的经历: 在西班牙被有特殊癖好的大学教授舔脚趾;在伦敦与凄凉寡居的92岁色狼老伯周旋;更从说话如蚊子、身形像毒犯的变态摄影师反锁的家中惊险出逃……大婶风格的英国空姐,4000具人骨装饰的教堂,脱衣舞会,集体性交……一幕幕让人咂舌的奇妙经历,一个个鲜活感动的故事,角落中最鲜活真实的欧洲,都在美恩活泼的文字和犀利的摄影镜头下一一喷薄展露……除了千奇百怪的习俗和文化碰撞、一路的惊险刺激,本书最重要的还在于体悟:处境变换对心灵的冲击,脱离常规后找回麻木丢失的自己......"现在这个社会,书都是怎么写出来的呢?。。。吸引猎奇眼球的文字,露骨下流地炒作,甚至于这个书评,严重脱离现实,却深受愚民们的追捧如果沙发客里面都是如上种种人物,我早就退了这危险无聊的东西了。所行3个月,亦创越十多个国家,所见所住沙发客家不下百人,无一是她碰上的这帮神物。你当人家发达国家受教育的正常人都来自非洲食人部落吗?做过couchsurfing的人才懂,为什么她会碰见这样一帮行为怪异的人,两点必然的原因:一,她个人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很少有人愿意招待她,然而有那么一批不怀好意的人在沙发客网站上游荡,把couchsurfing当做了dating.com,您老人家可是不在意安全,为了旅行,为了写书,为了出名就献身吧。。。二,她本来就为了猎奇去找这种人,在沙发客网上大多数人都知道自己要找什么样的人,她少说也自己走了14个月,难道也没有经验不懂该怎么找人,找什么样的人吗?看官,你以为从国外来的angmo都是好鸟吗?有多少混不下去的才跑到你国家骗钱来的。真正受过教育的凭什么就看上你?

那是另一种可能。

这本书一口气读完,很精彩。我是在校高中生,可是我和好多90后一样,踮起脚尖看不到远方。这本书和高波的【掌镜十年】一起看的,两人都玩摄影,两人都不是专业的,突然让我明白了,其实未来并不是只有一条路。或许本来有许多路,只是某一条路走的人多了,其他路都荒废了。就像政治老师说的,人都是缺乏安全感的动物,所以大家都挤在一起走一条路,宁愿头破血流。其实还有很多种可能。

在我最不开心的时候看完这一切

人生就像拍照一样,只有我们想要呈现的那个画面是美好的,而框框外面的那些真实,往往丑陋得让人难以面对。___最爱的一句话。。。出去旅行,需要勇气,也许是一个出发点,我也出门,去流浪。可是我在犹豫不决,害怕这个那个。过分的乱想。。。

勇气

当时为什么选了这本书呢?因为我莫名其妙的烦躁期到了,想去旅行。读完之后,心情平静很多。也得出了一个结论:说走就走的旅行,毕竟不适合我。我不是连美恩。我是我自己。我缺乏这样没准备好就出发的勇气。也缺乏临机应变的智慧。还有,我真的很喜欢书中的一句话,是作者在描述她的父亲。她说,我为什么要在乎他的感受,他不过是一个糟老头子。戳中泪点,想象得出来她对亲人的思恋和爱。

不是因为“坏”,而是因为“小孩”

朋友去台湾,请他替我带回这本网上炒得很热的书。他到了台北诚品书店,说这竟然是架子上最后一本。翻了一半的时候,跟闺蜜说,我不喜欢连美恩的文字,但真心觉得她的摄影美,可能我们真的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人,她的字里行间能直指我心灵的东西很少。闺蜜回信说:“当沙发客,我感觉是比较适合“坏小孩”的活动。” 自己在德国生活了很长时间,去过欧洲一些地方。当看到一个青春女生用毫不掩饰大剌剌的口吻写我身边的世界身边的人以及她装进记忆里的这些回忆时,从开始的不适演变成了慢慢的理解。无论如何,我佩服她的勇气与坚持。有的时候,我们因为太过依赖一个温暖而安全的环境,从而放弃了进入冒险世界的那个通道。谁知道藏在背后的花园,是绽放着耀眼的罂粟亦或一片荒芜?连同学的文字流畅书中的摄影插图惊艳。至于讲到沙发客这件事,“坏”真的不是重点,而是因为“小孩”。我的年龄,只能像许多老先生老太太那样,在捧着指南游历了一座城市之后,坐在洒满阳光的餐厅里,喝下一杯温暖的咖啡当早餐。

女生游记,怎可错过

刚接触到coachsurfing这个词不久,就看到这本书,嗯,就买了。书不算厚,主要是作者在沙发主人那的所见所闻,碰到的极品主人啊,这些比较有意思,真是什么人都有,所以当沙发客还是得灰常小心的,作者本身是个很有才的人,又很有冲劲,花了20万新台币,就在那玩了一年,堪比谢谢和菜菜,还在那拍了几组照片,又红到了台湾从这本书,或许不能得到什么攻略,有的只是作者的日记,但是作者拥有的勇气,会感染看作者怎么在欧洲玩得风生水起,作者很乐观,这点我很欣赏,书中不会因为预算啊,无聊啊之类的,使得看得人无趣,更多的是传达了一种新兴旅游方式,给更多的人给予好好看看前路的思考,只有在最后才告知花了多少钱,沙发客也不是那么好当的

在迷茫中走出

现在满大街流行去旅行,感觉去旅行了,你就很文艺范,你就很小清新,你就很与众不同,你的身上就会有超凡脱俗的气质。刚拿到这本书,我以为又是一个矫情女,在炫耀自己couchsurvfing中,见了某某景点,拍了某某无病呻吟的照片。但是打开书本,我发现里面的内容远远超出我对这本书书名的猜测。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每个人出生都有他的自我价值,每个人出生都带着各自的框架与模具,只是很多人在长大以后,甩掉自己的模具,背起了一套公共的模具,将自己的过往将自己的个性磨灭或者隐藏。只是背上这一套模具之后,在人生的历程中,你是否偶尔感到一丝丝的空虚与丧失自我?你是否可以在自己年老时,像福贵那样,可以将自己的经历慢慢说出,勇敢面对过往,勇敢面对坎坷,勇敢面对人生呢?或许我是扯远了,只是,希望看完这本书,你至少可以知道寻找自我的一种方式是去旅行,当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旅行。

中产阶级大龄女青的庸常自恋

好的旅行笔记的作者是透明的:他们以途写景,以景观心,自知渺小而每细微处见恢弘、见悲悯、见天问、见静谧、见炽烈洒脱。这位作者则和透明没有半毛钱关系,你可以翻到中后部直接看她的照片,妆都看不透,别说人了。中产阶级里算出众的行动力,文笔像缀满花生碎的大便。光怪陆离千辛万苦留下一本寡然无味的流水账。眼界倒是一开,但心中无江河,开完了就完了。本想捐了送乡村的图书馆,让孩童们觉得世界的远方有希望也不错。但这个因为自卑所以自恋的中产女竟然high到了大谈和八个男人暧昧,今天这样明天那样做爱到一半男的哭了之类,我说这位大姐你是要闹哪样????蹩脚的新诗,工匠的摄影,倒霉的文章,还有不停的“我我我我我我”,这位行动力可圈可点但其它方面凡善可陈的中产大龄女,和乏味社会中的图书编辑完成的一次乏味但成功的合谋。

失望很多

在京东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是抱着买一本可以在有限的时候看一会儿的书,类似于伍佰当年那本“我是街上的游魂,而你是闻到我的人”那种,文艺一点没关系,书现在对我来说打发时间的作用多过获取知识。书的介绍算是很成功了,打着一个少女勇闯欧洲,到处去那种限制级的地方,甚至小马哥也推荐了这本书。但是真正翻开除了作者不断地强调,沙发冲浪是个好网站,我是一个励志的好女孩,我的家境很好,我也可以放纵之外什么都看不到。所以这本书变成了一本图册。对于这样一本图册,我觉得他的价值甚至超不过一本时尚杂志。

年轻,就不应该甘于平淡

这本书印象最深的两点,寻找,出走。我也曾对于自身的迷茫而选择了一个人旅行,但是我并没有找到自己,也没有发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不过我不会放弃。寻找,连美恩因为对未来的迷茫,对自己的不确定踏上了旅程,通过睡了81个人的沙发,旅途的困难,她终于明白了自己想要什么,而大多数的人,包括我,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想要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想要拥有怎么样的人生,有钱,有个家庭,这并不是我自己作为我所存在的意义。或者价值。不断面对自己的内心,审视自己,或许只有这样才能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出走,相信大多数人都有这个梦想,环游世界,但不可否认,在年轻的时候,我们有太多诱惑,而出走永远定在明天,长大了,有了孩子,便更走不开了,其实只要有勇气,一张车票,便足够上路。

背包客的成功典范

很多背包客并不如此成功,然而作者连美恩确实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典范。她从一个台湾普通女孩变身成为了一名混迹在伦敦的摄影师,这一转百年只是因为一年的背包客生涯,不得不说这样的一种成功具有极大的偶然性,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她的成功也是基于很多她在旅途中的表现。在书中,连美恩是足够坦诚的,她也说自己钱被偷,也说自己在巴塞罗那和男人们睡觉,也说自己为了在伦敦认识一些设计界名流而和未来男朋友搞暧昧,她的坦诚让我们知道她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完美的人,甚至在我们的价值观中,她是一个“坏学生”,是我们无法接受的一种活法。然而事实上,她的旅途告诉我们,她这样的一种行走方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然而我们并不希冀能够从背包客生涯中解决自己的生计问题,毕竟成为背包客的人,并不是每个人都是为了寻找到自己,找到自己的成功之道,有很多人只是跟风,或者只是体验式旅游。连美恩,一个勇敢,能够忍受痛苦,也比较工于心计的女人。我称呼她为女人,因为她并不像大陆的普通女学生那样,在她身上有很多提前成熟的印记。我无法清晰的指出,只能音乐觉得。她的书并没有什么文采,然而她的这种记录也依旧能够吸引别人的目光。

流浪沙发

托朋友在台湾诚品书店买到的这本书,终于在中秋节那天傍晚到手了。在USC的礼堂里,台上台下留学生嬉笑怒骂,爱情替代了乡愁成为这次中秋晚会的主题。不过,我却按捺不住,希望早早结束这台吵闹的晚会,回去静静地与美恩一起去欧洲couchsurfing。我的第一次couchsurfing经历是在甚至被当地人认为非常危险的墨西哥城市Tijuana。那是我第一次在一栋私人高级住宅里和上百人一起通宵party,二三十个人横竖着睡沙发睡地板。第一次遇到那么多欧美来的couchsurfer,大家一起为我庆祝生日,激动的心情就像是迷途的羔羊找到了家人。那是我人生为数不多体验到此生无憾的满足感的一次。看美恩的书,和小鹏的《背包十年》都是因为自己一直以来想走得更久更远的想法。可是,去哪,怎么去,去干什么,去多久,我都还没想清楚。特别是在与许多couchsurfer交流之后,我开始更多质疑自己自我放逐的动机。这样值得吗?我是不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Orin问我,where is your passion? 曾经和他说得那么神采飞扬,但是现在,我只能坦白说not sure, maybe travelling and reading. 这可能只是个借口,我应该是想用这个时段找到我自己和我的价值吧。想做一个不孤单的solo traveler,情愿去痛苦地思考、挣扎地活着,也不要被框住变成流水线上的标准件。于是和美恩有了连接,想了解一个台湾女生的81个沙发的故事。应该说,旅行让我更深刻地思考了工作的实质,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工作,是一个暖巢,让人习惯了一种生存模式,生命变成只有这一种可能性。工作的时候,我们“赶得要死, 却常常不知道自己到底在赶什么。“ 可是走出去了,又发现,不工作了,自由了,却也会那么空虚的。以couchsurfing这样的方式旅行,自由更易被挥霍掉。至少我认识的couchsurfer都是生活工作上非常自由的欧美人,open-mind,且大部分都是party animals。他们大部分从事并非高薪的工作,经济上比较容易满足,乐意花大把时间享受玩乐。我不是会对玩乐上瘾的人,起初,对所有的聚会都觉得新奇想认识更多的朋友。可是high过之后,我有时候会问”我到底在干嘛“。我是比美恩更传统的人,不会有她那么丰富的情感经历,但是我非常理解旅途中产生的心悸和火花。一个美国朋友曾经在摩洛哥couchsurf了一周,在她回美国后,她在摩洛哥的host竟然通过skype向她求婚。在遭到拒绝后,还非常伤心地流泪了。我读到的美恩,没有在这种自由中迷失自己,她看清了她要什么,并且做出了选择。的确是一件幸运的事。美恩的书是一本24岁女孩子在外流浪的真实成长日记。我喜欢她的真实,坦诚地面对自己的心,并这么坦诚地交给读者。流浪的方式真的有很多种,浪漫的情节不会是主旋律。对我来说,流浪未必要去远方,我更在乎路上遇到的人和事。人生是一场修行,流浪者选择了行走的修行方式去解读世界,更重要的是,他们用独处的时间认识了自己。

人生不要等

不过要有一招儿鲜。方向还是要有的。一直觉得,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总觉得时机不对,看完我觉得只要你想,最好马上行动。人生轨迹会发生变化。有时只是要去做而已。其实一成不变的人生真的不是我想要的。

仅此感想

当初,阅读这本书的理由很简单,仅为回味一番感同深受,因为我也是个地地道道的沙发客,因为我也是个女生。不过,书的内容着实让我有些失望了。书的序言和简介已经写得不错,但内容就实在是无趣了。记下几句感同深受的话与大家分享: ①遇到人生的沟时,宁愿把自己丢到沟里,在里面痛苦,也不要一生都不面对那份迷惑。 ②从踏进某个人家的那一个刻起,这个城市对我而言就不再只是一个观光景点,随着一段又一段写满悲伤与快乐的故事,我逐渐触摸到这个城市的节奏与温度。③骨子里的我,因为看不到一个清楚的目标,惶惶不安。 ④刚开始我们以为,爸妈喜欢的东西就是我喜欢的东西,长大一点以后,同学喜欢的东西就是我喜欢的东西,再过一阵子,男朋友喜欢的东西就是我喜欢的东西,我们一直在寻找一个天,一个目标,一个信仰。⑤我曾经跟那些赶着二十五岁有份好工作,二十八岁嫁人,三十岁生小孩的人没什么不同,我赶得要死,以为这个世界只有一种可能性,却不知道自己到底在赶什么。幸好,因为我终于忘了自己是谁,所以我终于找到我自己。

这本书力荐,希望有出版社早日引进

为何要买这本书,已经不清楚了。是被人要求购买这本书,还是自己买来这本书,原因是有争议的。后来,几个月之后,终于在朋友帮助下,才拿到这本台版书。当然,花费依旧不菲。但我却没有立即看。原因之一在于前面说的,我想不起为何要买这本书。这本之前,刚刚读完新井一二三的《独立,从一个人旅行开始》,也是台版。对于我,总有这样的欲望,就是要比别人读到目前大多数人读不到的书。也就是在香港、台湾或其它地方出版的尚未在大陆面世的华文书。这成了习惯——只要体裁合适、觉得有兴趣,基本毫不犹豫就去买到。但也有“失手”,就是买来了还没看,大陆就出了简字版。比如上面说的新井一二三的那本。更觉得“失手”的是,买到了繁体字版便出了简体字版,但看过后觉得就那么回事,就感到不划算了。还是新井一二三那本。有时候,感觉看一本书,就如同摸彩票。直到开奖那一刻,你才知道是不是划算。其实拿到这本《我睡了81个人的沙发》,看了序言,翻了翻书,就觉得有点“不划算”。第一,作者介绍中的照片简直像个小太妹;第二,字较大,排版松垮,有点“水”的感觉;第三,里面几十张图片,要么跨版,要么整版,都是大图,更给人“水”的印象;第四,图片内容都感到很文艺青年,我不是很喜欢。对这本书最初的印象就是如此,让我对这本书的感觉,在还未翻开,即大打折扣。最终决定读,因为感觉字数不算很多,能很快读完,也省得心疼花出去的几十块(原价新台币320元),也算是享受过。但,读过之后,我必须为这本书和这个作者叫好!一点不夸张。我读过许多关于游记的书,市面上比较火热的,基本都有读过:比如《不去会死》,比如曾经与编辑一起亲自参与推过的《背包十年》,比如《迟到的间隔年》,比如《转山》……当然我最喜爱的一本书就是台版的《转山》。不过,目前还要多一本,就是连美恩的这本书了。我本不是一个旅行爱好者,但是因为读了《转山》才开始自己的旅行。虽然时间很短,但却是独自的艰苦的旅行。但与这些间隔年亲历者而言,还是小巫。也是因为亲身经历过,所以才开始关注旅行的书。间隔年,gap year,最初还是从《迟到的间隔年》一书中读到,才有了解。就是大学毕业后,将自己放逐一年,自己赚路费,自己打理生活,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自己的国家,去做一次孤独的海外流浪。其实读到这些作者有这样的经历,都很受震撼。直到自己出去一段时间,也才知道途中的艰辛和过程的快乐。也才对这类书更有体会。连美恩是个迷茫的女孩子。她在写她的gap year之初,便写了自己的迷茫。就是没有目标。人生的轨迹,好像与大家都一样,只知道往前奔,但却不知道停下想想,这路到底是否为自己想要的。自己的一生该如何去过。我想,这并非是她一人的迷惑,而是青年人普遍的想法。或许,也并非只有中国孩子这样想,而西方孩子可能也会有这样的疑惑。所以,才出现了“间隔年”这样的旅行,把自己抛出去一年,让自己与自己对话,从而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其实,就是认清自己。书中写道:“刚开始我们以为,爸妈喜欢的东西就是我喜欢的东西,长大一点以后,同学喜欢的东西就是我喜欢的东西,再过一阵子,男朋友喜欢的东西就是我喜欢的东西,我们一直在寻找一个天,一个目标,一个信仰。”“因为根本没有机会跟自己相处,所以我们很难真的认识自己,知道有一天突然一觉醒来,赫然发现自己大学毕业了,念了二十年的书,却好像没有地方可以发挥,觉得自己满腹的才华,却好像没有伯乐懂得赏识,更甚的,好手好脚,却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不是没有能力,也不是没有才华,更不是所谓的草莓族或者水蜜桃族,我们缺乏的,不是能力或者才华,我们也不是不能吃苦,我们心底最迷茫最害怕的,是想要做自己却又怕跟别人不一样,是想要努力却不知道为了什么?”“做自己很好,但最可悲的是,我们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有怎么能做自己?”这不是你我也在寻找的东西吗?这就与读者找到了一种认同。由此才展开她的间隔年故事。不算厚的200页书,故事却写得精彩。作者写她出发前的阻力,将来自家人与同学的质疑,讲她如何下定决心出发。这阻力和质疑确实是来自于每个人的身边。若我们真要去挑战这样的事,恐怕我们也会遇到如此的阻力。而当我们身边的人打算要这么做,恐怕我们也都会有冲动去“阻拦”一下。我想,若没有足够的阅历,是写不出这样精辟的文字,也不会有这样的心得出来。所以,这是一切旅行书最好的一点。它能励志,能鼓励人们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它的每一句话,不是空话,而是作者以亲身经历告诉读者的精髓语言。所以,许多人一提到励志书,就要头疼。觉得那些都没有用处,仿佛只是给推销员准备的。那恐怕是不了解这些励志话语背后,说者所付出的辛苦吧。还有很多人,喜欢励志书,却只喜欢这些书不断激励自己,而自己却不去做。但以我个人体验,若真的自己去经历一次,恐怕任何人都能说出一些流芳百世的语言。只不过,经历的人太少。并非不能经历,而是放不下周身的牵挂,舍不得去经历一下风雨。作为经历过一次迷你旅行的我来说,我想,旅行依旧是魅力无穷的东西,因为它能带给人的是一辈子的财富。作者是位学摄影的学生。在这本书的后半部分,作者的才华开始在旅途中表现出来。自己所会的这点技巧,成为了作者结交新朋友、补充财源、拓展事业的方式。从起初旅行的迷茫,不停的住在别人的客厅,不停的逛博物馆而言,作者的一技之长恰好给了她足够发挥的空间,这也让她慢慢树立起信心。原本对未知的迷茫,渐渐被一扫而空。而间隔年的重大收获,也在途中降临了。而作者,也在旅途之中,看到了摄影之外的东西,那就是人生的原样。“人生就像拍照一样,只有我们想要呈现的那个画面是美好的,而框框外面的那些真实,往往丑陋得让人难以面对。”其实,每个人的旅途都不一样,你读过她在书里前半部的叙事,或许新鲜的感觉更多。而慢慢的,当她加深与旅途中遇到的人的了解,与他们生活、交流、冒险以及做爱,就能发现,她在成长。有时候,历时一年的旅行,也会让人腻烦——许多间隔年的旅者都有此感受——也会重新迷茫。但就是反复的过程,就是认识自己的途径。虽然这样的途径不止一种,但人能够认识自己,该是她一生最大的收获。也如作者所言,“与其把流浪说得那么浪漫,不如说,流浪让我们远离了所有我们最习惯的东西,流浪吧我们送上和自己独处的道路上,流浪很辛苦,但流浪让我们认识自己。”还有,“这是一个孤单的城市,因为没有人会理你,但也因为没有人会理你,最终,你可以做一个百分之百的自己。”所以,当你读到这些文字,再看到这些照片,就突然会有一种感动。作者的故事,只属于她自己。每个人流浪的故事,也都属于他们自己。但却都不平凡。或许是因为这世界太平凡,或许是我们活得都太过安逸,却始终忽略了,人生路上,还有那么多的点滴,值得让人感动。作者的文字,我相信任何人,经历过一些事,都可以有所体悟。也都能写出更好的文字。只不过这样的一本书,能够作为一个引子,让更多人写出自己的人生,这是值得推荐的理由之一吧。作者的这些话语都精辟,看过书后,才会有更深感受,唯当自己又经历了一次,才会更加认同。此外,该书还有一些话语可以摘录出来:“不管我们面前还有多少东西必须学习,原来最重要的,是给自己一段独处和消化的时间。”“我沉淀了一段时间,然后我心底最深的欲望像一朵小花一样长了出来,因为不用工作,不用和任何人交代任何事情,我终于有机会可以任性的做任何第一秒我脑袋里冒出来的事情。”“我曾经跟那些赶着二十五岁有份好工作,二十八岁嫁人,三十岁生小孩的人没什么不同,我赶得要死,以为这个世界只有一种可能性,却不知道自己到底在赶什么。幸好,因为我终于忘了自己是谁,所以我终于找到我自己。”

旅行的自我意识觉醒

我觉得经常要提醒自己的一句话是“想想你这么做是为了什么”。在我看来,很多人旅行只是为了发发朋友圈满足一下虚荣感,有些则是在网上或者书上看到别人旅行的各式风景,自己也想尝试。所以,我不把那些浮于其表偏爱旅行的人看成一种通过旅行来寻求自我意识的人,尤其是年轻人。旅行更是发现自我意识的一种过程,而不是目的。但这本书里作者对于旅行的种种领悟让我觉得她的这段旅行是她自我意识觉醒的一个重要部分。不在乎你用多少钱的相机拍出了多棒的照片,也不在乎你见过多少人未涉足过的美丽风景。关键是你从这一段行程中得到了更重要的东西没。印象深的片段有那个老教授色鬼,作者的西班牙炮友,还有法国的种种经历。作者细腻勾画出的这些片段,不仅对于她本人是弥足珍贵,对于读者来讲也是饶有兴趣并且颇具真实感的。读起来就好像看一个未经世事的小姑娘,通过这一段段旅行一下子从学校走入了这么个外部世界。感受世界也感受自己。这感觉不像寥寥数语的朋友圈,而像和一个真正归来的朋友的秉烛夜话。推荐。研究生2年级下学期(2011年)读于暨南大学图书馆。

一口气看完马上想说--“爸 我走了噢”

虽然临近期末考,一卡车的教科书还没解决,可是按捺不住的心啊~一口气当天晚上就消化完了这本书。然后就看看爸爸说我看完了耶。“哦。”爸爸应了声,点点头。”那.......爸爸,我走了噢!“对视2秒后,同时大笑。这本书写的不光是在欧洲做沙发客,如何旅游,有什么神秘路线的那种旅游书。(里面还有美恩超美丽的摄影作品!)里面我看到的是连美恩在旅途中逐步找回那个最真实的自我的那份感动,点燃了我的那条热血的神经,打包我的行李,抛开一切什么考试、学历、考证照、找工作的所有烦恼,可是我却还是只能坐在客厅上自家温暖的沙发做梦。没有经济的支持,没走多远又回来了原来的样子了,不是吗?可是被这些文字、这些经历所感动的感觉是不会忘记的!加油吧!希望所有心中还存有热血的你有一天能够走上你自己的旅途!我们都在旅途上!

这才是流浪

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书,姑娘的照片我不敢苟同,不过所谓大片,所谓天价作品,也经常是这一型的,可是这一路的故事,这一路的人,却是相当精彩,忍不住随着一路感叹。《一个人私奔》的姐姐就爱踩巴黎,我们这位妹妹却爱上了巴黎,不过mm也确实运气好啊。而我想说的是,私奔那叫旅游,有钱的姐姐不愁钱,我们这位mm却是真的在流浪。对于艺术家来说,尤其还是个初出茅庐,啥也不会的小屁孩,这比4年的本科教育还值。第一次知道沙发客的名词是来自桂纶镁的《36个故事》,里面的姐姐最后丢下了咖啡店,做了回沙发客。不管是背包客,还是沙发客,人是真的需要丢下所有的习以为常,所有的牵绊纠缠,和自己重新相遇一次,而这样的机会并不多,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就出在于我们自身,勇气,有没有勇气跨出那一步。跨出了,也就真的开始一段不一样的旅程,没有跨出去的,就只能蹉跎着,感慨着,蓦然发现连挪开脚步的机会都没了。

沙发客。

对爱好旅行的背包客来说,沙发客不陌生。其实我也渴望有一天能做一个背包客,遇见不同是人,听他们讲述不同的人生经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勇气,或许我们缺乏的这样这样一颗说走就走的心以及勇气。我不能就这样自私的出走旅行,因为我还有父母要照顾,我没有足够钱去旅行,其实这些都说我们给自己找的借口。我也时常给自己找这样的借口。所以就只能在别人的故事里,幻想着自己的不曾发生的人生经历。我推荐这本书,因为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勇气,可以看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也可以学习如何面对自己的内心,尝试给自己一个独处的机会 ,尝试真正的面对自己一次。

流浪吸引着我

向来购书犹豫的我,对这本书的果断有些出乎意料,简单翻了翻就拿下了。我想原因无非是沙发客经历可以提供我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甚至是想象中的流浪。因为作者的生活经历离我太远,反而能有一探究竟的心理。早前就听说过沙发客的一种旅行模式,非常向往却没有勇气。作者正好弥补了这类人的需求。昨天拿到书就窝在没有暖气的被窝里读了起来,读的很快,不知觉就一半过去了。作者的经历让人惊奇,勇气可嘉,多么想在年轻的时候拥有这样一种体验啊。把自己扔到完全陌生的环境,得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适应能力啊。崇拜,羡慕之

读不完的书 想不完的事

第一次读旅游方面的书,更是第一次听说连美恩这个人。本来是抱着一颗随便看看的心,但当打开第一页往下读的时候,我就知道我再不是随便看看那么简单了。相信会去读此类书的人,心中必定也会有一颗向往外面 不甘平凡的心,或是有一个深藏着小心翼翼保护着的梦想吧... ...这本书没有用多么华丽丽的语言,也没有用有多么深度的文字去描写,但它却能深深的吸引我,成为我力荐的一本书,有两个原因。第一,它朴实的语言,用最简单的手法,表达出了作者旅途中的事和情,把她自己走到哪里时,内心最真挚的情感描绘出来,重要的是能使身为读者的我身临其境的感同身受着;第二,也许是正和我此刻内心有关,这是作者在大学快毕业时,面临着就业 考研 出国等烦恼时所做出的决定,作者选择去听自己心的想法,最后选择是什么都不做,毅然决然的踏上旅途这条路。我很佩服在这喧闹的世界中,还有人能如此勇敢的去听自己心的声音,也许是我不能做到的,所以使我更加的有别样的心情去看这本书吧,让我觉得这平凡是如此的不平凡。也许真应该像作者所说的,处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更应该让自己安静下,选择听听自己心得想法。也许是我们太缺少自己与自己相处的时间了,总是觉得与朋友 与家人有说不完的话,总是觉得要与他们在一起才不会所谓的无聊 所谓的寂寞,是呀,我们是要学会独处,学会大部分人学不会的寂寞,也许在我看来,只有忍受的了寂寞,忍受的了花花世界中的各种诱惑,方能成事吧......要写的永远写不完,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感受,这一切都要你看完才会有。

读后记

couchsurfing 沙发冲浪/旅行modelmayhem 注册申请会员 这里有全世界的模特,化妆师,设计师,摄影师,等荷兰男人认为男女拥有相同的权利和自由读后感:1.开始自己存钱,至少每月12002.每天一部电影,每个星期一本书3.自学ps4.看至少五本摄影书籍5.看北影摄影教材,美术,欧洲文学,历史,哲学6.查看世界地图,了解英国,荷兰,法国,比利时在世界地图的大致位置,英国的著名城市,景点。


 我睡了81個人的沙發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