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边记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7
ISBN:9787222109803
作者:张稼文
页数:301页

内容概要

张稼文,男,1965年4月6日生于滇西。现居昆明,从事传媒和互联网工作。业余写作者。早期习作散见于《散文诗》《诗刊》《星星》《美文》《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等近百家报刊,收入《60年散文诗精选(新中国60年文学大系)》《中国散文诗90年(1918—2007)》《新中国50年诗选》《中国诗歌年鉴》《中国年度最佳散文诗》《散文诗创作与欣赏》等20余选本。出版有《我是我从未遇到的人》。

书籍目录

相片
酸浆草
瓢虫
背娃娃
兔子
新庄
盖雀
蛇泡刺

麻雀的家
看山
引蜜蜂
小步枪
阿允
生活
大脖子
一顿狗肉
红鸡蛋
白衣女
榨房
松香
剑麻
藏牙
回乡知青
蒋志芳
放猪
阿华
守水
聚光镜
玫瑰糖
麂子
猎麂之道
蚂蝗
公鸡
写对联
麦芽糖
帽子


周国有
披荆斩棘
最近的路
母鸡
雨水
饼干
打春
疯子
铁篱笆
蝴蝶
泉水
催叔
午睡
水缸里的鱼
梦:捉鱼
太阳雨
名字
黄鳝
丁丁雀
秘信
秧鸡
耗子
煎泡米
大寨田
洋芋
恍若隔世
唿哨
老鹰
摇椅
野鸭
杀猪饭
小李家
卖炭人
熊和狐狸
在菜园里
耙田
笛子
江边
叫花子
番芋
劈春柴
红脖子水蛇

背沙谣
飞机
马帮
醉酒人
青冈
阿春
梦:救火

月光
三尖石
下山
野烟
点麦子
墙头水仙
大头菜
磨房
嫁接
篾匠
萝卜花
长途拉练
荷塘
蝙蝠
交任务猪
火把花
买肉
盘园子
遇见女同学
同学来家
豆腐
梿枷起舞
薅甘蔗
胭脂花
味精
演电影
野坝子
在月亮和星星下面
板栗树下
蛮竹开花
近视眼
吃斋人
梦:赶火车
成人仪式
糖厂来人
不去很远

作者简介

似乎每一个有着丰富经历的人都会清晰地记得少年年月。
作者一路走来,看尽风雨,能够清楚记得反复咀嚼的,还是年少记忆。
《江边记》似乎是散文的集合,却一篇篇连缀成一个故事,没有起因没有结果却处处显现精彩的故事。
作者曾说,《江边记》是写给女儿的作品,为庆贺女儿18岁的成年。真是幸福的女儿。
也许有人会认为《江边记》是本枯燥无味的传记。 不。《江边记》绝不是某个自大的中年人用来吹嘘自己的。它为我们呈现的,是一个敏感、好奇,对世界充满期待的江边少年。
少年不知愁滋味。也许书中的少年那时还没读过这句诗,少年带着淡淡的忧愁行走在江畔,观察着周遭的一切,心里充满惋惜、同情,当然,还有少年的快乐和期待。


 江边记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看《江边记》,感叹作者对于少年时代的精准记忆。江边生活,透露着只有那时特有的空旷与宁静,也是现在的年代不会再有的了!翻开这本书,就如同打开一个透明瓶子的瓶盖,里面放出的东西,简直出乎意外。看过许多像作者一般年纪的人写的乡村回忆,艰辛和苦难居多,《江边记》却不是,常有人情冷暖,但决没有声嘶力竭的那种极端。在月亮和星星下面,在澜沧江边,烟火味的灶房,抽卷纸烟的乡村教师,盘园子的妇人,栽秧时节守水,讨媳妇写喜联,还有那对用筷子蘸玫瑰糖尝尝的父子,还有与弟弟争小步枪轰得弟弟一脸灰的顽皮孩子,还有一年到头的第一场荤香宴……其实那些,都是平凡的生活,却也只有作者,让人觉得那平凡的生活别有风味,活灵活现,富含平易的朴素的美感,自然的空灵在你的眼前和脑海弥漫,忠于那个年代特有的韵味。《江边记》犹如一场思想魔术,为你打开一扇扇门,你遨游于那个年代那些人那些事,你一定会在突然之间发现作者的秘密:他拥有着别人所没能拥有的乡村小时代,是只属于他一个人的财宝。时间很残酷,会改变我们很多,也许有时觉得生命暗淡无光,失去了色彩,跟作者一起回到过去,回到那种即使平凡却鲜活、活泼的生活。诚实的讲述,比大肆的渲染,更加抚熨人心。过着喧嚣的生活,读着《江边记》的宁静,犹如现实与梦幻交织,也犹如作者的那篇“恍若隔世”。绕不开的少年记忆,组成了这一部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范本,一个少年用纯净的眼光,将记忆封存,许多的年后,这些平凡平淡的生活终于像酒,被酿出醇厚的味道。那种味道温润如玉,也犀利如刀。
  •     作者:糊涂老马在《江边记》荣获“第四届(2012年度)高黎贡文学大奖”前后,曾拜读了该书一些章节的、和片段,就喜欢上了,一直企盼、恭候该书早日出版。终于在最近接到作者张稼文先生签赠的《江边记》,通读之后,爱不释手,感觉老少咸宜,有滋有味……   对于写《江边记》的初衷,作者曾说:“这部作品我是为一个人而写,她就是我的女儿,在她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就想为她写一本书,里面的每一个人每一件 事都是真人真事,记录了我所有的童年记忆,我想让她了解她父亲真实的童年生活,现在她已经18岁了,我决定出书送给她,这是我的一个心愿。”  所以,《江边记》开篇第一页整页只有“给邓歌儿”四个字。看来“邓歌儿”就是作者的女儿,足见父爱之深重,其用心良苦!令人感动……  作者还说:“?我没有想到要获高黎贡大奖,我的作品被推荐来参选纯属意外。”正因为这种意外,我才有幸读到这本凝结拳拳父爱、情深意重的《江边记》, 并紧紧抓住了我的心!这虽然是写给他女儿的书,但众口可调,男女老少都可从中找到自己熟悉或陌生,神秘而感兴趣的东西,以及似曾相识的人和事……  《江边记》是上世纪60-70年代澜沧江边一位农家男孩默默地干活、默默地读书、默默地成长的史诗。他以眼窥视,以耳聆听,以鼻嗅气,以脑思索,以心臆想,以身经历的点点滴滴。其真实无华、自然纯净,短小精干、丰富多彩……  男孩的爸爸是乡村教师,他家是外来户,老家在北边,成分又不好,其生活、处境之艰难,在该书中历历在目;“或许,生活不容易,或许,要活下去也不难。”(《生活》)。  乡村教师除了上山教书,周末回家后还得做农活,为生产队上山伐木,挣工分;得闲就做木活、盖房。他们多是能工巧匠……  男孩的爸爸很看重一家之主的权威和乡村教师的面子,用自己的方法关爱、教育孩子,话不多,身教重于言教……  乡村教师关心国家、家庭和孩子的命运。在得知毛主席逝世的消息后,“男孩瞧见父亲的脸跟天色一样,不好看。”,他“神情严肃”地说:“毛主席不在 喽。”过一会又说:“就是担心你们几兄弟——”乡村教师又说:“今后,晓不得国家会变成哪种样子?”“嗯,晓不得。”乡村教师几乎是在唠叨。  毛主席死啰?住在金光闪闪的天安门里的毛主席也会死?不会吧!  男孩的哥哥一句话没说,沉默着,乡村教师也再不说话。男孩闭着眼睛,心里却惊奇无比:万寿无疆的毛主席也会死掉?  父亲担心哪样呢?男孩想:给是从今以后,我们要吃二遍苦受二茬罪,要去逃荒讨饭?或者,我们几兄弟很快要被五花大绑,拉出去游街批斗?(《摇椅》)——这不就是我们那一代人所担心,作者这一代人所疑惑的事吗?男孩的母亲是勤劳善良、忍辱负重的贤妻良母。除了背娃娃下田出工干活外,要操持一家六口吃喝拉撒,还要盘园子、喂猪、养鸡鸭,腌咸菜、熬麦芽糖、煎 泡米做米花糖和烤茶;在园子里咕咕哝哝跟那些“宝贝们”说话;她听天由命,总说“算了”,“宁可隐姓埋名过日子,也不要去粘非惹祸。”(《糖厂来 人》)……过了晌午,妇人开始不时地朝远处看。远处,前方,江那边的云岭又高又陡。“下来那几个——怕就是喽?”妇人似乎在自言自语。她在灶房或园里忙个没完,背上还背着另一个娃娃。她不断地抬头或直身。太远,根本瞧不清楚。只是,那些蚂蚁般的人影如果有一些不正常的动向,那十之八九是出了事情,而且是不好的事情。这时候,妇人的脸色变得难看,就会说:“哎呀,心抓不得,你跑去江边看看……”男孩跑出没多远,妇人自己也跟着出来。唉,不好的事情还是轮着啰。这天,乡村教师被轮换背着下山、过江。砸伤了一只脚,胶鞋被血和伤口凝住,脱不下来。乡村教师坐在凳子上卷纸烟。男孩看着父亲咧着嘴大口吸气。歇了一阵,让拿剪刀,把胶鞋剪开一个洞,说是要透气……多年后又一天,又是一群人,不断轮换着——这回,背下山的是乡村教师的老大。为生产队拉木料,他们五六个人扛一匹大方上溜口,脚下是斜坡,那又滑又泡的松毛没把他们整翻,倒是其中一人肩膀发软,方就塌掉。倾翻的木料擦过他的额头,碰着半边身子。先到医院缝针、上消炎粉。这伤痛,让乡村教师家的老大在家养了好长些时间;十指连心,那种扯着筋骨的痛,只有挨过才晓得是啥子滋味。(《看山》)为这小坨盐巴,妇人天不亮就摘下自家园里的瓜茄,做贼般赶到街上换钱,然后仓皇而返,扛上锄头去出工。(《大脖子》)  “大嫂,好心给点吃的!”女人说的是外地口音,有些像广播里的那种普通话。妇人边洗手边瞅来客,接着转身进屋,撮出一大碗米,还顺带一块米花糖。讨饭人转身走掉。“早上我舀米的时候,瞧见米柜要够着底啰。”少年提醒母亲。“要给呢,”妇人说,“嗯,你们娃娃懂哪样。”(《叫花子》)男孩的哥哥俊气机灵,从小跟着父母边干农活边读书学习,“墙壁上贴了好些泛着油光的长方形的纸,上面写着字,盖着大红印,那都是男孩的哥哥从学校得来的奖状。”哥哥接到读高中的通知书,将要翻山越岭,绕道去很远的怒江东岸读书。“可是,外出读书,这意味着家里要突然产生更多花销,而且,妇人也没了帮手。”“弟弟他们还小,”男孩听哥哥说,“我不读啰。”就这样,男孩的哥哥甘于为家庭、为弟弟们牺牲自己,最终因贫辍学回乡(《回乡知青》)……  男孩的哥哥聪明能干,吃苦耐劳,他将荒滩上疯长的剑麻一蓬蓬砍翻,一匹匹割倒,背回家,埋进水田、浇菜沟的淤泥下,泡烂沤熟,运到水沟边用木棒捶打, 反复漂洗,晒晾成细软、白亮的麻线,拿到供销社卖钱,还有采摘加工菌子、树柚籽、蓖麻籽、核桃米、油桐籽卖钱;揉皮条过江、上山拉杆杆(又称拉筒筒,砍 柴,将做柴薪的树伐倒、剃去枝丫,然后整根拖运下山。——作者原注),顺便给父亲捡些拉二胡用的松香;还不辞辛苦去当养蜂员……“今晚,乡村教师家的老大在箍桶。他把手指含在嘴里。被划破喽。唉,沉重的劳碌,黯淡的生计,是的,是这样。乡村教师家的老大打小就会生方设法帮着家里讨生活,是的,是这样。是的,不能向苦难屈服。”(《松香》、《剑麻》)……“当了一阵子养蜂员回来,乡村教师家的老大得闲就爱去找竹子。各种竹子,某种竹子。家屋边那蓬毛竹,试过了,薄、泡、粗、脆,不成。他找的,据说是要 硬实、光滑、好看,或大致是金竹中的某个特别品种。”他“不断地去找竹子、灼笛孔、贴笛膜,然后找人学吹笛。反反复复,乐此不疲。”……(《笛子》)在亲情浓浓的家庭中、在父母和哥哥优秀品质的熏陶下,乡村男孩干活读书两不误,逐渐成长为少年,走出乡村,上了大学,成为互联网从业者、优秀作家和诗人,写出了《我是我从未遇到的人》和《江边记》等优美的文学作品……俗话说文如其人,文品看人品,只有洁净的心,才能写出洁净的作品。加之作者的爱心且童心未泯,故在《江边记》里,其妙语连珠,形容得活灵活现、生动有趣,使成人哑然失笑,让孩子开心!许多篇章,不啻为优秀的儿童文学……《相片》、《酸浆草》、《盖雀》、《蛇泡刺》、《小步枪》、,听鬼故事《白衣女》、《葬牙》、《聚光镜》、《梦:捉鱼》、打《唿哨》、《苞谷蚂蚱》、《在月亮和星星下面》、《梦:赶火车》等等等,不就是我们儿时经历过的事,做过的梦吗……作者形容《瓢虫》是“彩色的花瓣撒在菜园里,在洋芋的叶子和花上一闪一闪。”;形容两只小《白兔》“像两团棉球在院子里忽东忽西,擦过去又抹回来——嬉 耍,找那嫩草吃。”;形容麻雀“直至夜深还会唧唧喳喳,仿佛总有事情说不完。”(《麻雀的家》);“猪都回来一阵子啰,你还在逛哪样?”妇人说。男孩红着 脸,赶快朝家跑。这两家伙背着猪倌悄悄跑回家……猪也怕热,要么,它们是在故意捉弄猪倌?(《放猪》);形容小《公鸡》初来乍到时,小母鸡“向小公鸡问 好,小伙子不理。一点表情都没有,憨乎乎、气蔫蔫。”;形容“争吃打闹、嘈嘈不歇的黄花母鸡,忽然变得沉默寡言,不理那只红花公鸡。谁也不理。大白天它也 在窝里蹲着,揪出来又窜回去。”等“它回过神,开始恢复正常。又开始跟红花公鸡眉来眼去或吵嚷不休,成天在院坝里你追我撵。”等“三只小鸡破壳而出。如愿 当妈,黄花母鸡开心得很,神气十足。雏儿们跟在它屁股后唧唧啾啾,似哼似唱,其乐融融。”(《母鸡》);形容“采花的路上,草上,林荫间,到处看见蝴蝶在 飞。也有的倒悬着身子,在树叶下面躲阴凉。黄蝴蝶一只跟一只,排成一行,翅膀闪闪,高低起伏,像一条被轻风摆动的绢带。哦,它们在空中一遍又一遍地绕圈。 小小的白蝴蝶没有伴,却也很开心,亲一下草,又去亲一下树叶,一刻不歇。而那只紫蓝色的大蝴蝶,低低地飞,懒洋洋,悠哉游哉。”、“原来,这些迷人的蝴 蝶,它们的翅膀上还长着一对眼睛。要么,这蓝蝴蝶,本来就是这些野草开的花朵,因为怕路人采,于是就长出翅膀……”(《蝴蝶》);形容“峡谷2月天,瓦蓝 瓦蓝。一团糯米面一样的白云在慢悠悠地飘着,变幻着,像闲牛懒马,也像一块大手帕,轻轻翻卷、滚动――仿佛有隐形的巨人,拿着它们在擦洗天空。干完活路, 白手帕飘往西边的崇山山头——还要擦擦那三尖石嘎?”(《打春》);形容“一张细短的小嘴壳,一身土里土气的麻黄色衣裳,两根细筋筋的长脚杆,那样子,乍 一看俨然委琐、谨慎、神经兮兮的小妇人。”其实《秧鸡》非常机灵;有趣的还有《交任务猪》等等等……  《江边记》教你用喷蜂蜜水分蜂窝、《引蜜蜂》;告诉你土法榨糖、榨油方法和劳累(《榨房》);教你捉《黄鳝》并分辨公母;教你如何切红薯片,才不容易 切着手指,也才切得快,切得薄;教你 “涨水萝卜冷水瓜,青菜下锅不要搅它。”(《谜信》);教你“山上的黄洋芋种在红泥巴里,山下坝子里的洋芋栽在又松又肥的褐土里。坝子洋芋又叫白洋芋,其 实是彩色洋芋。它们五颜六色,白色最多,其次紫红、紫蓝,紫如茄子,还有灯笼红、玫瑰红,也有淡黄,跟腊月里吃的肉冻一个颜色”(《洋芋》)令人馋涎欲 滴;还教你如何种甘蔗、《薅甘蔗》;告诉你打春就是立春,立春一日,百草回芽,是个要紧且欢欣的节令;在《江边记》里,学到《点麦子》的方法;感受到《守 水》的乐趣、《耙田》的危险、《劈春柴》的辛苦、《背沙谣》的沉重、《盘园子》的喜悦;看到了《梿枷起舞》、《萝卜花》、《胭脂花》和《蛮竹开花》;闻到 了乡村《杀猪饭》的异香……《江边记》还有不少民俗、方言、谚语和儿歌,等待朋友们亲自分享;更多精彩的故事,等待朋友们亲自品味;形形色色的人物,等待朋友们亲自认识…… 来源:http://bbs.clzg.cn/thread-3574307-1-1.html
  •       《江边记》,书封,暗青色的,我有浅浅的印象,是在什么地方看过这种颜色。嗯,是秋季去怒江时,公路被泥石流阻断,需要绕道澜沧江边的一条军用公路。一路颠簸,从车窗往外看,悬崖下流淌的江水的颜色,就是暗青色的。到怒江后又看到过。这样的颜色,只有在那高高的山腰上往下俯瞰,也才看看得到。挨近了,是看不到的。      云南诗人于坚给《江边记》写的序中说,“我热爱他的这些文字。美好、善良。细节而不是故事。”我也热爱张稼文的《江边记》,不仅是细节,不仅是故事,更因为我也有幸经历过一些相同的乡村生活方式——捉麻雀、捉鱼、放猪、栽秧、薅秧、捡菌、耙田耙地……以及正在被工业文明所取代的,农耕时代的文化符号——石磨、簸箕、蔑帽、镰刀、牛角墨斗等。这一切,让我想起在乡村的生活。      张稼文的童年,在一个个小故事中展开来,澜沧江边的生活方式、云南乡村景象也在每个时令的农事中浮现在眼前。      当农耕文明渐渐在工业时代的商品经济大潮中淹没、弱势、边缘,被轻视、被自我嫌弃、抛弃,当一个个村落变得人去屋空、鸡不叫狗不鸣时,我们还能做什么?我们需要用什么方式来延续有关我们童年、乡村、家人的记忆?      阮义忠的《人与土地》,用相机记录台湾的乡土,用图片描述乡间百姓日常生活。张稼文的《江边记》,用温暖的言语,浓浓的乡音——云南方言,强化着我“怀乡”的情感。而它又不妨碍局外人观看江边故事、江边生活。一前一后,让我重新捡拾快遗忘的另一种生活方式。      当我们学着别人讨厌农村的生活,厌倦农村的枯燥,一心想着去到远方的城市谋生落脚时,我们已经在抛弃“乡村”这个词所附着的一切事与物。而谁又知道,我们的孩子会不会也是这样呢?60、70、80的农村孩子,应该不会忘记吧。      《江边记》在缅怀吗?或许只是我在缅怀,那些难忘乡村生活的局中人在缅怀。《江边记》像江边天上的那片白云,张稼文像个坐在云朵上的局外人,只是看着这一切在江边发生,而后记下发生的一切。

精彩短评 (总计6条)

  •     当我们学着别人讨厌农村的生活,厌倦农村的枯燥,一心想着去到远方的城市谋生落脚时,我们已经在抛弃“乡村”这个词所附着的一切事与物。而谁又知道,我们的孩子会不会也是这样呢?60、70、80的农村孩子,应该不会忘记吧。
  •     《江边记》,力荐!作者笔下的乡村生活,是几代人的记忆。乡村作为中国几千年农耕文明的载体,已无法承载以工业化为内容的现代化发展。我猜,在不远的几年后,那真正的、浓醇、朴实的乡土气息,只存在于作者笔下,存在于五六十年代人的记忆中。这本书,必将成为宝贵的资料。有一定的珍藏价值~~
  •     来自西南农村的我,哭了……小时候真好!
  •     很好看的散文
  •     这本书回到了一般的常识与自然,说是常识,实际上现在的人很难去体会了。我在小时候做过许多农活,许多记忆已经不在,看到这样的文字又唤起了以前的记忆,只是我从未想过用我的文字去记录,只觉得那是一种经历,这种经历不用别人知道,实际上是现在的我写出来可能连自己都会怀疑吧!张稼文写东西不忌方言俚语,不忌平淡琐屑,文字里可以发现年少的他隐微的忧伤和沉重,是属于少年特有的丰富和美丽的生活体验化成的经验诗。2016/1/23
  •     第四届髙黎贡文学奖获奖作品,于坚倾情推荐,值得一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