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史(上卷)

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5125347
作者:马祖毅

作者简介

中国翻译史,ISBN:9787535125347,作者:马祖毅著


 中国翻译史(上卷)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中国翻译史上的三次高潮:从东汉到宋朝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西学翻译和从鸦片战争到清朝末年的西学翻译。第一章 概述:从周到清的外事机构一、周朝:舌人《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二、秦汉秦:改行人为典客,掌诸归义蛮夷;另设典属国,掌蛮夷降者。西汉:典客—大行令—大鸿胪(行人、译官为其属)东汉:大鸿胪、客曹(护驾、接待周边民族使节及宾客)三、魏晋南北朝三国:大鸿胪、客馆令(属大鸿胪)西晋:大鸿胪、典客令(属)东晋:权置典客,事毕则省(南朝宋亦然)南齐:大鸿胪、客馆令(属)梁陈:鸿胪卿、典客馆令(属)北魏:大鸿胪、四夷馆(金陵、燕然、扶桑、崦嵫)北齐:鸿胪寺魏晋南北朝将接待宾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移归尚书省主客曹管理,大鸿胪逐渐成为专司朝会礼仪之官,亦司掌外使朝觐之职。四、隋:改主客曹为主客司,属尚书省礼部四司之一小结:东汉至隋朝,均为提及译员具体传译情况;表文翻译受时风影响极大。五、唐:鸿胪寺典客署、礼部主客郎中、中书省通事舍人六、宋:礼部主客、鸿胪寺、客省引进使天竺僧施护:宋史译表中唯一留名者七、元:会同馆(属礼部)元朝与罗马教廷有书信往来,教廷曾遣使团来元。元顺帝:“朕使人归时,仰尔教皇为朕求购西方良马及日没处之珍宝,以免飨壁。”八、明:鸿胪寺、外表通事、四夷馆等四夷馆:永乐五年(1407),我国最早的培养翻译人才(译字生、通事)的外语学校(缅甸馆、暹罗馆等),以《华夷译语》为教材。回回字:双方语言不通时采用的第三方文字。九、清:初设鸿胪寺、理藩院和会同四译馆(属礼部);鸦片战争后,这些封建机关已不能胜任对外交涉,故于咸丰十年设总理衙门,后改为外务部。1.总理衙门(1806):办理洋务及外交的总机构,后总揽了外交及与外国发生关系的各方面大权,其官职有大臣和章京两级。2.同文馆(1862):继四夷馆之后,第二个培养外事翻译人才的外语学校。下设翻译馆。附:京师同文馆的八年学制(五年制):首年:认识写字、浅解辞句、讲解浅书;二年:讲解浅书、联系文法、翻译条子;三年:讲各国地理、读各国史略、翻译选篇;四年:数学启蒙、代数学、翻译公文;五年:讲求格致、几何原本、平孤三角、练习译书;六年:讲求机器、微分积分、航海测算、练习译书;七年:讲求化学、天文测算、万国公法、练习译书;八年:天文测算、地理金石、富国策、练习译书。外国教习:传教士、海关人员、直接入馆执教、使馆翻译人员3.上海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4.京师大学堂之译学馆(1901年同文馆并入大学堂后筹建)“如果历史上与中国的中原王朝发生过关系的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记载,又都保存到今天,恐怕二十四史中多数‘四夷传’‘传国传’都得重写了。” ——葛剑雄《世上不止有中文》第二章 第一次翻译高潮:从东汉至宋朝的佛经翻译一、草创时期:东汉末年至西晋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庐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三国志·魏志·东夷传》裴注引《魏略·西戎》),这是我国最早的佛经译本。(另一说是《四十二章经》;确凿可考的译本,应自东汉安世高《明度五十校计经》始。)1.安世高(安清):安息太子,让国与叔,出家修道。译经的主要内容是小乘佛教的基本教义与修行方法。译风偏于直译,“义理明晰,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2.支谶(支娄迦谶):西戎月支人,译《般若道行经》,开般若学源,译大乘佛教经典。译风偏于直译,“贵尚实中”,“弃文存质”。3.其他译经人员:安玄、严佛调、康巨(小乘毗昙学)、支曜(大乘空宗般若学)严佛调:第一个参与译经的中原人,第一部汉僧佛学著作《沙弥十慧章句》作者。汉末译经没有官方支持,仅受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早期信徒资助,因社会思潮与环境不够合适,影响相对不大。至三国时期才得发展。4.朱士行:三国曹魏人,西渡得梵书胡本《放光般若经》5.支谦:三国东吴人,原籍月支,支谶再传弟子。译风:意译,改译支谶《首楞严三昧经》,将《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意译为《大明度无极经》贡献:①改胡音为汉意,开创文丽简略的译风,使佛教走向汉化和普及;②首创“会译”体裁和译文加注法。6.竺法护:敦煌月支人。译经特点:种类繁多,范围广阔;存真偏质,提高质量,“言准天竺,事不加饰”;助译者多,共襄其成。本阶段佛教翻译特点有四:A. 译者多为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以汉族知识分子僧徒为辅助力量;B. 古印度佛经无写本,只是师徒口耳相传(“传言、度语”和“笔受”);C. 出于虔诚态度,由于经验不足,多采用直译;D. 在译介过程中汉化,比附儒道和玄学。二、发展时期:东晋至隋1.释道安:整理编纂第一部经录《综理众经目录》;译论贡献:①总结汉以来流行的禅法与般若二系学说;②确立佛教成规;③整理经典,编写目录;④主张僧侣以释为姓。2.鸠摩罗什:第一次将印度佛学以本来面目译介过来。译风:意译,语言精美,内容确切本阶段佛经翻译特点有四:A. 私译转入官译,设译场,译经程序相对程序化、规范化,传译与讲习相结合;B. 译经有了一定的系统性,不同原本可相互校勘,佛经目录出现;C. 翻译理论和技巧的研究,有所发现和进步,释道安提出“五失本,三不易”理论,鸠摩罗什创意译法;D. 一说“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南北两方教派分流,又都为统治者所用:南方承魏晋流风,佛教与玄学相结合;北方崇尚经学,佛教与经学相结合,造塔像,崇福田。三、全盛时期:唐朝以玄奘为中心分为三阶段,集中在贞观至贞元时期。1.公元645年之前:长安外籍僧侣2.玄奘译经19年:佛经翻译登峰造极四大译家: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唐代译场制度:共十一职司译主:全场主脑,精通华梵,深谙佛理证义:译主助手,就译文与原文的差殊与译主商讨证文(证梵本):注意原本梵文有无讹误度语(书字):根据梵文字音改记汉字笔受:把录下的梵文字音译成汉文缀文:整理译文,使之符合汉语习惯参译:校勘原文,用译文回证原文刊定:章节之间,去其芜冗重复润文:修辞上的加以润饰 梵呗:以读梵音法唱念译文,使音调协调监护大使:监阅译经3.公元664年以后:至唐武宗灭佛不空(印僧)与善无畏、金刚智创密宗,并称“开元三大士”。四、基本结束:宋朝宋代译场制度(以印僧天息灾译场为例):译主:正坐面外,宣传梵文证义:坐其左,与译主商议证文:坐其右,验梵文书字梵学僧:听梵文,书华字笔受:翻梵音为华言缀文:回缀文字,使成句义参译:参考两土文字,使无误刊定:刊削冗长,定取句义润文官:南向设馆,参译润色五、佛经翻译的影响1.印度佛教的唯心主义哲学逐步与老庄玄学相结合,至南北朝,唯心主义思潮盛极,与儒家展开有神论和无神论的论战;至宋朝理学兴起,乃是儒道佛的混合物;2.语言方面,佛经翻译输入大量佛教词汇,如“魔”字;兴起了反切法;提供了新的构词法;3.文体和文学方面,如玄奘译文,运用六朝以来“偶正奇变”的文体,参酌梵文钩锁连环的方式,融合成一种“睁眼凝重”的风格,关于译佛经的总体特点,梁启超归为十条;文学影响从略。六、翻译理论和方法1.释道安:“五失本”“三不易”译梵为秦,有五失本。一者,梵语尽倒而使从秦;二者,梵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可;三者,梵语委悉,至于咏叹,叮咛反复,或三或四,不嫌其烦,而今裁斥;四者,梵有义说(偈颂复述),正似乱辞(韵文结语),寻说向语,文无以异,或千五百,刈而不存;五者,事已全成,反腾前辞,已乃后说,而悉除此。圣必因时,时俗所易,而删雅古,以适今时,一不易也;愚智天隔,圣人叵阶,乃欲以千载之上微言,使合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阿难出经,今离千年,而以近意量载,岂将不以知法者猛乎,斯三不易也。2.玄奘的翻译技巧:补充法省略法变位法分合法译名假借法代词还原法附:伊斯兰文献的译介一、回族渊源:1.十三世纪初叶东来的中亚西亚各族、波斯人和阿拉伯人2.七世纪以来久居贸易港口的阿拉伯人二、明清中国伊斯兰教四大学者:王岱舆、刘智、马注、马德新1.刘智《天方典礼》:从45部包括《古兰经》圣训、教法、道学及自然科学的大经中所选,以自己的语言和体例编纂阐述,后译为英文,转译为俄文、法文。2.马注《清真指南》:汇百家之言于一炉的编译作品。三、伊斯兰教译介的特点与影响:1.打破了与儒道佛意识形态的隔阂;2.穆斯林学者“学通四教(回耶佛道)”,结合中国特点,吸收中国思想资料后进行再创作四、伊斯兰教与儒家思想结合的几种形式:1.用儒文传西,即用儒家概念意译2.择最切要者详为解释3.对比参观,择其最需者汇编成书4.将诸家思想汇集起来,以伊斯兰教义为线索进行汇编5.引孔孟之章,遵中国之理6.会通儒书,详明注释,即汇编儒家论述7.以儒家观点作集览考证8.以儒家古贤言论为典9.补儒家“知而不言”处10.证明回儒“道本同源”11.融会两者思想,形成一个宗教哲学体系12."义以穆为主,文以孔为用”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鸦片战争以后的内容终于翻过一遍了。。还要细读。。
  •     脱离释意派的为沟通而沟通 低头写字真舒服
  •     为了论文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