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吹书读哪页:纽约时报书评100年精选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04
ISBN:9787801004062
作者:崔权醴
页数:356页

书籍目录

出版说明
《文学副刊》已成年:“书评”小史
1896-1919
1900年:一切在少引——《吉姆老爷》,约瑟夫·康拉德 著
1903年:觉醒——《我生命的事情》,海伦·凯勒 著
1903年:时代的悲剧——《黑人的灵魂》,威·爱·伯哈·杜波依斯 著
1912年:心灵之潮——《卡拉马佐夫兄弟》,费·陀思妥耶夫斯基 著
1913年:一个男孩最好的朋友——

作者简介

《时报》书评选择有名气有份量的作品,登载有个性有口味的书评,几乎收录了西方文坛19世纪末到20世纪末以来各个阶段的一时之选,本书所选篇章,评论的观点,乃至行文风格,译笔的基调,也正等待着读者的见仁见智,细加揣摩。


 西风吹书读哪页:纽约时报书评100年精选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写书评绝对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平日在底下指手划脚说什么都成,一到台面上,你就得拿出十倍以上的勇气来——你要为有可能依照你的话去阅读的读者“负责”,从而你也要为刊载这篇书评的报刊的声誉“负责”,更进一步,你还得为你对该书的评价在历史上造成笑柄的可能——如果这种评价也能进入历史的话,承担责任。这些担心并不是一夜之间涌现的,而是层层累进,愈来愈难。当1896年《纽约时报》首次开创书评版时,也许主办者奥克斯都没想到,这个版一直办到下个世纪末还能雄纠纠气昂昂地存在,他更不会想到,到那时会出现一本叫做《西风吹书读哪页——〈纽约时报书评〉100年精选》的中文书。回顾《纽约时报》书评的历程,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书评这一文体是如何日渐臻于成熟,书评家的视野是如何逐渐扩张,同时也能看出书评的作者是怎样日渐变得小心翼翼,书评版的编者怎样日趋保守。编这本书的人也同样保守,由于他选择的多是现时已成为经典的文学著作的书评,我们几乎难以从中发现读者阅读趣味的转移。早期的书评简单而活泼,这也许是因为当时出版物稀少,写作手法也还没有太多创新,书评作者可以肯定读者的阅读不会有什么困难,他只是传达一些关于新出好书的讯息而已,因之依情顺心,随意点染,笔底自然就没多少拘束。当然也可能是由于早期书评没有署名的习惯——我们要到1920年才第一次见到作者的名字,作者也就不必有任何顾忌,这就恰如现在网络上的书评,虽没有报刊书评的稳健凝重,却也少了许多头巾气,往往灵动新颖,见识不凡。但好景不长,第一次世界大战都打完了,我们还能指望作家们像以前一样,在大多数读者的阅读经验范围内去努力创造不朽的名著吗?战争结束了,而作家和读者之间的战争才刚刚开始,书评作者很快就发现自己成了奔走于两方之间的调解人,他有责任将一方的意图解释给另一方听,并试图在双方间确立一种行为规范,但他的发言不见得会有人倾听,优秀的作家渴望挑战叙述的极限,普通读者要求易于消化的快餐。1922年,约•科林斯以值得骄傲的勇气给予乔伊斯的新作《尤利西斯》绝高的评价,但他也不得不悲哀地写道:“我斗胆作一预言:100个人没有10个人能读完《尤利西斯》,在能读完的10个人中,又有5个人是将它当作艺术上的力作来读的。除了作者之外,我很可能是唯一将这部作品从头到尾读过两遍的人。”书评作者的视线开始远离大众的视野,他们似乎还迷恋于对作品的透视和分析,保持高雅的阅读姿态,而不去过多在乎一般读者的阅读能力——当然,也可能是选编者的眼光决定了大量通俗的书评被摒弃掉。这是在读各种文章选本时通常会产生的怀疑。到了二次大战后,连《纽约时报》的书评作者(他们多半是某方面的专家)都有些吃不准作家们要说些什么,另一方面,日益发展的娱乐业正在和书籍争夺着公众。在作家和读者之间,书评作者显得比以前更谦恭了,他们殚精竭智地去理解作品的内涵,又煞费苦心地想法将之传达给读者。当1949年马克•舒勒为奥威尔的《1984》撰写书评时,他不得不连续引用了《格列佛游记》、《美丽新世界》和奥威尔自己的《动物农庄》来比较说明这本书是怎样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新语言”。他绞尽脑汁为这部作品定位,但是现在看来,可怜的舒勒似乎还是没说到点子上,他竟把《1984》简单地归结到反社会主义和对“权力导致腐败”的论证。可是我们不能怪舒勒,倘若没有这五十年的经验,我们谁又能真正懂得奥威尔超乎常情的想象和批判呢?大多数传世名著都曾在《纽约时报书评》亮相,但糟糕的事件仍时有发生。他们放过了让艾略特获得诺贝尔奖的《荒原》,对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和约瑟夫•海勒的《第22条军规》大肆抨击,对比他们后来对艾略特的《四个四重奏》和塞林格《弗兰妮和卓依》的极力推崇,前面的失误更加令人尴尬。这些遗憾本书编者都将其保留在《唉!》和《书评纪年》中。这也是没有法子的,伟大的作家总是走在时代的前面,他们为同龄人所蔑视却为后世仰望。正如我非常不同意编者将对《廊桥遗梦》的忽略也列为失误之一,可是对于这本才出版5年的书我们能肯定地说好说坏吗?但我们能因为不能盖棺论定就缄口不言,放弃我们评论的权利吗?正如编者在《后记》里所说:“没有什么事物可以永存——但是我们希望,那鼓舞人们创作并把这些作品广泛传播的激情是个例外。”那就让我们尽情地说吧,反正历史会澄清一切,关于我们的时代,我们的后人知道的总要比我们多得多。(原载《新快报》

精彩短评 (总计16条)

  •     15年前的书,翻译的笔锋和现在大相径庭,读起来略微有些生涩,但是着实是一本好的材料,书评这种体裁的文章类似于一本书的导读以及为读完之后寻找想法的东西,由于作者的主观性,它不可能代替你去读这本书,所以信书评也不可尽信书评,但是它可以为你带来一个切入点,引发你更深的思考,它也可以教会你怎么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     后来才觉得有趣
  •     不由自主会拿这本书和《纽约书评》的《一个战时的审美主义者》相比较。这本看着不会很累,《美妙的疯狂》印象最深刻,《非同寻常的罪犯》最直言
  •     如果是英文的岂不甚好?
  •     高中时遇到的启蒙读物。
  •     想学书评的套路,发现书评没有套路。有一些现在公认的名著在当时没得到好评,批评的句子被附在书籍最后,聊供一哂。更多不准确的书评属于另一类别:过誉书籍。被书评作者们倾泻赞美词汇的大多数书,如今已经黯然隐没。
  •     翻译挺吓人
  •     书评作为一种议论文体,比书本身更加抽象。因此此本书评集读起来也是比较的晦涩的,不过还是坚持读完了,虽然有些书评真的是不知所云:那些包含了多个修饰词语意义又含否定之否定再加反问的长句真得很杀伤脑细胞的,就当是锻炼阅读理解能力了。
  •     找到英文版的就好了……
  •     翻译得不是一般的差。
  •     书评者们也不过是随风倒,再加上这醉人的翻译,整本书有股浓浓的老干部开会味道。
  •     感谢这本书让我知道了nytimes book review这个极好的信息源,读起来不枯燥,切近当下,且质量极高。太好了。订rss。英文真是扇利器,每次庆幸自己能看懂人家表达的东西时,就更遗憾,英语如果再好点就更好了。就不用接触各路国内junk information了。
  •     看着内容给的,翻译实在是牙碜,读的胃里都硌得慌
  •     不错的书评集
  •     装逼利书。前言的时报书评百年编年史是最好看的文学事件及八卦。
  •     主流媒体的书评读感,西方百年书评 名家名著当时的书评, 好书佳作历经时间洗礼,方知其珍贵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