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远征军翻译官的爱情书简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6
ISBN:9787545807370
作者:钱林保,高芳仪,《世纪》杂志社编
页数:254页

内容概要

钱林保(1917—1997)  又名钱礼 。上海嘉定南翔人。因家贫初三辍学进烟杂店当学徒。后入挪威海员教会做杂役。1938年春赴香港挪威海员教会工作。其间参加张光宇、张正宇、叶浅予等主办的漫画训练班。1944年春考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东南干训团,担任翻译官。同年秋编入中国驻印军装甲部队战车营保养连任翻译官,远征印缅。抗战胜利后返沪在航空协会、市商会谋职。1949年5月后被上海市工商联留用。反右后被下放嘉定外冈建农场(后为上海市农机化实验厂)至退休。
高芳仪(1922—2008) 出生于广东汕头,襁褓中即被杭州望族高家收养为二女儿。1938年入上海法租界新本女中就读,1943年秋考入沪江大学商学院,是年冬辍学,奔赴内地。1944年春在桂林经友人介绍与钱林保相识。流离重庆、昆明期间,与远征印缅的翻译官钱林保鸿雁传书,抗战胜利后在香港终成眷属。婚后随丈夫回上海生活。1952年后从事小学、幼儿园教学,至退休。

书籍目录

目录
1 序/刘伟民
1 (1944)七、八、九月,“希望你沿途给我好新闻”
19 (1944)十月,“我愿意进一步地认识你”
49 (1944)十一月,“现在我们是相爱着了”
77 (1944)十二月,“我们这个爱情可以维持下去,直到永远”
107 (1945)元月,“想到你身边”
133 (1945)二月,“永远是你的”
149 (1945)三月,“我们和我们的家人见面的时候也快了”
177 (1945)四月,“这一切是为了战争,这一切是为了爱”
209 (1945)五月,“但愿小唐所说的‘匹配良缘’早日实现”
229 (1945)六、九月,“希望以后就此和你同进同出,同回故乡”
240 附录:燕子你说些什么话/钱天华
249 编后记/沈飞德

作者简介

这是一个普通人鸿雁传书、终盟白首的爱情故事,在抗日战争的历史大背景下,显得意义非凡、格外动人。1944年春,来自香港的远征军翻译官钱林保与来自上海的女孩高芳仪经友人王照介绍,相识于桂林。时林保由香港来桂一年,芳仪则方自上海与十数同学经浙赣湘一路抵桂,均为避日本侵略之祸。经数次约会后,形迹渐疏,终至不再往来。是年六月,日军陷长沙后沿湘桂线南下,桂林慌乱。芳仪随友人乘黔桂线火车逃难,林保随军亦由此线西散。天意在六甲小站相遇,遂同车由六甲至独山。难中重逢,倾情较深。独山别后,芳仪去重庆投亲。林保抵昆明,试投一信(七月十四日),竟获复音,由此红线一系。伺候鸿书雁足,往来无间。直至次年六月,林保自印度返抵昆明,芳仪亦已于年初来昆,既亲朝夕,通信乃告一段落。抗战胜利,1945年冬,在香港沙田道风山举行婚礼,终成眷属。万里归来,烽火余生,回首前尘,甘辛参半。他们的后代将其通信旧稿整理抄录,汇订成帙——《一位远征军翻译官的爱情书简》,作为离乱姻缘一段纪念。


 一个中国远征军翻译官的爱情书简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钱天华先生是我尊敬的长者,也是忘年之交。前不久,他送我一本《一个中国远征军翻译官的爱情书简》,读后令我双重惊叹。第一重惊叹,我没有想到此书的作者之一、钱先生的父亲钱林保曾是中国远征军的军官,而远征军的历史为我多年来所关注料;去年5月,我还特意沿着当年中国滇西远征军反攻的路线,前往云南的芒市、龙陵、松山、腾冲走了一遍,感触和收获良多,因此,阅读此书让我对他的父亲油然而生敬意。第二重惊叹,此书收录了1944年到1945年间,钱林保先生与当时的恋人(即后来的妻子)高芳仪的往来书信130多封,彼时,钱林保加入了远在印度的中国远征军(又称中国驻印军),担任翻译官,高芳仪则在国内的重庆、昆明等地辗转谋生,关山阻隔,相距万里,两人却通过鸿雁传书,交流思想与感情,用钱天华先生的话来说,父亲“为祖国而征尘万里,诉衷情而鸿书百封”,两颗年轻的心由相识而相知、相恋,最终喜结连理,谱写了一曲战乱年代纯真的爱情乐章。新中国建立后,钱林保将这些书信精心抄录,编为“素心集”。虽然夫妇俩后来经历了反右、文革的重重磨难,所幸劫后余生,“素心集”竟然完好无损,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才有了钱天华先生在《世纪》杂志主编沈飞德先生的帮助下,将其编辑成《一个中国远征军翻译官的爱情书简》(以下简称《爱情书简》)一书出版,让世人得以体味这曲战时爱情之歌的真挚动人与丰富的内涵。《爱情书简》清晰地展现了两个年轻人在战火纷飞的年月里追求爱情、息息相通的心路历程。钱林保与高芳仪渐渐熟悉后,在信里引用了好莱坞电影中的一句英文台词“Every soldier is fighting for three things:fighting for a better world,fighting for himself,and fighting for a pretty girl”,进而吐露了自己的心声:“第一我为了未来的新中国而战,第二我为自己的前途作战,第三为了什么,我想你一定也明白了吧。”读之令人动容。然而,他明白自己随时有战死沙场的可能,因此又理智地劝告恋人一旦如此,便把自己忘掉,但是,假如能够生还祖国,“那时第一个要寻找的是你”。对感情的矢志不渝跃然纸上。而高芳仪对钱林保的态度则经历了从冷淡到热情的过程。桂林相识时,她对钱林保的印象平平,他加入远征军主动与高芳仪通信之后,随着了解的深入,她逐渐喜欢上了这个正直、坦诚而又聪明的青年,于是在信中向他表白:“起初我是被爱,现在我们是相爱着了。”从此牵挂他的安危与行踪,情感日益浓郁,“将我的心灵随着带着跑,跟随着你左右去游历”。“请你好好好地培养她给你的身心,使她永远快乐满足”。这本书信集是钱林保、高芳仪耕耘爱情的见证。然而,他们不但有卿卿我我、浓情蜜意,更有共同的理想志趣将彼此联系在一起。钱林保家贫初三便辍学,当过烟杂店的学徒,教会的杂役,但他好学上进,喜欢文学,热爱艺术,即便在军旅之中,也憧憬着“将来中国的客观条件能够好一点的话,我还是愿意在文化事业方面争取我的前途。”我们从他的书信中可以看到,他在部队里积极参加业余话剧的排演活动,把自己画的异域风情的速写寄给恋人;他会写旧体诗,很有见识地称赞现代作家中鲁迅与郁达夫的旧体诗写得很好,并且教高芳仪如何欣赏古典诗词;还把自己喜欢的歌曲抄寄给她,与她一起欣赏。高芳仪则在信中告诉他自己喜欢邹韬奋先生的作品,读过许多小说,说自己听了舒伯特的《圣母颂》、《小夜曲》后会感动得流泪,在重庆乡下做家庭教师傍晚在田野散步时喜欢唱歌,给自己单调的生活增添些许乐趣。时下喜欢议论民国范儿,这本书信集中一对恋人所体现出的良好的文化修养,不正是平民青年知识分子的民国范儿吗?钱林保较早踏上了社会,经历了不少挫折,因此,他的思想相对成熟又不失进取之心。他认识到现实的社会不是理想的社会,当初的理想消磨了大半,但同时表示“所谓不屈不饶,至死不渝,也就是所谓浩然之气,大无畏的精神,是值得保存而且要加以培养的”。他怀有一腔炽热的报国之心,发愿“几时,能让我一个人驾驶一辆坦克车去压平三岛呢?”盼望着早日打回祖国,“并不是单纯为我在自己,也为了祖国,缅甸滇路早些通,重兵器就可以运到中国,也就可以打击敌人,收复失地,我们也有用武之地了”。另一方面,他对政府的腐败、现实的黑暗,又以批判的眼光清醒地看待。当高芳仪来信流露了想参加远征军的想法,他立即回信提醒她印缅并无女兵,如果参加国内的教导团,很可能会沦为官老爷们的玩物,所以“千万别存这个念头”。而两人在信中交流的昆明物价飞涨,百姓生活困顿,印缅路通车后,一些人利用运输大发国难财的情况,则是抗战后期“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的背后——中国社会相当程度上的真实写照。钱林保喜欢鲁迅的《两地书》、徐志摩的《爱眉小札》,他与爱妻的这本《爱情书简》又何尝不是一本“战时两地书”?其中有清风明月般的爱情心语,也留下了那个年代青年精神风貌的剪影,还可以让我们多少一窥抗战年月的风云变化。
  •     复古的浪漫情怀,旧时的纯美爱恋。经过时间的洗礼,慢慢升华成永恒。#爱情还是老的好#爱情值得被相信,付出,就有美好的可能;得到回应,好好珍惜,这份互动便能升华成闪耀的回忆,相伴到永远,在彼此生命的年轮里刻下圆满。
  •     (这是我最近在某报实习写的报道但最后因故未能上版……就放豆瓣里留念了~)66岁的钱天华至今还记得九岁时常常目睹的那一幕画面:父亲钱林保每晚在灯光下誊抄一大叠信件——远征印缅战场时与母亲高芳仪于1944—1945年间通信的一百三十多封“战地情书”。“半透明的粉红色道林纸下垫着划有小方格的衬纸,用钢笔工整抄录;时而停笔沉思,时而回想起当年情景与母亲交谈,相视一笑。”那时的钱天华对那一张张被父母无限珍惜的信笺,及信纸上偶尔印有的军队标志充满好奇,而父亲并不多加解释,忙于伏案抄写。历时两年誊写完的书信被钱林保整理成册,取名《素心集》。半个多世纪后,钱天华将这本历经岁月沧桑的手抄书信集,以《一个中国远征军翻译官的爱情书简》为书名委托《世纪》杂志社编辑,并由上海书店出版社近期出版,至此这个生长在抗战烽火中的爱情故事才得以为世人所知晓。9月7日,在上海图书馆主办的讲座上,作为这本书信集最早的读者,钱天华向观众展示了父母当年的书信原件,并感慨自己仿佛“依然可以感受到他们手上的余温,闻到笔端的墨香”。烽火信笺上的琴瑟和鸣“在目前,你在重庆,我在印度,也不知几时相见,也许两个月后我调到缅北去,从密芝那向曼德勒推进,那时只要橄榄核一样大的一颗铅粒或是一条半英寸长的铁片,就可以了结一切。那时你也可以把我忘了,再也不必纪念我。这是极有可能的事,不是故作惊人之笔。但是,如果我不死,我能够生还祖国,那时第一个要找寻的是你。”——摘自1944年10月31日钱林保写给高芳仪的信钱林保,又名钱礼,1917年出生于上海嘉定南翔,自幼家境贫寒,初三辍学进烟杂店当学徒,后入挪威海员教会做杂役。1938年春赴香港挪威海员教会工作,他勤奋好学,喜爱文学、艺术,期间曾追随张光宇、张正宇、叶浅予等大画家学美术,擅长漫画。1944年春,钱林保考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东南干训团担任翻译官,在桂林经友人介绍结识了自上海奔赴重庆投亲的女大学生高芳仪。与钱林保命运相似,1922年出生于广东汕头的高芳仪自幼失去双亲,襁褓中就被杭州望族高家收养为二女儿。1938年,高芳仪到上海法租界新本女中就读,1943年秋考入沪江大学商学院,为避战祸,这年冬天她辍学奔赴内地,与同学经浙赣湘一路抵桂。初次相识,两个年轻人并没有擦出爱的火花。1944年6月,日军攻陷长沙后沿湘桂线南下,桂林一时慌乱。沿黔桂线逃难的高芳仪与随军西撤的钱林保在六甲小站偶然相遇,难中重逢让颠沛流离中的两人渐生好感。再次离别后钱林保随军至昆明,7月14日他给去重庆投亲的高芳仪寄去一封问候的短信,没想到居然收到了回信。高芳仪在之后的一封信中曾经提到,钱林保的第一封信只有寥寥几句话,但这些书写在古色古香信笺上的清秀毛笔字给她留下一种“深静”的好感。情弦一旦拨动,两个年轻人之间的书信就再也无法中断,即便远在印度、缅甸,也难阻鸿雁传书。1944年秋,钱林保编入中国驻印军装甲部队战车营保养连任翻译官,远征印缅。他在高芳仪书信里的称呼也变为“万里之外的游子”、“在异国的游子”。这位天性乐观、幽默、积极的“游子”时常向朝思暮想的高芳仪介绍自己在异域的所见所闻:天气、饮食、服饰、歌舞……但字里行间也时常难掩对残酷战争与飘渺命运的慨叹。这位远征军翻译官当时处于朝不保夕的险境,“只要橄榄核一样大的一颗铅粒或是一条半英寸长的铁片,就可以了结一切。”即便如此,当恋人高芳仪为他的生死格外忧虑时,钱林保仍以豁达之言劝慰她,“经过几次‘火的洗礼’,我对死看得太平凡了。”抗日名将、缅甸仁安羌大捷作战指挥官刘放吾将军之子、现居洛杉矶的刘伟民在讲座上说,最终能穿越战争烽火与高芳仪结为连理的钱林保无疑是远征军将士中的幸运儿。在印缅战场上,仅刘放吾领导的113团在仁安羌大捷中就有202名将士捐躯沙场,客死他乡。钱林保与高芳仪相逢于战乱之中,他们的爱情并非才子佳人一见钟情那样的传奇,而是在时间流逝中静水流深日久生情的彼此取暖。两个萍水相逢的普通人,因为共通的精神底色、坎坷命途与生活态度,仅凭手中纸笔在14个多月中渐渐发掘与加固彼此之间的信任与温情。如钱林保信中所写,他们两人最初的邂逅并未迅速达到爱情沸点,“我们并没有一见钟情,反之却因各人的刚硬而分散,到后来才慢慢渐进的。”1944年12月1日,钱林保在致高芳仪的信中写道:“虽然我们相见的日子太少,但在通信中互相道故、互相同情、互相安慰,这是我们感情增加的主要原素。至于寄雅歌以寓意,藉诗画而传情,又是另一个要好的成因。”在两人130多封往来书信中,除了交换彼此生活境况、表达牵挂、思慕之情的文字之外,还提及若干画作、诗歌、戏剧、电影、歌谱、书刊等,从《西青散记》、《鬼恋》、《人与超人》、《联合画报》、《音乐世界》到Forever and a day(电影《一世与一天》)、New Wine(电影《葡萄春满》),两人在书信中谈古说今,其话题跨越文学、美术、音乐、电影、戏剧等领域。钱天华说,他决定将父母亲的《素心集》公开出版的原因之一是当今社会书信越来越少,人际之间的情感表达越来越肤浅,网络上居然还出现情书范本,“情书被糟蹋得不像话”。当这册爱情书简面世后,几乎每一个翻阅过的读者都会为钱、高两人的文笔、国学素养和生活情趣所折服,有人甚至将这本书信集誉为“民国文艺青年的《两地书》和《爱眉小札》”。《素心集》伴素心人弥漫着文艺浪漫气息与家国历史悲情的“战地情书”在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9月23日画上句号。9月26日,自印度返回昆明的钱林保与高芳仪久别重逢,这对烽火情侣于圣诞节在香港道风山的基督教堂举行了婚礼,婚后双双回到上海。1955年前后,钱林保履行曾经在信中对爱人许下的诺言,将两人在1944年7月至1945年9月这段时期内的130多封往返书信整理、誊抄,并装订成一本深红褐色硬封面、烫有银白色“素心集”三个字的书信集,这就是《一个中国远征军翻译官的爱情书简》的前身。据钱天华介绍,这本标志着战乱年代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素心集》,在父母亲的晚年甚至他自己的生活里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1958年春夏之交,被打成右派的钱林保下放到上海远郊嘉定外冈农场,高芳仪也从教师身份变为勤杂工。家庭骤变中,为了寻求在坎坷中继续生活的动力,钱天华开始阅读父母亲的《素心集》,“才完整地了解到他们的身世、经历、思想、情趣、心路历程和价值观、道德观”。十年文革动荡,《素心集》难逃厄运。钱天华回忆,有人说此书曾在某单位“反四旧成果展”上展出,好奇、翻阅者不少,为防止造成不良影响,没几天就收掉了,多亏当时某统战系统干部的看重,《素心集》才完好无损。1995年圣诞节,两位老人结婚50周年,当时钱林保第一次轻微中风后刚恢复不久,他用金色纸剪了一个“爱”字贴在一个“红心”上,压在方桌的玻璃板下,以纪念这桩跨越半个世纪的婚姻。1997年钱林保辞世后,高芳仪孤身枯坐时常常翻阅《素心集》,有时也会惊讶自己年轻时竟然写了这么多动人的书信。母亲睹信思人时油然而生的这种“历史感”,也是钱天华将书信集整理出版的原因之一。钱天华在讲座上说,父母书信的内容大部分都可视作珍贵史料,并非“鸡毛蒜皮”的琐事,而是两个平凡人在一段不平凡的岁月中真实而真诚的对话。此前出版的书信集大多为上流社会或者文化名人的书信集,比如沈从文与张兆和的《从文家书》、鲁迅与许广平的《两地书》、徐志摩与陆小曼的《爱眉小札》等,而这本书信集却记录了两个普通人在20世纪中国这场最漫长的抗日战争中的悲欢离合,以大时代中的小故事,为平凡人被消音的历史挽回了尊严。钱天华希望《一个中国远征军翻译官的爱情书简》“能够补充、完善并反映历史上中国远征军的真实情况,并能对反映和重塑书信文化、中国军人文化(尤其国民党军人文化)以及海派文化起到一定作用”。《世纪》杂志主编沈飞德认为,钱林保记录的这段军旅生活,为远征军历史提供了许多翔实的史料;而高芳仪信中记述的大后方重庆和昆明的日常生活和各种见闻,以及她作为家庭教师所目睹的抗日名将高吉人将军的家庭情况,也为抗战史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第一手史料。面对这本属于父母年轻时的爱情记忆,钱天华说自己的原则是“不点评父母的处世为人, 只谈自己对书信的感受、感情和看法”。他对父母唯一作过的评价是:“他们晚年延续青年时代的操守,一生表里如一。”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岂在朝朝暮暮。
  •     翻读《爱情书简》,一面是纪念文字承载着的个人情感与岁月痕迹;另一面,更让我们想念全书感召的无数隐没的历史气息,那是芸芸众生与现代中国的底色: 静静的,在那被遗忘的山坡上/还下着密雨,还吹着细风/没有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留下了英灵化入树干而滋生。
  •     最真诚的情愫,最朴素的情怀,在那个战乱的年代,非常动人。而在现今这一浮躁的社会,就更显弥足珍贵
  •     “如果我不死,我能够生还祖国,那时第一个要寻找的就是你” 离乱中的感情好沉重
  •     那时慢。一把钥,只开一把锁;一盏灯,等一个人
  •     钱毕竟是个高中生,文笔不怎么好,如果看过黄仁宇在滇缅的文字,这些就基本上没有什么史料或者人文的价值
  •     因时代而传奇,因真实而动人。看时,倒是反复让我记起十二三岁时读的那本安妮日记来。巧的是正看的巴黎烧了吗也写的是1944年的事,一东一西,各自讲述着战中故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