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有文章觉天下

出版日期:2014-7
ISBN:9787508081625
作者:羽戈
页数:208页

内容概要

羽戈,皖北人,生于1982年,2004年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知名青年学者、作家。撰有《从黄昏起飞》《穿越午夜之门——影像里的爱欲与正义》《百年孤影》《酒罢问君三语》《少年游》等。

书籍目录

从戊戌到辛亥:改革与革命的双重变奏
为什么是黎元洪?
谈蒋氏父子
陈布雷:岂有文章觉天下
陈独秀的龙性
重温胡适
喻血轮:伤心最是中原事
吴经熊的乡愁
劝君莫笑沈启无
读史识小录
后记

作者简介

史实的真相已经在岁月的热风中淡出了原有的眉目,历经时光的摧折与后世的演义,或被神圣化,或被妖魔化。羽戈却坚守平恕之道和平常心,埋首史料堆中,小心推理、步步求证,重返战火中的历史现场, 让远去的真相重新活现。
光明鸟·主见文丛 系列丛书:
家书中的百年史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921649/
虽败犹荣的先知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931252/
放言有忌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931233/
岂有文章觉天下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931243/
在他乡寻找自己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931257/


 岂有文章觉天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历史真面目评——《岂有文章觉天下》文|molly_小清尘封的历史好似一壶沉淀多年的美酒,无论是美酒的窖龄还是品评者所经岁月,只有在最恰当的年份开启,才能发散出愈久不散的醇香。读《岂有文章觉天下》就是有这种感觉。初读本书感觉有些晦涩难懂,那些从没听过民国人貌似是那个时代一说出来就能在一方激起呼唤的领袖,先不提如胡适、黎元洪、陈独秀等人的民国地位,就没听过的陈布雷、吴经熊、喻血轮都是中华民国,那个响当当年代中不可多得的奇才。当然,我最爱的还是蒋介石与蒋经国那篇文章。印象最深是作者提到,“如让他来评百年中国政界五牛,未必有蒋介石,却必定有蒋经国”。我不禁唏嘘,原来一直藏在蒋介石身影下“的蒋经国有这么多的故事。可以不夸张的讲,蒋经国一生都生长在其父的阴影下,无论是各种事迹、行动、书籍,蒋介石的形象就是蒋经国的形象,在没有深入接触民国历史的普通人眼里,蒋经国就是蒋介石儿子这样的身份,再无其他。然而,他们不知道,在蒋经国晚年,其跳出父亲的阴影,摆脱蒋介石的政治绑架,他的姓氏和灵魂独立出权威主义的之外,像大器晚成的奇才,也像一把沉淀多年、锈迹斑斑却依旧锋利的剑。蒋经国与蒋介石最大的区别在于蒋经国结束了蒋氏家族专属台湾岛的蒋氏王朝,还孤岛于民,还政权于民。仔细研究蒋经国的成长历程会发现,其民主的思想有时表现为仁,有时表现为趣,但都不是突然的兴起,而是历久弥新的心路历程。在蒋介石去世后,将其人生最重要的东西奉献给未来的台湾——民主。“一旦拉长历史的焦距,正可见,蒋经国是蒋介石的未来,犹如台湾是中国的未来”。一语道破蒋经国作为一个伟人的历史真相。其次是《重温胡适》篇,这个被经常与鲁迅一并提起的人物往往让人摸不到边际。或许是因为他没有经常出现在小学初中课本里,没有一大又一大段落的让80后做阅读理解,探求每一句话背后的意义。那个孔乙己吃几个蚕豆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至今我还没搞清楚。通读《重温胡适》你会发现,其温润的性格、天生的正气和那种坦荡的胸襟是从文字可以看出。“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贯穿胡适的政治见解,在民主制度下,胡适表示,容忍的力量可以高于自由,公民才有更多的权利。以及“正义的火气”一说,“正义的火气”不仅关乎正义,更关乎自由,以及容忍。要化解这种火气,大概只能重提“容忍比自由更重要”。“不知容忍,就不知自由,正如不知怀疑,就不知真理,不知宽容就不知正义”。在一张胡适与蒋介石的照片中,胡适谈笑风生,蒋介石正襟危坐,人们往往会根据这张照片两人的表情和动作揣摩个人心思。而此张照片只是胡适就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一职时的拍照,但有些人会通过两人的动作、神态暗喻、暗讽一些人媚眼媚骨、卑躬屈漆,实在是子虚乌有。“我们不能因为跪惯了,见到一个人直立行走,便高呼英雄,望而兴叹,他只是正常人而已。”还是那句“让历史还给历史,让真相归于真相”,民国往事,错综凌乱,我们无须再凌乱中找寻到什么真理,而是从此不会受骗就好了。
  •     中国近代史早在读书的时候就听老师说过,当时只是为了考试而记,并不会去思考一些历史外的事情。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学生们也只要记得发生的年代、什么人领导、产生了什么深刻的历史意义就好。因为这些都是死东西,怎么背都是固定答案。可是当多年以后,当看到这本岂有文章觉天下的时候,再次回忆起那段记忆中的历史,却不由的想到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现代中国没有走上宪政之路。虽不知原因,但是仅仅靠改革,清政府是无法成功的。记得有人这么说过慈禧,说她每一次的大寿都会带来悲剧,不是割地就是赔款。轮到近代史上的改革的时候,慈禧也躺着中枪了。王人博说:她死的真不是时候,早十年死,戊戌变法就成了;晚十年死,就不会有辛亥革命。而其实作为晚清改革派的中心任务,慈禧也只是为了达到政治的平衡。而她不管死不死,改革都不会成功,武昌起义依旧会爆发,辛亥革命依旧会发生。清政府就如一个病入膏肓的病人了,最后都会灭亡。更何况那最后一位皇帝登基时才三岁,若不是姓爱星觉罗,不会有人记得这么一位没用的帝王。长大后的他曾兴匆匆的表示自己要加入布尔什维克党,最后被拒绝了。他如果知道灭他天下的共产党就是从布尔什维克演化而来,不知道还不会说自己要加入了。再说说武昌起义,它被定为辛亥革命的开端。其实在之前也有起义却未被人们定义为开端,这是为何呢?只因为武昌起义是革命党人领导的,是有组织有预谋。历史偏爱眷顾成功者,所以它创造了一个新的开始。而当时的社会,不是中国选择了革命,而是革命选择了中国,辛亥革命势在必行,武昌起义就是那满弦上的一支箭不得不发。辛亥革命之后国民党走入了人们的眼中,而提到国民党不得不提的人就是蒋介石。他不信任何一教却建立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政治学。人们都是他度量不够大,但他也让众多的有识之士跟随一生。比如陈布雷,不为政党,不为政府,只为蒋介石个人而奋斗。作者用下笔千言,笔底隐隐有风雷激荡之声来形容他的写作,由此可见一斑。历史的真相总是由成功者书写,或神圣化或妖魔化。真相有的被掩埋,有点淡出了视野。而本书披露历史的尘封内幕,建构民国的政治图景,努力让真相归于真相,展示在读者面前。
  •     文章与功业让理想观照现实,用阅读点亮生活。“光明鸟·主见文丛”,意在为读者提供有思想的阅读、提倡阅读有主见。丛书聚集了国内一流的学者与思想者,与读者自由畅谈人文、理想。其中,知名青年学者羽戈在新书《岂有文章觉天下》(华夏出版社)中撕开了近代知识分子陈独秀、胡适、吴经熊等人物的政治脸谱,披露了历史的尘封内幕。  “欲究辛亥之革命,需先知戊戌之维新。”说的是,不能把辛亥革命仅当作固定的静态事件来分析,必须要有历史的动态视角。从戊戌到辛亥,仅仅13年时间,历史转瞬激荡转折。但是,作为历史,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历史被湮埋掉了很多细节,史实的真相在岁月的热风中淡出了原有的耳目,历经时光的摧折与后世的演义,或被神圣化,或被妖魔化。探究从戊戌到辛亥这段历史,最大的收益未必是找到了什么真理,而是透过历史事件和冲突,归结出革命或改革的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的关系。  作者认为,“戊戌变法被视为改革,细究其内容,却更接近于一场革命——这正构成了改革失败的最大原因;辛亥革命名曰革命,论其实质,却充满了改革的味道。”一场是革命式的改革,一场是改革式的革命,改革与革命本是硬币的两面,竟被意识形态的厚重阴霾所遮盖。史学家陈寅恪后来回首戊戌变法时说,“后来今文公羊之学,递演为改制疑古,流风所披,与近四十年间变幻之政治,浪漫之文学,殊有联系。”文人孟浪,总以为自家文章“一言可以兴邦”,枭雄们则更是踌躇满志。前者不误人就阿弥陀佛了,何况那几篇大作还未必“有文章”。后者呢,史上许多“功业”,也不过是“一将功成万骨枯”。  岂有文章觉天下?忍将功业误苍生!《戊戌到辛亥:改革与革命的双重变奏》,以晚清风云与法国大革命的交织,窥见我们依旧活在旧时代的遗嘱中,时至今朝今岁,摆在人们面前的难题依然是如何观察某一场革命或改革。有时,不是革命或改革出了问题,而是观察革命或改革的视角出了问题,我们对革命或改革的定性过于狭隘,对革命或改革的观感过于粗暴,对革命或改革的理解过于妖魔化,我们的历史视网膜蒙上了厚重的意识形态阴霾。  披露历史的尘封内幕,羽戈撕开近代人物的政治脸谱,展露遮蔽在历史人物的背后种种。时人讥讽蒋氏“民主无量,独裁无胆”,然而,这种尴尬并非蒋氏个人性格气质,而是时代使然,蒋氏非不为也,乃不能也。而蒋氏父子对待权力的态度,多少是秉性之故,又有多少是历史的机缘巧合?所以,胡适语说:“凡论一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  在《岂有文章觉天下》一书中,羽戈着重研究的近代历史人物有黎元洪、蒋介石父子、陈布雷、胡适、陈独秀、喻血轮、吴经熊和沈启无,可以说,这些人与事极有代表性,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基本上可窥见民国的政治图景。其中,“陈布雷:岂有文章觉天下”一篇公正严谨的回顾、总结了陈布雷的分裂人生,文人与幕僚,儒生与政治,是“文章觉天下”,还是时代与政治的祭品?——“我们不得不承认……实在不曾改变什么,不曾救赎什么。他的后辈,依然坚守用文章觉天下的痴念,如一群迷失的亡羊,徘徊于政治的歧路上。”或基于此,作者将此文标题用作丛书之名,以警醒后人。  人为万物之灵,总喜欢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赋予事物一定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去建构一套理论体系,然后利用(或被利用)这套理论体系实现自己改造社会的目的。当然,这其中也有一些“无奈”和“被迫”——你可以不关心政治,但政治永远会来关心你;除了改造政治,你哪里还有路可寻?所以,很可能的,读者看了羽戈的《岂有文章觉天下》会感到惊讶骇异,从正文来看,它可能是文学的,从脚注来看,它可能是历史的;从夹缝来看,它可能是无孔不入、惊世骇俗的。《羊城晚报》2014年11月02日第B04版:人文周刊·阅读微博互粉:http://weibo.com/1391089223/

精彩短评 (总计8条)

  •     文为意之表,作者在作品中夹带私货天经地义,但切勿太生硬。又,受时代、教育、文化影响而形成的意识形态客观存在于吾身,强烈反对意识形态的影响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
  •     现代人物随笔,其中胡适一篇介绍胡适的文集和传记甚为详细,可作入门指南。
  •     一本小书,其中文章多数已是老朋友了。其中某些篇章对于个人读书很有指引作用,好亲近。
  •     从2015年断断续续看到16年,近代史历史人物的 浮光掠影 随笔,其中故事一篇和开篇谈辛亥革命的一篇,印象深刻。当初也是因为胡适一篇而把本书找来看的
  •     2017年读完的第一本书。
  •     岂有文章觉天下。看似一个诘问句,文人宪政的理想饱含其中。正如作者自嘲所言,我相信,读通了近代史,最大的收益未必是找到了什么真理,而是从此不会受骗了。
  •     参差不齐。
  •     有浮光掠影之嫌,有割裂支离之弊。胡适一篇最佳,读之最为舒爽,其余各篇,读着总觉隔了一层。错别字数见。这不应是羽戈先生的水平。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