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商道

出版社:何昭劻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2-06出版)
出版日期:2012-6
ISBN:9787540227982
作者:何昭劻
页数:207页

章节摘录

诸子之学历千载    经世致用出心裁    形色解读惟根本    勿以己好抒情怀    谈论国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便是需要正视“国学传统已然断裂多年的事实”。文化名人陈丹青先生早就曾说过,《论语》之类的国学经典,本该是孩童时代就该铭记于心的内容,然而现实而言,这样的教育中断已久。    机场里,学者曾仕强先生解读的《易经》畅销已久,而从《易经》、《道德经》、《论语》等衍生而出的如企业管理、经营,人际关系的构建,处世态度的转变等等,均为今人应用国学的重要范畴。    客观而言,国学应用的学问的确有其必要性与现实需要的土壤。但是,国学应用以及由此诞生的国学应用大师们,如果剑走偏锋,很容易步入歧途,将博大精深的国学表面化、肤浅化。这也是国学研究者和爱好者应该关心的课题。    无论是曾仕强还是在内地比其名气更大的于丹,如今都已被冠之国学大师和文化名人的称号。国学得以传承固然重要,但来自社会层面的不同声音,也显示出国学传承也是双刃剑,不能剑走偏锋。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朱维铮曾直斥于丹不懂论语,至少是从其解读的《论语》来看。在朱维铮看来,于丹的书劈头就讲“天地人之道”,且借北宋一个不学有术的权相赵普的话,并“半部《论语》治天下”,并宣称《论语》仍可作为“治国之本”。    朱维铮举出的历史事实,又进一步论证于丹解读的些许谬误之处:姑且不谈赵普有没有说过这话,即使相信宋人笔记,赵普也是为了辩护自己不读书,向宋太宗说他平生只读一部《论语》:“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他死后两百多年,元朝有出杂剧,便将传说中赵普此语渲染成“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把经元曲渲染过的赵普的话当做史实,显然与国学大师傅斯年所提倡的“考据”精神相去甚远。但凡事都有两面性,我们观者不妨多留一个心眼,弃其糟粕而只撷取那些积极的一面。    客观上应该可以说,是百家讲坛的火爆掀起了国人新一轮的读书热,很多曾经为人们遗忘的古代经典回归于读者的视线。从《论语》到《庄子》,从《三国演义》到《红楼梦》,大话、水煮、解读,说法林林总总,让人目不暇给。从读者、观众受之影响而按图索骥地认知国学这一点,是这个电视平台的积极之处。    然而,继这些解读之后,又有人紧跟其后,以“为圣人正名”之大义加以批驳或推崇。在经典的前沿,孔子、庄子、孟子等名人圣哲无疑是首选,名著之列。《论语》、《庄子》、《红楼梦》、《三国演义》等也无出其右。当古人的这些经典被解读之后,普通读者和受众该信谁的,又不该信谁的?    读者读书,难免为作者“心”和“意”所左右,我们读被曲解过了的经典,然后再给别人讲我们的感悟,如果最初的解读就是错的,那我们的做法无异于以讹传讹。粗略地统计了一下,市场上光解读论语的著作便不下几十种,如果这种潮流发展下去就不是读书热了,而是传书热。    古人云,行成于思,毁于随。一百多年前,德国学者纽曼总结出了一套沉默的螺旋理论,他发现大多数人在用自己的态度做出选择时会有一种趋同心态,当个人意见与其所属群体或周围环境的观念发生背离时,个人会产生孤独和恐惧感。于是,便会放弃自己的看法,逐渐变得沉默,最后转变支持方向,与优势群体、优势意见一致。话题回到百家讲坛,今天的专家和他们的思想是否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优势群体”和“优势意见”呢?    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关键的是,读者的酒力能否经得起推敲。当不胜酒力的读者畅游于书海之时,难免如邯郸学步一样,连最初的思想都埋没了。    学术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好事,但不能走入极端。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造成对古人诸多的误解,这种误解的逐年加深,便有失公允。孔子这一几千年封建正统思想代表,历来便是争论的焦点,和孔子相关的著作和言论也不乏于世。支持他的人,历数他的思想及其对中国千年封建文化的影响;反对他的人,遍陈其思想对社会的危害性。学术上的针锋相对是好事,如果出现一边倒那就不正常了。    大众传播的一种消极影响便是易使一己之言成众家之意,个人所标榜的所谓客观,无形之中被潜移默化。眼观经典的东西一点点被曲解和误读,不能说不遗憾。当个人观点通过传播的平台加以放大,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尤其之于读者和观众。    我们不能通过看电视剧去了解历史。同样,我们也不能通过别人的感悟去感知经典。《论语》、《庄子》、《红楼梦》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在历史上有着它们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在解读它们的过程中,每个观众都应该有自己的一套感知体系,是去悟,而不是简单地去读。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执别人之思,强加于己所想,那么读了比不读之危害尤甚。    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思维方法使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尽相同,读书亦然。在我们追溯经典的时候,如果读的都是别人的解读,最终可能都不知道我们是站在哪一边了。    读书贵有自见,没有自见地读,只会发现,曾经的经典离我们渐行渐远了。P24-27

前言

一个多世纪以前,被称为“美国文明之父”的爱默生曾大胆地宣告:“我们倾听欧洲优雅的艺术女神的声音,已经为时已久。”字里行间,爱默生表达的,是基于美国文明构建的文化信心。    这种气魄与胆量,足以使拥有五千年文明与文化之国度深思。爱默生不仅惊醒了很多美国人的幻梦,也抹去了他们眼前欧洲文化的阴影,从而开始关注自己的美国文化。    文化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但却有地域、人文等特质的不同。之于中国人,抒发类似爱默生式的宣言,似乎也到了关键的时刻。    从晚清以降欧风美雨的莅临,到如今国学传统的部分摒弃;从民国时期国学大师的批量生产,到如今国学之师的寥若晨星,国学传承的断裂与复兴的话题,已不容忽视。事实上,承认国学传统断裂和国学价值的重要性,是并行不悖的。    例如,世界管理大师彼得·圣吉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拥趸,他通过《第五项修炼》等管理学经典,大力挞伐现世的消费主义,并用老子的思想来诠释其现代管理的哲学。来自俄国的大文豪托尔斯泰,也对老子的思想倍加推崇。中国至圣先师的国际声名,对国人来说应是倍感荣耀的。    上至国家的治理,下至企业的管理,外化到物质上的创造和改革,内到精神上的修心养性,国学的应用无所不在。    但回归国学学术本身,扪心自问,包括我们所熟知的国学大家在内,对国学的继承和发展,均是有限的。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尽管呼唤国学与时代同步多年,可是传统文化底蕴却日渐稀薄。传统文化的复归和国学传统的重建,到了不破不立的时候。    首先,不能将传统的倒退皆归罪于外。长久以来,很多人将国学传统的阶段性倒退皆归罪于商品经济和社会,这种倾向性有着合理的一面,但也容易让人忽略文化的内在复生和循环的可能性。    的确,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知识人步入了“下海”经商时期,一些理念对传统有着一定的破坏作用。但从商业到文化,从文化到商业,其本身的逻辑并非悖论,而是在社会选择过程中,不能对正统的文化思维加以偏废。应该明了,今天中国工商界也有重视文化、知识的人,如果出于价值选择而对文化复归加以重视,这就是其积极的方面,如果加以引导和重视,未来自会有所其成,给传统的复归注入新鲜的活力。    在追随传统的道路上,每个国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使命,而不能希冀将所有责任寄托于旁人。这种看法,从我关注国学、学习国学、传播国学之始,就已在内心成型。就我个人而言,在追随、传播国学的道路上,常感人微言轻,所以大声地鼓与呼更显责无旁贷。    其次,复归传统需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但凡说起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作为炎黄子孙来说,皆有着内在的荣誉和自豪之感。这一点,在具体操作层面,有着很多可资注意之处,因为重塑传统已经到了迫不及待的时刻。    第一个层面,是需承认现代之国学是有所割裂的,承认这一点,也是重建国学的基础。    第二个层面,是在摒弃国学糟粕的同时,极力汲取国学的精华成分,继往圣绝学,成现实之用。    第三个层面,是在国学与时俱进、融入世界的道路上,提出本人的一些见解,希冀能在重建国学的道路上抛砖引玉,与更多的志’同者同路。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理,重建国学,自非一时之功,也非个把人便可以完成,它需要更多有志于此的国人付诸努力和心血。作为炎黄子孙,应当与时俱进地创新,使传统的复归则成为现实的必然。    传统文化的复归的一个阶段性高峰,应该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尤其是那场别开生面、充满中国元素的开幕式,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进而了解中国文化传统。这是可喜的。    经济与文化的共通共融,是颠扑不破的规律。回溯中国几个文化巅峰时期,都是经济发展最为充分的时期,例如汉唐时期,中国的文化发展是处于世界的核心位置的。如今,正当欧美深陷金融、债务危机,西方模式面临挑战,资本主义内部开始自我净化、谋求自救,更给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道德文化的重建提供了重要的契机。近些年来所力倡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实关键的环节便是文化的复兴,在这个关键时段,中国应该抓住这个契机。    本部《国学商道》共分三卷七章。就内容而言,分道、法、术。形式而言,则以述、论、评、用为主题,发掘国学的现世价值和未来发展的趋势。

后记

少时读四书五经,常感叹古人将道理都说尽了。再长大些,又以一种质疑的心态来看待古文化,也会提出类似李约瑟难题一样的的诸多疑问,终究没有寻觅到答案。随着年龄渐长,又开始以一种自嘲的心态,来处世对人,对过去所学又有了一番新的感悟,而这些感悟便是写就此书的缘由。    每每读旧书,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情形已经不可数了。总有一种去告知别人的冲动,某子如何如何说了,多么有道理啊!说实话,担心别人嗤笑的心态也时时作祟。    不知不觉,过去几年积累的文字已十万有余,有的是对时下现状的感喟,夹杂着对企业管理、自身修为的理解与感悟,更多的是自己通过了解古人的故事,探讨古人学说后的微薄所见。    也难得有这样的机会,将这些还不成熟的想法和拙见暴露于此,让方家点评。不求一朝闻名,只求抛砖引玉。

内容概要

何昭劻    毕业于香港岭南大学工商管理系,英国伦敦工程师学会会士。曾获国家颁发的“高级国学文化(易学)谘询师”。长期担任汇丰银行、中国银行、喜来登酒店等著名企业的咨询顾问,其专业涉及国学研究、建筑设计和工商管理等领域。曾作为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的访问学者对国学进行专题研究,为国学的广泛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书籍目录

序言:传统文化的复归与重建上卷:国学之道导言第一章  国学之学,源远流长第一节  今之国学何所谓第二节  传统断裂已经年第三节  文明传统有待承第四节  走出国门看世界第五节  当代价值异乎重第六节  解读经典需审慎第七节  国学之路自非同第二章  感悟经典,有序传承第一节  《沦语》:资鉴之道第二节  《易经》:先知之学第三节  《韩非子》:智慧之薮第四节  《老子》:方法之渊中卷:国学之法导言第三章  大师之大,海纳百川第一节  大师当如深巷醇酒第二节  中国缘何复兴国学第三节  “国学大师”焦虑何解?第四节  大师之壤:西南联大第五节  “大学之大,在大师之谓也”第六节  大师的“秀外慧中”第七节  大师的智慧、性情、学识第四章  国学现代化:修身与企业管理第一节  修身与人生的圆满第二节  齐治平的金玉良言第三节  国学与现代企业管理第四节  国学与企业文化第五节  国学的管理理念是否牵强附会?第六节  国学与管理变革创新第七节  国学管理应避免两大误区第八节  企业家“国学”管理十二静思法下卷:国学之术导言第五章  管理实践第一节  没有答案的西方管理学第二节  取经于内第三节  胡庆余堂样本第四节  万通的守正出奇第六章  纵横职场第一节  慧眼识人第二节  做个好领导第三节  减法与加法第四节  认知自我第七章  创业的灵魂第一节  乔布斯的造梦空间第二节  待完的积淀第三节  “太极”马云第四节  另类的天使后记

编辑推荐

经济与文化的共通共融,是颠扑不破的规律。回溯中国几个文化巅峰时期,都是经济发展最为充分的时期。如今,正当欧美深陷金融、债务危机,西方模式面临挑战,资本主义内部开始自我净化、谋求自救,更给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道德文化的重建提供了重要的契机。近些年来所力倡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实关键的环节便是文化的复兴,在这个关键时段,中国应该抓住这个契机。本部《国学商道》共分三卷七章。就内容而言,分道、法、术。形式而言,则以述、论、评、用为主题,发掘国学的现世价值和未来发展的趋势。本书由何昭劻著。

作者简介

当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知识爆炸的速度超过了智慧的速度,西方管理理论陷入泥潭、企业管理而大热,大家动辄说到“国学的管理智慧”时,还是抱定一颗寻找之心,就如一个继承了大量祖辈遗产却不知道如何变现的纨绔子弟,面对生活困境之时,不得不赶紧寻找遗产变现,这种心态有失偏颇。
或许,有一天,当我们谈及“发现国学中的智慧”,不再需要引用众多外来者的证明,只需在国内那些企业家、企业案例中随手拾取几片花,就可以向大家阐释何为国学、何为国学的智慧、何为国学管理时,国学才真的是我们的“商道”了,这也正是《国学商道》这本抱定不骄不躁的心态梳理国学、发掘管理之道的本心。
《国学商道》共分三卷七章。就内容而言,分道、法、术。形式而言,则以述、论、评、用为主题,发掘国学的现世价值和未来发展的趋势。本书由何昭劻著。

图书封面


 国学商道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图书内容质量还不错,对国学有很审慎的评价,别具一格。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