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人的未来

出版社:机械工业
出版日期:2006-3
ISBN:9787111186601
作者:[美]彼得·德鲁克
页数:194页

章节摘录

书摘这次世界大战是为工业社会的结构而起,它所谋求的,是工业社会的原则、目标和制度。工业社会的一个论题,也是其惟一的一个论题就是社会与政治秩序问题:自詹姆斯·瓦特发明蒸汽机以来的大约200年期间,整个西方为自己创建起了一个全新的栖息地,在这个丰裕的物质世界里,其秩序是否与旧的社会和政治秩序有什么相同或不同呢?    最能清晰地反映这个论题的是这样一个事实:它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作为工业战争的一次大战——在这场大战中,工业不再是一个附属品,而成了战斗主力。工业战争所带来的必然是工业和平——在这种和平状态下,工业不再仅是和平时期社会组织的外围而成了其中心。和平时期和战争时期的社会组织必然都建立在同样的原则基础上,遵从同样的结构规则,这是政治生活的一个规律。有时,它可能表现为一场缔造新社会,或者至少是逐渐显化新社会的战争;而在另外一些时候,它却可能表现为和平。这就出现了第一个论题,一个最为古老的推想——也是最无意义的推想——关于政治哲学的推想,实用主义的政治家可能感觉这无异于“鸡生蛋还是蛋生鸡”之类的推想。但是作为事实本身,并不存在任何疑问:战争社会与和平社会必然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当今的工业战争社会,必将成为明天的工业和平社会的先导。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还可能将工业体系及其社会组织仅仅视为纯粹的从属性副产品。虽然有用好用坏之嫌,机枪、飞机、坦克和汽车都还是被作为了步兵作战这种传统模式的辅助手段。就基本的社会单位而言,1914年的战争仍然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的组织结构:步兵团中没有职能和技能的分工,它们几乎原样照搬封建社会的结构特征,治安官带领佃户和农    的确,在那场战争的最后阶段,战争就已经开始演变为一种工业战争。1917年和1918年的诸多重大战役,都已是工业战役。但最后的和平并非是工业的和平。大战期间,西方世界的社会组织未曾解决工业社会的问题,它甚至未曾尝试找寻这种解决方案。而恰恰是由于这种差距,导致了凡尔赛体系的崩溃垮塌。凡尔赛时期及此后的若干年——直到1929年,很多国家甚至直到1939年——断然延迟和逃避解决这个工业体系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尽管这样做往往并无意识。此时,有一种试图恢复前工业社会(1913年)基本状态的强大愿望。基本上,在战争间隔之间的人们(其时间间隔非常接近,然而其思想甚至对于我们这些同类都完全难以理解)非常清楚差距所在。这点表现为他们坚持认为持久和平是维系凡尔赛体系的社会结构的一种方式。    认为自由社会经受不住再次战争的考验,这种想法(在1928年或者1934年很少有人会怀疑这点)就等于是说我们已知的自由社会不能够寻找到适合工业体系的社会和政治组织结构。如果这一点还有什么意义的话,这实际上是宣判了自由社会的死刑,惟一可能的最大奇迹也就是祈望缓刑。指望永久的和平属于幻想中的太平盛世,而不是任何人间社会所能为的。事实上,死刑在即,随时可被执行。。我们今天之所以还能够为自由而战斗,并非是由于自由国家中缓和姑息之类情绪有什么回归返潮,这种情感根源于认为工业战争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自由社会的终结,实际上,我们还能够为自由而战斗只是因为希特勒自己的根本错误。    在下一次的和平会议上,我们可能再次致力于构建永久和平——尽管我认为我们都已经开始怀疑这种尝试是否明智。但是,我们无疑不能也不会推卸寻找解决工业体系基本政治和社会问题的责任。而工业战争的现实,且不提战后的现实,更将使得它不可能去推卸这个责任。    今天,战争的工业机器是自发形成的,其他一切都以此为中心来构建。步兵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次要的战斗力。轰炸机的领航员与机组工作人员之间的社会权力关系,或者坦克指挥与部下之间的社会权力关系,如同生产线上的领班和工人之间的关系一样。它建立在技能和职能层级基础之上,同样也建立在指挥层级基础之上。今天,每一支军队的社会性困境,如旧军律、旧的升迁制度和论资排辈(个人技能水平无足轻重)等都无以维系甚至于难以为继,这些现象都表明了一个事实,军队陈旧的前工业社会状态已经无法组织和驾驭新工业社会的现实。在今天的每一支军队中,陈旧的社会形态都让位于新的社会形态——这点在纳粹军团中表现得最为剧烈,军队的战斗力和士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此。在未来社会里,前工业时代的旧社会形态将必须让位于新工业社会形态。    每一位历史学家都知道,由于法国军队需要在新的社会形态基础上组织军队,这就迫使拿破仑战争期间的普鲁士和奥地利接受法国革命的基本社会准则。未来的历史学家将看到,正是出于要在工业体系基础上组织战斗的需要,促使我们这代人努力构建一个工业社会。确定我们这个社会要建构于什么基础之上,是我们这代人的特权,,也是我们的责任。    这与参战本身的善恶问题完全无关。我也不会断言战争就是有意义的,它造就了什么东西或者解决了任何问题。相反,我确信,战争本身是毫无意义的,它不能创造任何东西,或者解决任何问题。我要说的就是战争已是一个现实——一个至关重要、无法否认但又仅仅只是现实的现实。现实本身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它不能创造任何东西,或者解决任何问题。它们只是存在于那里。它们是否有意义,如果有意义,又是什么意义;它们是创造还是毁灭;它们是否解决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这取决于我们如何对待它们。     无疑正确的是,战争的当务之急是如何设法克敌制胜。然而,同样正确的是,我们希望赢得胜利难道不是为了赋予这次战争以及随之而来的和平以某种意义吗。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是什么,它有什么意义,我们如何找到自己的解决方法,这些就是本书惟一关注的问题。因此,全书的惟一主题就是:如何才能将一个工业社会建构为一个自由社会?    人微言轻,对于诸如战后蓝图规划、疆域划分、国际同盟、国家联盟或者金本位制之类问题,我显然很少能说什么,甚至根本就无法置喙,无话可说。当然我不是认为那些国内国际组织的现实问题就不够重要。实际上这种片面的想法就像我们某些蓝图制作者一样愚蠢,他们认为自己在寻找惟一可行的社会机制。总是不让两全——要么选择社会机制而没有政治原则,要么相反——这比无用更糟糕,而且非常有害。有时,具体现实的结果恰恰滋生于观点和原则的讨论当中。有时,一个政治上的堵漏人员,丝毫不曾考虑到一般的规则而只是单纯凭借现场随机应变一拍脑袋得出的一些贸然发现,就缔造了一门新的哲学。在政治领域,只能要么是个二元论者要么什么也不是,因此,“现实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都排除了单纯的政治效果论。然而,本书的研究并非是要试图就某些具体的情况给出具体的解决之道,而仅仅只是因为作为研究者很难了解未来变化的具体情况。按照笔者的观点,今天解决战后具体问题的惟一正确方法,应该是收集拟定多种在不同可能情况和偶然情况下的应对之道,以作为今后的方案选择备选——这就类似于参谋本部那样,总是要拟制很多作战方案,以便从中选择最适宜的方案。当然,完全达成这一任务不仅超出了压缩进一本书的范围所限,而且即便是穷一个人毕生精力也不可能完成。何况,也根本不存在什么办法能够将战时自身的问题隔离开来,而单独只讨论战后的问题。在我看来,将来的某一天,和平得以在历史的旅程中实现只能是通过改车换骑,而不是结束我们的旅程或者重新开始我们的旅程。    简而言之,本书的任务是深人思考一些基本性问题,详解阐明一些基本性论题,基于我们现有的自由社会,未雨绸缪勾画准备一个全新的方案。在此笔者无意妄称自己未卜先知,能够洞察未来工业社会的图景,而只是希望能够指明如何平稳到达这一未来彼岸。    P3-6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  全世界的管理者都应该感谢这个人,因为他贡献了毕生的精力,来理清我们社会中人的角色和组织机构的角色,我认为彼得·德鲁克比任何其他人都更有效地做到了这一点。                          ——通用电气前首席执行官 杰克·韦尔奇    在所有的管理学书籍中,德鲁克的著作对我影响最深。                                        ——微软总裁 比尔·盖茨    德鲁克是我心中的英雄。他的著作和思想非常清晰,在那些狂热追求时髦思想的人群中独树一帜。                                    ——英特尔主席 安迪·格鲁夫    如果说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是管理的话,那么彼得·德鲁克无疑是伟大的发明家。                                               ——美国管理协会    这本书被许多朋友和评论家一致认为是我所有书中最棒的一本。确实,我自己也认为本书是我最得力的作品。                                                ——彼得·德鲁克

内容概要

作者:(美)彼得·德鲁克彼得·德鲁克,美国著名管理学家,现代管理学理论的奠基人。杜拉克著述颇丰,计有15部管理学著作,13部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问题著作,2部小说,1部自传。他的著作被译成了20多种文字,畅销于世界各地。他卓越的学术成就给他带来了20多个名誉博士学位。作为管理学界的“智叟”,杜拉克年逾九旬而不辍耕耘,目前仍执教于加州克莱蒙特研究院,并不断解深刻的著述。代表作有《管理的实践》,《管理:任务、责任与实践》、《公司的概念》、《有效的管理者》、《后资本主义社会》、《旁观者》、《剧变时代的管理》等。

书籍目录

推荐序(包政)
序言
第1章 工业社会之战
第2章 什么是功能性社会
第3章 19世纪的重商主义社会
第4章 20世纪的工业现实
第5章 希特勒主义的挑战与失败
第6章 自由社会和自由政府
第7章 从卢梭到希特勒
第8章 1776年的保守主义反革命
第9章 保守之路
译者后记

编辑推荐

《工业人的未来》整体规划完美,行文清晰透彻,读来琅琅上口,每一页的字里行间,都散发着不断的学习、长期思考的果实芬芳,因此,值得研究、思考和逐字逐句地仔细分析。

作者简介

《工业人的未来》被许多朋友和一些评论家一致认为是所有书中最棒的。确实,作者自己也认为这《工业人的未来》是作者最得意之作。它也是作者惟一一部公开阐发基本社会理论的书籍。事实上,《工业人的未来》尝试阐发的不是一个社会理论,而是两个。一个或者可称为“一般性社会理论”,它提出任何一个社会都必然有其功能性和合法性方面的要求。另一个或者可称为“特殊性工业社会理论”,并将这些一般性社会理论应用于工业社会这一特例,这种工业社会出现于20世纪,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逐渐获得主导地位。作者曾经给《工业人的未来》加了一个副标题“保守之路”,其原因就在于书中有两个关键性概念,“身份”和“功能”,它们从根本上说是保守性的术语。这两个术语可以追溯到埃德蒙·伯克或者詹姆斯·麦迪逊,而不是约翰·洛克,更不是法国大革命,也不是卡尔·马克思。《工业人的未来》的第三个关键术语是“合法性”,这基本上也是一个保守性的术语。如果当时这个术语已创造出来的话,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很可能就会用这个术语,而本杰明·迪斯雷利则确实使用过该术语。这个术语随认合法性权力已是一种社会现实,但要求这种权力必须建立在普遍公义、义务责任和共识的基础之上。


 工业人的未来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让我们回归公司这种古老的制度来看看它是否有可能变为社区。实际上,提醒我们公司也可以成为社区的人正是查尔斯•汉迪(Charles Handy)先生。更准确的说,他是目前在世的最积极倡导商业界和公司法研究界反思公司这一古老制度背后的逻辑是否依然合理的人。在他之前,对社区研究最多的管理学大师要算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了。在我粗浅的阅读经历中注意到,德鲁克除了最早预见到大公司组织的崛起并进行了深入分析,首先将管理提升为一门可以习得的学问,第一个提出知识工作者和知识社会之外,被许多评论人忽视的是,他还是最早涉及现代社区研究的人。德鲁克曾经说过自己年轻时有过一个为期18个月的自由阅读时期,他用那段时光完成了他一生最重要的知识积累。那时他每日泡在图书馆,凭兴趣任意选择阅读领域,过了没多久他就发现,最令他着迷的是一本德国社会家滕尼斯写的《社区与社会》(中文版翻译为《共同体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9年)。在《工业人的未来》中,德鲁克给出了两个社会理论,一个是一般性的功能社会理论,一个是工业社会如何建立一种功能社会的特殊社会理论。德鲁克认为滕尼斯试图寻找回工业化摧毁的乡村社会,同时,他先知般的洞见到工业化的不可逆转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将瓦解更多以农业为基础的帝国,他意识到滕尼斯试图恢复昔日乡村社会的空想注定失败,但滕尼斯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框架,德鲁克用这个框架来解答如何在工业人的世界中重建一种社会秩序。这一命题伴随了德鲁克一生的研究,他会永远感谢滕尼斯对他的启发。通过滕尼斯看德鲁克,我们看到了作为社会生态学家的德鲁克,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德鲁克后来的一系列研究的出发点,比如为什么1940年代初期他一直在试图分析一家大型公司而正巧通用汽车向他发出了邀请他立即接受,为什么他能提出知识工作者和知识社会等概念。德鲁克后来的研究都是基于他早期的两部著作《经济人的终结》和《工业人的未来》,第一本书中他预言了一个重商主义社会的终结(这里重商主义是指以财产所有权的多寡决定社会地位),第二本书中他阐述了一个功能社会将如何建立。德鲁克指出以财产的所有权为社会地位和身份基础的社会是伴随资本主义文明的兴起而产生的,公司制度也是从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属东印度公司那种最初的国家所有制变成资本主义文明发达阶段的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期间还有合伙人制等无限连带责任的形式。而目前欧美企业普遍以有限责任的公众公司为最成熟的公司形态。但是汉迪指出,在德国和日本情况却并非这样。汉迪在德国和日本看到了更接近社区的公司形式,这些公司以永续经营为目标,他们受到投资人、员工、客户、供应商、环境、社会等六大主要力量的牵制,但并不对其中任何一种负完全责任,而是只对自己本身负责,这便是汉迪所说的“存在主义公司”。这种公司很多并不求扩大规模,利润只作为维持其存在的手段和不是上市公司那样以为股东创造价值为目标。这种公司还有相应的法律保护,比如德国的企业之间如果收购几乎都会事先取得对方的同意,并保证不关厂、不裁员。社区公司背后实际上有一种假设,即股东把他们的钱变成一家公司之后,公司就应独立于股东,而不能被视为股东的财产。汉迪引用了1944年珀西法官的一段话:“在法官和政治家所提出的政治创见中,以眼前这个挑战最为急迫。在人类社会中负责实际生产及分配财富的团体,也就是由劳工、经理人、技术人员、董事所组成的团体,竟然不是法律所承认的团体。法律所承认的,是由股东、债权人、董事所组成的团体──那样的组合既无能力执行生产或分配,而法律也不期待他们来履行这些功能。我们必须将法律地位赋予真实的组织,而撤销虚构组织的无谓特权。”这段论述其实和德鲁克洞察到的问题殊途同归,德鲁克发现,现代公司从被少数富人持股到被更分散的公众、养老基金、投资基金所持有,而后者并不关心公司的实际业务,甚至尽量放弃经营管理权,而坐等收益,这实际上就是在经历一个“去所有权基础”的过程。职业经理人阶层的崛起正是迎合这种变化。因此,不论是德鲁克还是汉迪,他们都认为一个更具有合法性的公司应该是社区公司,而不是作为私有财产的公司。德鲁克给出“社区提供个人以身份,社会提供人们以功能”的社会理论,汉迪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指出公司这种组织应该社区化,实际上,两个人从社会和公司两个不同角度说了同一个观点。中国的现实情况实际上经历过一个原始的“社区公司”和“社会主义社会”的阶段,但是并不成功,后来这种模式被叫做“企业办社会”和“平均主义的错误”等还有许多叫法。思考原因,可能是我们当时急于实现更美好的组织形式和社会理想,而忽视了推动这种进步的物质力量,比如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等,而且封闭让我们不能掌握这些欠缺的要素。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大规模引进技术和学习管理知识,经历了高速发展的30年,下一个30年,我们将继续这轮技术变革和管理创新带来的高增长,我们也必须考虑现在发达社会所考虑的问题,到底学习现在看来更有效率的欧美公司治理模式,还是德国或者日本企业,在或者走一条独特的道路。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技术,德鲁克后来承认,他曾认为养老基金持有越来越多的公司股份,会导致大企业越来越大,职业经理阶层崛起,管理主义盛行证明了这点,因此他担心初创公司将没有资金支持。但是,后来初创企业缺乏资金的问题并没有发生,80年代,随着新技术的商业应用,风险投资为初创公司提供资金支持推动企业快速发展直至上市的模式,一下子解决了资金短缺问题。而且这种模式又引发了资本的迅速膨胀,资本主义在全球得以扩张,私募基金又活跃起来,资本的意志又一次被我们深刻领教,重商主义似乎又卷土重来了,这将对未来的公司组织造成什么影响呢?
  •      《工业人的未来》是大师德鲁克先生最早年的一部著作之一,通读之后便能发现大师在年轻之时便已经是学富五车,思辨古今的学者了。可能正是这一特性,让大师能够在日后繁杂的社会中,发现常人难以发现的蛛丝马迹。 而也正是这一特性,让大师在俯瞰社会的同时,也选择了独善其身,这也是为何大师会言自己是这个社会的旁观者。而从大师的两本小说,特别是《最后的完美世界》中可以看到,大师对这个世界,特别是西方社会有着独到的见解与深刻地理解与认识。当然今天的话题并非德鲁克大师的生平,甚至也不是关于《工业人的未来》这本书。而是想要强调《工业人的未来》中提到的关于’法西斯’的解释,以及大师对【法西斯】的深刻理解。鉴于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70年。而明天就是我们这个国度对反法西斯的一场大戏。此文发在明日之前,可以说是个人对于这个问题的小小看法吧。其实对于国人而言,【法西斯】是一个陌生的概念。虽然这个词汇在过去近一个世纪里被反复地提及。但是当人们提到这个词汇时,最多只会联想到 【纳粹德国】、【希特勒】、【党卫军】、【墨索尼里】,以及中国人最痛恨的【日本鬼子】。而稍有知识的人,可能会联想到【军国主义】, 二战期间的【日本军部】等等。然后当国人在中学的时候学习世界历史时,历史课本里常常只提到【法西斯】的一些特征(可能是【法西斯】这一概念过于复杂,对于中学生而言大概不能全部理解吧),既【对内独裁对外侵略】。以上所有提到的东西,其实都与【法西斯】相关联。但这并非【法西斯】的全部,甚至可以说只是【法西斯】的皮毛而已。就如德鲁克大师在其文《工业人的未来》中提到的,其实【法西斯】是于社会经济相关联的一个复杂的概念。其的诱发点自然是经济原因,而自其诞生后,便是一个社会与政治之概念。首先要指出的是,在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有很多的社会思潮在西方乃至东方社会里都有较大的影响力。而当这些思潮处在二十年代,经济发展的时代里,当中的任何一种都没有成为社会的主流。因为毕竟在经济发展的年份里,所有人所思考的问题都是如何在发展的经济中分一杯羹,而不是去考虑这个社会应该是怎么。但到了30年代,大萧条的作用下。一些社会思潮开始发挥其巨大的影响力,因为大萧条之下,所有人都希望自己能得到社会的救济。于是乎,法西斯这股思潮便开始在世界上,特别是西欧社会开始蔓延。而在当时的德国,魏玛政府因为处理经济萧条之能力有限,特别是其对待一战战胜国的软弱态度,间接助长了【法西斯】这一思潮在德国的传播。而之所以【法西斯】这一思潮能蔓延地有如燎原之势,主要便是因为其提出的经济解决方案迎合了社会底层人民。因为在那场大萧条之中,当时受经济危机影响最深的并非上层贵族而是德国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而这一群人中的一部分在后来便结成了【德意志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即纳粹党。而纳粹党的经济模式的内核简要来说可以概括为【对外侵略】,通过由掠夺国外的资源来供给国内的需求。以及【对内独裁】,即通过强制手段发展重工业以补寄战争,就比如【大众汽车】就是纳粹德国为了发展重工业而创建的企业,当时纳粹政府为了扶持【大众汽车】号召了民众为这个企业捐出了巨额财产,但【大众汽车】在纳粹德国统治期间并未给德国民众生产一辆汽车。而在二战期间,德国也确实是如此操作的。在那几年间,纳粹德国掠夺了战败国几乎可以掠夺的所有资源,并将这些资源供给国内以为其国民提供丰厚的福利。而这也是为什么在二战期间,德国这个国民性以理性号称的国家能够如此坚定不移的支持纳粹党及其政策。究其原因,不过是大多数普通民众尝到了这个罪恶的甜头。但仅仅是【对外掠夺】和【对内独裁】,并不能构成【法西斯】的经济政策的全部。因为一个国家要想得到经济的发展,国内的生产力才是最根本的力量。而且要在整个欧洲进行大规模的侵略,以及用武力镇压占领区的反叛。武器装备,以及后勤补给量其实都是非常巨大的。而这些补给,都是需要用国内巨大的生产力来填补的。写到这里,读者可能就明白了,一个社会的生产力是不可能凭空出现巨大的增长的。而要想达到这一点目的,就需要用各种方法去激发社会中每一个的劳动力,并将之转化为生产力。在美国这个自由主义的国家,用来激发社会劳动力的是【企业家精神】,即激发每个人的创造力,从而转化为生产力。但【法西斯】政府为了达到激发生产力这一目的,采用的是十分卑劣的方法。他们的手段就是对全民进行洗脑,并将他们在全欧洲进行的侵略以及种族灭绝美化为正义的事业,以此激励其国民的劳动积极性。而真正的目的,是以此来压榨其国民的最后一滴劳动力。而这也是【法西斯】的经济政策不可行的原因,因为这基本上是一种竭泽而渔的经济发展方式,即便当年法西斯可以战胜英国、苏联、全世界。但这个世界上的国家、领土终究是有限的,而假设当时纳粹德国真的占领了全世界,其实那也是这种经济模式的崩溃之日。因为再也没有外部资源可以维系这种经济发展方式。也就是说,其实【法西斯】这种经济发展方式其实就是【唐氏骗局】。而说到唐氏骗局,大概懂一点经济的人都会了解这种模式的不可持续性。而在《工业人的未来》这本书中,德鲁克大师其实也提到了与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相对立的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模式。如上文所提到的这种模式中,用于激励经济发展的,是企业家精神。因为企业家精神,其实是大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著作中提出的【创造性破坏】。而这种【创造性破坏】正是打破旧有经济格局,引入新的以人类创造性为基础的新的资源来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也由是可见这两者经济模式简直是高下立判,一种是掠夺他国民众,剥削己国民众来实现经济的发展,另外一种是用人类的智慧创造新的价值。那种模式可持续,那种模式罪恶无比,显而易见。简单而言,就是【法西斯】政府会用对外部侵略为手段,来掠夺资源,并将此作为刺激国内生产力的方法,以此来压榨国内民众。而这也是为何’法西斯’会是人类历史上最为罪恶的政治模式,也是全世界人民必须团结一致,打击所有可能的【法西斯】的苗头的原因。因为这种政治模式一旦出现,其不仅会祸害国外的民众,亦会祸害其国内的民众。但是,当历史发展到今天,【法西斯】这一政治模式其实在技术上已经是不可行了。因为要想运行【法西斯】这一政治模式,就要对整个国家的民众进行洗脑。而这一条件在上世纪前半叶或许可行,但到了今天,便难上加难了。因为技术的原因,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人类社会的大众传媒工具只有广播、电影,以及少数的电视。而这些大众传媒的特点便是单向性,而正是这一特性,才能使得当时的’法西斯’政府有了对民众单向洗脑的可能。其实【法西斯】之所以能在上世纪出现,大概也是得益于这种单向传播的大众传媒的出现。但现代技术发展到今天,大众的传媒方式已经一改单向传播,而变成网络式的多点、多向传播方式了。而正是这种当代传媒的特性,也从根源上瓦解了【法西斯】政府死灰复燃的可能性。而最后值得一提的,大概是德国与日本,这两个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大萧条之后同时转变为【法西斯】政权的两个国家的差异性。首先,当年在这两个国家之中,极力推行【法西斯】制度的,其实是不同的群体。在德国,当然是以一部分受大萧条影响而走投无路的底层民众所结成的【德意志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为主要的推动者。但是在日本,【法西斯】的推动者却是中下层军官和日本天皇;而其标志性事件,便是【226兵变】。而这里的原因,我猜测是因为德国的军官大多出身于容克贵族阶层,而容克贵族阶层本身便是以地主为主体的有产阶层,因而大萧条对这群人其实影响并不是特别大。但反观日本,当日的中下层军官,大多是明治维新之后,受过军事教育的普通家庭出身的人。而这群人因为出身于草根,自然受到大萧条影响很大。再之,日本当时乃是国力上升至鼎盛的时候,对外侵略可以说对于这群人是有直接利益可获取的。而也因此这群人会对【法西斯】这种经济模式顶礼膜拜,不过是受经济力量所驱使罢了。只是可惜了当时的日本,其实正处于战前最温和,民众幸福感最高的【大正时代】。而一场【226兵变】,就此将日本本国民众亦拉向了战争的深渊。

精彩短评 (总计22条)

  •     要再读一遍哈,读起来太吃力了
  •     囫囵吞枣
  •     这是德鲁克为数不多的条理清晰的作品。德鲁克大多数书比较散,呵呵。其中关于工业社会下国家的马太效应替代互补效应,确实是有预见性。
  •     虽然是德鲁克的老作品了,但依然不落后于时代,因为他说的是行之四海皆准的道理。虽然是讲道理,但人家德鲁克就不是光说不练,不像国内的某些假把式。老而弥坚,这就是德鲁克。
  •     没什么印象了
  •     关于社会。。。
  •     1942年出版,重商主义,自由主义,法西斯~写的不错
  •     看完了,这不是管理啊。。。
  •     德鲁克三部曲之一
  •     经济人已经随着重商主义完蛋了,在接下来的工业时代,为了人类社会的自由和平等,必须打造“工业人”社会。本书的核心在于,要实现自由和平等的“功能性社会”,需要两个条件:个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功能得到明确,具有决定权的统治力具备合法性。仍然深刻和富有预见性的一本书。
  •     这本书解释了一战和二战。读完这本书,你会明白:结构大于意义,手段大于目的。因为后者都是明显的,而前者是隐藏的,且困难的多的。
  •     一个社会只有当它能够将其个体成员整合交融到一起时,这一社会才能功能运转正常。如果工业体系的成员不能被赋予他们今天仍然缺乏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功能,那么我们的社会将崩溃瓦解。群众并不会奋起反抗,他们将陷入消极冷漠、怠惰无为,他们对于自由所应担负的责任只是逃避,因为如果缺乏了社会性意义,这种责任剩下的就只不过是一种威胁和重负而已。
  •     其实对于有些想法还是有点颠覆的...但是可怕的印刷质量啊
  •     头痛的要死
  •     重商主义假设垄断阻碍自由经济,而看不到工业化这一垄断形式所需要的强大的政治和社会组织形式。要重视工业技术这一根本性可再生垄断性资源。
  •     德鲁克绝对是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管理学之父! 不得不说,德鲁克著作中的每一个字,都是那么的不可或缺!!!
  •     书不错,就是这翻译。。。
  •     后半本没看懂。
  •     我的启蒙之作,不愧是大师。
  •     当世人的目光都聚焦于激战正酣的二战战场时,德鲁克已将思考转向了战后的社会重建与人类的未来。在本书中德鲁克首次提出了自己的一般性社会理论,指出任何社会都必须具有合法性才能够运转正常,为此社会必须能够赋予个人以地位和功能。具体到工业社会,组织——特别是大型企业,替代传统社会的社区,成为个人获得社会地位和实现社会功能的地方。因此,如何使组织发挥功能便顺理成章地进入了德鲁克的研究视野,也成为其管理研究的初衷之一。今天的管理者读此书,最大的收获或许在于能在更为宏阔的视野下理解自己的工作,意识到组织存在之于社会的意义。
  •     其实是德鲁克信仰的自白,这书是通向德鲁克心灵深处的捷径
  •     没有管理的实践这么经典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