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0-5
ISBN:9787101073829
作者:赖永海、杨维中 译注
页数:414页

章节摘录

  佛告诉阿难:“你们尚且以思虑心听我说法,这样获得的法仍然属于缘生法,并不能获得法性。譬如人用手指指着月给人看,那些人应该凭借手指的方向去看月。如果有人又观看手指而将其当作月之体,这种人岂止失掉了月亮,就连同手指的含义也失掉了?为什么呢?因为他是把指月亮的手指当作了明月。岂止仅仅是失去了手指的含义,也不知晓明与暗的含义?为什么呢?因为他是将手指当作月亮的明性,对于明、暗二性都没有了知。阿难,你也是如此。如果将听我说法所产生的分别之心作为自己的心,此心自然就应该离开所分别的说法声音而有分别自性。譬如有客人寄宿于旅社,暂住几日便会离去,最终是不会常住的。而掌管旅馆的人是不会离开的,因此名为旅馆主。心也是如此,如果是真心,你的心应该是没有别的去处的。  ……

前言

  佛教有三藏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门,典籍浩瀚,博大精深,即便是专业研究者,用其一生的精力,恐也难阅尽所有经典.加之,佛典有经律论、大小乘之分,每部佛经又有节译、别译等多种版本,因此,大藏经中所收录的典籍,也不是每一部佛典、每一种译本都非读不可。因此之故,古人有“阅藏知津”一说,意谓阅读佛典,如同过河、走路,要先知道津梁渡口或方向路标,才能顺利抵达彼岸或避免走弯路;否则只好望河兴叹或事倍功半。《佛教十三经》编译的初衷类此。面对浩如烟海的佛教典籍,究竟哪些经典应该先读,哪些论著可后读?哪部佛典是必读,哪种译本可选读?哪些经论最能体现佛教的基本精神,哪些撰述是随机方便说?凡此等等,均不同程度影响着人们读经的效率与效果.为此,我们精心选择了对中国佛教影响最大、最能体现中国佛教基本精神的十三部佛经,认为举凡欲学佛或研究佛教者,均可从“十三经”人手,之后再循序渐进,对整个中国佛教作进一步深入的了解与研究。

媒体关注与评论

  佛教有三藏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门,典籍浩瀚,博大精深,即便是专业研究者,用其一生的精力,恐也难阅尽所有经典。加之,佛典有经律论、大小乘之分,每部佛经又有节译、别译等多种版本,因此,大藏经中所收录的典籍,也不是每一部佛典、每一种译本都非读不可。因此之故,古人有“阅藏知津”一说,意谓阅读佛典,如同过河、走路,要先知道津梁渡口或方向路标,才能顺利抵达彼岸或避免走弯路;否则只好望河兴叹或事倍功半。《佛教十三经》编译的初衷类此。面对浩如烟海的佛教典籍,究竟哪些经典应该先读,哪些论著可后读?哪部佛典是必读,哪种译本可选读?哪些经论最能体现佛教的基本精神,哪些撰述是随机方便说?凡此等等,均不同程度影响着人们读经的效率与效果。为此,我们精心选择了对中国佛教影响最大、最能体现中国佛教基本精神的十三部佛经,举凡欲学佛或研究佛教者,均可从“十三经”入手,之后再循序渐进,对整个中国佛教作进一步深入的了解与研究。  近几十年来,中国佛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其特殊的文化、社会价值逐渐为人们所认识,研究佛教者也日渐增多。而要了解和研究佛教,首先得研读佛典。然而,佛教名相繁复,义理艰深,文字又晦涩难懂,即便有相当文史基础和哲学素养者,读来也颇感费力。为了便于佛学爱好者、研究者的阅读和把握经中之思想义理,我们对所选录的十三部佛典进行了如下的诠释、注译工作:一是在每部佛经之首均置一“前言”,简要介绍该经之版本源流、内容结构、核心思想及其历史价值;二是在每一品目之前,都撰写了一个“题解”,对该品目之内容大要和主题思想进行简明扼要的提炼和揭示;三是采取义译与意译相结合的原则,对所选译的经文进行现代汉语的译述。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它对原典的阅读和义理的把握能有所助益。当然,这种做法按佛门的说法,多少带有“方便设施”的性质,但愿它能成为“渡海之舟筏”,而不至于沦为“忘月之手指”。

书籍目录

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卷五卷六卷七卷八卷九卷十

作者简介

《楞严经》则是一部对中国佛教之禅、净、律、密、教都有着广泛而深刻影响的大乘经典。该经虽有真、伪之争,但内容十分宏富,思想体系严密,几乎把大乘佛教所有重要理论都囊括其中,故自问世后,就广泛流行。该经以理、行、果为框架,谓一切众生都有“菩提妙明元心”,但因不明自心清净,故流转生死,如能修禅证道,即可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这一思想。

图书封面


 楞严经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佛法不是宗教,是教育,这点从释迦牟尼佛一生的行持中就可知道,佛教非唯物亦非唯心,佛教的观点不是释迦牟尼佛发明创造的,是他发现了宇宙间万事万物的规律并讲给世人的,佛是无所不知的,但佛决非万能的,他是活生生的人,佛的含义就是觉悟,佛讲经说法49年(也有47年说),决没有他自己的意思,佛教讲信解行证,相信了要理解,理解了要去做到,做到证得了才知道佛所言不须,如果只凭个人主管想像而妄加评论是否有失科学水准呢?一本经书没看,一句佛经未解,又怎能知晓楞严经中无尽的精髓呢?千百年来无数祖师用生命捍卫楞严经,为的就是正法永驻世间,因为楞严经是正法驻世的标志,什么是正法,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是正法,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是正法,活了这么多年,能见到这本经书,并且能以这本经书作为修为准则,没白活
  •     经云" 诸法所生 唯心所现",又云" 见与见缘 并所想象 如虚空华 本无所有",简直与Robert L. Solso 那本Cognitive Psychology 中说的Everything we know is wrong不谋而合。对于人类知识客观性的认识,无论是 Shakespeare发现的" There is nothing either good or bad, but thinking makes it so" 或是Oscar Wilde哀叹的" The great sins of the world take place in the brain: but it is in the brain that everything takes place",都没有佛法中一切法" 缘起性空"的洞悉来得彻底。而被称为十方诸佛深奥之藏及唯一涅盘门的"空"则至少包含了三层含义:其一曰"非"。诸佛如来动态观世间,见人出于尘土亦复归于尘土,是以眼前之物即人即土且又非人非土。这是因为一切事物的性质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体现出来("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所以没有固定的性质可言(无自性)。因为缘起所以诸法实相体现出"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非常非无常之性质(诸法空相),使其绝诸戏论,了不可得。其二曰"无"。如Isaac Newton所言,光线本无颜色,声音只是震动和波。人所知的一切只是人的主观感知,而非客观事物自身所处的状态,主观见解不存在于诸法实相中。其三曰"离";离一切相。即不应在证悟空的前两义从而离开有相后又执着于无相,所谓“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总之不仅事无好坏,而且对于人类而言一切所知所感尽皆主观虚妄,三界唯心,客观真实了不可得。也即"凡所有相 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人类总是觊觎外求以得解脱,却没发现一切忧悲苦恼的根源在于这种把主观虚妄当真的习惯。惟有时刻摄心为戒, 生无所住心 (不相信一切),离诸法相 ,方可心无挂碍,从而以心转物,普造世间。至于摄心为戒法门万千,在此略过。╮( ̄﹏ ̄)╭ 最后如同《楞严经》反复出现的" 但有言说 都无实义",上文纯属胡扯,说法一方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而听法一方广闻法要亦无所得。终于明白为虾米达摩要面壁了-_-b
  •     我向所有真理实相的追求者致敬。开首之先,我们要知道,真理是如其所如的。你们无法改变真理,你们要如其所如的接受它。很可惜,以人类的知觉,我们不能知道真理。要有一些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才可以知道真理。因此,在所有的经典,如法句经,圣经、印度的经典或古兰经都说,你们要通过得到自觉而有一种内在的改变。这便是"Buddha"(佛)这个字的意思。Buddha是梵文,"Bu"的意思是在你们的中枢神经知道真理。     在我们进化的过程中,我们现在成为人。还有一小步,我们便可以得到觉悟的境界,即佛的境界。佛陀,还有耆那教的大雄,他们生在大约相同的世代,他们都很热切希望人们得到他们的自觉。他们都不说神。因为如果他们说神的话,那些人便只会拜神,而不去追求自觉。但如果没有自觉,我们便不能吸收任何宗教原理在我们之中。    例如,你可以是佛教徒、基督徒、印度教徒或回教徒,却可以犯下任何罪恶。这有甚么分别呢?所有这些只是个招牌。我们要真正成为得到觉悟的人。     无论我向你们说甚么,你们都不要盲目接受。你们要好像科学家那样,保持开放的头脑,将我的话看成是一个假设。但如果这个假设被证实,那么作为诚实的人,你们便要接受它。     你们刚才已听过内在能量系统的介绍,那是内在于你们的。当灵量提升起来,穿过六个能量中心,最后穿越头顶,你便变成是个得到觉醒的人。你们不能有意去静坐,而是要在静坐之中。有两个关于你们的真理你们要知道。从基本来说,你不是这个身体、这个思维、这个自我和超我、这个情感、这个头脑,你们都是纯洁的灵。这是我们要去成为的,为此你们内在才有这个能量系统。       ——著名的霎哈嘉瑜伽创始人锡 玛塔吉       我见过一个禅宗的师傅,他病得很重,有人找我去医治他。我很惊奇,因为这位师傅不是个得到自觉的灵,对灵量也一无所知。我于是问:「你对灵量一无所知,怎么会成为禅宗的领袖?」我问他:「甚么是灵量?」他不知道。我又问:「甚么是禅?」他说禅便是静坐。我问他怎样静坐,他回答得很混乱。我于是问:「你不是个得到自觉的灵,怎么会成为禅宗的领袖?」他说禅宗已许久没有这样的大师,在公元六世纪时曾经有过,之后就没有了。   ——著名的霎哈嘉瑜伽创始人锡玛塔吉在霎哈嘉瑜伽几年,建立了能量感后,前一段有次测下佛教十三经,能量很不错,才买来读了一番,很享受。如没有练习时间长些,读也效果不彰。笔者以前就是例子 ]槟榔16:01:一通百通,万法归“宗” 沧州 喜乐(273805437) 16:03:万有皆吾身 慈海无他人 [秦皇岛]创造未16:08:都是一体得 [深圳]槟榔 16:08:一通百通,万法归宗 一通-灵量被唤醒 百通-顶轮被打开 万法-冥想 归宗-三摩地

精彩短评 (总计56条)

  •     大乘经典要多读
  •     “教观之总纲”,“佛教全书”
  •     十三经之一,宗教中的哲学,对于人类而言一切所知所感尽皆主观虚妄,三界唯心,客观真实了不可得,值得反复看。
  •     看得我,不敢做爱,也不敢吃肉。
  •     第一次接触佛法
  •     我不能理解
  •     详尽
  •     在我非常难的时候,一路陪伴。
  •     说句实话,我和楞严经还真有缘,第一次去书店买佛经,10多本不同的经书,就一眼挑中了它。
  •     开悟的楞严
  •     没读懂 有机会再读
  •     博大精深,慢慢看!!
  •     寄于残生,旅泊三界。。。世尊也只不过颠倒妄想
  •     悲智新著《楞严伪经——阿含经VS伪大乘经》已正式出版,电子书下载: http://t.cn/Rh0HveR。 万千伪经湮灭真正大乘正法《阿含经》已两千年。 正如佛陀在《阿含经》中所预言的: “今正法唯住五百年。”(《阿含经》)佛陀涅槃五百年后: “如来正法欲灭之时。有相似像法生。相似像法出世间已。正法则灭。”(《阿含经》)
  •     依经不依论,依法不依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东坡有言,楞严在床头,妙偈时仰读。 颍滨遗老言,《楞严》十卷几回读,法酒三升是客同。 古人言,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世间糟粕书。 我言,此经书乃古今第一奇书,无可超越。
  •     很好,内容丰富,印刷质量好!
  •     我要是看懂估计就离证悟不远了
  •     不懂
  •     断断续续看完
  •     洗礼膜拜
  •     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
  •     看一看这类书,对自己有好处
  •     阿难,我有一言!
  •     拉读了一遍,不懂的地方比较多
  •     佛教十三经,人生必读。
  •     层层设问,释疑心识。
  •     走马观花地读了。作为一个怀疑者,觉得楞严是有伪经之嫌。因它常贪外相,常有分别。在我看来,慈悲,也应包括对魔的慈悲。修行,应不怕落坠地狱而凝视地狱。当然,我既不是学者,也不是信众,随口一说。语言本身很美,比喻也很有趣,还是值得一读的。
  •     给同事买的 很喜欢
  •     前半部分读完了,后半部分等到机缘合适再读吧。
  •     非知识层面可以理解 需实证体悟
  •     好的不得了
  •     心不在内 亦不在外 亦不在内外之间
  •     如是我闻
  •     禅宗必读 可以作为工具书的禅修宝典
  •     循序渐进,脱离业障。
  •     大二所读
  •     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
  •     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
  •     哎!除了从佛经里找点安慰,还能去哪呢?
  •     永恒经典,闻所未闻,顶礼膜拜。
  •     佛教十三经:楞严经
  •     疑惑不清的地方更多
  •     信息量大,对话式的教科书,从世界观到修习的方法,细说各种。一切皆虚妄,由妄想生颠倒,除妄想得解脱
  •     翻译的一般,多看原文和法师讲解。
  •     从佛学的视角看待感知觉
  •     七处征心义精深
  •     每一段都值得h好好诵读
  •     无量宝藏 智慧圆融 顶礼
  •     顶礼。
  •     佛学之根本
  •     书读万遍,其意自现,谁说的?
  •     4.5
  •     暂时。。。还真没读懂 先搁着吧 以免忘记
  •     兼具文学、哲学。
  •     佛学经典
  •     自从一读楞严后, 不看人间糟粕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