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群疑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
ISBN:SH15340-561
作者:圣严法师
页数:153页

内容概要

圣严法师,世界著名的佛教大师,1930年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
著名佛教道场法鼓山的创办人,门人弟子遍天下。
佛教界第一个博士学位获得者,1975年获日本立正大学文学博士学位。
历任中国文化大学教授,美国佛教会副会长及译经院院长,创办中华佛学研究所,为辅仁大学、政治大学、文化大学博士生导师。
主办多种杂志,在亚、美、欧各洲出版中、日、英文著作上百种。其中《正信的佛教》发行近四百万册,《信心铭》被译成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书籍目录

自序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宝吗
一定要看破红尘之后才能学佛吗
学佛也需要知识和学问吗
在家信佛有禁忌吗
学佛是否必须放弃现有生活的享受
什么是佛教徒的饮食观
杀生的定义和范围是什么
为何放生、如何放生
佛教徒应以怎样的态度来赚钱
佛教徒可以有感情生活吗
佛教徒应该如何举行丧葬仪式
如何做佛事
居士可接受寺院的馈赠吗
在家居士如何设佛坛
在家学佛如何课诵
消灾、延生是可能的吗
加持的功用是真的吗
大修行者能代众生消业吗
持咒有用吗
佛教相信在劫难逃、在数难逃之说吗
如何使人相信三世因果
佛教对于命相、风水的看法如何
“念佛一声罪灭河沙”是真的吗
带业往生等于逃债吗
何谓念佛至一心不乱
念佛的人见到瑞相怎么办
临命终时见瑞相就表示解脱吗
如何辨明临命终时的魔境和接引
什么是中阴身
婴灵作祟之说有根据吗
佛教对灵媒的看法如何
佛教对神通、异能看法如何
什么是五眼
佛教的授记观念是什么
佛是万能的吗
成佛以后也要受报吗
先度众生还是先成佛
佛为什么要度众生
广结善缘怎么讲
“结缘”和“了缘”的意义何在
神道设教也是佛教吗
佛教称为无神论的意思是什么
一神教的上帝是假的吗
日莲正宗与一贯道也是佛教吗
您是佛教徒吗
怎样辨明佛经的真伪
佛教如何适应民间信仰的要求
逃避和出离有什么不同
个人自修和集体共修有什么不同
大修行人一定要闭关吗
魔考是真的吗
如何选择明师
如何一门深入
何谓专修与杂修
什么叫做易行道和难行道
忍气吞声就是修忍辱行吗
学禅若终生不悟怎么办
“此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是真的吗
“地狱门前僧道多”是真的吗
学佛越久离佛越远是真的吗
字是什么意思
莲花在佛教表示什么
燃顶、燃臂、燃指有必要吗
在家学佛与出家学佛的不同在那里
以出家僧众为佛教重心的传统能继续维持吗
未来的社会还有人出家吗
佛教对于女性地位的看法如何
佛教对神秘现象的看法如何
可用物理现象来解释神秘的经验吗
应该用科学观点解释佛法吗
佛教的生命观是合乎科学的吗
佛教的世界观是合乎现代科学的吗
佛说的“圣言量”经得起考验吗
佛教对世界末日的看法如何
附录:禅修疑难解

作者简介

《学佛群疑》是《正信的佛教》的续篇,文字浅显流畅,解答精辟详细,是学佛入门的必读经典。佛教相信神通和异能吗?相信风水算命吗?人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吗?密宗是什么?念佛能消灾延寿吗?持咒有用吗?魔考是真的吗?如何修行?如何禅修?个人自修和群体共修有什么不同?佛教徒能赚钱吗?能有感情生活吗?佛教的生命观合乎科学吗?佛教的世界观合乎现代科学吗?佛教相信世界末日吗?


 学佛群疑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摘取一部分做读书笔记如下:1.学佛与看破红尘看破红尘,并非是佛教的说法。看破红尘的意思就是从繁华的生活退到简朴简单的生活,一般是在自然的林野或者山野的生活环境。而佛教是让人彻悟六尘世界的虚幻不实,当下就是解脱自在。若身心仍在尘世,但是不被六尘所困扰、诱惑而不起烦恼,就是解脱之人。出家是全部生命的投入,把身心施于三宝和众生。难舍能舍(放下名利和物欲),难忍能忍(承担如来的家业和众生的苦难),难行能行,难为能为。2.佛教徒饮食观荤菜,指的是有恶臭味的蔬菜,诸如大蒜、葱、洋葱、韭菜、小蒜等。腥指的才是肉食,包括鸡蛋等动物的蛋类。不吃肉是为了慈悲众生,还吃菜是为了必须生存,而植物属于无情众生。乳制品可以饮用。3.杀生的范围主要指的是有情众生,而植物属于无情众生,不在这个范围,但是比丘也不得看法草木,因为有些低级的鬼神依附于草木,不可破坏他们的住处。有情众生皆是一样的知生怕死自己怕受到伤害,这也就是为什么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人是如此,那么其他动物也都是如此。对于蚊虫,为了维护环境可以打扫但是目的不是为了杀伤虫类,不得药物喷杀,只能以打扫、清理、消毒的方式来防治,环境保持的好,自然不会生蚊虫。无意杀死虫蚁,应该多年阿弥陀佛,愿愚痴而无知的众生死后转生善道或超生净土。4.佛教徒感情生活除了出家人,可以有个人的配偶。佛法有两个法门:智慧和慈悲。智慧是理性的,慈悲是感性的。慈悲是建立在无我之上的爱,而世人的爱都是有我的狭义的爱。佛法是教我们如何处理感情问题而不是要我们放弃、排斥或者厌恶感情。佛法并非反对感情生活,而是要指导我们如何过合理的感情生活。5.居士可以接受寺院的馈赠吗居士只有两种情况下可以:第一种,是自己贫病困难的时候,可以接受寺院的布施和救济,难关渡过以后,应该再来供养三宝,救济他人;第二种,是为寺院工作而又必须维持家庭生活的人,应当按照工酬计算。6.在家居士早晚课早上在献供和顶礼三拜以后,诵大悲咒3-7遍,心经1遍,三称摩诃波若波罗密;然后念阿弥陀佛或者观世音菩萨48或者108遍,再念普贤菩萨十大愿或者四宏愿,最后是三皈依,唱回向偈,“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灾障息消除,事事常行菩萨道”,然后顶礼三拜完成早课。晚课应该是在下午或者晚饭过后,供养礼拜后诵阿弥陀经或者忏悔文一遍,也可以大悲咒7遍,心经1遍,往生咒三遍,念阿弥陀佛或者观世音菩萨48或者108遍,再念普贤菩萨十大愿或者四宏愿,普贤警众偈,三皈依,回向偈,“愿以此功德,回向诸众生,解脱三界苦,皆发菩提心”。顶礼三拜,晚课结束。早晚课应该专注于课诵,不得有祈求的念头,应该以菩萨道的心态来修行,不为自己修行才是最大的功德。7.如何念佛分为事一心和理一心。事一心指的是,心无杂念,心口相应,念念是佛号,自己知道在念佛,而且有佛号可念,便是一心念佛或者全心念佛。所谓理一心,就是与理相应,亲见阿弥陀佛法身,自性弥陀,唯心净土的境界。8.佛是万能的吗佛不能改变众生的业力,只能教化众生自己努力来改变他们的命运,也需要看众生本身的条件。但是人人可成佛,只是需要很多世而已。9.成佛后还是要受报吗是的。成佛只是解脱烦恼,业报是因果关系,有因就有果,依然受报。受报是对因果负责,而解脱是从烦恼解脱得到自在。佛依然可以感受到痛痒等反应,但是不会因为这些反应而升起喜怒哀乐的烦恼。10.逃避和出离有什么不同厌离只得是来自心理、生理、人际关系、自然环境的种种矛盾和摩擦而引起的许多烦恼和痛苦,厌离是学佛的初步,也就是知苦而求脱离苦的意思。逃离则是不想负应有的责任,不敢面对现实抱着逃债甚至于逃亡的心态远离其环境。逃避是知苦却不敢面对,而厌离是知苦、避苦但是学佛而解脱苦。上上根器的人一接触佛法就能顿悟,悟后以出家人身份或者以在家人身份在人间行化;一般根器的人以离俗出家最得力。不过出家是大丈夫事,并不是多数人可以做到的。因为一般人要么不知厌离,要么知道厌离但是无法做到厌离。11.什么是魔魔有4种,分别是烦恼魔、五蕴魔、死魔和天魔。除了天魔,其它都属于人为的,都是我执引起的。天魔一般会对大修行的人出动,干扰其修行,阻碍其成佛。12.如何选择明师按照四依法来:第一,依法不依人。明师不以自我为中心,一切都是因缘法。第二,依义不依语。正法应该注重语义的相通,而不是拘泥于语言上的差异。第三,依智不依识。所谓智慧都是无我的,只有客观对象没有主观的中心。第四,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了义就是无法可说、无法可执、无法可学、无法可修、无法可证。也就是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只不过不住相,自利利他勇猛精进。13.终生不悟怎么办?只问耕耘,不问收获。14.莲花在佛教的寓意代表出淤泥而不染,出烦恼而得清凉,解脱烦恼而托生净土的境界。代表清净的功德和清凉的智慧。15.佛教的生命观《圆觉经》里说,一切终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众生之所以有生死,都是因为有男女的欲念和欲事,淫根不断无法出离生死。对于投胎一事,是因为死后中阴身贪恋男女交合,喜欢父亲的就会投身为女胎,喜欢母亲的就会投身为男胎。至于试管婴儿,本身精子和卵子都带有男女之性,依据两性相吸的原理,故也可以由此解释。
  •     也许很多人对于佛教的认识,来源于电视上,来源于父母祖辈的民间信仰,来源于道听途说。只是总体而言,大部分人的反应都是值得令人寻思的。 老一辈的,虽非佛教徒,对于佛教却仍是敬重有余的,认为佛也是神明,拜佛可以祈得佛之庇佑,但是一谈深入,则以为吾等非出家众,不可过于深入,万一看破红尘(事实上,红尘并非佛家用语,书中有阐明),出家了,也不好。年轻人呢,受科学之熏陶,受现代之教育,大部分人以一言否定之,认为佛教多少有些迷信的色彩,当然自是兴趣不大。 现代人大抵都没有了读书的兴致,就算有,有读书兴趣的人呢,又未必会对佛法有兴趣。若非是经历了苦难,郁郁不得志而思索自救之方而萌发了些宗教经验者,盖难有因缘阅读是类丛书。因而,对于佛教的常识,也就没有多少人能够作充分的了解。俱以为抱持着耳濡目染而来的那些常识便已足够了解佛教的概况——亦无非,剃度、出家、诵经、礼佛,为俗家丧葬做些法事,除此以外,还有什么样的认识呢? 俗世之人对于正信的佛教没有正确的了解,有其原因,这里试述几点。 其一,民谚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生活如意,没有什么渴求的,也就不需要登三宝殿拜佛了。一般而言,世人拜佛,无非求财、求子、求功名、求仕途顺利。这样的情况之下,才会与佛教有些联系,也就是去寺院烧烧高香。至于听闻佛法,这并非便利之举,也就鲜有人有兴趣了。如此,对于佛教的认识,也仅止步于作为香客对于佛教的认识了。 其二,对于有文化之人而言,或言之知识分子,若无谦卑之心,倘又染上文人自负的习气,则容易一言否定之。认为宗教无非迷信,实不足以研究。心中水杯已倒满,自是难以容得下他家言论。 其三,圣严师于书中讲了一个话题,相关“忍辱”。忍辱为佛家“六度”中的第三度。于凌波居士在《向智识分子介绍佛教》中说过,佛教徒向来忍辱为行,故而对于世人的误解亦不加以回应。也许这是俗世之人对于佛教有误解的其中一个原因。古人亦云:“流言止于智者。”所以,也就只有愿意去了解的人才知道什么是正信的佛教了。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其四,佛陀说法并无著书,佛经乃后世大修行者组织结集,初为梵文所写,后由译经师译为中土文字。虽为如今中国的佛经以方块字形式出现,然而古时书面用语与今天差异甚巨,今人读经,若无文言基础,多少有些难度。古时,大众受教育普及程度不高,不识文字者,无法读懂佛经。虽有六祖目不识丁而开悟的传说,但于一般根器的人而言,目不识丁而晓佛理之义,是有难度的。而文人雅士虽有幸读经,然好清玄之谈,亦令佛学蒙上一层神秘主义色彩。 圣严师此书,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其文字使吾等一般根器者亦感觉亲切。是书将佛教的精神真正地还原出来了。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真正的佛法是能够开启智慧的,能够帮助一般人解决生活的烦恼的。 台湾近年来在圣严师的倡导下兴起“人间佛教”、“心灵环保”,都不离这个宗旨。更何况,佛教徒占大部分的还是在家人,出家人毕竟还是少数,这点书中便有介绍。在家人则大部分有家宅、妻室、工作,时时与这个社会环境接触。生存在这个社会上自然无法过与出家人一样清苦但宁静的生活,必然离不开与人、事、物打交道。此心的烦恼皆由这些人、事、物引发。如若烦恼无法排遣,那么便苦闷、痛苦,活着就不开心。因而佛法的作用是向世人讲述宇宙人生的道理,以启发智慧,有智慧自然就有办法排遣烦恼抑郁。没有烦恼,也就清净欢喜了。现代人不也提倡心理健康么,道理类似。 圣严师并不主张将佛法神秘化。他在书中并不否认神秘现象的存在,也不承认诸佛菩萨之愿力。这些现象在科学上尚难以研究,然而却有许多的人事经验可考。不能以人类有限的智慧及知识而否认尚未能研究清楚的现象,这其实也是一种理性。至于民间信仰的,扶乩、求签、鸾坛等与鬼神通灵的神秘活动,与佛教的原则相悖,故而圣严师在书中也仅承认鬼神之力的存在,而不予以认同。 若对佛教有正确而清醒的认识,则不至于对于神力有所贪恋。所谓“个人生死个人了,个人业报个人消”,命运的改变全凭自己的努力精进。高中时写作文常常会看到一个佛教的故事,写一人求菩萨保佑时,见旁边亦有一人在求,只是那人长得与菩萨一模一样,是谓“求人不如求己”,故而有言“自度度人”。其实这便是一种很积极的态度。 佛教强调“三世因果”,莫不以为然。凡夫见不着前世,亦无法预测未来,而科学亦无法证明其有其无。在佛教中,我们唯其靠“三圣量”作判断。然而,抛开这个角度不言,仅从逻辑上分析,三世因果的说法比仅看一世之视野要宽广得多。“欲问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问后世果,今生作者是”,唯物主义论者,通常否认这样的理论,因而,彻底的唯物论者通常无所畏惧,为所欲为亦可,因一世人生,最终也是死,死便一了百了。而三世因果,则有警示的作用,死亦非一了百了,而要带业往生。故而在佛教徒眼中,今生苦难不断,想到定是过去生的业报之现,今生则应努力修善,转而改命,而希望下一世有福报,则今生不能作善,亦要努力修善。从逻辑上讲,都是以修善弃恶为目的。 也许唯物论者会反驳这样的观点,然而,以这样的视野去思考。以这样的心态去做人,何尝不是好事?妄下结论言佛教将希望寄托于下一世,今生忍辱痛苦,具有消极意味。实则是一种误读。今生修善,事事谨慎,不为恶事,气质也就得以改变了。和气待人,善意待人,或有偶为人所骗,但亦不至成为一个令人厌弃之人。且心地善良之人,本就受人欢迎,待人亲近。今之社会所言人脉,若不以真心付出待人,又何换得别人真心相助?这已是各大成功人士时常分享之心得了。因而,学佛,其基本点是从做一个好人出发。力图去己之糟粕锐气,而留和乐安详之姿态。 佛法不离世间,在生活中,其实也可以很容易地修持佛法。吾人都有家人、朋友,佛法不是让我们彻底地断绝一切的感情联系,要我们人人都弃情绝圣也并不符合佛法的精神。父子兄弟夫妇,家室内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有无相通,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这也是实践佛法的精神,而且能够从生活中做起。先从改变自己而起,待人安详和乐,若非大奸大恶之人亦不可能时时都以恶言相向吧。改变自己,继而影响周遭的朋友、亲人,则人人安详和乐。扎西拉姆●多多说:“我们都是一池浑水,我若清澈一点,你也便清澈一点。”正因如此,她才过得如此洒脱。 吾人亦常抱怨生活之艰难,困境之难度,故而碌碌一世,亦难免平庸。许多成功人士重视失败,重视困境,视艰难困苦为成长之机。梁启朝就曾言:“艰难困苦是磨砺人格之第一学校。”佛法告诉我们,顺境是增上缘,所以一切顺顺利利的;而逆境是增逆上缘,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用令人觉得较为困难的方式帮助你成长。总而言之,无论顺境逆境,自有其因缘,如果正确视之,则自己永远得以成长,而非自扰于艰难困苦之中。这样的说法不是很贴近我们的生活吗?不正是我们乐观地生活所需要的心态吗? 最基本的,佛法就是帮助你做一个合格的人,如果硬要执着于成佛成仙那就不是正途了。圣严师说成佛,是多生多劫的事情。因而精进修持,不急于求成才是正路,不过这都是后话啦,对于佛法没有深刻的体悟,还是修习佛法中的世间法,从好好地做一个人开始吧。如此,有烦恼能够自己化解,身心安乐,生活幸福,此生亦无憾矣。这本书对于常人容易误解之处都作了详尽的解答,希有缘之人能仔细研读是书,以亲近佛法之教益。佛法亦是生活之法。大多数人的哲学素养来源于学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而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无神论的,故而很今人都容易认为佛教就是迷信。其实佛教是无神论,但此无神论非彼无神论,佛教承认自然法则的存在,不认为世界为一神所造,亦强调各人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所谓佛教徒命我自立。实质上是心物合一的。教科书上对于这样的观念有另一个说法,谓之为二元论,而却只称二元论如同一人骑两马,十分危险,而不给出实际的例子加以辅证。如此,我们才应该对佛教作一番正确的了解。圣严师写的这本书,无疑是比较客观的一本。对于其他的宗教,他亦有所涉略,当然前提是在佛法已有修证,而信心坚固的前提下进行研究。对于邪教有批判,对于基督教,有对比不同。站在佛教徒的角度而言,他对于其他正统宗教是以理解和尊重的心态进行对比的。书中亦对不同宗教不同的文化现象进行了一些解释。因而这本书我比较推崇,写得比较客观。只是于作者而言,作为一个佛教徒,当然是更加倾向于佛教的教义。于其他正统的宗教他亦不加以批判。这才是真正的宗教师所应有的胸怀。对于科学,他亦不作不合适的评论,只是对于科学尚难以涉足研究出成果的宗教学,他提出不应以单独的科学视野进行研究。这是一个真正的宗教师所拥有的睿智。
  •     学佛群疑_学佛三书_读书笔记http://www.alex999.com/buddhist_group_suspected.html■ “念佛一声罪灭河沙”是真的吗■ 带业往生等于逃债吗■ 何谓念佛至一心不乱■ 念佛的人见到瑞相怎么办■ 临命终时见瑞相就表示解脱吗■ 如何辨明临终时的魔境和接引■ 什么是中阴身■ 婴灵作祟之说有根据吗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算是《正信的佛教》下册,也是答疑形式的
  •     从潭柘寺请回来看的,对于所有想了解佛学的人,对于佛教的一些概念、流派、礼仪、三观、对其他神鬼的一些看法,介绍的比较清晰、严正。
  •     为了想个research topic我也是醉了…… 关于神通异能和科学哲学那几页我看得目瞪口呆。(真正懂佛法的人怎么可能会问出这么多低级问题来啊… 而不懂佛法的人读这本书简直要走火入魔啊!
  •     此书与佛学入门属一个系列,内容上有些许重复,与赵老的常识答问对照着读会比较有意思。
  •     有帮助
  •     的确是入门。
  •     看了3个月,终于看完了
  •     絮絮叨叨
  •     宗教毕竟是宗教
  •     佛教徒的一己之见,宗教意味浓重,适合有意皈依的人看,想了解佛教的人不推荐。
  •     值得一看,无论学佛或者当做常识读物。另外大师显然以汉传系统为立足点,不过对南传、藏传和日本佛教也有比较客观的评价
  •     心理学终极教程
  •     只有『如何寻找明师』一块对我有帮助
  •     厦门晨光旧书店获赠。值得反复读的好书。佛事、婴灵、中阴身等等,这本对一些比较“偏门”的问题进行了讲解,可做【素材】啊。圣严法师说佛教是不同于唯物主义无神论的无神论,我觉得佛教的无神论比唯物主义更文艺啊,听听对末法时代的表述,太吸引人了~~另,读的时候有个困惑,诵108遍佛号或者佛经,这108遍到底是怎么数的呀,边诵边数?还是靠念珠?
  •     没想到佛理会这么思辨这么理智~
  •     不错,应为学佛入门读物
  •     三法印和四依是衡量佛法是否正信的标准…佛法实在殊胜
  •     《正信的佛教》姐妹篇
  •     正信的佛教(二)
  •     非常深入浅出,入门好书
  •     入门必读
  •     适用于给民间信仰型的信佛人纠正错误观念。
  •     佛学入门~
  •     太基础了,和南怀瑾和宗萨奖扬仁波切比起来差一些
  •     !!!
  •     三年前的一场失恋,让我心痛不已。无意间读到几则充满佛理的爱情故事使我意识到什么是无常、我执、求不得和爱别离。而这本书让我走进了佛门,破除了心中的疑惑。
  •     于成都文殊院结缘,受益匪浅,要做笔记。
  •     世俗化的佛教入门答疑。
  •     开启对佛教认识的启蒙书, 非常好, 质朴, 平易近人却又看得透切中要害
  •     解答了我很多疑惑!
  •     有启发,但不多。
  •     偏讲学佛后玄乎之类,不如《正信的佛教》注重现实佛学知识与普及入门指导。(如此偏想,可能是没有那类经验之故吧)
  •     真的不是高级黑吗大师!
  •     入门,法师,早上看看
  •     入门
  •     前世的因,今世的缘,造就今生和往生的果报,佛教哲学,暂时提纲挈领如此
  •     就是世俗化地解释佛教理论,依然在形而上的范畴里。 没有什么是绝对正确或错误的,所以来定义好坏本身就不是一种合适的行为。 通过一些问题,引申出佛教的历史和对未来的展望。 指出科学的有限性,然后说佛对物质世界不多做解释,正常的高深之道应该是能用真佛留下的内容来诠释科学吧,实际似乎并不能。 全书还是主观的东西比较多,对我来说,并不能确切地解除疑惑。
  •     2016-12-08
  •     我是真心佩服不食荤腥的人…
  •     学佛群疑_学佛三书_读书笔记 http://www.alex999.com/buddhist_group_suspected.html
  •     有些基本知识了解了
  •     与龙应台的对话有意思
  •     圣严法师和宗萨钦仁哲波切相比,严肃了一百倍左右。。
  •     这本书也是圣严法师的著作,大致与《正信的佛教》类似,也是以问题的形式为导。对于学佛的问题,由浅入深,慢慢解答,十分不错。
  •     订礼
  •     解答了我一些疑惑。佛教始终比基督教高明智慧,我不信人是由猿进化而来,也不信上帝造万物(这比进化论更扯淡)。
  •     觉得佛学入门比较系统,这本辅助的补充下。
  •     入门好书
  •     理解佛教的入门书,虽有时日,但不失为一本扫盲精品
  •     学佛三书,尽是经典!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