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 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章节试读

出版社:山东人民
出版日期:2005-5
ISBN:9787209006002
作者:梁漱溟
页数:772页

《梁漱溟全集(第3卷)》的笔记-第1页 - 全书

中国文化要义
前后四本书,在内容上不少重见或复述之处。此盖以其间问题本相关联,或且直是一个问题;而我在思想历程上,又是一脉衍来,尽前后深浅精粗有殊,根本见地大致未变。
因要解决一个问题,必须先认识此一问题。
感受中国问题之刺激,切志中国问题之解决。
恰适到近数十中国问题极端严重之秋
赴之恐后 一生劳攘 之前若后 身预其间 反复穷究
资取 恍然有悟,恍然有见 条畅涵泳 既远且大
植基深厚 坚卓伟大 洞然了悟 机缘会合 资望养成
世罕其匹 广土众民 情状 乃不为人所腾说 闰位
综而核之 辑印 较可征信 来踪去路 深切善巧
口呿舌矫 骇然不悟 不烦枚举 明澈 痛快透辟
多感触多反省之后,其思想行动便有不得苟同于人者。
我便是从感触而发为行动,从行动而有心得,积心得而为主见,从主见更有行动。
至于今日,在见解思想上,其所入愈深,其体系滋大
我今日见解思想,一切产生于问题刺激,行动反应之间。
劳攘于现实问题之中,是产不出什么深刻见解思想的;还要能超出其外,静心以观之,才行。
人问题较之当前中国问题远为广泛、根本、深澈。……在这两问题中沉思,时而趋重于此,时而趋重于彼,辗转起伏虽无一定,而此牵彼引,恰好相资为用。……既好动又能静……时而劳攘奔走,时而退处静思……是以动不盲动,想不空想。其幸免于随俗浅薄者,赖有此也。
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
麻烦创造机机会,问题决定出路,细节决定成败
又如吾人生来一无所能,一切都靠后天学习而后能之。(后天非常重要,建庶人50而不识猪)
文化本从传递交通而有,于此而求“自有”“外来”之划分,殆不可能。(极时!)
自来公认中国、印度、西洋并列为世界三大文化系统者,实以其差异特大而自成 体系之故。
中国文化同化他人之力最为伟大。对于外来文化,亦能包容吸收,而初不为其动摇变更。(有人说,中国文化讲求不纠结,极妙)
当你罗列之后,自然便看出某点与某点相关,可以归并;……前后左右推阐印证
国小,没有退路,没有后继,便完了。
一个大家庭的人,易于懒散;一个大家庭的事,易于荒废。(一定要落实到人)
知识即强力
经济力量是极大的,今世为然,古时亦然。
这里宗教虽多而能相安,甚至相安于一家之中,于一人之身。
君此土者不一家,其中之一治一乱常自若。
聚讼不休,以此分成壁垒,演为派别。
谲诡其词,强为生解
中国老话有“国之本在家”及“积家而成国”之说
中国人除了家庭,没有社会
最好是你能兴家,其次是你能管家;最叹息的是不幸而败家。
权利、自由这类观念,不但是中国人心目中从来所没有的……总怀两种态度: 一种是淡漠得很,不懂要这个作什么;一种吃惊得很,以为这岂不是乱天下!
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迥殊 检看 崭然独立 自具特彩
补助地位 圆熟老到 思亲念子 奥义
机泯 瞠目结舌索解无从 失坠
资藉于 弛散分解 顿挫 纳贡
范成 亲疏厚薄 牢韧 巽顺和平
表见 反诘 敏捷顺利 滥觞
借今证古 集会结社 颖悟 积稿盈箧
超旷 恢拓 恩如父子而异财 精详
低首下心服其伟识
各国法律在保障人权,民法则物权债权为先
我们尽可确言道德气氛特重为中国文化之一大特征。
从前中国人是以天下观念代替国家观念的。……总之,事实上中国非一般国家类型中之一国家,而是超国家类型的。
罗素言:中国实为一文化体而非国家
二千年来的中国,只能说是一个庞大的社会,一个具有松散政治形态的大文化区,与战国七雄或近代西洋列国,绝然不同。
大家族制诚然是中国社会一牢固的安定力,然而却是与国家根本不并立的。
一民族自治其族者,为族国(民族国家);一民族统治他民族者,为帝国。
民族品性上之些特殊之点,大多是由民族文化陶铸而成。
人的发明天才,不过就是其游戏本能。
文化之形成,既非一元的,非机械的
佛教本是反家族的或非家族的,但传入中国后,就很快地中国化
使得一些学者兴奋忘其所以,急于要寻出普遍规律……一半猜谜,一半穿凿武断,急就成章;其方法实在是演绎的主观的,而非归纳的客观的,于科学不合。稍后的学者,发觉其不对,乃一反其所为,只求了解某一小单位的真相。
中国人有一句口头禅,说我们国情不同。
要知道问题就在小异上,在有机组织,其间一点不同,便全盘两样。
中国历史上只有一治一乱之循环,而不见有革命,即此盘旋不进之表露。
集团生活的西方人
一时一地之社会构造,实即其时其地全部文化之骨干;此外都不过是皮肉附丽与骨干的。若在社会构造上,彼此两方差不多,则其文化必定大致相近。
始而蓬勃,继而弥漫,终则改变了一切。
救其偏而得一均衡
事同一理
时机到来,此伏流遂涌为高潮
一面是崭新然益强益固
然而亦可一言而尽,那就是各自守定宗旨不放。
极高明而道中庸
润泽以礼文
崇拜祖先,以家族体系组成的社会,所谓宗法社会者是。
古人(初民)间彼此那般不同,那般不羁与善变,社会的联系与统一是不易建立的。……自然必须有件事的,较实力为大,较利益为尊,较哲学学说为具体准确,较契约更为固定;它即在人人心中百对人人有权威——这便是宗教信仰。信仰是我们头脑的产物,而我们不能随意改变它。它是我们的作品,而我们不自觉。它是“人的”,而我们以为“神”,它是我们力量之结果,但莫有比它对我们更有力量的了。……人固然可以使自然降服于人,但人永是他自己思想的奴隶。
逐逐营营于现世生活
信仰初生,人类社会始行组织;信仰变化,社会乃屡经改革;信仰消灭,社会亦行崩溃变形。
排他既强,被排亦烈,到处不能为人所容;而遭受残杀之结果,则是使他们自身团结更形坚强。(要开放,赞成统一主义,反对关门主义)
盖权力所在,最易启争端
若没有一定界别,便难成团体。反之,界别愈严,则团结愈固。
团体与斗争,殆相联不离
散漫与和平相联。愈散漫愈和平;愈和平愈散漫。
以大统小,以小事大
所以就逐渐发展出来极烦琐极拘泥的无数条规,成功其一套极周到之管理技术。
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皆以城市为中心;
而相亲如骨肉,相需如手足,亦必求其细腻熨帖,乃得关系圆满,生活顺畅。
耐烦商量着向前进行的精神
出得门来,以其巽顺和平之第二天性,及其独擅之“吃亏哲学”,遇事随和,他便是顺民。参加团体众人之中,不卑不亢,不即不离的合作。
但有一点:这都是其个人本领,而非成功于群策群办的组织。
人们的品性,固然养成于不知不觉之间。
中国人,于身家而外漠不关心,素来缺乏于此。
大多数中国人,他们于圣贤仙佛各种偶像,不分彼此,一例崇拜。(精准,到位)
缺乏集团生活与欹重家族生活,正是一事之两面,而非两事。
松于此者,紧于彼;此处显,则彼处隐。
人生实存于各种关系之上。此种种关系,即是种种伦理。
平素多往返,遇事相扶持。
(西洋)“财产自由”是受国这法律社会观念所严格保障的。
人情为重,财物斯轻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
三兄四弟一条心,门前土地变黄金。
熙熙融融,协力合作,最能使人心境开豁,忘了自己此时纵然处境艰难,大家吃些苦,正亦乐而忘苦了。
畅茂条达 祈向 衷情发舒 魂梦安稳
肫厚 胼手胝足 不可或离 若明若昧
接续申明 共信共喻共涵养生息 渺茫难知
开明气息 神妙奇效 涵容 油然现前
清明安和 仁厚肫挚 敦厚 疏离淡远
或是光大门庭,显扬父母;或者是继志述事,无坠家声。
家贫业薄寡母孤儿
盖人生意味最忌浅薄,浅薄了,便牢拢不住人类生命,而使其甘心送他的一生。饮食男女,名位权利,固为人所贪求;然而太浅近了。事事为自己打算,固亦之之恒情;然而太狭小了。在浅近狭小中混来混去,有时要感到乏味的。
权利欲不如义务感之意味浓厚
生命力强的人,得其陶养而稳定,庸众亦随之而各安其生。
中国人的神情,总是从容不迫。
人在情感中,恒只见对方而忘了自己;反之,人在欲望中,却只知为我而顾不到对方。
凡感情厚的必处处为对方设想,念念以对方 为重,而把自己放得很轻。
古书云: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中国的五伦就是中国社会组织
在中国没有个人观念;一个中国人似不为其自己而存在。
中国则客来必请上座,自己在下面相陪,宴席之间,贵客高居上座离主人最远;其近在左右手者,不过是末座陪宾了。
话应当看是谁说的,离开说话的人,不能有一句话。
相对论是真理,是天下最通达的道理。
有史之初他们(中国先民)所处自然环境,是比较清苦的。
其所崇奉之每一神祇,就代表一件有利于民生的实物(如天地山川等)。
世间不拘何物,总是应于需要而有。
人生疲于对外,一切模糊混过
宗教的真根据,是在出世。出世间者,世间之所托。世间有限也,而托于无限;世间相对也,而托于绝对,世间生灭也,而托于不生灭。
世间,出世间,非一非异,隔而不隔。
依赖感及是宗教的根源。
其所依赖者,愿景出于自己一种构想。但这样转一湾过来,便有无比奇效。因为自己力量原自无边,而自己不能发现。宗教中所有对象之伟大、崇高、永恒、真实、美善、纯洁,原是人自己本具之德,而自己却相信不及。经这样一转湾,自己随即伟大,随即纯洁,于不自觉,其自我否定,每每就是另一方式并进一步之自我肯定。宗教最后则不经假借,彻达出世,依赖所依赖泯合无间,由解放自己而完成自己。所以同一礼拜祈祷,同一忏悔清修,恒视其人而异其内容。
弱者而后需要宗教,愚者而后接受宗教。
理智尽处生信仰。
文化都是以宗教开端。
唯有人的坟墓才是神的发祥地
世间最使人情志动摇不安之事,莫过于所亲爱者之死和自己的死。
随着生死鬼神这一套而来的,是宗教上之罪福观念,和祈祷禳祓之一切宗教行为。
孔子A绝不直斥其非,和婉地问;B说明理由,仍让他自己判断;C指出彼此之观点,而不作断案
儒家极重礼,但你看他却可如此随意拿来讨论发作;这就是宗教里所万不能有的事。
宗教上原是奉行神的教诫,不出于人的制作。
(儒家)其标准不在外而在内,不是呆定的而是活动的。
从《论语》中五收,我们更可见孔门的教法,一面极力避免宗教之迷信与独断,而一面务为理性之启发。
儒家没有什么教条给人;有之,便是教人反省自求一条而已。
义在内而不在外。在他(孟子)看,勉先循外面标准,只是义的袭取,只是“行仁义”而非“由仁义行”——其论调之高如此;然这是儒家真精神。
清明在躬,志气如神
唯乐不可以为伪。
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则民瞻其颜色而弗与争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
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人祸元凶过天灾
要把人生一切安排妥当而优美化之,深醇化之,亦即彻头彻尾理性化之。
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
迷信实根于人们要向外有所求得之心理而来。
人们的生活多是靠希望来维持,而它(宗教)是能维持希望的。
寓作于述,以述为作。
中国人计君之轻重而报之以忠义,不同乎日本武士为忠义而忠义。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礼俗,便是后二千年中国y文化的骨干,它规定了中国社会的组织结构,大体上一直没有变。
中国所唤作天理天则的,正是自然法其物;中国文物制度正是根本于自然法,故亦与自然同其悠久。
伦偶相对关系……两条路就从此分了:一则重在团体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一则重在此一个与彼一个之间的关系,且近从家族数起。
礼俗示人以理想所尚
一些缺乏客观标准的要求,即难以订入法律
当其心气和平,胸中空洞无事,听人说话最能听得入,两人彼此说话最容易说的通的时候,便是一个人有理性之时。所谓理性者,要亦不外吾人平静通达的心理而已。
生物的进化,是沿着其生活方法而进的。
要靠后天想办法和学习,方能生活,便是理智之路。
但理智只是本能中反乎本能的一种倾向。
疏离淡远 阜丰 胥赖于此 驰骛于外
斟酌折衷 一心于现世 开大通透深细敏活 关情
勃兴 解消 申说 平情立论
相离 节储 逊退 俾资互证
犹豫之延长为冷静,知识即于此产生,更凭藉知识以应付问题。 这便是依理智以为生活的大概。
各种本能都是营求生活的方法手段
不须操心自不发生错误
错误而不甘心于错误,可贵莫大焉
科学上大抵都是“如果如此,则将如彼”这类公式
无私的感情,同样地是人类超脱于本能而冷静下来的产物
盖错误生于两可之间(可彼可此)
生命摆脱于机械之后,就有兴奋与懈惰,而不能恒一。
其机甚妙,其辨甚微
错在知识者问题小,错在行为者问题大。
在人自习自知,自证自信
孔子态度平实,所以不表乐观(不倡言性善),唯处处教人用心回省……孟子态度轩豁直抉
这种精神,分析言之,约有两点:一为向上之心强,一为相与之情厚。
“人生向上”。从之则坦然泰然
当下一念向上,别无所取,乃为真向上。
人要不断自觉地向上实践他所看到的理
一切生物均限于“有对”之中
人在感情中,往往只见对方而忘了自己。实则,此时对方就是自己。凡痛痒亲切处,就是自己,何必区区数尺之躯。
宇宙内事,即已分内事
一个人的生命,不自一个人而止,是有伦理关系。伦理关系,即是情谊关系,亦即是其相互间的一种义务关系。
从没有到有,从有到没有,首尾演变之理,了然于胸,便不足以论断文化问题而瞭望人类前途。
从宽泛说,人间贵贱贫富万般不齐,未尝不可都叫作阶级。但阶级之为阶级,要当于经济政治之对立争衡的形势求之。
社会经济莫不以农工生产为先为本。
在一社会中生产工具与生产工作分家,占有工具之一部分人不工作,担任工作之一部分人不能自有其工具,就构成对立之阶级。
经济上之剥削阶级,即为政治上之统治阶级,此一恒例,殆不可易。(换言之,谁统治我谁剥削我?)
阶级之为阶级,要当于经济政治之对立争衡的 形势求之。至于贵贱等级,贫富差度,不过与此有关系而已,其自身不足为真的阶级。
腾出空闲来给心思自在地去活动,即属必要
人类就是这样以一部分人为牺牲的生活下去吗?当然不是
经济进步、文化进步、政治进步,事实上循环推进,非必某为因而某为果。
要达于均平(经济的、政治的)必须人人智识能力差不多才行。不是享受的均平,就算均平;要能力均平,才是均平。明白说,非大学同受高等教育,阶级不得消灭。
孟子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人者食于人,治于人者食人。
和今后因世界交通将渐渐有所谓世界文化出现外……(依靠逻辑,可以判断未来,确实交通发达了,有了世界文化。强!)
耳目常识之所及
纵有大地产,保持正不易。……河北省谚语“一地千年百易主,十年高下一般同”(十年间的变化,可能富者不富,贫者不贫)又说“穷伴富,伴得没了裤”。
“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
但他们要土地,不过觉得不动产牢稳,用心贻子孙;其积极兴趣不在此,绝不是想要改行。
由政治势力而直接地或间接地使全国土地见出集中垄断之抛
无商则工不兴,无工则商亦不盛。而商业必以海上交通,国际互市为大宗。(商是什么?商就是个“利”)
中国文化是由西北展向东南,以大陆控制沿海,(以前)与西洋以沿海领导内地者恰相反,(现在)数千年常有海禁(不同的原因)
官吏之所大不同于贵族者,即他不再是为他自己而行统治了。他诚然享有统治之权位,但既非世袭,亦非终身,只不过居于一短时之代理人地位。
平允 轶出 彰彰具在 积弱
受异族凭陵 隆污 捐生(自杀) 明且强
浑融 繁征博引 浑融莫分 崩解
人情温厚 布衣卿相 疏贱 总起来说
以新代旧之间 弥重弥专 弥切 小国寡民
资藉于 扬露 培益 师徒东伙
推广发挥 顾恤 昏心暴气 弥觉希罕
得人心者昌,失人心者亡
在中国看不到统治阶级,而只见有一个统治者
两千年来,常常只是一种消极相安之局,初未尝举积极统治之实。
本来是阶级之“卿、大夫、士”,战国以后阶级性渐失,变成后世之读书人和官吏,而职业化了。
无剥削即无文化
“政简刑清”是其(儒)最高理想。
耕田而食,凿井而饮
国家功能,一面是对内,一面是对外。
常态变态相间互见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
夷狄而中国,则中国之;中国而夷狄,则夷狄之。(它不是国家至上,不是种族至上,而是文化至上。)
中国人心目中所有者,近则身家,远则天下;此外便多半轻忽了。(说明无国观念,只有家观念)
国家构成于阶级统治
以自己劳动与别人劳动为等价交换,此即谓之经济手段。(做生意本质就是互惠互利,你给我口饭吃,我给你点菜)
国家寄托在武力上,这是没有疑问的。
宁可主体大而工具小,万不能主体小而工具大。
所以中国历史定例,争天下时固非武力不可;得天下后,就要把武力收起来,不能用武力统治。
耕读传家
不知其或进或不进,原无一定。而此两大事实,却刚好必从下面两层来解释:一、中国社会史自秦汉后,已入于盘旋往复之中(不是进步慢);二、中国封建之解体,别有其路线,不同于西方。
分封锡土
中国历史就是这样逆转顺转两力相搏之历史。
宗教不足,则集团不足也。
为什么“士”字,原初专指执干戈佩弓的武力,后来却变为专指读书议论的文人?……“士”字,始终指特别受教育的人;但因教育的内容改变,它的涵义亦就改变了。
有武力非难,而谁来控制比武力,却是一大难题。
政治进步?政权从少数人手中逐步开放给众人,政治渐进于民主,便是。
民主期于尊重人权,而肇始于限制王权。
阶级新陈代谢,各有其时代任务不同。
暴力革命更要靠阶级力量。
革命要靠阶级,革命后亦还需要阶级统治。
阶级对立,正是集团间的产物。
阶级所由兴,不外是被外族征服统治,或由内部自起分化之二途。
权力生于集团之中,此不易之理也。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全从个人营利,自由竞争而发达起来,其前提则在财产所有权归于个人掌握。
全副精神照顾在物权债权这些问题上。
伦理社会这块土地,不适于资本主义之滋生茁长。
富贵贫贱,升沉无定
生产家族化
相维以利,相胁以势
既反对权位之垄断于前,乃更反对资产之垄断于后
益臻密洽,其理无穷
中国式的人生,最大特点莫过于他总是向里用力
盖从伦理整个精神来看,伦理关系一经有了,便不许再离。
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却无非彼此感情之融和,他心与我心之相顺
业农,业工,业商
土地资财转瞬由聚而散
大抵勤俭谨慎以得之,奢逸放绷以失之。信实稳重,积久而通;巧取豪夺,败不旋踵
勤是对自己策励,俭是对自己节制,其中没有一分不是向里用力。
人类社会正是借着矛盾而得进步。
贵德而贱刑 素孚众望 周济 恢廓通达
孝弟勤俭 规复 钤键 恰恰不然
而散开的一个人一个人,其心理便易于平静清明,回转自如。
一争两丑,一让两有
宗教最初可说是一种对于外力之假借;此外力却实在就是自己。依赖感乃是宗教的根源。宗教信仰中所有对象之伟大、崇高、永恒、真实、美善、纯洁,愿景是人自己本具之德,而自己却相信不及。孔子有他一种精神,为宗教所不能有。这就是他相信人都有理性,而完全依赖人类自己。儒家没有什么教条给人,有之,便是教人反省自求一条而已。除了信赖人类自己理性,不再信赖其他。孟子总要争辩义在内而不在外。在他看,勉循外面标准只是义的袭取,只是行仁义而非由仁义行。
道德与宗教之别,正不外自与他、内与外之别。
自来中国政府是消极于政治而积极于教化的
北面朝君,而君则南面而王。
君主越多用权力,自己越不易安稳,实不如施温情,兴教化,以理性示人。
宽舒自由安静幸福
黄老清静儒术敦厚……汉武帝黜百家而崇儒术
儒家奔赴理想,而法家则依据于现实
郑重现世人生为教
尽管各地方音不同,而不碍文字之统一
且可使此文化统一的宽度继续加宽
而一则启发其心,一则偏乎外铄,深浅迥异。……盖宗教信仰,信其一为真,则其实必假。是以“基督教不以建立其自身之祭坛为满足,必进而摧毁异教之祭坛。”
浸润深入以渐达于文化统一
中国文化是一元的,孔子述古,即已集大成。
天下事原来顾到这边,便顾不到那边
一个人时时都需要一种自反的精神
历代创业之主,多半来自民间,习知民间疾苦,社会情伪。他自己天资又极高,明白如何自处如何处人之道,自然不生问题。及至传了几代下来,天资浸已平庸,又生于深宫,长于妇人女子之手,于外边问题一切隔膜。
唯治乱之机,系于人心敬肆(或振靡)之间,则上下数千年无二致。
革命指社会之改造,以一新构造代旧构造,以一新秩序代旧秩序。
择贤长者以为之主
一个革命的意义,是在几年之内迅速地扫荡那些已经在地上生了根几千百年的制度,使它倾覆和崩溃。
更定制易,变同风难
矛盾虽不能就此解消,却使人常常抱着希望,致力于其解消。
要紧处在经济之停滞不进
沉溺于迷信玄想者与孜孜于考验自然者
不作出世禁欲等想
殖产营利 箝制困辱 蕃增 控驭
日进 日利 繁广 修已以安人
启悟 践形尽性 向外逐物 福命无定
遏阻 蔚成礼俗 牵阻 借镜
浑括说 发皇拓大 攸赖 混沌未凿
对内求安为中国文化特色
人类从古以来,总是在自己圈内才有情理讲,在自己圈外就讲力(这是自古及今未曾变的真理)。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孔孟)绝不说人生来有贵贱,以肯定阶级;而只从社会分工原理,说明劳心劳力之分,不过为其兼营不来,而“安”与“养”乃不得不通功易事。
理欲之争,义利之辩,自古为思想界之大问题
其历史亦就在一治一乱循环中度过
两面绞扣,互相牵缠,动转不得
民主是一种精神,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并不难看见。
民主是一种精神或倾向,而不像是一件东西,所以难于斩截的说它有没有
民主精神总是最先见于较小的生活圈内……人民主精神偶一流露,并不难;难在恒久。
三民主义:民有、民享、民治
中国乡党成于家族;西洋成于集团(教会)
中国不是缺乏民主,乃是缺乏集团生活,缺乏政治和法律。
个人为自由之主体,自由为个人之无形领域,言自由固不得不以个人来说。然而从人类历史上看,自由之受屈抑,并不开始在此一人对彼一人之间,而是在集团对集团之间,集团对其分子之间的。恒为自由之敌者,是作为代表一集团之权力机关——这在国家就是政府。
民主期于尊重人权,而始于限制王权
中国人的劲儿,就是一个“混”字,而西洋乃深得一“分”字
中古人生特征有二:一是宗教笼罩了一切,二是生活于集团之中,而其集团双是干涉过强的。
它(儒)恰不像出世宗教那样,把现世人生看得可贱,而相反地乃是看得非常可贵,要郑重的生活去,唯恐有所亏失。
逼得人非提出这种消极性的自由要求不可。
亲长君师者
出于礼则入于刑
中国文化最大之偏失,就在个人永不被发现这一点上。
戴东原责宋儒理学“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其言绝痛。
久据中国而不可去者,是伦理理念。(革命后全没了)
遇事开会,取决多数,是谓民治
西洋之民治,盖从其集团生活来的,但中国人则过着家族生活。遇事开会集议,正是生活在团体中自尔养成之一种习惯,生活在家族中,却不必然。他的习惯,宁是父兄领导于前,子弟追从于后了。
人生而离开向上,既是不可以的。
他们从中古宗教之出世禁欲,反逼出近代人之现世幸福主义。
所谓政治,不出乎保障私人利益图谋公共福利之云。
而近世西洋之走上此路,却正由社会形势演成,并非启导于理念。
国事决于国人,盖为其社会形势所决定。
先把政权公开于一小圈内
特别是秦汉后的中国,阶级以隐于伦理而浑
中西“理念不同”,“形势有异”
例如大家的事要征询大家意见,意见不一之时,只有依从多数。这在中国人何尝不知,何尝不行?只是不十分看重,不那样拘定。
人类是理性的动物,其根本要求或在真,或在善,或在美,或在巧,统可名曰当理。
善为众所宗生,民意本在求善。
再例如一个人在中国只许有义务观念,而不许有权利观念,乃起因于伦理尊重对方。……其压抑抹杀之者,是“理”而非“法”。……中国实响起在讲礼上,看对方重于自己。……中国社会形势之异,至秦汉而豁露。此害露乃由先秦封建之解体。……西洋起于经济进步……中国却由内部自行分化融解……封建之所依恃,一在武力,二在宗教。……唯相安是尚,不尚武力。
西洋文化是从身体出发,慢慢发展到心的,中国却有些径直从心发出来,而影响了全局。前者是循序而进,后者便是早熟。
官体反应减低而心思作用扩大,才可说有心。
人类本于其生物之要求(个人生存及传种),其一切活动恒不出乎有所利用与有所反抗;而利用之中每含反抗,反抗之中每含利用,利用反抗正自难分。
理智原不过是工具,有时顺乎理笥而显其用
第一问题径称为“身体的问题”亦不为过,此问题居一切问题之先,人的心思聪明首先是为它而用。
强力求之则势益乖,巧思取之则情益离,凡一切心思力气向外用者,皆非其道。所谓人对人的问题,其实就是心对心的问题,彼此互相感召之间,全靠至诚能动。
中国古话:“反求诸已”、“尽其在我”
对于问题把握不放松,终必渐归于纯粹向里。
就人的个体生命说,心身之发育成长,是心随身来,身先而心后。这同样之顺序,亦可于社会生命见之。社会是随着文化之发生开展而发育成长的,文化之发生以至开展,则最先是环绕着生存问题(第一问题)这一中心。所以社会之发育成长,此时实寄于那些从身体出发的活动上。大略说来,身体本是生存工具,人在图存中,又不断在身内外创造许多工具(包括知识技能而言)来用,使身体活动加大加强,乃至更加灵便。就由这些工具之发达,社会关系日益繁密,社会单位日益拓大,这就是所谓社会之发育成长。
人与人之间,从乎身则分则隔,从乎心则分而不隔。所谓人的心思那一面,实指其所以成社会之道。这在文化初期,通常就是宗教。宗教是社会文化在人心一面所有之端萌。继此发展去,更有礼俗、法律、道德种种。但宗教并不因有种种继起都就消灭,而仍自有其无穷之变化发展。其他种种亦都不是此以彼为瓜代。
今天联合国就是在努力实现最大的一个圈,把全世界纳于法律及道德之中。
机诈强暴 宗法社会 积重难返 明强
失败退婴 逗合组织 联通 歧见猜防
发育先是偏乎身之一面,后乃偏乎心之一面。
身之一面可云长成,人类第一期文化亦即完成。
在缺乏心思的动物之间,其所有问题不外是身体的问题。
战争始终作为人类之一制度而存在
物贵是以人贱,物贱而后人贵
心思作用是行为之前的犹豫作用,犹豫之延长为冷静,知识即于此产生
冷静的向外看,生命由紧张而松弛。
空间则出自理智推计
知识精确而有系统,方为科学。
中国人讲学问,说于人事而忽于物理。
中国文化以周孔种其因,至秦汉收其果。
理性以无私的情感为中心
向上之心强,相与之情厚
直接的信理,间接的信教
有职业而无阶级,是社会而非国家
原初精神意义浸失,而落于机械化形式化,枯无趣味
厌弃就是因为领会不到它的意味,反抗就是不甘服这种强性压迫。
现实不外是两个字:利、力
存于理者,其理虽见,其势未成,纵然高明,不能落实。存于势者,其势既成,其理斯显,虽或了无深义,却较稳实。
落于消极亦再没有前途
经济上完成社会主义,政治上完成民主主义。
暧昧而不明爽
这一面是其内容至高与至低混杂而并存
一家族本位的社会,则既不能强,尤不能大。
此重则彼轻,彼松则此紧
一般说来,文化都是以宗教作中心而发展,中国独否
理性不外乎人情
宗教之动人,恒在其不平常,而周孔之教化则于平易切近之中深有至理,不必动人而人自不能出。
西洋走宗教法律之路,中国走道德礼俗之路。宗教自来为集团形成之本,而集团内部组织秩序之厘定,即是法律。所以宗教与法律是相联的。
好好恶恶而心中了了,是曰自觉;基于自觉而行吾所好,别无所为,是曰自律。
靠法律者,要在权利义务清清楚楚,互不相扰。靠礼俗者,却只要厚风俗。
高人隐士显著之共同点有三:第一在政治上,便是天子不得而臣,诸侯不得而友,虽再三礼请亦不出来。……唯独不成国家的这松散社会如中国,才得出现这种人物。……第二在经济上,便是淡泊自甘,不务财利,……第三在生活态度上,伍家岗区是爱好自然而亲近自然。
对自然界欣赏忘机,而怠于考验控制。
不独以武力取之,且以文化取之。
中国总是化异为同,自分而合。
俗称“青回回”,又名“挑筋教”
爱和平,尊中庸
文字亦不过一载文化之具。
我民族泱泱大国举世无比,与西洋小国林立者相较,正为文化植根深浅之有殊,明眼人当早见之。
凡自己有所固执,便无法与人合得来,此一定之理。
迷信生于畏惧与希求
产生迷信的那些畏惧与希求,都从身体而来,无所怵诱于外,而平平正正,开明通达,却是理性之本质。
禁欲实从恣欲引起来的,而禁欲每又翻转到恣欲。不论恣欲禁欲,要皆失去人类生命应有之和谐,而与大自然相对立。
闳伟明通 积渐萎弱 附丽 圆熟老到
理智是本能的工具而不是本能的主人。推动历史,支配社会,控制人生的是本能,绝不是理智。……但他没晓得本能亦同是工具
一切今人所有,无非古人之遗,一切后人所作,不外前人之余
(全世界)各区都 可找到中国人的聚落,证明中国人的气候适应力最强
你如其知道身体不过一生活工具,生命初不局限于此
在中国却为家族及天下两级
中国人说近就是身家,说远就是天下,而其归趣则在“四海兄弟”、“天下一家”。
生命是活的,时势不同
中国建国之路
弁(bian)言(序文,引言) 憬然有悟 政简刑清、
浸濡 相埒 坑堑 承其余荫
摧枯拉朽 翻检 国势陵夷 深致感慨
一个真正用过心来的人,是不能随便就承认,随便就否认的。
对内维持私有财产的法律秩序,俾遂行其剥削;对外竞争殖民地,而肆行其侵略;主要是为了谁?谁在当国?……不能看出资产阶级是陷然操持着武力,而为其主体。
中国政治上消极无为主义——所谓“不扰民”
我们要知道:主体与工具是必须相称的。若不相称,宁可主体大而工具小;万不能主体小而工具大。
我们今天是回不去了
时时流转相通
彼此情谊相联锁,是即所谓伦理。
团体对个人好象是纵的关系;而伦理要与之间却像是横的。
在中国人心目中,近则身家,远则天下。
试看欧洲,爱尔兰在英国一起七八百年之久,到底还要分家。比利时、荷兰亦曾在一起;挪威、瑞典亦曾在一起,但都同化融合不了。各国内的少数民族,常有民族自决的呼声。……但中国却总化异为同,由分而合,数千年趋势甚明。
原来集团引起斗争,斗争促成集团。集团实与斗争相联,而散漫则与和平相联。俞散漫俞和平,俞和平愈散漫
军阀就是一指挥官领着一大批军队,占据一地盘而吃饭。
中国的分裂只浅浅地表层现一政府北一政府东一政府西一政府之间,而于社会不相干。
若将政府除外,中国国家原来是统一的!
两面迭互为因果,这一循环圈直仿佛无从打破了。
从建党入手,再以党来建军建国
以党建军
于是就在无所不包之中,而他松散了不成一个党。
其实党之所以散,办正散在没有努力方向上。
须知我原不是为研究文化而研究文化的;我是从少年时感受中国问题之刺激,用心于中国问题之解决,而后转到中国文化的研究上。(出发时并不预计到到达的地方,到出发时的心正了,那么条条大路就会通达)
首先对于中人之不爱国、不合群深深感慨。……中国人是一盘散沙,没有三个人以上的团体,没有五分钟以上的 热气。……中国人有私德而无公德。
觉察这全非某某个人的罪过,全不是零碎的问题。
其实与其看作一个个人的知识问题,又不如看作社会生活习惯问题。制度的本源在习惯。
团体中多数分子只在被动地位,就是不进步的团体
团体公共事情就是政治
来路即是去路(追求永生,得到的是长眠)
要雪政治改造失败之恨,要满政治改造之愿
所谓活动力,就是指对一事注意关切之后,把自己意思要求传达给人,乃至如何奔走磋商,如何号召努力等等。活动最怕得不到反响;得不到反响,便不肯再活动。
乡则包在苦干村,县又包有苦干乡。
一村为一地方团体
习惯要在生活事实上养成
虽然多方面下手,而要不外引归一个经济合作组织,一个地方自治组织中。组织有二,旨趣唯一——促进团体生活,运用组织力量解决生活中一切问题。
近代西洋文化所长归纳为三点:一科学,二民主,三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之卓越成就(特质文明)。但后来我变了,喜欢说两点,而不说三j点。两点就是团体组织和科学技术。
执简驭繁 惊羡 审择 融化洗净
相联相通 约居 渐渐相习 怡神静养
敷衍塞责 含蕴着 迭次 地窄人稠
始终是以有组织的人作主宰,科学技术自然亦始终为社会公众而服务。
团体与个人相待而立,犹左之与右;左以右见,右以左见。西洋正以其有极强集团生活,乃有其明确之个人地位。
像民享、民有、民治的话,在缺乏集团缺乏组织的地方是无从讲起的。
中国文化流于消极
一贯到底,一了百当
在问题解决上,必从自强入手
三民主义分别照顾到民族问题、政治问题、经济问题
共产党的第一个贡献——统一全国、树立国权——在对外功夫上(外交军事)供给了其基本必要条件……第二个贡献——在增进社会关系上的贡献,亦就是把团体生活引进到中国来
西洋团体生活实以基督教之出现而开一新纪元。
它反抗旧社会,坚强不屈;而社会上大家亦都害怕它,仇视它,见他们就杀
其团体之组织得好,实从斗争锻炼成功的。(凡事皆利力斗争,群众只会趋从强者)
过去国民党名为一党秉政,而其实只见个人不见党;它不讲什么联合,而胡乱拉一些个人参加政府,党内党外分不清;可说完全陷于无条理无组织状态。现在共产党则有计划地吸收党员,务使其党在社会上有其一定基础。
尤其在经济方面务为有方针有计划之发展,而非放任其自流;这样就使得人们走向组织。
共产党在引进团体生活上贡献甚大
就工人说,他现在有一个近而小的团体——工作;更有一远而大的团体——国家。
工作与国家,国家与工作,大有彼此交相互依之势,而每个工作呢,则都要依靠于这大小两个团体。
中国人向来是遇到问题,便求亲告友,而亲友亦多能帮忙。
彼此互相刺激出力量来,不稍放松;
督迫责罚即是硬性的;鼓舞诱导即是软性的。
其中高等刺激与软笥刺激收效尤宏
任何一组织要组成分子发挥出力量来,最基本的就是当作主体而尊重之。
迅速恢复而蓬勃发展,不止日渐开拓而且逐步向上深入
天天有创造,天天有进步,不是没有理由的。它就是路子走对了。
如何让这些被集中的人们从被动转入主动,各为有意识地有力地参加。
一个为自己而劳动的亦不是工人。
数说不尽 嫌偏嫌狭,不洽不妥 表见 联锁不散
确然恒在 痛切 晦塞不明 秉持
次第 拓大非常,绵久无疆 乐利 退堕降格
从容透达 退堕 弥天漫地 郁塞愈甚
崇奖提倡 果由 师法
结果却达成生命本身之豁露
各种本能都为了一总目的,即是“个体生存、种族蕃衍”——可浑括称之曰“生活问题”。一切生物都盘旋于生活问题。
人类生命的高强博大
人生最好的生活,不在吃穿享受的最好,乃在最能把他的聪明力气发挥贡献出来的那一种。
人与人只是身隔而心不隔,这表见在彼此心情相喻上,表见在彼此相信相谅上,表见在彼此互相关切照顾(亦称同情心)上。
“责任感”就是寻常说的“不要对不起人”。
物类生活靠本能,人类生活靠习惯
文化就是我们种种生活(政治经济等生活)习惯方式的总称。
而建国这件事呢?在今天便是改造文化。
说建国,其意乃在建造一新中国社会。
凡创造都是生命中见精彩处,在个人如是,在民族如是。
所谓人对人的问题,其实就是心对心的问题
它不取胜于斗争,而宁取胜于和平。而一旦真要斗争起来,其力量之发之于心而不徒出于身
中国缺乏宗教,不讲出世;稳定人生的作用即寓到伦理中。盖人生意味最忌浅薄。
在浅近狭小中混来混去,有时要感到乏味的。特别是生命力强的人往往看不上这些。
宗教之所以具有稳定人生之伟大作用者,就为它超载现实,超载躯壳,不使人生局于浅近狭小而止。
旧民主讲竞争,而共产党更讲斗争
团体尊重每个人的自由,人们彼此互相尊重自由。
流血的斗争叫军事,不流血的斗争叫政治。
始而乍见还不敢深信
身的问题不得解决,就遮隐了心
心思从浅近狭小处解放出来,便不难往远大处去
人心换人心
心胸开,智慧亦随之而开;人心透出,一切力量随着全透出来。这样就完全符合于人类生命的本性,实现了最理想的人生。
孔子言: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凡真会把事情做好之人,往往是留下好路道给后人走,不徒留下好成绩而已。
始能还其本来的伟大
人与人只是身隔而心不隔
消极之顾恤,鲜有积极之合作
这里所谓义务是自课的。
保障而寄于一个一个人一时一时的心情,自然就不可靠。
在生存问题没有解决时,谁能以对方为重,把自己置于第二呢?(说的很根本)
生存问题解决了,人心之透达流行自然不难。
罪福观念之迷信
能刺激并发抒人的生命活力,就是好的制度。
自由自在,全心全意
宗教对于人群,盖一面有其摄聚作用俾成组织而不散,一面有其规范作用俾有秩序而不乱。
(理性)在个体生命上要随着年龄及身体发育成长而显现;在社会生命上则要随着经济进步社会发展而显现。
宗教此时不再是粗拙地给人以许多教诫,而是给人心理上一最后依据;人则借着宗教而提高自己,透出人心。虽其所假借的外力实在就是他自己;然经这样一转变,却有无比奇效。
有形的好条件即所谓无产阶级工人者在中国是太少太少;然而像共产党所说无产阶级那种精神或心理,却正是中国人所早成为好尚的东西——仁与义。
国难日深而腐化愈甚,个个人其身未死,其心已死。
共产党大心大愿,把天地间第一等大事肩负起,舍死忘生地往前干
这一面自私自利,才有那一面的大心大愿
中国革命总是“群雄并起”,力量分散,缺乏团体性,且恒自陷于互斗。
不难看出根本缺乏革命反革命的壁垒分别,缺乏群众的一共同要求,更没有一定方向的一种运动,如何能谈到什么革命团体?
革命是不假了,但究非社会内部自发的阶级革命。
革命的人都不顾身家,身家念重便不能革命。
人的心理不免有起伏,难于坚持不变。(恨人心不如水)
深痛过去失败而降心相从
人类创造力的大发挥大表现
明透 疑讶不解 窍要 自相顺益
生息长养 因利乘便 积有岁月 恒一坚定
狭小孤弱 阴图 雄奇 意趣消沉
就在传播各方不断扩大的惊呼声中,夹杂了许多猜疑、误会和敌视。这是不足为怪的。
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
人生无目的之可言,假如有的话,那就是创造,无尽的创造。
立场则宽狭大小,此分彼合,千差万别,数之不尽,于是其间明争暗斗亦数不尽。
今人正不必责备古人,亦复不能超载所处时代,而应当是站在时代前边一点。
第一建立领导权;第二掌握运用领导权
作为一个国家,对外就能应付国际环境;对内就能维持相当秩序。这就是它不走下坡路而走上坡路的根本。
这全国领导权之所由建立,应从两面来认识它:一面是从其事之大不易来认识,又一面是从其事之无凭藉来认识。
尽可不遇合这种机会而能赶上那种机会
一切问题的解决其窍门即存在问题中而不在其外。
社会问题是人不自觉地造成的,而自觉能动的解决问题的还是在人。人是一切问题的关键。
扼要一句话:其单道只在敌我形势之间大小强弱彼此对比上如何转变而已。
然其中实有自始自终一贯之道,或说一根本要着,那就是把广大人民群众慢慢都争取过来跟着共产党走。(争取的过程 就是领导的过程)(反对关门主义,赞成统一主义。资源有限,跟着我了,你就没了)
把人民争取过来的过程,就是领导权建立的过程
要和人们自己站在同一立场,他是为人们办事的,人们自然而然就要跟着他走。……他遇事英明有办法,跟着他走就能从一个胜利走向一个胜利而很少失败,于是一度追随,便继续相从不离。
制胜敌人而更加壮大了自己
遇事不师心自用而广为资取众人的智慧——总是走群众路线。他的英明有办法就在善于依靠群众。
对立的两面亦可能互相转化
为了当前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的完成就必得把一切大小有资产的人们而可以反帝反封建者拉在一起。
如果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胜利完成任务的,要胜利就必须在各种不同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除了汉奸和那班至死不变的反共分子外,我们是决不抛弃任何友人的。
有一张一弛之妙(即要适应环境,不能s富士康规定)
所谓曾经很长时间难得显其用的,是指建党建军之初,在广漠国土的偏僻农村建起星星点点的革命基地,坚持着武装斗争,探马到反革命大军的围剿,就被封锁而与广大社会隔绝起来。此时只在狭小的苏区活动,于外少所接触,难以发生影响。纵然要想争取人们而亦具有获取人们拥护的好条件,却不为全国人民所亲切认识,从而就得不到政治上的发展,而保能在军事上僵持。僵局之打开实在于日寇之入侵。革命形势至此一变,从多年对内战争转而为民族对外。在民族产场上国内各不同阶级都应团结合作,反革命大军迫不得不放弃内战,这就让共产党和各方面展开了广泛接触。(所以a要保证能活下来,存在着;b任何不利都是“机”存在着待时局转变)
凡是国民党让位给日寇的地区,恰即是让位给共产党。日寇一度掩有大半个中国,共产党毛主席的领导亦即开拓到大半个中国。
老实说,毛主席一生白手起家,什么也不曾靠得。无形的,他只靠了马列主义;有形的,他只靠了中国人民。然而马列主义不是他自己学习得来的吗?中国人民不是他自己争取得来的吗?
善于领导群众是毛主席最大本领所在。说白了,就是他最会使唤人,人们最听他使唤。
资本主义的特征恰在:财产归个人所有,虽父子夫妇亦是分着的,对于所有权尊重保护,对人们一切活动自由的容许和保护。
顺合于我们的要求而作出改变事物的活动即为创造,反之,即为破坏。
人类生活方法依靠后天习得,出于意识思考,无时不有推陈出新的可能,所以说之为创造。
走先天一路的,属于本能之路。本能之妙,寄于身体;其一切工具就在其身体上,不待于身体之外求工具,所发达的是身体。
心思势力的增强恰是从削弱身体势力(本能)来的。或更确切的说:心思势力增强是生命从身体里面得到一大解放来的。
兴趣之于创造实为本中之本
人人有前途可奔最能鼓舞人类创造力。
深透 诱进力 行文至此 深洽人心,收效特宏
周知 陡增猛长 顾恋 耀目惊人
明醒有务 措置咸宜 命意 因陋就简
高明卓越 以资说明
一切与身俱来的本能冲动代表着身体势力。
集中领导,统一规划
层层订流向,处处讲合理,环环相扣,脉脉相通
为了彼此督促进步,把物的潜力和人的潜力挖掘出来,必须搞竞赛。
头绪纷繁各不相谋
安顿其身而鼓舞其心
天才在人民中间是取之不尽的
人类创造力它说有就有,愈用愈出;说无便无,愈不用愈不见
群众的最好的领导者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最善于集中群众的心思力气来解决其当前大小问题的。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将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又到群众 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
领导群众的方法还从群众中得来
增多了办事的层次,拖长了解决问题的时间。
累次又累次谆谆告诫
制度本身不是万能的,有了正确的制度还须待正确地运用
群众盛行了写大字报,把所有对领导上的意见倾吐出来
但只那样就事腐化事地去纠正一些浪费现象,而不从思想深处解决所存在的问题是不够的。
整风而击不中要害是不行的;击中要害了,而群众意见还有未尽亦是不行的。这些全看领导上有不有彻底整改的真决心。领导没有决心、不亲去群众间造成活跃的民主空气,群众是不容易发动起来的;而不造成群众的声势和舆论的压力,一切病根和缺点是反不掉的。
若由领导出而批判,那就大为不美了。
作风问题亦是思想问题
要整顿作风必从改造思想入手
七分政治、三分业务
会议形成“算帐加吵嘴,讨价还价”
到群众中去领导群众,到生产中去领导生产
下放期限一般是十个月至一年,准备在十年左右的时间使全国所有干部队伍都轮流着受到这样锻炼。
在领导工作上所最怕的是脱离群众的官僚作风和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这是“到群众中去领导群众,到生产中领导生产”所以必要的由来。
对于体制下放,权力下放这一伟大措施
中心问题是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适当地扩大地方的权限。
随便一件小事往往亦须经过几个科室联合签字盖章。
唯其提得起,才放得下。
但人们思想常犯片面性的毛病。站在中央总容易把事权揽在中央,而忽略了要依靠地方那一面。站在中央正要大大注意依靠地方。
把一切积极因素、一切可用的力量都调动起来,共同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为建设我们的国家而奋斗。
自力更生,武装自己
既要有藐视困难的勇气、锐气,还要有缜密考虑问题的头脑、心思;不然,是不行的。领导者把群众的干劲、热情调动起来,还只是解决了问题的一面,必须同时指引人们应该顺着什么道路去走而后其气力心思才得到更好表现成功,使期主观能动性取得其可能的最大效果,那才算是尽领导之能事。
一切要通过实践
集体的事情,一定要归落到其成员个个人身上乃为落实。
社员中的积极因素增长了,消极因素就减少了。(历来都是零和博弈)
热烈的竞赛,亲密的协作
生命是一种力量。生命力愈进于高等,乃愈有伸缩起落,愈深不测。
群众的积极或消极是心情方面的事。
凡事贵乎当机
管理民主化,社员干劲大
心思粗细,能力高低那自是人人不等
一个人没事干,心情无所寄,心思无处用,生活便乏味。
要知道浅深不一的心理动机在人们原是时时杂合难分,不过其间容有欹轻欹重各自不同而已。而当其创造力真正发挥大有所表见的时候,却没有不是靠那从生命深处出来的劲,亦即没有不是上升到较高心理领域的。
而他(毛)的一生正是体现了“争取主动”,凡落于被动便是失败,而取得了主动便是胜利。
考虑任何一个问题都要从六亿人出发。
调剂和合之美
人心与人生
补赎 裨助 幽渺 一一指数无遗
发皇开展 余裕 植基 毕究
诘责 方隅 几已不存 陶铸
剥除 物性各殊 施为 弱劣
炽然可见
假使你自己对人类心理认识不足,你又何从了解孔子具有心理学见解作前提的那些说话呢?
我一生心思力气之用恒在两个问题上:一个是人生问题,另一个可说是中国问题。
人生应该一任天机自然,如像古人所说的“廓然大公,物来顺应”那样;若时时计算利害得失而统驭着自己去走路,那是不可能的,亦是很不好的。
赴汤蹈火走向毁灭而不辞的
人类生命所贵重的,宁在心而不在身。
本能在动物原是先天安排下的一套营谋生活的方法手段。
离开人心,则心之为心固无从讲起也。
说人,必于心见之;说心,必于人见之。
人类生命盖有其个体生命与社会生命之两面。
达尔文所观察在人身;马克思所观察在人的社会亦即建筑于人心之上,并且随着社会形态构造的历史发展而人心亦将自有其发展史。
人生(人类生活)(人生问题)
理想要必归合乎事实
认识必依从于客观
感情上于色有同美,于味有同嗜,而心有同然者是已。
潜默隐微演变中,积量变而为质变。
横览大地,殊方异俗。
人类生命实重在其社会生命的一面
结构之云,正谓其在经济上同时又在政治上皆为既互相对立(剥削对被剥削、统治对被统治),恰又互相依存,以构成此一社会内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也。
性相近,习相远
原始社会之人性远在往古;共产社会之人性远在未来
人性显著可见者独在其最富有活变性与夫极大可塑性耳。是则所以为后天学习与陶铸留地步也。
人之性清明
人心发展不住,变化不定
并且亦是随着身一面的发育成长而心一面开展成熟的。
毛泽东善用兵亦善言心
宇宙间森然万象,莫不异中有同,同中有异。
为学既须分别精审,又贵善观其通。
生命现象首先是它的新陈代谢;即它能不断地吸收外界一些物质而消化之,以变成自己的成分;复时时分解体内一些成分释放出“能”来,好作活动。
风之动,水之动,是无心的,是非生命的动,是不由自主的动,亦即是被动的。
作战是人类——最富生命力者——的事,而且是人类集团间彼此争强斗胜的事,此时正在较量谁更富有生命活力,即看谁更善于发挥人类的特点,争取得主动也。战争双方都在力争主动,力避被动,其能制人抑或制于人将于此取决,而谁胜谁负亦即由之而决。(人人间的交往,不论有意无意,实则本质都是场战争,争取主动的战争,木法双赢)
盖主动性要必在争取主动的争取上见之也。
曰努力,曰争取,曰运用,总都是后力加于前力,新新不已,生生不息。
生物的生命虽刻刻创新,却总在相似相续中,难有创新之可见。
认识人心的主动性
主动非他,即生命所本有的生动活泼有力耳。力气充沛便能于素日见闻广为吸收消化,因而取精用宏,到临时不拘什么都成了他的工具,他的材料,供其驱遣运用,一个创作就出手了。力气单薄贫弱者,素日既少吸收消化,纵有工具、有材料而不能活用,反为工具所累、所压,只落得满纸陈词滥套,因袭堆砌了。这就是下劣作品。
人在思想上每有所开悟,都是一次翻新;人在志趣上每有所感发,都是一次向上。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因平时一直在吸收准备)“文章天成”是说自有合理性在其中。“妙手偶得”是说灵机触动,非所意料。诗人巧得妙句,画家有神来之笔,不唯旁人所不测,他自己亦不能说其所以然。若究问其致此之由,一切可说的都是外缘,都是凑成乎此的条件,而不是能用这些外缘条件的主体——生命本身。生命是自动的、能动的,是主动的,更无使之动者。凭空而来,前无所受。这里不容加问,无可再说。问也,说也,都是错误。
生命本性可以说就是莫知其所以然的无止境的向上奋进,不断翻新。
自觉是人心的特点
不循守常规而巧妙的解决了当前问题,是谓灵活性;在一时一时形势变幻中而能随时予以适当应付,总不落于被动,是谓灵活性。
灵活性就是生命不受制于物而恒制胜乎物的表现。
由简单渐次繁复,再繁复。
前方作战信必有赖后方勤务做得好。
活动力愈强大,即愈超越不灵活以进于灵活。
生物之逐步进化于高等动物也,必始于细胞分工。
整体的灵活性实以其分子成员之趋于机械化换得来的。
躁动非灵活,情急最误事。
然而灵活又不可求也,求则失之。灵活是生命之一种流露或无意中表现于外者,其根本还在生命本身。
战争的计划性就有了客观基础。
由此可见计划性恰恰不同于灵活性;灵活是不可得而前定的,计划性却正是要前定的。
知识之构成始于各种感觉、知觉直接经验,固求不失事物之真;一切要识得其与我之关系意义如何,各事物彼此间之关系意义如何。
客观事物原非一一分离孤立者
其情节曲折尽妙,迹近深谋远虑
思深虑远 此不备陈 浑括 浅稚
慈柔之情 通灵 局守 浑括
任何一个计划必经许多心理活动复合以成
吾以为人心特征要在其能静耳。
一计划之设订必资于知识。其将帅之胸怀韬略则夙蓄之知识系统也,其在敌我间知已知彼之知,则其掌握当下要解决的问题中那些对象事物之知识也。非静以观物,知识无由得成。且当其根据知识以思索设计也,又非头脑冷静不可。
植物为自养生物,恒就一地资取营养而不移动;动物为异养生物,恒游走觅取植物或其他动物以为食。两派同出一源
无条件反射者概属本能
动物生活行依恃乎本能
动向决定
人类的生活能力、生活方法,必依重后天养成和取得
所谓生活问题者,从一切生物所有生活看去,要不外个体生存、种族蕃衍两大问题而已。
毕生所事,唯在图存而传种于后
无兴趣不可能有知;无兴趣不可能有行。
世界自广大、自富丽,全与它无预也。
生命发展至人类而境界大辟。世界之广大富丽实随人类生命之发展而来者,此不可不知。
人类生活同样地萦回于两大问题是其一面,人类生活卒非两大问题所得而限之者是其又一面。
生命本性是在无止境的向上奋进;是在争取生命力之扩大,再扩大(图存、传种,盖所以不断扩大);争取灵活,再灵活;争取自由,再自由。
于是一分之理智发展,即屏去一分之感情冲动而入于一分之宁静;同时对于两大问题亦即解脱得一分之自由。
无生物与外界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隔绝,是可以保存着的。但生物则相反。它在这种隔绝情况下,就会死亡,不再成其为生物。生物一定要不断吸收同化其外界环境各种因素,以合成生活物质(此谓同化作用),又不断分解之,释放出“能”来(此谓异化作用)以活动。
认识生命必先认识这不容限隔,亦无可界划之一义。
生命本性要通不要隔
吾人生命直与宇宙同体,空间时间俱都无限。亦即从有所对待转入无所对待方得。
生命之在生物也,既有其局守之一面,同时复有其通灵之一面,而生命本性则趋向乎通。
发展是它自己发展,失中是它自己失中,无可归咎于外。窃以为是必其耽溺于现前方法便利,不自禁地失中耳。质言之,是其所趋重转落在图存传种之两事,而浑忘其更向上之争取也。
人心以理智之趋求乎静
解决一个问题,事实上就必有超过解决此问题的力量乃得而解决之。
萌启 旷观 共见共晓 端赖
随逐颓风 明朗可喜 发语圆熟、听语灵敏 揣想推度
总起来 深功 限际 资借
萌茁 莫得 从同 简括
辟创 窗牖(You) 明白果决 依凭
格套 复杂深微 附丽
未能于环境事物摄取其知识,从而有计划地处理事物,则势必仍自依重本能以生活。
其心不够静,今更点明是在其心缺乏自觉。
自觉与心静是分不开的。必有自觉于衷,斯可谓之心静;唯此心之静也,斯有自觉于衷焉。
自觉是随在人心任何一点活动中莫不同时而具有的。
殊不一定耳
自觉之在人,盖无时不有也。
不熟练时较为用心在当下,而动作惯熟则此心每转向别处去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凡自觉之所在即心之所在。
坦率而不免浅躁
于静躁之间是有很大伸缩性的。
内有自觉之心一切对外活动——自感觉、知觉以至思维、判断——概属意识。
悠忽散乱只让光阴虚度
任何成就莫非人心自觉之力。凡人类之所成就,从大小事功以至学术文化之全绩要可分别用“真”、“善”、“美”三字括举之。
“直心是道”。求真恶伪者,即人心之直也。伪则不直,故恶之。求真,非他,只不自欺耳。求真恶伪是随着人心对外活动之同时自觉中,天然有的一种力量。
是非之心昭昭乎存于自觉之中,只须坦直不自欺便得。
大抵一门系统化的知识即可称之曰科学。其所以得成系统化者,盖因其有合于客观事物之真(或者近真),乃前后左右不致自相违忤抵触(或者一时未易发现),而往复可通,且资之以解决实际问题效用不虚也。
其精而益进于精者,固不徒在其人之勤奋,尤在敏于自觉,于理稍有未臻精实,辄能觉察不忽不昧,因以督进之也。
求真恶伪是人心天然所自有的,纯粹独立的,不杂有生活上利害得失的关系在内。
人类感情之两大相异方向,就是:好和恶,或取和舍,或迎和拒,或趋和避
求真恶伪——是则是,非则非——属于吾人感情意志两大方向之一种表露,是肯定的。
当初理智的发展,原作为营求生活的新途径而发展,故从乎营求生活的立场吾人时时都在计较利害得失是在所当然的。
利害得失是相对的,是可以商量的,因而亦是可以彼此作交易的。(凡交易皆从利害之计算出发)。
各项本能都是围绕着两大问题预为配备的方法手段,一一皆是有所为的。
其求真就是求真,非别有所为者,虽不出乎两大方向,却与利害得失无涉,我们因谓之无私的感情。
而人心之有自觉,则为此无私的感情之所寄焉。人必超于利害得失之上来看利害得失,而后乃能正确的处理利害得失。
人类原以自然界之一物而出现于地上,顾其后乃一步一步逐渐向宰制乎自然界,浸至腾游天际攀登星月如今日者,罔非知识之力、计划之功;而知识与计划则出于人类意识的创造
设制一计划必凭借其一切有关之知识。
意图是首要的。一切意图都是自觉的。
扫除心理障碍,入于深静。吾人现有之自觉是心静之端倪;所谓入于深静者,即此自觉之徐徐扩大,以至光明莹澈,无边通达。
任何一点认识,若不有多次经验之累积其能明确之耶
不有经验,何有知识?不有记忆,何有经验?不有自觉,何有记忆?
知识原出自人心的计划性。
由于好用心思,首先就有了自己的人生观。
文人唯务虚文,不讲实学,不办实事。
人世间的是非善恶必在利害得失较量上求得其最后解释。
人生所有种种之苦皆从欲望来,有的以欲望为正当,有的以欲望为迷妄。
人类行为的源泉就在冲动。
欲望仍然以本能冲动为核心,只表面上较文明一些。
冲动分为两种,一种,谓之“占有冲动”,另一种谓之“创造冲动”
人们的行为自然都会择善(利)而从。
证明互助正是一种本能
照顾到生命深处
佛是逆着去解脱本能路的先觉,孔是走顺着来调理本能路的先觉
书既出版,胸次若空,问题渐以呈露,顿悔其出书之轻率。
种族蕃衍更重于个体生存;是故亲之护惜其子,往往过于自爱其生命。
人当为正义而斗争时往往冲动起来。
人在斗争中,往往互以“不讲理”斥责对方。
人之怀私或不自觉,固出乎本能。
凡痛痒亲切处就是自己,何必区区数尺之躯
人的本性,它是发展的产物。
人之生也时时劳动而改造着自然。
马克思本人从不用‘利他主义’(利他即是利已,一切皆我心幻化)。
既是一遭遇须要对付之事,人的生命不以身为限,既无处,亦无内。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其分门别部
人从自然发展而来,其前途亦只能继续自然发展去
社会是人作为人的存在所必须的形式。
是故动物的活动虽发自头脑,头脑却完全为其身而服务。
生命本性不外是无止境地向上奋进,争取其活动能力的扩大再扩大,灵活再灵活,自由而自由。
真正内省唯在当下自觉之深彻开朗。
一切动物都不能在自然界打下它们意志印记,而唯人能之。
内心生活最重要之事例乃在人生之自勉向上,好学,知耻,力行,不安于退堕。
经验得自生活处境
机械化乃是其积久熟练的自然结果。
冷静不外是行动前的犹豫之延长。
与静相反者则感情冲动也。
感情恒伴随本能。
施中随有受在,受中原有施在。
人生所贵就在有所创造。
女子所贵在创造——孕育——一个富有创造力的新人。
就女子力量为一切伟大创造力的根本源泉具有决定性而说。
精神力量、身体力量充沛能作大事的人,我们就谓之大人物。(我们找强者依靠,其实也是物种本性使然)
人的力量最能改变环境,创造新事物,愈有力量愈不怕困难;反之,畏难退缩即见出其力量衰微。
人心正是宇宙生命本原的最大透露而已。
生命本原是共同的,从而一切含生之物,就自然是都息息相通的。
(恩格思)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这种存在方式,实质上就是这些蛋白体化学成分的不断地自我更新。
(恩格思)化学成分的不断地自我更新,即昭示了生命最简单扼要的一点
可是在这之后它们已不复成为原先那样的东西了。(起点走不到原点。经历了过程,外表可能一样,实质却完全变化,所以没有回头路,回头没有路)
吸取营养和排泄的不断交替一时停止进行,就是死亡。
蛋白体每一瞬间同时是自己又是别的东西;而这情形之发生生不像无生物那样是从外面造成的某种过程之结果。反之,生命通过吸取营养和排泄来进行的新陈代谢,是其担当者(蛋白体)所自来就有的自我完成过程。
宇宙无机界与有机界,无生物与生物,尚且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
万象差别不善观其通,固然不可;翻转来,泯没有其差别又何尝可以行?
发展变化是起于内在矛盾的,其间由量变而达质变。
生命本原非他,即宇宙内在矛盾耳(生长成死亡的斗争);生物为生命之所寄,乃从而生生不已,新新不往。生物个人有死亡,乃至集体(某咱某族)有灭绝,此不过略同于其机体内那种新陈代谢又一种新陈代谢耳。
人在思想上每有所开悟,都是一次翻新,人在志趣上每有所感发,都是一次向上。
人的因素最重要
旧局是一点一点转变的,新局是一点一点创出的。
一个当下,又一个当下,刹那不住,新新不已者。
由心静而自觉以生,自觉与心静是分不开的。
生物进化无非奋进于争取自由灵活。
机器是配合各别零件而成,零件本来彼此互不相干的,当其配合在一起时候,就由杂多的情形一变而成为统一体。
人造机器必有其用途,即有其服务的主旨或目标在。但生命奋进却非有何目标之可言。
人类却大大削弱了本能,走上理智生活之路。
理智大启,本能削弱
人心自觉性之出现活动皆见其为一种开始成熟之像
人类从自觉以发挥去,其前途光明,无穷伟大。
在物我对待中,辗转不出乎利用与反抗——即利用中有反抗在,即反抗中有利用在——是已。
儒家始终站在人生立场上,而印度佛家则否定人生,超越乎人生立场,皈依乎无对,转从无对来引导一切众生。
(孟子)“学问之道元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宋儒大程子:“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将已放之心约之使反复入身来,自能寻向上去,下学而上达。”
上达只在下学之中,离开下学没有上达。
说情,我指人的情感意志,而情感意志所恒有的倾向或趋势,我便谓之性。
先天即宇宙生命原或宇宙本体。
我们从两家遗教领会得此意,只是虚见,非实证,多说多误,自不宜多说。
人之有恶也,莫非起于自为局限,有所隔阂不通。能者言其情同一体,局者谓其情分内外。
恶起于局,善本乎通
喜怒哀乐之情不外是生命本原从生物机体辟创得几许活动自由所流露的征兆。
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
性情表露在一时,气质却较牢固少变,而是使得其性情前后表露多相类似者。
气质与其体质密切相关
气质且时时受体质的影响而变
古书有云:“少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所谓个性即气质不同之谓;不同者即各有其所偏。
人心是灵活的,自然无偏颇,气质却相当凝固而有偏。
宋儒云:“学至气质变化方是有功”
若谓人死归土,便完了,是为断见。人生相似相续,非断非常,自是真理。
人要从创造、发明、发现来解决其生活上一切困难问题,那便是所谓文化或文明了。
所有身心之间的矛盾冲突,罔非来自气质和习惯的问题。当你不能很好地运用它,你便转而为它所左右支配了。
规制 涵括广泛 厘然不紊 渺远难期
茁露 展拓恢宏 民风和厚 山川修阻
映现 符顺 异域远邦 掩覆
夏不祛暑 冬不御寒 旧风遗迹 资赖
发皇鼎盛 疏释 崇信而仰赖 慧悟
廓然恢通 究从何来 粗浮之气 裕如
平情论事 恬淡悠闲,超旷出尘 静穆柔和,耐人寻味 时移执易
文雅优美
上层建筑从属于其社会经济基础
任何礼俗制度之形成,必应于人生需要而来
人心的计划性,那即是理智。
利力理
无规制无秩序,社会生活是不可能进行的。
国家的法律制度固恃有一“力”字在,然而实际上依赖于“理”“利”二者维系其间正不在小
你懂了人心是怎么一回事,你便懂得人生道路该当怎样走。
从乎生物演进而有人类出现,原非有目的有计划之事,则人生良非有其目的可言者。
中国传统文化虽未能以理智制胜于物,独能以理性互通于人。
宇宙大生命的活动不外基于宇宙内在矛盾争持而来。
阶级分化实从社会分工而来,既为社会生产力有所发展之征,又为其向前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
没有任何一种社会制度可以肯定是好的,或绝对否定之的,而只有当其有进于前,有合于其历史新陈代谢方向者方才肯定是好的。
远古时,“外人”与“敌人”曾为同义语
大约讲理之风先见于一国之内(仅见于一国之内),在国与国之间则有强权无公理。
从古以来,人类历史舞台总在不停地演武剧
战争久已成为在国际间解决问题的办法,或不言而喻的制度矣
身体的需要形著为种种欲望
大发其无用的高度的义愤,将不为你聪明正直之征,却只见得你于客观事理不够通达了。
在衡量一种礼俗制度的是非好坏价值时,要看其人站在什么地位说话而应有所不同(看人说话,要看背景、环境。说的未必是他真实的想法)
任何制度(死的)不足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活的),不能维持,犹想维持,惰性毕现,只应斥为愚蠢而已。
中国医术传于日本者,号之曰汉医,其在朝鲜则对西医而名之为东医。
道德和宗教良非一事,彼此相联通几若不可离者。
人类社会发展史主要不外是社会生产发展史。
原夫印度的特殊贡献在宗教,中国的特殊贡献在道德。
理智方面恒有其反知倾向即倾向神秘超绝。
宗教的真根据是在出世。出世间者,世间之所依托,世间有限也,而托于无限。
依赖感乃是宗教的根源。
人生意味最忌浅薄
当人类有文明创造之初便有宗教,甚且可以说人类有宗教乃有其文明创造。社会(群居)生活是先天决定于人类生命本质的,必在群居中乃有文明创造,而赖以维系团聚此人群者,总少不得某些对象的崇信礼拜。
此规矩准则恒必归于神秘乃具威严而人莫敢犯。
若世上没有死这回事,那亦就没有宗教了。
人生所不同于动物者,独在其怀念过去,企想未来,总在抱着前途希望中过活。时而因希望的满足而快慰,时而因希望的接近而鼓舞,更多的是因希望之不断而忍耐勉励。
一个人决不是死了就完事的。“相似相续,非断非常”是人生实况。
人从结胎到身死,只不过其生命一段落的起讫。生命即非于此起始,亦非于此告终。
人大约是死于此即生于彼;其介在死后生前者,或暂或久,在佛书谓之“中阴身”。
生命本性在求通
矛盾发展
凡有所注存,便有所亡失,得于此者失于彼,事理所在,应该晓得。
人生厌弃生活的心情,殊非苦于生活为艰,却宁为生活易于给足,而后其趣向乃移耳。其风尚所以绝不于北方寒带见之,而出现于土沃气暖、稻谷易熟之印度者在此。
宗教与科学同为社会的产物,既同构成于人们的心思,又同为人生而服务。
深入研究,有所联通,蔚成体系。
解决当前疑问是其动机。
人类文明发展恒由简而繁,由浑之划……凡知识之所及,迷信自破。三百年来宗教对科学只取守势,
愈经刮剥其真愈显。(每句话都在说:不经历风雨,怎会有彩虹)
在人类生命深处宗教与道德同其根源是已。
宗教最初可说是一种对于外力之假借,此外力却实在就是自己。……其自我否定每每就是另一方式并进一步之自我肯定。
你一切老实率真,品德自然渐渐提高。
宗教最后则不经假借,彻达出世,依赖所依赖泯合无间,由解决自己而完成自己。(我们都在解决自己的道路上)
世间生物、无生物统在生灭变化、新陈代谢、迁流不已之中。
有此即有彼,宇宙万有森然只是现象,其本体则一耳。……现象是生灭的,本体则无生灭可言。从乎佛家言语,“即一切法”,而“离一切相”,那便是出世间了。
佛家所以称一个人的身体为“正报”,而其所依存的大自然界则为“依报”。一个人是其正报、依报所合成,分离不得。
动物由于物种不同,其所生活的世界是各不相同的,莫认为是在同一世界内生活。
动物愈低等,其生活境界愈狭隘,生命发展高至人类而境界大辟。现前世界之广大、富丽实随人类生命之发展创进而来,且正在不断开辟之中,前途是莫得限量的。
感觉中所感一方面,谓之相分;能感一方面谓之见分;合相见二分为识自体。
五识各待众缘和合而生,缘缺不生。
森然万象皆从变有,时时刻刻在变中,而所变不出能变。
心即生命整体,而所有生命活动则全由意来。所谓意者,谓第七念念缘第八以为“我”
我执是生命活动根源。
前六识所变者名“异熟生”,第八所变乃曰“真异熟果”。真异熟果是其人正报依报的综合体。——“一切唯心所造”,其理由如是。
人的眼耳等感觉器官活动,原是从其求生存、避祸害的立场出发,对外界的各式各样“探问”,其色声等感觉,即其收到之“情报回答”。自己随问随答,便是相见二分出于识体自变之理。
生命总在自求协调平衡之理
一切生物总在息息不断地有所吸取于外,消化于内,又排泄于外,从而有其生长,有其生殖焉。
由我执有“烦恼障”,由法(物)执有“所知障”。
假如承认世间的真实性,那么出世间就更真实。
(恩格思)是则是,否则否,除此以外即是鬼话。
“我“者,不过是来从”色、受、想、行、识“五蘊上的一种误认。
果然破执解缚,则真自显;古人云:不用求真,只须息妄。
净除此障,染识转成净智,真理斯见。
人我执依法我执而起,通是我执。
真的学术皆为解决真的问题而产生的,要解决问题都要通过行动实践才得解决。
所谓问题,就是生活中所遇到的障碍或困难之类;解决了困难障碍,就获得了(某种)自由、自在。一问题的解决,恒即引入共进一层的问题。人生不外如是无穷无尽的走着。
凡行事合于礼俗,就为其社会所崇奖而称之为道德;反之,则认为不道德而受排斥。
人在生活中能实践乎此生命本性便是道德。
毛泽东论用兵要归于争取主动。
生命力强大何谓邪?其内在矛盾大耳。
一切恶出于自私。
情谊亦云情义,义是义务。
有施有报。
生命是活的,所以道德——生命力量的表面——也是活的。
每每事实上行不通,死理终必归从活事。
“义者,宜也”
“由仁义行”,不要“行仁义”。情理原不存于客观,若规定一条情理而要人们践行之,那便是行仁义了,往往不适当,不足取。(真理是变化多样的表见,但本质相同,万变不离其中)
是非曲直恒随不同的社会生活规制(礼俗法律)而变易其标准。
任何事物有生即有灭,有成即有毁。
然真莫真于破除所知障。
艺术化的一段现实生活,这种生活便是让人生活在礼乐中。
费大力气消灭宗教(消灭任何东西)是笨伯,是历史 的插曲不是正文。
人生天天在解决问题,问题亦确乎时时有所解决。但一个问题的解决就引进一个更高深的问题而已。
要在适得其当,以遂行人情,以安稳人生就是了。
礼的要义,礼的真意,就是在社会人生各种节目上要人沉着、郑重、认真其事,而莫轻浮随便苟且出之。
倾身逐物是世俗人通病。
重物则失已
礼者,理也
礼的内容实质是情理,是情理之表出于体貌间者。
情不足而礼有余,那种繁文缛节是不足取的。
男女两笥尽可自由结合,却不会出之以轻浮随便。
多祭其他鬼神,无非为了求福赎罪的宗教迷信;而此则抒发感情,自尽其心就是了。
社会尊尚贤智
古云: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从事劳动无异自娱享受。
自然而然地忘我,自然而然地不执着于物。
其道不在对人说教而宁在其生活的艺术化。
宗教本身原是出世的,却在人世间起着维持世间的一个方法的作用。
宗教是社会的产物,一切无非出于人的制作。


 梁漱溟全集(第三卷)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