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明症漫记》书评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4-2
ISBN:9787544264112
作者:(葡)若泽·萨拉马戈
页数:281页

一场解剖人心的白色眼疾之旅

“作者萨拉马戈生前希望在他的墓碑上刻上这样的墓志铭:‘这里安睡着一个愤怒的人。’之所以愤怒,因为他认为‘虽然我生活的很好,但这个世界却不好’,‘残忍是人类的发明’,‘当权者专横,把一部分人排斥在社会之外’。他写作不是为了让读者消遣,而是要把令人愤怒的社会现象写出来,让人们去思考。”所以,不加一点修饰的直白到让人反胃的现实幻想——《失明症漫记》诞生了。作品中一度将人拽入绝望的深渊,再点起人性的星星之火,纯白的视网膜之后是肮脏污秽的现实世界,麻木的人们连祈求的神祇也被有心之人用白布蒙住了双眼。从未想过集体性失明会导致如此严重的人类系统瘫痪,仿佛成了《行尸走肉》中那样无序的世界,唯一的不同,便是人们不再手脚麻利,而是行动迟缓,摸索踱步。灾难能放大人性的善与恶,正所谓“患难时刻见真情”,此“真情”是具有多面性的。诺奖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恰到好处的旁白是有助于阅读和引人自省的。如他(萨拉马戈)的初衷,作为一个读者,我在思索:在显微镜下窥见了人性深重的罪恶与不灭的善意后,我会如何抉择?在那种情景下我会站在哪边?但结局是,好人死了,坏人也死了,最后活下来的人,都是和心中所认同的“好人”在一起的,哪怕这些人内心残有污秽或者劣迹斑斑,但也竭力为自己披上”好人”的外衣。“与好人为伍”,此经验,古来有之。

人性面前,人人都是弱者

说实话,读的过程中,我有几次不得不中途停止,让自己喘口气,沉浸在书中的环境太过压抑,也有几次坐在地铁上潸然泪下,不止是因为书中描述的人物,更是对人性的脆弱面前的无法自拔,失去眼睛不可怕,失去人性才最终通向魔鬼之路。现代社会过于依赖高科技,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协作,荒诞的故事简单的句子刻画了几个平凡的人物,面对无助,凭借仅有的信任,以及互相慰籍度过灾难,可悲么?可悲。幸运么?幸运。

但不是今天

最近一直在抽空看萨拉马戈的《失明症漫记》,小说描述的故事近乎世界末日,文明因一场会传染的失明症而顷刻崩塌,人性中丑恶的部分趁机无限扩张,直至变成整个人性。这样的说法似乎有点不妥,因为那时的人性已然不再,人类与其它动物已经无异。干练的文字,不加双引号的述说,直视污秽丑恶的描写,这样的组合对于每个阅读它的人都是一种冲击。每次阅读都是一种抽离现实的体验,而《失明症漫记》带给读者的体验无疑是沉痛的。加上在阅读它的过程中,不断有白天不知道在干嘛、晚上通过无谓的加班这种自虐的方式来向领导表现“工作状态”的人打来电话询问一些他也不知道要来干嘛的数据,同时还要提防一些领导深夜发来的微信,要求你对一些地球都还在思考的问题作出回复。可想而知,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对我而言是多么不堪回首的经历!那么,我为什么还要把它看完?全因小说引自《箴言书》的题记:“如果你能看,就要看见,如果你能看见,就要仔细观察。”我们每个人,对于已经拥有的事物或能力,都抱有一种理所当然的态度,谁都不曾想过,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会失去它们。所以我们不懂善加利用,我们漠视、挥霍、透支。看、看见、仔细观察,通过眼睛得到的讯息有着这三个层次,《箴言书》的这句话告诉我们,如若我们能做到,就有义务和责任做到最好,将就的人生是在暴殄我们的能力。就像生活,我总觉得不能像电影《活着》里那样活得将就。我非常喜欢一个形容生活的词语:”温度”。我所理解的有温度的生活,一是要有所喜好:音乐电影看书旅行……二是要有情感,欢乐、悲伤、感动、愤怒,甚至无助,甚至孤寂……我的初中语文老师吴钦林老师迷恋普洱,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依然会经常和我们分享他的茶经,我摘录过一句放在我的微博:"别人认为好的,未必是己之爱,自己喜欢的也不必强求别人认同。"每个人都有自己所理解的生活,上升一点就是所谓的“人生观、价值观”,拿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强加于他人未必是个好的选择。但是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类“领导”,他们领导你的行为,领导你的思想,领导你全部的时间,领导你按照他的意愿生活。我希望我能时刻保持自我意识、怀疑意识,审视自己的生活,就像乔治•奥威尔审视他所信仰的社会主义一样。实际上,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会失去,就像中年派说的“人生到头来就是不断地放下”,但是在我们活着的每一天,总有些东西值得我们珍惜。有一天,我会放下我的工作,但不是今天,所以,今天我要努力提升绩效;有一天,我会放下对亲人的牵挂,但不是今天,所以,今天我要关怀家人;有一天,我会放下对生活的眷恋,但不是今天,所以,今天我要享受生活。

对人类的悲剧视而不见是最大的悲剧

前后读了三遍。读完第一遍完全是晕晕的,这是感性认识,当然完全上升到理性认识还没有,但是有一点了。不明白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这书有那么好吗?以致于得到诺奖。读书时我总会代入到自身的社会背景,使我从政治的角度来读,这时我就产生了一种理解上的障碍。于是我查阅作者生平和许多书评,竟然发现有两个人的硕士论文就是以本书或者是作者为主题写的。那就不是书不好,而是我没有相关的知识背景,理解不上去。于是为了看懂,简单查阅了哲学名词的定义,如理性,人性,意志,社会等。再看第二遍时,边看边想,我想凭自己的独立思考看明白,于是更多的细节慢慢展现了。我才明白本书是对整个人类的命运的一种探索,而不是狭隘的政治视角,于是障碍消失了。当读第三遍时,就觉得该书是应该得奖的。当然我的价值观和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们的价值观是完全不同的,我无法从他们的角度完全理解这本书的好,但是能确定的是本书确实有其价值。如果单从文字上看,这个小说不是值得一看。以下是某些内容的回顾和一些看法,请想独立思考的人回避。毕竟自己得出结论是比较爽的一件事。反讽,本书的重要表达形式。眼科医生的失明,这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更可笑的是戴眼罩老人在失明前是在博物馆欣赏名画。而且竟然不懂欣赏(我也不懂)。13个男人用餐。这个不用想就是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什么乌鸦,麦田和太阳,是荷兰画家的作品,上网查的结果是梵高的《麦田群鸦》。我只知道这两幅画的名称,其余文中涉及的画没查出来。而《最后的晚餐》是副壁画,现存意大利的一所教堂。《麦田群鸦》是在荷兰的梵高博物馆保存。既然两幅作品不可能在同一地点出现,那么戴眼罩的老人看到的只可能是赝品。或者作者想说明此书的背景没有地点,就像所有人没有名字一样。适用于任何人,任何地方。另外这个老人一只眼睛是白内障,在失明的恐惧下,他来到博物馆看名画,即使看不懂。那我们呢,我们平时又对美好的东西注意到多少。当戴墨镜的女人上了医生的床时,伦理道德已经不存在了。在出去之后,同样一个女人和戴眼罩的老人决定生活在一起。伦理又回来了。最后他们进教堂前,教堂原来规定动物是不能进入的。但是他们之前在隔离所中的遭遇,和动物有什么区别吗?小说中写的人性悲剧在正常社会环境下都曾经发生过,程度更深的我们也知道,尤其是中国的读者。我认为作者想借助小说表达一种情绪,人类不应该对同类悲惨的遭遇袖手旁观,如果那样就是整个人类的悲剧,视而不见比悲剧本身更加悲剧。还有好多细节在前后呼应。想的越多,问题越多。整部小说都在赞扬女性,唯一没有失明的是女性,做出巨大牺牲拯救宿舍所有人的是女性,杀匪首的是女性,放火烧掉匪窝的还是女性。而男性呢,没有丝毫亮点可言。为什么这么写呢?是否因为作者对男性主导的社会不满,是反讽?还是赞扬?我不明白。

漫记

失明症漫记。记得哪里的宣传语把这部作品和卡夫卡与奥威尔并列。应该和奥威尔差不多。而卡夫卡可能完全在他们之上。相比而言,这部作品要比修道院记事差很多。——也可能因为我看修道院记事比较早,也没有重看。但只要想到那个用瓶子装着人的灵魂而飞升的飞行器。和独手人巴尔塔萨尔保护飞行器的场面。就好像看到了后来看的第七封印的黑白电影画面。有一个脱离地面不远的永恒视角。游离在现实和虚构之外。在写失明症漫记的时候,萨拉马戈必须以一个常人的局限去测量盲人的视野。这多多少少展现出一些手工作坊的味道,有一种新鲜的不确定的难以雕琢的气息。而修道院记事是既成的。这部小说里,医生的妻子让我想到了能看见灵魂的布里蒙达。而盲人眼里的白色让我想到了布里蒙达眼中的灵魂。那个独眼老人让我想到独手而苍老的巴尔塔萨尔,布里蒙达要给巴尔塔萨尔洗背,而医生的妻子发现老人的背忘了洗。一直行踪不定的神父巴尔托洛梅乌洛伦索在最后现身为盲作家,他用多重的不确定来感知世界,看不见,摸不清,不知道什么时候圆珠笔就没水了,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无家可归。妻子和女儿出去找食物的盲作家让我想到博尔赫斯,萨拉马戈把博尔赫斯拉进了现实,但那是个虚构的现实。博尔赫斯喜欢评论风格各异的作家作品,如果他看过萨拉马戈的作品,不会没有话说。我没法孤立地去阅读失明症漫记,它好像修道院纪事的一个晃动的投影。最近看过布拉德皮特主演的僵尸电影,不可避免地,我感到那些盲人身上也有些僵尸气。那场获得自由后的大雨又有点像肖申克的救赎。而大雨又像是挪亚经历的那场暴雨的回声。这么读下来,整个小说有一种拼接的超现实感。突然的失明就应该突然的复明,但没有无缘无故发生的事,不知谁把教堂里的偶像绑上了蒙眼布,而这一发现被讲述之后,第一个失明者复明了。在这之前,医生的妻子偷走了那些可怜人的仅有的还可以吃的食物。不知道这一堆暗示到底是什么意思。尤其是最后一个暗示,医生的妻子发现天空也成了白色。如果要解释的话,只能说当时有一大块白云浮在他们头上。

漫记失明症

无疑这是我今年看过的最好的一部小说了。且不说失明症为什么会开始为什么会结束,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萨拉马戈想通过这么一个事件所引发的各种问题告诉我们人性的恶。正如他说的:“虽然我活得很好,但这个世界却不好。”虽然整部作品充斥着各种人性的恶,但是作者还是给予了人们希望,医生的妻子就是,她是唯一未被失明症感染的人。是她带领大家逃出被关押的地方,是她寻找食物喂养其他人。“在瞎子的国度,看得见的人就是国王。”这个国王从善还是从恶就是一个关键的选择了。虽然在那种环境里,连善和恶的界限都变得扭曲了。如果连带领大家的国王都从恶,那么这个世界也不再有什么希望可言。萨拉马戈不仅让医生的妻子从善,还在最后给予了大家复明的希望。怎么说也能明白作者对于这个不好的世界还是充满希望的。如果让我写这么一部小说,我大概会让它毫无希望可言。

一本可以读多几遍的书

翻开这本书,首先可以读到一篇长长的序,序中不仅有序作者阅读本书后的感想体会,还基本包含了本书故事的梗概,核心故事人物不多,且人物相继失明后的世界可以想见并不会更加有趣味,也不会有更多的剧情,知道这一点后再来阅读本书时,尽管序作者把梗概写得多么离奇,读者如我应该不会有太多期待了。故事的铺垫很是冗长,一直读到三分之二处时,作者所描绘的世界,除了人们不明原因失明外,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支持我读下去的不是剧情,而是作者所捏造的一个个鲜明各异的人物,博学理智的医生,冷静聪慧的医生的妻子,从事色情交易内心却纯良羞涩的戴墨镜的女孩儿,睿智无惧的戴眼罩的老人,等等。作者借着这些只有身份没有名字的人物的嘴,通过这些人物在社会失序时的作为,说出了那时各个阶层对于时态变化的不同态度,所展露出来的人性我觉得不只存在于那个年代那个社会,于今的我们也有颇多相似之处。这是一本好书,读了一遍不够,我还需要读第二遍,去再次体会我由于不耐烦而跳过的某些精彩瞬间。

这里安睡着一个愤怒的人

如果你能看,就要看见,如果你能看见,就要仔细观察。——《箴言书》《失明症漫记》合上的那一刻,像是在路途中偶遇老友,然后结伴而行。从翻开扉页到读完最后一个字,漫长的一年时间。据说阅读一本书的时间超过一年,读者定是要忘了这书中前半段的描述,然而我却在过去的一年中,每每拿起它都如同昨日刚见过般安心,无需书签牵引,只是跟随着书中小字,便得以继续由医生的妻子所带领着走进这座失明的城市。故事是从一辆等红灯的汽车开始的,当绿灯亮起,汽车依旧停在十字路口,从车内传出一个声音,似乎要盖过所有汽车的鸣笛声,人们听到他在喊着“我瞎了”。第一个失明者莫名其妙的将所有直接亦或间接接触他的人传染,范围在扩散,当权者站出来为大多数人主持公道,将他们隔离在被遗弃的精神病院,妄想采取惯用措施,将小部分人排斥在社会之外,以维护大多数人的社会安定。被隔离的人们在被剥夺自由的同时,丧失更多的是自尊,或是失去他人监督后为所欲为的放纵。所有现实生活中背地里干的勾当,在这所曾被废弃的精神病院里光明正大的进行着,人作为单独个体,充分索取温饱之需,肆意倾泻排泄之便,个性的阴暗被放大,但丝毫不觉得夸张,谁没在公园见过一坨被风侵蚀过的大便。但被废弃的精神病院是个充满失明症的小社会,当每个人都能保证有一张床躺的时候,邪恶的人在抢弱者的盒饭,当源源不断的新一批失明者涌入有限的空间,邪恶的人在抢弱者的床位。当一切即将饱和,邪恶的人聚集在一起,开始剥夺同为盲人的其他人。有剥削就有反抗,人们只是在等待第一个举起剪刀的人,而这项使命,注定是要落在医生的妻子身上——这位唯一没有失明的人。当剪刀刺破坏人首领的咽喉,我脑海里翻腾着人们曾承受的所有不幸之苦,那个倒下如同睡着一般的失眠的女人,那个被子弹结束腿部溃烂的可怜的偷车贼,还有无数个直至腐臭都无法被掩埋的死去的人们,这把剪刀落下的那一刻,我同拿剪刀的人一样,从不曾想过有一天会成为拿起剪刀取人性命的人。反抗之战在被废弃的精神病院中频频涌动,一个坏人倒下,另一个拿起枪的人成为下一个坏人,也必将会有下一个放火的人,用自己的身躯作为导火索,将一切化为灰烬。幸存的失明者被簇拥着挤到门口,才发现外面的世界竟早已被失明症所占领,他们在精神病院所经历的一切被一场无情的雨所冲刷干净,如同赤裸着的身体一样,那些污垢都被雨水带走了。他们走出去,得到了自由,却走进了更大的不幸之中。满街游走的盲人们,用最卑劣的方式抢夺食物,而目睹这一切的医生的妻子却从这些可怜的人嘴中抢走食物,开始的时候她的内心是矛盾自责的,而这样煎熬的心情,只有目睹一切的人才能体会得到。她不能拯救所有的人,她只是用自己所有的力量保护她身边的这几个人。直到再次返回曾经发现的那个地下仓库,灵魂的冥火在门缝中一闪一跳,那股怨恨的恶臭包围着她,摧垮了她最后的意志。即便在最坏的不幸之中,她都能找到足够的善得以耐心的承受那种不幸,但在此刻,一切都没有答案。人们面对不幸,无能为力的时候,总用信仰来麻痹自己,以为那是令人宽慰的最好方法。而当失明症笼罩了整个城市,教堂中的偶像们被白布套住了脑袋,所信仰他们的人们又能依仗谁来获得生存的勇气呢。没有答案,答案在最需要的时候总是不肯出现,而很多时候唯一可能的答案却是,你必须耐心等待。作者萨拉马戈曾说他的墓碑上要刻上这样的墓志铭:这里安睡着一个愤怒的人。他是一个对社会愤怒的人,我是,很多人也是,只是更多的人一边愤怒着,一边做着令自己愤怒的事,他们在边缘围观,若无其事的想掺和哪边一脚,就肆意的发泄一切不满,过几天又看到他们去掺和另一边了。我不鄙视愤青,社会上就是因为有很多愤青敢于挑战权威,敢于向大多数人说不。但我厌恶跟风的愤青,社会的主流声音怎么说,他们就跟着说,一个观点炒起来了,他们就跟着炒,跟到最后,他们或许都不知道事情的本真是怎样的。而我们现在所生活的城市,正是这样一座脆弱不堪的城市,虽然看上去不错,现代摩登,但是其中生活的人们极易被煽动,他们其中有的愤恨,有的麻木,很少有人会对它的成长所关心。人们如同失明者一般肆意消费着它的资源,又将废物任意丢弃,有人骗取他人的同情,有人抢夺别人的财物。现在你再看看你所居住的城市,你所生活的社会,是不是如同失明的城市一般千疮百孔、破败不堪。

文明挣扎于野蛮

老纪|扶立 在《一九八四·动物农场》的书评中这样解释过人性:在希望独立和渴求认同的矛盾间,来回徘徊--既想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希望自己与众不同,同时又害怕木秀于林,害怕无法得到同类的理解和肯定。关于人性有很多很多的讨论,也有很多作品在引导读者试着去理解它,很喜欢上面的这种解释,我们也一直在生活中亲身经历并感受着这份矛盾。在文明之中,人性的这个解释是那么恰如其分,可是在文明的对立面--野蛮之中呢?这个突然的想法让我脊背发凉。野蛮之中的人性会是什么样子呢?萨拉马戈的《失明症漫记》和戈尔丁的《蝇王》,两部作品都明确地阐述着人性恶的本质,也都是从文明着笔,继而文明与野蛮博弈,逐渐野蛮占了上风,虽然作品最后都没有给出明确的结局,但可以想象机缘巧合,甚至可以说是基于奇迹,文明最终会回到正常的轨迹。第一次面对人性善恶这个话题,是在本科一年级的伦理课堂上,提到人性恶的例证,同学们各有说辞:如果人性本善,那为什么我们要睡觉前锁门?如果人性本善,为什么小孩时期的我们被抢了玩具会不惜动用身边的所有工具去抢回来?更有甚者提到受精卵的形成:多少亿只精子去抢一颗卵子,你能说这是善么?不可否认,在文明的这个外衣下,我们遵纪守法,会主动帮助别人,至少尽量不去伤害别人,可是一旦这层外衣被脱掉,人性恶的本质就暴露无遗。《蝇王》里孤岛上那群小孩子没有了大人的监管,人性善的外衣也不复存在,拉尔夫的各种美好愿望自然付诸东流:实现约定好的所谓卫生间不再被使用,大小便随处可见了;连唯一可能作为求救信号的烟火也因无人看管而熄灭了。小孩子慢慢适应了这种生活,唯一剩下的就是食欲的满足,继而大多数人转向了以野蛮为代表的杰克。最终拉尔夫将要被猎杀的时候,大人出现在了这个孤岛上,文明似乎有了一丝生还的希望。戈尔丁是想讽刺文明有多么脆弱啊。如果说《蝇王》中文明和野蛮还有对抗,那么《失明症漫记》只能说岌岌可危的文明是在野蛮中挣扎。当失明开始在人群中蔓延的时候,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隔离失明者,随其自生自灭,最好能互相残杀进而消失于这个世界。如果病毒的载体死了,也许这种病毒也会自然消失吧,暂且未失明者天真地这么盘算着。当失明的人越来越多,精神病院里除了食欲和性欲还能剩下什么?尊严?当所有人都看不见的时候,尊严也就随风而去了。人们不再为拉在床上而感到羞愧,甚至习惯了踩着自己的粪便前行。为了能不饿死,出卖自己女人的肉体又有何妨?愤怒?愤怒当然存在,这是那可怜的文明,可怜的自尊在无力地证明自己。终于走出了精神病院,却发现整个世界和精神病院没有任何区别,所有人都失明了,外面的空气不比精神病院里好到哪里去,死尸到处都是,那腐烂的气息充斥着每个角落。当人们复明的时候,能看到什么?看到的会是所谓的文明是多么不堪一击,漫山遍野的垃圾,到处以双手作为触角寻觅食物的同类。萨拉马戈却让一个女人在这个过程中一直拥有着视力,用这惨不忍睹的场景一直折磨着这个女人,是想让这份野蛮有个见证者吗?未免太过残忍。

haixing

繁忙的路口,绿灯亮了,中间车道的头一辆汽车却停止不前,司机在挡风玻璃后面挥舞着手臂,围观的人打开车门之后,才知道他在喊:我瞎了!没有人会相信...

当绝对黑暗伪装成绝对白色

在萨拉马戈这里,失明不单指视觉官能失灵,也是指理性和道德的普遍残疾;是法律,规则,秩序和组织的失效;是不断恶化的生存窘境和接二连三的惊吓带来的坚硬如铁,严寒似冰的感情变质和丧失;是以暴力和战争作为唯一手段重置生存法则的因与果;是人性固有本质的恶(自私,冷漠,残忍和恐惧)以几何级的速度蔓延传染的模式;是从培养卑劣,肮脏的隔离检疫集中营,演变为无政府城市状态的噩梦;是失明者渴望复明却步履维艰,手足无措的苟活痛苦,和能见者因惨不忍睹的视觉折磨而祈祷失明的围城式悖论;是失明者对周围世界的责任悄然卸下后的麻木,也是能见者身肩全部重负而变作无法耸肩的阿特拉斯;是人可以适应不再是人的生物状态而具有的惊人退化能力;是由遭受屈辱,忘却尊严的衣裳褴褛的流浪者,以掠食者的活动方式集结而成的活者地狱;是文明坍塌后一无所有的史前蒙昧时代的重回;最终,则是宿命中的末日审判的降临。只有医生和他的妻子构成的七人小组,是这场席卷一切的大洪水中,唯一未被灾难抹去再生意志的方舟。小说复明的结局,是人类在长期监禁中灵魂涤荡后获取的假释机会,也是索多玛和蛾摩拉被人性之恶从内到外的自燃彻底焚毁前,救赎之门微启并射入的一线光明。失明是沉没在牛奶海般的白色里,白色吞噬一切颜色,也吞没一切物与人的外形。这是绝对白色,因为绝对而成为和绝对黑暗一样的东西。白色虽有炫目光彩,却不再具有洁白,纯净之意,其炫目只是一种伪装,制造永久光明印象的面具底下是可怕到绝望的人性之恶,是发达,富足和稳定的文明体系中蛰伏着的恶魔种子,是人类通过DNA序列以父死子继的方式代代相传的病毒基因。作者用极致残酷的真实想象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逼迫我们直视能见,却不愿去见的物,思考不仅要看还要看见的问题。

當世界都盲目了

  這是一本講述失明症蔓延在人群裡的故事,突然之間一個人接著一個人眼前變成一片白茫茫卻還需要生活下去的故事!ㄧ本好的外文書總是要遇到好的譯者才能讓這部作品真真切切的發揚光大,而失明症漫記便是ㄧ本這樣雙高評價(文學評價高、翻譯評價高)的書!感謝范維信先生神來ㄧ筆的分號,讓我能深切體悟到薩拉馬戈自己所說:我的作品必須透過朗讀出來才能感受到我筆下情節安排的起伏迭宕!所以沒有分行別列的標點符號、沒有多餘累贅的角色名字與介紹。確實,當我照著文句ㄧ個字ㄧ個字唸出來時,彷彿故事的情節就在眼前真實上演,我竟也能感受到陣陣寒意,看著人的原始獸性、人性赤裸裸的呈現在書中裏,隨著醫生妻子看到的ㄧ切 而感到毛骨悚然!究竟人與畜牲的差別是什麼呢?我們總說,人是萬物之靈裏最高貴最聰慧的,可為什麼人類還絲毫不差的保留著原始獸性呢?大自然界分分鐘都在上演著雷同的戲碼,不是這些失明症的盲人道德淪喪錯了!失明症蔓延在人類身上,我們依舊擁有行為能力,然而在「看不見」的當下,卻已失去了思考能力以及道德認知;書中有那麼一句話,當我們看不見的同時我們已無法與原本的我們一樣了,已與昨天之前的我們不同了!我們ㄧ出生就受到的教育、道德薰陶,轉瞬間煙消雲散,臣服在「活下去」的意圖,卻使我們表現的與禽獸畜牲並無兩異!因為看不見,於是看似不可思議的荒誕情節也不那麼不可思議了!科技日與漸進、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所面對的社會早不是當初我們一直認為的那個社會,我們如同書中盲人ㄧ樣「隨波逐流」的逼迫自己適應這些不管喜歡與否的改變,「人性的漠然」也就此呼之欲出!的確,我都顧不好我自已了、我能如何顧上別人呢?於是我們成了薩拉馬戈筆下ㄧ個ㄧ個的白色眼疾的人了!醫生妻子的「我也希望我看不見」是許多人在面對這荒謬社會時內心都曾出現過的呼喊,有的人即使看見社會的荒謬,卻無力改變!當所有的人都看不見時,究竟是看得見的那個是正常的還是看不見的一大群才是正常的呢?當多數的人都陷入瘋狂,剩下的少數是否要跟著”盲從“還是要”假裝看不見“亦或是繼續保持清醒才能證明自己”真的沒瘋“??

推荐,人性的描写很到位

#读书#25《失明症漫记》:两个晚上读完,内容和装订都上佳的一本书,环境设计上有点类似于《羊毛战记》,主要是讲了城市里的人都得了传染性的失明症,人们在隔离、斗争、生存时面临的种种选择,充满了群体的恶和个体的爱,通透而真实。我给3分,值得一读,这本书还有一个特点,描写了二十几个人,主要人物七个,但是全书没有出现一个名字,也是没谁了。

资源与暴行

纯记录:看完《失明症漫记》就会知道现代社会的剥削从哪里来,无非就是有限的资源被少部分人控制了,其他人要通过服从才能获得生活的基本要素。 一个有出世能力的人在大环境下竟也要去屈服于野蛮和自私。真的,人只活出了兽性真的没什么意思,浪费了一个名额,给别的动物吧!

永恒的向内的亮

第一次写书评,只谈些自己的看法,散一些请见谅。开始话题之前,我想说明的是,我最喜欢的作家是米兰昆德拉和卡夫卡;也就是说,个人而言,我倾向于漫步式的叙述以及抽象化的概念,源于它们无尽的启发性,和艺术鉴赏道理相通。作者本身的意图其实可以是次要的,重点在于我们每个人,基于各自的阅历从中悟到了什么。另外就是,我个人其实不是很支持看译本,因为任何我们耳熟能详的大作如果对比原著,无论是多牛的翻译,就会发现这其中总是有意译和语序倒置甚至删减,有些原语种的妙处翻译之后也尽失了。翻译本身并没有问题,而是读者用他所阅读的语种的思维习惯去理解文本的话,会产生二次偏差。所以英语或者法语文学我都尽量看原著,但是葡语..实在是无能为力。看书的过程中也确实能感受到有些地方用中文去解并不流畅,如果能看懂原文,一定是有帮助的。就故事而言,这本书绝对是值得力荐的。它的故事逻辑一定程度上类似卡夫卡,荒谬但非常有力地讲了人性,作为群体的人性的可能。萨拉马戈自己说他每本书只解决一个问题,在这本著作里非常典型。可能是艺术学科的通性,我自己专业里也很强调simple gesture。只有把主体最简化为一个点,你才可以围绕它发散出最多的可能性,在一本书里,而不至于顾此失彼。在失明症漫记里可以明显感受到作者的思考,很多惊人的细节都考虑到了,这样的几个人在这个情况下会作何反应..诸如此类。无数遍岔路选择之后就形成了这本书。没有作者上帝视角设计的九九八十一难,完全是由人性支撑起的故事,以及那个最主要的点——失明以后白茫茫的视野。我甚至可以想象作者眼疾就诊萌生出这个想法以后脑内的思维碰撞。而这个点本身,简直绝妙。全社会盲症短时间内无来由传染,隔离,无效的隔离,原始森林城市废墟..这其中就是无数的故事。我就不多说眼睛的重要性在本书里的意义了,听起来会把这本书变成护眼规劝文..然而最神奇的地方在于视野的非黑而白。黑,当人陷入无尽的黑暗,是孤独是恐惧是所有的未知;如果是那样,那这本书绝不会这样发展。然而这种古怪的盲症,其患者看到的白的光亮,即使在夜晚,想要睡眠的时候。一方面,我认为这种干净的纯洁的白像是一层遮罩,遮盖了患者们实际所处的肮脏的不忍入目的生活环境,使他们能够勉强忘记所有的不体面;另一方面,我把它理解为一种永恒的向内的亮,像是某种探照灯,想要看进患者的灵魂深处。所以这不是关闭,不是缺乏,而是过曝;一种绝对的过度,太强以至于达到了同效果的反向的极端,失明。方向向内而不是断绝联系,一种反躬自省的暗示?并不知道,大概是过度解读了。但是无来由的来,无来由的走,这本身就欢迎读者对这病症内涵的理解,答案并不是也不该由作者给出。当然,从来也不需要有什么答案。

人看不到什么?

这个应该是比较特别的一部小说,有些段落的场景,不愿去过多的脑补,因为过于残酷和恶心。、阅读过程中,一直有个问题,人只是靠眼睛来观察这个世界的吗?是不是存在太多的睁眼瞎?比如在疯人院里面,如果性爱还是本能需求的话,一些盲人还做抢劫的勾当,是不是就不是缺乏眼睛,而是心灵的问题?

徘徊在秩序和无秩序之间的人性

又到了下笔不知该从何说起的时候。读完这本书之后上网查了一下,发现还有一本《复明症漫记》,是《失明症漫记》的姐妹篇,而我觉得联系起《失明症漫记》的结局,《复明症漫记》应该算它的后传。我不打算再看《复明症漫记》,因为《失明症漫记》的结局带给了我足够的恐惧感,不需要作者再来描述,我已经能够想象《复明症漫记》里的世界将会发生什么——虽然和作者描述的可能并不完全一样,但它让我心有余悸,已经足够了。大家有没有做过类似的梦?比如你走在人头攒动的大街上却未着寸缕,比如你正在解决生理需求却发现四周的墙壁突然消失,自己正在遭遇围观?通常做这种梦,从解梦的角度来说,都代表着你正被焦虑和压力折磨,因为这类梦境中的窘境,对,我们称之为“窘境”,它往往会让你感到窘迫、慌张,它打破了潜意识里束缚着我们的道德风化,会让我们受到从古至今驱使我们克己复礼的羞耻感和负罪感的折磨。但这类窘境,在《失明症漫记》里却屡见不鲜。要说原因么?那就是“全世界的人都失明了”。最开始失明的是一个男人,他坐在私家车的驾驶座上,在一个路口等红灯时忽然失明,造成了一场交通堵塞。而第二个失明的,是好心将他送回家却又偷走他的车的偷车贼。第一个失明的男人在妻子的陪伴下去了一间眼科诊所,而接下来,当时同样在眼科诊所看病的一位戴墨镜的姑娘失明了,下一个是这间诊所的眼科医生,再下一个……失明症就这样在城市蔓延开来,它是种传染病,且并非我们所知的“失明症”,而是一种患者眼前只有一片刺眼的白色、如同掉进了牛奶海洋的新型的“失明症”。随后,正如我们能够想象的那样,国家介入,像控制其他传染病一样将被传染者隔离。但隔离区的情况并不如国家声称的那样好——它很糟,遭到了极点。最初一批被传染者被隔离在一间废弃的精神病医院内,士兵在外看守,除了食物以外几乎不供给任何隔离区内的失明者因需要而要求的物品,并且如果有失明者超出事先划出的界限,在一次警告无效的情况下,士兵可以开枪,不为死者负责。相信说到这里,大家已经可以发挥自主想象力,预测到隔离区内的情况是有多么糟糕了。从最开始的几个人,到后来的几百人,从堵塞的厕所到过道、各个寝室,到处是难以忍受的气味、粪便,其中也死过人,死亡的气息同样充斥其中。更可怕的是,就在这群被隔离的盲人里,还出现了一群土匪,他们同样是盲人,却使用暴力把外界送来的食物据为己有,要求各个寝室付钱才能换得食物,以至于后来还要求各个寝室给他们送去女人……这几乎已经是最糟糕的情况了。然而等人们好不容易反抗起来,一场大火烧尽了这个隔离区,而负责看守它的士兵都消失无踪,因为他们恐怕是这个世上最后一批被失明症传染的盲人。隔离区的盲人们离开隔离区,却发现全世界,每一个人,都已经失明。于是他们好不容易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只是进入了一个更大的隔离区:他们的国家,这个被一片白茫茫的“牛奶海”淹没的世界。在这个牛奶海的世界里,失明症带来的恐惧让国家、政府、秩序和法律都不复存在,电和水不再供给,盲人们只得在大街上解决生理寻求,以至于整个城市的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难以忍受的恶臭;人们饥不择食,以至于有人为了存活可以吃生肉,而从前那些家养的猫狗们都学会躲避人们的抚摸……在最基础的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的情况下,人类的兽性时不时爆发,从在隔离区内尚且存在“组织”时用女人换取食物,再到隔离区外就连教堂中的圣像们都被绝望的神职人员用白布和白漆捂住双眼,在这个白色的世界里,人们不再是自己,不再拥有从前的情感,不再被羞耻心束缚……甚至唯一一个没有失明的女人,她目睹这场悲剧、这场灾难,也因全世界只剩她一人没有失明,而近乎“失明”。由于她是这个故事的主角——我们姑且称她为主角——这位眼科医生的妻子,也就是唯一没有失明的人,所以故事基本围绕着她的视角展开,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在隔离区内,以及逃出隔离区之后。逃出隔离区之后,外面世界的情形有些像现在网文中的末世文描述的情形,这也证明了在席卷世界的灾难之下,不论灾难的形式如何,人们的反应都是大同小异的。不过这个故事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把人类的兽性展现给我们的同时,作者也没有抛弃现代人类的“社会性”:我们不能否认,虽然在最基础的人性中,从我们远古的祖先烙在我们基因中的动物性绝对不可抹消,但千百年来将我们牢牢困在一波又一波神似的朝代兴亡当中的社会性,也已经深入我们的动物性中,时不时显现出来。所以,情况很糟,但远没有遭到人们会因失去秩序而随意杀人的地步、食人肉的地步。当然,这也许也是因为情况还没有遭到那种程度——我是说,基本物资消耗殆尽,连野草都不剩。可有时我们最害怕的也是这种社会性:比如在隔离区出现的那伙有组织的土匪,比如被要求送去女人时以寝室为单位男人们所表现出来的无能为力以及最后一刻的放纵,比如士兵们手中掌握着生杀大权脑内却时刻想着“杀死这些人疾病便会消失”,比如……太多的比如。当这些因社会性而集结起来的力量处于我们的对立面时,他们就成了噩梦。在看这个故事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一些或许永远得不到的答案的问题。医生的妻子为什么没有失明?这场失明症究竟为何而来?小男孩的妈妈死了吗?戴墨镜的姑娘和戴眼罩的老人真的会在一起,哪怕最后他们都恢复了视力吗?在隔离区的那天,医生究竟是为什么会突然着了魔似的走向戴墨镜的姑娘的床?如果偷车贼没有那么突兀地出现在那个士兵的眼前,他还会死吗?那个老太婆,在最后一刻,真的是想去把钥匙还给戴墨镜的姑娘吗?……太多的问题,无法得到解答。还记得昨晚快看到结局时,我中间去厨房喝了一次水,顺口对我妈说:“这场失明症带来的灾难真是太可怕了。人类都已经活得像畜生。”我妈只说:“所以你更应该爱惜你的眼睛。”而我觉得奇怪:“难道不是更应该思考,如何在‘失明’时保持冷静、恢复一种应有的秩序吗?”书中的盲人们都认为,失明让他们大多不再是自己,丧失了情感。可我想,让他们丧失情感和尊严的并不是失明,而是任何一种将人逼往绝境的灾难或意外。这就是看到结局人们陆续恢复视力时,我不仅没有感到愉快,反而觉得毛骨悚然的原因。无须更加深入的想象,直觉已经告诉我,复明会带来另一场灾难。有人或许会奇怪:复明难道不是件好事吗?秩序会恢复,而食物和其他物资会因生产的恢复而逐渐充足,城市会回归它原本的样子……可事实并非如此。在这本书里,没有任何人有名字,用书中的理由来说,就是“名字已经不重要了”。因此他们是医生、医生的妻子、戴墨镜的姑娘、第一个失明者、第一个失明者的妻子、小男孩、戴黑眼罩的老人、偷车贼……更多更多的人,而他们没有名字。这时刻提醒着我们,在那样的情况下,名字已经不再重要。身外之物都不再重要了,没有什么是我们自己的。甚至于年龄、伦理都不再重要……所以戴墨镜的姑娘才会和戴黑眼罩的老人在一起,所以大街上才会到处都是粪便。在这个全世界失明的世界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没有肤色、种族、社会阶级、政治地位之分,如果有人占领了你的家,你也只能去占领另外一个人的家,没有什么可计较的,没有什么好追究的。而一旦人们复明,所有东西都会回来。你的肤色、种族、社会阶级、政治地位……你对财产的占有之心,你对权利的主张,你对义务的要求……还有你的名字,你的信仰。一切的一切,都会回来。于是,对于你自己曾做过的事,会有人来追究你的责任;而对于别人对你做过的事,你会竭尽全力去追究责任。你的内心会感到不平等,而这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所有人都像你一样感到不平等。于是争执开始了,对峙开始了,抢夺开始了,歧视开始了,偏见开始了……你能想象的一切糟糕的事,都一并开始了。在这没有白色牛奶海洋的世界里,人们拥有眼睛,看得到世界,看得到身边的人——这也正是因为这样,他们挑剔,他们带着偏见衡量,他们看得见别人,看得见世界,却看不见别人的全部,看不见世界的全部。这样复明的世界,从另外一种意义上来说,反倒是个失明的世界。那么,在《失明症漫记》之后,《复明症漫记》即将带来的一场灾难,也不难想象了。写到这里,其实已经把对这个故事的混乱感想交代得差不多。最后想说说这个故事让我联想到的一个真实事件——洞穴奇案,不知道有没有人听说过?“五名洞穴探险人受困山洞,水尽粮绝;为了生存,大家约定抽签吃掉一人,牺牲一个以救活其余四人。威特摩尔是这一方案的提议人,不过抽签前又收回了意见,其它四人却执意坚持,结果恰好是威特摩尔被抽中。获救后,这四人以杀人罪被起诉……”我想这个案件应该足以从另一层面展现《复明症漫记》里的世界,尽管我没有看《复明症漫记》。而在这里,除了向大家推荐《失明症漫记》以外,我还想附带推荐《洞穴奇案》,这本书里收纳的是关于“洞穴奇案”的十四种判决观点,它说的是法律,展现的却又是一种徘徊在秩序和无秩序之间的人性。

这个世界充满恶意

——有强烈剧透内容,慎入。——【萨拉马戈是个残忍的人,有颗黑暗的心】人类面对巨大灾难时,变得人性湮灭。先来说说我的阅读体验:好心人送第一个失明者回家,后来临时起意偷了失明者的车人类果然是一个为了自己利益不惜作恶的种族啊,当时悠闲地看了个开头的我这样想没想到这仅仅是个开胃菜当失明的人们被关进精神病院的时候,正真的当权者为了保护大部分人,只能牺牲这些失明者,士兵的枪口永远对着医院大门门里的人可能永远会失去自己的权利,自由的权利,社会不再接纳他们生活从这时变成了生存失明者变多之后,形成了团体,在物资有限的情况下,有人拥有致命的武器,便开始号令,形成政权精神病院内的政权依靠一把手枪和一个盲人会计(的盲人技能)扣下了所有口粮,并以此没收了所有人的财产这时候人们默默接受了,几乎没有人要反抗独裁者变本加厉开始要女人,女人所代表的人类的自尊、人性、秩序开始在生存面前瓦解这时候人们依旧默默接受,但终于开始有人反抗,流血斗争直到独裁者们日复一日用极少的食物榨干人们,终于那个有能力完成暗杀的人采取了行动。【那女人是光】医生的妻子,那个始终未失明的女人是光当整个世界陷入人已经不是人的状态时,她仍保持作为人类的内心,不轻易杀人(宁愿屈服于恶);不控制他人(城里出现了邪教宣讲,说到这个邪教,斯蒂芬金的《迷雾》里面也有,所以有一刻我觉得《迷雾》和这本书结构上有点类似:一开始小群人被封闭在一个空间内,面对共同灾难时人类开始迷失自我,邪教应运而生,后来突破重围,发现整个世界都已沦陷);对从失明者身边获取的食物心存感激(超市的地下食品仓库),并善意地留下一条后路给别人,虽然人类的贪婪和动物化最终毁了她的好意。她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不止一次希望自己干脆也瞎了才好。所以说她是懦弱的希望之光。她懦弱是在她完全可以凭借自身优势的时候选择了沉默,屈从了人类的恶,和所有没能力反抗的人一样。但是她并没有被恶同化,像正好掌握武器的人这样试图掌握世界。所以最终她还是希望。【舔泪水的狗】舔泪水的狗也好,各种身份的人也好,好像个个都代表了什么;沉默也好,抗争也好,好像过去上演过,未来也会重复人类啊,还是要对未来心存敬畏地活下去啊!【写作特点】然后转到技术问题:看了后记得知原文通篇只有两种标点符号,逗号和句号译者加了分号,不然中国读者会读得有点晕对话其实并不少,分号也能凑合着看,大段大段读也并没特别觉得累所以说他的文字很精妙(好神奇!)另外没有出现任何一个名字,所有人物虽然生动,也仅有身份,显得隐喻性更强。【vs 马尔克斯】其实我挺喜欢看马尔克斯的,至于为啥喜欢,我回答不上来!(所谓孤独感,大概还不是特别懂吧)所以看着(喜欢吹牛的)书商写比肩马尔克斯什么的,就买一本看看。于是一看就觉得心里不好过了好几天【这个世界充满恶意】这本书极为负面,让我觉得这个世界的陌生人怀着恶意开车时只有一点点空间还硬要挤过去的公交车司机;商场地下车库在你耳边按喇叭不耐烦的司机;起步稍慢还要被卡车司机骂;连过马路的行人都骂骂咧咧地走路。曾经的好友到处说朋友坏话(所谓防火防盗防闺蜜真有道理);朋友的朋友的老公又有小三了;做生意的人耍无赖,骗了下家钱还要骗上家的;假冒伪劣产品横行;坏人太多,家长太作,连幼儿园小朋友去春游都有家长偷偷开车跟在后面;因为一方很多金钱产生的婚姻数不胜数,每个人身边都能讲出好几个。我们生活的世界如此,让我不禁感叹虽然萨拉马戈写的血淋淋,但若有一天发生这样的的情况,人类这个物种八成真的会这样!【后续】读完这本书之后开始读买了N久未读的村上春树《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标题虽长但朗朗上口(这要朗朗上口干啥,不过总比《艾比斯之梦》好,老是被人照着读都能读成《艾斯比之梦》)读了一点点(又要剧透了)说到这个多崎作被高中好友们绝交了,原因不明,痛苦彷徨的内心,简直就和失恋一模一样!我是说和我失恋的经验一模一样,只不过他是升级版的,痛苦的程度也好,时间也好。当时我的想法是,作家真的是很厉害,他写了那么多书,模拟了那么多人类的情感,竟然能如此准确但是相对起来,个人的痛苦也好,因为时代的不甘也罢,比起人性排山倒海的恶,总觉得小儿科了一点也许世界上确实需要温暖人心的东西,好让人类在自欺欺人里面生存下去慢点再去买本《复明症漫记》伤害一下我脆弱的心吧。【人间自有真情在】今天回家的时候又有个公交车从旁边的公交车道出来,我很自觉地减速让他,没想到他竟然停下来我看看司机,司机大叔戴了白手套做了一个请先走的的姿势(也许是“小兔崽子老子都让你了你能快点走吗”的内心)不过总之,我觉得内心瞬间被治愈了就让人类多自欺欺人一会时间吧,对短暂寿命,又容易消亡的人类来说,可能就是一生啊ps小标题自己看着都觉得好矫情不过思路比较清楚,就这样吧

当失明症蔓延,我愿为你呈现温暖的光。

如果有一天,当你走在路上的时候,却突然发现什么都看不见了,原本清晰的世界,只剩下一片白色的虚无,唯有耳边依然喧闹的声音在提醒着你,这不是在做梦,你是真的看不见了。 你会怎么办?会怎么想? 当然,看医生。尽管太多的时候,医生并不能做到我们希望他们做的事情,但当身体出现病痛,无疑的,我们依然会自然而然的想到医生。于是你站在了医生的面前,站在了各种仪器的面前。很不幸的,医生这次还是不能让人满意,他告诉你,你的眼睛各部分零件都没有问题,对于你为什么会看不见了,他不知道,也无能为力。 你又会怎么想呢? “我怎么这么倒霉,遇到这样的事情。我看不见了,我再也看不见了,为什么不让全世界的人都变成瞎子?!” 如果上帝听到了你召唤,真的让全城的人都变成了瞎子呢? 《失明症漫记》讲述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由第一个失明者开了头,白色眼疾迅速蔓延全城,短短的几天时间内,几乎全城的人就都陆续变成了瞎子,眼前似乎漂浮了一片牛奶的海洋,没有了其它的色彩,没有了其它的行状。 当然,我们没有证据证明这是由于第一个失明者的诅咒,因为书中没有只言片语提到这样的一个诅咒。但是你可以想象一下,当一个人处在那样的境况之中时,心里到底会有怎样的想法。 等等,你刚才说几乎?难道不是全城吗? 是的,只是几乎。如果医生的妻子也失明了,那我们就很可以很确定的说是全城失明了。为第一个失明者做检查的眼科医生,在第二天失去了光明,但他的妻子,也许是出于上帝偶然出现的仁慈,竟然意外的一直都保持了眼前的光明。 这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情啊。可是真的幸运吗? 所有人都失明了,为什么你会没有失明呢?这是不是你的阴谋?你是怎么让其他人都失明的呢?你说不是你,真的不是你吗?那好吧。既然只有你没有失明,那你以后就为我们服务吧。服务什么?负责我们的饮食、卫生、清洁等等所有的工作。什么,你一个人做不了那么多的事情?那我不管,我们都失明了,只有你看得见! 你还会认为这是一种幸运吗? 那么怎么办呢? 在《失明症漫记》中,医生的妻子选择了假装失明。一开始只是为了能够与被隔离的丈夫继续生活在一起;后来,却是不得不假装失明,否则,就只能等着做其它人的奴隶了;后来的后来,医生的妻子却宁愿某一天早上醒来、或者某一次睁开眼睛,发现自己也跟其他人一样,真的失明了。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一个人再也无法忍受眼前所看到的一切,宁愿自己也变成盲人? 亲爱的读者,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来到一个全部都是盲人的世界。整个城市里已经没有水、电的供应,没有基本的物质保障,能摸得到的食物已经被瓜分完毕,活着的所有意义就在于寻找所有能入口的一切东西。在每天都上演的争夺食物的战争中,很多人死掉了,尸体就被随意的搁置的那里,保持着他离开人世之前的最后行状。但是城市里的狗却没有瞎掉, 没有人饲养,它们很快的恢复了祖先的生存技能…… 城市已经不再是城市,虽没有但丁笔下的地狱惨烈,却也真的让一个人宁愿瞎掉了自己的双眼,也不愿目睹这样的人间惨剧。 这并不是全部。面对着一个全城失明的城市,现代文明的所有一切都无法派上用场,人类仿佛回到了曾经最原始的状态——找到水源、争抢食物、排泄、睡眠,构成了生存的全部状态。人x终于不再受到任何束缚,所谓的法律法规也没有了任何的意义,没有面子、没有尊严,只有活下去,只有最初的人x…… 想要知道人x究竟能挥发到怎样的状态吗?那就看看这本书书吧,葡萄牙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若泽•萨马拉戈的《失明症漫记》,这样一部极具想象力、同情心与反讽意味的作品,将人x刻画得入木三分,淋漓尽致的展现在你的面前。 蓝一有话说:《失明症漫记》,在当代的文学作品中,还能出现这样的一本书,真的是一件让人值得喝一杯咖啡来庆祝的事情。读这样的一本书不容易,写书评就更加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严格来说,这算不上一篇书评,看这本书的时候,在书的空白处写了很多东西,但是当合上书之后,我发现,我什么都说不出来了。虽然若泽·萨马拉戈认为“残忍是人类的文明”,但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那我们就有责任有义务让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向着美好的未来前进。我始终不敢忘记那一句,“呈现温暖的光”。

失明症漫记——对人类道德最残酷的考验

这里安睡着一个愤怒的人的思想。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曾对这句话不以为然,以为它言重了。然而,当大规模的失明症降临,我们似乎体验了比圣经中大洪水降临的世界末日更加绝望凄楚之感。这么说并不夸张。它先是夺去人们辨认方向和人物的能力,让我们陷入慌张;然后,我们进食出现了困难,这攻击着我们的肠胃;想到之后都将在这种无法治愈的眼疾中生活,绝望击垮了我们的最后一道精神防线。失明症的蔓延褪下了人类文明脆弱的躯壳。人类几乎倒退到社会契约产生之前的原始时代。交通、生产、治安、生活全面瘫痪。私有财产的意义变得微乎其微。既然我们都回不到家,既然我们都无法开车,这些东西的归属权有什么意义呢?昔日繁华的城市尸体腐烂,垃圾满地,臭气熏天。人的尊严和羞耻心也在慢慢消减,衣不蔽体,粪便横流。是的。我们的觉得不好意思,但是这有什么办法呢。况且我们都看不见。食物的争夺无疑是为生存打响的最激烈的一站。精神便院内,食物成了歹徒暴政的交换砝码。女人不得不屈服于歹徒的淫威,所有人仍需忍受饥饿和担惊受怕的煎熬。为了吃,人们欺骗,强占,争斗,背叛,杀人...乌托邦的一切对立面都在这个狭小的空间内重现。高墙之外,超市的仓库竟成了冒着粼粼白光的坟场。灾难中体现出了人性之恶再次让我们震惊,然而,社会生活的全面瘫痪无疑证实了这个悲观的事实——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系统是如此的不堪一击。

如果你能看,就要看见;如果你能看见,就要仔细观察。

葡萄牙作家若泽.萨拉马戈的《失明症漫记》,也是本人第一次阅读葡萄牙作家的作品。萨拉马戈是葡萄牙唯一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大神,地位类似于中国的莫言,在国际文坛备受推崇,有人把他和马尔克斯相提并论。本书写于1995年的荒诞极端小说,富有想象力,精神层面满冲击的。故事很简单,一个城市因为突发的失明症陷入莫名恐慌,第一波患者被关到封闭的疯人院,疾病从一个人蔓延到数百人,再扩散到整座城市。在这样的极端灾变中,城市的文明秩序不堪一击,政府和国家机器的欺骗性、镇压性昭然若揭,人性的冷漠和邪恶的一面在黑暗中展示地透彻淋漓。一群社会中的小角色被关到了这个疯人院,经历着食物的紧缺、人性的沉浮,还有乱世中的盲人混蛋趁火打劫,圈地运动、打砸抢奸;而在一众的盲人中,留下了一个看得见的女主角“医生的妻子”,她脆弱、疲惫,但善良,宽容,扛起了拯救病友的重任,她用一把剪刀杀死了无恶不作的坏人头目,她饶恕了医生丈夫在精神失序下的行为出轨,她帮忙食物照顾大家制定盲人规则指引方向,,她带领着7人的小分队在大火中逃出了“囚笼”重获自由,这是盲人中的“上帝”角色,代表着光明和方向,纵使她个人孤独和痛苦无比,宁愿也失明。最后的最后,一场大雨洗刷了被混沌无序淹没的城市,第一个失明的人突然又恢复了视力,只是,这次的重新看见,可能有着很不一样的意义。极端的社会畅想,寓言反讽的故事,不堪一击的人性,要么冷漠要么邪恶,文明社会到动物世界的一步之遥。而可以拯救这些苦难的,只有宽广的爱(医生妻子的无私付出),团体和利他主义精神。很敬佩作者的想象力,构建了一个城市文明瞬间坍塌和人性沦落的“悲惨世界”,虽然读到的都是绝望和痛苦,但那也是一种之于人性的试探,只有敢于对极端情况大胆想象才能在未来规避极端的发生。谈及为什么要写这本小说,“虽然我活的很好,可是这个世界却不好。”(萨拉马戈语)不愿意花几天读书的朋友,可以看2008年出品的由朱利安摩尔和绿巨人主演的同名电影《盲流感》,90%符合原著内容。

失明的读者

失明症在书页间蔓延开来,捧着小说的读者也被感染了,他(她)将慢慢失明。这是一本被内心光芒照亮的书。书里唯一一位未曾被失明症感染的是医生的妻子,如果没有这一设置,故事就进行不下去,必须有一位明眼之人来开动社会重新运作的模拟机器,她不仅仅可以被看作一位领导(无论是在精神病院里争抢食物、抗争运动,还是带着众人逃离精神病院回家),同样也该被认定为唯一的一位观察者,是一些列事件的亲历者与记录者。但萨拉马戈并没有给这一旁观的视角至上的权利,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叙述者也是明眼人。妻子与叙述者,可以看做此部小说里唯有的两位明眼之人(或许还有那条狗),读者也随同其它所有人失明。这是整部小说让人惊恐之处:在一片黑光中(一如封面),读者们睁着眼睛却看不见任何东西,他(她)唯有去听叙述者的声音,并且在心里把画面给还原出来。这是绝无仅有的体验,也是萨拉马戈的厉害所在。他并没有用一种超出现实的方式去讲述失明症发生之后的故事,而是用写实的笔法将事例一一作细致记录。因为预设的失明,古典主义繁琐的细节刻画被全然抛弃,叙述像是添了油般发动起来,是声音不断地在黑暗中响起,读者看不点,他们聆听。这还原起了古时候听故事的传统,我们不安是因为获得了切身的感受。刚读完这本小说的时候,我对它不甚满意。好看,有经典的架势,但谈不及伟大。我当时以为在失明症蔓延开来之后,应该高举的是如阎连科之类的“神实主义”,而不是现实主义,如此才能让想象力不断地爆发出来。现在,我才醒悟适合它的只能是用这种写实的笔法来无限逼近读者的内心,萨拉马戈的确做到了:读者已经被包围在广袤的黑暗之中,他(她)相当地,也已经失明了。

城市还在那里

在朋友的推荐之下读这本书,故事情节简单,讲述了一个小城居民逐个失明以致全部的故事。在小说技艺上,宏观角度,并没有详细说明小城具体之信息,乃传统的小说手段;情节设计上来说,开门见山,一开始就写一个人骤然失明,接着按失明之线索展开,主要有精神病医院的桥段,乃小,之后由一火灾进入大社会,论长短,精神病医院内的小社会尤能够展现人性之丑恶;叙述口吻上,以上帝视角为主要方式,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全篇最为主要的视角,即唯一没有患病的医生妻子,不能说作者这样的设计高明,诚然需要一个正常人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来揭示一些场景。一些印象深刻的情节,在此列出,作为记录。在精神病医院的精彩部分在后半段,即一群流氓在里边欺压众人,流氓所做的要求有二,财富和性, 尤值得人注意。流氓应清楚,财富之于他们应当也无甚作用,然而仍旧留恋,或者说是存在一种“社会性”的惯性;而性,相对于财富,更应当是一种生物本能,在此我所纳罕的是女人们丈夫所表现出来的,他们几乎没有现代社会对忠贞的一种几乎偏执的看法,而大多采取允许态度。在此,值得指出,无论财富和性,所交换的都是人之必需品,即食物。我无法确定,作者在选取交换对象的时候是否有意选择此两种,更不能确定是否有意将此对比,因为在那样的环境下,确实没有什么再值得交换。至于建议,我觉得在众人的态度上仍可继续加大程度描写。医生与戴墨镜的女生做爱的描写,给我印象尤深刻。这一深刻的原因应当和医生妻子有关。医生妻子唯一一位可见,有妻子在场,医生也全然没有生理难处,然而的确在妻子眼皮底下发生此事。医生妻子抱有的同情心尤使人感慨,而医生的心态尤值得揣摩,体现在物以类聚的自弃感和男女权力失衡的挫败感,而其中的逞强值得留意。下面这些情节大可归为一类,一是妻子在超市仓库里对未知黑暗的恐惧,二是在医生家阳台三女子坦诚裸露接受雨水清洗的画面,三是众人在医生家喝纯净水干杯的场景。火,同伴,水,自然,这些基本的要素构建的世界已为我们接受成理所当然,失去的时候所以尤其重要。其实在小说的前半部分就有描写生活必须用品的失去的场景,但是都不美,它们展现出的是人类的兽性,丑陋的一面,然而后面所选择的这几个场景,之所以它们印象深刻,其实在于获得,失去的美感在获得的时候尤其淋漓尽致。黑暗中找到了火柴,浑身邋遢缺水迎来了雨水,口渴难耐有宜喝的纯净水,这样的场景构架体现出的是一种“神性”。掩埋墨镜女生楼下邻居,那个老太婆的时候,铁锹掘泥土的声音引来众盲人围观,他们思考到自己将来不久的归土,而在医生妻子喊了“你们终会再生”的时候又全然离去。我所体会到的,是泥土带给人的一种归属感,这归属感在我们民族的性格当中体现尤其突出,但我突然觉得这在整个人类当中都应当尤其重要,说它是原始崇拜固然不妥,因为人类所表现的是一种近乎抗拒的态度,但是其原始性,其重要的牵连感却是无可置疑的。印象深刻的场景仍很多,比如作家在失明的情况下坚持写作,墨镜女和老头的结合等等。可就宏观来看,小说的旨意值得探讨,列几个问题权当思考:小说中整体性失明确有深意,其深意在何处?采取“光明式的失明”,极力澄清与“黑暗式失明”的不同有何用意?人性和兽性的体现在哪里?文章着重的描写的群体,即医生妻子所率领的那群人,为什么要那样选角?文章最后教堂里圣象的眼睛被蒙住是否有其特殊指代,而盲人们得知被掩所表现的又是否有讽刺意味?......小说的思考很多,警示和暗喻也有,这里权作看完片刻的感想。小说结尾有些唐突,但是确实也难以再多花笔墨,盲人生活会成为常态,或者全部死亡,但最合理的方法是莫名其妙地恢复视力,就像莫名其妙地丧失。在最后,还需要尤其指出医生妻子在全篇中的作用,她这样一位近乎圣人式的存在特别值得思考。文章当中多次描写医生妻子妄想自己丧失视力的场景,所幸都没有,也像上文提到,我不知道其保有视力是由其圣人心肠决定,还是天降大任于斯,因而变成圣人。但终归想援引文末的一段,以此来作为本文的结束:“医生的妻子站起身,走到窗前,看看下面,看看满是垃圾的街道,看看又喊又唱的人们。然后她抬起头看看天空,看见天空一片白色。现在轮到我了,她想。突然到来的恐惧吓得她垂下眼睛。城市还在那里。”

看见--《失明症漫忆》

对陷入绝境的人性的发掘一直是流行的主题,屏幕上有大家熟知的生化危机系列和大逃杀系列。文学作品方面有和萨拉马戈同时期的加缪的作品《鼠疫》。这些作品讲述的故事都是类似的,人类生存条件突然恶化后,危机面前,人类天性表现得更加极端化。通过刻画这些极端,让作为旁观者的我们认识到人类究竟有多脆弱。这是一个充满爱与恨,善良与邪恶,痛苦和快乐交织在一起的故事。一种奇怪的失明症在人类当中蔓延。全部的人都先后感染,只有医生的妻子除外。她先是随丈夫进了集中隔离营,和他们一起的还有第一个失明的人和他妻子,一个戴墨镜的女人,戴眼罩的老人和一个小孩。故事的主角就是这些人,萨拉马戈没有给他们起名字,好像他们就是我们身边的任何一个人一样。在这里他们本来期待可以得到救助,安安静静的等待复明。现实却是永远不够的食物,永远肮脏的空气和用食物要挟女人就范的流氓。医生的妻子是一个孱弱的中年女性,在这样的困境下她表现出了强大的韧性。她成了别人的眼,默默指引别人;面对强暴忍气吞声,最后忍无可忍杀掉了流氓头子。迫于火灾,他们集体出逃后发现全部的人都得了失明症。于是这七个人的团队加一只狗相依为命,依靠医生的妻子,找食物,找家,找鞋子衣服。七个人共用一双眼睛,医生的妻子有时希望自己也瞎了,她感觉她是个生来注定目睹悲惨场面的人。如果瞎了她就看不见戴眼镜的女人和自己的丈夫在肮脏的床上苟且,看不见超市地下仓库尸体产生磷火地狱一般的景象,看不见几只狗啃食人的尸体。她的眼睛让她有了沉重的责任,她感觉快要被压断了一样压抑。但是她还能够体贴入微的帮同伴洗澡,给同伴读故事。如果她也得了失明症,不知道会变成怎样。原来体面生活的人,现在成了动物。人和动物的差别,就差了一双眼睛。在传统的文学中,失去视力会让人开启灵魂的眼睛,让心更敏锐,体会到常人所不能体会的东西。但是当全部的人都失明后,带来的不是灵魂上的启迪而是组织的崩溃。维护人类社会正常运作的一切都被打破了,人类又重回原始社会,要么找到一种新的生活规则,要么等待灭亡。在结尾大家逐渐恢复视力的时候,萨拉马戈说我们现在是盲人,能看得见的盲人,能看但又看不见的盲人。在有视力的时候,有多少时候是在认真的看而不是一扫而过。这里摘抄一下玟涛的评论“类似于《卡拉马佐夫兄弟》,小说有着摘自圣经的题记“如果你能看,就要看见,如果你能看见,就要仔细观察”(旧约·箴言),这是印在小说把柄处的标签。这一箴言是对视觉的三种分类,也是不断上升的三个阶段。第一,这是对克服引力“向上”的要求。人可能更习惯于能看的属性,而不习惯于仔细观察,正如人可以行走但不会依照自然属性而上升。如果你具备一种属性,你就有义务最大限度的完成。第二,这是对能看却看不见和能看见却观察不仔细的一种谴责。如同对无花果的诅咒一样,这是对满足于“无思”生活,不竭力向上的谴责。你所拥有“能看”的是一种债务,尤其是联系到“能听的耳,能看的眼,都是耶和华所造的”,“你的眼目也要喜悦我的道路”(旧约·箴言)。这种看,努力地看见并仔细观察就是做工。第三,这是对道路的指明和结果的承诺。“恒信为义的,必得生命”,那么恒信为看的,也必得澄明。上帝给你一道光,让你在这世上行走,你必要走向澄明之境。第四,我们如何克服自身属性的引力而上升呢?如果加一个条件限制,那就是用你一切所得去换取澄明。第五,这种对看的反复形成的紧张,又恰恰省略要仔细观察的对象。“走光明的道”显然是要看-看见-仔细观察,从混乱中找到上帝的光。第六,看不仅是一种当下的显现,也是一种持久的照亮。你要看见,也就意味着持久的看见,这就是一种对澄明之境的坚持和期待。”P.S.尽管我多年近视,但是我从来没想过如果有一天我瞎了怎么办。如果我瞎了我最怀念的是什么?最先出现的答案是亲人的脸,我不想在以后我想他们的时候只能出现一个模糊的影子。而现实生活中的一天,我看最多的却是电子屏幕——促进我失去视力的杀手。知道人本性如此,不应该暴漏在光天化日之下。为什么我还执意做着相反的事情?

内心的失明才是最可怕的

若泽-萨拉马戈,葡萄牙文坛巨匠,199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获奖作品:《盲目》(即《失明症漫记》)。这是我第一次读萨拉马戈的小说。以前常听人推荐萨拉马戈的《修道院纪事》。但由于他是葡萄牙作家,一直觉得是自己很陌生的一块领域,就一直没翻开过他的书。关于《失明症漫记》,他的创作灵感来自自己一次治疗眼疾的经历中,这引发了他的想象,随后开始这本书的创作。萨拉马戈如是说:“盲目并非真的盲目,这是对理性的盲目。我们都是理性的人,但是没有理性的行为。如果我们做了,世界上就不会有饥饿。”文字充满了感动与仇恨交加,白色的黑暗世界里,显现出了人性的本来面貌。故事情节由一位司机在城市繁忙的路口突然失明开始,一位好心人送他回家,偷了第一位失明人的汽车后,相继失明成了第二个,给第一位失明人看病的眼科医生成了第三个……疾病蔓延开来,城市一片混乱。于是,当局下令将所有的盲者都赶进一个废置的精神病院,派武装士兵把守。此时,失明人中出现了恶劣分子,食物被霸占,妇女遭强奸。所有的人中只有一个人没有失明,她是眼科医生的妻子。她带领着七个陌生人行走在城市空旷的街道中寻找食物,充当他们的眼睛、、、、、、故事中作者没有给任何人安排属于他们的名字,而是用他们的特征或者职业来称呼。例如“第一个失明的男人”,第一个失明男人的妻子“,比较智慧的“戴黑眼罩的老人”、'戴黑眼镜的少女"、失去妈妈的"斜眼小男孩“和”舔泪水的狗”等等。这样的称呼让故事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即他们其实是失明的任何人中的一个。当世界突然陷入一种莫名的恐慌,不再是你熟悉的世界,充满了不确定和未知的因素的时候,你是否还能做原来的那个自己?这似乎是一个关于“世界末日”同等话题的故事。看过一部电影《末日危途》:“绝望的未来,世界恍如巨大的废墟,双眼所及之处尽是荒凉与灰暗。人类文明在末日的劫难中毁灭殆尽,在资源极度短缺的情况下,幸存者无所不用其极,甚至出现人吃人的惨烈情况,整个世界呈现地狱般的光景。”当失明由第一个失明者快速蔓延为全人类的失明时,世界文明同样不复存在,到处充满了饥饿的恐慌,人们为了争夺食物,出来了极端恶劣的环境与统治,强者统治弱者,如果不加反抗将永远失去廉耻,失去尊严,受所控制。世界到处是垃圾粪便死尸、、、、、、因为突然的失明症相继失去了水、电、食物等等生活资源,世界一片混乱。就如作者所说这是一种失去了理性的盲目失明,失去的并不仅仅是视力,失去的是人内心的理性。失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绝望中让人们的内心也不再明目。本文的开头引用《箴言书》:“如果你能看,就要看见,如果你能看见,就要仔细观察。”所谓“看见”,有时候并不仅仅是指用眼睛,更多应该是用心灵去观察,用自己的行动去表达,只有这样在失去视力后才不致迷失内心的方向,才能最终通向真正的光明。当然,失明症是作者想象的世界,是作者创造的小说。但我似乎也从这部小说故事里看到了真正的世界这回事。总觉得作者写的更多的是针对现实生活的寓言,现实与想象的结合。它更多的反映出了现实生活中,当人们面临突然到来的灾乱时,是否会临危不乱,是否还能看清并坚守一直以来自己的人生方向。比如突然被告知得了绝症的人们,他们会如何选择剩余的时光,有的人得到消息后变得日益消沉,从此进入了人生的悲剧;而有些人却从中得到了人生真谛,变得真正快乐洒脱,勇敢直往。很多人从中总结过,上帝是公平的,奇迹总是出现在那些在灾乱面前仍然能真正看清自己方向的人们中。所以,失明并不可怕,绝望也不可怕,丧失一切都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的内心真正的失明。

【失明症漫记】

被书名所吸引。翻开细读,有我喜欢的荒诞,丰富的想象力,合理的背景铺张,紧凑的情节递进。极端却合理的人性表现。如果整个城市,爆发了一场“瘟疫”:失明症。失去视觉的人们,会将社会推向何处?失明症爆发的没有缘由,一个男人在街上开着车,忽然眼前一片“芒白”,看不见了。他惊恐的挥舞双臂逃离汽车,在街上大喊:我失明了!我失明了!一个路人送他回家,表现的友善而难得,却在离开时开走了第一个失明者的小汽车;第一个失明者往后由妻子陪伴,做出租车去看眼科医生。由此,医生,偷汽车的人,出租车司机,第一个失明者的妻子,全都接二连三失明。接着,一例又一例的病患,没有征兆,没有预警。仅仅可能走着走着,忽然就瞎了。政府启动应急对策,将所有失明者转移至一废弃疯人院做隔离。递增的被关人数,失明带来的生活挑战(因失去视觉,曾建立在视觉之上的世界由此变得陌生而失控)。有限的食物,失明的不便,导致社会准则逐渐被遗弃。当疯人院中集中了近百号人,如何公平分配事物,如何在合适的地方大小便,如何辨别方向,如何在药资匮乏的环境对抗疾病... 之前的社会文明和准则全成了可以被唾弃的存在。读者但凡闭上眼睛,坚持1分钟在街上行走。已然可以想象,整个世界的市民若全失明,生活的街景会成何种模样。故事以第一批进入疯人院的几个人形成的小团伙而推进。第一个失明者和他的妻子,眼科医生和他的妻子,失去母亲的小男孩,妓女,戴眼罩的老人(失明症爆发前就失去了一只眼睛)。事件伊始,政府信心百倍,相信隔离便有成效,继而维持人道关怀,每日给病患送去事物。但随失明症弥漫,士兵接二连三失明,导致看守的士兵和患者有了第一层冲突:当局与当事人之间。患者看不清路,取食时若行走路线偏离,士兵一紧张,会以其有意冲出疯人院并怕被传染为由,而用枪随意扫射致死。随患者人数成倍递增,疯人院病房与病房之间有了第二层冲突:人与人之间。取回来的食物,如何在大家都看不见的情况下,合理且不存在私藏地公平配给?每个宿舍或各人为了多得一些有限的食物,开始耍诈欺瞒,只求自保。患者人数超出疯人院容量,没找到床位的病人甚至睡在过道。且失明后的病患无法一时适应生活,找到厕所大小便都成问题。于是出现第三层冲突:人类文明的保持或丢弃。人们在无法找到厕所、或找到厕所后无法准确在蹲坑排便,导致直接在走廊随地大小便。不时整个走廊充满了粪便。人们不再顾虑和在乎羞耻之心,行为开始靠拢低等动物。当局逐渐无法应对全国爆发的瘟疫,部队对疯人院里的病患们逐渐力不从心,实物供给开始不平衡。疯人院里出现了为一个有枪的人,以他为首组成了医院中第一个为首团体。出现第四层冲突:人类固有社会框架的解体和重组。配枪为首的团体以火力为威胁,垄断食物,要求用各宿舍的珠宝财物来换取食物。人们财物有限,被配枪团伙搜刮全尽。对各宿舍前来换取食物的交换要求,从财物兑换变成各宿舍女人用肉体来换。此时出现第五层冲突:男人与女人。各宿舍的男人为了获取食物,虽对此不满,哪怕女人中有自己的妻子,却只能忍气吞声,依求女人们用肉体用性来换取生存下去的食粮。医生的妻子逐渐忍受不了垄断食物团伙的作为。借机溜进首领房间,将配枪首领谋杀。出现第六层冲突:善与恶的划分和对立。杀人是文明社会不会被接纳、且不符合人性伦理的行为,但随着社会体系的崩塌,为了在全新的世界里活下去,伦理对错的界定发生了变化。随着疯人院的起火和士兵的撤离,人们离开疯人院开始摸索进入城市。整个城市与国家已陷入瘫痪,街道上全是游离的失明者。过去社会文明不复存在。人们找不到自己的家,便随处居住与觅食。由此出现第七层冲突:生存方式的坍塌和重建。为了果腹,一切能下咽的都是食物。超市被洗劫而空,房子里住的人不是房子的主人。文明已然不复存在。整个故事中,唯有一个人没有染上失明症:眼科医生的妻子。她自开始只是为了陪伴丈夫,欺骗当局谎报自己失明。却奇怪地从头至尾没有失明,她得不到原因,却也因此亲眼目睹人们开始从文明社会走向无秩序;目睹各种升级的冲突;目睹人们为了获取食物耍诈;目睹士兵射杀人群;目睹配枪团伙的欺压。她小心翼翼掩藏自己未失明的现状,暗中帮助自己的小团伙得以勉强存活。她杀了配枪者,她从头至尾尽全力、最大限度保持住自己小团伙里人们作为“人”该有的文明与整洁。借着眼科医生妻子的眼睛,读者才得以跟着她“目睹”整个事件的前后。她的存在似是一面镜子,引导人们去反思当下的社会制度、人类文明、人情诉求。制度文明与人性设定的根本到底依附于何处?建立在何等基础之上?“失明症”的蔓延,人们失去视觉,便能将整个人类文明弃之脑后,新的社会制度与运转方式自始至终没有出现。人成了在街上游走的野兽,食物耗尽,自私而绝望。有段描述让我印象深刻:一群人住在眼科医生家,每个人因城市缺水和长途跋涉,浑身疲惫且肮脏,全然没有了“人样”。某日倾盆大雨,医生妻子在阳台上迎接这难得水源,脱尽衣服在阳台上擦洗肮脏的身体。妓女和第一个失明者的妻子也参与其中。三人在雨中互相清洗,不时便大哭起来。直至身体大致干净,换了干净的衣裳,三人才能安慰自己,方觉自己还是一个“人”。那么说回来,是什么外部条件或内部条件,才能让一个人,成为人?或者说,像个人?失明症的结束随着第一个失明者的康复而结束。就和它忽然席卷整个城市时没有理由和预示。人们此后接二连三的恢复视觉,大街小巷处处充满了“我看得见了!”的喜悦叫喊。此处还有个很有趣的地方。在失明期间,团伙里的年轻妓女和戴眼罩的老人,在经历诸多事件后,慢慢彼此两情相悦,似乎后半身非彼此陪伴才算完满。妓女曾摸着老人的脸颊说:“我爱你”。老人说:“我已是一个可以随时死去的老者,长的不俊美,还瞎了一只眼睛,头顶有点秃,你不会爱我。”妓女说:“不管你是不是独眼龙,是不是有点秃顶,是不是年纪大,我都会爱你。”妓女先老人恢复视力。适应周遭之后,她满怀期待望向那个老人,理想化的激情不复存在:皱纹就是皱纹,秃顶就是秃顶,黑眼罩与瞎了的眼睛之间没有区别。老人说:“你瞧,好好看看我,我就是你说要一起生活的那个人。”妓女回答说:“我认识你,你就是我愿意一起生活的那个人;毕竟还有比表面看起来更算数的语言,这次拥抱和那些话一样。”而往后,他们又会怎样?“爱”这东西,在有外形概念和没有外形概念时,又会有怎样的差别?一切从发生到结束。故事的最后,城市还在那里。萨拉马戈将读者带入一个奇特的失明世界,在虚拟的故事里推翻了现有的社会。分明的人性随之而来。伴随压抑、绝望,他算手下留情,好歹留给了我们医生的妻子,来引导与警示人们,见证这全过程的灾难。失去社会制度和文明,和此后重新建立制度与文明。这个对比中的过程是残酷和警示的:我们现在拥有的人类社会与文明,在某些方面其实是不堪一击且脆弱的。一个社会的形态与建立,是以“人”为基础。作为一个“人”,在自省“人”的复杂性之后的权衡与完善,兴许才能去建立一个更适合“人”生存的社会。我且自当它是萨拉马戈此本书的意图。而这场浩劫后的社会复兴又会出现何种有趣的发展。便期待读完《复明症漫记》后,获得一次更棒的体验。

不要让生命丧失尊严。

一个盲人的世界是黑暗、无助、绝望的。无疑悲惨,悲惨只是个人,但还保有良知和最基本的人性。当世界所有人都变成盲人。悲惨成了绝对,这个世界就丧失了所有的尊严。我为什么不可以欺压弱小呢?反正大家都看不见我。我为什么不可以杀人呢?反正大家都看不见我。我为什么不可以用暴力解决问题呢?反正大家都看不见我。我也看不见大家,为什么不可以呢。活着有什么意义呢?可是谁也不愿意去死。必要的时候谁都会踩着别人的尸体爬过去以求生存。如果说每一代的人都在研习生命的意义。那意义可能在于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想活着。感触最深的其实是小说之外,有人问作者,为什么写了一部这么悲惨的小说。作者说,我过的还好,可这个世界并不好。虽然其实它还没有不好成小说中的人间地狱的样子。人们习惯拿更悲惨去劝解尚在悲惨中的人。告诉他们你现在生活的已经很好了,你看还有比你更惨的人。实际上这毫无用处。实际上这是对人们的侮辱。悲惨从来就不是比较级。悲惨中也从来没有胜利者。我不会因这本小说认为现在的世界还很美好。我所想到的是,为了不让世界变为小说中的冷酷凄惨,即使只有一个人,也该努力让它好一点,再好一点。

白色还是黑暗

“你为什么写这样一部冷酷的作品?虽然我活得很好,但这个世界却不好。”读了萨拉马戈的这本《失明症漫记》,整个人的确变得不太好。在这样一部作品中,作者肆意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力,文明的脆弱与荒诞在作者笔下一一展现。这可能是我读过最冰冷的一部小说,作者不仅是在展现人性的懦弱、无能、以及阴暗,如果他只是把我们已知却不愿表述的东西展现出来,并不会让读者如此难受,但是萨拉马戈 选择去将文明撕了个粉碎。小说的语言十分具有特点,作者将对话与旁白连接在一起,不进行区分,也不注明是谁说了这句话,作者整本小说只用了逗号和句号两种符号,译本也仅仅是加了分号来代替葡语中的首字母大写而已。萨拉马戈口语化和流动性的语言是整本小说充满了趣味。“繁忙的路口,绿灯亮了,中间车道的头一辆汽车却停止不前,司机在挡风玻璃后面挥舞着手臂,围观的人打开车门之后,才知道他在喊:我瞎了!没有人会相信,他的眼睛清晰明亮,巩膜像瓷器一样洁白致密,然而他却一再绝望地喊着:我瞎了!我瞎了!一位路人送他回家,却被传染上失明的怪疾。眼科医生成了第三个牺牲品。失明症迅速蔓延,整个城市陷入了一场空前的灾难。”萨拉马戈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做了一个假设,如果发生一个会传染的失明症,由一个人失明到一群人再到整个世界,社会会怎么样? 书中有七个主人公:第一个失明的人、第一个失明的人的妻子、戴墨镜的姑娘、小男孩、戴黑眼罩的老人、眼科医生、医生的妻子,他们因眼科医生的诊所而相聚,成为了第一批失明的人。作者没有为这些人设定具体的名字,因为萨拉马戈将这场疫病赋予了整个社会而非个人。“整个世界都在这屋里”,七个主人公以及他们所在的房间,也是作者为整部小说仅留的文明。为了控制失明症的蔓延,政府将最先失明的一批人关进了一做精神病院。这里显示了萨拉马戈写作的巧妙性,作者在此处用大段的篇幅来写政府是如何进行隔离地点的选择的,而当你读完大半本书后,你又能看到一句带过的,疫情继续蔓延时政府如何慌不择路的使用当初他们否定掉的地点。当警察来带走医生时,医生的妻子选择假装失明,一起被带走,而她也是整部小说中唯一一个没有失明的人,萨拉马戈恶意地蒙上人们的双眼来实验人性的脆弱,却又“善意”的留下一个双眼明亮的人来观察着一切。作者着力描写了这座废弃的精神病院的生活,开始的时候,食物的供给是不够的,人们无法得到公告承诺的药物和生活必需品,军队持枪守卫防止这群人暴动,一切靠近的人可以无理由地击毙。而人们上厕所只能在假装失眠的医生妻子带领下,去寻找厕所,厕所的供水系统是坏的,无法冲水。在第一次寻找厕所的过程中,小男孩失禁了,但是除了医生妻子这个观察者,没有人知道发生了什么。甚至有人死亡时,没有人去埋葬。随着大量的失明症涌入这个隔离区,人数的增多导致政府不得不进行重视,保证事物和生活用品的供给,但是多个宿舍之间就食物的分配和死人的安葬出现了争执和猜疑,而人们开始不再寻找厕所,而是在走廊解决,空气、食物、尸体、排泄物、身体的味道,就这么混杂在一起,发出令人作呕的味道。这样的描写在萨拉马戈看来还不够,作者给一个盲人了一把枪,给那个宿舍赋予了极权,让这个宿舍抢夺走了所有的食物,要求其他宿舍用所有财物去交换,当财物用尽又要求用女人的身体来交换。这样的食物,你吃得下么?萨拉马戈选择让这些人咬下面包。一群失明无助的人面对极权,作者是这么描述的:“即便在最坏的不幸之中,也能找到足够的善让人耐心地承受此种不幸。如果运用于现在的情况,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论某些理想主义者们如何抱怨,说他们宁愿以自己的方式继续为生活而斗争,即便为这一固执的态度忍受饥饿也在所不辞,但把食物集中于一处来定量分配的这种做法与人们最初惴惴不安的预料相反,终究有其积极的一面。各宿舍大部分盲人不再为明天怎样过而操心,忘记了预先付钱的人总是得到最坏的服务这句口头禅,无忧无虑地睡着了。”如果说在双目的注视之下,尊严尚存的话,萨拉马戈用一场失明症将尊严碾压得一丝不剩。另外要说的是,萨拉马戈选择的失明不是黑暗,而是光亮、是白色,“好像在浓雾里,像掉进了牛奶海里”,这就是作者选择的色彩。后来医生妻子杀死了首领,一位女子放火烧了精神病院,人们被迫无奈往外跑的时候,发现他们惧怕的守卫早已不在,原来整个社会都已经失明了。没有人能找到路,没有人知道家在哪里?人们组成一个个团体,住在街边的商店里,白天出去猎食,然后到新的地点住下。排泄物和人的尸体陈列在大街上,没有人去管,有的时候这些是狗的食物。人可以直接吃生肉,而鸡和兔子也可以接受肉这种食物。萨拉马戈就这样颠覆了文明的一切。“在那一瞬间她以为自己疯了,或者是眩晕过后产生了幻觉,她的眼睛看到的不会是真的,钉在十字架上的那个男人的眼睛被一块白布捂住了。”作为一个无神论者,萨拉马戈最后大胆地对宗教进行了批判,没有了文明,自然也不会存在神与宗教。萨拉马戈还是留下了一点光亮,在医生妻子的带领下,这一群人形成了有序的组织,开始了正常的生活,一场大雨到来,医生的妻子在阳台上冲刷着自己的身体,冲刷着污浊泥泞,渴望洗去一切,街头也逐渐有了组织,有人在讲着文明与制度。小说的最后,又是第一个失明的人,他那掉进了牛奶海里的双眼又看到了黑色,实验结束,萨拉马戈把黑色和光明又还给了人们,但是在作者眼中,这只是一群能看得见的盲人罢了。而唯一见证了这一切的医生妻子,她自己说:“现在轮到我了。”“城市还在那里”书的最后一句写着。“这里安睡着一个愤怒的人”萨拉马戈的墓碑上这么写着。

《失明症漫记》

《失明症漫记》写得元气充沛,酣畅淋漓。书最难写到饱满(是真的饱满,不是装样),而一旦做到这一点,作品也就成功了。《失明症漫记》是个好例子。“如果我们不能完全像正常人一样生活,那么至少应当尽一切努力不要像动物一样生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要读了全书才能明白。《失明症漫记》是一本关于人类生存的史诗,无关社会制度。作者写作时如果有个对应物的话,是圣经里的《创世记》。顺便说一句,如果把《失明症漫记》看作是对现实的隐喻,那真是误读了。

这里安睡着一个愤怒的人

一步一步地刺激我的感官,挑战我的心理极限,然后改变我对世界的认识——这样的一部作品。一群无故得了白色眼疾的人相聚在一起,最初他们靠着原有的廉耻与尊严,努力地在这地狱里做人一般活着,但是后来盲人歹徒的杀戮与贪婪,让这里更是成为了人间地狱。道德被现实的残酷剥离,人类的兽性和私欲就暴露了出来。生活好像一下子退回了蛮荒时代,强壮的人剥削瘦弱的人,男人发泄于女人,有武器的人残害手无寸铁的人。他们如行尸走肉一般,无视街边被恶狗蚕食的人类,只为了寻找食物。他们以每一处都为自己的安歇之处——但是他们没有家。没有回家时父母的欣喜关切,没有回家时妻子帮着拿公文包,没有微微柔光下两相映的笑颜,没有哄孩子睡觉时床边读故事的低语。没有音乐,因为无人再听;没有书籍,因为无人再看;没有救赎,因为或许神明也被蒙上了双眼。这样的一个世界,绝望的。但是幸好有一个人,她拥有明亮的双眼,她带领我们接受眼盲这个改变,她带领我们向暴徒的统治说不,她带领我们重新拥抱自由,她带领我们重回各自的家,她带领我们在雨中赤裸着冲刷自己,她带领我们重新找回了人类的廉耻与尊严。她一个人,一双眼睛,就是我们所有人的眼睛。她替我们观赏初升的太阳,然后默默等待光明的降临。恩,幸好,光明如福祉一般最终还是照耀了整个世界。这久违的光明是对人类的救赎,但那段黑暗的永远白茫茫的日子更是一种救赎。那些人性的丑恶像鱼吐的泡泡,缓缓地积淀变大,然后一下子浮到水面,惊起一阵波澜,一段时间后消失不见了。或许这一段艰难也是如此。正如小说最后所说,以前我们看得见,后来我们看不见了,现在我们看得见也看不见了。ps.最后,这样的经典名著,我算是第一次看,整个人都受到了震撼,看来以后还是要多看经典啊。pss.本人愚见,若不喜请谅解。

我的眼前是重度雾霾

网上说,萨拉马戈的《失明症漫记》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加缪的《鼠疫》。我对《鼠疫》印象不深,反而联想到几本跟“失去”有关的书,如莫迪亚诺的《暗铺街》中失忆的人,安部公房的《砂之女》和《燃烧的地图》中失踪的人,卡夫卡的《变形记》中失形的人,还有各种失恋,失败,失眠,失望,失禁等等中,只是后面这些都是个体行为,而没有哪一本像萨拉马戈这本是群体行为。我想象的萨拉戈马书中的失明症患者的眼里就像冬日清晨被重读雾霾包围的北京城。作者大概是有所隐喻的表示在物质昌盛的时代人类的精神已经被严重的污染,看似金灿灿的人类世界剥去那些外表的光鲜剩下的跟精神病院的疯子没有什么区别。作者所描绘的仿佛是一个洪荒时代的宗教故事,那个未曾失明的医生的妻子就如那个洪水淹没世界的诺亚,她以自己的眼睛作为方舟,力所能及地救助周围的几个人。她所看到苦难与悲剧不比耶稣看到的少,她以其自身的意志与悲悯度其他六个人度过艰难的时刻。这六个人中有男人,女人,妓女,老人,小孩及医生,作者以这六个人代表了人类世界普遍存在的六种身份。同时这七个人似乎又分别代表着西方宗教的七宗罪“傲慢、妒忌、暴怒、懒惰、贪婪、贪食及色欲。”在这个可怕的世界里,人被眼睛所看到的表象给欺骗,以至于盲目地活着。一两个人盲目会有明眼人来给你指路--我们的哲学家们;一群人盲目,世界就会陷入战争和恐慌;所有人盲目,人类的动物本性将暴露无遗,如希腊神话里面的黑铁时代的人,荒淫,自私,贪婪都在吞噬着几千年来建筑起来的“善良人性”。医生的妻子也是作者的眼睛,她的话代表了作者的发声,如果所有人都失明了留着她这个明眼人又有什么用?作者在书的结尾透露了写作的初衷“我想我们没有失明,我想我们现在是盲人;能看得见的盲人;能看但又看不见的盲人”。医生的妻子最后抬头看到白色的天空说,终于轮到我了。我想她之前也是盲目地活着,通过这场失明症她意识到了自己曾经的盲目。经过了两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人类的精神世界并不是越来越好,而是盲目的以为越来越好了。有些人能看着,其实他是瞎子,有些人长着大脑,其实他是行尸走肉,有些人会说话,其实他是言不由衷。

不是漫记 是 实际反映?

单纯看翻译来讲,这确实是把异域作品翻译的最像国人所写的。但是无论从故事本事的发展和作者选取的失明症的点 都是反映人性罪恶的典型。好像善良成了需要学习的东西,而罪恶是人与生俱来的天赋。在我看来,如果盲人也读过这本书,想必一定讨厌书中描写的盲人的堕落,甚至于厌恶那些正常人对失明症的态度。我不相信书中的描写的罪恶,也更不想去相信还有一本《复明症漫记》。整本书低沉黑暗,所有里面的内容都在狠狠打现实中我们的耳光。但是我根本不相信这就是现实,这就是他要批判的人类。所以,对此书,只有怀疑。

重回洪荒

在人类社会已经进入高度文明的阶段,一场毫无征兆迅速蔓延的失明症使一切重归洪荒。爱,技术,责任,本能,到底什么才是支持你我继续坚持下去的理由?在读之前我甚至不知道失明症漫记这个名字是什么意思,也并不知道萨拉马戈这位伟大的作家,但这书,虽然经过了几日才终于看完,却只是自己时间的原因,书本身非常吸引人,可读性极强。发人深省,我甚至探究不清作者深刻的隐喻到底有多少,我只是感觉,非常厚重,百感交集。首先,故事的主体结构非常新颖——传染性的失明症状,多可怕。也许,在阅读的时候会想,多亏这不是真的,失明不会真的在现实中传染。——可是,传染的其他“病症”,不是失明,而是那些不知不觉蔓延的东西,比如观念,比如偏见,真的比失明好到哪里去么?第二,故事的发展总是有令我震惊之处。许是因为我确实之前没做任何功课,完全以轻松无揣测之心阅读,所以每到转折处都受震撼打击。比如失明症竟开始扩散,比如疯人院隔离,比如无法清理的污秽的粪便,比如戴墨镜姑娘和医生的露水姻缘,比如医生妻子对此的宽容理解,比如另一间房的暴徒们要钱财换饭食,比如明目张胆要求女人们过去作慰安,比如医生妻子终于将剪刀送入他人咽喉;比如从精神病院逃出,发现世界已经一片失明……如果肯想,就会发现,若失明蔓延成真,世界将比书中更加恐怖,不仅是因为失去视力,更是因为所有人由此失去了安全感、生存能力、最后是丧失爱和信任这社会维系的基础。第三,作品风格鲜明。原著全篇没有一个人名,没有逗号、句号外的第三种标点。如此还能引人入胜,可见作者功力。因为原著可以通过大写字母来区别讲话人,因此译著里采用了分号来加以辨别,效果基本是一样的。我原本是很不喜欢段落不清晰的大片论述,但此文却完全不会有这种感觉,还是胜在情节和语言本身,不枯燥,读来耐人寻味。我未必会再去读复明症漫记,也可能会在下下批书单里加上复明症漫记,无论如何,失明症漫记本身已经足够折服我。

好作品写的坏事情

读萨拉马戈的作品,需要一点点的勇气。并不是因为他的作品有多么晦涩难懂,虽然他运用了大量的隐喻才编织成了这个故事,但作为小说家,他亦成功达到了表情达意的目的。需要勇气来面对的,是作品中荒诞的世界、在正常的逻辑链条后面,潜藏着的动荡和不安。《复明症漫记》是在《失明症漫记》之后,2004年完成的。一样的地方,不一样的人事。而我是从《复明症漫记》入的手,那一本书作为萨拉马戈更为成熟的作品,里头畸形的社会内涵更深。读他的书像是做归谬法,看过萨拉马戈一步步推出来的结果,就会对现实产生一点怀疑,感到一点寒意。而《失明症漫记》则正如同公认的那样,是他最令人不安的作品了。故事的开头,第一位失明者坐在十字路口的汽车里。生理上一切正常,却不能视物,“睁着眼睛沉入了牛奶海之中”。如果说这只能带来一丝丝害怕和困惑,第二个病人则会使人心生恐惧。第二个被传染上失明症的是一个充满了“正义感”的路人,而他的“正义感”在第一位失明者踏入家门的那一刹那,土崩瓦解。失明即不可视物,不可视物即无从追查。他顺走了第一位失明者的车,也因为这一卑鄙的行为被人呼作“偷车贼”,直到他作为这场时疫中的第一个牺牲者在感染和唾弃中死去。开头的一个小情节中,可以提炼出这么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当时时约束我们的一种监督机制突然消失之时,人会有什么反应?萨拉马戈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失控,于是变成野兽。《失明症漫记》中的高潮发生于疯人院,小空间中塞满了大量的人物细节。这种逼仄的环境如同养蛊的罐子,围绕生存资源的竞争和冲突,催化了“野兽”的代表——以“歹徒首领”为中心的小团伙。装备精良,心狠手辣。这伙人控制了食物,以此要挟其他盲人,缴纳财务。甚至逼迫女人服“淫役”以换取食物。残忍故事的本质换上了不同的面孔,以相似的方式于生活中一次次重演,毒品、石化资源等等等等。歹徒首领刚被医生的妻子杀了,盲人会计又捡起了枪。以暴力求权利,再以权力换取利益的逻辑链条,顽固而强大。萨拉马戈是个运用隐喻的大家。在《失明症漫记》和《复明症漫记》之中,人物都没有具体的名字只有代号,“医生”、“戴黑眼罩的老人”、“戴墨镜的姑娘”,代号创造了普适的可能性。换句话说,作者意图使用这种方式告诉读者:这里头的故事随时会降临到你的头上。国家地区也没有名字,地区背景是模糊而虚幻的,近看却有着血肉分明的细节。这种强烈的对比和隐喻的手法正使得读者在阅读时会随时陷于共鸣和惊恐中不可自拔。故事中当之无愧的女一号,当属医生的妻子,勇敢而坚韧。她是这场灾难中唯一一个没有失明的人。没有失去视力,也意味着她将对苦难有深切的体会。只有通过她所看到的,还有依附于她的行为举止上的细节,故事才有了更进一步的升华——从对现实的隐喻上升到对人性的探讨。人经过了漫长的进化,到底拥有了怎样的特质,而这种特质又将把人与其他物种分辨开来?只有在将人放置在与兽等同的境地中,方能得到答案。惭愧地说,对于这个问题,我也没有一个很好的答案,也没能领会萨拉马戈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也尝试着和别人讨论了一下,每个人有他们自己的观点想法。而我可以分享的,只是些个人的体会罢了。人的群体性。失眠弱化了人与人形成的群体中物质层面的交流,也暴露出了精神层面上的交流。“我是人”,这样一个简单的认同,可以给冷漠的环境残酷的生存,添上一抹温暖的颜色。而群体性也会对人的行为产生不良的影响。人群中总会滋生一种“法不责我”的错觉。两个小团体,一个以医生的妻子为首,一个以歹徒首领为首,分别代表了人的群体性中包含的光明和黑暗这两个对立面,但这种对立并非是绝对的。医生的妻子杀了歹徒首领,即可视为人性中善的一部分于冲突背景下作出的让步。在《失明症漫记》中从个人上升到集体,再于《复明症漫记》上升到国家、社会,可以说人的共性和个性在萨拉马戈的笔下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剖析求索。掩卷沉思之时,除了回味只由逗号、分号、句号串联起的大段落和伟大想象所带来的奇妙刺激之外,是不是也可以试着探究一些问题?就如同《失明症漫记》和《复明症漫记》的译者范维信先生说的那样;他写作不是为了让读者消遣,而是要把令人愤斥的社会现象写出来,让人们思考。《失明症漫记》的故事有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结局,当所有人都恢复了视力,全城欢庆之时医生对他的妻子说;我想我们没有失明,我想我们现在是盲人;能看得见的盲人;能看但又看不见的盲人。医生的妻子向上望,天空一片白色,向下看,城市还在那里。

澄明之境,微暗的火

一如果说文学是一个可信的谎言,或是对某个故事的体验,那么《失明症漫记》便是一场可怕的经历。在读它的几天里,我触摸到了混乱的表面。盲人也许是荷马、弥尔顿和博尔赫斯已降的传统,甚至是另一种光明的开启。失明常常与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拉上关系,“肉眼上的失明,代之以灵性的视域,足以补偿。”但富有反讽意味的是,当整个城市都失明了,社会并没有因此开启另一种光明,而是社会秩序迅速垮塌,人们“下降”成为动物。类似于《卡拉马佐夫兄弟》,小说有着摘自圣经的题记“如果你能看,就要看见,如果你能看见,就要仔细观察”(旧约·箴言),这是印在小说把柄处的标签。这一箴言是对视觉的三种分类,也是不断上升的三个阶段。第一,这是对克服引力“向上”的要求。人可能更习惯于能看的属性,而不习惯于仔细观察,正如人可以行走但不会依照自然属性而上升。如果你具备一种属性,你就有义务最大限度的完成。第二,这是对能看却看不见和能看见却观察不仔细的一种谴责。如同对无花果的诅咒一样,这是对满足于“无思”生活,不竭力向上的谴责。你所拥有“能看”的是一种债务,尤其是联系到“能听的耳,能看的眼,都是耶和华所造的”,“你的眼目也要喜悦我的道路”(旧约·箴言)。这种看,努力地看见并仔细观察就是做工。第三,这是对道路的指明和结果的承诺。“恒信为义的,必得生命”,那么恒信为看的,也必得澄明。上帝给你一道光,让你在这世上行走,你必要走向澄明之境。第四,我们如何克服自身属性的引力而上升呢?如果加一个条件限制,那就是用你一切所得去换取澄明。第五,这种对看的反复形成的紧张,又恰恰省略要仔细观察的对象。“走光明的道”显然是要看-看见-仔细观察,从混乱中找到上帝的光。第六,看不仅是一种当下的显现,也是一种持久的照亮。你要看见,也就意味着持久的看见,这就是一种对澄明之境的坚持和期待。以上是我对小说题记的理解,但是联系到“萨拉马戈是位激进的无神论者,他认为要是没有宗教的话,将会和平得多。但在他的小说中,萨拉马戈不断地探讨关于上帝的问题。在其晚年作品中,萨拉马戈专注于寓言式写作,比如《失明症漫记》,读者很容易从这部小说中解读出人类文明的脆弱。”这更像一种反讽。通过对这一题记的追问,至少界定了失明症并不是盲人,他们能看,看到世界是一篇白光而不是黑暗。小说正是对这样一个能看又看不见的失明症城市的担忧。二“我看不见了”,伴随一声尖叫,日常的生活秩序垮塌,一切都成是无名的、混乱的。医生的妻子带领着一群同样无名的人,从失明家中带走——隔离区——重返家中——教堂。目睹了各种混乱,包括叙述和指称的困境(“我们当中有件没有名称的东西,这东西就是我们”“盲人们无须有名字,我只是我说话的声音,其他都无关紧要”)、道德的困境(隔离区的生活)、写作的困境(失明后如何写作,如同集中营后如何写作一样,对写作有效性的怀疑)、文明的困境(失明后,书没人再看也就失去意义),而这些看似牢固可靠的文明迅速坍塌,仅仅是失明。那么这是日常中我们低估了失明的危害,还是高估了文明的可靠?好在借助医生的妻子的叙述,我们能看到一直看下去的微暗的火,阅读的手穿过并记录了这场混乱,有了这种穿过和记录便不是黑暗,(黑暗是没有记录的没有穿过的,穿过意味着行动和方向感,和认为黑暗只是一团黑雾的存在而不是无边无际的),医生的妻子是个耐性和行动的人(“耐心有益于视力”),她看清并直视了整个人类的困境,(“死亡从来就是个时间问题”)没有选择回避、看不见或大声指责,而是忍耐和不停地行动。这一微暗火的存在,是医生的妻子的照料,是隔离区和失明中对秩序感的回忆,是降水对城市肮脏和个人肮脏的冲洗,也是众神的失明之下,城市从个体的失明中走了出来。“正在想世界上还存在生活,正在问这生活是否还有他的一份”,只有看到了生活的存在,才能有一天走到生活中来。三“小说的风格颇为独特:交替采用第三人称和人物独白;句子很长,有的长达半页;标点极少,人物对话不加引号,交谈者是谁难以分辨;竭力省略人物名字,用描写的称呼取而代之,如“医生的妻子”,“戴墨镜的少女”,“偷车贼”等”。这是失明后秩序混乱的对应,失明后的叙述和对白丧失语气和方向,变得只有声音,以语言的流动而不是本身构成。在与《百年孤独》类似的语言流动中,我却很难找到同样的阅读快感,比起晦涩更像干瘪的长句子,对荒诞不经的框架又补充上了现实化细节。马尔克斯的魔幻把握的是他的生活,而萨拉马戈的魔幻把握的更像是他面对的生活,是一个人握着手电筒在看的生活,而不是自己放大的生活,他的小说没有湿漉漉的感觉,浓的醇厚的语言,而是干爽的、压缩节制的。这种控制感,好像黑暗中,有人一直屏住呼吸,不让光从灯罩下面流出来。句子的推进面对的是一种清晰方向的行进,但又不是去描述一个完成了的世界。“我对我想去到哪里或是为了达到这个点我该去往哪些地方有着一个清晰的概念。”“如果一个故事已经预先定好了——就算这是可能的,而它最后的一个细节是被写下来——那么这份作品只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作。这本书在它存在之前就已经被约束在存在里了。一本书出现并进入存在。如果我在一本书成型前就逼迫它存在,那我所做的只是在妨碍一个正在被讲述的故事的自然发展。”(萨拉马戈访谈)同样对这种节制感的说明,“在《失明症漫记》里没有太多的想象力,只有因果关系的系统性运用而已。”《失明症漫记》使用的并不是一种戏剧的语言,甚至是对戏剧的反对,“我总是生活在一种没有戏剧化事物的生活中”,这场寓言,并没有戏剧性,而是朴素的日常的,就像一只干爽的手拉过你来,摸一摸混乱的表面:它们并不复杂,甚至是单线进行的,但也没有因此显得单薄,因为它是喧哗与骚动的,而未失明的又只有一个,像微暗的火。(文/玟涛 2014年3月11日)博客:http://blog.sina.com.cn/wentao326公众号:玟涛

可怜的魔鬼

二十世纪,一大批预言小说横空出世。加缪的《鼠疫》、戈尔丁的《蝇王》,反思年代下,小说家们将人类带来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之中,去探索人性到底会是怎样。199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萨拉马戈的《失明症漫记》也同样是这样一部黑色预言故事。文中以一个小职员的失明开始,不过他的失明所能看到的并不是黑色,而是一片乳白色,像牛奶一样的白。很快失明症像一场瘟疫一样在整个城市蔓延,政府为了控制失明症的传播,将失明症患者和他们所接触的人关押在废弃的精神病院之中。但是无济于事,失明症下所有人都不得幸免,除了医生的妻子。这是一部很残忍的小说,“读这本书是要有一定勇气的,仅仅有勇气还不够,还需要颗坚强的神经。”的确,随着这部小说的进展,你会接触到一大部分考验着你神经的人类生活景象。失明症传染之下,整个社会原有的道德体系彻底坍塌,人类所根本的需求只有一个“生存”两个字而已。精神病宿舍里面屎尿横流,乃至找一个干净的地方都不容易。每个人都生存在肮脏的环境之中,人类似乎已经习惯于此。对于动物,人类也学会了生吃,带着血一起吞下去,在此时人已经退化和走兽无异。“我们都是些可怜的魔鬼。”对于人类本身,萨拉门戈持着两种极端情感,批判和同情。《失明症漫记》之中,他将自己这种复杂的情感尽情展露。对于这个世界失明之后的丑恶,萨拉门戈冷酷地予以描述。“瞎子并不一定是死人,但是死人一定是瞎子”对于人类生命不管不顾的士兵;依靠枪支取得监狱食物支配权的歹人,最后他们又继续要求每个宿舍送女人供他们玩乐。不管萨拉马戈用他的想象敲打我们脆弱的神经,狠心地描绘着这个充满恶意的世界。总还有某些东西提醒这些盲人们人是什么,即使那种提醒多么的可笑,在生存的面前多么的不值一提。医生的妻子就是小说笔下那道怜悯的“光”。她睿智善良,对于失明后这个社会的一切充满了怜悯之情。她的明眼成了失明人与理智之间的唯一纽带。“如果我们不能完全像人一样生活,那么至少应当尽一切努力不完全像动物一样生活,无论环境怎么恶劣,我们还是应该避免像个兽类般只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而活着。”失明症彻底瓦解这个人类本以为傲的社会秩序,小说之中的所有人都没有自己的名字。对于失明的人来说,名字又有什么意义?小说之中“医生”“医生的妻子”“斜眼男孩”取代了彼此之间的称呼,所谓名字这个人间的符号在这场灾难前也被彻底的消除。失明后的叙述和对白丧失语气和方向,变得只有声音,以语言的流动而不是本身构成。 为了体现小说中这种压抑氛围,《失明症漫记》的语言并没有类似《百年孤独》一样充满着阅读快感,以一种生硬,冷漠,节制的方式向前推进着。对话与叙事这本书中混为一体,叙事人之间也轮流更替,原文之中只有逗号与句号两种标点,问号,感叹号表示情感的标点通通不见,在翻译之中加了分号以示不同人之间的区别。失明症使人类失去的不是视力,而是理智。萨拉马戈曾经回答过“虽然我活得很好,但这个世界却不好。”理智上的失明使得人们看不到自我兽性的一面,自高自大,盲目地生存竞争使得人类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尊严和体面受到严重践踏,世界走向了残酷与邪恶,变成了一座人间地狱。小说给了世界一个绝妙的反讽,当人类看不到自身缺点,眼前一片“光明”之时,他就是一个瞎子。可是当人类看清自己的真面目,为自己的尊严受到践踏而羞愧,眼前一片“漆黑”之时,他才是一个明眼人。所以医生的妻子最后悟道:“我想我们并没有失明” “能看又看不见的盲人。”

我想说的二三想法

这本书,在读过之后,令人毛骨悚然,看向世界的眼光,却又有不同。作者所写有一定的偏向性,集中描写人性的阴暗面,作品基调一片灰暗,读过以后让我无法对于书中的场景有关于任何其他色彩的回忆。不管是在类似集中营的地方,还是在集中营外,无不充斥着关于卑劣与其他负面心理的表达。不管是集中营里的压迫者还是被压迫者,内心黑暗是文章的体现。当然,作品的隐喻自然是更为深刻,然而,对于作品最表面作者的表述与读者读时的感受,都能体会到作者对于人性、社会的想法和思考。有人便会说,这样的作品太晦暗,世界远不如此。我,作为读者,不管是作者怎样想,但我却认为,作品中对于未失明者的立体描写才是作者对于现在世界的更具现描写,作者内心是有光明的,并且,读者从作品中抽身出来,才能看到,我们现在所生存的,是一个多么舒适又充满色彩的世界。

普通人可以变得有多坏

当整个城市的人全部突然失明,这个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失明症漫记〉向我们描述了这样一座可怕的城市。刚开始只是有一个人在红绿灯的街口突然失明,由于失明不能再开车,好心人便开车把他送到了家。可就是这样一个好心人,却在别人哀痛自己的灾难时,突然灵机一动顺手偷了失明者的车!多么不可思议,刚才还是天使,一念之间就成了偷车贼!至此黑暗的大幕开始拉开,一幕幕人性的丑恶呈现在我们眼前。随着失明者越来越多,政府想到的唯一方法就是将这些人和接触过的人群隔离。感染者和接触者分开住在相邻的两栋楼上,中间用一条带铁丝网护栏的通道隔开。“可如果接触者突然失明了,他不去感染者那里怎么办?我们要护送他去吗”面对提问者,议员们都突然沉默,毕竟谁也不想接触失明者。“放心吧”,其中一个议员说到,“其他接触者会自动把他赶到那里去的,谁也不想失明”。如果你觉得这段对话很残酷,那就太单纯了。至少问这句话的人还有一丝丝在担心那些没有失明的接触者。可随着“集中营法则”的公布和越来越多人的到来,三六九等鱼龙混杂之后,真正残酷的事情降临了。竟然有人利用武力抢夺所有的食物,之后要求其他的人用身上全部财物购买本应属于他们的食物。你可以自我安慰说钱财乃身外之物,可是随着欲望的升级,他们竟然要求其他宿舍的女人为他们提供性服务来换取全宿舍的食物!而其他宿舍的男人们呢,此时都成了缩头乌龟!其他女人的生死关我们什么事呢,我们只要吃饱肚子!当全城都失明之后,城市变成了一个巨型垃圾场!所有的新盲人们几乎全部随地大小便,城市散发着恶臭。他们会为了食物大打出手,位于地下室的阴暗的食物储藏室竟然因为盲人们大量涌入造成踩踏事故成了一个巨型的坟墓!眼睛对一个人就重要到如此地步能够扭曲我们的人性?当我们全部失明真的会成为这样吗?不敢想,但我希望这样的事情永远不要发生!

书读完了 我失明了

下午在公司读完这本书的时候已经五点多了,打算去倒垃圾,起身的瞬间想到在办公室看书的时候头发各种凌乱,应该整理一下发型再出屋子,几乎在想到这个问题的同时,心里的第一反应对我说:“整理什么啊,所有人都失明了,没有人能看到我头发乱了。”出现这个念头之后愣了两秒,然后被自己的想法吓到——不是因为看书入迷的以为自己的真实世界也全都得了失明症,而是由于自己竟然会因为觉得反正没人能看到所以也就不在意外表的狼狈!这个插曲让我十分震惊,觉得现在的自己思想水准素质觉悟竟然还是如此低下,稍稍为自己感到脸红。同时也让我更加肯定了,作家在书里对于失明的人种种丧失尊严泯灭天良的描述一点都不荒诞,因为这根本就是真实的人性。作家能够写出这样的作品,想象出这样的故事,真心不愧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幸运的是,结尾处人们开始复明,又让人产生了新的希望,不会一直压抑下去。另外需要提的一点是,书里面的对话没有引号,只用分号进行分隔,读者要认真判断分别是哪个人物的话语,对这点好不适应,看了后记的译者说明讲到原文中只有逗号和句号,对话以大写首字母作为区分,中文版译者决定在书中增加一个符号即分号用来区分人物的对话。

珍爱生命,远离烂书

好书自然无需推荐,大家也会被吸引,烂书有着甜蜜的名声,却实在难以下咽。上过当后就更该提醒那些被所谓评论家的评价欺骗。本人将会把自己上当受骗阅读的烂书,也就是期望与失望指数相差巨大的书分享给大家,多给大家一双眼睛。一、这本书讲了什么小说从一个小职员的失明开始,很快失明症像一场瘟疫一样在整个城市蔓延,政府为了控制失明症的传播,将失明症患者和他们所接触的人关押在废弃的精神病院之中。但是还是无济于事,所有人,除了医生的妻子,整个城市的人都失明了。小说通过一种不明原因的失明症,让人性中邪恶、软弱、可悲的一面纷纷在这一突如其来的灾难中展现出来。可以说是利用特定环境描写人性恶的一部小说。二、说这本书好的都怎么说来看看我觉得评价比较全面的一位豆友是怎么说的。玉面神君桃花眼:【2015.6.11~6.14】故事好看是因为在特殊境遇里人的状态描述得好,但本书的价值在于集体陷入突发性失明是个巨大的隐喻,作品这种优秀之处与《城堡》《鼠疫》相同,都是表里均牛逼。这是个被上帝遗弃的城市。1、状写人在群体失明后原始兽性的爆发,动物性的争斗永无止歇甚至更为凸显,面对性威胁时女人的英雄救世行状和男性的卑琐;2、国家机器的冷酷、卑劣与自私;3、文明的退化、原始野蛮的苏醒;4、逃亡;5、唯一保有视力的医生妻子经历着无与伦比的巨大孤独感,对丑恶真实的观照使她比盲人更不性;6、饥饿感的描摹;7、结尾留下了一个恐怖的悬念。8、人物都没有名字,符号化。作者曾说:“虽然我生活得很好,但这个世界却不好”,“残忍是人类的发明”,“当权者专横,把一部分人排斥在社会之外”。这个评论基本很全面的把这本书的优秀之处说全了。而且不像诺贝尔颁奖词“萨拉马戈用想象力、同情心和反讽所维系的寓言,让我们把握到捉摸不定的现实。——诺贝尔颁奖辞”那么模糊。三、我为什么觉得这本书烂1、夸这本书好的最主要着眼点就是这本书描写了人性的黑暗。是,我承认他描写了人性的黑暗,而且是虚假的黑暗,过分矫揉造作的黑暗,是为了呈现黑暗刻意营造了这样一种环境。第一,整本书蝇营狗苟,就是为了创造这样一种环境展现作者臆想的人性恶,无趣之极。第二,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我相信人类也不会按照作者安排的脚步去行走的。第三,作者把恶看成与生俱来的,而善需要去培养的。我想告诉作者,回头看看《鼠疫》吧,在恶的环境下是怎样描写人性恶,又是怎样相信人性善的。2、说这本书情景逼真,想象丰富的。你们是没看过好书还是没看过优秀的想象作品。这么一个基本不需要用想象力的小说也被你们说成想象丰富,那马尔克斯被苏童气死了。萨拉马戈和马尔克斯是我心目中最好的两位作家,但在我看来,萨拉马戈对现实的隐喻更强。——著名作家 苏童。对现实的隐喻更像是臆想一个现实,然后装进臆想的笼子里吧,格局小,境界低,还很安全。马尔克斯亦真亦幻的现实与想象无差别小说能是这种明显臆想出来的想象能比的?3、行文风格,人物没有名字,符号化。全文只有逗号和句号、所有的对话连在一起、没有双引号和冒号。面对这个我就呵呵了,这样就能表现众生平等还是人皆动物了?好好说话就不能把主题表达清楚了?无非是作者更注重形式,而不是注重内容。4、西方人很喜欢用这种幽闭环境来描写人性恶,好的有《鼠疫》,稍微差点有《蝇王》,还有经常作为故事的洞穴寓言等等。写的真实还有看点,写的虚妄,就只能失望了。如果这本书让一个失明的人阅读后来评价,他肯定是低分。不说其他,他对盲人的描写,也不是那么真实。5、这本书并没有做到在想象中书写真实,而是利用想象来为自己的理论造一个衣裳。这才是本书最大的不可取之处,好好的写你的故事,是非善恶自有人来评说。想出一个理论,然后用想象给他套个故事壳,再用这样的理论去指挥里面的人物行走,这也配叫诺贝尔奖,这也能说想象力作家。诚然,《失明症漫游》和《复明症漫游》我一起买的,后面一本肯定不用看了,我已经浪费两本书的钱了,你们不要学我了,珍爱生命,趁你难得的看书时间,挑两本好书看吧,那些轻松愉快的休闲小说,也比这本顶着诺贝尔奖的装逼小说强那么多倍啊。

杂记

马克吐温说:"有时候真实往往比小说更佳荒诞,因为小说是建立在一定虚构的逻辑上的,而现实往往毫无逻辑可言"《失明症漫记》这本书我断断续续的看了几十页,一直给自己找各种借口没有读下去,知道回家的火车上,才真正静下心来一口气读完了它。畅快淋漓,郁结于心。一、到底是什么导致了白色失明症?刚开始读的时候我不可避免的去想,为什么导致了这么荒诞的病症?列了几个自以为可能的因素却又一个个排除,暂且记下来以后再去思考:1⃣️真的病症,这个因素在看了第一节以后就排除掉了,传播速度有时过快又有时过慢,与第一批病人率先接触的军人居然可能是最后一批被感染的患者,而未曾近距离接触过的人居然在不断的感染,后面的治愈也过于并且具有一定的顺序性,故而暂且排除掉病理因素;2⃣️恐惧,从医生、药店伙计、宾馆女侍者的感染来看,照着镜子突然觉得一阵恐惧,害怕自己也得病,于是去看去试探,然后就此诱发了白色失明症,然而并不具备普适性,如果是恐惧的话,那率先得知此事的政府高层、监管第一批病人的军人,比普通人应有更早的恐惧,然而在文章中并没有体现出他们率先感染的情形,卫生部长也是再一段时间之后才感染;3⃣️对他人的恶意(纯恶意而非匡扶正义维护自身而产生的对他人的恶意),诸如开枪的军人,无不是对病人或者他人产生了恶意或是幸灾乐祸的心情,继而产生了失明症的现象,命令开枪的中士、自行开枪的年轻军人,无不迅速感染而他们的战友却并没有感染,而即使医生的妻子是为了匡扶正义而杀死了持枪的头目,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恶行的本质,但是偏偏只有医生的妻子并没有因此而失明,由此可见在这个方面恶行可能并不是病症的诱导因素,而恶意可能是最为重要的,但是如果是这个因素可能无法解释医生、墨镜女之类的人的病症感染。二、我能看到的作者刻画了什么?1⃣️尊严,贯穿全文,从刚开始的时候卫生部长说当自己也被感染的时候一定会自杀,到后面独眼老人请求"当我成为拖累的时候,请告诉我,我去做当我还有理性的时候我应该做的事",第一批人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不幸在他们是第一批失明的人,不幸在他们在被监禁的地方被迫做了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但他们也是幸运的,幸运的是他们在监禁的地方有过一定的缓冲,既是给读者的缓冲,也是给他们接受残酷现实的缓冲。但是无论如何,他们都没有丧失自己生而为人的尊严。尊严是这个世界最不必要也最必要的东西,在爱情里我们放弃尊严委曲求全,在工作中我们放弃尊严求得生存,但是这是部分人的自由选择,而文中构造的世界,是所有人都在选择生存/死亡,这是一副末日的景象。文中不止一次通过医生的妻子来表达我们应该保有为人的最后的尊严,不然我们就可以说自己死了因为自己是盲人(当然这里的盲人不是指平常意义上的盲人,而是所有人都瞎了以后的那个世界的盲人),而作者也通过了文中作家之口告诉了大家"他们已经无法称之为人了";2⃣️爱情,灾难是考验爱情的利器,在医生妻子见到一对情侣在监禁所做爱的时候,还想着自己还有丈夫,不会羡慕,没过几天她的丈夫就爬上了墨镜女的床,不可谓不是一种讽刺。而墨镜女与独眼老人的爱情,如果说在失明时还可以说是相互扶持,那病症好了以后,墨镜女并没有放弃老人,不管以后怎么样,起码在那个时候,它是爱情;3⃣️人性,这恐怕是这部作品对我冲击最大的部分了,作者若泽·萨拉马戈在描述这片末日之景的时候,最最令人震惊的是,我们无法理解为什么会不理性,但是又不可避免的理解了,全文没有任何逻辑描述,却又那么的理所当然,仔细的去想想,却仿佛是那么理所当然。在灾难面前,人类终究还只是野兽;4⃣️其他,比如几个盲人演讲,比如神像的眼睛被蒙住,就不赘述了嗯,不太懂。

月亮说

月亮说,当所有人都是盲人的时候,只有医生的妻子还没瞎 ,所以她才是被孤立不被理解的那个。等于盲人适应了没有光明的日子,她会越来越以为她才是瞎子。这是第一次有人和我讨论看的书,昨天我去了书店,在那里看到了两个女孩子,大约二十几岁,刚刚参加工作的那种,张扬自信,头发飘顺,从我旁边经过的时候,我不仅能听到她们谈论书籍的声音,还有丝丝的香味。她们说话的声音不大,却很自信,偶尔夹杂着几句英文,。她们对书架上的书指手画脚,那个声音温柔的女孩子,手指触摸到《岛上书店》的时候,说她看完了英文版的《岛上书店》,在kindle上。另一个短发的女汉子型的女孩子说,她最喜欢在飞机上看小说,很快就能看完。我表示很赞同。她们从《岛上书店》谈论到何伟纪实性的《奇石》,从土耳其作家的《我的名字叫红》再到看了一本半的《冰与火之歌》,从爱看细腻的日本作品,到在宿舍楼下等男生拿书过来看。口齿交谈之间,我只羡慕有个人陪我谈书谈天地。她们走了一圈就走了。临走时,一个五年级孩子的妈妈拉住那个温柔的女生,问她,刚刚谈论的那本很好看很好看的小说是什么。那个女生说,是《我的名字叫红》。那两个女生轻轻的走,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我已经沉迷于她们说的《奇石》了。对于《失明症漫记》,我已经记不清了,我看的时候,我奋力想要寻找更多的书评,以了解这本书,但只能看到只言片语,我唯一印象深刻的是,为什么失明了的人,还会强权弱肉,想要欺负弱小,彰显自己的强大,难道这是人的本性吗。我就是觉得有很多不真实,我觉得看守的人应该会早早的失明,和他接班的人更会失明,那么又怎么会有看守的人,怎么会有先失明和后失明。。。。。。。刚刚在图书馆外面吹了一个小时的冷风只打了这些字。回到寝室楼下,看到一群人严肃的围在树下,黑乎乎的看不真切,还以为是在例会,没想到刚刚走近几步,就发现是自己班的人,还强烈做着走的手势,然后我和骆驼马上掉头走,但是还是来不及了,又被叫回,然后不明不白的写下了名字。原因是逃晚自习被抓了被记下了名字。可是今天教室里有人在考试,然后我们去了图书馆,嫌弃图书馆里没有电扇,太热,在外面吹风,吹到大家都各自走了,才最后走了。我们也是待到了平时要待的时间。。。。。。。


 失明症漫记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