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论作为文化机制的俄国自杀问题》书评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1
ISBN:9787206040986
作者:伊琳娜·帕佩尔诺
页数:264页

形而上学式自杀---基里洛夫、康德、尼采、加缪与科耶夫

加缪在评论《群魔》中那个著名的形象基里洛夫时,指出他的自杀属于一种纯粹的“形而上学式自杀”,是一种纯粹出于形上理念的自杀---由于既深知上帝“应然”存在,但又知道上帝其实并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由于无法忍受这个可怕的事实,他最终不得不选择开枪自杀。帕佩尔诺指出,他的死重新上演了苏格拉底以及耶稣基督死亡时的情形,并将这两种死亡模式重合在一起----这很容易使我联想起尼采,他的“上帝之死”---尤其是基里洛夫所说的这段话,简直堪称是尼采的先声(尽管尼采或许未读过《群魔》,但据作者考证,他与俄国的虚无主义者有着私人联系,当然,还有莎乐美对他的影响):“将会出现一位快乐而骄傲的新人,对他来说生存或死亡并无差异。克服了疼痛与恐惧的他本人将会是一个神,而上帝将不会存在。”不难看出,基里洛夫的思想是深受康德的“二律背反”所影响的(尤其是康德对待宗教的态度)---对上帝应该存在的道德上的预设与上帝并不存在之间的parodox(悖论)。然而,有人可能会问:康德主张的是:上帝处于超感官知觉的“物自体界”,是不可能感知的。这难道不是他对康德的误解吗? 但事实恰好相反。早在海德格尔之前,雅各比就已经以其天才般的洞见发现了康德哲学中暗含的深刻虚无主义危机----雅各比对康德的那句著名批评:“没有(物自身)这个预设,我无法进入这个(康德的批判)体系,但有了这个预设,我却也不能停留其中”, 正是击中了康德哲学的要害:“物自身”是康德抵御虚无主义的最后防线, 它一方面保障划界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为我们提供着实在性的基础。然而物自身除了作为理性“我思”设定的相关项之外,其实在性却始终是不可知的。通过雅各比的批评,实在性的问题成为后康德哲学的核心问题。无论是费希特重新引回“我在”的维度,还是谢林、黑格尔反对康德的主观的主客结构,提出研究客观的主客结构的必要性,都是为了回应雅各比所提出的虚无主义问题。事实上,虚无主义不仅是德国观念论的结果,而且也是其一直试图克服的对象。正是通过雅各比,人们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且试图对之加以自觉防范。雅各比对康德哲学中的虚无主义危机的洞见,导向他对全部理性体系的批判。他认为,虚无主义的哲学危机与理论体系的建立连体并枝。彻底的理性体系就是真正的虚无主义体系。假如只有这种体系能被叫做哲学的话,那么,雅各比就将其哲学思考自命为“非哲学”。体系批判早在康德时代就已经获得了伟大的生命力,并且一直与整个德国古典体系哲学传统缠斗不休。人们以为对体系的反抗是从克尔凯郭尔或者尼采才开始,既低估了体系批判哲学的实力,也低估了德国体系哲学与之斗争的实力。而认识到这一点,对于重估德国古典哲学的整体进程意义非凡。由此看来,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以文学的形式对康德哲学提出了致命的质疑。而与基里洛夫之死相关联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卷入的一场漫长的神学论战—基督之死是否可以视作是一种自杀?基里洛夫的思想中有很强烈的救世主义之色彩,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他与斯塔夫罗金的那段对话之中: “他将降临,他的名字是人神。”“是基督吗?”“不,是人神----这就是全部的差异所在。”基里洛夫的思想在此处极有可能是来自费尔巴哈。在费尔巴哈那里,神与人最终等同:“上帝即人,人即上帝……我发现了破解基督教之密码的钥匙,无神论是宗教本身之奥秘。”在对现存哲学典范进行重新阐释时,陀氏通过基斯洛夫之自杀创造了一个新的自杀典范,一个适宜于实证主义及无神论时代的典范---也是与苏格拉底与耶稣并立的第三种典范。按照作者的说法,尼采与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具有如此的一致性之原因应该追溯至黑格尔,以及由黑格尔学派的人工改造过的基督教神学箴言。关于这一点,卡尔•洛维特在《从黑格尔到尼采》中也有过类似阐释,但洛维特更关注的是严格意义上的哲学史,故而没有论述陀思妥耶夫斯基。熟悉黑格尔著作的人都知道,黑氏相当频繁地使用过“上帝死了”这个观念。对于他来说,基督之死是带有乐观色彩的,因为这一事件与复活与终末审判之间有着复杂的关联。而在陀氏和尼采这里,“上帝之死”已经由一种哲学式的形上陈述,而是人类的一个心理学事实,逻辑性已经变为了一个心理学体系。俄国“白银时代”作家梅列日科夫斯基认为,陀氏与尼采是出于神性之手的展示性文本中的人物。然而,正是他尖锐而颇具洞见地指出:基里洛夫和尼采并未如他们一开始所设想的那样成为“人神”,而是下场悲惨----基里洛夫如一个精神失常的白痴在疯狂中自杀,尼采则在精神错乱中度过了生命的最后十年。而两者死亡之巧合被梅氏解释为是对未来世界一种流行病的警告:“基里洛夫与尼采的发疯仅仅是历史性的世界范围发疯病毒感染初具之端倪。”再回到文章开始指出提及的加缪。《西西弗神话》开篇的“世上只有一个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那就是能否自杀”。在后面的正文中,他总结并详尽复述了《群魔》中的某些段落,遵循着基里洛夫的进程,对他的思想进行了逻辑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这种思想合乎逻辑的结果就是发疯,或者自杀---基里洛夫和尼采的结局难道不是恰好印证了这一点吗? 【补记:作者认为,亚历山大•科耶夫对黑格尔的解读正是沿着基里洛夫与尼采的思想路向而重新解读了黑格尔,其实由此可以联想到: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对于“赴死”之解释也正是沿着这一路向。而由“自杀”这一现象正可以揭示出近代哲学发展的隐秘脉络】


 陀思妥耶夫斯基论作为文化机制的俄国自杀问题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