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骷髅俱乐部

出版日期:2015-7
ISBN:9787208130442
作者:[英] 约翰•多诺霍
页数:448页

内容概要

作者简介
约翰•多诺霍
英国学者,心理健康工作者,为医学报刊写过许多关于精神病治疗的文章。
译者简介
文泽尔,私人图书馆馆长,德英文译者,《南方都市报》《城市画报》《凤凰周刊》《上海壹周》《新视线》《门里》《长江商报》长期专栏作家;小说创作者,已出版《荒原猎人》;英、德语小说翻译,译作有《抵押出去的心》《在不懂爱情的年代,遇见爱情》等。

书籍目录

1 拉脱维亚弃兵开局
2 荷兰防御
3 波兰开局
4 别诺尼防御
5 后兵开局
6 强制被动
7 耶洛因和判断力
8 列蒂开局
9 象开局
10 毒兵的命运
11 接受后翼弃兵
12 阿列亨之枪
13 封闭性局面
14 双 马
15 抽 将
16 侧翼象
17 路易•洛佩兹
18 阿尔豪森开局
19 纳伊道夫变着
20 阿尔宾反让棋
21 波罗的海防御
22 慕尼黑弃兵
23 法国防御
24 托列进攻
25 科勒体系
26 特龙姆波夫斯基进攻
27 英国开局
28 王兵开局
29 瑞高钢琴
30 奇戈林防御
31 雅诺夫斯基变例
32 菲利道尔杀将法
33 王翼印度进攻
34 格林菲尔德防御
35 卡罗康反击
36 希腊礼物
37 残局:四马
38 不朽名局
党卫军位阶德中译法对照表
史实参考

作者简介

亚马逊五星推荐
继《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师》之后
一部表现纳粹军官和犹太囚徒之间
善与恶、罪与罚的人性小说
1944年,纳粹党卫军中尉保罗•麦斯纳抵达奥斯维辛,他在俄罗斯前线打仗时失去了一条腿,现被指派到集中营担任管理层。他的第一个任务就是通过文化活动,提高集中营军官及士兵的团队精神。他决定成立一个国际象棋俱乐部,一开始只有德国军官和士兵可以参加,然而一个被关押的犹太人——“钟表匠”因为高超的象棋技艺,也被卷入最后的对决赛中……
1962年,从集中营里存活下来的“钟表匠”埃米尔•克莱蒙已经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国际象棋大师,正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参加一场国际比赛。作为集中营的幸存者,埃米尔曾写过一本讲述他在奥斯维辛的经验的书,在书中他坚决宣称只要是在第二世界大战活着的德国人,没有一个是好的;世界上没有任何“好”的德国人。虽然他的妻子会活下来是因为一个德国人“救”了她,那也是因为这个德国人是一个军官,看上了他妻子,所以特别照顾她。他的妻子为了生存,放弃了自己的尊严,背叛了自己的丈夫。也许是命运的捉弄,这次与他对阵的竟是20年前在集中营“骷髅俱乐部”交过手的德国中士施韦宁格。令埃米尔更意外的是,在阿姆斯特丹偶遇的一位神父竟是当年“骷髅俱乐部”的创建人保罗•麦斯纳。
1947年,二战结束后,麦斯纳被送上战犯法庭,为了证明自己在集中营中只是一个管理者,当时他恳求律师去找“钟表匠”为他出庭作证,但是他只记得编号。最后,麦斯纳被判6年苦役。刑满释放后,他决心成为一位神父,在非洲传教。如今,他身患白血病,只剩下最后几个月的生命。他一直深信上帝给了他一个人生目的,而这个目的就是埃米尔。多年的传教生活让麦斯纳明白,上帝就是自己,对战争时期所犯的罪他已经宽恕了自己,但埃米尔仍旧活在战争的阴影中,满心仇恨。于是,麦斯纳刻意安排了他和埃米尔、施韦宁格的会面,就这样——罪与罚,善与恶,救赎与宽恕,穿越时空,面面相觑。


 奥斯维辛骷髅俱乐部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一谈起二战史总绕不开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屠杀,其实关于集中营的话题又绕不开奥斯维辛集中营,它是由纳粹德国党卫军全国领袖希姆莱下令修建集中营,也是纳粹德国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小说已国际象棋为媒介带领读者穿越到1944年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战争总是残酷的,今年亦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和平是这个世界每个人所期盼的,人性是光辉的,恶人也会有善的一面,善人也有恶的一面,好人和坏人永远都是无法相对的,更多的是要善于反思,对于曾经发生在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一切我们都应该坚持铭记在心,纳粹德国反犹搞宗族灭绝,日军在我们中华大地的种种恶行,我们不能遗忘,由于种种原因现在各大卫视都在播抗日剧,虽然很少关注这类片子,但过度的意淫只会让人觉得反感,德国总理的华沙世纪之跪,让世界人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勇于承认过错让今天的德国从新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二战过去70年,大环境趋于稳定,局部地区的动荡依然存在,战争的残酷不是我们所能体会的。一场战争往往会影响几代人,但我们相信人性的光辉总是存在的,二战中的纳粹德国也出现了很多热血的军官,想阻止希特勒的疯狂,每个人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
  •     月有阴晴圆缺,却并不妨碍它每天都是圆的。人性也是圆的,就算暂时被阴暗和寒冷吞没,但总会在某一时刻褶褶生辉,散发出人性的光芒,完全显露光明的全貌。党卫军中尉保罗•麦斯纳是一名有荣誉感、有良知的职业军人,他在东线战场沃罗涅什失去了左腿,被派往奥斯维辛集中营担任卫星营的行动指挥官。战后,麦斯纳并没有像其他党卫军军官一样,选择逃亡或是隐姓埋名,而是自曝身份前去自首,主动承担自己应负的责任。麦斯纳在法庭上用响亮而坚定的语调说道:“我无意向法庭隐瞒自己在奥斯维辛所作所为的性质及其严重性。在奥斯维辛,发生过非常可怕的罪行——那些罪行是无从原谅的。我并不打算狡辩、抵赖、抹煞我在这些罪行中所扮演的角色,或者逃避我应承担的责任。我承认,自己所犯下的是死罪,但是,我必须要公开表明我的观点,那就是——我相信自己在战争期间,尽我所能,保持了我作为一名军人的荣誉感。在我去奥斯维辛之前,对于在彼尔肯瑙所发生的一切毫不知情。是在去了那里之后,才逐渐了解到那里的各种情况的。那里所发生的任何事情,都跟我没有关系。我从未去过火车站的卸人匝道,也没有参加过任何一次筛选。在整个奥斯维辛,没有任何一个囚犯,是直接因为我而死去的。在意识到自己无力改变奥斯维辛所发生的一切之后,我马上选择了自己认为是唯一能够维持军人荣誉的行动:向上面申请调回到战场上服役,尽管当时我的原部队正在东部前线打仗,我也义无反顾。”后来,麦斯纳被判6年苦役。刑满释放后,他成为了一位神父,在非洲传教。直到身患白血病,只剩下几个月的生命,才返回欧洲。他一直深信上帝给了他一个人生目的,而这个目的就是拯救埃米尔•克莱蒙。多年的传教生活让麦斯纳明白,上帝就是自己,对于战争时期犯下的罪恶,他已经宽恕了自己。但克莱蒙作为一名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犹太幸存者,却仍旧活在战争的阴影中,满心仇恨。克莱蒙在他的书中写到,只要是在二战中活下来的德国人,没有一个是好的,世界上没有任何好的德国人。于是,麦斯纳刻意安排了一场会面,让罪与罚,善与恶,救赎与宽恕,穿越时空,在激烈地碰撞中得到升华。对克莱蒙来说,奥斯维辛的回忆是一场永远也挥之不去的噩梦。无论是每天早上又黑又小的面包配给,还是中午那稀得不能再稀的菜汤,都无法缓解胃袋中席卷而来的饥饿感。无论是单薄宽大的条纹囚衣,还是瘦得皮包骨头如骷髅般的躯体,都抵挡不住凛冽的寒风。当他看见,其他囚犯为了一片面包,或者一份额外的汤,无情地出卖同伴的时候;当他得知,自己的亲人和朋友相继离开人世,变成灰烬的时候;他发誓,只要有办法报复党卫军,以及他们手下的走狗们,他宁可献身于恶魔,拉着他们一起下地狱。时隔近二十年,克莱蒙心中的痛苦和仇恨从来不曾消退分毫,当他与麦斯纳再次重逢的时候,克莱蒙像惧怕瘟疫似地躲开麦斯纳的触摸,并且对他说:“你永远都不会得到我的宽恕。”麦斯纳却对克莱蒙说:“你的宽恕根本帮不到我。对我而言,唯一可能得到的宽恕,只有来自我自己。实际上,我希望能够帮助你了解,宽恕的力量可以治愈你心灵的创伤。”那时候,克莱蒙无法理解麦斯纳的逻辑,更不会敞开心扉接受他的好意。那一刻,被仇恨武装的坚硬外壳,以及被痛苦冰封的心灵,仿佛是一道无法攻克的防线。幸好《奥斯维辛骷髅俱乐部》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圆满而光明的结局,最终埃米尔•克莱蒙根据麦斯纳的遗愿,亲手将他的骨灰洒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白桦林里,并用希伯来语为麦斯纳和所有的死难者祈祷——弥赛亚,在你整个生命,以及以天国为家的时日里,将赐福予你,即刻而至,并无延迟。阿门。然而,现实生活并不总如书中描述的那样,有一个完美的结局。2003年在伊拉克阿布格莱布监狱发生的虐囚事件便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另一个悲剧。作为文明世界的领袖,正义的仲裁者,美国在对待阿布格莱布监狱的近七千名羁押者时,使用了颇具有争议的审讯手段,包括强迫站立、强迫裸体、剥夺睡眠、模拟溺死、殴打和电击等,这些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存在的,并且得到了时任国防部长的拉姆斯菲尔德的授权。就在国际社会纷纷对一向以道德模范自诩的美国政府发出谴责的时候,美国民众却对虐囚事件表现了较为冷淡的态度,有近半数的美国人坚持认为,为了得到重要情报,可以虐待囚犯。美国《新闻周刊》的专项调查表明,44%的受访者支持这一观点,51%的人认为无论如何都不能虐待囚犯。当时的美国总统布什清醒地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曾公开承认,美军在伊拉克犯下的最大错误就是阿布格莱布监狱虐囚丑闻,认为美国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为此付出代价,这座监狱已成为美国残暴的象征。当然,美国的残暴和纳粹的残暴是没有可比性的,因为奥斯维辛集中营已经恐怖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在那里,无论是犯人还是看守都完全接受了现状,正常的人类道德体系完全被颠覆了,就像是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囚犯们完全依靠掌权者的怜悯和施舍过活,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他们非但不团结,反而为了生存的需要,毫不犹豫地掠夺、欺压、出卖自己的同伴。看守们则在无情地执行着一套供养囚犯的系统,这套旨在慢慢饿死所有犹太劳工的系统,在很久之前就已经被确立了下来。所有的看守都认为犹太人只是一些肮脏该死的猪,并不觉得肆意夺走他们的财物和生命是一种可耻的行为。但是,绝大多数德国人的残暴是建立在谎言和蒙蔽之上的,希特勒和他的宣传机器试图让每一个雅利安人相信,他们的最大对立面就是犹太人。他把犹太人形容成世界的敌人,一切邪恶事物的根源,一切灾祸的根子,人类生活秩序的破坏者。在这种邪恶思想的误导下,绝大多数的德国人渐渐迷失在人性的阴暗之中。时光流逝,在人类文明取得巨大进步的今天,有相当一部分美国人却是在清醒的状态下一意孤行,他们使用暴力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国,并且把那些“邪恶国家”推向战争的深渊。目前的欧洲难民危机就是一个最好的佐证。德国近东和中东协会顾问成员、德国东方基金会副主席米夏埃尔•吕德斯指出,美国要对此次难民危机负“重要责任”。“实际上,我们应把涌入欧洲的难民直接用船继续运送到纽约。”他说,西方对伊拉克、叙利亚、利比亚等国的军事干预造成了这些国家政权瓦解,社会崩溃,而当前涌入欧洲的大部分难民正是来自这些国家。西方对阿拉伯世界的军事干预及推翻巴沙尔政权的决策是导致叙利亚战争的重要因素。“西方希望巴沙尔倒台,从而建立一个亲西方的新政府。但这一战略失败了,导致的结果之一即是战争的升级。”再回头看看二战之前的德国,大多数西方历史学家认为,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寡头们通过金钱和政治上的支持,协助希特勒取得了竞选的胜利。1933年到1939年大战前夕,美国无视纳粹对犹太人愈演愈烈的迫害,向德国提供了大量先进的军工技术,并且帮助德国完成了现代军工体系的建设。我并不想指责美国,只是想提醒,人性是圆的,当它被金钱与权力、饥饿与仇恨蒙蔽的时候,便会展现出完全阴暗的狰狞面目。而今天的人类已经强大到再也承受不起一场世界大战的地步了,因为那将是一场没有胜负的战争,没有人能够得到救赎,等待人类的只会是毁灭。
  •     谈起二战,很多人都会想起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杀,对于纳粹都是厌恶和憎恨。我之前对纳粹都是一种很模糊的理解,认为当时德国的大多数人都是纳粹主义者,是反人类的思想和行为。看了这本书,我对二战时候的党卫军人有了一种另外的认识。绝大多数党卫军人不能说是纳粹主义者,因为他们在宣誓效忠纳粹党和元首时,并不知道希特勒的野心,只是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使他们加入党卫军,为国征战。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是正直善良的公民,而军人服从上级指令是一种天职,绝大部分战死疆场的德国军人,至死都认为自己是在为国家效力。他们的大部分人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阻碍过对犹太人的无情屠杀,只有少部分纳粹狂热分子才以虐待和屠杀为乐。看到这里,我想起了我们抗战的时候,国民党内部的军人也是绝大多数都是想为国效力的爱国人士,只是迫于军人的无条件服从命令而与共产党交战,当初加入国民党也是心怀爱国的。从这一方面来说,党卫军人跟国民党军人也是有相似的地方,不能因为小部分的战争狂热分子而把大部分的正直善良的人予以批判。对于二战的党卫军人,不能统一以纳粹进行称呼,应该根据其思想和行为予以区分。对于犹太人无情虐待和屠杀的纳税行为,是要批判和抗议,但对于大部分爱国的党卫军人,还是要给予相应的尊重。

精彩短评 (总计11条)

  •     好书。人性是圆的,从不一味认为性本善或性本恶。而原谅这种事,并不是因为对方,更多的却关乎了自己。
  •     还不错的书,保罗的很多话都让我有所触动。那个年代真是太可怕了。
  •     比想象的要好,很精彩的处女作,可惜读过的人太少了。
  •     在东方卫视接受采访的间隙里 与世纪文睿的总编邵敏先生聊起普通引进译文书的现状 知道近似流水账如28天那般的口水书 反而卖得远好于如此认真写就的骷髅俱乐部 也并不觉得奇怪 甚至读者评价也是如此 通俗又肤浅 稍微讲点道理 最能让庸众满意 娱乐性质愈强 愈能使庸众满意 不过 只要不靠取悦庸众谋生 任庸众如何蚁动 皆无关紧要 得到少数有资格认同者的认同 譬如读过原文说译本好 或者能知晓原创文字中所有精心安排的细节 哪怕加以猛烈的抨击 都能使人由衷欣喜
  •     在这毫无人性的地狱里,哪怕一丁点儿的怜悯和善意都显得弥足珍贵。打算再看看《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志愿者》,还是喜欢纪实多一点
  •     人性是圆的。 总还是存在一些地方,在那里,人们的精神力量,还是会灿灿生辉,发出光芒。
  •     3.5星 只能说中规中矩 后半段比前半段精彩
  •     人性是圆的,就算暂时被阴暗和寒冷吞没,但总会在某一时刻褶褶生辉,散发出人性的光芒,完全显露光明的全貌。
  •     虽然我完全不懂国际象棋,但这部确实能戳到人,如果完全明白每章的名字大概会更有趣一点
  •     人性的善恶展现的淋漓尽致。感慨万分
  •     下得比较好的选手之一?别开玩笑了,我一直都没发现,你竟然会是个瞎谦虚的人。其他犯人们都认为,他棋下得实在太好了,简直像是拥有某种魔力似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