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弧》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学古籍 > > 柳弧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4-11-1
ISBN:9787101018660
作者:丁柔克
页数:424页

从奇书《柳弧》说到历代笔记

刊载于2015年7月14日《新民晚报》“夜光杯”《柳弧》是一部清人笔记稿本,今存六卷,所记大多是发生在作者身边的真人真事或道听途说的奇闻轶事,对于了解清代末期的社会生活状况及风土人情,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作者丁柔克,1840年生,号燮甫,江苏泰州人,自幼聪颖好学,琴棋书画,医卜星相,无不涉猎。贾洪诏称他“无书不读、壮志有奇气”。但丁早年颠沛流离,抑郁不得志,后来仅仅在湖北做过几次小官。反而倒是这本有点奇奇怪怪的小书让他青史留名了。《柳弧》的最大特点即是“杂”。它涉及风俗、狱案、地理、轶闻、医药、历史,几乎无所不有,部分不乏珍贵的文献价值。它涉及地方风俗的有如“云南特产、祈雨的方法、贵州苗族的生活习惯”;涉及健康防治的,有“出水痘、治眼病、每个月份忌食的食物”;涉及当时科学观念的有“制玻璃,机器,避蛀法”等等,不一而足。当然,谈仙说道的篇章是那个年代免不了的,比如有一篇说到了:云南地区的鹤类,之所以高贵、神妙,是因为“本胎生阳鸟,而游于阴,而金气乘火金以自养,金属九,火属七,故鹤七年一小变,九或十六年一大变,百六十年变止,千六百年形定.....大喉以吐故,修颈以纳新,寿不可量。”这段文字鲜明地折射出清人对“数理反映万物”概念的重视,却也不可避免地徘徊于自然科学和怪力乱神的思维模式之间。说起“笔记”这个定义,其实是中国古代记录史学的一种文体,意为随笔记录之言,大致可归于野史类体裁,亦可称作笔谈、札记。它最早起始于魏晋时,可能是审美和世界观所致,就以鬼神仙怪类为多了,又经唐宋时期考据辨证方面的充实发展,于明清期间达到鼎盛。正式把”笔记“用于书名的始于北宋年间、著有《笔记》三卷的宋祁,而巅峰自然是我们熟知的、沈括的《梦溪笔谈》了。笔者觉得,战国《吕氏春秋》里似乎就有一点笔记的“苗头”出现了,它的二十余万字就在尊崇道家的同时,融合儒、墨、法、兵众家长处,是以杂见长的典范,诸如我们今天所说的农业知识、养生健体都已经被拉扯进来了。而所谓“杂家”的另外一个标杆《淮南子》 在阐明哲理时,旁涉了各类奇物异类、神话传说,在很大程度上也证明了中国人很早就开始对“杂”类文章抱有特殊的兴趣。但严格地说,从涉及手工业生产和民情风俗等方面材料判断,明朝的《菽园杂记》才是与《柳弧》比较接近的一本,如其中提到了勘察矿苗和提炼银、铜的方法,或者制青花、龙泉瓷、造衢州纸的细节,皆具体而细致,科学钻研精神与《柳弧》挺接近。有人讨论过,古人为何喜欢撰写笔记?总结下来,该体裁独具的魅力大约是:不刻意、不随便——即闲谈性质私密,却也可以严谨公开,到了宋代后特别与士大夫交遴名贤、清谈忘忧的心境很吻合。可是,也有当今学者对此兴味寡淡,讥讽道说宋人笔记是“垃圾箱式 ”的著作 —— 无所不装, 固亦无所不有,既有破布碎纸,也不乏珠玑珍宝。我觉得,即便笔记顶多是一种”文化谈资“,虽不能登学术之大雅,难以与欧洲的培根、丢勒或莱布尼茨等人高深通达的“Uomo Universale”(可译作“全能”)媲美,但它所反映的、充沛的生活乐趣,在传媒渠道有限、资源沟通乏力的中国古代社会已经殊为可贵。 从《柳弧》几篇的年代跨度看,作者丁柔克在初步完稿后,不断地继续增补,可见是一个渐进的、充满乐趣的过程,也体现了他在笔记这一体裁上的用心专一。不久前,我见到网上有读者这么评论《柳弧》:“几乎每页都有看得津津有味的内容......”要知道,这一标准在手机阅读盛行的年代多么不容易!另外,作为中华书局“历代史料笔记丛书”中的一员,《柳弧》繁体竖排,读起来很有怀旧感。其实该丛书的整体水平皆属上乘,里面仍有许多有意思的宝藏待您发掘。


 柳弧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