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01
ISBN:9787562019015
作者:江汀生
页数:370页

内容概要

主编简介
江汀生 女,中国政法大学教授,196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
学哲学系,长期从事哲学、伦理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著作有
《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主编)、《伦理学》(合
著)、《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职业道德卷)(副主编)、《哲学范畴
史》(参编)等,以及《经济改革与道德进步》、《道德价值与马克思主
义伦理学》、《职业道德境界》、《改革开放与公德意识》、《市场经济
是道德经济》等几十篇论文。

书籍目录

目录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一、哲学
(一)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二)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三)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二)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三)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四)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三、哲学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
(一)哲学基本派别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
(三)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
(四)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五)辩证法发展的基本形态
(六)哲学的党性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来源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和作用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发展的科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开放发展的学说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
第二章 物质与意识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
一、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物质观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一)运动与物质不可分
(二)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三、时间与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形式
(一)时间、空间的含义和特点
(二)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离
(三)时间、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四)时间、空间的无限性与有限性
(五)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意义
第二节 意识
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一)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二)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三)意识起源原理的意义
二、意识的本质
(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二)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三)人工智能和人的思维
三、意识的结构和作用
(一)意识的结构
(二)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第三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有机统一体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章 物质世界的联系和发展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一、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一)联系的哲学含义
(二)联系是客观的
(三)联系是普遍的
(四)联系是多样的
二、联系的条件性和系统性
(一)联系是有条件的
(二)联系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
三、辩证联系的意义
(一)坚持辩证联系,推动科学发展
(二)坚持辩证联系,增强整体观念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一、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运动、变化和发展
(一)运动、变化和发展
(二)联系和运动密切相关
(三)运动形式及其相互联系
二、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一)新事物和旧事物
(二)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一、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一)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二)发展观点和静止观点的对立
(三)承认矛盾观点和否认矛盾观点的对立
二、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理论体系
(一)规律
(二)范畴
(三)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的构成
三、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三)对立统一规律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规律
(四)对立统一规律从根本上把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区别开来
第四章 对立统一规律
第一节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一、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一)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二)矛盾的同一性
(三)矛盾的斗争性
二、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一)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区别
(二)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联结
三、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一)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二)克服形而上学的错误
第二节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一、事物发展的源泉是矛盾
(一)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二)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三)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作用推动事物的发展
二、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内因和外因的含义
(二)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三)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第三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一、矛盾的普遍性
(一)矛盾普遍性的含义
(二)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二、矛盾的特殊性
(一)矛盾特殊性的含义
(二)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三)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意义
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一)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区别
(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联系
(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转化
四、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一)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根据
(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
第五章 质量互变规律
第一节 质量度
一、事物的质
(一)什么是质
(二)质和事物的存在直接同一
(三)质和属性不可分
(四)认识质的意义
二、事物的量
(一)什么是量
(二)量和事物的存在不直接同一
(三)认识量的意义
三、事物的度
(一)什么是度
(二)度是质和量的统一
(三)认识度的意义
第二节 量变和质变
一、量变及其形式
(一)什么是量变
(二)量变的两种基本形式
二、质变及其形式
(一)什么是质变
(二)质变的两种基本形式
三、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一)量变引起质变
(二)质变转化为新量变
(三)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四)反对割裂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形而上学观点
四、质量互变规律的普遍性及其意义
(一)质量互变规律的普遍性
(二)质量互变规律的意义
第六章 否定之否定规律
第一节 肯定和否定
一、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
(一)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
(二)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
二、辩证的否定
(一)辩证的否定观
(二)辩证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对立
(三)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意义
第二节 否定之否定
一、否定之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二、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一)事物发展的前进性
(二)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三、否定之否定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一)否定之否定的客观普遍性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表现形式的特殊性
四、否定之否定规律的重要意义
(一)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理论意义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实践意义
第七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第一节 原因和结果
一、原因和结果的含义
(一)什么是原因和结果
(二)因果联系的特点
二、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一)原因和结果是相互对立的
(二)原因和结果是相互联系的
(三)原因和结果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三、因果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一)因果联系的客观性
(二)因果联系的普遍性
(三)因果联系的多样性
四、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一)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是科学研究的前提
(二)把握因果联系是做好工作的条件
(三)把握因果联系能增强工作的预见性
第二节 必然性和偶然性
一、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义
(一)必然性的含义
(二)偶然性的含义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一)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相互对立的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相互统一的
三、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一)掌握必然性是科学认识和社会实践的基础
(二)正确利用偶然性,加速事物的发展
第三节 可能性和现实性
一、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
(一)现实性的含义
(二)可能性的含义
(三)区分各种情况的可能性
二、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一)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对立
(二)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依赖
(三)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转化
三、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一)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原理是科学思维和正确行动的前提
(二)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
第四节 内容和形式
一、内容和形式的含义
(一)内容
(二)形式
二、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
(一)内容和形式的相互对立
(二)内容和形式的相互联系
(三)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
(四)内容和形式的相互转化
(五)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
三、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一)正确认识内容和形式,促进事物发展
(二)学会利用旧形式和创造新形式为新内容服务
(三)反对形式主义和形式虚无主义的思想武器
第五节 现象和本质
一、现象和本质的含义
(一)现象
(二)本质
二、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一)现象和本质的相互对立
(二)现象和本质的相互联系
三、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一)对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
(二)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
(三)认识本质是无止境的过程
第八章 认识和实践
第一节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一、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根本对立
(一)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二)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三)先验论与反映论对立的实质
二、唯物主义反映论与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
(一)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可知论
(二)不可知论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科学的可知论
三、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原则区别
(一)日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局限性
(二)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反映论
四、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主体和客体的含义
(二)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第二节 实践及其对认识的作用
一、实践的特征和形式
(一)什么是实践
(二)实践的基本特征
(三)实践的基本形式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本来源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三)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
第三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
一、由实践到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能动飞跃
(一)感性认识
(二)理性认识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二、由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飞跃
(一)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
(二)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径
三、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一)认识的全过程
(二)认识全过程的反复性
(三)认识运动的无限性
(四)把握认识发展规律的意义
第九章 真理
第一节 客观真理
一、真理的客观性
(一)真理的含义
(二)真理是客观的
(三)两种真理观的斗争
二、真理和谬误
(一)谬误的含义
(二)谬误的根源
(三)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四)真理和谬误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第二节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一)真理的绝对性
(二)真理的相对性
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相互区别
(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三)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相互转化
三、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一)正确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二)批判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第三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一、实践在检验认识真理性中的作用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二)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二、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
(一)逻辑证明及其在检验真理中的作用
(二)逻辑证明和实践检验的关系
第四节 认识论和思想路线
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
(一)认识论与思想路线的一致性
(二)思想路线是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一)党的思想路线
(二)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践线的重大意义
第十章 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历史观
第一节 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对立
一、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一)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二)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的依据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社会历史观的革命变革
(一)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
(二)唯心史观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根源
(三)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伟大意义
第二节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一、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一)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和联系
(二)劳动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对立统一的基础
二、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一)社会规律是在人的自觉活动中实现的
(二)人的自觉活动不能抹煞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三)社会历史发展是客观规律与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
第三节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一、地理环境
(一)地理环境的含义
(二)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人口因素
(一)人口因素的含义
(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含义
(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三)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决定力量原理的意义
第十一章 社会基本矛盾
第一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一、生产力
(一)生产力的含义
(二)生产力的构成
(三)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二、生产关系
(一)生产关系的含义
(二)生产关系的构成
(三)生产关系的三个方面之间的关系
(四)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
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主要内容
(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一、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一)经济基础
(二)上层建筑
(三)社会形态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三、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础状况的规律
(一)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规律的主要内容
(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规律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 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
(二)社会基本矛盾推动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三)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一)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义改革
第十二章 阶级、国家和社会革命
第一节 阶级和阶级斗争
一、阶级的起源和实质
(一)阶级的起源
(二)阶级的实质
二、阶级斗争
(一)阶级斗争的定义
(二)阶级斗争的形式
(三)阶级斗争的作用
(四)从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五)阶级分析法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和阶级斗争
(一)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存在的原因
(二)社会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状况
(三)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特点
第二节 国家
一、国家的起源和实质
(一)国家的起源
(二)国家的实质
二、国家的职能
(一)国家对内职能
(二)国家对外职能
(三)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职能
三、国家的类型和形式
(一)国体
(二)政体
(三)国体和政体关系
第三节 社会革命
一、社会革命的根源、条件和作用
(一)社会革命的定义
(二)社会革命的根源
(三)社会革命的条件
(四)社会革命的作用
二、社会革命的类型和形式
(一)社会革命的类型
(二)社会革命的形式
三、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和社会改良
(一)社会改革
(二)社会改良
(三)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和社会改良的联系和
区别
第十三章 社会意识
第一节 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
一、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一)社会意识的含义
(二)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二、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一)什么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二)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三)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意义
第二节 社会意识的结构
一、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一)个体意识
(二)群体意识
(三)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的关系
二、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一)社会心理
(二)社会意识形式
(三)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式的关系
三、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式
(一)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
(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
第三节 社会意识诸形式
一、社会意识诸形式的特点和作用
(一)艺术
(二)道德
(三)宗教
(四)政治法律思想
(五)科学和哲学
二、社会意识诸形式的区别和联系
(一)社会意识诸形式的区别
(二)社会意识诸形式的联系
第四节 社会意识与精神文明建设
一、社会文明
(一)文明的科学含义
(二)物质文明
(三)精神文明
(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区别和联系
(五)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精神文明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意义和根本任务
第十四章 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和社会进步
第一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谁创造历史问题上的两种对立观点
(一)群众史观
(二)英雄史观
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一)人民群众的含义
(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的表现
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社会制约性
(一)经济条件制约着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
(二)政治条件制约着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
(三)精神条件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的影响
第二节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一、历史人物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
(一)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二)杰出人物的作用
二、历史人物的社会制约性
(一)历史人物产生的条件
(二)社会条件对历史人物的社会制约作用
(三)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
三、无产阶级领袖的伟大作用
(一)无产阶级领袖的含义
(二)无产阶级领袖的作用
(三)领袖和群众的关系
第三节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一、群众观点
(一)群众观点的确立
(二)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
二、群众路线
(一)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二)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三、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
第四节 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
一、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不断进步的
(一)社会进步的含义
(二)社会进步的动力
二、人的解放
(一)人的本质
(二)人的价值
(三)人的解放是一个历史过程
三、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一)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
(二)共产主义是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