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史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1
ISBN:9787536007987
作者:张承志
页数:298页

书籍目录

走进大西北之前——代前言
第一门 红 色 绿 旗
◎什么是哲合忍耶
◎圣域
◎圣徒出世了
◎穷人宗教
◎仪礼
◎出河州
◎抓住你的历史
◎圣战的定义
◎绿旗红了
◎束海达依的起源
◎光阴
第二门 真实的隐没
◎黑视野
◎衣扎孜
◎人民的暴力主义
◎书耻
◎守密
◎在无声无形之中
第三门 流  放
◎六年
◎早盖的房子
◎哈密瓜的传说
◎充军黑龙江
◎知的遗训
第四门 新 世 纪
◎复苏的世纪初
◎背起背筴,走上大道
第五门 牺牲之美
◎入海口
◎黄土中的铁军
◎懒寻旧梦的记事
◎穆生花与李得仓
◎云南与贵州
◎董志塬
◎为着牺牲
◎十三太爷进官营
◎正月十三
◎女人
◎八大家
◎艾台依吐
第六门 被侮辱的
◎男孩出幼
◎瞬忽的弦月
◎冷面的人
◎致统治者
第七门 叩开现代的大门
◎十八鸟儿出云南
◎追随者
◎西海固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进兰州
◎沙沟诗草
◎天问
后 缀


 心灵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6条)

  •     这不是一部小说。张承志说这是一部史诗,我也愿意把它当作一部史诗。只是它并不客观。我不知道为什么张不能把自己当作一个观察者,用历史的态度来写这本书,即使他本人对哲赫忍耶有着强烈的感情。历史,只有用客观的眼睛看,用不掺杂个人感情的方式写,还事实以事实,才是历史,才能让人信服,才能获得理解。《心灵史》有大量的史料,但是并没有足够客观的语言,有许多地方都是在用苏菲的方式解释事件——用神秘解释神秘。哲赫忍耶的声音,需要让全世界的人听见,但是要用全世界的“语言”才可以。用哲赫忍耶的“语言”,只有哲赫忍耶听得见。哲赫忍耶需要被世界理解,但是哲赫忍耶并不理解变化的世界。
  •     从微博上加了兰州凤栖梧书店的老板,老板马老师在做善事,赠送张承志改订版《心灵史》。读毕,想起3年多以前,我和志同道合的几位同学一起在学校自己搞了一个学院研究生读书会,第一期谈的就是张承志,请来的嘉宾是李老师。李老师曾不止一次的向我们推荐过张承志和他的作品。三十年过去了,我们两代人读的是同一位作家的作品,精神上有了交集。当时我还特意为发言准备了一篇稿子,主要观点是解读张承志的民粹思想和在遣词上的充满神迹,有些批判的意思,但是也觉得张承志最近几年的作品在思想上已经不那么粹了。以《敬重和惜别》为代表,张承志也更多地谈理解和世界主义,谈和平。如果想更好的理解张思想上的转变,对比着看原版和改订版的《心灵史》一定会有很大收获。改订版实际上是一次相当大规模上的重写。文中涉及删节及改动的段落将近三分之一。改订版出了精装本和普及版两个版本,精装本用来出售,募集善款,印数相当有限。善款用来援助巴勒斯坦难民。改订版无偿发放,印数10万。改定版中,张在遣词上的改动很大,删掉了很多对于奇迹的描述以及对于自我内心情感的描述和事实不清的相传。这大概是出于几方面原因,一是随着不断成熟,张本人大概意识到心灵史不仅是一次个人思想救赎,找到前定,并以此举义的个人历史。作为一部非完全的文学作品,作家要尽量回避个人身份,这才是写史的态度。二是张本人对于宗教上的奇迹说,尤其是以此说骗人敛财,欺骗信众的那帮人深感怀疑。宗教是求内心的平静,是有哲学意义的思辨,是对于人生终极问题的回答。单靠奇迹说这种手法笼络人心,并不是宗教的应有本质。三是张大概看到此书原版出来之后,回民趋之若鹜,并以书中所载内容为信史的状况。写一部信史自然要回避那些不清楚,或者是强烈抒情的段落。若百姓有情,看客观描述自然也有感。四是,张承志大概了解批评家对这部作品的批判与争议,当然其也了解,作为一个不仅仅面对回族写作的文学家应该承担相应责任。总体而言,改订版相比原版更为克制。克制,也是张承志的一个转变。然而,和我之前感觉不同。张并未对自己民粹或其书中所称人民性的想法有丝毫怀疑,其也并未删去对毛泽东直接歌颂的段落,甚至其更加强调自己曾经的红卫兵身份。这种想法实际是赞成底层民众对于压迫、极权的反抗。用自己的手段实现正义,并为此不惜破坏现有规则和牺牲。哲合忍耶对于官家的反抗实际就是普通人对于强权的反抗。在这点上,张未变。其甚至与当下的环境结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在以西方为主的价值观、消费文化遍及世界的时候,穆斯林是否能够坚持自己的内心,并以此树立起一道反抗之旗。他认为,唯有坚持了这,穆斯林的历史才能够继续得以书写。然而,张在书中多次提及和平。反抗并不一定意味着杀戮。批判并不一定意味着寻牺牲。张甚至直接了当的说,《古兰经》教义里从来不鼓励夺取别人生命。除非受到不可抗拒的压迫,无其他手段反抗,否则舍西德是不会被真主认可的。谈到这个问题的张承志已经选择了一种全球性的视角。他触及了一个911事件之后难解的问题。最近美国波斯顿发生爆炸案,这个问题又一次残酷的摆在了人们面前。一方面,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价值观、消费文化影响了全世界人的生活,全世界人民生活同一化。这些价值观的积极因素包括自由、民主等要素,消极方面则包括物欲横流和精神层面的崩塌。另一方面一些穆斯林信众确实没有办法融入这样的生活,并对此充满仇恨,其以圣战,甚至极端的牺牲方式,向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发动攻击。其以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对现有世界规则表达不满进行反抗。这两种冲突目前看来没有解决的可能,甚至越演越烈。价值观不同的人类在地球家园上能否以及如何和平共存,看来还将是一个长久的问题。
  •     理想的神话:重读张承志      当年,张承志以小说《北方的河》将理想主义发挥到极致在文坛上引起了广泛的反响,成为许多写作者一条不可逾越的河。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初,张承志又推出了长篇力作《心灵史》,继续讴歌他的理想主义,所不同的是《心灵史》里还掺杂了一种宗教式的反抗。在《心灵史》之后,张承志采用了随笔的方式以赤手搏虎般的孤绝面对世俗的当代,我所看到的依旧是走在“荒芜英雄路”上的理想主义跋涉者,越来越孤单的身影也照映出张承志的不合时宜。  张承志的存在已经成为上个世纪末的一种重要现象。当他发出这样的宣言时:“当你们感到愤怒的时候,当你们感到世俗日下没有正义的时候,当你们听不见回音找不到理解的时候,当你们仍想活得干净而觉得艰难的时候——请记住,世上还有我的文学。”我毫不惊讶,这才是张承志,虽万千人,吾往矣。在张承志最早于1978年创作的《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就已显示出文学、理想和主体的关系。在1984年出版的《老桥》中,他指出:“我非但不后悔,而且将永远恪守我第一次拿起笔时就信奉的‘为人民’的权利,这根本不是一种空洞的概念或说教。”而在散文《以笔为旗》里他再度宣称:“此刻我敢宣布,敢应战和更坚决地挑战,敢竖立起我的得心应手的笔,让它变作中国文学的旗。”  由此,张承志从内蒙古的东乌珠穆沁草原到新疆文化枢纽再到伊斯兰黄土高原,一步一步地走上越来越孤独的理想主义道路。并以理想主义来抨击当代文人的堕落与媚俗。在言辞激烈的话语里洋溢着理想主义者真理在握的自信与豪情,这种强大的主体信心来源于作者内心深处的启蒙意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张承志的存在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坐标或参照系,让我们无法回避他的意义与价值。无论是他的血性或偏激,成为文字后总有让我们深思的地方,因为这个世界依然存在着不义与丑恶。  张承志似乎对他的理想主义的负面作用未曾顾及。理想本来是美好的,它是一种爱,对人,对生命的爱。这种理想有理由为人们所信奉,然而当一种为理想而献身的行为被作为生命的最高意义而被提倡时,人,生命往往成为一种手段而存在。在这样的一种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每一个人,每一个个体自身却没有价值和意义。当牺牲者被作为榜样提倡时,无疑是在昭示更多的追随者。“经死亡之路踏入黄金牧地。”(《金牧场》)这样,理想渐渐成为须不断用生命填入的无底黑洞,死亡成为理想的必经之路。  正如已故的思想家顾准说过:“革命家本身最初都是民主主义者。可是,如果革命家树立了一个终极目的,那么,他就不惜为了达到这个终极目的而牺牲民主,实行专政。”而在离我们并不十分遥远的历史中,不是发生过这种情况么?理想并不总是美好的,完美世界并不存在。人向往于完美是正常的,追求完美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当具体实施这种追求完美的计划时,恐怖与暴力便成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完美是不能允许存在杂质的,而恐怖与暴力才能清除掉一切杂质。  张承志在《清洁的精神》一书里礼赞刺客:“是清洁的暴力,是不义的世界和伦理的讨伐者。是——无助的人绝望的战斗。”因而这是美得迷人的理想精神,然而这种精神并没有带来理想的大同世界,而是带来血腥,带来暴力,带来一片坟地。鲁迅先生深谙此中的因果,故其小说书写复仇者时,复仇者的最终是一座坟地。仇恨是一柄双刃剑,伤人的同时也重创自身。清洁的精神何以变为对异己者的清洗?是否清洁就意味着纯洁,除去某些杂质?此中因缘,值得我们好好思考。  于是我开始对张承志极力讴歌的理想主义抱以一种怀疑的态度与警惕。二十世纪中国的理想主义与灾难的紧密关系不能不使我们心惊,不能不使我们不敢再轻易地相信任何一种理想。因为我们无法保证新的理想追求与信仰只会获得爱与幸福而不可能重新遭遇灾难。对理想主义的反思是必要的,只有在反思的前提下才能真正把握好理想主义,才有可能避免灾难、恐怖与暴力。革命是残酷的与冷血的,它要求牺牲与放弃,它可能达到一定的目标,但必将失去许多美好的事物或情感。美国人萨托利说的好:“假如荒谬地认为可以一丝不差地把理想变为现实,大概我们也就不会怀有理想了。理想只有在同我们保持一定的距离,才会温暖我们的心。”  张承志的小说及一切文字为世纪末的中国树立了一面旗帜,理想的神话在张承志的文字世界里重新诞生。我们可以歌颂理想的美丽,但我们也必须反思与警惕理想所带来的死亡与灾难。尘世中的我们都知道:理想是美丽的,但也知道理想是未来的,所谓理想是以想象中的未来完美作为承诺,提前支付给我们虚幻的信心。而我们生活在现实的大地上,仅有信心与理想是无法生存的。无论现在多么的艰难与平凡,人必须也只能在现实中走向未来,而不是在理想中走向未来。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等待再看一遍的时候我就写个书评,震撼
  •     叙述很散,语言粗糙。叙述者“我”的强行植入到底有没有意义?
  •     第二次看,我依旧打5星。再多人骂他,我还是一分为二地看待。
  •     无数次想读黑骏马和北方的河,可最终心灵史成了我的第一本张承志,也许这就是张承志笃信的前定。一个人皈依后挺可怕的。也许这也是我最后一本张承志。。
  •     3分里,4分给艺术性,思想性-1分。不难理解本书为什么能风行西北穆斯林社区。这书太有煽动力了,不愧为红卫兵之父的力作。从本书可以看出来作者一直在“追求理想”,参与红卫兵运动如此,参与哲合忍耶宗教活动亦如此。作者一直把自己定位为“穷人”,然后积极参与所谓能够解放穷人的活动——然而这一切都立足于穷人仍然为穷人。作者的思维方式永远超越不了穷人,永远不知道,解放穷人的唯一途径就是把他们变成富人。1991年的中国还是比较贫穷的,二十多年过去了,中国(至少在东部汉族社区)已经基本建成了中产阶级较多的小康国家,穷人那一套,行不通了。再行,就是纯粹的伊斯兰极端主义了。
  •     太震撼了,哲合忍耶,牺牲之美,信仰的神性之美,张承志是了不起的当代作家。
  •     佛教徒要放下执着,穆斯林是对信仰太执着。宗教能否做到多元的美人之美?或者美人之美观念本身就是反宗教的?如果彻底脱离贫穷,哲合忍耶还会不会继续存在下去?或者其圣战、殉道观念会减轻?
  •     不失眠三天是绝对看不下去的。
  •     对《热什哈尔》很好的注释本。
  •     觉得现代对回族人要有所了解,这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书
  •     沉重地、苦难地、焦躁地、一边想放弃地读完了书,直击心灵却绝对不是心灵的盛宴
  •     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     “正确的方法存在于研究对象拥有的方式中。”这是张承志选择的方法,我不认为正确,但确实是一种可行的言说方式。强抒情的部分给我巨大震动,心灵的叩击超越宗教、民族、人道的界限。历史的部分无法认同也无力考证,即便不求证人间的真相,以仇恨的方式书写仇恨终究不是我心中的正途。
  •     与其说史,毋宁说是心灵上的一次朝圣。
  •     任何带有偏见或者只看了网络上大汉主义对此书反感话语的人,你们还是好好读读此书吧,不论是从文学还是历史真实度上,此书都将是中国文坛上独立而又争议的存在。
  •     哲合忍耶
  •     难以评价,本来这就是作家写给忠于他的读者和他的哲合忍耶教友的一本书,并非是给普通大众准备的。 不管怎样,这本书揭示了与一般世俗的中国人完全不同的、以为信仰而牺牲为最高追求的人。
  •     不要为自己没做过的事情而去恨没有见过的人 张承志的文笔不容否定 但是思想真的不能苟同 大家可以读着看一看这种脑回路是怎么思考的
  •     在西海固时读的 如果没有去过 大概很难想象
  •     可怕
  •     史实不清,用谎言堆砌起来的故事,再动人也不过是谎言
  •     中国“主流文化”难以想象的心灵世界。
  •     作为一个门外汉,想了解伊斯兰教和回族,但是作者的个人情感太浓厚、偏激,对于以“史”命名的书,更多的应该是纪实,而作者以另一种复杂的手法进行写作,不敢评判其优劣,只是很不习惯,很多次感觉看不下去。 自古以来哪个名族没有经历过自然灾害和战争?大西北居住的不仅仅是回族和哲合忍耶,一起经历苦难的也有汉族,这些至多只能算是背景,作者对这些自然环境的解读过于片面。 论汉回两族纷争的起源,归根结底是伊斯兰新教老教之间的冲突引起的,作者也有提到,但表现的更多的是对“公家”的仇恨。作者将哲合忍耶比作欧洲的犹太,但我认为其中有巨大的区别,犹太被迫害是因为宗教信仰的矛盾,而“公家”对回族的镇压,不是因为宗教信仰不相容,是因为其起义。
  •     民族史,虽然不喜欢笔风,但实在难得
  •     语言编织的迷宫,遮不住文字背后的欲望,一种借所谓的宗教历史进行文学化渲染的自我宣扬。一切高级的民粹主义者的桎梏,都在于以凡人的欲望和需求构筑起一切所谓的合情合理合法外衣,而归根结底其宣扬的只不过是血统论。铸造偶像的人,恰恰是被宣扬的血统论的历史、文化、心理的既得利益者。以个体的欲望来赞颂、鼓吹宗教,恰恰伤害了宗教真正的历史价值和意义。在一个捧杀者的眼里,宗教只是他表达个人欲望的工具,而文学性本身就是历史学者不能坦诚面对历史的文字逃避形式。心灵史的文学性是一流的,但立意却是三流的,陈腐的,中世纪的。这样的文字最终只能鼓吹了鼓吹者自己,却于哲合仁耶,于宗教,于宗教历史都没有任何益处。有抒情野心的儒生,即便不靠吹捧这个宗教活着,也会吹捧那个宗教。利用吹捧宗教而自己成为大众的偶像,即——欺世盗名。
  •     张承志
  •     哲合忍耶,人不可无信仰。
  •     “我偏僻地远在北京。”张承志在《心灵史》的第27页用了这句话。我只感觉到一击重击。繁华的北京,对于追寻信仰的“我”而言,犹如偏僻的荒漠。那个时候,我还没有看下一句话,但我已经明白,明白他所要讲述的。关于信仰,哲合忍耶他们一辈辈的人奠下一层层的性格,为了受难而活着,漆黑如铁,每个人都在成全着这唯一的路途。他们赴死,他们为了信仰的自由,与官兵抗争,只为了这荒漠开出信仰之花。民国的时候,他们又进了兰州。那场地震其实意味着另一种苦难的开始,这种苦难,不再是争取信仰的自由。而是,更多的人没有了信仰。张承志将这个问题撇开了。他从历代先辈的身上汲取着养液,从那些圣徒身上。但他们奋斗的目标不过是信仰自由。而失却信仰的地震依旧要经历。他无法描述如何去信仰,他只是提供个人的经验,他为它而感动。而信仰,终在个人。
  •     推荐。第一天晚上看了之后失眠了睡着了之后还一直做梦,都是沾染了鲜血的回民的白色六角帽还有各种仪式,白天吃饭觉得反胃。隔了三天才敢继续再看。张承志自己在书中说试图从心灵、信仰的角度去写历史,尊重但不能完全理解。
  •     只是自己在大唱赞歌,宗教狂热是愚蠢的,是人类奴性的显现,人类只有一个信仰,那就是资本主义
  •     歌颂领袖和底层送死这种思想很危险
  •     不了解史实,不了解中国伊斯兰,确实看了很隔膜,但始终能察觉作者不谈哲赫忍耶的具体主张,反复说的是受难、牺牲、奇迹,偏偏最后走的又是血缘那一套,丝毫看不出权力在宗教与世俗上的区别,始终像是“谎言”。
  •     大多数的热评,分都很低。看来读懂这本书的人确实很少。可能一方面对这一穆斯林派别的历史不熟悉;还有文字繁杂,引用过多的材料,故事断断续续等。但这构成了一个宗教,一个群体的心灵演变的路程,关于信仰的追求,为信仰牺牲,有些慷慨悲凉的坚忍的生命意志与动人心魄的生灵涂炭。
  •     从心底开出花来。
  •     历史的垃圾堆
  •     很少看到中国人写宗教神秘主义一类的小说,偏颇和主观都可以接受,读着读着怎么老是想到民粹与暴力……
  •     宣扬错误价值观
  •     张承志梳理了被隐藏着的底层贫穷者的血所陶造出的苦难心灵史。在这个难以想象的奇迹里,焕发着中国急缺的一种对于承受苦难牺牲而又充满希望的真实力量。伊斯兰确实拥有一股魔性般痴狂的力量。 基督教也急需这样的书,梳理出中国大地所隐藏的殉道史!
  •     估计是我看的最后一本小说了,再见,人文班!
  •     不知道该说什么。看完头脑里有个大漩涡。
  •     教派纷争,骨子留着里好斗的血液。世界上唯一一个封闭的宗教。
  •     始终隔着宗教,还是不能深刻理解张承志。
  •     血染白毡帽
  •     读的是未获出版的修订本
  •     姑且算读过吧..写的是宗教,然而还是摆脱不了沉重的肉身,他仍旧在乎他所鄙弃的现实,他的孤傲与愤怒就是在乎的表征。
  •     即使作为回族,也难以接受这种煽动性十足又难以辨别真伪的所谓历史小说
  •     笔法沉稳厚实,视角宏大仓阔,挺喜欢。 文章末尾抒情诗也是亮点。
  •     文学史课上老师的推荐。第一次了解伊斯兰教,感动。
  •     文字激昂嗜血
  •     书中作者的感悟和诗歌艺术价值更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