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坦布尔逃亡》书评

出版日期:2015-9-1
ISBN:9787505735705
作者:约瑟夫·卡农
页数:336页

黎明初升

阿尔坦说:“你知道我们做这种事有多久了?帝国早在两百年前就该完蛋,甚至更早。从那时起,只有坏的选择。或许这对别人好,但对我们很糟糕。该借多少钱?该放弃多少土地?全是坏的选择,但我们活下来了。我们找到夹缝中的平衡点。”也许这是我唯一找到这本书中,来形容伊斯坦布尔逃亡最贴切的形容,或者说是理由。这本书值得看两遍,然而我却只能在稍微理解的基础上,只看了一遍。这无疑是本好书,但由于阅读这类书籍着实偏少,看起来会费点劲,也无法细节去解剖故事的精髓,但却一点不影响故事情节的惊险。史特劳雷斯提惨案、史楚玛号沉没事件、埃拉·赫许曼帮战争难民委员会拯救欧洲犹太人的英勇事迹,非法移民委员会的不懈努力都是历史记录的事件,都是这本书最真实的灵感背景来源。约瑟夫·卡农,塑造了一个叫里昂的人,从一个边缘情报人角度,为我们展开一副恢弘的二战场面。里昂开始为汤米工作,以他自己的帮忙方式对抗纳粹,直到他接到亚雷榭,不小心枪杀了汤米,一场伊斯坦布尔的逃亡开始了。当里昂知道是自己枪杀了汤米,他突然怀疑自己的死亡会有多容易。那句:我应该保护济亚努(亚雷榭)的安全的,发生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他活着。“朋友。”他看着里昂,“不要他们杀我。”“快”亚雷榭又眨眼说。好可怕的许可!他移动瘫软又染血的手,摸里昂的手臂,眼神坚定,眼睛瞪大得让里昂以为他能看穿他背后、他的内心。“拜托!”他声音变微弱。是的,最后是里昂杀了他,只因为他信任他,愿意、也只希望死在他的手上。我一直疑惑为什么里昂要保护一个杀犹太人的刽子手,故事看到最后也没能解答。一个曾经屠戮过他人性命的人,却在危机时刻用自己的生命威胁阿尔坦,让他放行维托雷号,一船的犹太人。我为之感触,就犹如里昂说的那样:但是人命一定曾经对他很重要,在生命变这么廉价之前,在尸横遍野之前,他有过老婆、父母,现在却梦想去佛罗里达。我也终于能够理解封面上的那句话:这是绝爱之城,也是流离失所的开始;这是人间炼狱,也是人性的自我救赎。里昂在帮助亚雷榭逃亡中,遇见了凯,虽然他已经有了安娜,那个将永远躺在床上的睡美人,他们曾经有一段完美的恋情,凯对里昂说:她是你毕生挚爱,你在生命危急时喊出的是她的名字。但我又被凯的优雅给震撼,她爱里昂,最后却选择了离开。她说:你知道的,或许这就足够了,尝过味道,趁早停止!她说:她会找到那个对她好的人。她没有选择在他昏迷时不告而别,而是在他清醒时,优雅的告别了里昂。倾诉起来,却比看时更难受,难以抑制的泪水,原来是后知后觉的醒悟和解读。当亚雷榭死了,当凯离开了,夹缝生存的世界,他只有打扰安娜,来迎接着故事的尾声。里昂躺在床上,寻找墙上时钟却发现它进入了安娜的永恒世界。在诊所所有时刻,没有日期,永远都跟先前一样,无限延续。他一直想到瓷砖清真寺的蓝色瓷砖,它们变成蓝色与灰色的样子,他怀疑他是否真的想到了凯。世界并不完美,你在为谁哀悼呢!当黎明初升,照亮了伊斯坦布尔的逃亡......

逃离伊斯坦布尔

《伊斯坦布尔逃亡》,在二战那个特殊时期,中立国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上演了一场惊心大逃亡。约瑟夫•卡农,用惊险刺激的文字,为我们呈现这场逃亡之旅,途中有美国情报员里昂与三方势力的斗智斗勇,有邂逅的爱情,各种交织上演,精彩又刺激。里昂,美国情报员,帮助美国大使馆员汤米接收一名“神秘”人员,之所以神秘,这名即将被保护送到美国的人,里昂不知道他的身份、他的来历,就在对接成功的时候,突然遭到枪击。直到第二天里昂才知道,袭击的人正是要他去做这件事的人——汤米。从此,各种谜团围绕,警署要里昂接替汤米的位子,汤米曾经的手册需要密码才能破解,美国使馆内部有叛徒等等,在里昂带着亚雷榭逃离伊斯坦布尔的路上,真相显现,道德与正义交锋。故事在大量对话中展开。书中的对话看起来可能多而杂,没有头绪,但通篇连起来 会发现,很多情节的推动就在对话的安排下推进,很多疑惑也在对话中有了答案。比如神秘人亚雷榭的身份,里昂最初一无所知,和里昂同时参与对接活动的亚海却认输来了,神秘人是俄国人,参加过铁卫军,甚至是屠杀几十万犹太人的帮手之一!亚雷榭的身份昭然若揭,里昂也在救与不救之间犹豫徘徊。《伊斯坦布尔逃亡》是一部集惊险。间谍和爱情于一体的绝妙小说,里昂在逃离的路上,经受美国、苏联、土耳其三方的包围猎杀,在流亡的途中,经历一段刻骨难忘的爱情,遭受不可想象的背叛。里昂也是一个拥有自己信仰的人,不然他不会成为亚雷榭唯一的朋友,不会受他所托终结亚雷榭生命,不让他落入苏联人之手。一场没有明天的逃亡,人性与道德的挣扎,爱情与情义的选择,这是里昂的“绝爱之城”,也是他流离失所的开始,不管明天会如何,在路上,有信仰,“春天很快就来了。一个月后外面的紫荆树会开花”,未来是有希望的。

伊斯坦布尔的最后一个“无名氏”

伊斯坦布尔的最后一个“无名氏”-评《伊斯坦布尔逃亡》文/信实的精灵假如你在执行任务,然而你却连一个自己的身份都没有,请问你该怎么办?美国作家约瑟夫·卡农(喜欢惊险刺激、谍战小说,熟悉他的人都知道,美国给他的评价可是相当之高,直接媲美于接棒约翰·勒卡雷的人物)著作,李建兴翻译的这本《伊斯坦布尔逃亡》中的主人公里昂·鲍尔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1945年二战即将结束,他在当时特殊的环境下,各国情报人员开始准备回国的时候,他仍然作为一个情报人员潜伏在伊斯坦布尔,而接下来他成为了一个任何国家都无法接纳的一个人,而事实上他当时正在执行任务——就是带一个神秘人士回美国。这本书延续着约瑟夫·卡农一贯的风格,忧伤中叙事,悲愤中前行,最后的结局却又令人稀嘘不已!这也使得他的谍战小说作品广受欢迎,带有推理和悬疑的成分在里面。然而,故事的最后我们仍然看到的是人性的光辉,以及爱情力量的伟大。可是吗,这点爱情在当时的环境下似乎是微不足道的,以至于最后不得不选择忘却。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在他执行的任务尚未开始的时候,他身边的人接连惨遭杀害,他也因此陷入美、苏和土耳其三方政府的围剿。诡计和背叛在他的身上如影随形,他也在这个时候真正沦为了伊斯坦布尔的亡命之徒。还记得那篇文章,《这个杀手不太冷》,讲述的就是杀手里昂的故事,这个人在蔡骏的小说中也是屡次出现。再来看看伊斯坦布尔这个城市吧。土耳其有自己独特的地理位置,作为欧亚大陆的交汇处,把守着战略上的要道。这也使得在当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它有着异乎寻常的重要性。故事就发生在土耳其的重要城市——伊斯坦布尔。在漫长的历史中,伊斯坦布尔曾经是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拉丁帝国、奥斯曼土耳其与土耳其共和国建国初期的首都,至土耳其独立战争期间迁都至安卡拉。伊斯坦布尔当选为2010年欧洲文化之都和2012年欧洲体育之都,该市的历史城区在198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当然,城市中的经典建筑圣索菲亚大教堂和蓝色清真寺都是故事的发生背景之一。如同封面上的宣传所写的一样,这是绝爱之城,在自己曾经的工作地,他成为了一个无名氏,然而恰恰是此时,他还爱上了一个人——安娜,在战争中彼此帮助,爱得无法释怀,这也是流离失所的开始;此外,这是人间炼狱,因为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他怎么突破自己,突破心理的防线,所以,他要完成对自己的救赎。最近没少看类似的作品,马特·达蒙的经典之作《谍影重重》系列里面,在第一部中,他苏醒过来,发现自己背后仅留了几颗子弹的弹孔,并且唯一的一个银行账号被锁于屁股之内,此外,最糟糕的是,他完全忘记了自己是谁。“忘记”其实是好事,大不了自己给自己一个身份,从头来过就好,然而对于他来说,貌似没那么容易。他从自己瑞士的银行账户中取出来的保险箱里面,赫然看到的是十几本用自己的名字开户的护照和各国的现金,事情貌似不妙。而这本书中的里昂呢,他明明知道自己是谁,却不能被承认,被认可。因为他本来就是一个间谍身份的存在。这本书以它的对白贯穿于书的起始,看过迈克尔·科斯塔导演的《国土安全》的人应该都有印象,对话或许是对演员的演技最有挑战力的一部分。在一个动态的场景中想要去表现一些事物,很容易;但是若是要在一个静态的空间中去表现一个异常紧张的氛围,同时又不能过于表现这个氛围,那简直就是对读者的考验。当然,在这方面,《国土安全 Homeland》中的女主角卡莉的饰演者克莱尔·丹妮丝给我们带来了完美的诠释,尤其是她在抓狂的时刻。然而,要知道书籍与电视剧是完全不同的,电视剧当中我们完全可以不看画面听声音就知道是谁和谁在对话,甚至于谁在说哪一句话,然而在书中,我们只有仅仅盯着对话,在看书的很多时候,我都是要返回过去反复核对这句话到底是出自谁之口,尤其是这本书刚开始的大约三分之一的部分。我觉得这应该是翻译的原因,所以这本书看的很慢,因为我极力想要找出书背后带给我的感动和触动。其实,各有利弊吧,看得慢的话,反而找不到作者想要刻意营造的紧张氛围,本来作者想要营造的气氛应该是这本书的精髓;但是,我却可以细细推敲这个人想要说出来的这句话背后,其实他想要表达的真正意义。总之,这部小说看得我很累,我还是习惯于看谍战小说改编出来的电视剧,虽然少了原著的很多乐趣。但是,在那个里面,对于平时就是慢思维的我是恰好不过的,然而向来喜欢新奇的我,还是喜欢谍战小说背后的惊险和刺激,不妨在看完电视剧之后再去看看原著吧。《纽约时报》对这本书的评价也是相当之高,“不仅逼近了格雷安·葛林与约翰·勒卡雷的复杂与写实,也直逼乔治·奥威尔!”。当然,看完书后,我是悲喜交加,悲的是,这本书最后是一场悲伤的序曲,里昂和安娜注定不能走到一起,因为相识相爱于战争年代;喜的是,他或许可以找回自己失落已久的真正的爱情。“春天很快就来了。一个月后外面的紫荆树会开始开花,整个博斯普鲁斯海峡沿岸。你可以回来看看。”或许过一段时间再来看看这本书,我的关注点会再有一个变化。不仅仅是关于谍战的戏份,更重要的是关于人性的光芒。我比较喜欢对于经典的书籍选择二次阅读,在第二次阅读的过程中总能找到在第一次阅读的时候遗落的部分。——那就是,即便是再黑暗的年月,人性的光芒也没有熄灭,还会继续光亮下去!PS:作品虽有限,但均为原创。如需转载或者另作他用,请豆邮或664591856@qq.com联系本人。谢谢您的尊重~

写实的间谍世界令人着迷

间谍小说属推理小说的一个子类,爱看这两种小说的人会有一个有趣发现,虽然间谍小说也需推理,找出间谍或机密,但两者在核心意义上截然不同,甚至分道扬镳。推理小说讲究证据确凿,凶手是谁,动机为何,诡计怎么设计,一切清晰明了;而间谍小说却立足于含糊、混沌之上,反叛,立场动摇,身分认同冲突,情感矛盾,常建立在人性的复杂与脆弱、道德的模糊与两难之中,此乃间谍小说的迷人之处,从某种角度看,更贴近人性与其弱点。间谍小说分两派,一是华丽浪漫的动作冒险派,伊恩•佛莱明笔下的救世英雄詹姆斯•邦德几乎只手撑起这一派;另一派是写实派,以格雷厄姆•格林和约翰•勒卡雷为代表,描写真实的间谍世界,是我偏爱。手头这本《伊斯坦布尔逃亡》属写实派,故事发生在二战即将结束时的伊斯坦布尔,欧亚交会,谍影重重。美谍报惊悚小说家约瑟夫•卡农重现时代细节与气氛,填补二战结束后与冷战形成前那段空白时空。二战行将结束,谍报圈人马纷纷开始打包行李回国,派驻在伊斯坦布尔的美国烟草公司代表里昂选择留下,替同盟国做些地下工作。某次行动他接送一名“神秘”人员,接到后上线却意外死亡,而这位“神秘”人物引起了美国、苏联、土耳其当局的猎杀,死亡不断发生,最终甚至危及里昂自己的性命……写实派间谍小说很有趣,基本没有女作者,且作者本人几乎都曾经担任过外交官或从事过谍报活动,盖因间谍小说创建于真实场景之上,万难虚构。卡农却突破了限制,他虽然无参与间谍活动的经验,却能描绘得栩栩如生:在如伊斯坦布尔海峡看似平静水面般诡谲的城市,充满耳语与秘密,卡农带我们穿梭于土耳其古老的市集、清真寺与代表昔日辉煌的老旧别墅,见证暗杀,背叛与外遇。卡农善于揣摩间谍的内心活动,心里的挣扎,道德的冲突,立场的转变正是这部间谍小说的精华,虽然不如格林或勒卡雷等大师能写到内心的最深处,但也表现的恰如其分,值得喝采。《纽约时报》曾把卡农视为格林与勒卡雷的接班人,还认为书“逼近了格林与勒卡雷的复杂与写实”。这让我读小说时很注意里面的“格林元素”,尤其是外遇这一段(格林也是个中高手),“间谍的背叛”与“外遇的背叛”实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中幽微,值得玩味。外遇与间谍小说最配,我甚至觉得间谍小说里一定要来一段外遇才有背叛的味道,方显背叛者的内心煎熬。《伊斯坦布尔逃亡》里描写外遇,描写情欲与忠诚就特别好,大有格林的味道。当年格林读勒卡雷的代表作《冷战谍魂》时说了一句“这是我读过最好的间谍小说”,令勒卡雷从此名满天下。如果大师在世,不知读了此书,又会如何评说?

扔掉枪,共享和平

前一阵子,电视荧屏上被谍战剧挤爆,什么《暗算》、《于无声处》、《潜伏》、《锋刃》等等。国外的谍战剧也不少,美国的《美国谍梦》,韩国的《间谍明月》,日本的《华丽间谍》,英国的《菜鸟间谍》等等,或者诙谐,或者机智,总之让大众对这些深藏不露,机警过人的间谍门膜拜。当然之所以大家对这些谍战剧感兴趣,还是因为有小说跟着,或许是因为谍战剧太火了,所以我读过《暗算》、《于无声处》、《潜伏》等,国外谍战题材的书我还没有读过,不过美国作家约瑟夫•卡农帮我弥补上了这个空白。约瑟夫•卡农著的《伊斯坦布尔逃亡》给我们讲述的就是二战时期情报人员的故事。读了这些关于谍战的作品,弄得我现在也神秘兮兮的,以前认为只有抗战期间才会有这些情报人员,现在看我是大错特错了,不管是和平时期,还是抗战时期,只要有国家的存在就会有情报人员,而且现在国家开放程度高了,所谓的间谍门更是多重身份了,有一些人恐怕早早就埋伏在了你身边,他们表面上是你亲密的邻居,喝酒的朋友,玩乐的伙伴,那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到执行任务的时候,一旦他们的谍战任务开启,他们很可能就是无所不能的战士,让你大跌眼镜。我的想象空间还是有的,别怪我,因为这样的书读得多了,自然会怀疑一切,虽然我还不是其中的一份子,但是我却真心佩服这样的人。还记得前几天读了一本书,写的是父母是无名英雄,就是说为国家利益牺牲一切的人,也就是我们所称呼的情报人员,他们牺牲了,他们的孩子也走上了这条路,继承了父母的事业,将革命斗争到底的故事,读了之后很振奋人心,觉得一个国家的和平,是因为有了这些人无怨无悔的付出,他们舍弃了身躯还有爱情,他们是伟大的人。《伊斯坦布尔逃亡》讲述的是情报人员逃亡的故事,逃亡的路上有背叛,有杀戮,有诡计,有救赎。其实我一直想弄懂一件事,这些情报人员是怎样被训练成的。有些事情我们这些普通人是很难理解的,为了完成任务,他们不惜一切代价,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不惜一切代价绝不是我们说说这么简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就算你的价值观是多重性的,那么为了获得情报,就能做到抛开一切吗?甚至亲情,甚至友情,我想很少有人能够做到的,可见这些情报人员一定是超凡脱俗的人,他们注定不是一般的人,所以他们才能化危险为平安,他们才能做到常人做不到的事情,直到胜利大逃亡。不过这样的结局是很少的,大多数人都会默默地死去,无人知道他们的真实姓名,甚至没有人知道他们曾经来到过这个世界。家与国,爱与失去,人性和救赎。这些对于情报人员来说就是人生,他们没有选择,只有为了斗争、生存,而不顾一切地前行。这本小说中有大量的人物对话,通过这些人物对话,很容易走进情报人员,也就是小说的主人公里昂•鲍尔的世界,其实说小说的主人公为了完成使命也好,为了活命也罢,如果人被逼到只有生死可以选择的时候,一定会激发出他所有的能量,目的就是为了生存,没有生存,还谈什么完成任务。所以说情报人员未必都是强悍的肌肉男,他们中大多都与我们普通人一样,只是他们的精神世界是刚毅的,是无比强大的。其实我心里钦佩这些无名英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即便是在黑暗的年月,人性的光芒也没有熄灭,还会继续光亮下去,这就是对他们的真实人生。一本小说是否成功,除了故事情节的曲折,还有故事架构的新颖。在这里我还要感谢译者李建兴,我觉得他的翻译还是成功的,最起码我读起来很顺畅,没有陌生甚至很难理解的章节,这样就可以确保你在阅读时会投入进去。枪是扔不掉的暴力,只有扔掉枪,才会回归和平。但是从目前世界形势来看,这对一些国家还是很奢望的事,但愿有一天情报人员会下岗吧,期望那一天早些到来。

逃亡

土耳其地处欧亚大陆交汇处,把守战略要道。二战战争刚刚开始,各国使节就蜂拥而至,希望用各种阴谋诡计动摇土耳其的中立立场。但土耳其的策略是同时向德国和英国出口矿石等资源,换回武器和其他物资来保卫自己的国家,并借此机会寻求发展。德国将帮助土耳其建设道路和铁路,英国将帮助土耳其建设机场和港口,两国会相互竞争,各自提供最好的设备,而土耳其则允许两国势力在国内用各种阴险的伎俩明争暗斗。二战的欧洲、亚洲打的是乱七八糟,很难找到一个中立的国家,土耳其是个中立国,各国的部队是进不去的,但是间谍就很自由,没有各国军队的威胁,他们自然很活跃,但是土耳其在德国即将战败之际加入了盟军,我们的故事就发生这个时候。在这里多提几句,在二战即将结束的时候,其实盟军内部已经开始动摇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以苏联为首的华约开始为了各自的利益互相争夺。这个够复杂了吧!在这种时候,虽然各国间谍陆续回国,但是有些特殊任务的间谍,需要完成任务以后才能回国。里昂的任务其实就是带一个神秘人物回美国,但是任务还没开始,他身边的人都被杀了,自己还莫名其妙的被美国、苏联和土耳其三方政府围剿。和每一个悬疑故事一样,身为主角的里昂当然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了,其实我们读者也是一样不知道发生了。当里昂试图找到事情的真相时,事情变得越来越复杂,同时自己还陷入爱情之中,这就热闹了,要想知道故事怎么发展,结局如何,还是自己拿起书来细细品读吧!《伊斯坦布尔逃亡》的故事紧凑又充满阴险、诡异的气氛,被人利用、刻骨铭心的爱情、遭受意想不到的背叛,他的人生陷入黑暗之中,抱着对明天的最后一丝希望和爱,他坚守自己的使命和信仰,完成了自我的人性救赎!我原来说过,一本好的小说,不仅仅是故事情节扣人心弦,还要最后的升华,达到一种人生的高度,让读者从中有所感悟。这本书的主角最后达到了自我的人性救赎,小说也因此得到升华。就在前几天我看完了《太平轮•彼岸》,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就是最后所有人在水里求生的过程。整个过程对人性的拍摄很让我震撼,面对死亡,有的人自愿把宝贵的生命留给年轻人,有的人为了生存不惜杀死别人,人性是最为真实的。《伊斯坦布尔逃亡》最后主角人性的救赎和我提到的《太平轮•彼岸》有异曲同工之妙,大家有时间不放拿起书来细细品读一下。

枪是扔不掉的暴力 墙是看得见的误解

枪是扔不掉的暴力 墙是看得见的误解通过网络检索,我发现该书作者[美] 约瑟夫•卡农,他是现象级全球畅销小说,关于命运之诡谲,人性之高贵。爱伦坡奖得主约瑟夫•卡农力作。集惊险、谍战、和爱情于一体。蝉联《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它是一部集惊险、间谍、秘密和爱情于一身的绝妙小说。令三十国读者泪下恸绝的人性救赎!   那离我们很远的二战又一次回到我们的身边,好像战火纷飞的岁月又一次逆袭而来。本书为作者约瑟夫•卡农新作,讲述了二战时期,一个情报人员为了拯救一个人,却遭到了美、苏、土耳其三方的猎杀,故事惊险、暴烈,缱绻难忘,意想不到的情节和意料之外的爱恋同时在伊斯特坦布尔上演。这本书情节非常曲折,扣人心悬,让人有很强的求知欲,探索的欲望。的确耐人反思、深度。  本书以二战为大背景,讲述了情报员里昂在执行最后一个任务时,被人利用,他身边的人因为他受到伤害,他也陷入美、苏、土耳其三方的猎杀圈中。在他流亡的过程中,他经历了刻骨铭心的爱情,也遭受意想不到的背叛,他的人生陷入黑暗之中,抱着对明天的最后一丝希望和爱,他坚守自己的使命和信仰,完成了自我的人性救赎!爱情、善意、背叛交织在一起了。而整个故事来说,一点儿也不显得杂乱,而非常符合逻辑、符合现实生活的再现,昨日重现,真得惟妙惟肖,相得益彰。  对具体的故事细节而言,我们可以发现:对里昂来说,这是他的绝爱之城,也是流离失所的开始;这是人间的炼狱,也是一场人性的自我救赎……为了斗争、生存,他们选择相互依赖和信任,一起寻找残酷背后的甜蜜、复杂人性的救赎以及忠心耿耿的爱!综合来看,本书非常严谨,故事总是那么跌宕,充满了人间真情,没有虚伪做作之嫌。一切竟然如此真实,这是绝爱之城,也是流离失所的开始;这是人间炼狱,也是人性的自我救赎;这是我爱你的唯一方式,却让我永远失去了你……一本真实的历史书,一本绝美的二战回忆录,的确让人深思。战争是残酷的,也是让人伤痛的,的确如此,而作者给我们带来的故事却是那么难忘!  

看一本好书,您需要工具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开始阅读的时候,会觉得有点难,我的进展很慢很慢,我试图弄清楚所有的细微关系,探索故事的大环境和背景,为此我动用了工具:地球仪、百度、我爱人。后面的部分就快了起来,不是脉络厘清了,而是更复杂了。环环相扣、多层次展开、情节更紧凑、情绪更紧张、故事更丰富饱满……让人不敢停留,甚至有几处不敢喘息,迫不及待读到最后。真正到了最后,结局已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又禁不住怅然若失。有些困惑得到了解答,又有些更深一层的人性思索仿佛萦绕不去,不是不明所以,而是懵懵懂懂,好像明白是为什么,却又有种无力感。所以,我会推荐阅读这本书,但和书封上的那些推荐理由不同。看惯了推理小说,其实并不觉得这是个“无比惊险”的故事,也有外媒书评拿它和《达芬奇密码》比较,我也认为两者虽然都情节紧凑,动作迅速、头脑强大,但是因其背景不同,所以呈现出的感觉完全不一样。我推荐的理由是,作为一个二战背景的故事,它成功吸引了我作为一个历史白痴的理科生的阅读兴趣,并进一步引发了我对那段历史的探究及思考。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它里面传达出的情感和情怀,无论是使命感还是不得不而为之的人性选择,都让这个原本单一的逃亡故事充满张力。书的封底有一句话,“这是我爱你的唯一方式,却让我永远失去了你……”,其实我想说这句话对我有一定的误导,让我误解了本书的主题。确实,在阴暗、诡异的气氛中,有不期然的爱情发生,并一定程度影响了最终的结尾。但是爱情,无论是对安娜,还是凯,都不成为影响里昂选择和这段逃亡故事的完全因素。看这本书,知道些过去的历史是有帮助的,比如史特劳雷斯提惨案、史楚玛号沉没事件,难民委员会拯救欧洲犹太人的英雄事迹……这些会让你更易于理解当时的大背景,以及那时人们的心理。我会明白为什么当时是那样的,主人公会那么选择。就像我说的,地球仪、历史书、百度、甚至是个愿意和你交流讨论的爱人或朋友,都是很好的阅读伴侣。但是最重要的工具,应该是开放又投入的心态,这个充满对话(不得不说,大量的对话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它利于表达人物的真实情感,而且大篇幅的擦枪走火的对话也营造了本书的紧张气氛。就是不可避免的,对话太多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阅读难度),非常有电影画面的故事,会使读者有很强的代入感,像看一部大片一样心潮澎湃。同时,它又不是部简单的好莱坞英雄片,它的历史厚重感还需要你沉下心,打开心。最后想说,个人感觉本书的翻译还不是非常完美,但瑕不掩瑜。祝大家阅读愉快!

伊斯坦布尔夜幕上的星辉

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谍报惊悚小说作家约瑟夫•卡农,他的前座《柏林迷宫》已于2006年被翻拍为好莱坞电影,本书是他的最新力作,曾蝉联《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全球第一。说到谍战题材的小说,大家肯定首先会想到麦家的《风声》,弗•福赛斯的《间谍课》系列,他们的小说以情节扑朔迷离、气氛紧张逼仄著称,再兼之缜密的逻辑和谍报手段的展示,往往令人惊叹不已。然而本书则是另一种风格——动作迅速、思路敏捷,紧凑又充满阴险、诡异的气氛,宛如一部好莱坞大片。本书讲述的是二战即将结束,潜伏在伊斯坦布尔的探员里昂正准备进行最后一次任务。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任务尚未开始,他身边的人接连被杀害,他自己也陷入美、苏和土耳其三方政府的围剿。里昂只得携带着秘密文件、关键情报,在豪华饭店的酒吧、咖啡厅及隐蔽巷弄间流窜。他试图查寻事情的真相,却陷入一场意想不到的爱恋。而这场爱情的背后,不仅是一个惊天秘密,还是一首“悲伤的序曲”。不知道大家是否看过“伯恩”系列电影,电影中的伯恩以一个失忆特工的身份,在追寻自己身世的过程中,不断遭到暗杀,知道最终解开重重谜团,寻回自己。波尔系列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他辗转欧洲各国以摆脱追杀和反击的部分,这过程既描绘出了欧洲各国美丽的人文风貌,又烘托出故事紧张明快的气氛。本书的前半部分就如同伯尔尼系列一样,主人公里昂不得不在土耳其的各处逃亡。书中用细腻的笔法充分的绘制出伊斯坦布尔及土耳其的美丽风情——古鄂图曼市集、卡巴塔斯与芬迪克里的清真寺、博斯普鲁斯海峡、女儿塔及托普卡皮皇宫的碧绿公园(马克•李维的《伊斯坦布尔假期》中也有对这座城市的刻画,看来那里真的很美啊,有机会也要去一睹其风采)。这一部分节奏由开篇的缓慢逐渐加速到目不暇接,由初始的不明就里、昏昏欲睡到手不释卷、一目十行。真如同美国动作片中的情节展开——男主人公在电影开场时还生活的平静、幸福,然而随着一场风暴的降临,被人陷害的主人公安逸的生活被埋葬,自己背负上所有的痛苦和屈辱,孤独的踏上寻找真相的坎坷之路。完全的美式英雄主义风格、真男人形象。英雄总是少不了美人相伴,在书的后半部分,硬汉里昂邂逅了一段不期而至的爱情,让读者紧绷的神经稍微松弛了一下。然而其实这只是巨浪来临前的平静,随之而来的真相又让读者战栗不止。正如书封上所揭示的那样,全书其实就是一个关于家与国、爱与失去、人性和救赎的故事。听起来似乎很壮阔,但整本书给我的印象就如同之前所讲的,浓浓的美国英雄大片的味道,无论是故事的展开方式、人物的安排,以及节奏的把握和对话设计(这书里面的对话真的好多啊,80%有没有,要是一行一段的写,真以为再看电影剧本,全是台词啊),简直就像是为好莱坞量身打造一般。所以热衷此类影片及谍报题材书迷一定不要错过次数。

在寻求真相的逃亡路上实现救赎

初识约瑟夫•卡侬是缘于《德国好人》,当掩卷后为杰克的无果而终的爱情忧伤时,不禁会想作者下一部作品又会是什么?这本《伊斯坦布尔逃亡》是卡侬作品的第二部引进版。依然是剑拔弩张的东西方冷战前沿,依然是犬牙交错的谍战交锋,也依然是命运悲凄的犹太人,依然有一个美丽,但背后有故事的女主角。虽然风格依旧,但故事确每每精彩(换言之,卡侬的8部作品中,除了最早的《Los Alamou》和《Stardust》中故事的场景是在美国本土之外,其他都是是在东西方冷战的最前沿),每个故事中都围绕着犹太人的战时行为而展开。故事的精彩不容细说,一个孤身间谍,被利用、被伤害、被背叛,被追杀,被拯救,被爱情所感动。所有谍战惊险小说所需要的要素全具备,为了真相、为了生存,他们选择相互依赖和信任,一起寻找残酷背后的甜蜜、复杂人性的救赎以及忠心耿耿的爱!使命与职责、人性与爱情,真相与救赎是卡侬笔下永恒的主题,这也正是卡侬作品与其他描写谍战或犹太人悲惨命运故事的不同。每一个值得同情的犹太人,都是有故事的,或许都有他们自己或爱他们的人所无所直面的故事。忧伤中叙事,悲愤中前行,最后的结局却又令人稀嘘不已! 这是卡侬笔下每个故事的最终结局,总会令人心有不甘或扼腕痛惜之感,但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做能什么呢?或许什么都不能吧?或许这就是最好的结局。此书英文版封面和美国亚马逊的推荐语总是将卡侬与勒卡雷作比较,想来或许是二者作品的开篇总是那些阴冷的场景有关吧,但要论人性的复杂,卡侬更胜一筹。篇末一句“春天很快就来了。一个月后外面的紫荆树会开花”,给读者留下了希望,而作者今年最新作品《Leaving Berlin》中的那句“But where do we draw the lines of our moral boundaries”却让我们掩卷深思。期待卡侬的更多作品能引进来!

悲伤的序曲

这是我读约瑟夫的第一本书,我不知道他的前作如何,但据说被拍成了电影,想来他的作品一定很受欢迎吧,书面上的宣传语更是吸人眼球:爱伦·坡奖得主,令三十国读者泪下恸绝的人性救赎!令读者忍不住怀着好奇心与敬畏心想翻开书面细细阅读下去。封面这些话,则揭示了伊斯坦布尔这个城市的战争与残酷,也暗示了主人公里昂在艰难逃亡之路所经历的危险和命运:被土耳其、美国和苏联三国围剿,成为这个城市的逃亡之人。这是一个爱与救赎、背叛与人性、暗杀与间谍、家与国的故事,里昂在背叛中寻找可以相信的人,在暗杀里一次又一次的逃脱,身份为间谍的他在伊斯塔布尔的逃亡中该何去何从呢?失去家和国的里昂又将面对怎样的人性挣扎和自我救赎?且让我们翻开这本书在里面看着里昂经历重重背叛和暗杀,在伊斯坦布尔这个残酷世界里所得到的甜蜜爱情,在犹太人所遭遇的黑暗人性的迫害后的救赎,以及这场爱情中的所生出的相互信任与依赖。身为间谍,里昂并没有像现在美国大片里的间谍一样身手不凡、擅使易容术,令对方在不知不觉中供出情报,也没有被分配什么“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只是每天去土耳其的烟草公司上上班,打探下当地的小消息,本来这样优哉游哉的生活也挺不错的,更何况还能离开精神不正常的犹太妻子,不过随着战争的结束,回国消息也传来,他需要执行最后一项任务——带一个秘密人物回美国。这么一个简单的任务却随着事件的发展给他带来杀身之祸,周围人的被杀与背叛,导致里昂再也没有相信的人和可回去的国家,他和那个神秘人物只能在伊斯塔布尔的市集、清真寺和老旧别墅间逃亡。里昂在一次次信任中被背叛,在一次次的暗杀中才发现自己已经无国可回,在重压之下奔溃的妻子和无法维持的爱情使得他的家庭和忠诚也不复存在,到最后只能与任务对象相互信任,他只能生活在地下世界里,在一次次风波中寻找事情的真相,在暗杀和背叛里侥幸活下来,在这个美丽光鲜的大城市伊斯坦布尔里狼狈艰难的活下去。而里昂只能信任的任务对象则是当年战场上杀害犹太人的残忍怪物,在经历重重风波后,他与里昂也开始相互依赖,只是间谍的生命里注定没有未来,无论是在美国、还是苏联和土耳其,里昂最后还是回不了国,注定在伊斯坦布尔的街头继续徘徊,然后悲伤的活着。这个故事紧凑又充满诡异,在悲伤的氛围里慢慢感受这书中悲伤的序曲吧。

坚持信仰做自己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是没有阅读过作者约瑟夫、卡农任何书籍,阅读完卡农这本书,了解到作者的写作水平是如此令人深刻。不由得不想继续想阅读更多作者的书籍。书中更是用了《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时代杂志》和畅销作家欧伦、施坦霍尔的点评和赞扬来呈现了本书的出奇和可读性。以及对作者的高度肯定和盛赞。当你阅读完整本书,绝对会对这样的点评相当认可,并且认为点评十分妥当。一开篇便以最后一次任务的情节,带人进入到一个诡异的社会时代背景。随着里昂一步步深入探究事情的真相,却也一步步踏入伊斯坦布尔的逃亡之路。在这逃亡的路上,倍受三国围剿,身边的人都受到牵连,接连惨遭杀害。故事情节不断惊奇呈现,也有章可循地讲述了整个故事。故事中充满了惊险、悬疑、秘密交接,更在逃亡中收获一段意外的爱情。随着爱情的接入,背后的隐藏的秘密,整个故事更是令人无法抗拒,不断不继续深入下去,直到看完最后一页。令我称赞,惊叹不己的是,看完却久久难以释怀。里昂在这场自我的人性救赎上,经历了种种困境,面对各种诡计,残酷,背叛,还有无时不在的逃亡,依旧坚强地应对一切,依旧坚守做自己。故事的结果令人感慨,更多的是发人深思。在坚持自己的人生道路上,遇到的不同困境,有多少人在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坚守着人生正确的价值观,不被社会的现实,人生的艰难所影响,始终做自己,坚强面对一切。信任与背叛,爱与失去,人性与救赎!人生就是这样,给予我们的,很多都是坏选择,我们能做的就是做到保持中间平衡。很多事情更是没有办法重来,做了就做了,错就是错了,一味地执着,也只是在无限循环,也只是在作无谓挣扎。只要心中有爱,有信仰,人性的光辉就永不落幕。书中采用相关的历史事件,虚构的人物,侧面的讲述了二战时期的土耳其的动荡。战争总是残酷无比的。在战争下的伊斯坦布尔,犹太人经历着什么样的人性的迫害,给伊斯坦布尔带来了怎样的忧伤。有些历史是无法篡改,更无法磨灭。有些人性是无比残忍,更难以原谅。——转载须经本人授权,转载请豆油本人。谢谢

双面人 观《伊斯坦布尔逃亡》有感

双面人观《伊斯坦布尔逃亡》有感在了解《伊斯坦布尔逃亡》这本书之前。先来了解伊斯坦布尔这个地方,因为在这之前我连此地名都没听见过,真是个孤陋寡闻的人啊!它坐落在控制着博斯普鲁斯海峡欧洲一边的海角上,伊斯坦布尔所处的位置控制着通向亚洲的要道。城市被金角三角湾分割,因此在防御上起了主要作用。在巴尔干与安那托利亚之间,黑海与地中海之间,它是重要的海上与陆地交通中心。为全书的谍战背景做了铺垫。 本书《伊斯坦布尔逃亡》中的情节就发生在这里。《伊斯坦布尔逃亡》是由美国谍报惊悚小说作家约瑟夫、卡农写的。被《华尔街日报》评价为:无法抗拒的小说!动作迅速、思路敏捷,紧凑又充满阴险、诡异的气氛,几近完美!我第一次看这类谍战的小说,其实电视也很少看这类题材,因为脑袋瓜子比较简单,对于这类悬疑片无法理解推断,还有国外的人名,搞不清谁是谁。所以这次想尝试一下,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什么事情总会有第一次。《伊斯坦布尔逃亡》是一本 谍战小说,圈套与陷阱的设计,卧底、叛徒、内奸等身份的揭穿等,这些都是谍战小说悬疑性的具体体现。1945年,二战即将结束,在那动乱敏感的时期,枪是扔不掉的暴力,墙是看得见的误解。各国的谍报人员开始准备回国,潜伏在伊斯坦布尔的情报人员里昂、鲍尔(最近看过国内的一个谍报电视剧《伪装者》,里面的人虽然表面上是光鲜亮丽的上流人士,但是却是为了自己的某种信念还奋斗的勇士,本书中的里昂、鲍尔就是一个携藏秘密身份、关键情报的人)正在进行最后一次任务——带一位神秘人士回美国。本书就按这个情景展开了故事情节。但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任务尚未开始,他周边的人接二连三地惨遭杀害,他也因此被美、苏、土耳其的围剿。他成了伊斯坦布尔的亡命之徒。里昂、鲍尔活动在豪华饭店的酒吧、咖啡座和隐蔽的巷弄间;藏匿在清真寺、古鄂图曼市集和老旧别墅间。他试图查清事情的真相,却陷入一场意想不到的爱恋。而这场爱情的背后,却有着一个惊天秘密。对里昂、鲍尔来说,伊斯坦布尔是他的绝爱之城,流离失所的开始;是地狱,也是一场人性的自我救赎……为了战争问你、生存,他们选择互相依赖和信任,一起寻找残酷背后的甜蜜、复杂人性的救赎以及衷心耿耿的爱!剧情环环相扣。战争中的人民,处处小心、表里不一,所以珍惜当下、珍惜和平年代。

心是指明灯,爱是动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全世界的演出盛会,轴心国与同盟国的激烈撕杀,牵连其中的国家也浴血奋战,中立国也不可能置身事外,比如土耳其。它悠久神奇的城市___伊斯坦布尔,特殊的桥梁。在黎明前的暗夜,风起云涌,各方势力为维护各自的利益,展开一场无硝烟的战争。《伊斯坦布尔逃亡》,爱伦坡奖得主约瑟夫.列农最新力作,一部集惊险、间谍、爱情与人性救赎于一体的小说。《时代杂志》《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主流媒体对它高度赞誉,它也确实值得这些称赞。情节紧凑惊险,人物形像刻画生动,故事线索一波多折,引人步步入瓮。跟随在轴心国德国身后的罗马尼亚,奉行纳粹思想的群体中,总有小部份的异类,他们不是不爱国,非要做叛国者,更多的是对于和平的向往,为和平而战。罗马尼亚人,亚雷榭就是其中之一。他逃到中立国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寻求接应,在这里,他遇到了即将做完最后一个任务就自由的美国情报员里昂。这最后一个任务,事情远比想象中的复杂。 伊斯坦布尔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各方势力暗自较劲,苏、美、土耳其三方为各自的利益而战。在渔船送亚雷榭来到自己身边后,里昂肩负使亚雷榭逃离伊斯坦布尔的任务,随着这个任务的展开,友情与爱情,生与死都受到挑战。总是担心病床上的妻子安娜,随时应对土耳其上校阿尔坦的盘问,不停猜疑同事中的内奸,绝妙避开有心人的监视。斗智斗勇中,里昂坚持不放弃亚雷榭,为了自己的信仰,也为了自己的使命。重点保护人物,都有其价值所在。可能看了书中一大部分还是没有理解亚雷榭的价值所在,直到最后,才真正理解里昂的付出不是无用功,他的坚持是对的。虽然书中大部分情节都是用人物对话连接起来,可是故事里面的人物却一个个鲜活地跃然纸上。里昂一个人联串起所有的人物关系,心中永远牵挂的安娜,同事中的汤米,米海,桃乐丝,保护对象亚雷榭,利益相关的阿尔坦,法兰克,梅尼可夫,情人玛丽娜和凯瑟琳,所有的人各司其职,又相互牵扯缠绕,当然还有那贪财的渔夫,他们贡献出一场惊心动魄,爱与别的精彩故事。一场伊斯坦布尔的逃亡,一次人性的救赎,一次自我的解救,原来不论在哪个环境,哪个时代,心是真正的指明灯,唯爱能永存。

书中的对白是我最欣赏的

不用剧透,《伊斯坦布尔逃亡》的故事就是一场大逃亡。故事时间发生在1945年,二战即将结束。那是一段非常时期,曾经的各国混乱战争接近尾声,该结束的要结束的,该走的要走了。各国的情报人员都面临转移回国的问题。所以,《伊斯坦布尔逃亡》是一本涉及情报间谍、涉及家与国、爱与 背叛、诡计与阴谋、人性和救赎的大场面小说故事。书中的对白写得很棒,难能可贵的是,表面的轻松对白,背后却是紧张神秘的情报人员逃亡回国的历险故事。你看着各种角色们在对话,说着他们之间的事情,其实安排的却是那样一场大战斗呢。里昂的最后一个任务,是带一位神秘人士回美国去。他不知道这位神秘人物的来头,他甚至不知道亚雷榭的身份,但是他们却默契的合作。气氛很紧张,因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终于等到要明天就离开了,却又被通知说,还需要再等一天。再拖住一天,时间就是一场战斗,时间又证明着一切,最难承受的是,过程和结果。里昂根本不知道事情的真相,在他试图查询的过程中,还遭遇了一场意想不到的爱情。是真的爱情吗?卡侬的一贯风格,忧伤中叙事,悲愤中前行,最后的结局却又令人稀嘘不已! 他奋力打造的,是爱之城,也是离之始。是人间炼狱,也是人性的自我救赎。我最最喜欢作者安排的对白,这对白中透露着丰富的信息,却不紧不慢,让无比紧张的气氛,就在那样轻松的话语中,不露痕迹的充盈每一个读者的心。好过瘾。结局是悲惨的。令人深思。大逃亡变成了大逃杀,真爱的背后,奏响的是“悲伤的序曲”。人性有时候承受不了考验哦,所以不要考验我。我们总是在人生中,无法明确的面对许多真实的考验。一念之间,选择会大不相同。而结局,却总得承受。我看很多情报故事。中国的领军人物是麦家。《风声》〈风语〉我都看过的,但是他和卡侬的风格不一样,甚至二者是没有可比性的,都写得很棒。我只所以更喜欢麦家,也许仅仅是因为他是中国人我先读的他。卡侬真的很棒,作品很大,思想更多。

激情与速度 爱情与逃亡

用最快的速度看完了这本小说,因为实在不忍心放下,想看看里昂到底会有怎样的经历与结局。“春天很快就来了。一个月后外面的紫荆树会开始开花,整个博斯普鲁斯海峡沿岸。你可以回来看看。”在残酷与紧迫的情势之下,依然有着男女主人公浪漫温暖的爱情。爱情,对于那时的里昂来说,可能是奢侈的,也是危险的。但是爱情就是那么发生了,谁也无法阻挡。看到里昂身边的至亲一个个倒下,被他的伤心,恐惧,焦虑所影响。而这时他和女主的爱情也出现了,像荆棘中的玫瑰,在困境中愈发娇艳动人。心惊胆战的我们为里昂担忧,也希望他的爱情能有个结果。虽然小说中的战争,犯罪,枪击,离我们的生活非常遥远。但是正是这种遥远,让我们更能在小说情节中融入自己的想象与理解。当然也很佩服作者的写作水平,这种紧迫的情绪一直延续在文字中。文章始终是以一种紧凑的节奏前进。就如作者所说,从一九四五年以来伊斯坦布尔改变了很多,市区现在蔓延过了山丘,以容纳估计增加的一千一百万人口。旧缆车线被废弃了,传奇的公园饭店被拆除改建成停车场。罗伯特学院现在成了博斯普鲁斯大学,街道名称也变了。昔日的佩拉街已经变成独立大道,里昂住过的阿亚怕沙路,现在成了伊斯梅伊诺努大道。一切都改变,可作者的小说却成了永恒,读者的记忆也成了无法动摇的存在。面对着危险,欺骗,背叛,疼痛,里昂一直在向往着美好与平静。从他的身上看到了人类可贵也是本能的品质。面对困境的选择有许多,我们最应该永远记住的是,要活下去。活着,就可以改变。面对的困境总有一天会被你打败,当然也可能是困境将你打败。所以,始终以坚强的心态面对生活,不要被环境所干扰或者污染,真实的做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台版的引进版

译者还是李建兴,希望有些低级错误可以改进!这个封面也是醉了!台版的封面好看,和人文版的《德国好人》相映成趣!至于情节,不多说了!卡侬的一贯风格,忧伤中叙事,悲愤中前行,最后的结局却又令人稀嘘不已!卡侬的作品,仍以《德国好人》为优,虽然也拍成了电影,但反响却不如《朗读者》,其实无论故事情节还是思想内容,以及战后德国“直面历史”的社会思潮,《好人》都前者更深刻,也更吸引人

假如还有明天

谈及间谍小说,在我心目中,约瑟夫·卡农绝对是堪比约翰•勒卡雷的存在。这位居住在纽约的小说家是能够在作品中勾勒出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一个让人沉迷、向往或是恐惧的世界。《伊斯坦布尔逃亡》是 约瑟夫·卡农继《德国好人》之后,第二部引进国内的作品。就背景而言,将无形的杀场从德国转移到土耳其无疑是个好主意。战后德国是谍战理所当然的重要战场,除此之外,大概谁也不会意识到,土耳其这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国家会和诡谲多变的谍战牵扯上关系吧?就算有,想象中也应该是卡萨布兰卡这样的地方。看过地图才明白,被黑海、地中海与爱琴海包围的土耳其是欧亚大陆的十字路口,这样重要的地理位置自然注定了土耳其是地缘政治游戏中无法忽视的所在。简单回顾一下历史,原来执政的奥斯曼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站错了队,导致战后土崩瓦解趋于没落。1923年才成立的土耳其共和国面对列强显然也不够强大,于是在血腥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明智的选择了中立。战争结束之后,暗自庆幸躲过血光之灾的土耳其才发现,缘于紧挨苏联的地理位置,注定要成为冷战期间西方对抗苏联的重要战场。《伊斯坦布尔逃亡》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里昂,原本是烟草公司派驻土耳其的员工,他的犹太妻子因为无法承受压力而精神崩溃,了无牵挂的里昂随即成为美国政府的“编外”特工,执行一些打探消息之类的小任务。随着1945年战争结束,相关人员和机构陆续准备回国。里昂被其主管汤米要求执行最后一次任务:接受并安排一位神秘人士回美国。看似简单的任务却在一声枪响之后变的复杂起来,美国、苏联和土耳其三方都围绕着这次任务展开博弈,里昂与神秘人士转瞬之间沦为伊斯坦布尔街头的亡命之徒。小说的主角里昂不是007般身手敏捷、装备全面并且拥有强力支持的超级特工。在小说的世界里,就间谍这个职业而言,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份属”编外“的里昂都无法让人满意,他甚至连可以指挥的下线都没有。然而,这个就是普通人的”间谍“却被卷入地缘政治的乱战,有血有肉的塑造,远比007打动人心。里昂是真正”地下人“的代表。他的感情世界一团糟,深爱的妻子早已形同活死人,邂逅的情感在重压之下无法持续,通过买春去维持一个男人尊严也遭背叛。他曾经信任过自己的朋友和政府,经历过种种风波才发现无人可信。更为讽刺的是,最后他能依赖的,居然是自己的任务对象。利用、背叛、伤害如影随形,甜蜜与忠诚不复存在,地下世界当然是伸手不见五指,只是没曾想到,在风光旖旎的伊斯坦布尔城市背后,生存竟会如此艰难。他只能去适应环境、适应自己的角色,告诉所有人,真相固然重要,可是生存同样重要。他所能做的,就是通过类似侦探的手段去分析、寻找和躲避。从简单任务升级为对抗三方势力,上演一出大逃亡的剧本。与里昂相呼应的,则是本该受保护的神秘人士亚雷榭,他是罗马利亚犹太人眼中的嗜血魔头,是美国政府左右为难的包袱,是苏联政府杀之后快的背叛者,也是里昂手中的烫手山芋。这个起初面目难辨的人在逃亡的日子里与里昂相知相识亦师亦友,通过他的存在,反映周遭世界的荒谬;也是通过他的存在,表达对真相的渴求;以及,所谓政治玩家的面目。约瑟夫·卡农就是善于利用这种对比打破非黑即白的沉闷格局。尽管街头巷尾的遭遇步步惊心,结局更是让人瞠目结舌。相比人物设定与情节的曲折,真正让人沉迷的只有约瑟夫·卡农笔下独有的伤感氛围。当你看到一个业余特工为了良心与尊严在城市中逃亡,当你看到一个人为了探究人性而饱受摧残,较之生死更能打动人心的唯有情怀。故事翻到最后一页。你必须承认,身为一个普通人,里昂做的已经足够;身为作者,约瑟夫·卡农也刻画到位;身为读者,所能做的,就是在文字和想象中,期待里昂有个更好的结局。遗憾的是,在间谍的世界里,满身疮痍的他注定无法离开,他所能做的就是在伊斯坦布尔这座夹缝中的城市去期待明天,假如还有明天的话。

一个令人绝望的逃亡陷阱

逃亡是个恐慌的字眼,会经历不可预知、颠沛流离,需要有个坚定的内心信念来支撑。这本《伊斯坦布尔逃亡》讲述的就是这样一场内心坚定的逃忘故事,不是男主角自己的逃亡,而是拼劲全力帮助另一个神秘陌生人逃离,经历一场场暗杀、背叛,却依然拥有一颗不变的逃亡心。这场逃亡故事没有惊醒动魄的生死搏殊描写,随意翻开一页,都是一段段的对话,所以这是本需要你专心认真去读的书。如果一不小心走神,再看下页,可能就云里雾里。也可以说这是一场言语里逃亡,局中人和局外人话里话外都围绕这样一场逃亡,在策划、在酝酿,只等时机。男主角里昂就是这样一个耐心的等待协助他人逃亡的人,他被卷入战争,同为革命者的妻子,在一场行动中出意外,陷入不言不语的无意识清醒中。他被告知战争结束了,但是还需要协助一个神秘人士逃亡,他就这样陷入了这个逃亡的圈子里。所有的生活都为了这个陌生人的逃亡,他甚至不知道这个陌生人为何人,就放下自己回国的想法,在酝酿和计划这场未知的逃亡。任何一场不光明的逃亡都会付出代价,随着周围人一个个被暗杀,他的处境变的艰难,逃亡也遥遥无期,但是信念坚定。这种逃亡的信念来自何处,是忠于哪个国家,还是自己的职责?在这场看似困难重重,一再推迟的逃亡中,可能连里昂都混乱了。本来是娱乐的派对,也变成了商量逃亡的场所;身边人真真假假,他甚至也搞不清楚。就是那么执着的朝着这个逃亡的目标努力,甚至还放弃一场意外恋爱。看起来是个傻乎乎的逃亡者,掉进了一个逃亡的陷阱。围绕着这场关于战争背景下的逃亡,看起来有希望,却陷入绝望的境地。这个逃亡的故事正是围绕逃亡展开,却一直兜兜转转逃离不了。作者或许故意给里昂布了这样一个逃亡陷阱。让一切看起来都有可能,最终却不能,读了都是希望生,绝望起的失落感。一场好的逃离故事,需要的不是惊心动魄的逃离经历,而是一场看似有希望却绝望的心理逃离。为了逃离这个目标,几乎可以置生命和生活于一旁,可是陷入的是一个逃离的陷阱,一个叫伊斯坦布尔逃亡的陷阱。看完之后,感觉跟随着主角里昂,也经历了这样一场绝望的心理逃离——希望、绝望交织中。

非寻常英雄

这是我看的第一本间谍小说,秉承美国畅销作家的精髓,本书个人英雄主义突出,情节推进很快,各国各方各种势力轮番登场,每个人为了各自的诉求心怀鬼胎。本书发生的时间是在二战即将结束之时,主人公里昂在伊斯坦布尔以商人名义做一些情报工作。他和其他人一样,都面临着回国等方面的问题,但他有一位常年躺在病房中的无意识的妻子。在一次任务中他接了一名叫亚雷榭的神秘人士,但无意射杀了人,安顿好亚雷榭后他试图调查清楚这一切的来龙去脉,但身边的人又接二连三的离奇死去,里昂在不知不觉中卷入了一场未曾预料的逃亡中。在伊斯坦布尔,每个人都身处异乡,为着各自的国亦或是为了个人的利益忙碌奔波。人人都被战争打上了印记,有人偷渡犹太人发了战争财,有人受贿行贿,有人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交换着情报和利益,有人经历了战争身体和心都伤横累累。唯独是里昂,没有什么目标,没有什么目的。他静静地守候着妻子,不痛不痒的干些不着边际的活儿。卷入这场未曾预料的风波之中,非他所愿却无可奈何。曲曲折折的情节过后,自然是阴谋的破败,英雄的崛起。但值得注意的是,里昂并不是一个常规意义上的英雄,他出于自卫射杀了朋友,他有一位卧床的妻子但仍与大使夫人擦出了火花,他冒着生命危险救起了几乎一无所知的亚雷榭又在最后他的恳求之下杀死了他。里昂是个矛盾的人,他身上汇聚着战争的悲剧性,他有着自成体系的良知,但又不可避免的受人性的弱点所累。作者花了许多笔墨来描绘他与大使夫人的这一段露水情缘,他们似乎被一种类似爱情的东西吸引,但其实这何尝不是寂寥生活中的一个插曲罢了。她离开之前,说:“你叫她的名字。你眼睁睁的看着我,却在叫她。”最后曲终人散,该走的人走了,和战争曾经来过又走了一样。兜兜转转之后,还是老妻,无意识也好,没回应也罢,战争改变了那么多,有些事情却什么也没改变。最后,不得不说,不知道是翻译的关系还是什么原因,这部小说看得我很累,尤其是前半部分。在一百页前面所有人物都已出场,但作者的笔触并不刻意的介绍他们,几乎通篇的对话,让人物的职业、性格、各自的关系变得颇难辨别。甚至有时几页书都以他或她代表人名,大段不署名的对话有时候连出自谁口都让人费些脑筋。但正是这种冷峻简单的风格下,战争的残酷和情报工作的复杂性跃然纸上。在曾经看过的几部间谍电影如《锅匠,裁缝,士兵,间谍》、《谍影重重》等也有这种人物指向不明确的特点。对喜爱快节奏间谍小说,喜爱烧脑的模糊指向的阅读文本感兴趣的朋友不妨一读。

夹缝中的爱

我并不是很喜爱这种封面颜色暗沉的书,好像一片死气沉沉的大地连着天边低垂的晚霞,仿佛一切还未开始,就已经结束,让人叹息不得。但是我终究选择了这本书。因为书上说:“这是我爱你的唯一方式,却让我永远失去了你……”就像《大话西游》里的至尊宝,对紫霞,放下金箍棒就没办法保护她,拿起金箍棒却又没办法拥抱她,爱与不爱之间,来回千万遍,可总也要有一个选择,而每一个选择都面临着失去,与其说是选择,倒不如说是与命运、与时间的一场交易,人生最无奈最痛苦大概也就莫过于此了吧。不得不说,此书的对白是一大亮点。我刚刚开始阅读不久,就在书的第三页发现了自己喜欢的、想要摘抄在精致美丽的本子上的句子:小心别喜欢上这档事。一旦开始喜欢——那就不再有任何意义了。它变成习惯就会像烟一样,只是喜欢它的味道。除了类似这种较为通透的句子,此书的对白还极大的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虽然人物之间的对话常常很简短,但是谍战所带给人的特有的紧张和烧脑却体现得淋漓尽致(难道是我智商不够?总觉得情节令人眼花缭乱,好像一个万花筒,此起彼伏又连绵不断。)就如同《科克斯书评》中说的:“凭着像枪随时走火的对话与超时空的怀旧,本书可被列为经典小说之一。”又像畅销作家欧伦•施坦霍尔所说:“无比惊险。约瑟夫•卡农具备独特而杰出的天赋:他巧妙的结合悬疑和史实,包装着核心是一步纯粹的人性戏剧的故事。这不是天赋,简直是魔法!”我也这样认为。一部小说,不管是何种题材,言情武侠或者侦探谍战,要反映的不过是人性。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做出的不同选择,或者平日里的举止言行,都可以反应一个人的性格。能够写好一个人、能够写出一个活灵活现而又合理的人,已经是难之又难,何况是把小说中的每个人都能描写的如此呢?但凡是能够处理好这一点的,无论是作品或者是作者,无一例外的成为了文学史上璀璨的星。在这方面,曹雪芹可谓是大家中的大家,而我私自以为,约瑟夫•卡农就颇有曹雪芹的风范,虽然时代背景不同,题材更是差得很远,但是在人物的描写和处理上,两者却有异曲同工之妙。不管怎么说,虽然是凭着一时冲动拿到了这本书,但是好在,它并没有让我失望。

人性是矛盾的双面体

文|慕卿月《伊斯坦布尔逃亡》是一本适合一口气读完的书籍,故事内容很精彩。每一次人物对话,都描写的分明、细致,让人饶有趣味,又不失紧张感。每一个人角色都非常饱满,作者笔下的里昂,更是一个矛盾的人物。你无法从书中去判断一个人的好坏,人性都是有两面的,也许在这个角度上看,这是错的,但在另一方面,似乎这又是对的。故事中的所有开端,都由一个逃犯亚雷榭开始的。里昂莫名的被卷入了这场风波里,汤米又在接亚雷榭的当天中枪而死。所有的事情都被铺上一层迷雾,里昂被要求接替汤米的工作,并要查出杀汤米的凶手。刚开始读到里昂这个人物,会不自觉的把他代入一个怕麻烦、不想惹事的角色中,可他却毅然接受了这个岗位的工作。并且一直隐瞒了亚雷榭的事情。最触动人心的一幕,要数最后亚雷榭中枪的那一刻。亚雷榭请求里昂杀了他,他不想死在别人手里。到最后,亚雷榭还是相信里昂的,可里昂却出卖他,没有真正的帮助他逃亡。“你动手吧!不要他们杀我。”“是时候了。”“朋友,不要他们杀我。”……对于里昂这个角色,我无法猜透他的心思。很多时候,很多结局,都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如果一开始他就没有接受这个任务,如果一开始他就没有保护亚雷榭的心,如果一开始他就不接替汤米的工作……可是,他总是一边反对着,一边又选择接受。也许,这就是生活中的另一面,无可奈何的一面。我们总是被生活逼成另一个模样,随大流变成生活中的一部分,附和变成生活中的一把交流利器。到底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故事中发生的每一件事,似乎和里昂没有太大联系,又是密不可分的。你无法理解一个人上一秒是这样想的,下一秒又变了样。这变脸堪比翻书的速度。也许作者除了反应当时背景的一个黑暗,同时也揭示了一种人性。没有对错的人性。读完这本书,除了内容上的精彩,我还读到了一股深深的无奈感。故事的最后部分,里昂的两面人性的描写,深深的刺痛了我。生活中的我们,不常处于两难选择的地步吗?大部分人选择的都是接受。一次逃亡,彻底的揭开了人性的矛盾。我想这是这本书最精彩的部分了。PS:作品均为原创。严禁转载!!如需转载。请豆邮或24685251@qq.com联系。


 伊斯坦布尔逃亡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