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

出版日期:2014-10
ISBN:9787533940121
作者:(瑞士)彼得·施塔姆
页数:207页

书籍目录

七年
译后记

作者简介

彼得·施塔姆,一位如北欧家具般简洁冷峻而又流畅舒适的瑞士作家。《纽约客》这样描述他:如果加缪生活在一个遥远的挪威小渔村也有e—mail的时代,那么他很可能会写出像彼得·施塔姆这样的小说。我们也可以把加缪换成雷蒙德·卡佛。我们也可以这样描述他的代表作《经七年》:如果雷蒙德·卡佛写一部长篇小说,那么很可能就会像这部《经七年》。美好脆弱的爱情,激流暗涌的婚姻,人生的两难与抉择。一幅幅清晰锋利的场景,不动声色的句子散发出寒意,正如小说的题词:光与阴影,使事物成形,《七年》告诉我们:爱与恨,使生命成形。


 七年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书评: 以前几乎没有读过这种婚姻题材的书,这本书偶尔邂逅的,便顺手在图书馆借来看了。挺薄的一本书,但里面的内容还是很殷实的。有男主的寂寞、伊沃娜的顺从、索妮娅的忍让、安特耶的客观等等,虽然没有描写太多的内心,但让读者会情不自禁地揣测。对于这本书的男主角,我的感想是:最初的裂痕还是源于不忠。对于读者的警戒是:如果你不想毁了你的婚姻,那就别因为一时冲动跨出那一步。本书结构: 以插叙的方式,男主角的视角勾画整个故事这本书讲了什么: 美丽的索妮娅 十岁的索菲。大学期间享受伊沃娜的肉体,又喜欢着索妮娅。安特耶鄙视作者讲述的大学期间的行为。毕业后,在安特耶家中与索妮娅确定关系,安特耶对作者有一些负面的情绪。简单讲述了双方对待索菲的态度以及主人公对婚礼的想法。索妮娅不在身边就去找伊沃娜寻求快感。去索妮娅家中,不太习惯她父亲。留了个悬念,有点像求婚。索妮娅还是知道,并且介意主人公和伊沃娜的事结婚七年,双方都有外遇。索菲是伊沃娜的孩子,主人公以收养地方式夺走了索菲。伊沃娜太没主见了吧。安特耶直言不讳地质疑主人公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抚养索菲并不顺利,多方面都有一些压力。公司经营不善,破产负债。酗酒。当索妮娅回来后情况有所好转。果然酒就是用来浇愁的。。。索妮娅表示不幸福,离开了主人公。读这本书的动机: 这类婚姻题材的书看的不多,翻翻看读这本书的目的: 想看看作者如何诠释作者: (瑞士)彼得·施塔姆 书中的感兴趣点: 婚姻这本书的阅读方式: 2-3小时通读对我的影响: 如果你不想毁了你的婚姻,那就别因为一时冲动跨出那一步。评分: 78相关书籍:
  •     作者用细腻的笔法描绘了二十年跨度中夫妻、朋间、情人、亲人之间情感的变迁纠葛,非常棒的文字翻译,没有任何外国作品带来的含混晦涩,如音符般流淌在心田。慕尼黑,七十年代奥运会后留下的运动员村;八十年代东欧剧变,波兰人大量流离在德国境内,生活在生活底层;东西德统一后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危机中苦苦挣扎的小企业......色彩斑斓的历史情境中,年轻的建筑设计师追求幸福的家庭、创业的机会,爱情的种子萌发在青春的校园,俊男靓女让外人羡慕嫉妒,光鲜外表之下,男主人公因普通的家庭出生,追求中产阶级生活的过程让他身心俱疲,适时出现的波兰难民身份的书店小职员,没有名利的追求,有的只是最普通的情爱。缠绵中他们在不同社会阶层中飘荡沉浮,周围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变迁,唯有情爱始终在那昏黄的灯光下一闪一灭。实在无法用道德标准来精准衡量,七年,来自圣经中对情感世界的计时单位,也暗合了我们常说的七年之痒,社会环境的变迁,要么是生活在上流社会,他们的圈子一如既往,裹胁着巨大财富和地位让他们高高在上而一往无前;要么是社会底层的普罗大众,生活总是艰难度日;而对于游离其间的所谓市民阶层、中产阶级,他们抗争、奋斗,忍受着社会的磨砺......
  •     小说的题词:"光与阴影,使事物成形"-勒 柯布西耶看完小说第一感觉是没感觉,想了好久说不上是喜欢还是不喜欢,然后看到了书封面上对作者彼得 斯塔姆的简介:北欧极简主义大师。突然好像明白了什么,简洁冷峻应该就是这个意思,作者好像也没有偏好谁,也没有批判谁,就是冷冷地不动声色描述出来男主人公和他妻子索妮娅以及和波兰情人伊沃娜之间发生的事情。柯布西耶是个建筑师,小说主人公也是。但你也说不上索妮娅和伊沃娜哪个是光,哪个是阴影。表面上看,妻子索妮娅当然是光,来自德国市民阶级(Buegertum),算精英阶层,也算照亮普通小市民的男主。伊沃娜是抬不上台面的波兰难民,是社会保障都照不到的那一撮阴影。但只有在伊沃娜那里,男主心里才是得到满足的,有时在想是不是因为她实在太低微,男主在那里才能无所顾忌释放出真正的自己然后成为一段关系中的alpha。(这样想男主真渣但作者厉害就在于他不批判不引导只是用刀子一样割开各种关系人物的表面给读者)(不过再仔细想想男主只是行为上的alpha伊沃娜可是信念坚定到让男主逃避...扯远了总之我觉得男主只是爱自己爱能掌控别人的那种感觉)他们三个人的关系有点像里面提到的旧约全书里的雅克和拉结(还有利亚)的故事,算是影射吧。故事大概就是雅克喜欢拉结,为了娶她服侍了她爸七年,但她爸说不行,拉结是小女儿,我们这要先稼大女儿利亚(囧....这白服侍七年)。你先娶她然后再服侍我七年就可以娶拉结了.....(这也太坑了!!!)利亚比较丑,所以雅克当然更爱拉结,结果神(就是耶和华)一看利亚失宠,就让她可以怀孕,拉结当然没有生育能力...(所以这故事是想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么...) 总之从古至今男女之间就是那么纠结,爱情是否会被外力影响是永远的话题,作者也只是把故事披个外衣放到现代语境罢了。里面提到这个是说伊沃娜跟男主失联了7年就像雅克等拉结等了7年(就在打这些字的时候意识到里面的性别对换了,旧约里是男等女,小说里是女等男,所以我是不认同男主最爱是伊沃娜这个结论的,他就是个只爱自己的渣男啊!!!我到底是多不认同男主....)话说小说设的背景是柏林墙坍塌了东欧剧变前后,里面似乎也没强调什么特别的大事(或者我印象不大了)但这种背景好像给男主这种迷茫不确定一个合理的理由,但换个背景这故事也能成立还是说历史的潮流中,每个人都是参与者和见证者都会多多少少留下一些烙印。最后说本来也没想写那么多的....看来用语言组织一下也比单独的读完书在那里困惑无比好(即使就是个随笔) 而且都读完快一个月了今天突然觉得要整理一下杂乱的思绪......虽然是个挺不一样的阅读体验但这本书我应该是不会推荐的,即使作者是瑞士当代文学著名作家获过无数好评,就算推荐我也不期待对方会喜欢,因为这就不是个靠情节取胜的小说完完全全是靠语言靠翻译的功力了。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不得不说,这本篇幅不长的小说是我近来读过的最为动人的作品,在冷静粗粝的文字和波澜不惊的讲述中蕴含着对现代婚姻生活本质的透视。      红白玫瑰之间的摇摆,七年之痒前后的动荡,看似老套的情节和情景设计在作者的两条叙事线索中穿插着,最终却达到了不落俗套的效果。      掩卷的那刻,我忽然有了十七年前阅读《挪威的森林》时的怅然。然而尽管是有些类似的怅然,前者多少有些未尝爱情前的为赋新词强说愁。如今的怅然,绝对是见证了爱情的破灭与重生、经历过七年之痒的坎坷与不平之后的心有戚戚。      如果说生活无非是一个个七日之间的轮回,那对于一同走过七年的我们而言,婚姻其实也是一起走过一个又一个七年。
  •     这七年是一种浪费吗?
  •     玩火直男癌的自我辩解
  •     不知道是翻译的缘故,还是作者本身的语言问题,我总感觉对人物心理的描写非常晦涩含糊,仿佛隔着一层毛玻璃观察人。就我模模糊糊的理解,主人公阿历克斯既需要爱人的陪伴,又无法承受爱所带来的责任。他徘徊在两个女人之间,然而我觉得他似乎既不爱索妮娅,又不爱伊沃娜,其实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最后的自由是苦涩的,然而又有一种莫名的轻松。
  •     真没必要写这么长。
  •     欲望
  •     我已经很久没有提起这个人了,我以为我已经忘了。我骗自己,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想起过他。 “她是否等候了您一年或者七年,十四年,没有区别”。 原来,从那时起,我一直从心底深处爱着他。
  •     爱与恨,使生命成形
  •     自私的男人。
  •     最初的裂痕还是源于不忠
  •     有些地方很熟悉 但是是不太理解
  •     实在是太印象派了……
  •     伊沃娜: 一个人爱了,就赢了。无论七年,十四年,二十一年,我都愿意等你。
  •     德国的社会形态,表露无疑。波兰女子也很惹人怜惜。
  •     好可怕 人要如何在历经种种之后起码还能对的起自己呢
  •     不至说难看,但比短篇逊色太多= =
  •     因为田馥甄看的....
  •     掌控与失控之间、突袭的欲念和随之而来的绝望。简洁又深刻,但对话不加引号让人不悦。结尾在机场怅望蓝天竟有了几分释怀。是不是毁了一切重头开始会更好?
  •     觉得自己亲身经历过这个故事
  •     一切似乎很荒谬 又似乎理所当然 看到2/3的时候 都想弃了 前面太多情色描写 有点看不下去 最后的事务所的破产是小说的高潮 难以控制的酗酒与绝望 索妮娅的放弃真是出人意料 人果真是矛盾的综合体 是爱呢还是不爱呢
  •     真心觉得这本小说很失败,整本书就在讲一个懦弱不负责任的男人与妻子和情人的感情纠葛。当然,若真要分析这本小说的话,也不是不可以。从马克思主义批评的角度来看,这场婚姻悲剧的根源在于阶级的差异,男主出身于小市民阶级,而女主出身于中产阶级,两者的三观必然有巨大的差异。这也可以解释,为何男主心底既看不起社会底层的情人,却又对她有一种情感上无法摆脱的情结,因为伊沃娜和男主才是真正属于一个世界的人。这个世界简单、纯粹,就像男主说的,他已经厌倦了追求个人成功,厌倦了实现理想的重负,他需要回到那个“小市民”阶层,虽然那里的人们目光短浅,却活得真实。不像是中产阶级的人们那样虚伪。这本书让我想到了布尔迪厄的《分区》,改天要细读那本。最后,觉得男主根本不爱任何人,他只是需要满足自己脆弱的自尊心罢了。
  •     施塔姆和海明威一样,老是浪费自己的天赋去写长篇,相对于短篇,他的长篇更像是一个拉得过长的弹簧,本身失去了弹性。
  •     跨年书
  •     七年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看著「我」從一個大學生變成一個每日不知在哪兒的酒鬼 那是漫長到不知覺卻又恍然間敲醒人的時間長度 「我」真的愛索尼婭嗎 「我」真的愛伊沃娜嗎 很難抉擇 主人公想要的不過是一瞬間的控制與自由 這是伊沃娜的魅力 若是我 會想要好好珍惜索尼婭。
  •     和主人公与妻子之间的关系相比,他和依沃娜之间的关系多了一些神秘的色菜,而孩子则似乎更像一个他们生活里的道具。
  •     萧瑟冷硬和掩饰不住的脆弱,一本我爸一样的男人的书
  •     如果只看书评 没有达到预期
  •     豆瓣评分对书籍都挺宽容的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翻译渣的原因
  •     狗妈推荐的书,我却从中仿佛看到了似曾相识。
  •     也不知道为啥这本书的评分会这么高,讲真他们说的德国人的描写方式简洁凌烈什么的我也没太感觉到。什么表面的平静深藏的暗涌,是我太迟钝吗。分明就是一个自己不求行的渣男看不上比自己社会地位低的女人虽然跟他在一起才觉得自己像个男人终于找了个比自己牛逼的老婆可又过的不快乐的故事呀。
  •     他的书情绪非常微妙,和《我们飞》相比,从破碎的生活片段,变成了连续的生活画面,读着挺压抑,好像是一个蒙着眼睛的人,被生活推着前行,却不停地反抗,想找寻方向。——2017.2.15
  •     不喜欢男主阿历克斯,徘徊于两个女人之间,他需要爱人的陪伴但又不想承担责任,其实他谁都不爱,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北欧人的作品一向冷峻,简短,生硬,人和人之间生涩,疏离,讲不出人内心的真实情感。但有几句话我蛮喜欢“我想起来我上一次产生这种放任自由危险的感觉。有了这种感觉,非常清醒,我的生命就在我手中,我觉得好像数年来穿越于一条隧道,现在终于走了出来,站在广阔的原野之上,能往任何一个方向前进”,很多句子我都有深刻体会,简单粗暴,但能产生共鸣。感觉就在说我自己。自由的代价是沉重的,可能根本就没有对于错,只有相应的选择产生的结果。
  •     更喜欢施塔姆的短篇;《我们飞》里面的冷冽呼吸到长篇里变得过于松弛;在短促的深呼吸里更容易凝结晶体
  •     为什么说话不用引号,宝宝看得心好累。为什么可以把出轨写得如此理所当然…伊沃娜是一个理想中的完美情人,一生一世一个人。唉,喜欢不起来
  •     化用了圣经的故事以及结尾让人印象挺深刻的。
  •     爱情在不约束中。
  •     每个房间都有一道深渊 深陷其中而无法自拔 可生活就该这样吧 一个人爱了总会输
  •     结尾我有点没看懂索妮娅为何要离去。既然不爱他为何要与他在一起?还可以接受情人的私生女一而再再而三的接受他的背叛?
  •     把一个纯粹的情感故事从言情类拯救出来 作者不错
  •     简洁冷峻的文字,不动声色的讲述,却让老套的情节有了不俗的效果。爱情、欲望和婚姻关系之下的蠢蠢欲动,看上去是那么真实。书中直接引语都不用引号,开始有些不习惯。
  •     建筑师的爱情
  •     像是一个点被拨动,我走到了新的路口,灯塔一直在那里不变,只是通向那里的道路看似要变道了,希望五年后的我会欣慰的笑。纪念2015年的十一假期,新的开始就从这本书开始吧。
  •     刚开始还又被一些描写惊艳(?)到 反而越往后读越觉得无味了 倒也不是很糟 没有想的那么好 (腰封那写的电子时代的加缪,长篇小说的卡佛完全不能苟同...
  •     一开始是不想看的,因为翻译实在不敢恭维,后来读顺了,也就能读完了。像看完了一个男人的一生。爱与性永远是小说的主题。
  •     一些细节还是不错的,标点符号的使用深得我心~
  •     节奏不太好 还是短篇好看
  •     读完不由长长出一口气,一向不太感冒的爱情题材,没想到却如此动人心弦,如同此时窗外的蒙蒙烟雨,令人无限怅然。人心在欲望与现实之间撕扯,体温需被记得亦被承受过。
  •     婚姻七年。201505购于亚马逊。
  •     翻译得跟屎一样。书好看。
  •     封面“北欧极简主义大师”太过分了。作者是瑞士人,用德语写作。和极简主义确实也没什么关系。有通俗化倾向,整个结构可以直接搬去拍电影。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