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必須改變你的生活

出版社:圓桌精英
出版日期:2012-7
ISBN:9789881545374
作者:許煜 策劃,鄭依依 主持
页数:224页

内容概要

策划人简介:
许煜,英国伦敦大学Goldsmiths文化研究中心哲学博士。现为法国巴黎庞比度中心Institut de Recherche et d’Innovation博士后研究员。他的研究主要为技术及媒体哲学,特别是建基于海德格尔与胡赛尔的现象学以及法国后现象学传统,论文发表于国际期刊如Metaphilosophy、Intellectica、Computational Culture、Parallax等。他的兴趣也包括马克思思想以及当代艺术理论的研究,同时也是独立艺术及文化研究组织DOXA Collective的创立成员之一(www.doxacollective.org)以及Roundtable Synergy Books的总编辑。近作出版有《阅读抗争》(2011),译有《无政府主义人类学碎片》( David Graeber,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编有《八十前后──超越社运、论述与世代的想象》(黄培烽、许煜,2010)等。中文评论文章见于香港的《明报》、《亚洲周刊》、《茶杯》,中国大陆的《天南》、《独立评论》、《晶报》,以及台湾的《立报》等。

书籍目录

里爾克(許煜譯) - Archaischer Torso Apollos / 古老的阿波羅石像殘軀
導論:許煜 - 你必須改變你的生命 -尼采、里爾克與自我救贖
序:鄭依依 - 誰的改變?
【第一章】
戴秀慧 - 環境裡的糾結與連結 -寫在「無雪櫃生活的第400天」
陳曉蕾 - 當生活的設計師 -認識樸門,一種設計入門學
芳子 - 自主快樂源自簡單 -從古巴到印度的想像
Sandy - 禪‧遊‧自主生活 -台灣短期出家尋找永恆快樂
何建宗 - 環保從心靈觸動起始 -能源管理與生態保育
【第二章】
葉子僑 - 生活幢的小手作 -SLOW可持續的生活和有機工作
袁小仙 - 新時期的鄉村發展在中國的現實
【第三章】
周思中 - 在生活館Back to Nature -從一粒米實現生活
謝曉陽 - 認識動物,尋回自己 -從人類文明傳說說起

作者简介

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件后,我们开始了一系列关于环境与生活的讲座,邀请了一些朋友与读者讲解他们改变生活的决定以及他们的实践,其中包括了艺术家、环境学者、小区经济经营者、作家、哲学家、农夫、修行者等等,而这些讲座都有一个共同的题目:「你必须改变你的生活」。这个口号,来自德 国诗人里尔克的〈古老的阿波罗石像残躯〉(Archaischer Torso Apollos)的最后一句,铿锵且有力。但,为甚么要采用一句命令式的口号,改变生命不是需要自身反省的吗?当然,但怎样去开始这些反省,则是另一个问题,在消费主义以及「I don’t give a shit」主义横行的都市里,我们怎样去思考改变的必要呢?
如果我们需要改变,那该如何改变?
讲座系列嘉宾包括:
戴秀慧、陈晓蕾、袁小仙、何建宗、叶子侨、Sandy、芳子、谢晓阳、周思中、黎立本、劳丽丽
鸣谢:
ACO艺鹄及序言书室借出活动场地
SocREC社会记录协会协助现场直播
***
本书封套由用完即弃的饮料樽身物料聚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循环再造。
PET不易降解,容易造成公害,但升级再造后则可成不同的印刷品。改变生活,改变阅读。我们希望你享受阅读之余,亦不忘环保的重要。


 你必須改變你的生活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http://www.douban.com/note/256612287/廿一世纪头十年不单向我们展示全球化的问题,也向我们暴露出生态破坏的种种恶果,随着各种地震、海啸、核灾的发生,关注环境以及改变资本主义生活方式不再关乎市场、国家或社群的自由意志,而是惟一的、必然的出路。《你必须改变你的生活》正是带出这样一个讯息,因为活在今日我们表面上很「自由」,可以怎样怎样,事实上我们只有一种自由:正视或逃避问题。「你必须改变你的生活」源自诗人里尔克名作〈古老的阿波罗石像残躯〉的末句,这种「你必须」的语气令人想起雕塑家罗丹对里尔克的教诲:「你必须努力工作。」这两句话之间的距离颇堪玩味。在现代语境下,这种距离也见证了资本主义制度下根深蒂固的生产概念现在正走入困境,我们已无法说「可以」改善其运作方式。本书是一本有关环保与生活的文章结集。纵观编者许煜写的导论,除了引用里尔克诗歌外,他还引用了里尔克同时代人尼采的「命运之爱」(amor fati),「命运之爱」不单要像贝多芬在晚年四重奏里标示「必如此!」般承认命运,更要去爱它,因为它就是你如此生存的历史,而你正是这些命运的历史延续;正如阿波罗石像残躯般经历了历史的煎熬,我们也不可能像里尔克的「豹」般在笼里以漠视的眼光看待世界及其灾难,而是视世界的存在与我关系密切。许煜据此认为,这种对历史的爱绝非消极的接受命运,而是积极地改变当下的生活状态。单看许煜或郑依依洋洋洒洒的前言,很难发觉本书与其他同类书籍的异同,但揭开本书第一篇戴秀慧的〈环境里的纠结与连结〉,读者可以从较深层次思考环保和节能背后的迷思。作者告诉我们,与其少用空调和雪柜,不如不用,这样做或许有如返回前现代社会过活,效果如何有待商榷,然而其决绝的精神,仍值得效法,其要旨就是要提醒人们:他们今日的生活不单与自然分离,更是与现实世界隔绝,现代科技使我们不了解外面世界的苦难,对他人失去同情,等等。人们经常以为文化与自然(野蛮世界)是截然对立的,然而很少人承认culture(文化)这个词语其实也有「农耕」(cultivation)的意涵,人类文明将自然切割,对世界分为中心和边陲,但其实哪里都是边陲,哪里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剩食》作者陈晓蕾在文章〈当生活的设计师〉里,告诉我们朴门永续设计(permaculture)的意义。这不单是一种设计思维,更是整套生活甚至存在的逻辑。比如现代人往往只仰赖单一的生活来源,但大自然让我们晓得一切都是多元化的,甚至物种的多样化也证明我们对自然的定义是错误的。所谓对「益虫」、「害虫」的界定不过是人类狭隘视野下的科学定义,事实上,即使一头蟑螂也有其益处。然而环保不能止於生活方式或处事态度,它更是一种政治经济领域甚至关乎生存的问题!关於环保与心智的关系,或它对社会意识型态的批判,没有人比何建宗在〈环保从心灵触动起始〉说得更明白。其实环保并不属於抽象的、理念的范畴,它只不过指出地球资源是一个「密封系统」,而非自由主义者甚至马克思说的「取之不尽」,更不可能像当代西方国家想像的「永续科技」。另外,生态也是一个平衡系统,个别物种消失意味着另一物种的增长失衡,而人类就是一个增长失衡的极端例子。我们应该看清楚一个事实:我们必须小心翼翼地运用地球资源,否则人类文明也会陷入重大危机,甚至让全球生态遭受毁灭。环保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必定起始於人类对於技术的反思,正因为那种优於万物生存与及延迟死亡的欲望,我们才用技术将世界改变成我们能主宰其中的样式,然后又基於对自然灾害的恐惧和厌恶而将我们与自然环境隔离。诚然,科技改善了我们的生活;但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我们也把自己与那饲育我们、也收回我们生命的自然环境隔离甚至消灭;如此下去,最后一个被我们消灭的自然灾害,必定是我们自己。事实上,工业开发已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害,从中国大陆的城乡差距到乡村农耕经济的破坏,这些影响对社会的破坏已是铁一般的事实。恐怖的是,这种对经济或人命的损害大多以「发展」、「进步」为名进行。正如戴秀慧说的,进步的一方往往也歧视其他人。她以当年在北美建造铁路的华工因为没有体毛和经常洗澡而被西方男性讥为女人的例子作为比喻,虽未必直接指向科技对自然环境的贬损,被很能描绘出白人男权社会那种「舍我其谁」的进步观。或者像何建宗说的「环保源自心态」并非容易实行,在「知难行易」的世界中,教育是首要问题。在小小的香港,普罗大众一直认为「环保」是一种「中产阶级玩意」,大家因为工作繁重,反而在工余时间铺张消费以自我麻醉,清醒地思考自身与环境的关系似乎是一种奢想。但正如书中反覆强调的,这不是一种生活方式,而是一种道德责任,因为最先身受其害的,必然是那些没怎么耗能的人。长远来看,这也是人类惟一的出路,如果我们重视下一代的生活环境,我们就应该由自己开始,而书提倡的社区活动,如自制肥皂、保护动物(如流浪猫狗)的生存权,都是一个社区应该尽的义务,因为爱护世界就是人类惟一的命运。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