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与中国文化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7(1995重印)
ISBN:9787208000292
作者:葛兆光
页数:419页

作者简介

《道教与中国文化》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道教与中国文化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谈起我国的传统文化,很多人都立刻会想到“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概念。然而,这里所说的“道”,到底应该解释为隶属于哲学的“道家”,还是划归为宗教的“道教”呢?二者之间又到底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和区别?在阅读本书之前,笔者也一直处在懵懂的状态之下。一直疑惑着老庄提倡的“清净无为”、“万物齐一”与道教中充斥着的“巫觋迷信”、“斋醮符箓”是否相斥?又如何共存?葛兆光先生所撰写的本书,正是遵循着历史的轨迹,联系了社会的发展,为广大对道教与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理清了其繁杂的头绪。本书隶属于中国文化史丛书当中的一本,于1987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第一次印刷。随至先后在台湾、日本以及韩国相继翻译再版,其一可见我国传统文化对东亚文化圈的辐射范围之广;其二可知本书乃一深入浅出的优秀学术著作。全书分为上、中、下三个篇章。首先,在上篇中作者从道教作为“宗教”有别于先秦老庄“哲学”的角度出发,细数了道教在思想、神谱以及仪式上的特质;并且结合历史的发展,讲述了道教从萌发到确立的经过。随后,在中篇里作者继续紧跟历史前进的脚步,向读者展现了道教从初唐到明清,从辉煌鼎盛到没落低谷的抛物线过程;同时重点阐述了我国历史与文化重要的分水岭——中唐至北宋时期,道教发生嬗变的三大趋向。最后,作者在撰写下篇时列举了三个道教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讨论;这既是作者关注的兴趣点,也为读者提供了新颖的观察视角。作者在书中有引,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根柢全在道教”1可见我国的社会文化与道教之间的关系千丝万缕,渗透肌理,与每个人的秉性似乎都息息相关。事实也的确如此,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述,纵观道教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上至九五之尊的一国之君,下至庸庸碌碌的小老百姓,每个人都参与其中,与道教彼此影响,相互作用。然而,在这其中最让笔者感兴趣的,则是作为古代“知识分子”的代表,也就是士大夫阶级。是这样一批精英分子的积极参与,才使得道教从类似光怪陆离的迷信与方术,成为了一派有兼具内容与形式的宗教信仰。无论是历朝士族出身的知名道士积极改造修订教义,还是各代的文人士大夫对道教的“推崇”或者“厌弃”,都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道教的发展状态。笔者认为,道教本身就是一个杂糅了道家理论、儒家思想、鬼神崇拜以及民间方术等概念的大集合;在其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又需要与佛教“争夺地盘”,因此彼此吸收融合,与我国的传统文化一样多元而又复杂。就像我国国民的性格一样难以概括,是一种在“道德”和“情感”中的挣扎。而这种矛盾冲突在士大夫阶级身上显现无遗,与一般的平民百姓相比,他们多了一份“自律”的心理约束以及作为“表率”的责任感;但是,饱读经典通晓六艺的他们又需要释放其丰富饱满的情感。这些“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士大夫们总是首当其冲的感受着人生中的各种无奈和纠结:好比希冀“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的并存;追求“死生齐一”与“长生不老”之杂糅;憧憬“远离尘嚣”却又沉溺“声色犬马”;痴迷“巫觋迷信”但又向往“清净无为”;连他们的遗世佳作都徘徊在“浑然天成”与“如有神助”之间。土生土长的道教庞杂而又玄妙,融合了全民族的智慧和幻想,也成了这些纠结的士大夫们释放自我、施展自己的园地。困扰着这些士大夫的矛盾,在他们参与道教时,潜移默化地渗透其中,也同时反作用于他们自身。对于这一点,笔者希望可以在之后的论文中详细讨论。本书从庞杂的道教经典以及发展历程中清理出了一条生动明晰的路线,向世人阐述了其作为我国本土“宗教”的特质以及与我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作者葛兆光先生在撰写本书时,不仅引用了大量的道教经典,还充分利用了《史记》、《宋史》、《全唐文》等史籍,让读者感受到宗教思想的发展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作者还不忘引用当时文人士大夫的诗词散文作为辅助材料,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道教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此外,作者还打开了思路和视野,征用了许多西方思想家的理论来对自己的观点加以说明,让读者体味“中西合璧”之精妙的同时,感受到人类文明中融会贯通的关联性。全书语言文字通俗易懂,幽默轻松,没有讲史的枯燥以及学究的刻板。作者葛兆光先生撰写本书时应该是正值壮年,有特有的积淀之稳以及气势之锐。时隔二十年,笔者再读此书,依旧可以感受到新鲜感和亲和力。可惜的是,笔者所读的已是95年再版的版本,全书的印刷和装帧已经略显陈旧,让年轻人无法产生翻阅的兴趣,实属遗憾。不知没有新版翻印是否与道教在我国的现状有关。优秀著作的内容虽然是“历久弥新”,但形式却似乎需要“推成出新”才能与时俱进。内容与形式的兼具,就好比宗教一样,既需要思想内涵,也少不了仪式方法。  

精彩短评 (总计18条)

  •     任继愈赠送书架
  •     道可道,非常道。
  •     葛真是学术届的文青,都搞不清这书算学术著作呢,还是算散文集?
  •     很久之前在孔網買的,最近突然想讀,比起《禪宗與中國文化》,氣象更大,也更縝密,重宏觀論述、多排比鋪陳則一以貫之。但理論、歷史綴合一處,結構很用心,勝過《禪宗與中國文化》多矣。
  •     目前读到最好的一本
  •     也许因为是前期作品,论述中对道教的偏见颇深,类似“骗人的鬼话”、“迷信”、“鬼把戏”等语汇颇多,文中充满了对道教的不屑,情感性申斥掩盖了学理论述及史实钩沉,相比《中国禅思想史》,等而下之。
  •     优秀的道教读本
  •     葛老师的文笔“出道”时就是如此的简约而丰满…… 闽人似乎对宗教别有一种亲切感,南京大学研究佛学的赖永海先生也是漳州人,上次在景先生主持的会议上见到了韩昇先生,韩老师不时拨弄手上的念珠,也是在这次会后冒昧找戴燕老师签名,看到戴老师房里有几本佛学小书。
  •     这一时期的几本书,禅宗与中国文化,道教与中国文化,汉字的魔方,从引用的书看,受到当时阅读潮流的影响挺明显的
  •     还好、的意思,就是,葛老师,您应该更好
  •     入门必备
  •     远不及中国思想史
  •     把中国文化史上的土豪道教家底一一翻出来给人看,什么认爸爸,拉干亲的事情也一锅端了,人家会不高兴吧,但对理解道教这个中国宗教是很有好处的。中国人的原始思维模式,历史上中国人的变态欲望追求,都在道教的神仙图景中得到了印证与满足。本书的观点很犀利,是承着鲁迅对于道教的看法来的,语言也很是活泼,勿怪有豆友说是散文集了。个人觉得只要能把问题说清楚,这样的学术文章也是要有的,其文风比对其余英时先生的《士与中国文化》各有千秋。最后一点就是,作者似乎不太相信宗教当中的一些神秘主义表露,这一点我觉得可以做更多的探讨。
  •     道教不仅给中国古典文学提供了丰富的意象,还刺激了人们的想象力。
  •     写得还挺喜感的~
  •     选读。罗老师课后偶然找来翻读了一些。现在才突然觉得,葛先生早期的这些作品,是不是也太过“文学化”了?虽然读起来真的很顺畅。总觉得某些观点可以略有些“虚”了,尚待深究。
  •     上部的资料很不错,杂糅是道教特色,与儒释不同,是入世色彩强烈的宗教,仙的概念也是独树一帜仅此一家,最好玩的是儒释道三教相爱相杀的历史,源远流长,好基友一辈子
  •     通俗易懂,了解道教的入门好书,就是那些材料基本记不住多少,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