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生死書

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出版日期:1998年02月15日
ISBN:9789576932823
作者:索甲仁波切
页数:519頁页

内容概要

索甲仁波切

出生於西藏,由本世紀最受尊敬的上師蔣揚欽哲仁波切養育成人,後來被上師認出是拖頓索甲的轉世。

一九七一年至英國劍橋大學專研宗教學,一九七四年開始弘揚佛法。在歐美各國生活、教學已二十多年,使他通達西方的心靈。由於他思路清晰、從容自在、幽默風趣,傳法時深受聽講者的歡迎,成為許多國家的佛學中心與佛教團體的負責人或指導者。

譯者簡介 鄭挀煌

台大外文系畢業,政大新聞研究所碩士,學生時代即活躍於佛學社團,舉辦各種佛學講座與研習營,修習佛法至今三十餘年。現為慧炬出版社社長、慧炬雜誌社發行人。

作者简介

慈悲與智慧鄭振煌畉
自從本書中文版於一九九六年九月問世之後,在華人社會掀起研究生死的熱潮·所到處,不論是台灣,或是美國、加拿大、香港、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甚至尼泊爾、印度等華人不多的地區,都有人向我主動提及這本書·畉
本書討論嚴肅的生命課題,竟然能引起這麼大的迴響,足見佛法的智慧甚深,佛法的慈悲廣大,扣緊每一個人心絃,激發大家的共鳴·生死是每一個人無法逃避的大事,自有人類以來,便是大家關注的焦點·揭開生死之謎,解脫生死牢獄,乃成為人生最主要的目標·在眾多努力之中,佛法所提供的理論和實務,最能令人信服,它所散發出來的光明和熱力,救度了無數的人們·畉
這本書已經變成許多人最主要的精神食糧,一遍又一遍地讀,不斷地思惟,並應用於日常生活之中·許多讀者告訴我,這本書挽救了他們的婚姻、家庭、事業、人生,提供了他們養生送死的指南,昇華了他們的生命價值·一座座無形的橋,就透過本書在讀者與我之間建立,讀者們識與不識,都是我感恩的對象,使我加深對佛法的信心·三十五年來,我譯而不作,深知自己無修無證,所說皆是葛藤,但高僧大德的景德懿行,則值得世人傳誦學習,所以不揣淺陋陸續介紹,願今後仍有更好的作品,以報三寶及眾生隆恩·<冥界通關手冊>袁瓊瓊畉
《西藏生死書》是在一個前提下寫作的,就是輪迴觀·是在相信「人類有肉體之外的生命,死後依然存在,並且有知覺」的信念下,這本書才有意義·
這本書可以視同《西藏度亡經》(即《中陰聞教得度》)的解說·《度亡經》公認難解,除了內中充滿宗教專有名詞外,也由於它在談論一個我們經驗以外的世界·在那個領域中,疆界不是以空間或時間做區分的·亡者進入的這個境界裡,時間是短暫到一彈,又同時恆長到無限;空間是廣闊到不可思議,又同時狹隘到不足方寸· 寫作者雖已將所謂的「中陰」過程規劃成我們能了解的「七七」,但真正的死後世界要遠比這複雜得多·畉
據說在從前,《度亡經》是只有僧侶才能看到,一般人無緣得見·這也許多少表示讀這本書,需要特殊的學養·我個人覺得它有些像一本古體的「冥界通關手冊」,過了這一關,就可以到達「冥界」死亡之國·因為是古書,又是僧侶行法事的工具書,原也就沒打算普及,所以詰屈聱牙乃屬必然·而《西藏生死書》把它通俗化,不但用現代人能了解的字句做解說,還輔以符合現代思想觀念的演繹·另也不乏一些「推廣」辭句,告訴大家研究這本書,不但可以知道如何死,更可以發人如何生·常人愛說「死」是一了百了,本書告訴你︰死不但沒法一了百了,死得不好,非但是喪失了解脫的「權益」,連下輩子也會過得不好·在「臨終關懷」逐漸受到重視的現在,《西藏生死書》提供的是心靈層面的安慰·它篤定的告訴你︰「死亡只是另一期生命的開始·」由於死後尚有生命,這本書就有點像新生入學手冊·即將「入學」的人最好讀一讀·尚未「入學」的,也不妨提前開始學前教育·畉
人生過程,死是最嚴重的·「死後尚有生命」一向是人類的夢想和渴望,我相信所有的神仙與鬼魅的故事,都是因著這個意願而被創造的·《西藏生死書》站在人的這種渴望上發揮,舉出各種事實來證明死後的生命不是夢想·然而這也就像魏斯的《前世今生》一樣,要先相信了,它所說的一切才有意義·由於人人都知道的原因,我們對死亡之國知道的比外太空還少·太空船出了大氣,還有些照片、殞石帶回來;但是沒有人,即使那些聲稱死後復生的人,也從未有任何證物留作紀念·所有可以證明它「是」的,也同樣可以反證它「非」·畉
但是人類的謎題不止死亡一項,不能因為我們在現有的學理上無法確認,就否定它的存在·我以為閱讀本書的意義其實不在相信死後另有人生,而是它提供了一個與死亡相親的機會·如若我們可以因此學到安詳的死,或許會懂得如何從容的生·畉(摘自聯合報辁讀書人邬版,撰文者為專業作家)《西藏生死書》的啟示王浩威畉
死亡究竟是什麼?畉
我曾在一所佛教醫院服務,離佛法的修研卻是相當的遙遠;即使是現在,從來也沒專心地沈浸過·我只是像一般人一樣,口頭上熟悉著無常的觀念,甚至因為個人的興趣和臨床工作的需要,閱讀了許多已經出版的生死書·畉
拿到《西藏生死書》,沒有馬上閱讀·並不是沒興趣看它,而是擺脫不了自己的煩躁·勉強看到第二章,提到「動的惰性」,索甲仁波切說︰「我們的生活似乎在代替我們過日子,生活本身具有的奇異衝力,把我們帶得暈頭轉向;到最後,我們會感覺對生命一點選擇也沒有,絲毫無法作主·」畉
原來,乍看忙碌的煩躁心情,其實只是一種惰性·我忽然可以慢下腦海的波動速度,開始捨棄效率的自我要求·於是,就這樣,一個晚上也許十來頁,也許五、六十頁,我終於靜下心來,隨著隨意的體會而慢慢看完這本書·畉
對於一位非佛門子弟的讀者來說,深夜裡翻閱這本智慧之書,恐怕是一種享受吧·「過去的已經過去了,未來的還沒生成,即使是當下這一念,誠如我們所經驗的,也立刻變成過去了·」我指的享受,也就是這種拋開了過去和未來的考量,體會到「當下」是唯一真正的擁有,甚至是等同於中陰觀念中的死亡狀態·畉
誠如索甲仁波切說的,因為死亡帶來的改變,才開始體悟自己的心性·這是多麼弔詭的一件事,因為死亡才有活著的感覺·然而,一切事物不也是這樣嗎?邏輯的聰明睿智雖然迷人而有趣,卻是「迷惑的種子」·閱讀著《西藏生死書》,其實是一連串的弔詭的考驗,不斷地瓦解著自我的線性邏輯,也不斷地打破所有我執的概念· 畉
某一程度而言,這樣的思考模式是我所熟悉的·在從事的心理治療專業裡,自己最受影響的幾個西方理論家,包括英國客體關係理論精神分析家溫尼寇特(D.糺W.糺Winnicott)所提的「弔詭」,或是義大利系統理論家族治療家帕拉柔莉(Palazoli)所提的「反弔詭」,都充滿了東方的思考色彩·然而,索甲仁波切卻是更隨意拈來,一切棒喝都是輕輕的文字就達到的效果·畉
在醫院裡,我們教導年輕的住院醫師學習自我放鬆的方法,包括自我暗示和生物回饋·剛剛沈浸在科學理性裡的醫師,正飢渴著有效率的邏輯知識,其實是不容易體會這種「做」的功夫,特別是將放鬆等同於效率的弔詭思考·我會建議他們讀這本書的︰不過,就算他們嗤之以鼻,我想自己也不會在意·畢竟,自己在更年輕時,也曾如此自信過·畉
索甲仁波切在書的最後一章,自述這本書的目的是「希望每個人既不怕死,也不怕活;我希望每個人死得安詳,死亡時能夠得最有智慧、最清明和最溫柔的關懷︰我希望每個人透過心性和真相的了解,找到終極的快樂·」畉
死亡是什麼?生命中的一切又是什麼?讀完《西藏生死書》我雖然沒有懂更多,卻明白自己所不懂的其實還相當的多呢·(摘自1997年2月《光華雜誌》)


 西藏生死書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豆瓣的朋友借给我这本书,我正在阅读当中,慢慢的会把自己的阅读笔记拿到网络上和大家分享,因为有问题,所以需要大家的看法。我所说的并不一定是正确的,只是我看到了问题,和大家分享一下。保持怀疑的态度是非常痛苦的,因为必须用精神站立,而不是休息在别人的语言中。P37(页码)书上说,“如果你要思考什么的话,想想你漂浮不定的死期……”我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如果只专注于死亡这个必然的结果,我很想知道那么这个人的生又有什么意义呢?P55有时候,我想,“放下执著”本身也是一种执著,这就好像鸡和鸡蛋的怪圈一样,没有终结。没有执著几乎是不可能的……P56本页有一个有关硬币的故事,大体上是说,手心向下时,我们松开手,手中的硬币必然会掉落;可如果我们手心向上的时候,硬币不管有多少,都不会掉落。P?我们也许会了解佛理中的各种开拓的认识,知识这些认识指出的方向太陌生,太让我们难以接受,所以我们浅尝辄止,又回到了原点。P?成长的疼痛有多少种,又有多重?还有多少年头呢?谁又有答案呢?P?忽然想知道,索甲仁波切有没有拿这本书的稿费,又拿了多少呢?有没有纳税?我不知道,可看书上他的照片,我知道这是个过着优渥生活的男子。他真的明了了生命的意义么?我很怀疑,因为从他的各种行为看来他应该拥有大量的财富,这样的人真的是佛法的传承者么?小小怀疑一下。P?看到有关轮回的话题,里面的例子偏向于各种文学作品,似乎缺少说服力。P61“修行的关键,就是在梦中保持积极的愿力,这是最重要的一点。这才是真正的修行。”这句我非常喜欢。待续……
  •     这两年 我目睹了多位亲人的离开大多是病痛折磨而去的这是一种很残酷的人生经历 对亡者 也对我们这些陪伴者也许因为经历了痛苦 我觉得 死亡不在是深不测底的深渊更多的是解脱 是形式的转化 是重生的起点这书很值得读 特别是对身患恶疾的人和他们的家人这会给他们一种全新的力量 一种光明的指引其实对普通人也是一样 外在的力量驱动我们追逐无尽的物欲如果你停下了 关注本心也许 会发现 一切皆是浮云 读懂自身 感悟生死 也许才是 我们人世一遭此行的目的
  •     這本書,五、六年前看了三分一便放棄了。今天早上拿了它出門,上班的途中看了序和第一章的一、兩頁,覺得這次應該可以讀到最後一頁。這裡有網上版:http://www.xizang-zhiye.org/b5/comp/shengsi/ 智慧。殊途同歸?昨晚看 Herbie Hancock 的《Future2Future Live》時他也講到:「Wisdom is the future」東南西北、上山下海,存在於萬物當中的智慧,都是指向甚麼地方的呢?借用魯卡斯星戰電影中的對白:May the WISDOM be with you and me.

精彩短评 (总计45条)

  •     哥哥推薦的書~不過很多還是理解有難度
  •     明白了人是如何转世的,看完之后,不再惧怕死亡。
  •       本书是作者自西藏中阴闻教得度经(即西藏度亡经)学习引导临终者及亡者的特殊技巧撰写而成的一本临终关怀的空前巨著,它引导我们认识生死,直驱西藏佛教的智慧泉源。作者开示转化心的重要性,认为苦乐存乎一念,全在于我们的心如何感受。能巧妙地运用佛法,转化我们的心,就是困顿时代的心要。他信手拈来日常事例,深入浅出地阐述高深的佛法,开解众生疑窦。作者出生于西藏,在欧美各国生活、教学二十多年。由于他思路清晰、从容自在、幽默风趣,传法时深受听众的欢迎。根源于最深厚的传统,仁波切的教法却清晰、现代、又有力;超越宗教,直入人心。本书译者郑振煌先生潜心佛学研修数十年,高质量的翻译了大量藏传、南传佛教书籍,对当代佛教文化有重要贡献。
      
  •     犹记当年混论坛心浮躁,读来一本西藏生死书,心里豁然开朗
  •       活着的人都没死过,所以很难知道死之后的事情。如果死亡真的能开启一段新的旅程,人们会如何评价自己无知无胃的前生?正如书中所说,“一切为有法,如梦幻泡影”。不必执着虚的东西,因为它根本不属于你,一切无常,是时候该学会放下了。
  •       但是本书真的是不值得去读,一点意义都没有,看这本书就是浪费时间,作者就是一个人在那里长篇累牍的扯淡。书里面各种矛盾交织,作者自己都没有阐释清楚,自己都没有说服自己,自己挖的坑自己跳了进去,真是不知道他是在做什么,难道西方人就这么容易好骗?
      
  •     有聲書更易讀
  •     虽然不是佛教徒,但是看这书很有种和自己的感受契合的感觉
  •       很好的一本说。生和死只是生命长河的站点。好好对待生,更要坦然的面对死。里面很多的理念还是不错的。比如,对死的看待。以及怎么修生养性。但是作者毕竟是佛教中人,本书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也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佛教。本人学识和阅历有限,很多地方品味不到,觉得还是蛮高深的,若干年后回首此书,应该会有另一番感悟吧!
  •       一场突如其来的阵雨
      2011-06-11 15:03:09
      在那个惊人的瞬间里,发生了什么事?过去的思想已经死了,未来的思想还没有生起,我的思想之流被截断了。在哪一个纯然惊吓之中,打开了一片空白,空白之中,只有当下的觉醒存在,那是一种好无执着的觉醒,一种单纯、赤裸裸而基本的觉醒。即使是那么赤裸裸,那么了无一物,却散发出无限慈悲的温暖。
      
      而身为学生的你,必须发现和不断滋养开放性、视野、愿心、热忱和恭敬心,才能改变你整个心的气氛,并让你接受传示心性的能力。
      
      “没有关系……没有关系。不要太兴奋。它终究既不是好也不是坏。”
      虽然美好的经验是禅修过程中很有用的里程碑,但如果有任何执着,它们就会变成陷阱。你必须超越它们。进入比较深层而稳定的根基
      
      
      
      第一是凡夫心,西藏人称为sem。
      sem就是会思考、谋划、欲求、操纵的心;会暴怒的心;会制造和沉溺于负面情绪和思想的心;必须持续以分割、构思和凝结经验等方式能采肯定、确认其“存在”的心。我们就是在这种混乱、迷惑、没有规律、反复无常的凡夫心作用下,不停地变化和死亡。
  •       我是大学毕业那年的夏天去的西藏,和我的室友LC一起。和大多数进藏的人不一样,我们俩是进藏采集入侵植物标本的,这个理由使得我们和卓吉旅馆里的其他人区别开来,因为大部分人来西藏是寻找灵魂的,当然现在在拉萨已经寻找不到灵魂了,还得再往西去,往偏僻了去,比如加德满都或者博卡拉之类的。在拉萨的那些天,我们俩被其他驴友称之为卓吉旅馆的科学家。真实的情况是,我们和大家一样,都觉得有一次进藏的经历会比较牛逼,但是我们又不愿意落入俗套。正好,世间的契机就是可以让我们自圆其说。
      到拉萨之前,我们中途在那曲下了火车,为此还不得不与在火车上邂逅的两位美女告别(告别之前我们与她们合影留念,可是这些照片最后都丢失了)。刚下火车的时候,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眼前遇到的这个车站。如此突兀地被抛弃在这片广袤无垠的高原之上,无论是我们还是那曲车站,似乎都有些无助。事后想想,如果不是因为之前计划要来这里采集标本,也许我们根本都不会知道这个地方。有趣的是,当我们准备采样的时候,才了解到原来那曲盛产冬虫夏草。一边享受高原早晨的绚烂阳光和稀薄空气,一边和当地藏民解释我们不是来和他们抢虫草的,一边在挖那些入侵的植物标本。我知道我之所以要插入这个那曲片段,是因为每一段际遇都是闪电可能导去的方向,都有一种故事进行的可能。所幸在我和LC选的这段故事中,我们都完好无损并且心情舒畅。好吧,其实我们对火车上的艳遇还是蛮激动的。
      到了拉萨之后,我们住进了卓吉旅馆,和不同的人相遇,听到不同的故事,继续采样等等。中途,我们去了布达拉宫,大昭寺广场,纳木错等等。这些个事件都是记忆的珍珠项链,找到一颗便带出一串。我不是在写游记,亦没有力气去絮叨拉萨在内心的映照了。但此刻我读完《西藏生死书》的时候,我却蓦然想起在大昭寺广场上看到的一幕,而这一幕时间不会超过十秒钟。当时的震撼已经在之后多年的时光里被冲淡了,却在此时被索甲仁波切唤起来。如果没有看到那一幕,我是断然没那么相信精神的力量的。“你若寻找,便会找到”。那会是我曾经遇见的佛缘吗?
      只是很简单的一幕:我和LC正在广场上瞎逛,准备跟藏族小贩砍价,买点佛珠啊绿松石啊什么的回去显摆显摆。正逛着,好像背后有个小姑娘在啜泣。一回头,真是一个藏族小姑娘在抹眼泪,旁边有个藏族大妈在说些什么。然后我们看见一个大喇嘛,微笑地看着小姑娘,然后慢慢地把她搂在怀里,轻轻地说些什么。这就是我们看到的所有的一幕。可是就在喇嘛把小姑娘搂过安慰她的时候,我竟产生一种强烈的羡慕,我希望自己就是那个小姑娘。是的,如果你遇到慈悲如那个大喇嘛一般的人,仅仅看到他脸上安详的表情,就足以平静自己的心绪。现在,在《西藏生死书》中,作者也反复提及自己在上师面前的感觉,就是我那时候一模一样的感觉。因为我确实过这种感觉,所以我相信索甲仁波切的其他叙述同样也具有真实的意义。我想,这确实是此书带给我的佛的缘分。虽然时隔多年,虽然这本书也是一年以前入手。然而此时此刻,这些个独立事件却都交相辉映。我感到平静,但无常会在,所以我不能一直保持这种状态。
      我得承认,《西藏生死书》这本书,我只对前三分之一有感觉,而之后的篇章,我的基础实在太差,并不能领悟。或许这就是我的机缘吧。想到这儿,似乎很多事情也不外乎如是。我们相遇很简单,相守却需要更大毅力大气魄去努力修行,才可能证得圆满。即使如书中所言,我们已经知道了证得本初圆满的修行法门,却离最后的正果还有太遥远的距离。更何况,即使修成正果,依然还要回到尘世,普度众生,菩萨善行。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功德圆满了,实际上却只是开始。了悟此理的上师尊者们,才会越发谦逊吧。凡此种种,在我的内心交汇贯通,却再也不能说出一个类似的道理了。给出的缘分到此已经足够。
      最后,关于那次西藏之行。我们很遗憾失去了与火车上两位漂亮女生的合照。我们此刻谈及,真是缘分啊。可是LC,现在和其中一个女生准备一起携手奔赴人生的旅程,除了缘分,真的还是你的修行啊!
      
      
      
      
      
      
      
      
  •     看着看着 有点被洗脑的感觉。这类书 还是比较适合 对症下药的时候看比较好。
  •     他的宗教是生死無悔
  •     后半部没认真看,术语太多。不过有些地方说得真心不错,颇有感触。
  •     以后还会再读几遍。
  •     雖說輪迴,談的是希望
  •     中阴还是不太能接受,介绍的禅修还不错
  •       我在想,什么样的人才能写出这样一本书来。
      必须必须是有佛菩萨的加持才可以做到。
      因为这不是一本人类能写出的书。
      真心。
      所以,能看到并阅读这本书的童靴们,这是你们的福气啊,也是你们深厚的福德所致。好好珍惜吧。也好好修行。
  •       有生,自然有死,每个人迟早都需要面对死亡。当我们还活着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两个方法处理死亡:忽略死亡,或者正视自己的死亡,藉着对于死亡所做的清晰思考,以减少死亡可能带来的痛苦。不过,这两种方法都不能让我们真正克服死亡。
      
      死亡是正常的过程,只要我们还活在这个地球上,必然会发生死亡这个事实。在我知道逃避不了死亡之后,就看不出有什么好担忧的了。我宁可把死亡看成是衣服穿破了必须换件新的一样,而不是终点。然而死亡还是不可预测的: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死或怎么死。因此,在死亡真正发生之前,我们有必要做些准备的工作。
      
      知道自己终要死亡,这种向死而生的活法其实很轻松,做想做的事,见想见的人。
  •     老實說,看的時候不太明白。書在大學時代也神秘失蹤了。
  •     看了第一章以为是小说 看了第二章以为作者是来步道的 看完全书发现作者对生死的态度其实很别致 大概有一种不害怕不期待的感觉 活佛总给人神神叨叨的感觉 作者还好
  •       1.临终关怀
      想到一部电影“姐姐的守护者”,临终关怀的思想很感人。
      
      对于生命也不可过于执着。顺其自然,一切的发生都是最好的。在死亡的阴影里,亲密关系联系着的每个人都是受害者,但是习得如何尊重生命的课题,尊重死亡,爱的正能量在面临死亡也需要很好地去彰显它---好好的与即将辞世者告别:全心倾听,温暖的拥抱,握着双手,表达对彼此的爱,理解彼此的恐惧。---电影“姐姐的守护者”是个很好的学习临终关怀的电影。
      
      2.做棵树
      回想起这本书,有个片段打动了我,让我明白之前的一些想法过于简单和粗糙。---以前总觉得做人很累,抱怨起来的时候总说想做棵树,沐浴阳光雨露,只需静静地植根于土壤中,自由而安宁。之后的命运是被做成桌椅还是木舟,已经不用去多想,因为树不用想。多幸福。
      
      书中说,即使一棵树也是由整个宇宙的能量来成就的。“成就”这个词,哈哈。树要感谢阳光,清风,雨水等等元素,是这些与树联系着的“关系点"成就了它。瞬间,想到为什么抱怨做人累,因为开始厌倦各种“关系点”,不去感激这些元素这些关系点。 别羡慕一棵树,这棵树都是靠各种关系点成就而生的。原来感激感恩才是解决一切抱怨的根源。 做人要感恩,做棵树也要感恩,天空一样的宽广。不用“隔断”的眼观看待这个世界,一切周遭都是构成和谐的存在,一切都刚刚好。
  •     值得考证苯教思想对中阴的影响
  •     看完之後的感覺是...放下無謂的執著吧!
  •     是我不行,初讀時佛性未夠,未過一小半就已息卷。
  •        "你皈依了吗?"曾经一位朋友在QQ问我。他表示,如果我看了《西藏生死书》就会明白他所讲的话的意思。
      
       看了吴苏媚的《去印度学倒立》这本书,了解到《西藏生死书》这本书,并惊叹作者对这本书的评价如此之高。
      
       带着很大的期望看完这本书,我感觉前部分还算比较接近地气,后面太多宗教方面的内容,特别是中阴方面的介绍比较多和比较复杂,看不明白。或者只可以讲明我的领悟水平有限。又或者不是对的时间看到对的书,所以我对这本书的感觉只是一般。
      
       以下撰抄下来的句子,我感觉喜欢:
      
      1,“只有懂得生命是多么脆弱的人,才知道生命有多可贵。”
      
      2,“认真看待生命和死亡。”
      
      3,“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必须工作谋生,但不应受朝九晚五的缠缚,对于生命的深层意义毫无认识。我们的使命是求得平衡,发现不沉溺于现代生活的享乐。其中关键在于要单纯,不要过分扩展外界活动,而是要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简单。”
      
      4,“人生唯一重要目标:学习爱他人和获得知识。”
      
      
       看完这本书还有一个收获,就是解开了之前想不明白为什么老是不能坚持,原来是受旧有习气所影响。我看这个观点也应该是对的。
      
       由死的角度去了解人性。从而了解自己,或者是要告诉我们都需要让我们的生命过得更有意义。至于作者所提到的复杂的中阴方面的宗教内容,我只能当作知识了解罢了。
      
       感谢作者写出导人向善的作品。
  •     作者索甲仁波切就是一个大骗子。。。在国外干的事情都已经被爆出来了。。。哎。。。
  •     Bullshit!
  •     读过两本佛教的书籍,各个都是想通的。。这本书,从更加贴近生活的角度去解读佛学,从生死学的一个侧面,深入浅出,对于读者,一个很好的心灵历练~
  •     值得反复阅读的书。里面提到的很多修行法门对我都会有很大帮助。
  •        这本书是我前年买的,当时只读了一遍,然后一直放着。直到去年彻底接触佛教,对生死有了重新的认识,于是又重新拿起这本书来,读第二遍后,才发觉我离不开它了。然后那一段时间,无论睡觉前还是外出乘车,都把它捧在手里。
       《西藏生死书》讨论了一个极为严肃的话题——死亡。“死亡”这个词对大部分人来说,平时很忌讳说,似乎说了就不会吉祥。但事实上,忌讳早晚都会面临的事实,就是赤裸裸的自我欺骗、自我麻痹。当无常来临时,我们才真正清醒下来,好好想想死亡,但为时已晚!人生最后悔的事情,难道还有比面对死亡时想认识它但没有机会更可悲的吗?
       在人生的生老病死当中,最重要的事莫过于死亡,所以佛教异常重视人的死亡,要求人们时刻念着死亡,因为无常随时会到来,所以人们要学会把握当下,努力修行,希求解脱。佛教的思想是借着生前的时间,希求后世的安乐,如果每个人都有如此想法,相信每个人的生命将会大有改观。因为他将会在生前努力做好每一件事,人生不会毫无目标,不会碌碌无为,会过好每个当下,追求更加完美的人生。
       读《西藏生死书》的最大体会是:原来生命的存在形态,在活着时候,只显露了它的冰山一角,当面临死亡的刹那,发现生命还有更多未知领域——我们活了一辈子都没能了解生命本质的一根汗毛,这是多么可悲!
       受唯物主义影响,我们一直回避对死亡本身的认识,事实上人死亡时,并非是没有痛苦,是一瞬间的事情,它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死亡时候的那种痛苦,正如佛家所说的,好比乌龟脱壳那么痛苦,而且这种痛苦会持续很长时间。通常还认为人死如灯灭,但《中阴闻教得度》告诉我们人死只是五蕴和合的色身和意识坏了,但受业力牵引的神识不会坏掉,业力会把它牵引到合适的地方投生——换一个躯体继续轮回。《西藏生死书》没有讲太多投生以后的事,只是重点讲临终时和投生前这一阶段的神识状态。
       这本书作者说,是对《中阴闻教得度》的解读,但它读死亡深入浅出的解说外,还引导人们如何为亡者超度,引领亡者神识走上正道。这本书可以说是对从未考虑过死亡的人来说,打开了另一扇彻底认识生命的大门。
  •     不是很相信。
  •     里面那些冥想的技法还是可以学习的。但是请上师给死者加持好让死者可以转生到人道或者让死者证悟这根本就是骗钱的技俩。一点意义都没有。关于生死业报论也是漏洞百出。既然是因果业报了又如何能改变。把人陷入因果业报里再以消业超渡为由骗取钱财。
  •     顶礼
  •     读于6年前,相信轮回
  •       2005-05-24
      
       得益于这次西藏之行,我了解了不少佛教的历史和基本知识。姑且不论其宗教含义,以及一些观点如轮回转世等是否正确,即使只从哲学或世界观的角度来看,还是有不少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的。
      
      佛教最初时乃是无神论的,不提倡个人崇拜,在我看来是一种很好的世界观和哲学方法,这在很多部派学说和小乘佛教中保留得比较好。从弥勒和龙树开始的大乘佛教及其分支,逐渐出现了唯心主义的宗派,比如大家熟悉的唐玄奘在我国创立的唯识论,宣言“三界唯识,万法唯心”。
      
      我一直在想,佛教为什么在印度销声匿迹了,而在西藏却有如此顽强旺盛的生命力呢,几乎到了人人信仰的地步。我想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西藏政教合一的方式。藏传佛教任何一派的兴衰都和政治息息相关。土番王朝开始推崇佛教的初衷我想是为了抑制本土鬼神崇拜的苯波教的势力,它的解体也于这两种力量的激烈斗争息息相关。之后,元王朝支持的萨迦派,明王朝支持的噶举派,以及清王朝支持的格鲁派相继取得政教合一的地位,不但方便于传播教义,有时还用武力强迫其他寺院或僧侣改宗易派。尤其格鲁派五世达赖喇嘛最为出色,奠定了格鲁派的领导地位和达赖班禅执政西藏的格局。我猜想一般百姓更是无力抗拒的。
      2. 由于地理和语言的关系,我觉得西藏对印度佛教学习得比较深入。虽然汉传佛教从汉开始就有,而西藏在唐朝,也就是吐蕃松赞干布的时候才开始佛教前弘期,但西藏像唐玄奘那样的译经师非常多,很多核心人物都去印度长时间学习。还有许多印度高僧如莲花生、阿底峡等入藏传法。可以说经历了充分的扬弃和发展。
      3. 西藏地处内陆高原,生存条件严酷,对自然和苦难的无力抗拒容易使人才佛教中寻找寄托。另外由于交通不便,受现代文化的同化作用相对较少。不过在拉萨的某些地段,以及完全被世俗化了,部分藏民对赚钱的兴趣也比转经大得多。相信过不了几年,大家心里那个神秘的西藏就只残留在人们的记忆里了。
      4. 藏传佛教不但吸收了印度密宗的精华,在和苯波教的融合中也加入了一些神秘仪式或大神通之类的密法,对许多人应该是有一定吸引作用的(汉传佛教几乎没有密宗修行,禅宗坐禅虽源自瑜伽,但也仅此而已)。例如前些年的气功热和现在的瑜伽yoga热。
      5. 还有一点是辩经,也许我有些高估其作用了,但我认为每日的激烈辩论确实有助于提高修为,促进学习。
      
      藏传佛教最让人震撼的等身长头和转经(转山转湖),信徒们的生活是异常艰苦的,但他们的精神是幸福的。从西藏回来,我并没有找到自己坚定的为之献身的强大信仰(我指像藏传佛教徒那般虔诚的)。但我并不觉得失望,因为从一方面来说佛教也不提倡走捷径,任何成果的取得都需要艰苦的渐进的修行,同样,我们心中的疑惑也需要继续上下而求索。不管怎样,迈出第一步就是好事。
      
      关于天葬
      
      藏族的葬礼分塔葬、火葬、天葬、土葬、水葬、夏合葬等。塔葬为藏族的最高葬仪,火葬仅次之,只限于活佛和大喇嘛,其他死者不得享受此种葬礼。天葬较为普遍。水葬也是藏族入葬的一种方式,主要是针对夭折的小孩儿。《狼图腾》一书中也描写了蒙古人的天葬,狼是魂归腾格里(天)的使者。人死后会把尸体放在野外,被狼吃得越干净越好。但藏族天葬中天葬师的存在,使其更加特别。虽然没有亲见,但仅凭资料和介绍就让天葬的过程在我脑海里留下极深的印象。好几天吃肉(尤其排骨)都有些不自然,而鱼更是好些天没吃(看了水葬台的缘故)。我知道自己潜意识里有些接受不了,但仔细想想也就释怀了,汉族的土葬不也就是喂土里的虫子细菌吗?小时候学校旁边就是坟地,也没觉得怎么害怕。我们觉得天葬很神秘,那只是因为它超出了我们的传统的思维定式而已。
      
      关于死亡的思考
      
      死亡是什么?生命是什么?我们从何处来?我们向何处去?
      
      平时在平安无事的日子里,我们根本不可能想到死亡即将来临,而总是毫无准备地等着死神降临。虽然有生,自然有死,每个人迟早都需要面对死亡。但多数人认为死亡就是毁灭和失掉一切。换句话说,大多数人不是否定死亡,就是恐惧死亡。连提到死亡都是一种忌讳,甚至相信一谈到死亡就会招来不幸。其他人则以天真、懵懂的心情看待死亡,认为有某种不知名的理由会让死亡解决他们的一切问题,因此死亡就无可担忧了。对于死亡的恐惧和无知使人们肆无忌惮地为着自己眼前的利益而掠夺地球,生活自私得足以毁灭未来。
      
      佛教徒把死亡当做是正常的过程,只要活在这个地球上,必然会发生死亡这个事实。在知道逃避不了死亡之后,就看不出有什么好担忧的了。佛教把生和死看成一体,死亡只是另一期生命的开始。佛教强调要正确认识死亡,面对死亡,要具备“死亡的艺术”。密宗中还有一种“中阴得度”的修行法,把自己的心性和真理的虚空融合为一,在死亡的体验中得证。心理学家荣格还曾为《西藏度忘经》写评释,积极探究了潜意识和密宗中“中阴”的关系。索甲仁波切也在其《西藏生死书》一书中说“希望每个人既不怕死,也不怕活;我希望每个人死得安详,死亡时能够得到最有智慧、最清明和最温柔的关怀:我希望每个人透过心性和真相的了解,找到终极的快乐”。
      
      世界上各大宗教都相信灵魂不死,并认为死亡并非终点。这对佛教和各主要宗教来说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甚至是其存在的基石。它们都留下未来世的憧憬,赋予我们的生活神圣的意义。姑且不论轮回转世在科学上是否正确,我觉得就社会意义来说,在古代社会无疑是积极的。有来世才会让好人有盼头,恶人有顾忌,生命有活力,精神有寄托。
      
      因为死亡带来的改变,才开始体悟自己的心性,因为死亡才有活着的感觉。当我们还活着的时候,我们应该正视自己的死亡,藉着对于死亡所做的清晰思考,以减少死亡可能带来的痛苦。思考死亡才能珍惜现在!
      
      关于命运
      
      至于人生是命运,我觉得所谓的命运就是你思维能达到的界限,你突破不了你思维的界限,你的命运也就局限在这个范围内了,就像《悟空传》所说。我认为一个人当前思维的界限,是他意识和潜意识的综合。马斯洛认为意识只是潜意识的一小部分,而潜意识很大程度是一个种族或社会遗传的,因此我想人的界限也有注定的成分吧。界限不是不能突破,但想要突破界限是千难万难的,虽然在界限比你大(或高)的人看来其实突破只是举手之劳。就像我们从空中俯视一个在迷宫中团团转的人,觉得他怎么那么苯。也许佛家的顿悟就是突然突破到更大的一层界限,顿时拨云见日!
      
      佛教是否有积极的作用
      
      接受这么多年现代科学的教育,要想接受佛祖和转世的存在无疑是有些困难的,虽然我也不能否认他们的存在,因为两者我都没有足够的证据。
      
      但如果把佛教看作一种哲学或世界观来研究,无疑还是有可取之处的。释迦牟尼宣讲四圣谛和十二缘起在于论证人生“无常”、“无我”,这可在“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三个观点(即佛经中的“三法印”)中印证。“诸行无常”指世间一切现象都是变化无常的,世界上没有什么常驻、永恒不变的事物。“诸法无我”是说一切存在都没有独立的不变的实体或主宰者,一切事物都没有起着主宰作用的我活灵魂,否定自我实体和灵魂的存在。“涅磐寂静”是脱离生死轮回而达到解脱的至高无上的精神境界。佛灭后的部派时期才出现唯心和认可灵魂的分支,龙树菩萨开始的大乘佛教宣扬“一切皆空”的思想,使佛教更加唯心主义化。而在密教时期则出现了释迦牟尼激励反对的神权、方术、密咒和神秘。佛教有很多派别,有些观点甚至是完全对立的,如果我们报着研究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还是能学到不少东西的。
      
      现代科学是基于还原论的,认为把局部研究清楚了,整体也就清楚了,比如解剖学,强调征服自然,主张人定胜天。现在科学虽然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其也有局限性,也有解释不了的东西。而佛教和东方传统哲学是基于整体论的,讲究天人合一,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有一种全局观。个人觉得两者没有优劣之分,而且也不矛盾,我们既要有全局观也要有关注细节的执著。
  •     刚刚读完几篇序就已经沉迷了
  •       【读完前三章】这本书引导读者的逻辑走过关于“人”的重要问题。
      念死、接受无常、发现心性。
      文中说,东方的懒惰是晒着太阳休闲的身体上的懒惰,西方的懒惰是忙碌的精神上的懒惰,动的惰性指向人只在临终的时刻思考死亡。(念死)
      通过时刻把下一刻何种方式死去放在心上,人会有更“真实”的生活。
      将死亡放在心头不意味着 不逃避,更不怕面对恐惧死亡。(接受无常)
      关于世事无常,以及死亡,这都是事实,似乎没什么可解释。
      然一切都是无常,仍有永恒的真理,即心性。
      
      偶尔我会思考,如果下一秒我就莫名其妙地离世了,定格在此世的他人心中的我就已经注定在我所做过的每一件事上,是否有太多遗憾和不够勇敢。未尽的事能否有更好的结尾?这也是 内照反省的一种吧。
      
      和无常做朋友。正是基于认识到没有完美的存在,任何人事物都有其好与不好,所以可以接受少有偏颇,甚至接受不如意和遗憾的过去。而与其说是接受无常,能够“顺应”无常更是一种不错的境界,真正的随遇而安就是这样吧。处变不惊,就是最终的宁静吧。这种宁静并非是没有喜怒哀乐,那生活岂不很无聊,是体会这些情感时融入,又能回归宁静远离那个客我。
      
      人似乎生下来就在寻求赖以生存的安全感,以控制为条件。
      在面临无常时,人会感到失控,面对未知,人会感到失控,面对困难而勇气不足时,人会感到失控。所有的烦恼在于你无法“控制局面”,多半是因为执着于一个非存在的“念”。
      所以无常,控制,以及与失控连结的人生永恒的话题焦虑【与之相对的宁静】恐惧,是每个人都须面对的问题,或是在充斥整日的焦虑中,或是在濒死前大彻大悟时。
      
      《焦虑的意义》《存在之发现》《存在的勇气》心理学家哲学家们同样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相比现在各种眼花缭乱的心理学项目,让人理解无常,接受无常,“自主”地顺应无常,才算真正的善事吧。
  •       作为一个对宗教感兴趣却一直无暇了解的人,在生活中,当面临宗教人事和讯息时,我会有如下思考和疑惑:耶稣、圣母、释迦摩尼、安拉他们诞生有先后,各自的法力、影响力能否覆盖自身以外的信徒?各教派会不会有类似政治党派拉选票?会不会有矛盾?修行之人,慈爱无边,他是否出世之前尽完了自己入世的责任?虔诚祈祷自己和家人身体健康心想事成升官发财神明是否认可?真心忏悔自己的错误和愚蠢神明是否纵容你再犯?如果每个人都去修行,社会是不是就不要发展了……
       随着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和科技的提升,身处社会中的人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日益增长。满目的眼花缭乱、声色犬马可供我们选择——我们旅游,各色教堂佛龛庙宇,为我们的相片添一些颜色;我们收藏,大到佛像小到菩提子,养成我们的玩家收藏癖;我们养生,从瑜伽到藏医泡脚,期许得到一个漂亮健康的肉身……
       如此,追求精神生活好像成了有钱有闲之辈的一种新的消遣,砸大价钱上头柱香,抑或吃上一顿满汉全席式的全素斋,把素做成荤,真是善巧方便的现代法门!微博上卖萌的法师,端上来的心灵鸡汤也透着萌;转发几个仁波切的段子,大家都觉得自己有了精神上的修为。
       现代文明生活多么好啊,精神追求多么高尚啊,为了使我更高尚,我要挣更多的金钱,体验更多的彩色生活。
       我扯了这么多我看到的种种现实,是为了表明一种我当时的警惕,我不能免俗,大年初一上香之时,我也问了价钱买了同样式而较便宜的香烛,也在花50元换一个金灿灿的卡片后对着不太认识的大殿小殿的佛像观音们心里组织不起像样稳定的祷词而简单直接地保佑心想事成。直到我合上这本《西藏生死书》,我再次回想自己的言行思想、上述社会万象,我清晰地感受到了神圣之为神圣——慈悲无量,愿各位伟大的证悟者们以无穷的智慧和爱,加持和灌顶我们,使我们逐渐剥离愚蠢和浅薄;如果能使他们能如我阅读完此书一般,瞥见自己心性的一角,精神修行才算开始。
      
       五大:地、水、火、风、空
       五根:鼻(香尘)、舌(味尘)、眼(色尘)、身(触尘)、耳(声尘)
       脉是道路,气是马,心是骑士
       认证欲望(妙观察智)、认证嗔怒(大圆镜智)、认证愚痴(虚空藏智)、认证傲慢(平等性智)、认证嫉妒(成所作智)
       习气——六道:愤怒(地狱)、贪婪(饿鬼)、愚痴(畜生)、欲望(人)、嫉妒(阿修罗)、傲慢(天)
       临终中阴(法身)、法性中阴(报身)、受生中阴(化身)
      
      摘录最具总结性和启发性的一段:
      --------------------------------------------------------------------------------------
       中阴的显露
      
       因此,通过证悟的眼睛来看死亡,就是把死亡放在这个整体的脉络中来看,把它看成无始无终的变动中的一部分,而且只是一部分而已。中阴教法的殊胜和力量,就是彻底而清楚地显示死亡的实际过程,同时显示生命的实际过程。
       现在让我们再看看一个人在死亡的三个主要阶段,到底发生了什么:
       第一,在四大、五根和意念分解之后,也就是在死亡过程的终点时,究竟的心性(地明光)会赤裸裸地呈现片刻。
       第二,很快地,心性的光芒就以声音、颜色和光线的表象展现出来。
       第三,接着,死者的意识苏醒过来,进入受生中阴;他的凡夫心回来,以意生身的形式显现,它会受过去的业和习气的主宰。这些会驱使凡夫心去执著虚幻的中阴经验,以为是真是的东西。
       中阴教法告诉我们死亡是什么呢?无非是心的三阶段逐渐显现:从最基本心性的纯净状态,到光和能量(心性放出的光芒),最后逐渐具体化到意生身的形式。教法清楚地告诉我们,临终中阴、法性中阴和受生中阴是三阶段的展现过程:第一,往内收摄导致裸露;第二,自然发出光芒;第三,具体化和呈现。
       中阴教法引导我们更进一步。事实上,我认为这个过程告诉我们的是一种全新的智慧,如果我们能够了解,就可以改变对每一件事的看法。这三阶段显现的模式,不仅在临终和死亡的过程中显露,也在目前显露,在这一刻,在每一刻,在我们的心中,在我们的意念和情绪中,在我们意识经验的每一个层次中显露。
       中阴教法还告诉我们了解这个过程的另一种方法,就是看看每一个临终和死亡阶段显露出什么。中阴教法提到三个层次的存在,梵文称之为“卡雅”,字面意思是“身”,但在这里有层面、场域或基础的意思。
       现在让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三个过程:
       第一,在死亡的那一刻,从地明光中显露的绝对真性,称为“法身”,这是“空”、绝对真理的层面。在这个层面,幻相、愚痴和任何概念都不曾进入。
       第二,能量和光本身的光芒,在法性中阴自然显现出来的,称为“报身”,这是全然愉悦的层面、完全丰富的场域,一切具足,超越一切对立的限制,超越时间或空间。
       第三,在受生中阴显露的具体成形的范围,称为“化身”,这是持续显现的层面。
       同样,心性亦有此三层面:一、如天空般的空性,浩瀚无边,了无一物;二、闪耀的光明性,光耀遍照;三、无碍、无所不在、慈悲的能量。这三种性质在本觉中同时呈现,并且融合为一。
       因此,三身和证悟心的三个本具层面有关联,当然也和我们认识的不同能力有关联。绝大多数人的视野都有限,只能认识到化身层面的形象和显现。因此,大多数人的死亡时刻都只是一片空白,因为我们从来没有经验也没有学过如何在地明光生起时去认证法身。当报身在法性中阴出现时,我们也没有认证的希望。因为我们一生都是在化身的不清净认知境界里度过的,所以在死亡的那一刻,就直接被送回到那个层面。我们在受生中阴的意生身中苏醒过来,如同在前世一般,疯狂而散乱地把虚幻的经验当成真实,因而在过去业力的驱迫下,无助而踉跄地迈向转世再生。
       不过,证悟很高的圣人在心中唤醒了和我们完全不同的认知,那是一种清净的、进化的和精致的认知,即使在他们还有人身时,就能用完全清净的形式来认知实相,洞察实相一切无限的层面。诚如我们已经见过的,他们对于死亡的经验毫无恐惧,也不讶异;事实上,他们拥抱死亡,把它当做究竟解脱的机会。
      
      --------------------------------------------------------------------------------------
       仔细翻完这本以明晰通俗语言和条理有序文字介绍藏传佛教经典《中阴闻教得度》的书,震撼和启迪之余不禁感慨藏传佛教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日益深刻影响。第一、严格刻苦的修行和藏地悠久不受污染的传承,融入生活和传统,带来其如喜马拉雅般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第二、对精神信仰的的珍视和务实研究,造就不绝的传法上师,不断发展探究;第三、慈悲地观察世界,体恤人类,了解、融合、探讨其他主要宗教的共通意义和价值,而不简单排斥。尤其是本书作者索甲仁波切,优秀的英文表达和对中阴过程发散类比、寻找共通的理念以及放眼世界、着眼现实的济世情怀,让他成为在西方深受爱戴的一位上师。
       此书最现实的意义就是揭示了临终关怀的重要性,在这点上,如果你也和我之前一样在面对生老病死的场面有着迷茫和恐惧,相信你看完此书,你会对死亡有一个崭新的认识,你会发现当身边的人临终时,我们的做法竟是如此荒谬,而让临终的人遭受不必要的痛苦。自然,尚存疑问的人们会质疑书中详尽深奥的中阴过程的真实性,无法相信当亲人离世时亲人并不希望自己表达伤心。这就是我在这篇文章中之所以把重点放在大宗教、大生活的观念下探讨《西藏生死书》的大意义的原因。
       怀疑的人们,当你试着抱着开放的心态慢慢把它读完,稍微感受一下那些法门吧,哪怕你从来不曾见过这些光芒,哪怕你和我一样把禅定实践为发呆,但至少你会渐渐被一位大慈大悲的智者的真诚所感,如果你瞥见了心性的一角,你就不会否认精神世界的巨大能量和殊胜光辉。就像感受到——在“未破碎的整体”和“永恒的流动”中死和生不过是一体的,你会发现一种认识世界和自我的新的方法,这种启迪就是一种灌顶。
       你是否和我一样对开头的疑惑有了新的认识?
  •     死亡究竟是什麼?生命中的一切又是什麼?
  •     大概是成长到麻木?对死亡的感觉更偏于难以言说的体悟。所以满篇看去皆是不堪忍受的说教。。。
  •     看过电子版。。。和信藏传佛教的老板聊天,这本书给了我很多见解。。。关于生死,敬畏一些吧,但念无常,早做一些准备吧!常常行善吧。
  •     將近半年之後,我又拿起未讀完的半本書,接著看,真的是一本指導實踐慈悲的上等教法!
  •     朋友推荐的,看的是打印的
  •     執著...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