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艺术》书评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3
ISBN:9787801950413
作者:《博览群书》杂志
页数:379页

ssssssssssssssssss

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

具可行性读书方法摘要整理

此读书笔记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书中要点摘要(或转述),第二部分为本人一点心得体会,第三部分为附录。一为什么要读书?(why)个人有个人答案,学习创作研究教育娱乐等等。但总的来说还是为了求知和趣味的。而所谓知识,是指用来应对生活、改进生活的技能。但切莫忘记书只是供给知识的一种工具(尽管非常重要),还有很多其他法子,非此一种。以下所述方法主攻学生。阅读什么?(what)(一)关于自己职务的,(二)是参考用的,(三)是关于趣味或修养的。关于自己职务的阅读。学习一种功课,应该以教科书为基础,再从各方面加以扩充,加以比较、观察、实验、证明等种种切实的功夫,并非胡乱阅读几遍就可了事。例如做数学题时,不仅仅是演习,还得发现这些习题中的共通的关系或法则。文章则是从语法、修辞等方面分析。参考用书。根据自己所要研究的题目来设定的。趣味或修养的。照自己的嗜好和需要来选择。这种自然的变更,原不该勉强拘束,最好在某一时期,勿将目标变动。这类的书,在同一时期中,种数不必多,选择却要精,读到厌倦才换。怎样阅读?(how)(一)关于自己职务的,(二)是参考用的,(三)是关于趣味或修养的。关于自己职务的。也就是教科书。可分两类,一类是有严密的系统的,一类是没有严密系统的。前者属于一般的所谓科学,后者则是专以语言文字为对象的,譬如国文、英文。如果把阅读分开来说,一般科学的教科书应该偏重于阅,即从文字去求得内容就够了,语言文学的教科书应该偏重在读,求得内容还不够,比如文章结构、词句式样等的都得加以研究。参考用书。第一,认定参考范围,不要将自己所要参考的项目或问题抛荒。第二,乘参考之便,留意一般书籍的性质和内容大略(目录和序文),预备将来的翻检便利。趣味修养的书。把自己正在读着的书作为中心,再用别的书来做帮助,这样,可以使自己读着的书更明白,更切实有味,不至于犯浅陋的毛病。二读书的方法:第一要精,第二要博。什么叫精?“眼到,口到,心到,手到”。眼到简要来说,便是细心,比如说读中国书一字一画都不放过,长此以往,可以养成不苟且的人格。口到是一句一句要念出来。(时代不同)念书的功用能使我们格外明了每一句的构造,句中各部分的关系。往往一边念不通,要念两遍以上,方才明白。心到是每章每句每字意义如何?何以如是?这样用心考究。但是用心不是叫人枯坐冥想,是要靠外面的设备及思想的方法的帮助。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有几个条件:(一)字典、词典、参考书等的工具要完备。虽不能办到,也当到图书馆看。比如《韦氏大字典》。(二)要做文法上的分析。用文法的知识,做文法上的分析,要懂得文法构造,方才懂它的意义。(三)有时要比较参考,有时要融会贯通,仿瓷了解。不可单看字面。一个字往往有很多意义。比如turn,中文“维某年月日”之“维”字。这些都是要用比较归纳的方法懂得的。总之,读书要会疑,忽略过去,不会有问题,便没有进益。宋儒张载说:“读书要先会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又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需疑。”又说:“学贵心悟,守旧无功。”这样看来,读书要求心到。不要怕疑难,只怕没有疑难。工具要完备,思想要精密就不怕疑难了。手到就是劳动劳动你的贵手。读书单靠眼到,口到,心到,还不够的;必须还得自己动动手,才有所得。例如:(1)翻查字典及参考书,是要动手的。(2)做读书札记,是要动手的。札记又可分为四类:A.抄备忘录。B.作提要,节要。C.自己记录心得。张载说:“心中苟有所开,即便札记。不则还塞之矣。”D.参考诸书,融会贯通,作有系统的著作。手到的功用。发表是吸收知识和思想的绝佳方法。吸收进来的知识思想,无论是看书来的,或是听讲来的,都只是模糊零碎,都算不得我们自己的东西。自己必须做一番手脚,或作提要,或作说明,或做讨论,自己重新组织、申诉、用自己的语言记述过——那种知识思想方才可算是你自己的了。举个例子,比如自己对于“进化”的见解未必是很正确的,但听了这话后不服气,回去翻了几天书,发奋动手,把研究所得写成一篇读书札记;假使真写了这么一篇“我为什么相信进化论?”的札记,列举了(一)生物学上的证据,(二)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三)比较胚胎学上的证据,(四)地质学和古生物学上的证据,(五)考古上的证据,(六)社会学和人类学上的证据。到这个时候,你所有关于“进化论”的知识,经过一番组织安排,经过了自己的去取叙述,这时候这些知识方才可算是你的了。所以说,发表是吸收的利器,又可以说,手到是心到的法门。至于动手翻字典,动手查书,都是极要紧的读书秘诀,内中自己动手翻书一项尤为要紧。第二要讲什么叫“博”什么书都要读,就是博。主张“博”有两个意思。第一,为预备参考资料计。然世不见全经久矣, 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故某自百家诸子之书,至《难经》、《素问》、 《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然后于经为能知其大体而无疑。盖后世学者, 与先王之时异也。不如是,不足以尽圣人故也。……彼致其知而后读, 以有所去取,故异学不能乱也。惟其不能乱,故能有所去取者,所以明吾道而已。《答曾子固》王安石(他对经书有了完善的理解之后再去博览百家,然后有所取舍,所以与圣人不同的学说不能紊乱他的思想,也正因为他的思想没有紊乱,所以他能有所取舍,用来印证自己所领会到的道理。)他说:“致其知而后读。”又说:“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比如读佛家惟识宗的书,最好多读点伦理学、心理学、比较宗教学、变态心理学。又比如达尔文研究生物进化,是有一天无意中读了马尔萨斯人口论,大悟生存竞争原理,于是得着物竞天择的道理,成就一部名著,给后世思想打开一个新纪元。所以要博学者,只是要加添参考的资料,要使我们读书时容易得“暗示”;遇着疑难时,东一个暗示,西一个暗示,就不至于呆读死书了。这叫做“致其知而后读”。第二,为做人计。专攻一技一艺,除此以外,一无所知。或是广泛博览,一无所专长的人。在社会上,都是没有什么大影响,为个人计,也少有乐趣。理想中的学者,既能博大,又能精深。精深的方面,是他的专门学问。博大的方面,是他的旁搜博览。博大要几乎无所不知,精深要几乎惟他独尊,无人能及。他用他的专门学问做中心,次及于直接相关的各种学问,次及于间接相关的各种学问,次及于不很相关的各种学问,以次及毫不相关的各种泛览。如宋儒程颢所说:须是大其心使开阔:譬如为九层之台须大做脚始得。(需要开拓他的心胸以开阔他的境界,就像搭一个九层的高台,需要把底层做得很大才行。)三以上为较系统性读书方法的归纳总结。第一部分来自于夏丏尊的《阅读什么和怎样阅读》,他所写给的对象是中学生,所以可以看到,写得并不十分深刻和详细,但对于学生来说,是很实用的,将书分类阅读,孰轻孰重,各种类型的又应该如何把握,有个大略。第二部分来自于胡适的《读书》,他将读书分为精和博。精读之中,最紧要的是手到,用手到来带动眼到口到心到,因为手到对前面所习得的知识做了系统性的整理和输出,等于在脑中有了个框架或者说树干,由此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而手到需要一个研究题目,这又与第一部分的参考书联系上了,先要有问题,也就是疑,然后寻求答案,这过程非眼到口到心到不可。另一是博,也就是广泛地接触其他知识,主要还是为了融会贯通,说是得到“暗示”也可。另外博与精不可偏废,二者相辅相成。将一人知识比作金字塔,则塔顶代表其掌握的最精深的学问。塔底的面积代表博大的范围,精深的造诣,博大的同情心。这样的人,于社会是极有用的人才,对自己也能充分享受人生的趣味。四下面补充一些比较零碎的读书方法。(一)读书也应该有一个计划。首先决定哪一部门的学问,或哪一个中心问题,如何根据这个对象,就现在可能得到的书,由浅而深,分为几个研究的阶段,按着规定时间,有计划地读下去,至少要有一年半载的计划。在这段时期中,随时随地注意关于这一部分或中心问题的材料。除必要书籍外,也可关注其他消息来源,但却以能够包围着这个中心问题为前提,而不是毫无对象地乱看。这样有计划地读书,才有较大收获。(二)对于任意部门的学问,如有意深造,最好能学得阅读一种外国文的能力。这可比读译文舒服得多,正确得多,也就是可使得读书的效率增进很多。(三)一书作几遍看,每一遍只着重于某一方面。这是精读的一个要诀,可以养成仔细分析的习惯。举看小说为例,第一次但求故事结构,第二次但注意人物描写,第三次但求人物与故事的穿插,以至于对话、辞藻、社会背景、人生态度等等都可如此逐次研求。(四)读书要有中心,有中心才易有系统组织。比如看史书,关注政教关系,则全书中与其有关的史实都被这中心联系起来,自成一个系统。一个人心中可以同时有许多系统中心,如字典的“部首”,每得一条新知识,就可将其归类。另外记忆力有限度,所以当学会用记笔记和做卡片的方式将知识分门别类订成目录,采得一件就归入某门某类,时间久了,东西虽多,却井然有序。(五)厚今薄古。从前人的书,如果有好的,现代人已经研究,并加以总结发挥了。我们念今人的书,古人的书也就包括在里边了。质量不高,则弃之。另外,这也可以从目录学与学术史中一窥,亦为去粗取精。比如《书目答问》、《要籍解题及其读法》。(六)求学就应有学者的态度,办事就应该有政治家的态度。每做一门学问,就找着那一门的模范来学。读书时领会学问本身的价值,感觉学问本身的乐趣。(七)探求事物本质或寻求普遍规律。(八)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读书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算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九)小说不属于严肃读物。因为好小说不至于读起来疲倦。可是,要想培养心智最重要的关键却正是那种吃力,费劲的感觉,而且是一种你既处心积虑想完成,又有点想规避的工作的感觉,读小说却无法获得此种感觉。因此,小说虽然该读,但若求上进,则不应把计划好的时间花在小说上。(十)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自己明白了那些客观的道理,自己有了意,把前人的意作为参考,这就是“六经注我”。不明白那些客观道理,甚而至于没有得古人所有的意,而只在文字上推敲,那就是“我注六经”。只有达到“六经注我”的程度,才能真正地“我注六经”。(十一)对长期担当重任、工作过于劳累的人来说,避免焦虑和解脱过度心理压抑的方法很多。但无论是哪种方法,其共同点都是求变。也就是说,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某个主要的兴趣上是不够的,人必须有其他爱好。“焦虑是情绪发生了痉挛,原因是大脑紧抓住某事不放。”此时唯一的办法是轻轻将别的东西塞入大脑,若正确,再加上一定兴趣,那么大脑往往会很快松弛下来,得到调节。(十二)找与和自己“意合神会”的书。(十三)阅读时做索引,记下页码,再简要写出提要与见解,在第二、第三次重读时,再把索引内容扩充几倍。当需要找有关论述时,就能很快翻到正确的页数。上面第九项很有意思,毛泽东谈他的读书生活,也是读小说很少,读红楼梦他是当历史来读的。李嘉诚读书,每个时期研究一种,除小说外。像是一种共识一般,究其原因,恐怕还是因为读小说不费脑力。第十二项,之前读叔本华的书倒是有电击过的感觉。附:(一)(二)邹韬奋《略谈读书的方法》(三)(四)朱光潜《谈读书》(五)王力《谈谈怎样读书》(六)(七)张其昀《读书方法》(八)培根《谈读书》(九)阿若得 贝内特《严肃的读物》(十)冯友兰《我的读书经验》(十一)温斯顿 丘吉尔《阅读,一种业余爱好》(十二)林语堂《读书的艺术》(十三)约翰 厄斯金《书籍的购置》最后,相册会上传几张书单,挑着看就好。相册名字是书单。

好东西吃多了也会撑着

怎么说呢,刚看到这本书时还是很激动滴,把名家写的如何读书的文章都汇集到一起了……而且读起来都比较能引起共鸣,很适合还没有自己的读书方法的人看看。但是读多了,我就发现很多名家推荐的方法大同小异,甚至有的是截然相反。当然了,读书不可全信,方法找自己适合的一两种试试就好。但是这本书本身就丧失了读完的乐趣这本书要我说就是一本工具书,图书馆有的就不用买了

读书的弊端

与大部分介绍读书方法和必读书目的书籍不同,《读书的艺术》中有很多内容都在严厉地批评读书的弊端。为什么很多读了一辈子书的名人,到了花甲之年,反而否定读书的作用呢?这本书谈论了三个原因。1、书籍只是真相的“二手材料”学者张其昀指出,学问有正本副本之分,宇宙真相为正本,书籍为其副本。如果以书为主,心为奴隶,释卷之后仍属茫然;反而还不如不读。所以张老先生引用黄宗羲的话劝谕读者:“学问之道,以各人用得着为真。”2、出版界堕落了恒哲以前听过一句话:“明人善刻书而书亡”。意思是:明朝商人为了迅速致富,大量印刷没有经过精细校对的劣书,导致书籍质量大减,读者读过之后曲解了古人的意思,导致行为也出现偏差。虽然出版业空前发达,但是知识界受到了严重的损失。这种情况,不仅中国,外国也一样。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严厉地批评到:“图书泛滥成灾,十有八九是以骗钱为目的,作者、评论家和出版商同流合污,朋比为奸。……许多文人非常狡猾,不是引导读者追求高尚的趣味和修养,而是引诱他们以读新书为时髦,好在交际场中卖弄学识。……那些每天出版的通俗刊物尤为缺德,偷偷夺去了世人宝贵的光阴,使他们无暇顾及真正有益于修养的作品。”3、读得多不如选得精正是因为出版界堕落了,让世界上的好书越来越少,所以,“叔本华建议:对于善于读书的人,决不滥读是件很重要的事情。……把宝贵的时间用来专心一致地阅读古今中外出类拔萃的名著,这些书才使人开卷有益。”美学大师朱光潜也认为,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过目多,留心少,消化不良;所以他建议,读书不在多,而要选得精,读得彻底,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小结凡有志于读书者,一定要仔细思考曾国藩临终前的六字遗言:“不信书,信命运”。

读书的艺术

目前正在读,个人感激还不错。聆听多位学者对读书的看法与建议,于我们而言,可以更大的提高阅读的质量。

开篇作者有误

据悉,《读书的方法》一文的作者不是鲁迅,鲁迅只是译者。原作是鹤见祐辅,该文录入其《思想·人物·山水》一书。

还可以的一本书

本书被称之为“读书的艺术”应该还算恰当,因为其中能够带来给我更多的,并不是关于读书方法的论述,而是为何读书的回答。但是这些回答大多数是由文人来做,且大多局限于文学、诗歌、哲学的范畴之内做谈的,所以说实话对我来说意义不大。书中唯一让我深感兴趣只有那篇罗素的文章,可惜在我看来真的让我深感兴趣也并非和本书内容相关的东西,我的更多精力集中于罗素的思维方式上了……这本书没有太多值得摘抄的地方,简单做一下摘录,回头整理进思维导图。每一本新书,先看一下构造和大致内容,然后自问自答,我怎么想,何所知,何所信?之后才读。关于修养的书:在同一时期,种类不必多,选择却要精,选定一二种,定期好好读。有闲暇就读,各种时间都去读,读到厌倦了为止。读一本书并不足以了解一本书,因为很多看似不相关的书和学科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启发,加深对原来一本书的认识——知识是共通的。多读书,然后可以专读一本。在伦敦的英国博物馆的图书室里,对于每一专学的部门都有很明白的重要著作书目。读书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图书推荐:历史:《资治通鉴》《通鉴纪事本末》遇重大问题翻阅“三通”。韦尔斯的《世界史纲》也许不很完善,但对于一般人却是一本好书。哲学:《柏拉图全集》亚里士多德干涩但谨严细密《伦理学》 普鲁塔克的《英雄传》《神曲》卢梭的《自传》和《民约论》;黑格尔的《逻辑学》科学:《物种起源》;亚当斯密的《原富》;穆勒的《群己权界论》;里波、詹姆斯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学;马克思的《资本论》;佛来柔的《金牛》(Frager,Golden Bough)一种特殊的能力,就是一望即可知道整体,算是1890年奥国艾伦佛尔斯(Ehrenfels)首先提出来,后来又为一些心理学家所接受并发展成为“格式塔”(Ges-talt)完形吧?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历史学在增进我们对人性的知识方面,是无可估量的;因为它表明了可以期待着人们在新的境遇下怎样行动。许多赫赫有名的男人和女人在品格上是完全平凡的,而只是他们的境遇上是特殊的。——罗素

读书这件事

这是李欣频老师推荐的一本关于“阅读”的书,小样我从延吉图书馆借来的。看书名就知道,这本书是讲读书方法和开书单的。编者是《博览群书》杂志社,里面文章的作者大都是国内国外的名家(像什么鲁迅、胡适、蒙田等等)写的,这些人基本也都不在了。文章没什么新意,无非是聊聊自己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方法,有的还开了些书单。但碰到像小样我这样很有思想的人看这本书,基本就不大会有什么提高。读书方法无非就是“读好书、好读书”跟“有计划地读书、读有计划的书”等等之类。但对于像我这样的穷书生来说,要做到其实挺难的。因为没钱买书,只能借书,所以有时候想有计划地读些什么书,也得看别人脸色。要是碰上些借书不还或是想看的书没地方借,就没办法了。买书,以前有一阵买得挺多。可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些买回家的书,有不少只配读一遍,借来看看就行了。所以快一两年,没怎么买过书了,都是靠借的。感觉也挺好,好像图书馆就是我的大书房。想看什么书,就去借。要是没有,我就荐购。当然也读到不少好书,有心动想买,不过反正不急着看,就先等一下。现在看书基本还是比较杂的,因为没有在研究什么。都是凭兴趣,或者看些别人推荐的。我看书很快,因为觉得人生有限,有机会当然要多看些书,不然死了多亏啊!当然,看到烂书我也会看完它,因为没准大便里埋着枚金戒指也说不定。但我会在选书时慎重,借书前一定要给自己找个理由。目前的状况,还是重量多一些。古籍跟世界名著看得不多,还是偏新书。也希望趁年轻多看些各式各样的书,等老了才会考虑看慢些,把好书多看几遍。8.5.25晚写于外公家

不要急着做紧急的事,要急着去做重要的事。

“有书赶快读”,以前是这样认为的,现在已经不打算读那么多了。如同朋友一样,真正知心投缘的能有几个,你还满世界瞎找。书如朋友,朋友如书。读两三本奇书,得三四位良朋,平生足矣。

鲁迅:《读书

鲁迅:《读书的方法》 “据我想来,颜色铅笔的下划线或侧滑线法,是最为普通的读书法。而在那上面写上批评,读后先将那感想在脑里一温...鲁迅:《读书的方法》 “据我想来,颜色铅笔的下划线或侧滑线法,是最为普通的读书法。而在那上面写上批评,读后先将那感想在脑里一温...鲁迅:《读书的方法》 “据我想来,颜色铅笔的下划线或侧滑线法,是最为普通的读书法。而在那上面写上批评,读后先将那感想在脑里一温...

与伟人对话,与智者同行

通过昨天的李欣频的人生第十四堂创意课,知道了五本如何读书的书,分别是:读书的艺术、我生命的书。阅读地图、文字生涯、一生的学习、学习和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我使用检索技术查找了五本图书的电子稿,其中获得了三本,读书的艺术、我生命的书、一生的学习的电子稿,针对其他的书籍是台湾版本的,没有找到,通过新浪微盘和百度云盘获的了以上的图书,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这就是一本非常好的阅读书单,针对我自己不知道读什么来说,给予了非常好的帮助。在工作中,我们需要的是快速获取前辈的经验,而不是依靠自己慢慢琢磨,通过十点读书的栏目,我一直的践行每天对一本书的誓言,模仿bobo读书分享的一位总裁使用微信的朋友圈撰写书评,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时间有时候真的不够用,感觉自己读书太少,如此多的好书,我们都没有看到过,我在这个时候下定决心,将这本书上的绝大多书目将其阅读完毕,来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通过大师的书籍推荐的确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效率,所以我们需要找到好的教练,通过他们的指点快速的提高自己,然后在依靠自己的努力,放才可以快速的提高自己的时间。其中的有个书单还是挺不错的两个关键词:书目答问、四库总目,这两个关键词,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也需要向这样,将关键词找出来,然后通过关键词不断的深入,才能获得更多的智慧,感觉就好像在查找文献,越是向下,我们获得的知识财富越多。

如何让读书变得有趣?

如何培养阅读兴趣?或者如何让读书变得有趣?这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一个问题变得老生常谈,要么是它真的很重要,要么是它从未被真的解决,要么是二者兼而有之。怎样让阅读变得有趣的问题显然属于后者。所以,这真的是一个很不好回应的问题。也许,应该尝试着换个角度来看待它。当我们问如何让阅读变得有趣的时候,其实已经预设了一个前提,那就是:阅读必须是有趣的,或者只有觉得有趣,阅读才能终有所得。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也许这个问题不会有答案,但至少我们可以回顾一下自己的阅读经验。你会发现,我们的阅读在大多数时候都是被动的——我们总是在某人的指示下或者受到了别人的鼓惑而读书。问题的是,那些令自己怦然心动的人、兴趣盎然的事、若有所思的悟等等,正来自其间。意外的惊喜阅读当然存在,但它终究是某种选择或者影响的结果。所以,我们已有的识见并非来自兴趣,而是来自某种外力的驱动。这就意味着,对阅读来说,也许重要的不是所谓兴趣,而是某种动力。当然,有兴趣的阅读,可能会令我们更有效率;但是这并不说,只有有兴趣,才能开始阅读,因为兴趣并非阅读的前提,而是它的结果。我们之所以渴望有兴趣的阅读,是因为我们在意结果并且畏惧失望。当我们费时耗力,发现阅读对象竟然不能在脑海中留下哪怕是一点点的印记而令自己有所感悟,沮丧可想而知。可是,我们没有察觉的是,很多时候我们的失望是来自某种行为的结果而不是行为本身;我们总是心怀期待,渴望回报,以致无法释怀于风不动、幡不动、心亦不动的平静。读书不是一种结果,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阅读也不同一般的日常行为,而是一种具有渐进性、系统性的活动。读完没有记忆,不等于阅读毫无成效;现在没有感思,不等于未来没有所获。当有一天,我们的知识开始整合时,从前的某次阅读经验也许就会跳出来,前后呼应,形成关联,变为某种感悟。这是阅读特别的逻辑必然。所以,如何让读书读书变得有趣,也许从来不是一个问题;真正的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阅读——其一,不要执著于结果。只有克制自己的非理性和厌倦情绪,认真地、用心地阅读,一本一本地坚持下去,终会有豁然开朗的时刻。其二,发现自己的热爱。如果你不确定该从书架上的哪一本书开始,那不妨先阅读你喜欢的作家作品或者类型作品,务求殆尽,触类延伸,就会有自己的基本阅读面和基础知识层。如果没有你喜欢的作家、作品,那就取下那本有个令你印象深刻的的书名的书吧。从这里开始,也会通向明媚的衢隅。其三,分享阅读的点滴。也许你喜欢坐在撒满阳光的图书馆安静地读书写字,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也必须一个人保守着那些温暖。学会分享会给我们的生活平添诸多绚丽,并觉察到其间的意义感,从而顿悟人性的美好。而学会分享读书中的点点滴滴,无疑能令我们更清晰地记忆阅读细节、更深入地缕析阅读感悟,更可能拓展思维视界,成就某种阅读的幸福感;同时,分享也会让我们彼此更靠近。这,难道不正是我们一直想要的吗?

我自己的文字爱人

每次看到别人豆瓣主页上不时更新的书籍,我总是自愧不如。为什么别人总是能用很短的时间阅读很多书籍,并且附上一篇看起来还不错的书评?我看书的速度总是很慢很慢。读高中的时候,安妮宝贝的书,我就读了两三年,反反复复地读。在接触到这本《读书的艺术》之前,我一直以为那是一个羞于言说的缺点。在合上这本书的时候,我才醒悟,其实那也许算不上是坏的。人们读书的目的不尽相同。有人为研究,有人为创作,因而读书的速度和类别会有所区别。而我呢?我读书是一种业余的兴趣,并期望从这个兴趣里面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自己的品位,完善自己的人格。因着这个目的,更明智的选择是,挑选一些真正的好书来精读,直到那本书里的养料真正渗透进我的思想、性情、言行、眼神、表情、发肤。假使只是泛泛地读一本书,即使是再好的书,也无法充分吸取其中的养分为己用。我读了两三年的安妮宝贝,其实读的已经不仅仅是故事情节。我读的是其中的处事态度。我看到网上有很多人写文章明枪暗箭地攻击数落安妮,我并不觉得惊讶。没有任何一个作家能够取悦所有的读者。但是对于安妮,我是尊敬和感恩的。我不会因为别人批评她矫柔造作,就人云亦云,以此显示自己的深刻。毕竟她的文字曾经陪伴我走过一段曲折的路,她教会了我要独立,坚强,不要对他人抱有太高的期望,凡事反求诸己——这与叔本华的某些论点如出一辙。那些不喜欢安妮的,他们其实并没有用心去了解她,去解读她,去进入她的内心世界,他们根本就不理解那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怎样的心情,他们就那样在旁边瞅了一眼,就轻轻松松地把她攻击得面目全非——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他们甚至不能算是安妮的读者。当然他们有充分的言论自由,但是我不喜欢这样的态度,我觉得那是对创作者的不尊重,也是对他们自身的不尊重。你可以不喜欢不接受不认可,但是大可不必贬低和攻击别人的创作。我特别喜欢《读书的艺术》里面林语堂文章里提到的一个概念“文字爱人”。当我迷恋安妮的时候,她就是我的文字爱人。我对她如此倾心,处在她的巨大魔力之中,她书中的精神养料便为我所用。现在,安妮对我的魔力已经隐退了。我于是开始寻找新的文字爱人。这个人会是谁呢?也许会是蒙田,也许会是弗吉尼亚·伍尔芙。

《读书的艺术》不完全摘抄

1.鲁迅:《读书的方法》“据我想来,颜色铅笔的下划线或侧滑线法,是最为普通的读书法。而在那上面写上批评,读后先将那感想在脑里一温习。几个月之后,再取那书,单将那红蓝线的处所再来阅读,仿佛也是省时间,见功效的方法”2.夏丏尊:《阅读什么和怎样阅读》把阅读范围分为:“(一)关于职务的(二)是参考的(三)关于趣味和修养的”3.胡适:《读书》(1)第一要精,第二要博(2)读书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3)读书札记有四类:(a)摘录备忘(b)作提要、节要(c)自己记录心得(d)参考诸书、融会贯通、作有系统的著作(4)读书的目标:为学要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4.朱光潜:《谈读书》我们必须于脑以外另辟储藏室,把脑所储藏不尽的都移到那里。这种储藏室从前是笔记,现在是卡片。5.王力:《谈谈怎样读书》(1)第一点:去粗存精;第二点:由博返约;第三点:厚今薄古(2)首先,应该读书的序例。其次,要摘要做笔记,应考虑做眉批,在书的天头上加上自己的评论。另外,要写读书报告,如果你做了笔记,又做了眉批以后,读书报告就很好写了。6.张其昀:《读书方法》书有精粗高下,有急需不急需之异,大致分为五等:有当读之书;有当熟读之书;有当看之书;有当再三细看之书;有当必备以资参考之书。7.廖沫沙:《我的读书方法》有了读书目的,倘没有读书计划,还是不好的。所谓“计划”,是包括读书的时间、地点、进度以及对于这一专门学科或问题的划分先后缓急,以定出的研究程序。8.冯友兰:《我的读书经验》(1)(a)精其选(b)解其言(c)知其意(d)明其理(2)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只供翻阅。

《读书的艺术》读书笔记

关于:如何阅读和阅读什么1、阅读目的\计划(专业书、参考书、情趣书;精读、泛读、翻阅;明确目的、搜罗书籍)2、精博(精深广博)3、读书笔记(知识体系、索引、分门别类、摘重点)4、构建知识体系(思想体系)5、慎思(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6、实践(阅读最终目的)7、多读文史哲、中国世界经典名著,从中汲取人生智慧,提高思想境界8、学习一门外语9、养成读书的习惯1、阅读目的\计划(1)阅读什么:①阅读范围:一是关于自己职务的;二是参考用的;三是关于趣味和修养的关于职务的:学习一种功课,应该以教科书为基础,再从各方面加以扩充,加以比较、观察。参考用的:和自己职务无直接关系,可以作研究上的参考,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更丰富确切的书。明确阅读目的\研究主题:参考书要根据所参考的题目去决定。趣味或修养的: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怎样知道哪些书值得精读?选择标准:时间。经典著作、古典著作。)②书分为三类:第一类精读,第二类泛读,第三类翻阅。精读:一个字一个字认真地读。目的在揣摩,在鉴赏。(文史哲类:经典的,有价值的,雕刻思想的(深度广度):把反思自省深处的,影响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泛读:粗枝大叶地读,大概知道说的是什么就行。翻阅:随手翻,看看大标题,感兴趣的地方大略看看,没兴趣的地方就随手翻过。③关于选书:种数不必多,选择却要精。选定一两种,须规定时期好好读。关注书本背后的索引和参考目录。(2)阅读目的\计划:迁移:同主题阅读\写论文\考研制定阅读计划:①明确阅读目的(选择一个中心问题或某一部门的学问或某一时期、某特定题材、某一作家作品)②精选那一科目的经典书籍(搜罗关于该科目的一切书籍和资料,搜集诸家对这学科问题的不同看法把它读破,以供自己权衡去取,推求结论。重要的书要全看,其余的这里看一章那里看一节,得到所要搜集的材料就可以丢手),先从该科的基础知识了解起,掌握基础大纲,再由浅入深,分成几个研究阶段,规划好读书的时间、地点、进度,有计划地读下去。3、引言:阅读一本书前先想想这本书到底能带给我些什么。当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并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比如:看小说。第一次但求故事结构,第二次但注意人物描写,第三次但求人物与故事的穿插。如果有阅读目的,一定要读比你本身高超的书(读让自己抓狂的书,虐待心灵的书,挑战自身理解能力的难读的书),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思辨能力、对事物人生现实的批判力及感悟力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那些迎合读者羔羊似的脑子的书只会令我们的能力停留在原有的水平,停滞不前。2、精博(精深广博)(由博返约)精+博=为学要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精深:精深到几乎唯他独尊,无人能及。博大:旁搜博览以专业学问做中心,次及于直接相关的各种学问,次及于间接相关的各种学问,次及于不很相关的各种学问,以次及毫不相关的各种泛览。不能因为研究的范围是什么,其他一切的书都不看,每一种学科都与另外的学科密切相关,不能为一种专门学科所局限,只看一种书,不看别种书。阅读范围越广,触类旁通的机会越多,读书的效益也就越大。致其知而后读。读一书而已则不足以知一书。多读书,然后可以专读一书。从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思维角度去读一本书可以理解得更深入。能专而后能博,能博而后能精。只有得到了宽广的专业知识才能融会贯通,全面解决问题。不专则样样不深,不能得到学问的精华,就很难攀登到这门科学的顶峰。博和专是辩证统一的。在广博的基础上才能求得专精,在专精的钻研中又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如:由读某人此书,进而博涉及此人的其他著作,进而博涉及与此人有关之人的著作,如此人的师友及其生平所最服膺的著作,然后再由此人师友等的著作,以参证、解释此人自己的著作,而得较深一层地了解,此外如由整个时代的文化以观察个人的著作,由个人的著作以例证整个时代的趋势,由某一学派的立场去观认某一家的地位,由某一家的著作以代表某一学派的宗旨)3、读书笔记(知识体系、索引、分门别类、摘重点)4、构建知识体系(思想体系,批判思维)广泛涉猎各领域知识,构建知识体系。读书要有中心,有中心才易有系统组织。每得一条新知识,就会依物以类聚的原则,汇归到它的性质相近的系统里去。每次所得的新知识必须与旧有的知识联络贯串,围绕一个中心归聚到一个系统里去,把读过的书形成知识系统。分门别类订成目录,采得一件就归入某一门某一类,条理井然。虽未看到书中详叙细事的地方,也能知道这详叙在全系统中哪一门哪一类之下,及其在全部中重要程度如何。在读者头脑中画出全书的一览表。(思维导图)5、慎思(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要批判地读书,养成批判态度与批判能力(书上的内容不全是正确的,要有怀疑精神),有计划读一些进步社会科学书、新哲学书,提高批判能力。根据你的见解,运用你的理智去获得自己的结论,不必接受别人的观点。希望我的见解不致使你的思想受到束缚而失去独立性,因为对于读者来说,保持独立独立思考是最重要的修养。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目标,但只有很少人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没有思想体系,就不能对事物作出明智的评价,他们读书也必然徒劳无益,毫无主见。理想的做法应当是了解作者的观念,再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观念。6、实践(阅读最终目的)知行合一,把书为我所用。读书的时候用心去想,不要只是纯粹地记住书上的内容,而是用它们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渐获得科学的思想方法。对于读书和做事,正确的思想方法的获得比什么都重要。将读书和生活经验结合:读书不是应付考试,不是敷衍外来的要求,却是要满足内心的需要,充实自己的生活。读书必须是自己的有机的一部分,必须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合为一炉。若是书和生活经验发生了亲切的关系,书便有了味道,变成知己的朋友一样。若是生活经验从读书扩大推广,充实的机会就无限增多。书将人的生活方式和态度根本改变。反之,生活经验越丰富,读书的欣赏和理解力也就越深广,也就越能领悟书中的真味。所以读书和生活相辅相成,必须两者并进,才可以达到佳境。光读书而无生活,只尝到间接地经验,光生活而不读书,却是必虚小,狭小。7、多读文史哲、中国世界经典名著,从中汲取人生智慧,提高思想境界8、学习一门外语9、养成读书的习惯每日切实实行阅读计划,规定好阅读的书籍种类和数量、阅读方法及阅读的先后顺序、阅读时间进度表,然后每日切实地实行,绝不间断,像吃饭睡觉一样。10、如何阅读小说:阅读时摒弃先入为主,不要以自己的口味来指责作者,而要尽量适应作品,设法进入作者的境界,去欣赏它、体会它,这样从文字顿挫和情节变化中,你将会发现许多隐喻和潜在的慧眼,从而把你带入一个卓然自立的境界。要是你能沉浸在故事之中,使自己与书中的境界融为一体,并养成习惯,那么不久你就会领略到作者的思绪,体会到无穷的欢愉。读一本书,就要具备想象力、洞察力和判断力。11、引言:第一个实验:读艰深的书;第二个实验:根本不读书。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经常看别人的书如果不去独立思考形成自己对事物的独特看法的话,长期以往渐渐依靠别人的思想和观念,那么改正这个依赖性的方法就是完全摒弃别人的观念。青年人的心灵特征就是摇摆不定,只有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才能发现他自己真正的本质。从实验一到实验二:把心灵里许多杂乱的废物都洗涤出去,把步调放慢下来,而暂时像空无一物的样子,然后才慢慢地充满起来,但这一次可不是那些因不停地阅读而得来的二手货,而是增加了一些足以更正确地反映出真正自我的那些清晰观念和意念。这个经验除了有涤清作用之外,也可以使自己谦卑起来,因为你从此可以认清你心灵里的东西是多么的少。不要马不停蹄地机械读书,要留有时间停下来思考自己需要什么,看看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人。12、读书的重要性:(1)借鉴他人经验,少走弯路(主食)(2)了解不一样的世界,拓展视野(3)提高思想深度,形成思想体系(对人生宇宙社会有另一种不同的理解和领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批判性思维)(美食)一个没有读书习惯的人是被拘束在他的身边世界中的,在时间与空间上说来,他的生活只能陷在一些日常琐事中,他的接触与交谈只限于同几个少数相识的人,他的见识只限于身边的环境。这一个小监狱他是无法脱身的。但是他一旦能读了书,他便立刻走进了一个不同的天地,如果他读的是一本好书,也便立刻可以和一个世界上的最好谈话者接触了。这个谈话者引着他到一个不同的地区或不同的年龄中去,或为他解脱一些个人的忧烦,或对他讨论一些这个读者所不知道的生活的特殊方面。参考:“中学生”阅读什么和怎样阅读?(P30)作家们如何通过阅读进行创作(模仿名家优秀写法)(P125、134、160)文人、名人大都广泛汲取中国传统文化养分(多读经典名著)这些名人最大的特点就是热爱读书、既精又博、自成体系、持之以恒推荐书目:P50、60(参照书本)、127、137、138、231-234、244、248、271-303(参照书本)、376-379经典著作:中国:《中国哲学史大纲》《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荀子》老聃的《道德经》《四书》《易经》《周易》《诗经》《楚辞》《中庸》《荀子集注》《韩非子》《法华经》《坛经》《楞严经》《左传》《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三国志》《儒林外史》《世说新语》《资治通鉴》《史记》《战国策》《汉书》《后汉书》《大唐西域记》《徐霞客游记》《西厢记》《琵琶记》《桃花扇》《金庸作品集》《傅雷家书》《时间简史》《丑陋的中国人》《百年孤独》《围城》《平凡的世界》《张爱玲文集》世界:韦尔斯的《世界史纲》《理想国》《圣经》穆罕默德的《古兰经》《神曲》《十日谈》《堂吉诃德》《纯粹理性批判》《逻辑学》《物种起源》《原富》《国富论》马尔萨斯的《人口论》《资本论》《伊利亚特》《奥德赛》《伊勒克拉特》《神曲》《战争与和平》《哈姆雷特》《失乐园》《鲁滨逊漂流记》《格列弗游记》《浮士德》《三个火枪手》《父与子》《复活》《罪与罚》《三姊妹》《包法利夫人》《深思录》《忏悔录》《傲慢与偏见》《呼啸山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红与黑》《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十四行诗》《汤姆叔叔的小屋》希特勒的《我的奋斗》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寂静的春天》

再读《读书的艺术》

再读《读书的艺术》把《读书的艺术》放在书桌上,复习累了就翻开读一两篇,这感觉就像在海边捡贝壳,原本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捡到那贝壳而去,倒也惬意。随便翻开一两篇,上面的文字很熟悉,可大师们的读书方法究竟也是他们自己的,要想学得一二,不是读一遍就了事了的。这本书我在图书馆借过至少三遍了,也给别人推荐过,我现在有那样的体会,就是好书一定得一遍一遍的读,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好书也一定要买回来读,因为那样可以在上面写些字,划些线条,作些标记。我现在不想去读最新出版的书,自认为所谓的经典,都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最新出版的书没有经过这个过程,很多都是粗制滥造,就算是畅销书,也多是媒体炒作的缘故罢了,很多书都不值得一读。像王强说的那样,要读就读经典。我不去花时间判断一本书是否经典,其实在看书的过程中,如果一本书让你觉得仿佛临了进去,并且百读不厌,每次新翻,都有不同于以往的体会,这就是我觉得的经典,当然也是循了自己的趣味,这些书往往也会提到或是推荐的一些类似的作品,可找来一读,这是发现好书最好的方法。有些人包括我以前也是那样,就是找不到书读,这真是悲哀,偌大的一个图书馆,居然就没有我要读的书?其实不然,是自己不想花心思去尝试寻找罢了,觉得找来一本不好的书,总是浪费时间和经历,读书也总得有个开始,我觉得是经历过这段茫然的。品读经典,品味人生。

读书的艺术。

读书的艺术。还从来没考虑过如何去读书呢。看看吧。读书的艺术。还从来没考虑过如何去读书呢。看看吧。读书的艺术。还从来没考虑过如何去读书呢。看看吧。读书的艺术。还从来没考虑过如何去读书呢。看看吧。读书的艺术。还从来没考虑过如何去读书呢。看看吧。

学鲁迅拔萃

鲁迅对于诸事的杞忧呀,对于世俗的顾忌呀,都是无益的精神浪费。做拔萃薄比拔萃更有功效的是再读夏丏尊 阅读的范围分为三个1关于自己职务的2参考用的3关于趣味或修养一个人的趣味是会变更的,所以第三类书,在同一时期中,种数不必多,选择却要精。我们和朋友谈话的时候,常有把话头远远的扯开去,忘记方才所谈的是什么的。看参考书的时候,要注意,和自己所想参考的题目无直接关系的方面,不该去分心。精度好比临帖,假定这贴里有一千个字,与其瞎抄一遍,倒不如拣选十个或二十个有变化的有趣味的字,每个好好地临摹几遍来得有效。诸君读小说,假定是茅盾的《子夜》,如果当语言文字学习的话,所当注意的不该单是书里的的故事,对于书里面的人物描写、叙事的方法、结构照应以及用辞、造句等等该大加注意。胡适读书有两个要素:第一要精,第二要博。须有四到,是:“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心到是每章每句每字意义如何?何以如是?这样用心考究。但是用心不是叫人枯坐冥想,是要靠外面的设备及思想的方法的帮助。要做到这一点,须要有几个条件:(一)字典,辞典,参考书等等工具要完备。这几样工具虽不能办到,也当到图书馆去看。我个人的意见是奉劝大家,当衣服,卖田地,至少要置备一点好的工具。比如买一本《韦氏大字典》,胜于请几个先生。这种先生终身跟着你,终身享受不尽。(二)要做文法上的分析。用文法的知识,作文法上的分析,要懂得文法构造,方才懂得它的意义。(三)有时要比较参考,有时要融会贯通,方能了解。不可但看字面。总之,读书要会疑,忽略过去,不会有问题,便没有进益。宋儒张载说:“读书先要会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他又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又说:“学贵心悟,守旧无功。”手到的功用。我常说:发表是吸收知识和思想的绝妙方法。吸收进来的知识思想,无论是看书来的,或是听讲来的,都只是模糊零碎,都算不得我们自己的东西。自己必须做一番手脚,或做提要,或做说明,或做讨论,自己重新组织过,申叙过,用自己的语言记述过,——那种知识思想方才可算是你自己的了。读一书而已则不足以知一书。多读书,然后可以专读一书。譬如读《诗经》,你若先读了北大出版的《歌谣周刊》,便觉得《诗经》好懂的多了;你若先读过社会学、人类学,你懂更多了;你若先读过文字学、古音韵学,你懂得更多了;你若读过考古学、比较宗教学等,你懂得的更多了。又有些人广泛博览,而一无所专长,虽可以到处受一班贱人的欢迎,其实也是一种废物。这一类人,也好有一比,比一张很大的薄纸,禁不起风吹雨打。在社会上,这两种人都是没有什么大影响,为个人计,也很少乐趣。理想中的学者,既能博大,又能精深。博学正所以“大其心使开阔”,我曾把这番意思编成两句粗浅得口号,现在拿出来贡献给诸位朋友,作为读书得目标:为学要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邹韬奋读书要有一个计划,必先决定自己所要研究的科目或中心问题。”“就现在可能得到的书,由浅而深,分成几个研究的阶段,按着规定的时间,有计划地读下去,即不能有三年五年的计划,至少应有一年半载的计划。朱光潜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都没有一读的价值。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须慎加选择。任何一种学问的书籍现在都可装满一图书馆,其中真正绝对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往往不过数十部甚至于数部。许多初学者贪多而不务得,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搁了;比如学哲学者尽管看过无数种的哲学史和哲学概论,却没有看过一种柏拉图的《对话集》,学经济学者尽管读过无数种的教科书,却没有看过亚当斯密的《原富》。做学问如作战,须攻坚挫锐,占住要塞。目标太多了,掩埋了坚锐所在,只东打一拳,西路一脚,就成了"消耗战"。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一个人如果抱有成就一种学问的志愿,他就不能不有预定计划与系统。对于他,读书不仅是追求兴趣,尤其是一种训练,一种准备。有些有趣的书他须得牺牲,也有些初看很干燥的书他必须咬定牙关去硬啃,啃久了他自然还可以啃出滋味来。   读书必须有一个中心去维持兴趣,或是科目,或是问题。王力第三点,应当考虑着作眉批,在书的天头加自己的评论。看一本书,如果自己一点意见都没有,可以说你没有好好看,你好好看,总会有些意见的。所以最好在书眉,又叫天头,即书上边空的地方作些眉批。另外,要写读书报告。如果你作了笔记,又作了眉批,读书报告就很好写了。张其昀子路日:“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这是说读书只是求学方法的一种,求学并非以读书为止境。朱子以即物穷理,释格物致知,物是事物,并非书籍。研究科学贵能读无字之书。故赫胥黎曰:“读书得智是第二手事。”科学之精义在能以自然为我简编,万物为我文字。又庄子曰:“古之人与其不可传者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这乃是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学问有正本副本之别,正本指宇宙的真相和历史的精神,而书籍不过为其副本。读书喻如一座桥梁,由此历程,方可进而探究宇宙的真相,体会古人的精神,所以读书本身,也只是一种方法而已。凡人为一事,以专而精,以纷而散。庄子谓用志不纷,乃凝于神,实有至理。为学必先立志,自家有主意头脑,方有以自立。譬如栽培必先有根,既栽既培,自有生生之意。黄梨洲①云:“学问之道,以各人用得着者为真。”此语最为紧要。否则,以书为主,心为奴隶,释卷之后仍属茫然。能专而后能博,盖自家有主宰,则多见多闻,互入交参,能使心地开展而善于应用。能博而后能精,当旁观博取之时,须常存趋约之意,则专而不杂,致一而不懈,故得精通。英人达尔文致力于生物学垂三十年,偶读马尔萨斯②人口论,恍然悟物竞天择之理,进化学说由是大明。能专而后能博,能博而后能精,此其明证。博览之法,当知目录学与学术史。贺麟书广义讲来,有成文的书和不成文的书”。成文的书,就是用文字写出来的书,要“用自己的思想于字里行间,探求作者言外之意。”不成文的书,包括整个大自然,整个人生,其实也即书本之外的现实。读不成文的书,意义也甚大,“所得的学问,将更为真实、更为创新,更为灵活。要操真实学问,首先须要有一个基本的确切认识。要确切认识:真知必可见诸实行,真理必可发为应用。读书,做学问贵自用思想。因为读书要能自用思想才不会作书本的奴隶。能自用思想,则不但可以读成文的书得益处,且进而读不成文的书,观察自然,理会人生,也可以有学术的收获。关于思想的方法,可分三方面来讨论: (一)逻辑的方法逻辑方法与数学方法一样,有一个特点,就是只问本性,不问效用如何、目的何在、或结果好坏、满足个人{欲|望}与否等实用问题。只问理论的由来,不问事实上的由来,譬如,有一三角形于此,数学不问此三角形有何用处,不问画此三角形之人目的何在,不问此三角形是谁画的,是什么时候画的,更不问画三角形、研究三角形有何利益、有何好的结果等。数学只求证明三角之合必等于两直角,就是三角形之所以成为三角形的本性或本质,就是一条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真理。(二)体验的方法:体验方法即是用理智的同情去体察外物,去反省自己。要了解一物,须设身处地,用同情的态度去了解之。体验法最忌有主观的成见,贵忘怀自我,投入认识的对象之中,而加以深切沉潜的体察。(三)玄思的方法:所谓玄思的方法,也可以说是求形而上学的知识的方法。此种思想方法,甚为难言。最简易的讲来,可以谓为“由全体观部分,由部分观全体”之法,也可以称为“由形而上观形而下,由形而下观形而上”之法。只知全体,不知部分,则陷于空洞。只知部分,不知全体,则限于支离琐碎。必由全体以观部分,庶各部分可各安其分,各得其所,不致争执矛盾。必由部分以观全体,庶可见得部分的根本所寄,归宿所在,而不致执着一偏。廖沫沙书本是学问的一个来源,但不是唯一的来源;只有实际的生活,才是学问知识的最先和根本的来源,书本不过是实际生活的学问与知识的反映和记录而已。一个人要在学问上有成就,在知识上有增进,单靠书本是不够的。一个人的全部人生过程都是他学习的过程。吴晗是先读基础的书呢,还是先读专业的书呢?道理极简单,要盖一所房子,不打好基础,这个房子怎么盖。你能把高楼大厦建筑在沙滩上吗?因此要读好书,必须先打好基础,读好了基础书,才能在这个基础上做个别问题的钻研。基础要求广,钻研则要求深,广和深也是统一的,只有广了才能深,也只有深了才要求更广。“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话是有道理的。有的书必须多读,特别是学习古文,那些范文最好是能够读到可以背诵的程度。除了多读之外,还得多抄,把重点、关键性的词句抄下来,时时翻阅。这样便可以记得牢靠,成为自己的东西了。多读多抄,这个“二多”是必须保证的。培根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有一技之长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笔记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arnold bennett诗是文学中最高级的形式冯友兰时间是最公正的评选家,把那些有永久价值的书流传下来丰子恺下硬功夫,用字典学语言曹聚仁kant博学而不把别人的思想砖头在自己的周围砌起墙头来。1时时怀疑古人和古书2有胆量背叛自己的师傅3组织自我的思想系统唐君毅直接单纯的一个思想,从来不会深的。只有对一个思想再加思想,才能使思想深。读书即是在思想古往今来的他人的思想。人只有走过他人所已走过的,才走得远。人亦只有思想过前人所思想的,才能思想得深。何其芳批判的读书,养成批判的态度与能力梁启超凡趣味的性质,总是以趣味始,以趣味终。所以能为趣味之主体者,莫如下面的几项:一、劳作,二、游戏,三、艺术,四、学问。第三,深入的研究。趣味总是慢慢地来,越引越多,像倒吃甘蔗,越往下才越得好处。假如你虽然每天定有一点钟做学问,但不过拿来消遣消遣,不带有研究精神,趣味便引不起来。或者今天研究这样,明天研究那样,趣味还是引不起来。趣味总是藏在深处,你想得着,便要进去。这个门穿一穿,那个门张一张,再不曾看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如何能有趣味?我方才说:"研究你所嗜好的学问。"嗜好两个字很要紧。一个人受过相当教育之后,无论如何,总有一两门学问和自己脾胃相合,而已经懂得大概,可以作加工研究之预备的。请你就选定一门作为终身正业(指从事学者生活的人说),或作为本业劳作以外的副业(指从事其他职业的人说)。不怕范围窄,越窄越便于聚精神;不怕问题难,越难越便于鼓勇气。你只要肯一层一层的往里面钻,我保你一定被他引到"欲罢不能"的地步。第四,找朋友。趣味比方电,越摩擦越出。毛姆诗歌如果不能读原文,还是不读的好养成与那些和自己不同的人交往的习惯,对一个人的修身养性很有好处丘吉尔求变是关键。人要是过度使用大脑的某一区域就会使它疲劳,这与外衣的肘部易磨损是一个道理。然而活的大脑细胞与无生命的东西毕竟不同:外衣的肘部坏了,按摩衣袖和肩部是没有用的;但大脑的某一部分疲劳了,却可以通过使用大脑的其他区域使大脑得到休养,休息并非消除脑力疲劳的惟一途径。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某个主要的兴趣上是不够的,人必须有其他爱好。如果只是对大脑说"我让你休息一下",或者"我要出去散散步",或者"我要躺下来什么都不想",这毫无用处,大脑依然还会忙个不停,它该揣度还是揣度,该心焦还是心焦,只有当新的细胞被激活,新的内容成了主导,这时才会有解脱和休息。林语堂当一个人的思想与阅历还够不到阅读一部杰作时,那杰作在他的嘴里只有一股坏滋味。孔子说,"五十而可以学易矣",这便是说一个人在45岁时便不应该读《易经》。孔子在《论语》中所说极有醇味的话,以及他的成熟的智慧,一个人在自己年龄未到成熟阶段时就不能体味到的。 还有,同一读者在不同时期中读同一本书,也会得到一种不同的滋味。我把发现一个人所喜欢的作家认为是一个人的知识发展上最可注意的事情。在世界上确有所谓"意合神会"这一回事,因之在古代与现代作家中,一个人必须要找得一个其神意与自己的神意相会合的作家。只有如此,我们才能获得读书的真正的好处。一个人必须要毫无倚赖地独自去搜寻他的大作家。究竟谁是所爱好的作家。这问题没有一个人能回答,也许连那本人自己也无法回答。这正如一见倾心的情形一样。我们不能叫一个读者去爱那人或不去爱那人,但当他自己发现了一个他所爱的作家时,他自己会由于一种本能而觉得的。这样发现作家的情形事实上很多。往往有的学者们彼此所生的时代不同,相隔有几万年,但他们的思绪及感觉却十分相似,以致他们从书页间彼此神会,犹如一个人发现了自己的影子一样。用中国的语法说起来,这种意合神会便称之为同一灵魂的转世,如苏东坡自称是庄子或陶渊明的转世,袁中郎则被称为苏东坡的转世。苏东坡说当他初读庄子时,他便觉得自幼以来他的思想与见解始终和庄子一样。当袁中郎有一夜在一本小说集中发现了一个与他同时代而不相识的人徐文长时,他竟从床上一跃而起对他的朋友们高声朗读,他的朋友们便也一个个地朗读着,于是他们又合在一起朗读起来,弄得仆人们莫名其妙。乔治·爱立奥脱(Georye Eliot)说她第一次读卢梭时像受了电击。尼采对于叔本华也有同样的感觉,但叔本华是一个愤世的老师,而尼采却是一个躁戾的学生,所以这个学生后来便自然要与他的老师背道而驰了。  arthur schopenhauer一条弹簧在久受外力的压迫之后会失去弹性,同样,我们的头脑如果经常处在他人的思想影响之下,也会失去自己的活力。又譬如食物能够滋养身体,但吃得过多,反使胃肠受累,损害健康;而我们的精神生活如果向外摄取过多,也是有害无益的。读书越多,使你的头脑就像一块重重叠叠书写的黑板,每一篇读过的东西能够留存的越少。读书而不思考,就不可能心领神会,得到的浅薄印象往往稍纵即逝。就像我们所摄入的食物只有五十分之一能够被身体吸收,精神食粮也只有小部分真正成为大脑的营养。三  作家们各有自己的风格特点,例如雄辩、豪放、华丽、优雅、简洁、纯朴、轻快、诙谐,精辟等等,并非阅读他们的作品就可以学到这些优点。但如果我们生来具有这方面的天赋,也许可因读书而受到启迪。看到别人的榜样而善于学习运用,我们才能获得同样的才干。这样的读书,能引导我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培养写作的能力,但具有这方面的天赋是一个先决条件。否则我们在读书中除了学到一些陈词滥调,别无益处,只能成为浅薄的模仿者而已。五  据赫鲁多特斯说,色尔泽克斯在望着自己漫无边际的庞大军队时掉下了眼泪,因为他想到百年之后,这些人将荡然无存。如果想到堆积如山的流行图书在十年之后没有一本被人阅读,不也应该落几滴眼泪吗?七  一般人都喜欢读那些介绍或评论古今大思想家的书,却不去阅读原著,因为他们习惯于阅读新出版的东西,又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们觉得现今庸人的浅薄平淡的语言比伟人的思想更容易理解。我很幸运,在童年时就读到了施莱格尔美妙的警句,并把它奉为圭臬:"你要常读古书,读古人的原著,  今人对他们的论述没有多大意义。"  平凡的人,好像都是从一个模子里铸出来的,彼此多么相似。他们在同一个时期产生的思想几乎完全一样,而他们的意见又是同样的鄙俗。庸人所写的劣作,只要是新出版的,自会有愚蠢的人们爱读,而宁愿把大思想家的名著束之高阁。  平凡的作品像苍蝇一样每天在繁衍,人们只因为它油墨未干而争先阅读,真是愚不可及的事情。这些无价值的东西在几年之后必然被淘汰,实际上它一出世就应该被遗弃,只能作为后人助谈的笑料。  无论什么时代,都存在着互不相干的两种文艺,一种是真实的,另一种虚有其表。前者是由为科学或文学而生活的人所创造的不朽之作,他们的工作是严肃而深刻的,然而非常缓慢,欧洲在一个世纪中所产生的这样的作品不超过十部。另一种是靠科学或文学而谋生的人编造出来的,他们振笔疾书,在鼓噪颂扬声中每年有无数作品上市。可是数年之后,不免产生疑问:它们显赫的声誉如今安在?它们本身又消失到哪里去了?因此我们可以把前者称为不朽的文艺,而后者是应景之作。  八  买书后又能一丝不苟地阅读,是很好的;然而一般人往往买而不读,读而不精。  要求读书人记住他所读过的一切东西,就像要求一个人把他所吃过的东西都储存在体内是一样的荒谬。人靠进食维持物质生活,又通过阅读过着精神生活。然而身体只吸收能够同化的食物,同样,读者也只能记住他所感兴趣的东西,也就是符合他的思想体系或生活目标的东西。当然,(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目标,但只有很少人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没有思想体系,就不能对事物作出明智的评价,他们读书也必然徒劳无益,毫无主见。)  "温习乃研究之母",任何重要的书都应该立即再读一遍。一方面因为再次阅读能使你更清楚地了解书中发生的各种事情之间的联系,知其结尾,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开端;另一方面,第二次阅读时你会有不同的心情,得到不同的印象,就像在不同的照明中观察同一件东西。john ruskin创作在本质上并不是一种可谈之言,而只适于书写,而且写下来是为了流传当那些睿智之士怀着真诚和博爱来表现人生时,就会创造出艺术珍品和杰作bertrand russell我们的肉体生命是限定在一小部分的时间和空间之内的,但是我们的精神生命却并不必受此限制。天文学对于扩大我们心灵的空间领域所做的事,就正是历史学对于增大它的时间领域所做的事。我们个人的生活往往是令人沮丧的,有时候甚至于是痛苦得难于忍受。但是从历史的透视来看我们个人的生活,把它当做是全人类生命中一个无限小的片断,就可以使得无可避免的个人灾难不那么难以忍受了。尽管历史充满了盛衰浮沉,但是却存在有一种总的趋势,我们从中仍然可以感到某种满意;我们比我们的祖先知道得更多,我们更能够驾驭自然界的力量,我们所遭受的疾病和自然灾害要更少一些。确实是我们还没有学会彼此防范对方并保护自己;人对人始终是危险的,仍然是像过去那样,但是即使在这方面,至少也有了初步的改善。暴力现在主要的是有组织的、政府的事,于是比起更原始的时代的突发性的、无计划的暴力来,也就更容易想像出来结束它的各种办法。  许多事情--例如党派斗争--可以在当时激起与它们真正的重要性十分不成比例的激情,而最伟大的事件则有如高山的顶峰,尽管是雄踞在远处,却被视界较近的前景给遮蔽了。要学会从它们的历史背景去观看当代的事物,并把它们想像成它们若是在过去时所会呈现的那样子--这种习惯会有助于健全而冷静的判断的。神学家向我们保证说,上了在很有限的程度上,但是就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而言,它却有助于智慧和思考的洞见。我们生活在目前,并且我们必须在目前行动着;但是生命并不都是行动,而且当行动是从一种广阔的视野--目前就在其中失去了它那感情执著的尖锐性--出发的时候,那便是最好的行动。人是都要生和死的;有些人几乎没有留下任何鸿爪,另有些人则传给了后世某些好的或坏的东西。思想和感情被历史所扩大了的人,会希望着成为一个传递者;并且希望着尽可能地传递下来会被他的后人所判断为美好的东西。

老版《读书的艺术》我读过

老版《读书的艺术》我读过 但是不是这本书,那本书大概是80年左右出版的。那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之一。

不是很适合一般大众的读书方法论

本书所选的名人谈读书的文章,大多出自上世纪或者上上世纪。历史久远得有些让人觉得跟不上时代,虽然经典的读书方法总是历久弥新的。此外,本书更适合搞文学创作的人来读,比如梁启超先生推荐的读书书目,对于一个工科出身的人来说,实在没有勇气去完成他老人家所提的目标。

读书的方法

我的这个想法来源于一本书,叫《读书的艺术》,这是我在大学里最喜欢的一本书,不管什么时候翻开,总能在其中找到一种气味来,这种气味最终把我也熏成了一个对书有一种特有的神圣情感的人。读书的方法不是说读书的捷径,方法之类的学问是可以帮助我们,但方法始终不是目的,我一直觉得很多看似笨的方法,最终才是收获最丰的路子。比如在这个浮沉浸淫的世界里,读书或许会被看成一种效率极低的,很多人对书卷仅敬而远之,付之高阁,装点门面,惜时如金的人更多的是为了发财致富;再比如现在的大学丢掉了基础学科的研究,专业紧跟社会需求,高中就文理分科,搞得大学专业不伦不类,不仅没把科学学好,连最起码的人文历史,也仅是一些人名地名时间的堆砌,考试的效率倒是提高了不少。然而终有那么一天这些所谓的效率会被证明是荒谬,像大跃进一样。 我们整天都在浪费时间,浪费精神在追寻幸福的踪迹,却发现幸福离我们越来越远。不幸福的原因之一,就像鲁迅先生说的:“如果从我们的生活里,能够节省这样的无益,则我们各个的幸福的分量,一定要增加得很多。例如,对诸事的杞忧呀,对于世俗的顾忌呀,都是无益的精神的浪费。”他说的节省这样的无益,便是精神的浪费,时光的浪费。而浪费成了我们不可饶恕的不幸福的根源,而更多的反问随之而来,比如我整天忙碌,忙于应酬,忙于跟各种人交道,以建立尽可能多的社会关系,这确实是一种巨大的精神浪费。 书籍才是人类的精华,人类文明最大智慧的结晶,然而我们的教育却关闭了与世界顶级智者对话的大门,让我们害怕读书,以至有人谈书色变。正值高考之际,大学毕业之际,书籍多被付之一炬或者当废纸卖掉,这些书籍基本都是教科书,没有谁完完全全发自肺腑的喜欢这玩意儿,这就是教育最大的失败。教育没有把我们导向因为狂热的追求而内心愉悦,爱上读书或者其他,反而让我们深恶痛绝,离开学校时更多的人意味着跟书这东西绝缘,若不是为了必须,没有多少人会心甘情愿捧起书来,安安静静地读,去发现里面的宝藏。因为我们被误导了,从一开始就是个错误。所以读书最开始应该是一种以导向幸福为目的的教育,这种教育不是要我们背诵多少个人的名字,会解多少道题目,而是从引导对书的亲近,让我们去发现其中的奥秘,就像给了我们一把钥匙,自己去打开迷宫的门,去寻找宝藏的乐趣的一种探险,找到宝藏和走出迷宫并不是最终目的,寻找宝藏的猎奇和这过程中自己形成的一种独属于自我独立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填鸭式的教育扼杀了我们的好奇,使我们读书的时候仿佛有几座大山压着,不快乐,以至强烈的反抗,这种教育最终导致我们的不幸。所以改变对于书籍的态度,是我认为最为重要的读书的方法,也是能使我们走进幸福殿堂的一条路,这是一条不是捷径的捷径。 但我也申明,读书并不是为了风雅之事,我没有说读书和不读书就有高尚和不高尚之分,而读书是不仅为了获取知识的一种途径,把知识无限放大的后果是使我们成了掌握知识的奴隶。读书的第二个方法,在于让我们有一种大度,这种度是对人生的不断丰富。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读书无疑是看起来最慢,却实际是最快的打开我们局限思维的方式。很赞同林语堂先生的说法:“读书的享受始终是被当作文化生活中的一种乐趣,而且是被一般没有这种特权的人所忌羡与尊敬着的,这只要把一个读书人的生活与一个不读书人的生活比较一下,我们便很容易明白了。一个没有读书习惯的人是被拘束在他的身边的世界中,他的接触与交谈只限于同几个少数相识的人,他的见识只限于身边的环境。这一个小监狱他是无法脱身的。但是他一旦能读书,他便走进了一个不同的天地,如果他读的是一本好书,也便立即可以个一个世界上的最好的谈话者接触了。”有很多人会反对林老先生的意思,不错,现在的网络今非昔比,网络的力量之强以及网络的信息也是海量的,人们也不局限于与几个人交谈。但网络却会让我们无聊,我们一直在寻找我们想要的东西,却最终发现我们不知道要找什么,这是一个悖论。读书,就是要打开我们自己的胸襟,与古今中外的智者对话,从他们那儿会找到我们想要的。 读书的第三个方法,是写作。胡适举过这样一个例子,大概意思就是说,大家都在谈“进化”,但你对于“进化”这个观念的见解未必是正确的,未必是很清楚的,也许只是一种道听途说,也许只是一种时髦的口号。这种知识未必是我们自己的,必须自己动一番手脚,对于某个专题或者某一种观念如果想要了解得很清楚,写作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我认为读书跟写作是相辅相成的,可以合并成为一件事。读是为了写出来,写确实也会促进更多的读。毛泽东读书的时候总是会在书上做很多标记,有时候读的一本书写在书上的标记会比书本身的字数还多,很多是自己的见解,同意的或不同意的意见,有的也是随感。读书做标记或者读完写书评都是对于读过的书的一种最直接的检验,有时候因为要写而反复翻阅,甚至会翻其他的很多本书,当产生某个想法而需要论述时,就会形成一个固有的主题,围绕这个主题阅读很多本书,这种主题阅读的方式也是我们理解力的一个最直接体现。若经常形成对专题的研究,就会不断的深入,于是逐渐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成为某领域独树一帜的专家。我以为以这种方式去教育去改变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会大有裨益。以上仅是闲暇时对读书的一点感想,怎样的方法也总只属于自我的。此刻静坐窗前,虽无法眺望远方,但独有的静谧跟我们常常谈起的充实和幸福感是有关的,我觉得。


 读书的艺术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