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邦尼》书评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凤凰阿歇特
出版日期:2013-6
ISBN:9787544737319
作者:吉尔·道森
页数:352页

奎妮的世界 别人真的不懂

奎妮的世界尽管背离了主流的价值观,但不难发现,其中“盗亦有道”,譬如那些由奎妮偷窃来的东西,都归到她名下,朋友仅替她保管,并不占有。又如,当奎妮身陷难中,已经发达的绿瓶子姐们照样来看望她,帮她照顾孩子。在这个与法律玩捉迷藏游戏的世界里,自有一套外人无法理解的规则维系运转。

亲爱的邦尼,亲爱的女贼

英国女作家吉尔·道森的小说《亲爱的邦尼》初看书名会让人产生一种误解,以为它会是一本写给孩子们的童话书,其实很少有哪本书比这本书更残酷,它是那种有未成年的女儿的父母应该好好看看而当他们的女儿打开这本小说的第一页时就应该一把夺过来的小说,它是英国版的《少女之心》,是一本少女的心灵成长史,一本女贼的回忆录,也是一幅腐朽没落的资本主义社会真实生活的写真照。《亲爱的邦尼》里的主人公奎妮1933年生于伦敦东区的贫民区,童年经历了极度的贫穷与混乱、父母的争吵、父亲的被捕、母亲的发疯、妹妹不明不白的死亡、伦敦上空德军呼啸而过的飞机及倾斜而下的炸弹、乡下疏散、奶奶的惨死,按照一般的理论,一个人走向犯罪的道路一般会归因于所谓的“童年阴影”以及周围所处的环境,但《亲近有邦尼》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尽管书中童年奎妮的不幸经历不乏事无巨细的描述。在战争中,奎妮和她的同伙们世界因战争而狂欢,因为战争给她们带来了不可多得的偷窃的机会。那场决定着人类未来命运的大战,无论是战前、战中还是战后,对她生活的环境以及环境里的游戏规则的改变可以说微乎其微,她甚至根本感觉不出它们的变化,也许这个世界从来没有变化过,那就是丛林法则、弱肉强食。与战争带给她的阴影、童年的创伤相比,对贫穷的恐惧、偷窃的本能带来的快感对她一生的生活的影响更直接也更久远,她的一生都在为了摆脱贫穷而抗争,只不过是走上了一条为正人君子所不耻以及为人类的道德与法律所不容的道路。在她幼年的时候,她就看清了人世间残酷的赤裸真相,那就是人世间就是一个原始森林,弱者天生就会遭受凌辱与毁灭,如果自己想让自己不被吃掉,想让自己生活得好一些,人类的一切道德法则都是可以藐视甚至视而不见的,她所看到的与如今的中国倒是十分的相象。在《亲爱的邦尼》一开始,奎妮有过如下的内心独白:“我从来不相信善有善报这个说法,也不相信世界上会有公平正义。我能指望从哪里学到这些道理?我不会痛苦地呻吟,也不会愤怒地捶胸顿足,你不会看到我有任何悔改的行为。没错,我会胡思乱想,但是,我不会有丝毫的悔改之心……”在《亲爱的邦尼》中,奎妮的父亲入狱前,对奎妮曾有下的临别赠言:“千万别做草根,世界上最惨的就是做草根,你就是去死也别做草根。”,其实奎妮不需要她父亲这样的交待,做草根的悲惨的命运从她幼年起她就一直亲历着、目睹着,而当她成年,她所看到的只不过是一再证实自己的看法。比如在小说中曾提到她的好友斯泰拉告诉她的一件事,一个出手阔绰的富豪大把地在斯泰拉身上撒钱甚至不是为了性,而是为了把她的乳房当马桶,而且上的还是大号;在少管所,管教命令拉到裤子里的少年犯用裤子擦脸,直到粪便把眉眼糊住;那些出入高级会所的人,都是些法官、政府要员、高级警官,高贵人家的子弟、演员、摄影师、电影明星,公司高管等,他们在报刊上慷慨陈词,抨出时弊,而在晚上却做着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在这个丛林社会里,男人自然是不堪的,但那些上流社会的女人其实也好不到哪里去,《亲爱的邦尼》之借奎妮的引路人同时也是好友的格洛丽娅之口这样说道:“这些人(指那些出入高档场所的女人)不是什么正经货色,别看她们人模狗样的,说白了,她们是嫁给了自己的客人。我呢,干脆绕过了中间环节,直接嫁给了金钱。如果你问我这个老公咋样,我告诉你,好得很呢……”即使过着养尊处优的舒适生活,也弥补不了她们空虚的心灵,人前的人模狗样并不妨碍她们在夜晚偶尔客串一下应召女郎。既然这是一个丛林般的世界,奎妮自然就能为自己的行为找到足够的准则,“如果你是一个无名小辈,你就会想方设法出人头地”、“为什么不屈从于自己的欲望?忘情地放纵一回?”,梦露的一句话和奎妮偶尔听到一句歌词简直成了她的座佑铭,既然为了生存,大家都可以不择手段,她为何不可?她与别人的不同,只是手法的不同,没有道德上的高下。既然全世界都在放纵,她又不同放纵,别人放纵的是性欲,而她放纵的只不过是那只时时会发痒的手而已。奎妮从外部世界感受到的是残酷与冷漠,而从那些为人所不耻的“绿瓶子”(指女扒手)那里感觉到的却是温馨与温暖,是危难之处的行侠仗义,是始终如一的不离不弃,所以奎妮所谓的无怨无悔,除了是为了自己出人头地而采取的主动选择外,还有宁愿与贼为伍不愿与人同行的骄傲。与《亲爱的邦尼》中奎妮无悔相同的是,作者吉尔·道森在书中没有对奎妮心灵成长史做任何道德上的判断,也没有对她的行为进行任何遣责,整本小说更象一本回忆录、一本自传,有几个人——即使是江洋大盗又会在自传里说自己的坏话呢?她甚至不为奎妮成为女贼寻找“童年阴影”,也许她知道一个人之所人会成为这样或者那样,不是“童年阴影”所能解释得了吧?只要弱肉强食的人类世界还存在,《亲爱的邦尼》的小说背景可以是任何时代的任何地方,而小说中发生的故事自然也是可以发生在任何时代的任何一个地方。

女主角 赢得了我的同情

美国式的价值观,是这部长篇给我的最深印象。奎妮——女主角,从少年犯,到成年后继续犯案,至结尾时却暂时逃脱了法律的惩罚。其实,我和作者一样,也巴望奎妮能够全身而退呢,并非奎妮的行为可以被原谅,而是她为了给自己年幼的孩子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这样一种散发母爱热度的愿望,赢得了我的同情。

比我想象的要好一些

这本书的成书品相比预期的好。总有一些情节会让你看后念念不忘,如同影像,在你脑中反复播放。那些汹涌的回响不是情节,是一点一滴光影的流连,是一帧一幅碎彩的淡入。念念不忘,念念不忘。 一个晚上就看完了,好久没看过这么好看的小说了,可能平时煽情看多了吧,看这种小说反而更有感觉。

很喜欢的一本书

主人公在信仰的指引下层层剥开真相,我也在她成长的过程中看到了和平对孩子童年的影响。每次路途中看的书,印象都没那么深。但是这本书,看完之后,我又回去看一切我喜欢的情节、段落,喜欢的不行!背景非常有深度,家庭也是那个时期中可以想象到的家庭。每个女孩都幻想自己能够成为公主,我真的很好奇,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的女孩,是怎么样努力实现自己的公主梦的。

结局出乎预料

她很真实。因为失误而低落,因为爱情而放弃,因为追求而坚定。她总是在你最想不到的地方展现这位女士聪明才智。当你麻木、当你游玩、当你睡觉的时候有一个人一直在为自己的目标动脑子 。作者巧妙的安排使得这本书无论从结构还是语言上都很有层次,会使人不知不觉的的进入到人物中,结局是让人想不到的。

作者很擅长塑造各种人物

作者很擅长塑造各种人物,这本小说里每个人物都活灵活现的。绿瓶子姐妹在这部小说中是很大的亮点,她们偷、耍赖、勾引男人,在外人眼里或许很光鲜亮丽,但是内心是卑微的,想要抓住一切上位的机会。看她们的经历还是很有意思的,其他故事多是灰色系故事,比较沉闷,但是到了她们这里好像就鲜艳了起来。

我能感受到战后人们的创伤

如果没有这本小说,单凭我自己贫乏的知识可能无法想象到二战时伦敦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没有想到伦敦还有这样一段时期,很感谢作者很好地还原了二战这段时期的伦敦,有些历史不能忘,有些伤痛不能忘!因为有了这本小说,我能感受到战后人们受到的创伤,能感受到街道上的荒凉,能感受到酒吧里空虚的人的狂欢,能感受到无可奈何的父母的爱,能感受到平民的有苦难言。还需要多说吗?好书一本,极力推荐。

与战争有染与战场无关

这是关于战争的故事,但是故事的中心不在战场,无关武器无关士兵,故事的中心是平常人的生活,是中下层人民的生活。作者借助奎妮这个人物很清楚地构建了一个个场景,让读者从另一个较独特的角度看二战前后伦敦最阴暗的30年。因躲避炸弹轰炸,上百号人因踩踏而死,但是政府对外直口不提;父亲和托尼这样的人在发所谓“国难财”;为了安全,大多数父母不得不将孩子送到乡村......作者并没有刻意营造悲痛,但是几个简单又彼此相关联的故事就足以打动读者的心。很期待会有续集啊,这个故事这么结束虽然文学上很成功,但是读者总想看更多的,毕竟她才只爱过渣男托尼这一个人,怎么也得再恋爱一次。

喜欢这个作者的风格

绝对好看!为什么最后那一个大单子不写得再详细一点呢?有电影《十三罗汉》的影子,看到这段还挺过瘾的。但奶奶死得那里看得挺纠结的,因为战争人命廉价就算了,最可气的是政府出于战争策略居然选择隐瞒这样的消息,太过分了。我发现我还挺喜欢这个作者的写作风格的,等会好好搜搜,把能找到的作者的作品都看一看。

坏女孩是怎样炼成的

文/夏丽柠我从小就被教育要成为一个好女孩。尽管好女孩的标准很模糊,可是从幼儿园到小学,打架骂人没礼貌的一定是坏女孩; 从初中到高中,描眉画眼烫发穿高跟鞋的一定是坏女孩;从大学到结婚之前,朝三暮四不好好谈恋爱的一定是坏女孩; 终于成家立业了,妈妈也老到教育不动我了。当年的那些坏女孩与我一样被淹没在人海里,为人妇为人母过上了相夫教子的生活。那些曾经的“坏”随着岁月的风陷落在遥远的时空里。没人能否认,《亲爱的邦尼》里的奎尼是个彻头彻尾的坏女孩。奎尼的运气实在是糟糕透了。她生于二战末期的东伦敦贫民窟,童年以及青春期都是在英国经济大萧条之中度过的。父母游手好闲。父亲是监狱的常客,母亲因杀死小妹妹而终生入狱。唯一给她带来正面教育的奶奶,在一次地铁的集体踩踏事件中丧生。她从父亲的朋友“绿瓶子”,一个由女性组成的犯罪团伙那里学会了偷窃,便开始了一次接一次的入狱生涯……“他们究竟指望我们做些什么,才能与命运抗争?”当我读到奎尼愤怒的内心独白时,我感到了宿命论笼罩在她身上的阴暗。阿乙在他的小说中写道:想不开的人都有一个归宿观。从小说伊始,奎尼就是不认命的,她在用自己的方式抗争,她是自我世界里的女王,我行我素。她是个智商达到一百八十的漂亮女孩,也是一个技术高超的女贼。她以轻快、童趣、乐观的语言描述生活里的所见所闻。她毫不抱怨,反而勇敢地接受命运强塞给她的一切。为了爸爸、妈妈、弟弟,以及天国里的奶奶,她要活得带劲!对这样一个女孩,你无法加以同情,毕竟她在犯罪。可你又无法斥责她,她是那样地热爱生活,一只邦尼小兔都能让她久久地珍藏在心底。 残酷的生活与内心的天真已经将她撕扯到破裂。我就是在这样矛盾的心情里读完全书的。坦白地讲,我被奎尼征服了。我为她的初潮是进少管所的第一天而心疼;我恨在少管所里为了羞辱她而颠倒黑白的女士和先生; 我为她因怀有身孕而能否顺利逃脱庭审而担心……这个故事触及了我灵魂的底线,有些犯罪是不是需要宽容?哪怕他们在内心里忏悔。可直到小说的结尾,奎尼仍然在说,“我从一开始就告诉你,我不是那种为过去后悔的人。”由此,我相信世界上真的有一种对于自己的人生无限肯定的人,就像奎尼,哪怕她存在于主流的价值观之外。对于奎尼这样一个特立独行、罪行累累的女孩的刻画为小说家吉尔.道森招来了不少骂名。至少亚马逊网站上读者评分便大大地打了折扣,有无数读者质问道森胡编乱造。世界上不可能有奎尼这样的女孩,这么富于魅力的贼!如果稍微把我们的视线放宽一点就会发现这个世界上不缺乏招人喜爱的贼,昆汀电影里的贼都令人侧目,而吴宇森的《英雄本色》里的贼再次诠释了道亦有道。奎尼太真实了,她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本真,我们想承认却又害怕承认,我们身边就生活着无数个奎尼。令我们愤怒是真相,而不是奎尼!我们一直想给出身正名,却又不得不在现实中溃败。就像电影《流浪者》里所表述的法官的儿子将来是法官,贼的儿子永远是贼。法官的儿子拉兹到底还是变成了贼。生长的土壤是使一颗种子变质的决定因素。道森在书中写道:许多罪犯来自同一个家庭;犯罪从几年前就开始了; 我们都是熟人,我们一块上学; 我们去同一家酒吧喝酒; 我们一同外出,我们一起结婚,一起生孩子。”我曾经在昆明认识一个十几岁的男孩,父母因贩毒均在服刑。望着他在寒冬里还穿着一双塑料凉鞋的脚,我对他的父母一点也恨不起来。已发《京华时报》2013/07/12 有删节

打动人心的故事!

当一个人快要倒下的时候,有什么方法能让她重新充满力量?是保护?是关怀?或者,是不离不弃的决心? 不,都不是,最好的办法就是给一个比她还要柔弱的,告诉她“他,需要你的保护!” 奎妮的一生好像就没有什么光鲜亮丽的时刻,看了她的故事,你会自动忽略她的美貌、她的智慧、她的勇敢,只觉得她一生都在苦苦挣扎,但是就是这种小人物奋斗的故事才更真实,更打动人心!

读完小说,我想了很多

读完小说,我想了很多,但有一点我在重复地思考,就是奎妮的父母还有奎妮和托尼,这两代人之间出奇得相似。奎妮自己也说,自己的初恋情人居然是个像父亲一样的人,没错,托尼和奎妮的父亲太像了,投机、冒险,还有最关键的,暴力。或许是童年时母亲留给自己的阴影是最大的,对奎妮影响最深,她走不出这个阴影,只能重新创造这样一个场景,自己动手改变这样父母那样的结局,而且她做到了。当然,这是我自己的设想,很感谢作者给了读者这样自由发挥的空间,非常了不起的作品。

并不轻松的结局

这个故事的结局背离了我们的传统价值观,女孩奎妮有了自己的孩子,母爱驱使她越狱,想要给孩子一种新的生活,她继续与身边的人做了一桩大案,凭借分得的赃款在这个世界上过上了好日子,她只是想逃脱法律的制裁,她只知道钱与自由对她和孩子来说有多么重要。我想这虽然是小说的结尾,但绝不是生活的结局。她的日子还长着呢,谁知道多久以后会东窗事发,谁知道她的孩子还会不会继续与她一样的命运?故事到这里结束,却留给读者太沉重的思考。奎妮生长在伦敦史上最混乱的年代,战争与贫民窟决定了她的命运。一个没有责任感的父亲,一个只知借酒浇愁的母亲,一群小偷,这就是她的生长背景,她在偷窃中填补自己的恐慌,在偷窃中找寻短暂的快感。这样的孩子,通常都是书中的反面教材,人们往往忽略他们做为个体的情感与感受,似乎他们天生就是这样一个坏胚子,似乎天生就应该被唾弃。但是如果一个作者能够放弃人为的道德规范,转而用对待“人”的情怀去关注他们,就知道这世界上因果总是循环,那些社会上的反面人物,也有着大悲哀。只是当做为大多数的“好人”一起来蔑视他们时,他们就只能一生被钉上罪恶的十字架。那么读这本书时,如果我们只是读到一个混乱的家庭,一个以偷窃为快乐的孩子,一个不停与法律做游戏的孩子,那么我们就是误读了作者的用意。就像我们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只有肯蹲下来以他的高度看世界,我们才能理解他们所说的话,对待这些反面人物,只有我们转过身走进他们的世界,我们才能听到他们生活的悲哀。如此混乱的生活,没有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他们也只能这样走下去,奎妮有了自己的孩子后,她不能接受自己如母亲一样自暴自弃的命运,她要摆脱那个只会以暴力解决问题的男人,她也不要孩子一出生就没有自由的空气,她要逃出监狱的牢笼,她不要孩子一出生就在贫民窟里打滚,她要给她芳香与温暖。她清楚自己当年对于命运的无力,所以她清楚要自己救自己,只是她这么多年在泥泞的世界里挣扎,她凭借的手段依然是抢劫。因为她真的不知道哪些是对哪些是错,她有的只是一种本能。但是她拥有了一颗坚硬的心,她在偷窃时从不慌乱,她在越狱时果断自信,她在抢到别人的钱后心安理得。很多时候,是社会亏欠了孩子们太多,所以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绝不是结局,因为明天还有什么,她不知道,她也不愿意去想。

因为守护 所以坚强

当一个人快要倒下的时候,有什么方法能让她重新充满力量?是保护?是关怀?或者,是不离不弃的决心?不,都不是,最好的办法就是给一个比她还要柔弱的,告诉她“他,需要你的保护!”她生活在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家庭,她有一个似有似无的妈妈,和一个没有长大的爸爸。她身上得到的关爱是来自奶奶。妹妹死了,弟弟需要她的保护,本来弱小的肩膀却必须撑起全部的责任。战争来了,空气被灰蒙蒙的硝烟充斥着。爸爸塞给她一只玩具兔子,她叫它“邦尼”,这是她从小的朋友,也是她唯一的朋友。好了,她的朋友不能给她帮助,还需要她的保护。于是她无可奈何的坚强起来,为了弟弟,为了日渐消弱的奶奶为了邦尼,为了那个不知道该怎样守护她的爸爸。我以为这里之后,会向一篇灰姑娘变公主的童话走去,但是没有,她,堕落了。没有遇到王子,她遇到的是一个帮助她成为妓女的男人。她为他站街,为他怀孕,为他生子,换来的却是拳头和眼泪。这不仅是那个男人给的,更是这场战争给予的。还好,还好,她没有成为“坏孩子”,还好,还好,她依然拥有最纯净的灵魂……

在与法律捉迷藏的游戏成长

美国式的价值观,是这部长篇给我的最深印象。奎妮——女主角,从少年犯,到成年后继续犯案,至结尾时却暂时逃脱了法律的惩罚。其实,我和作者一样,也巴望奎妮能够全身而退呢,并非奎妮的行为可以被原谅,而是她为了给自己年幼的孩子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这样一种散发母爱热度的愿望,赢得了我的同情。奎妮的不幸在出生前已注定。首先社会环境差,有“伦敦史上最混乱的三十年”之说,而且又遭二战阴云的笼罩。缩小到这个家庭,混乱绝望,她出生时母亲只有17岁,父亲帅气有女人缘,但脾气暴躁缺乏责任感。小小年龄的奎妮和随后诞生的弟弟,也没有多少痛苦的感知,他们只不过尽力地活着,努力想办法喂饱自己的肚子,包括偷窃。我真的不能用道德观去衡量两个六七岁的孩子,只能在心里恶狠狠地谴责他们的父母:混帐。是他们的极度不负责任,逼得孩子在饿肚子和偷窃之间,作出了要到成年以后才明白错了的选择,并将这种错误发展成生存手段。少年时的奎妮并没有把偷窃作为不好的事,她的生存环境中,尽是些凭不正当手段获取钱财的人,价值观被曲解。唯一给了她正确引导的奶奶,在一次躲避空袭时,被拥挤的人群践踏身亡。她无法得到良好的教育,受到主流社会的歧视,如智商测试高达180,却被教管修女视作作弊的结果。她得不到正常社会的善意,相反,在非正常社会中得到意外的欣赏,她在偷窃上的优异表现,收获大量赞美。伴随着成长过程,屡进少管所、监狱,使奎妮对一切蛮不在乎,直到发现自己怀孕,觉醒的母爱,成为一股不可抵挡的力量,冲破遮蔽心灵的雾霾。她还不知道如何以合法的方式,给自己未来的孩子保障,只能藉由成长的经验,在获知狱中生下的孩子,80%将来也进了监狱,她设法逃了出来,依靠朋友和弟弟的掩护,把孩子生在自由的世界里。还好,奎妮没有步母亲的后尘,只是社会能成全她做个好母亲的愿望吗?奎妮的世界尽管背离了主流的价值观,但不难发现,其中“盗亦有道”,譬如那些由奎妮偷窃来的东西,都归到她名下,朋友仅替她保管,并不占有。又如,当奎妮身陷难中,已经发达的绿瓶子姐们照样来看望她,帮她照顾孩子。在这个与法律玩捉迷藏游戏的世界里,自有一套外人无法理解的规则维系运转。

比较震撼

一个女治安官曾对我说过:“那些犯法的人总是一遍又一遍地拿童年的不幸为自己开脱,听得让人腻味透了。在法庭上受审的犯人都声称,自己经历过多么可怕的童年。某些人会在某个时间摆脱自己童年的阴影,这是一定的。我们能不能不把它作为开脱一切罪过的理由呢?”这一段让我觉得特别震撼,真实又残酷的世界就是这样。

不完美的主人公

我看封面挺有意思的就去读了这本小说,果然没让我失望啊,喜欢,起初还不知道那个小女孩带个面具站在废墟前在做什么呢,看完全懂了,封面不错。主人公奎妮绝对称不上完美,虽然说她最后的结局还是不错的,但是她之前的遭遇够辛酸的。没想到她先后几次进监狱之类的她都没有很难过,倒是挺坦然的,这才是能做成大事的女子的样子!

假如人人都拥有一片成长

  读小说中的沉痛,跟这个时代似乎是不那么相宜的。特别是夏天的阅读,总让人觉得有些遥远。吉尔·道森的《亲爱的邦尼》是与《时间的针脚》相媲美的杰作。可在书写的背后,是对人性的关注。  女主角奎妮所生活的环境真是糟糕透顶。其背景是伦敦史上最混乱的三十年:二战期间,是动荡不安的童年;二战结束,是支离破碎的成年。她出生在伦敦东区的贫民窟,却渴望成为自己人生的女王。她此生唯一得到的礼物——一只戴着祖母亲手缝制的防毒面具的小兔邦尼,奎妮拥有的只是贫穷、心碎和绝望。她的成长史是让人赞叹,这并非是一个励志故事所能表达的,其涵义也是深刻的。  在那个混乱的年代,成长无疑是充满曲折的。她所经历的是家里已变得七零八落,妈妈离开了,爸爸住进了监狱里,她却要照顾弟弟。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她所汲取的能量是能够活下去。奎妮就带着这样的信念,参与偷窃,照同行的说法“真是天才”,但这似乎注定了她的命运与众不同。可事实上或许是她已别无选择(除非是饿死)。  这是一部充满时代氛围的杰作,能够触动心底最柔软的那根弦。人生可以这样,也可以是完全不同的结局。但事情很显然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区划,奎妮所依靠生活的来源,极为有限,而对抗贫穷、堕落还有恐惧,以及爱情那令人心碎的时光。一切才刚刚开始……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必拿道德来渴求。毕竟在她的成长中,有许多出人意料的事发生,改变了生活轨迹(坏女孩的成长更是非同小可)。  这并非是为一种生长辩驳。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对伦敦贫民窟的恰到书写。奎妮没有百万富翁的家庭背景。一切得靠自己谋划,创造。这让我想起混乱年代中的种种生存技巧,那里可能没法则,随机的生活,就像一头奔跑的羊,没有终点。奎妮对生活的看待虽简单,却富有人情味。法国作家施密特在《诺亚的孩子》所讲述的是孩子有庇护成长的故事,这与奎妮的成长有很大的不同。试想,假若在那混乱的年代里,奎妮能得到家庭、社会的庇护,或许她的生活不会变得那么糟糕了。  小说当然是一种假设。可在特定的环境里,奎妮以自己的视觉看待社会的变革,也真让人惊心动魄。而玩具小兔邦尼所象征的美好,与现实的残酷,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即便是这样,我们也不能够给奎妮去混乱地生活下去的理由。对此,道德感可能并不能完成救赎,但从每次偷窃之后与邦尼之间的情感中,或许找到了一丝慰藉。  有位作家说,每个人都像侠客,仗剑行走在人生这个江湖,躲着尔虞我诈,闪着暗箭明弩。面子上玩得了世故,背地里守得住风骨。交得了谦谦君子,斗得过累累恶徒。鼓声雷动一声笑,何惧沙场一小奴。迷途自有迷途乐,赶不上初一就过十五。江湖飘摇一场梦,岁月一扫都他妈做了千古。那么,奎妮的成长虽是一个个案,却同样让人觉得江湖险恶,生存不易。  假如人人都拥有一片成长,美好的,浪漫的,幸福的,那将会怎样?这当然是一种幸福的方式。可经历过混乱之后,再回首,那一丝苦涩,或许更值得珍惜生活中的美好。人生的方程式很显然要复杂得多。奎妮与邦尼,她们所诠释的生活,就像是这个时代里的浮躁、焦虑,看上去很遥远,却贴近大地。

断不了的亲情

小说平实的语言爆发出惊人的力量!奎妮从小到大其实还是缺爱的,最爱她的奶奶走得太早,所以后来弟弟鲍比和爸爸时不时对她展露出的关心还是挺打动我的,尤其是弟弟,两个人都对彼此隐瞒着一些秘密,但是那种亲情纽带是怎么也断不了的。可是鲍比为什么会有强迫症?

《亲爱的邦尼》:坏女孩也要上天堂!

玛莉莲•梦露款摆腰肢、轻吐朱唇:“如果你害怕自己是个无名之辈,你就会想方设法出人头地。”伦敦的小女孩奎妮不懂得这道理,但凭着本能这样做了。于是她成为了“奎妮女王”,一个骗子一个强盗一个未婚先孕的年轻妈妈一个出卖别人出卖自己但绝不后悔的单身母亲……但这能怪她吗?谁叫她出生在二战末伦敦东区的贫民窟,又在经济大萧条中度过了童年和青春期。这还不算,她的父亲是个英俊的无赖、她的母亲是个肮脏的懒鬼;父亲经常出入监狱,母亲因杀死自己的小女儿而被判终生服刑……父母从她出生起就没有带来正面的教育,反而用不断的反面案例刷新她的世界观。最疼爱她的奶奶,却在一次躲避伦敦空袭时惨遭集体踩踏事件而丧生。这是一段颠沛流离的岁月,一场支离破碎的人生。所以奎妮从不相信什么善有善报的说法。在她的生活中仅有的善都是稍纵即逝,只有恶、和更大的恶随处可见。在这场与命运大神Fighting的LIVE秀中,奎妮没有机会索取和休息,只能慢慢学会挥舞起大砍刀,与生活的恶迎面交锋。她的武器,就是高达180的智商——当然,测得这个数字的少管所的修女根本不屑于承认,反倒怒骂她“你简直就是一个骗子!”骗子?好啊,那就做个真正的骗子吧!奎妮天然地从父亲的朋友那学会了偷窃与诈骗,加入了女性犯罪团伙“绿瓶子”。随着她的偷窃技艺越来越娴熟,出纰漏的机会也越来越近,终于她也像父亲一样,开始了反复入狱的生活……通常,读者很难喜爱这样的主人公,甚至连同情都很勉强,毕竟她是主动、一再地犯罪。但对于奎妮,读者也很难真心讨厌她。在她身上,因为时代和家庭的悲剧,有着生活赋予一个人最深重的不幸。命运从来没有善待过她,社会福利和保障从来没有真正惠顾过她。当灾祸一个接一个降临,为了保护弟弟、为了争取爱情,奎妮没有退路地咬牙嘶吼、奋力反击。所以我们无法责备、甚至无力指责她。我们似乎看到了自己,在现实的困境中是怎样四处碰壁、遍体鳞伤……生活真是一种轮回,奎妮一样也没有躲过——如同母亲迷上父亲一样,宿命地,她也爱上了帅气而残暴的男人托尼。她为他盗窃犯罪、为他怀孕生子,依然躲不过拳脚相加。这个环境不会给她带来白马王子,只会带来一个教会她当婊子的痞子。如果说之前读者对奎妮的未来还有所期待,现在则彻底死心了。从此,她彻底沦为一个“坏女孩”,一个为了爱情不顾道德的人。不过,奎妮仍然保持着自己家族的特质:从不放弃希望和乐观。她在挨打的间隙爱抚情人,坚信只要和他在一起就可能驾驭他感化他;她一样热爱着生活,珍藏着小时候父亲给的一只邦尼兔(后来又由奶奶缝上了防毒面具),依然拥有简单而干净的灵魂;特别是当她怀孕后,母爱激起了她的斗志。为给孩子一个崭新的开始,她要和命运再做一次殊死较量,在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后,终于“偷”来了一次难得的好运……这就是《亲爱的邦尼》里的坏女孩,注定不讨人喜欢,注定孤独地坚韧地活着,像一根沙漠里的刺儿梅。曾经入围英国惠特布莱德小说奖和奥兰治奖的获奖诗人、小说家吉尔•道森选择奎妮这样一个独特的非主流的人物形象做小说主角,的确非常冒险。而事实上也确实有读者到亚马逊网站上留下差评,质疑道森是何用意?作者则认为,这样的人物是真实存在的。我们不能因为她的缺点而选择性忽视现实的残酷。奎妮像一面镜子,照出的是生活的真实。阅读《亲爱的邦尼》逼迫读者直面现实血淋淋的一角,不是只有梦露式的奋斗成功,抛掉一些虚幻的美好,做自己最大的对手——“你必须跳出虚妄的安全感”!本书文字细腻,情感丰沛。情节不算跌宕起伏,但层层递进,隽永深长。看后不会让你心潮澎湃大悲大喜,但会在一瞬间被打动、从此念念不忘。“他们究竟指望我们做些什么,才能与命运抗争?”的确,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着各式各样的奎妮。他(她)们不抱怨、不质问、不在乎世俗的眼光、蔑视富人的游戏规则,勇敢地接受现实,努力对抗着打击,创造自己的天堂。那些不相信梦想的人们,有着最坚硬的心,被厄运磨砺得无比粗糙。只有在最深最深处,还留有一丝微光。也许是给爱人,也许是给孩子。那是被生活重创的人的最后一线希望。别嫌弃他们!他们需要引导,但首先,需要被理解。即使戴着防毒面具的邦尼,也仍然是一只亲爱的邦尼……2013-7-31,昆明--------------------作者介绍:须叔、吃货、麦霸;微博控、豆瓣狂、重口味文艺犯。控制工程类教育科研,书影活动创意企划及主持,计算机培训,图书馆义工。——文理世界的精分游客、小宇宙爆发的完美主义者~


 亲爱的邦尼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