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6
ISBN:9787540409036
作者:卢梭
页数:211页

内容概要

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6.28——1778.7.2)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百科全书》的撰稿人之一,主要著作《社会契约论》、《爱弥儿》、《新爱洛伊丝》、《忏悔录》等。

作者简介

晚年的卢梭,在经历了漫长坎坷的岁月之后,重返巴黎。深居简出,过着清贫淡泊的生活。流连于郊外的景色,追思,冥想,写下这部著作。


 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他们也只有在不再成其为人的时候,才得以逃避我的爱。。。”看看卢梭是酸到什么程度了,骂人不带脏字儿的,哎,这本书真的带有一丝臆想狂症的倾向,受虐迹象明显,哪怕成分占百分之一。话说老爷子才气太大了,又矛盾冲突的要命,敏感体质压根降服不了自己内在,于是导致很多问题。他一生不受人待见地被围攻,庇护人也一个个不是反目就是最后死了。总之本书绝对是他晚年挖树洞吐槽的结果,写这些日记样的散文来吐槽--积压多年遭迫害的心情,给自己鸣冤用的。这要是搁现在,老爷子早就微博开骂了(不过估计微博得被关几次⊙﹏⊙b汗)。他这凄惨的一生,又堪称伟大,就2部书已经可以惊天地泣鬼神了。嗨~伏尔泰也挺缺德,给弗罗里昂信里还写,卢老头死得其所,还不忘以讹传讹地说卢听说是被狗撞死的,后来据说是饱餐一顿,消化不良,像狗一样死去。。。。(老伏你就不能积点阴德嘛,真是滴⊙﹏⊙b汗)。这本书不是很吸引我,算是快速浏览完,卢老爷子的碎碎念,全世界对于他来说已经没有一个朋友,他就臆想进入大自然中得安宁。嗨~现在看来挪威的黑金烧教堂的瓦锅真是太逊了,虽然我这比较的压根就2,没啥可比性,但是戏谑就倒底吧-_-|||。那些打砸教堂自以为保护本民族的奥丁神,亦或撒旦崇拜的,真是逊死了,对整个人类进步起不到积极的作用,可有可无的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存在着,更多意义是很多青年被蛊惑,沉迷于内。而人类进步的动力是由这些人来牵引的------文化精英带动历史齿轮,看看那时期的法国吧!戏谑结束,向卢老爷子的《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致敬!
  •     写于2012年6月忘记是在哪看到这本书,看到的那一刻就被吸引住,在豆瓣上找到了1985年版的,通过豆邮联系上了这位叫做时间旅人的朋友,而后就拿到了这本书。豆瓣真是个神奇的地方。水寻安说:   | 喜欢在旧书店淘书,那些书纸张早已泛黄,甚至还可以看到霉点,但那是时间留下的印记,有一种厚重感,那才是书的味道。   | 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名字吸引。(同样,我也是孤独的漫步者,在一个人的安静世界,放空,迷茫,or思考)   | 也是卢梭的最后一部散文集,也迷恋最后。在生命的终点,写出来的文字,应该更加纯粹。   | “一个孤独者陷入沉思时,自然会更多地想到自己”。(我一直在,寻找我自己。在旅途中,迷失,在迷失中寻找)   |   | “宽慰、希冀和安宁”。   | I like these things.   |   | "我离开人世时虽然不可能比初入人世的时候更优秀——因为这是不可能的——但至少更有道德。"   | 人,应是在成长,而不是在退步。   | 一直想看卢梭的忏悔录,只是缺少那么一个适合的时点。   |   | 有时候,看书,只是,想在这个没有边际的时空里,寻找与自己灵魂相契者。   |   | 孤独与孤独相撞,那是最大的宽慰,最深的温暖。      时间旅人说:  喜歡你發自內心的文字。   喜歡那句“有时候,看书,只是,想在这个没有边际的时空里,寻找与自己灵魂相契者。”   許是最近太過煩躁,看了你的文字似乎平靜些了。   我心急了,尋找的過程是尖酸的,但同時也是歡樂的。——写在前面这本书就像一只衰老的、悲鸣着的夜莺在寂寥的林中发出低低的奏唱。作者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生活在绝望的深渊,看不见半点可以指路的光亮。这本书,拿在手里很轻,两百多页,有一阵子,每天都放在黑色的包里, 坐在公交车紧靠前门的第一个位置,每次都翻上十几页,断断续续地,很慢地看。是旧书,字很小,密密麻麻地凑在一块,看着看着,就变成小蚂蚁了,然后合上,靠着窗开始 睡觉了。在新加入的未名书社的一次读书活动上拿了这本书做了分享,当时只是看了个开头,不知道说什么,只是生生涩涩地念了几小段,我说我好奇他在一个人散步的时候在想些什么......记得以前自己写过喜欢一本书,“只是因为那本书,刚好应和了你当时的心情。那些文字,当好表达了你想表达,却未表达,或者说自己想表达却无法表达的东西(说出了你想说的,点出了你心里一直隐藏着,未意识到,却一直存在的东西),包括想法,心情等等东西”。后来,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原来很多人都这么认为。看完了整本书,我不知道说什么,中间有几篇文章,看着看着,我不知道他在说什么,隐约会有那种“卑怨”的感觉,近乎无病呻吟,就像书的序言里说的“以怀疑的调子开始,也以怀疑的调子结束”。更多的只是一种自我劝慰。最后放下了么...感觉没有......也许,只是我一个人的错觉。在生命的晚年,他只关注自己,或者说至始至终,他只关注自己。就如他自己所说,作为一个孤独者,他在运思的时候,会更多地想到自己。卢梭说,世界上有两个卢梭,一个是富足的(或者说,他富不富足只决于他),是个任性的、古怪的、充满幻想的人,这就是公众所认识的卢梭;另一个不得不为生活而劳碌 的卢梭。(人人都独特,人人都平凡)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孤独的散步者,也许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散步者。========整理了一晚上的书摘人类的两种性格:自然造就的性格和社会造就的性格。卢梭说,我生就一种勇敢的天性,和一种腼腆的性格。我只考虑眼前,眼前的事情充满了我这颗心的容量与空隙。除了可以成为我今后唯一享受的那些过去的欢乐以外,我心里没有一点空隙可以容纳那些已经成为过去的事情。人在世上越离开尘俗,越接近自己,就越幸福。上帝的疯狂,较之人类的智慧更富于理智。他无法自绝于这个社会,他无法在一个既是这个世界的,又是他自身的产物的遐想中为自己提供自我烘托,于是他尽情地散步,听任感官的左右,时而做植物学的散步——肉体上散步;时而做文学上的散步——自身得到补偿或升华的过程,或是通过写作来自我解脱和至少是潜在的交流的形式。但他时时对后者的可能性产生怀疑。听天由命,所受的痛苦反而得到了补偿。那是因为,顺应天命给我带来了平静,这种平静与那费力不讨好的抗争所带来的无休止的骚动原本是连不到一块的。今后,我身外的一切都和我无缘了。在这个世界上,我再也没有邻人、知己、兄弟。我活在地球上,恍如活在一个陌生的星球上,我可能是从我原来居住的星球上坠落于此的。倘若我在自己周围认出了什么,那只有令人苦恼和痛心的一些事。当我把目光投向我接触到的身边之物时,总会发现某个东西令我义愤、轻蔑,使我悲哀、愁苦。让我们把这些我越想越痛苦而又于事无补的伤心事从我头脑中撇开吧。在这孤独的残年,既然我只能从自身中寻求慰藉、希冀与安宁,我没有必要、也无意为自己身外之物去劳神费力。我正是在这种境界中,继续着我先前称为忏悔的这一严肃而诚恳的自省。我把最后的闲暇奉献给了对我自己的研究,提前准备不久将要做的自我总结。让我们全身心地沉入与我的灵魂交谈的温馨之中吧。这是旁人唯一不能从我身上夺走的。通过认识在我所处的离奇境遇中,被我 的心灵视为精神食粮的那些情感和思想,总还能够获得对我的本质和习性的新认识。尽管我的身体慵倦无为,但我的心灵仍然充满活力,它仍在产生各种情感、各种思想,其内在的精神生命,似乎因眼前的、世俗的利益 的殁灭而反倒增强了。我的肉体只是我的一个累赘、一个障碍,我要尽可能地提前将它的束缚摆脱。有条有理、讲究方法地进行探寻是我无法胜任的,这样做甚至会偏离我的目的,即认识我的灵魂的种种变迁以及这些变迁的连续性。即使有人在我生前从我手中将这些手稿夺去,也 根本夺不走我写作它们的乐趣,夺不去我对这些内容的记忆和那些孤独的冥思。这些手稿是我的沉思默想之果,这果实之源只有在我心灵枯竭时才能涸竭。我曾拟定计划,要对我的灵魂在一个人所能处的最离奇的境地中的每日状态进行描述。当时,我认为,要做这样一件事,最简单可靠的办法就是忠实地记录我那些孤独的散步和充满于散步中的遐想。——那时,我的心无拘无束,思潮可以尽情涌流。唯独在这些孤独和沉思默想的时刻,我才是真正的我,才是和我的天性相符的我,我才既我忧烦又无羁束。我的想象力已不像往日那样丰富,再也不像从前那样,一看见发人想象的事物就活跃起来。昔日遐想所引起的那种激动已不那么使我陶醉。在想象力的产物中,至多是下意识的回忆而不是新的创造。我感到身上有种令人惬意的疲惫,精力也每下愈况。我的心灵得很费些劲儿才能跃出它那老朽的外壳!设若我不寄希望于我所渴望的状态,——我之所以渴望这种状态,乃是因为我认为有这种权力——我便唯有靠回忆而生活了。因此,为了在临终前解剖自己,我至少得从几年前一直追溯到当初,——那时,我在尘世丧失了一切希望,在人世间再也找不到我心灵所需要的养料,因而渐渐习惯于用 它自身去滋养它,所有的养料也从自身去寻找。反躬自省的习惯,最终使我失去对所受痛苦的感觉乃至记忆。就是这样,通过自身的经验我懂得:真正的幸福之源就在我们自身;对于一个善于理解幸福的人,旁人无论如何也不能使他真正潦倒。四、五年以来,我时常领略到慈爱而温存的灵魂在静观时所能得到的欣悦。这些陶醉和狂喜是我在只身单影散步时偶尔感受到的,这都是我的迫害者们赐予我的欢欣。夜已深,我依稀看见天穹、几颗星星和点点翠绿。这最初的感觉真令人愉快。我籍着这些来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我渐渐苏醒过来,仿佛觉得我那轻飘飘的生命充满于我所见到的全部事物。由于过于集中在眼前这一刻 ,我什么别的东西都记不起来了。我对自己本身没有任何明晰的概念,也压根儿意识不到适才发生的事情;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全然不知。我没有痛楚,既无惊惧也无忧虑。看着我的鲜血流淌,就好似看着溪水流淌一般,根本没想到是我身上的血。我感到周身有一种令人心旷神怡的静谧感,每回想及此,总找不出我的平生乐事中有着哪一宗能够与之媲美。我们刚刚投胎于世就进入了竞技场,到死方才走出来。人已到赛场的终点,再去学习更好地驾驭双轮马车,还有何用呢?那时,还需要考虑的,就只是该如何从中解脱了。老年人的研究,如果他还需要做点研究的话,那仅仅是学习应该怎样死。人家到了我这种年龄,却恰恰很少作这种研究。常人把什么都想过了,就是想不到这一点。大凡老人比孩子更依恋生命,比年轻人更不情愿离开人世。因为,他们的全部劳作原是为了生存,而到了生命的终点,他们却发现自己的全部心血都白费了。他们全部操劳和财富,他们辛勤劳作换来的全部果实,当他们魂归九天时,这一切全都撇开了。他们一辈子也未曾想到获取一点临死时能够带的走的什么东西。我们所要做的事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它的信念。在一切与一个人本能的最起码的需要无关的事情当中,我们的信念就是我们的行为准则。根据我一贯奉行的这个原则,我曾经常地、长时间地力图认识人生的真谛,以知道我的行动。但是,当我意识到无须探寻这个真谛的时候,我很快就为自己不善于为人处世而感到宽慰了。隐退时作的默思,对大自然的研究,对宇宙的静观,迫使每一个孤独者不断地趋向着万物的创造之主,怀着轻微不安的心情去探究他所见到的一切事物的结果,和他感到的一切事物的原因。当命运把我再度抛入社会的急流中时,我再也找不到任何可以给我的心灵以片刻慰藉的东西。在经过长久和反复认真的默思之后,我采取了这些原则,从此心情平静了下来。我把它们变成我的行动和信仰的坚定不移的准则。不再理会那些于我解决不了、预见不到、萦回脑海的异议。这些异议偶或弄得我不得安宁、但却未曾使我动摇。我反复自言自语:“这都不过是形而上学的巧辩和故弄玄虚,比起我的理智所接受的、我的心灵所确认的、当我的激情缄默时为我内心默许的基本原则来,那是无足轻重的了。在这些大大超过人类的悟性的事情上,一个我解决不了的不同意见能够推翻一整套如此牢固的学说吗?它用沉思默想联系起来,用恒心结成的、对于我的理智和感情以及我整个人是那样合适,而且又是为我内心的默许(我对于其他学说却没有这样内心的默许)所强化了的。这样一种学说难道能够被推翻吗?不会,空洞的论据是不能摧毁我那永恒的天性与这个世界的结构,与我发现支配这个世界的物质秩序之间的协调:我在相应的精神秩序中(这个体系是我探寻的结果),找到了我问了忍受一生的灾难所必需的支撑。在任何别的体系中,我只能无能为力地活着,无所希求的死去,我兴许会是最不幸的人。因此,我还是坚持这个体系吧,不管命运和那伙人把我怎么样,只有这种体系能使我幸福。我对凡是应该由我的作出评判的事情作了决断,用我的行为准则去和我的处境相衡量,我看出,我过去太看重人们那些荒谬的评判,太看重这个短暂人生中的小事。人生无非是一种受考验的状态。这些考验是哪一类型,这并不重要,只要从中得出它们应得的结果就行。我由此看出,考验越是巨大、严峻、反复,对于善于承受考验的人就越有好处。无论多么强烈的痛苦,对于任何一个能够看出这痛苦给人带来非同一般的裨益的人,都会丧失效力。我的心智一直处在我曾为它的创造的最牢固的位置上,它经常躲在我的良心的庇护下安歇,因此任何新的或老的奇异学说,都不能一星点地把它激动,或把我的安闲生活一时片刻地扰乱。我在漫长岁月中历尽沧桑,我发现,具有最甜蜜的享受和最强烈的快感的时期,并非那些常引起回忆或最使我感动色时期。那些一时的狂热和心血来潮的时刻,无论多么热烈,却恰恰因为本身的热烈程度而仅仅成了生命线上一些稀稀落落的点。这些点为数太少、稍纵即逝,不能形成一种状态。可我心所怀念的幸福,断乎不是由一些瞬息即逝的时刻,而是由一些平凡而持久的状态构成的。这些状态本身并不强烈,但它们的魅力却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骤增,最终能够从中找到无与伦比的快乐。世间万事万物都在连续的波动中,没有一样东西能够保持它的一种固定而永久的形式。因此,与外界事物相因而生的情感,必然与它们的变迁而一起变异。我们的情感常常在我们之前或我们之后,去追忆那不可再得的过去,或去预想那也许永远也不会有的未来,总之,没有一件坚实的东西可以作为心灵的依托。由此可见,世间有的只是逝去的快乐,而所谓持续的快乐,我很怀疑它是否存在过。我们难得有享受十分强烈的那么一刹那,而足以使我们的心真正能够说出:我愿这一刹那长此下去。既然如此,我们怎能把这样一种瞬息状态——它只给心中留下不安和空虚,只留下对过往某些事物的悔恨和对今后某些事物的希求——称为快乐呢?但是假设有这么一种状态,在那里,心灵能够找到一个坚实的位置,整个儿地静息在那里,并在那里聚集它的整个的存在,即不必追怀过去,亦不必思考未来;在那里,时间对于它是虚无的,现时一直延伸着,但又不显出它的连续性,不显出它那相继接续的印迹;在那里,除了唯一感觉到我们的存在以外,再无贫乏或享受,快乐或痛苦的感觉,更无希冀或恐惧的感觉。我们自身的存在这唯一的感觉就能够把我们的心灵完全充实。只要这种状态持续一天,凡是处于这种状态中的人就都可以称自己是幸福的人。这种幸福并非来自那种不完全的、贫乏的、相对的幸福,就像我们在人生乐趣中所感到的那样。而是源于一种丰盈的、完备的、充实的幸福,它不给 心灵留下半点空虚之感,使它需要填补。我在圣皮埃岛上,有时躺在船中随之漂移,有时坐在景色秀丽的江边,或是水流穿经砾石潺潺作响的溪边独自遐想时,常常处于这种状态中。在这种境界中享受到的是什么呢?这绝不是自己身外的东西,除了我自己和自己的存在以外在没有别的东西了。只要这种状态持之以恒,人就和上帝一样心得意满。排除异念而感到自身的存在,这本身就是一种满足和宁静的珍贵情感。它足以使每个善于排除世俗的和肉欲的杂念的人感到自身存在的珍贵和甜美。因为世俗的和肉欲的杂念总是不断地分散和扰乱我们对生活在人间的甜美感觉。但是,人类的绝大部分,由于不断受到各种情欲的纠缠,他们很少能够感受到这一境界,或者只有片刻的尝试,因而对此只有一种含糊不清和混乱的观念,不足以感到那其中的韵味。按照现在的事物结构,他们若是渴望这些甜蜜的沉醉而讨厌积极的生活,那甚至是没有益处的,因为对生活不断产生的需要给他们规定了义务。然而,一个不幸者,断绝了和人类的交往,再找到做点于他人、于自己有用或有益的事情了,在这种状态中,他却能人生的至乐极福,作为补偿,这才是命运和人所无法从他那儿夺去的。诚然,并不是任何人,在任何境况中能体会到这些补偿。那就需要心地平和,不能有任何情欲来打扰这种平静。需要有感而发的内心情境,需要把内心情境与四周的客观事物相融合。绝对的安息和过分的激动都是不需要的。但必须有一种均匀而适度的内心活动,没有波动和空隙。没有内心活动,生命就不过是麻木的东西;它若是不平衡或过于激烈,它就会惊醒。当它使我们意识到了四周的事物,它就会败坏我们遐想的魅力,把我们从自身中分裂出来,使我们重新回到财物和人类的束缚中,再度感到我们的诸般不福。过于沉静会令人生悲,出现死亡的阴影,因此就需要借助于一种令人快乐的想象力。上天曾赋予他们以想象力的人们自然会得到这种援助。这时,不是来自外部的内在感情便在我们内心产生了。静下来的时候比较少,但是当一些泛泛的、愉快的思考只是轻轻掠过心灵的表面而不激动它的深处时,沉静也同样是令人惬意的。只需要足够的思考就能回忆起自己,而把痛苦忘却。无论在哪里,只要能够静下心来,就可以去幻想。我常常想,若是把我囚在巴士底狱或一间伸手不见五指额暗室里,我也仍然可以悠然幻想。自尊心的愤慨,加上理智的斥责,只能引起我的反感和反抗,而当我是自然而然地去做的时候,我是会充满热情和虔诚的。我的运思 或许相当的深邃,但却很少是带着乐趣的,差不多总是违我心愿或迫不得已而为之的。幻想使我解乏,使我心情快乐;运思使我疲惫,引我伤心。思考对于我来说总是一件艰难而乏味的事。一个喜欢静观和沉思的人,心灵越是每个,就越容易在这种和谐使他产生的欣喜中陶醉。一种甜蜜而深邃的幻想便会攫住他的感官,他就会带着滋味无穷的迷醉消融在他自觉与之浑然一体的这个广袤而美丽的大自然中。于是,一切个别物体他都看不见了,他所看见的,感受到的无一不在整体之中。必须有某个特殊的情况揪住和限制他的想象力,他才能通过各个局部来观察整个宇宙。真正需要的东西并不多,是预感和想象把这个需要量扩大了。我没有一天不在快活而动情地回味我一生中那绝无仅有的短促时光,那时,我是完完全全的我,纯粹的我,无羁无碍,那才叫做是在生活哩。卢梭,他的目光跟他的兴趣一样,同样是有节制的。他从来不凝神注视一个女人,不管这个女人多么漂亮。当他受到感动时,他的目光是自信的,甚至是尖锐的,但他从来只把自己的目光盯着要跟他交流思想的那个人的目光。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知音
  •     被书名吸引,读后发现在他面前自己的孤独何其可笑
  •     如果卢梭能在这之后去写《忏悔录》我想必将会是显得真诚的忏悔。
  •     真心感觉一般,有空还是得读《忏悔录》。戏谑说本书就是卢老爷子的挖树洞碎碎念,被迫害一生的境遇让他更加感觉世界之隔离,有一丝被虐臆想狂倾向。那时期的伏尔泰更搞还写信给弗罗里昂,以讹传讹说卢撑的消化不良,像狗一样死了。
  •     看的电子书。有些思想确实超前。更多的是看不懂。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